#心血管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

高血壓易罹心房顫動 女性死亡率高出2.5倍#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目前台灣地區罹患高血壓之民眾人數逐年上升,根據統計民國110年將全台高血壓患者將突破450萬大關,而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今年的公共健康主題就是高血壓,並且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其患者年齡層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羅東聖母醫院心臟內科曾元登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的高風險族群包況高血壓、年齡、糖尿病、中風病史、抽菸等,並且高血壓患者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比一般民眾高1.42倍。由於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隨著血液至全身各處,導致腦中風、脾動脈、周邊(肢體)動脈栓塞等,尤其女性若有高血壓及心房顫動與男性相比,中風率高5倍,死亡率更高出2.5倍。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不僅分別高居二、三位,並且人數仍逐年攀升。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患者約有六分之一有心房顫動,而心房顫動的患者大多數(五成至九成)都罹患高血壓。心房顫動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但由於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包括心悸、頭暈、胸悶等,易與低血糖、糖尿病、貧血等老年疾病混淆。曾元登指出,病人要自我把脈檢測心房顫動是相當困難的,即使護理師的準確率也僅六、七成。曾元登表示,目前已有新式電子血壓計,除可協助民眾長期監控血壓,更具偵測心房顫動的功能,初步臨床研究(與心電圖相比)結果顯示具有優異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或可協助成為民眾居家篩檢的一項利器。名廚阿基師(鄭衍基)也以自身經驗分享「抗顫保心三撇步」:食(原味)、量(血壓)、測(心顫),呼籲患有高血壓之民眾(尤其是女性)重視健康,每天早晚量測血壓,長期監控血壓與注意是否有心房顫動。(圖片/羅東聖母醫院提供)

超級愛健康/單身好孤單 小心傷心又傷身!

超級愛健康/單身好孤單 小心傷心又傷身!#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單身的人死亡率高,尤其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最高,為什麼會這樣?據內政部統計,十五歲以上可結婚人口,各年齡組的死亡率,都以有配偶者最低,離婚、喪偶、未婚等各類型單身者死亡率遠高於有配偶者。統計長陳敬宏認為,此現象顯示可能單身者壓力較大。根據調查,有四成的單身族,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最討厭被問到的就是:有伴了沒?什麼時候喝你喜酒啊?第一大族群便是年輕單身族,年齡約為25~35歲,他們的壞習慣如下:喜歡長時間看電視、常有一餐沒一餐、習慣熬夜再利用假日補眠。婦科醫師陳保仁指出,此組群最大問題是不運動、作息不正常、三餐有一到兩餐不吃,這樣的人不正確的飲食方法、不運動所產生的肥胖,是引起慢性發炎的幫兇,這樣習慣與過勞死的狀況很像,但是這邊是過懶死。像是心肌梗塞、糖尿病、阿茲海默氏症、過敏性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現在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都跟慢性發炎有關。陳醫師也提到,要這樣的人完全改變非常困難,但做些許調整就可降低這些風險,長時間坐著不愛運動,只要坐了超過半小時,站起來走十分鐘,有一餐沒一餐的人,在用餐時間到的時候,就算不餓也可以吃個小餅乾,讓血糖穩定,最後睡眠時間是大多數人的問題,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成人還是建議八小時以上,在晚上11點到凌晨三點半最好還是要睡覺。而35歲以上的熟齡單身族常有的懷習慣則包括:工作當第一、用餐時間不定、飲食精緻化。陳醫師表示,這些習慣可能是造成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共同殺手,可能會出現血糖偏高甚至糖尿病,且往往會合併高血壓、中廣型肥胖及血脂肪異常,此族群所擔心的是膽固醇的問題,根據研究,膽固醇偏高1%,心血管疾病發生將高1至2%。因此想避免這些壞習慣,應該要把工作當第二,健康當第一,飲食三大首要選擇:多樣化、顏色多元、選擇非加工食品。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805

單身好孤單,讓你傷心又傷身?!

單身好孤單,讓你傷心又傷身?!#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單身的人死亡率高,尤其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最高,為什麼會這樣?據內政部統計,十五歲以上可結婚人口,各年齡組的死亡率,都以有配偶者最低,離婚、喪偶、未婚等各類型單身者死亡率遠高於有配偶者。統計長陳敬宏認為,此現象顯示可能單身者壓力較大。根據調查,有四成的單身族,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最討厭被問到的就是:有伴了沒?什麼時候喝你喜酒啊?第一大族群便是年輕單身族,年齡約為25~35歲,他們的壞習慣如下:喜歡長時間看電視、常有一餐沒一餐、習慣熬夜再利用假日補眠。婦科醫師陳保仁指出,此組群最大問題是不運動、作息不正常、三餐有一到兩餐不吃,這樣的人不正確的飲食方法、不運動所產生的肥胖,是引起慢性發炎的幫兇,這樣習慣與過勞死的狀況很像,但是這邊是過懶死。像是心肌梗塞、糖尿病、阿茲海默氏症、過敏性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現在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都跟慢性發炎有關。陳醫師也提到,要這樣的人完全改變非常困難,但做些許調整就可降低這些風險,長時間坐著不愛運動,只要坐了超過半小時,站起來走十分鐘,有一餐沒一餐的人,在用餐時間到的時候,就算不餓也可以吃個小餅乾,讓血糖穩定,最後睡眠時間是大多數人的問題,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成人還是建議八小時以上,在晚上11點到凌晨三點半最好還是要睡覺。而35歲以上的熟齡單身族常有的懷習慣則包括:工作當第一、用餐時間不定、飲食精緻化。陳醫師表示,這些習慣可能是造成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共同殺手,可能會出現血糖偏高甚至糖尿病,且往往會合併高血壓、中廣型肥胖及血脂肪異常,此族群所擔心的是膽固醇的問題,根據研究,膽固醇偏高1%,心血管疾病發生將高1-2%。因此想避免這些壞習慣,應該要把工作當第二,健康當第一,飲食三大首要選擇:多樣化、顏色多元、選擇非加工食品。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

小心!頸動脈狹窄 中風前無徵兆#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近期相繼有演藝圈及醫界人士病倒,都和心血管有關。因此豐原醫院於1月份推出顧腦月活動,每週二、四安排10位民眾進行檢測,截至28日止,共55位民眾參與,異常率達4成,神經內科黃紫英醫師表示,預防勝於治療,保養好腦部的血管,對於預防失智症也是很重要的。一位平凡的62歲家庭主婦,照顧中風失智的先生多年,本身也是醫院志工,看多了病痛殘疾,自己也深知健康的重要,不抽菸、不喝酒、身材適中、偶爾運動是她的保養方式。此次也參加了顧腦月的義診活動,包括極早期失智篩檢及頸動脈內膜厚度的檢測,檢查發現頸動脈內膜厚度異常,再次安排完整的頸動脈影像檢查及血流測定,發現右側頸動脈有60%的狹窄,左側頸動脈也有50%的狹窄,所幸在中風前即早發現,是不幸中的大幸。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表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血管,若有狹窄,中風的機會將會增加。頸動脈狹窄通常肇因於血管的動脈硬化,可能和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有關。一般而言,頸動脈狹窄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出現,只有在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出現頭暈、黑矇或暫時性的肢體麻木、無力等現象,大多數的情況是在毫無預警之下,直接發生中風。在神經內科,造成失能的疾病,除了中風,最常見的就是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慢性的退化性疾病,患者初期可能有記憶力不佳,容易迷路、上當、被騙等現象,由於患者及家屬對此疾病缺乏警覺性,一般常被誤認是正常的老化,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黃紫英說,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家都身不由己的被推趕著向前,有時也該刻意停下腳步,傾聽身體與心靈的聲音。曾有文獻報導,頸動脈內膜的厚度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如果您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是有抽菸、年紀大於65歲,建議可安排頸動脈超音波的健康檢查,以評估血管的健康狀態。豐原醫院將結合成人健檢與極早期失智篩檢,為55歲以上來院健檢的民眾,免費提供量表測試。(圖片來源:豐原醫院提供)

醫訊/銀髮族冬季如何保養及照護心血管

醫訊/銀髮族冬季如何保養及照護心血管#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專家總是提醒,在年節前團聚時,每家都要多注意老年人冬季心血管問題;而最忌年節大吃大喝的糖尿病,最怕併發症!糖尿病患四季要如何調理?癌症患者想要活力充沛,怎麼調理身心靈才能元氣充沛?對此,SNQ國家品質標章與信義學堂將辦「年節銀髮照護─心血管問題殺手‧冬季保養攻防戰」講座,邀請台大潘子明特聘教授主講,潘教授將教導銀髮族在冬季如何保養及照護心血管。本活動需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年節銀髮照護─心血管問題殺手‧冬季保養攻防戰時間:102年1月25日(五)下午14:00~16:00地點:學堂(台北信義路5段100號B1;松智路交叉口,101斜對面)洽詢:02-2722 5068報名:http://www.snq.org.tw/chinese/01_news/01_02detail.php?cid=1&nid=1383

冬季天氣驟冷 注意你的心血管!

冬季天氣驟冷 注意你的心血管!#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時常氣溫驟降,一名六十多歲長期接受高血壓治療的林太太,最近感到下巴麻、胸口悶,有天出門運動時,突感胸口急劇悶痛、冒冷汗併呼吸喘,由救護車緊急送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至心導管室途中因心室震顫突然失去意識,經搶救後,終撿回一命。宜蘭縣衛生局表示,冬天東北季風冷颼颼,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中又以急性心肌梗塞最為嚴重,發病一小時內是治療黃金期,所以搶救生命更是分秒必爭,而最近氣溫變化大,有心血管病史的鄉親要格外注意,寒夜少外出,外出務必作好保暖措施,且心血管病患者必須按時服藥,複診,絕對不可任意停藥或減少藥量,才可避免意外發生。衛生局劉建廷局長也提醒民眾,天氣驟冷,預防心血管疾病須依「定期健康檢查、規律運動、飲食控制、戒菸少喝酒、有病看醫生」等預防之道,方能抵抗寒冬迎好年。

醫訊/守護女性健康「心」

醫訊/守護女性健康「心」#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感到噁心、疲倦、頭暈、失眠、消化不良…嗎?千萬別忽略這些小毛病,它們很有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心臟疾病」是女性的頭號殺手,衛生署統計,2011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共計13,219人,遠超過死於癌症的8,529人,面對心臟病的威脅,女性朋友究竟應該如何因應?所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將舉辦衛教座談會,這次主題為「守護女性健康心」,邀請社區及家庭醫學部賴秀昀醫師主講「心血管疾病有徵兆?專家來教你辨別」;心臟內科林麟醫師主講「心動,也要行動!心血管疾病治療面面觀」;營養室組長郭月霞營養師主講「把握原則 輕鬆做出健康心料理」,心臟內科主任吳志成醫師與林麟醫師主持Q&A時間,並安排有「簡易測出健康心密碼」檢測,該單位歡迎民眾與病友、家屬踴躍參加,需要預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守護女性健康心時間:101年12月22日(六)下午14:00~16:30地點: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竹市經國路1段442巷25號)6樓多媒體室洽詢:02-2717 1986 健康小組網路報名 http://www.healthnews.com.tw/onra/signup/

心血管一直塞!冠狀動脈繞道血管又阻塞

心血管一直塞!冠狀動脈繞道血管又阻塞#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多歲羅先生,10年前因不舒服診斷出心律不整,經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其中左冠狀動脈是慢性完全閉塞,另外2條亦有嚴重狹窄,因此接受繞道手術,但是4年前開始又有胸悶、運動會喘的症狀,這段時間必須依靠心臟藥物才會改善,醫師認為再做心導管或繞道手術困難度都很高,於是運用電腦斷層影像導航及逆行性心導管技術,前後花了5個小時才打通,比起一般心導管足足多了5倍時間才完成,之後症狀明顯改善。新光醫院心血管完全阻塞治療中心主任劉世奇表示 10年前接受繞道手術的病人,依文獻統計大隱靜脈通透率只剩10%左右,也難再接受2次繞道手術,幸而現有藥物塗層支架的發展及新進的器械如堅硬的導線、鑽石研磨器等,針對困難且完全阻塞的心血管病變,以逆行性心導管搭配器械打通血管,再置放藥物支架,可讓病人不必接受反覆的心導管處理支架再狹窄問題。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陳隆景醫師說明心導管介入治療的發展,創造許多替代傳統繞道手術的療法,減輕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痛苦。不過每位心臟病人的病情都不一樣,到底是要以藥物、心導管介入治療、還是以繞道手術治療,病人應與自己信任之心臟科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病情之治療方式。特別是經過診斷性冠狀動脈攝影發現血管病變複雜之案例,歐美心臟學界近年十分強調患者應先和心臟內外科醫師充分溝通討論之後再選擇最適合之治療方式。劉世奇提醒想要不復發、血管不狹窄,依循醫師處方用藥是第一重點,千萬不可自行停藥,如果任何用藥問題,必須跟原主治醫師討論,其次戒菸、控制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規律運動、清淡飲食和控制體重,才能確實控制病情,做個好心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