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這部位痛也是警訊#胸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病的症狀可能不僅是胸痛,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為牙槽疼痛去看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但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到心臟內科就醫,才被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心臟問題引發輻射狀牙痛一般人多認為心臟病的症狀只有胸悶、心痛,事實上並非如此。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院長葉勳龍表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胸痛仍是較典型的心臟病徵兆,常有患者因胸口疼痛的現象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葉勳龍院長提醒,如果胸痛來自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因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胸口刺痛多為拉傷、肺炎引起葉勳龍院長指出,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便可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會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經檢查若無器官實質病變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葉勳龍院長呼籲,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出現胸痛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及早預防、治療,才能安心。

胸痛別輕忽!恐是前縱膈腫瘤

胸痛別輕忽!恐是前縱膈腫瘤#胸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9歲陳姓男大生因胸悶、胸痛造成無法起床緊急送醫。至雙和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前縱膈有個約11-15公分的腫瘤壓迫心臟,張統優醫師診斷為前縱膈生殖細胞腫瘤(Germ Cell Tumor GCT),病理切片為精原細胞瘤,是性腺外生殖細胞瘤,等同男性的睪丸癌。採用微創胸腔內視鏡手術切除,而非傳統的正中鋸胸骨開胸術,由劍突下小傷口取出腫瘤。病人目前已完成術後化學治療,情況穩定,後續再做定期追蹤檢查。腫瘤若壓迫氣管恐引起咳嗽、喘、胸痛、咳血張統優主任強調,一般來說前縱膈腫瘤病人,只有15%-20%為生殖細胞瘤,其中大約50%是良性畸胎瘤,個案本身的精原細胞瘤並非發自於生殖腺(男童為睪丸、女童為卵巢)再發生轉移,而是長在性腺外的原發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相當罕見。這種腫瘤常易生成巨大腫瘤,並會侵入胸腔附近的結構組織,好發族群在15至35歲的男性。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腫瘤若壓迫到氣管或支氣管,可能引起咳嗽、喘、胸痛、咳血等症狀。一般只有在有健檢的時候,或是大到壓迫性的前縱膈腔腫瘤造成呼吸衰竭及心臟血管的症狀才被發現。因胸部悶痛於世大運跆拳道國手遴選時失利目前就讀大二的陳同學說,小學5年級開始練習跆拳道,大約15歲就陸續有胸口悶痛感,多半發生5-10秒左右疼痛感即消失,認為是練習時受到的踢傷不以為意。去年11月中到花蓮比賽時,當時有胸口悶悶的感覺以為是小感冒便輕忽。比賽中被對手踢中胸口,導致胸痛,休息2天後,胸痛依舊持續。回到台北後胸部悶痛感急劇,夜晚無法入睡,送至急診時,才透過胸部X光檢查發現前縱膈腔有約11-15公分大小的腫瘤壓迫心臟,遂請醫師開刀處理。陳同學說,回憶當時因病與世大運跆拳道國手遴選時刻失之交臂,未來會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不輕忽身體小毛病,保持愉快的心情,待休養完畢後再為國家與自己爭取運動的最高榮譽。張統優醫師強調,隨著微創手術技術進步,雙和醫院胸腔外科可針對不同各種病症如胸腺瘤、胸腺增大(重症肌無力)、畸胎瘤、神經性腫瘤等進行手術諮詢,建議民眾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才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

心臟停擺2小時 空勤英雄奇蹟救回#胸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救人無數的 52歲的空勤總隊吳教官,以往並沒有三高或其他慢性疾病,某日待命時卻突然嘔吐、伴隨左胸劇烈疼痛送醫急救,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他的心臟仍停擺將近2個小時,經葉克膜治療、裝設心臟支架後才順利脫離危機。心跳2小時失去功能 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保命吳教官約上午08:30被送到童綜合醫院的急診室,不但陷入昏迷、也沒了呼吸和脈搏。急診室團隊立即給予電擊去顫、CPR、插管,無奈此時吳教官的心臟此時已陷入持續性的心室纖維顫動,毫無任何收縮功能。經急救團隊的努力搶救後,終於在上午約10:30,讓吳教官心臟恢復跳動。總計約有2小時的時間,吳教官的心臟亳無功能,只能靠CPR、葉克膜、心導管打通冠狀動脈保住性命。如今吳教官病情已經穩定,也即將出院。不論年齡、性別 隨時都可能發生心肌梗塞急診部主任吳肇鑫醫師表示,若民眾出現突發性胸痛,有幾個非常關鍵救命因素一定要知道。突發性胸痛隨時有可能併發致命心律不整致死,因此患者突發胸痛時,身旁親友一定要當機立斷馬上送醫。急性心肌梗塞時,若冠狀動脈有嚴重的阻塞,心臟可能因為陷入缺血和心律不整而無法正常運作,如果「CPR+電擊」也沒有奏效,但此時腦部並無缺氧現象,葉克膜的裝置就是唯一的活命契機。吳肇鑫醫師提醒,急性心肌梗塞不論年齡、性別或有無慢性病,隨時都可能發生,民眾一定要了解附近的醫院有沒有24小時都可以運作的葉克膜團隊和心導管室,必要時才能搶救性命。

驚!肺癌死亡人數30年來成長近6倍

驚!肺癌死亡人數30年來成長近6倍#胸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肺癌死亡人數30年來成長5.7倍,換算下來不到57分鐘即有一人死於肺癌。另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肺癌患者有7成4發現時已為晚期,不論是家族病史、抽菸、長期接觸空汙、化學物質等高危險群都應該定期檢查,以免晚期發現時增加治療困難。晚期肺癌會使病人呼吸困難、背痛、胸悶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何肇基醫師表示,早期肺癌沒有症狀,不易發現,但到晚期一旦浸潤、壓迫或擴散,會使病人呼吸困難,產生背痛、胸悶等症狀,更會大幅降低存活率,增加治療困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因為肺癌的特性就是難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所以肺癌患者其實需要更多武器對抗疾病!標靶治療能降低死亡率 延長存活期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進一步說明,在目前肺癌治療有許多武器可選擇,若要達成降低死亡率目標,除了早期發現,更應該搭配患者的病理型別,選擇適合的藥物,例如,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突變的肺腺癌病人,可選擇標靶治療為武器,其它型別或未突變的病人則以傳統化療優先,但突變病人和未突變病人比例相當,患者需要更多的治療武器來與肺癌抗戰。化療怕轉移 選擇多才能延長存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醫師表示,臨床上曾遇過37歲、肺癌四期的病人,一路從化療、標靶、電療、放療到最新的免疫療法,經歷腦、骨等4次不同器官轉移,都得靠不斷的治療武器支援才得以存活這名患者發病時先以化療為治療準則,但化療3年後發現轉移,標靶做不到半年也再轉移,經過放療、電療苦撐到新的免疫療法出現,才又有一線生機,但病人多年來承受不斷的心理煎熬可想而知,也因此,必須給患者更多的治療選擇以延長存活。

氣溫轉熱別輕忽 心肌梗塞威脅整年!

氣溫轉熱別輕忽 心肌梗塞威脅整年!#胸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時序進入春夏,不少民眾都認為天氣轉熱會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若稍不留意恐讓奪命殺手找上門!一名60歲阿伯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是典型的心肌梗塞,醫師採集血液驗「血液心臟旋轉蛋白(Troponin-I)」出現數值過高,這是一種心臟肌肉壞死會釋放的酵素,一旦升高可提前得知是否為心肌梗塞。醫師提醒,一旦身體出現不適,一定要立即主動就醫。患有先天性及病的年輕患者也要當心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楊景旭表示,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會造成心臟缺氧引起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好發族群一般多為65歲以上的病人,現在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不只40、50歲都有可能發生,就連20多歲的患者,本身若患有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或潛在性疾病,恐會出現心肌梗塞年輕化。春夏炎熱、出入冷氣房 也會影響血液循環很多人在面對氣溫下滑、季節轉換及溫差大的秋冬季節會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引起的猝死,但其實春夏炎熱季節也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再加上頻繁出入冷氣房,室內室外溫差大、血管擴張又收縮,或是高溫流太多汗,沒有補充足夠水分,恐讓血液濃度變高,會導致血栓的形成。楊景旭醫師建議,若是有胸悶、胸痛、冒冷汗的狀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必須緊急送來急診,年長者、肥胖族群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民眾為高危險群,要當心心肌梗塞發作,三高患者不管春夏秋冬都要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這是預防心肌梗塞的三大因素,常常很容易因為春夏季節輕忽健康管理,產生心血管危機,平常也要多運動、補充蔬菜水果,及控管體重,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突破治療 肺癌可多活29個月!

突破治療 肺癌可多活29個月!#胸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肺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絕大部分原因與環境髒汙有關,根據102年癌症登記年報,每年新診斷肺癌人數約12,000人,而死亡人數則逼近9,000人,近來空汙指標已超過紫爆,由原本的4等級改為6等級,增加「紅害」、「褐爆」!長期咳嗽、胸悶 骨頭疼痛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治醫師蔡俊明指出,肺癌早期可透過手術切除的病人,約半數病人可存活5年,而晚期肺癌無法手術,需以化療及標靶治療為主,預後多半不佳,然而肺癌患者中,約8成確診時已為晚期,患者通常會出現長期咳嗽、胸悶、胸痛、吞嚥困難,甚至因癌細胞轉移造成骨頭疼痛等症狀。新標靶治療安全性高、少副作用蔡俊明醫師表示,研究發現,完全沒有抽菸或只有輕度抽菸史、以及年輕的族群(平均年齡52歲)及女性,有較高的ALK基因易位突變比例,目前針對ALK肺癌已研發出新一代標靶用藥,可直接鎖定並消滅癌細胞,且更不會影響正常細胞。蔡俊明醫師進一步說明,多項國內外臨床試驗顯示,新一代ALK標靶治療安全性很高,反應力高達94%,中位數無惡化存活期長達29個月,服用後腹瀉、反胃、便秘、嘔吐、疲累等副作用症狀顯著低於舊有標靶藥物,不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是患者能持續長期用藥的關鍵。肺部疾病及空汙 都是肺癌主因蔡俊明醫師表示,不抽菸、年輕人或婦女也可能罹患肺癌,事實上,除了抽菸之外,油煙、家族病史、肺部疾病以及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皆可能是引起肺癌的原因,蔡俊明醫師呼籲,在日常生活中應多注意避免接觸這些可能的危險因子,有以上敘述的高危險族群,最好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配合醫師選擇最佳治療規劃。

還不打針?流感併重症79歲翁不治

還不打針?流感併重症79歲翁不治#胸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流感來勢洶洶,還沒接種疫苗當心!冷氣團上週來襲,新北市12日出現自105年10月起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新店區79歲男性,有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史且未接種流感疫苗。65歲長者、嬰幼兒、孕婦為高危險群衛生局呼籲,近期即將進入流感疫情高峰期,各年齡層的人感染流感都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其中又以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為高危險群,如出現類流感症狀或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流感合併肺炎及呼吸衰竭、心肌損傷衛生局指出,12日新增的新店區死亡個案,11月21日出現發燒及漸進性氣促等症狀,24日病況惡化至醫院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流感合併肺炎及呼吸衰竭、心肌損傷,當日收治加護病房治療,因病況持續惡化施予心肺復甦術急救,但仍於30日宣告死亡,11月28日實驗室確診感染H3N2型流感病毒,並於12月12日研判死因與流感相關。40名流感併發重症 皆未接種疫苗衛生局強調,新北市自105年流感季(10月)迄今,共出現40名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去年同期僅6例),皆未接種流感疫苗,且多為50歲以上民眾(38位),並患有慢性疾病。衛生局提醒,幼童、長者與慢性病患為流感併發重症高危險群,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流感危險徵兆,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必要時依醫師指示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並在家休養,確保自身及親友健康。

突發性胸痛?50%恐致死!

突發性胸痛?50%恐致死!#胸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季節轉換,天氣變化溫差大,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跟著增加,40多歲的范先生,某天晚上因突發性的胸痛並伴隨右下肢無力,被緊急送醫,檢查發現,患者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醫師與病人詳細解釋討論後,立即安排緊急升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手術,術後病人恢復順利而平安出院。主動脈剝離 死亡率不亞於心肌梗塞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斗六院區心臟外科主任游聖彬表示,提到胸痛,一般大眾最熟悉也最害怕被診斷的疾病是急性心肌梗塞,但同樣會有急性胸痛症狀的主動脈剝離,雖較不為人知,但它的死亡率並不亞於心肌梗塞。好發年紀為40~70歲 男性比例比女性高所謂主動脈剝離,指的是因主動脈血管壁內層的破裂,使得血液流入血管壁中造成血管壁的分離,好發年紀為40至70歲,男性比例比女性高,若血管壁剝離的範圍有到升主動脈,稱為A型,反之則為B型,A型的主動脈剝離若不緊急手術,病人在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以上,因此快速且正確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症狀為突發性胸痛、背痛或腹痛典型主動脈剝離的症狀為突發性胸痛、背痛或腹痛,但有些病人會以非典型的症狀如昏倒、中風、四肢麻、無力或疼痛等等不同方式表現,對於上述病人,診斷不容易,因此急診醫師的經驗和判斷就非常重要,對於有懷疑的病人,建議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確診。A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以手術為主,雖然醫學日益進步,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手術的死亡率仍高達20%,B型主動脈剝離則以藥物治療觀察為主,除非有其他併發症才考慮手術,現今有覆蓋型主動脈支架,使得手術風險降低許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