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

錯誤觀念: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一樣吧!#骨質疏鬆

根據調查發現,七成二的老年人誤以為使用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能治療骨質疏鬆症。關渡醫院復健科高念慈主任表示,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兩者皆是老化時可能產生的疾病,前者主要是關節過度磨損而產生發炎及紅腫熱痛的現象,而骨質疏鬆症則是因骨質密度的流失,造成腰痠背痛、身高變矮或壓迫性骨折等現象。事實上,這兩種症狀在診斷及藥物治療上大大不同,民眾千萬不可混為一談。患者求診時若能明確指出某一關節部位疼痛,即會建議藉由X光照射診斷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而最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口服補充葡萄糖胺,或是注射關節腔玻尿酸來增加潤滑效果,進而改善發炎現象;但是,這兩種方法皆不能有效治療骨質疏鬆症。真正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可分為雙磷酸鹽類、抑鈣素、荷爾蒙類、副甲狀腺素類等類別。雙磷酸鹽類藥物是目前市面上最為普遍的骨鬆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蝕骨細胞的作用,遏止骨質過度的流失;此類藥物分為口服或注射兩種形式,其中口服雙磷酸鹽類藥物的限制較多,使用上將須視每位患者情況而予以處方。另外,抑鈣素藥物則因同時能夠抑制疼痛,較常在患者發生骨折後使用。至於荷爾蒙類及副甲狀腺素類藥物,主要是透過影響人體內分泌作用,調節血中鈣質的濃度達到增加骨質的效果,但因前者在治療上會引發若干後遺症,而後者藥物費用昂貴並缺乏長期的研究支持,所以醫師在推薦病人使用上較為保守。日前曾有一位骨鬆患者,臨床診斷發現患有骨質疏鬆症卻還是堅持僅服用含葡萄糖胺成分的藥物,不久後就因在家中跌倒、引發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而入院。高主任表示,治療骨鬆一定要對症下藥,才能真正遠離骨折的意外發生。而骨質疏鬆症的可怕在於骨密度的流失會使骨骼日漸脆弱,只要一不小心跌倒或受到輕微的外力撞擊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旦骨折,將伴隨日常生活能力的喪失,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患者發生意外後30天內的死亡率高達一成,而一年內合併肺部感染或心臟衰竭死亡的比率更高達三成。高主任也提到,骨質疏鬆症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若患者使用每天或每週一次的藥物卻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任何服藥不規律或甚至中斷用藥的情況,將大幅降低治療的效果。」最近陸續有一些新的骨質疏鬆症藥物問世,不約而同地都朝向拉長用藥間隔發展,其中更有一年只需治療一次的新療法,對於骨鬆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30拉警報~你是缺鈣的『窩辦族』嗎?

30拉警報~你是缺鈣的『窩辦族』嗎?#骨質疏鬆

30歲,是人生的轉捩點,30之前,如果飲食中鈣質補充足夠,骨質品質自然好,未來人生是彩色;鈣補充不足,接下來的人生需面臨骨骼像海沙屋般不堪一擊。營養師建議,在30歲的骨質高峰以前,攝取足夠的鈣量,則骨骼內的鈣,可達到最佳狀態,在30歲以後,更需要從飲食上補充合適的鈣質,以保持骨骼健康,防止年邁時的煩惱。    由於工作競爭激烈, 許多人每天窩在辦公室的時間超過14小時;常常為了趕客戶的案子,太陽出來前已進入辦公室,打開電腦開始工作;下班時早已不見天日,這些整天曬不到陽光又經常超時工作的人,我們稱之為窩辦族。窩辦族由於長期窩在辦公室、又維持相同的姿勢,造成骨骼長時間的疲勞,同時飲食中鮮少注意攝取足夠的鈣及維生素D,加上缺乏陽光的照射而使得食物中的維生素D 不易轉變成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3。    美國國家衛生組織調查,美國全國每年花費在改善腰酸背痛的費用約5百億美元(約台幣1兆五千五百億元)。而飲食中缺乏鈣質及維生素D,長期姿勢不良及缺乏日曬,均可能提高造成這些酸痛問題的風險。營養師表示,人體內無法自行合成鈣,因此需從飲食中補充鈣質。牛奶是日常食物中主要的鈣來源,取得方便、鈣含量也高;從文獻上的調查,不適當的鈣,如分子太大,不易被體內吸收,反而造成鈣質補充的浪費。此外,研究也發現,補充鈣若能同時補充維生素D,可增加飲食中鈣的吸收。因此,若要從飲食中改善,最好選擇合適及分子小的鈣,同時添加維生素D3的補充,較容易被人體吸收,且能減少鈣質被大量排出,是補充鈣質最明智的選擇。營養師建議窩辦族,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每天可飲用1-2杯牛乳及一些乳製品,由於牛乳或乳製品含有充分的鈣及維生素D3,有些牛乳更添加小分子的奈米鈣,比一般的鈣分子還小,搭配維生素D3,更能幫助鈣質吸收與強化。這些牛乳目前在市面通路都很容易取得,讓平常忙碌的窩辦族可方便購買。除了添加奈米鈣及維生素D3的強化奶品(牛乳、奶粉..)之外,像小魚乾、傳統豆腐、綠花椰菜、堅果類等都是富含鈣質的食物;營養師說,只要將富含鈣質的食物,平均分配於早中晚餐食用,搭配具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3,並且每週定期曬太陽三次,每次15分鐘,可幫助鈣質的吸收,讓骨質量更優化,延緩窩辦族因缺乏鈣質所產生的酸痛感。

愛翹二郎腿 當心加速骨盆歪斜

愛翹二郎腿 當心加速骨盆歪斜#骨質疏鬆

姿勢不正確可說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曾有一位妙齡女郎坐下時習慣翹腳以展現修長的小腿,但她總覺得自己辦公室的椅子不平衡,一高一低坐起來很不舒服,後來因腰痛到醫院檢查時,才知道自己因姿勢不良使骨盆歪了一邊,經復健科治療並矯正姿勢後,骨盆不正與腰痛問題才跟著迎刃而解。光田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戴正忠表示,像這樣的骨盆歪斜大多是長期姿勢不正確,如習慣翹腳、站、坐姿不良等。日前一名年輕女子,購買牛仔褲時也出現褲管一長一短的現象,才發現原來是自己骨盆已經歪斜十分嚴重,不但有腰痛困擾,連帶也出現長短腳。骨盆歪斜的肇因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是因為受傷、外力撞擊所造成,例如車禍、跌倒等;其他如脊柱側彎或長短腳,也會造成骨盆歪斜。除了外力因素外,骨盆是歪斜的民眾容易有腰酸背痛、腳酸、長短腿,行走時感覺不適等問題,症狀嚴重時,甚至疼痛難當得透過輪椅等輔具行動。大部分的病人若症狀不明顯,都不會發現自己有骨盆歪斜的問題。另外,女性生產後若沒做好產後運動,可能也會導致骨盆歪斜。由於生產後,骨盆的肌肉韌帶會鬆弛,此時產婦若未按照醫護人員指示做好產後運動,就很可能就會造成骨盆歪斜,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腰部疼痛不堪,行走困難。戴醫師也提醒民眾,保持骨盆與生活習慣、姿勢息息相關,治療過後若沒按照醫師囑咐加強臀部、背部、大腿的肌力與保持正確姿勢,很容易讓骨盆再度歪斜。而一般民眾也可透過簡單的方式檢查是否有骨盆歪斜的問題,首先平躺在床上,並請旁人幫忙比對兩腳膝蓋的位置是否有落差,如果位置不同,就很可能是骨盆歪斜,最好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骨質疏鬆

前第一夫人日前意外骨折的新聞,引起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議題的重視。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相似的案例,這幾天就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脊椎損傷患者,只因為看護進行例行性的搬動,就發生大腿骨折的意外。這種輕輕受到外力碰撞就導致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而最主要發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平常感覺不出來的「骨質疏鬆症」。陳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沉默殺手,經常導致髖部、脊椎等部位的骨折,而復原的時間及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無法想像。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每年就花掉健保巨額的經費,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之餘也為患者家人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約有高達20%會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亡,超過40%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另外,曾經發生脊椎骨折的患者也要擔心第二次骨折的問題,據統計,脊椎骨折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它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高出4至5倍。若要有效預防骨鬆導致骨折的發生,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國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有15%接受治療,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意識可說是嚴重不足!其實,骨質疏鬆症只要按部就班治療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目前已有許多治療藥物供選擇,在主要的鼻噴、口服及針劑三大類型中,患者最常使用口服式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必須遵守諸多服用上的限制較不適合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腸胃道不好的病人,或是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以及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因此,醫師往往會建議這類患者使用針劑式的藥物來治療骨鬆。陳醫師表示,不管選擇哪一種藥物,骨鬆的治療目標還是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用藥才能達到明顯的效果,但陳醫師也表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患者人數實在少之又少,患者一旦停止服藥,骨鬆就會持續惡化。陳醫師也透露,為了降低患者治療上的不方便,今年預期將會有一年只需施打一次的骨鬆藥物上市,屆時除了可以提供骨鬆患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以外,也可以幫助改善患者中斷治療的問題。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骨質疏鬆

蔡老師(化名)原本是一位國小教師,退休後享受著充實、自在的生活,七年前,經診斷同時罹患帕金森氏症與骨質疏鬆症,必須開始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多年來,蔡老師因面臨藥物服用上的特殊限制,每週有一天必須特別早起並經歷長時間的空腹,以配合服用這兩種不同疾病的藥物,造成她在治療過程中相當大的困擾,並開始對服藥產生強烈的抗拒感而經常自行中斷用藥,結果年初的骨折意外讓她到現在依然臥病在床,生活一切癱瘓。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目前國內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嚴重的骨鬆患者需要長期的接受藥物治療。但研究報告顯示,台灣地區約有四成服藥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內就會自行中斷用藥,半途而廢的治療導致成效不彰。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患者使用口服骨鬆藥物十次當中若超過三次未服用,預防骨折發生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與未使用骨鬆藥物者相差不大。目前骨鬆治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患者持續用藥的意願偏低,尤其若家中的老年人同時接受其他慢性疾病的藥物治療,更容易因需要服用的藥物過多,而對繁瑣的用藥過程產生排斥感進而放棄繼續用藥。尤其老年人普遍記憶力衰退,服藥的過程中往往必須時時依賴子女的提醒,一旦子女疏忽提醒,患者用藥的狀況恐將更加惡化。宋醫師強調,骨質疏鬆症不像其他疾病在服藥後就能立即感受到效果,因此容易造成患者按時服藥的持續力不足,而中斷用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發生骨折。據統計,更年期婦女發生骨折的地點有五成是在家中,門診中常有骨鬆患者因為對於骨鬆的危機意識偏低,加上沒有持續治療,直到做家事時一不小心發生骨折的意外,才後悔當初過於輕忽骨鬆的威脅,不但賠上了健康,更造成家人經濟及照護上極大的負擔,嚴重者甚至可能因髖骨骨折而導致死亡。研究顯示,髖骨骨折後第一年的死亡率大約為15~30%,且半數以上的骨折患者,將永遠無法恢復往常的活動力。宋醫師也指出,年底將有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上市,該藥物成分與目前健保核准的口服藥物相近,主要是能在骨頭中產生長效的作用,以抑制骨細胞的流失,日前已通過FDA的認可並於美國上市。有別於口服藥物在服用時的諸多限制及可能造成的腸胃道副作用,此類藥物一年只需一次的用藥方式,大幅降低用藥頻率,將可有效改善患者對於骨質疏鬆症服藥治療的挫折感,並解決患者中斷用藥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問題。對於那些經常性中斷用藥或必須時時依賴子女提醒用藥的骨鬆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更年期,更年「輕」!

更年期,更年「輕」!#骨質疏鬆

臺灣地區婦女更年期的平均年齡約在五十歲左右。進入更年期後,體內的雌性激素分泌量減少,骨質加速流失,流失率從原來的每年1%增加為2~3%。從五十五歲到七十五歲,約有總骨量的20%會流失,所以身高會變矮、常腰酸背痛、無聲無息的背就駝了、而且容易骨折、骨質疏鬆的症狀就發生了。因此更年期初期的婦女要以「未雨綢繆」的心態從日常的運動和營養的保健來預防骨質疏鬆。運動方面,要選擇有利於骨質維護的「荷重性運動」,例如:慢跑、體操、球類運動、步行等效果最好,但是游泳或騎腳踏車的「荷重性」較低,對骨質的維護較無效果。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營養師 張靜芬健議營養保健方面,首先要攝取足量的鈣質(每日一千毫克)、蛋白質和維生素,並有合理的日曬。含鈣量高且好吸收的食品有奶類、乳製品、魚貝類、豆類食品。每天喝兩杯以上的牛奶是補充鈣質最好的方法,若無法攝取乳製品,則應適量補充鈣片營養劑。黃豆除了含有不錯的鈣質,還有與雌性激素類似的「植物異黃酮」,被認為有助於紓解更年期的症狀,是值得推薦的食物。此外,又稱為陽光維生素的維生素D可增強鈣的吸收效果,所以不要忘記每天十五分鐘以上的日曬也很重要。體重也是更年期婦女的困擾。因為更年期後體重容易莫名其妙的增加,但這並不表示體重增加是正常的或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人從廿五歲開始,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每十年會下降2%,超過五十歲後,每增加十年,基礎代謝率便下降10%。因此若是一直維持著年輕時的飲食習慣,更年期後便很容易體重上升,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千金難買老來瘦」的原因。所以,更年期的婦女應該調整飲食及熱量的攝取,以對應基礎代謝率和活動量的降低,才能維持一個適當的體重。體重、血壓和血脂肪是「代謝症候群」的三個重要控制指標,治療「代謝症候群」就可減少糖尿病、動脈血管阻塞、心臟病等的罹患機率。如此推理,假若妳不想讓心血管疾病太早來報到,就不宜貪求口福,追求食品精細。必須節制高油脂、高醣的美食,增加膳食纖維高的全穀類和蔬果,並增加運動量來預防肥胖、維持理想的體重。婦女長期為家人操勞、憂心,在步入中年後一定要比年輕時更注意健康,重視自己的體態,現在就為自己擬訂一個健康計畫吧!吃適量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盡量保持好身材,那妳更年期看起來就會更年「輕」哦!

正確運動及攝取鈣質,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正確運動及攝取鈣質,有效預防骨質疏鬆#骨質疏鬆

不論男女,在正常的老化過程中,大約從三十五歲起,骨質量會開始慢慢減少,正常的骨質減少稱為「骨質缺失」(Osteopenia),骨質減少的速度,受很多因素影響而加快或變慢,而正常的速度如果加快了,骨質快速流失,病變就會出現,這就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骨質疏鬆症」的原文Osteoporosis,意思就是佈滿了孔隙的骨骼,孔隙多的骨骼和正常骨骼相比較,外型是一樣,但質量卻減少了,其原因為骨頭裏的鈣質逐漸流失,使得內部骨質變為單薄,造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骨質疏鬆症」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的,而已經疏鬆的骨頭,不再有能力承受日常生活活動所造成的身體負荷,久之,骨折就可能發生「骨質疏鬆症」有什麼症狀?通常病人察覺不出有任何症狀,當不小心跌一跤,竟把腕骨跌斷了,便表示此人骨質已經流失太多,而且可能會發生更嚴重的臀部骨折。三十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腕骨骨折的比例,遠比同年齡的男性高出十倍。我們通常把股骨上端部位發生的骨折,稱為臀部骨折。臀部骨折的婦女能恢復到原來正常功能的不到一半,但因骨折臥床三個月而發生併發症死亡的,卻達百分之二十,這類病人因為需要強制臥床靜養,故而容易發生像肺炎、血栓形成或栓塞等併發症。通常婦女根本不知道自己罹患「骨質疏鬆症」,一定要等骨折發生時,方才知道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所以這種病才叫做「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該吃什麼?首先要確實瞭解,自己日常習慣吃的食物是那些。把一星期內的所有飲食內容都記錄下來,然後參考表二,計算出您每日從食物之中攝取到多少鈣質,計算結果假如遠比標準(表一)需要量還低,便應當從表二中選擇一些含鈣量較多的食物。《鈣質攝取建議量(參照行政院衛生署民82年的建議量)》人員類別  /每日鈣質需要量(毫克) 出生至半歲 / 400,半歲至六歲  / 500,七歲至十歲  / 600,十歲至十二歲  / 700,十三歲至二十四歲(女) / 700,十三歲至二十四歲(男) / 800,二十五歲以上  / 600 懷孕期及哺乳中的婦女   第一期  / 600,第二期 /  1100,第三期  /  1100,哺乳期 /1100《含鈣量豐富的食物(毫克鈣/100公克)》含量(毫克)食物(一台斤為600公克,一兩37.5公克) >400 髮菜、黑芝麻、紫菜、田螺、小魚干、蝦米、蝦仁、小魚、鹹菜干、奶粉、金勾蝦(乾)、吻仔魚 301~400 海藻、吻仔魚、九層塔、金針、黑糖、食鹽、白芝麻 201~300 黑豆、黃豆、竹豆、豆皮、豆腐乳、豆鼓、鹹海蟹、蚵干、哈蜊、莧菜、高麗菜干、木耳、健素糖 101~200 營養米(加鈣米)、糯米、米糠、杏仁、黃帝豆、芥藍菜、毛 豆、脫脂花生粉、豆干、臭豆腐、油豆腐、蛋黃、鮮奶、鹹油蟹、鮑魚、香菇、刈菜、橄欖、蓮子(乾)、花豆、茴香(香菜)、油菜、蘿蔔干、捲心芥菜、蕃薯葉、海螃蟹(蟳子)、海鰱(四破魚)、馬頭魚、哈仔、紅茶、包種茶 ▲我需要飲用大量牛奶嗎?簡單地說,不需要,牛奶雖然含有豐富而直接可被人體利用的鈣,但其它食物同樣也可以提供大量鈣,亞洲人欠缺乳糖酵素或對牛奶過敏的情形十分普遍,當缺乏這種腸酵素時,便不能消化牛奶,及其他乳製品食物。此時可改喝發酵乳(如優酪乳或優格),因為其中的乳糖已被乳酸菌發酵分解,較不易引起腹瀉,所以乳製品的攝取量一日兩杯(240cc/一杯),即可有500毫克的鈣攝食量。為什麼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症」那麼重要?正確而適度的運動,能使骨質增加,最好的運動,需要包含人體長骨的牽動、拉動、和某種程度的擠壓。例如行走、慢跑、騎單車、越野步行、划船等,而且常做這一類運動,對心臟和肺部同樣有好處。一、游泳有沒有幫助?游泳常被推薦為最好的一種有氧運動,尤其特別適合那些必須避免載重式運動的人。但是,如果想預防「骨質疏鬆症」,運動的主要目的便是在於給人體骨架中,長骨的刺激,而游泳卻不能達到這個目的。二、運動量該有多少?美國研究報告顯示,婦女長期從事激烈的運動,會產生負面的效果。這種運動方式和提早停經可能有關係,而導致骨質的流失,這是發生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徵兆,故婦女月經週期有變動,則意味著運動量太高。三、運動量要多少才有幫助?為了達到維護骨骼系統的目的,並沒有一個確定的運動標準可供遵循,但有許多運動方式,如針對給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適當運動方法,對骨骼系統亦有幫助,故這類運動就是最好的推薦運動。如果您尚未從事任何規律的運動,那麼,當您開始運動之前,一定要先請教醫師。「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家中該有什麼應變措施?「骨質疏鬆症」患者,最需要避免的是跌倒而發生骨折,這種病人多半年紀較大,屋子裏到處都有使他跌倒的危險,因此,特別需要注意下列事項?樓梯:要確定地毯和樓梯踏板沒有鬆脫,以防止跌倒。地板:不可讓地板上四處散佈小物品,鬆脫的地毯和太過滑溜的地板,非常危險。傢俱:傢俱不可常常變換位置。老年人的活動模式一旦定型,便不容易改換。浴室:許多家居意外都發生在浴室之中。必須常保浴室確實不滑溜,保持乾燥。廚房中同樣要注意。燈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年紀大且又視力減退,因此,廳堂裏、樓梯間等,照明都必須充足,避免使人跌跤。藥物:任何會引起暈眩或導致方向感迷失的物質,例如酒類、藥物、鎮定劑等,對於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都具有潛在性的危險,因為警覺度一旦減弱,便會很容易因跌倒而骨折。

老化知多少

老化知多少#骨質疏鬆

老年人由於心臟內膜變厚且彈性減低,使得心臟搏出量減少,造成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動脈管壁受膽固醇、脂肪和鈣的沈積,使動脈管腔變窄,缺乏彈性,對血流之阻力增加導致收縮期高血壓。由於血循環的改變,使得身體各器官血流不足,故感覺與反應都變得遲緩,且突然的姿勢改變,常導致姿態性低血壓而暈厥或跌倒。膀胱與尿道括約肌的鬆弛,使老年人常受尿急、頻尿、夜尿或小便疼痛之苦,為避免引起泌尿道感染,應盡量避免憋尿。男性前列腺肥大,造成排尿困難,可借助口服藥物治療,幫助排尿順暢。若效果不佳,且常造成感染,影響睡眠品質,則可求助於泌尿外科尋求手術解決困擾。肺泡之實質變化,造成換氣不足,餘氣量增加。同時受血管硬化與肺組織本身的改變,呼吸之氧氣交換與運送均受到影響,特別是劇烈運動後,腦部需氧量增加,使得老年人更難調適。指導老年人做擴胸深呼吸,或太極拳等對於呼吸狀況均有所助益。不要抽菸,菸中的尼古丁及一氧化碳易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胃腸的活動力減低,消化功能降低,加上老年人喜歡吃精製品或烹調手續簡便之食物,故缺乏纖維素,易引起便祕。宜多吃含纖維的蔬菜、水果,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若有便祕,依醫師指示服用輕瀉劑或使用甘油球灌腸,切勿用力解便,以免血壓升高發生腦中風。日前高雄就出現兩例因便祕上廁所「嗯嗯」時太過用力了,引發血管栓塞性中風。老年人肌肉耐受力降低、張力減少、彈性減弱、屈伸活動力也減退,故行動遲緩。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莊光輝醫師建議應避免一種姿勢持續太久,不但關節會僵硬,且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肢體腫脹不適。骨骼密度降低,或鈣質攝取不足、或中年後婦女動情激素缺乏等,易造成骨質疏鬆,易引起骨折,故行動之安全要絕對留意。所以老人的住家環境光線宜明亮,必要時可裝置扶手,浴室地板需注意止滑的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