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

冰凍肩,讓你「舉手之勞」好困難!

冰凍肩,讓你「舉手之勞」好困難!#五十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我又還沒五十歲,怎麼會有五十肩?」李小姐右手舉不高已經有好幾個月,連內衣釦子都沒辦法扣,睡覺也不能側睡。 衛生署台南醫院王瀅瑄醫師表示,李小姐的狀況正是典型的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或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因為關節囊發炎後的沾黏現象,導致肩膀像被冷凍一樣硬梆梆地動不了。好發族群是40-60歲之間的中年人,平均約五十歲,所以台灣民眾俗稱它為「五十肩」。對於這樣的患者來說,大家眼中再簡單不過的動作「舉手」,成了一個困難的任務,肩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動作都要靠肩關節的活動來完成,包括穿脫衣服、晾衣、取物等等,因此,肩膀一旦被「冰凍」往往會造成生活中莫大的不便。冰凍肩治療 藥物+復健運動通常這個狀況不是突然出現,一開始患者只覺肩膀在做某些動作時會有疼痛的感覺,這個階段會持續1-9個月的時間;之後進入「結冰期」,意即肩膀的活動圍開始縮小,不論是向前舉手,側邊舉手或是摸背部的動作都會受到影響,經過了3-9個月之後,肩膀的疼痛逐漸消失,只留下活動受限的問題,此為「冰凍期」,可能持續9-15個月;到了最後的「融冰期」肩關節會逐漸恢復活動功能,但需耗時15-24個月的時間。王瀅瑄醫師也表示,冰凍肩的最佳治療時機是在進入冰凍期之前,注射類固醇至肩關節內,搭配口服抗發炎藥物以求盡快解除肩關節囊的發炎狀態,同時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肩關節運動,包括各個方向的伸展運動及肩關節肌肉強化運動,若是藥物與復健運動配合得宜,能在十四個月內完全恢復肩關節原有的功能。          

你有五十肩嗎? 9成肩痛患者誤判

你有五十肩嗎? 9成肩痛患者誤判#五十肩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顏賽芬/綜合報導)你以為肩膀痛、手舉不高就是「五十肩」嗎?台北中山醫院復健科潘健理醫師表示,因肩膀疼痛前來求診的病患,只有10%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的患者。民眾若誤判,擅自敷藥膏或吃止痛藥,反而容易延誤治療。肩痛原因百百種 診斷後再治療五十肩的好發族群主要是長期肩膀過度使用者,包括長時間打電腦的上班族、搬運工人以及經常寫黑板的老師等。此外,肩膀因撞擊而受傷者也可能罹患五十肩。真正的五十肩患者並不會感到疼痛,但手臂無論藉助外力或自我施力都很難舉高。其他肩膀疼痛原因可能是肩峰夾擊、關節囊退化及旋轉肌撕裂等。旋轉肌撕裂常被誤判為五十肩,主要差別為,旋轉肌撕裂肩膀會疼痛、無力,但可藉助外力將手臂舉起。超音波搭配玻尿酸 改善肩關節沾黏現象肩膀疼痛傳統的治療方式包括推拿、針灸、電療等,嚴重則須開刀治療。除開刀治療外,傳統復健方式耗時且效果不彰。目前台北中山醫院研發出超音波配合玻尿酸注射,超音波能夠協助醫師正確判斷病患肩關節須治療部位,注入玻尿酸成分,可抑制肩關節囊的細胞增生,降低該處膠原蛋白產生,改善沾黏現象。玻尿酸治療肩痛的療程須自費,一個療程須施打5次,療效約可維持半年到一年。勤保養 減痠痛潘健理醫師提供4個保養肩膀關節健康的好方法:1. 減少手臂高舉動作2. 使用電腦時,每15分鐘藥變換姿勢,每小時休息10分鐘3. 避免長時間面向冷氣口直吹4. 常做拉筋運動,如瑜珈、太極等

兩項檢測 測出五十肩是否找上你?

兩項檢測 測出五十肩是否找上你?#五十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五十肩」不是中年人的專利,別被「五十肩」這個名詞蒙騙,以為中年之後才會遇到此問題,其實有不少年輕人,甚至是小朋友,也同樣有「五十肩」問題。健康管理師吳世楠說,透過簡單的健康測試,就可知道自己是否患有五十肩問題。到底什麼是五十肩?吳世楠解釋,肩帶是非常複雜三度空間,也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如果用力過猛或動作失當,引起內部組織受傷,日積月累後,造成關節活動受影響,就要小心五十肩悄悄找上門!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五十肩問題呢?吳世楠舉出兩項健康關節自我檢測法,首先,立正站好,雙手同時上舉時,手臂可以貼緊耳朵;接著,手肘彎曲並伸到背後,可以觸碰到另一側的肩胛骨。如果能輕易完成這兩項動作,那就代表肩關節健康無虞,但如果此動作對您來說都有難度,就應該好好正視自己的肩關節狀態。

瘋奧運!男子猛打羽球手竟不能舉

瘋奧運!男子猛打羽球手竟不能舉#五十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奧運賽事如火如荼展開,你也感到很熱血嗎?台北市一名五十歲的中年男子,日前觀賞完奧運羽球比賽後心血來潮,和朋友相約到體育館打羽球健身,不料過幾天發現右肩劇痛,晚上甚至會被痛醒,右手也漸漸不能舉起來,嚇得趕緊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醫師林政宜指出,該名患者是罹患「肩峰夾擠症候群」,在診間相當常見這種疾病,患處因肩峰下的肌腱和滑囊組織摩擦到肩峰頂部,造成嚴重發炎,在注射藥物及物理治療後可逐漸改善。林政宜醫師解釋,「肩峰夾擠症候群」又稱「痛弧症候群」,是指經過肩峰下方通道的肌腱及滑囊組織,因通道空間變小,摩擦到肩峰頂部,進而造成發炎與疼痛。在肩胛骨頂部稱為肩峰的部位,與肱骨間會形成一個通道,裡面有滑囊及棘上肌肌腱通過,滑囊功用在於潤滑通道,減少摩擦或碰撞夾擠所引起軟組織傷害。林政宜醫師表示,肩峰夾擠症候群的症狀主要有三:疼痛(晚上睡覺甚至會被痛醒)、患側活動受限及無力、手不能舉。初期手臂接近肩關節處會產生痠痛感,尤其在手臂舉高時更明顯。手臂向後置放時會有緊繃及痠痛感等,痛點一般在手臂前側,有時甚至會傳到手肘或手腕。後期症狀就會比較像五十肩,在許多肩關節活動面向都會有緊繃感,更嚴重也有可能真正變成肩關節囊炎,也就是五十肩。林政宜醫師指出,患者只要在前舉、內旋和外旋三個動作,有兩項以上的活動困難,就有機會是五十肩。如果患者出現肩膀疼痛,要辨別是罹患五十肩或肩峰夾擠症候群,可自行測試是否能做出「舉手梳頭」的動作,如果能完成動作,則可排除罹患五十肩的可能。當患者確定診斷是肩峰夾擠症候群,初期目標主要以減緩疼痛為主,可利用冰敷、電療、深層熱療等減低發炎並促進受傷組織癒合,局部注射消炎藥物也是很好的選擇。醫師提醒,許多肩峰夾擠症候群患者會因為動作時的疼痛,不敢做肩關節的大幅度動作,久而久之反而變成真正的五十肩。所以此時必須衛教患者減少粗重或手臂抬高出力動作,像是投球、拉單槓等,但不可完全不動。患者可以適度慢速且輕量、不引發肩關節疼痛為主的關節復健活動為主,以減少肩關節囊發生沾粘的機會。一旦疼痛及發炎降低後,可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進階的關節活動角度訓練及肌肉力量訓練,恢復正確的肌肉動作模式,避免將來夾擠狀況發生。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林政宜醫師解釋何謂肩峰夾擠症候群。(照片/記者陳茂軒攝)

五十肩該怎麼治療?

五十肩該怎麼治療?#五十肩

五十肩,又稱「凍結肩」,俗稱「漏肩風」。其病因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如肌腱、滑囊等多處同時發生病變。常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患者女性多於男性。此病常與受寒、外傷、感染等有關,如未及時治療或注意功能鍛鍊,拖延日久,可使關節黏連、活動受限,甚至無法舉起手臂。多見50歲左右的中年人;無明顯外傷或僅有輕微外傷史;肩部痠痛病程較長,一般都在2~3個月以上;肩部有廣泛性疼痛,肩部上舉、外旋、後伸等,均受限制。病程較長者,肩部肌肉(三角肌為主)會出現萎縮。該如何治療五十肩呢?1. 推拿療法患者仰臥,施滾法於肩前緣(三角肌前緣),並配合肩外展及上舉被動運動5分鐘。然後讓患者俯臥,同樣施滾法於患肩後緣(三角肌後緣),並配合患者上肢由外向前伸展被動運動,約5分鐘。讓患者正坐,施拿法於患肢(以肩、臂、曲池、合谷等穴為主),並配合搖肩關節被動運動。另外則是理筋手法,讓患者正坐,術者用右手的拇、食、中3指對握三角肌束,做垂直於肌纖維走行方向撥動5~6次,再撥動痛點附近的岡上肌、胸肌等各5~6次,然後按摩肩前、肩後及肩外側。接著,術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患者手,做牽拉、抖動和旋轉活動,最後幫助患肢做外展、內收、前屈、後伸等動作。2.中醫治療當歸4錢、赤芍4錢、牛蒡3錢、薑黃3錢、秦艽3錢、白芷3錢、蒼朮1錢半,以水煎服。可在屋上裝一滑車懸繩索,患者牽繩左右上提,可幫助患臂鍛鍊。患臂可在早晚做內旋、外展動作,反覆鍛鍊。鍛鍊必須緩慢、持久,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有害無益。文章摘自:人類智庫/常見病速效自療作者: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編著、張九峰/審訂http://www.uho.com.tw/book.asp?id=1427

婦人長期雙臂痠痛 誤信偏方亂敷草藥手險潰爛

婦人長期雙臂痠痛 誤信偏方亂敷草藥手險潰爛#五十肩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60歲退休女老師,七、八年前雙臂開始痠痛,甚至嚴重到雙臂無法反手扣內衣,晚上睡覺翻身時都痛,連棉被都拉不動,多年來女老師試過針灸、推拿等方式都無法改善疼痛症狀,日前更將手臂塗滿藥草膏,更密封一段時間,結果痠痛不但未見改善,還造成密閉手臂皮膚出現潰爛,最後發出惡臭味,家人才趕緊帶她就醫。經醫師診斷後,為旋轉肌袖廣泛性破裂造成的五十肩引起手臂疼痛,經微創手術及復健後,現在雙肩活動恢復正常,台北康寧醫院骨科李文吉醫師指出,事實上五十肩講的是症狀,不是病名,正式的診斷稱為「肩旋轉肌袖病變」 (Rotator Cuff Tendinopathy),統計上40~60歲的年齡層,因肩痛來求醫的,有46%是肩旋轉肌袖病變 (即五十肩)。除年齡問題,自然老化外,姿勢不當(長時間打筆電的3C族)、手抬高過頭用力 (如油漆天花板、寫黑板)、重複性的動作 (用手洗衣、拖地、跺肉、廚師甩鍋)、打羽毛球、投棒球、打高爾夫球及拉單槓等,都有可能會造成五十肩。李文吉醫師說,旋轉肌袖位在肩膀肩峰下,由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及小圓肌等四組肌腱混合組成,主要作用在維持肩關節在動態下的穩定,更在手臂初舉之時,發揮以小博大的槓桿作用,讓手輕鬆抬起,是肩關節裡重要的結構。會造成五十肩大都因解剖學結構上,肩鋒下(與肱骨端)的空間不夠,使跨覆在肱骨頭上面的旋轉肌袖,在肩膀活動中,不斷的受到肩峰(是肩胛骨頭的一部分)的擠壓,而受傷、發炎或演化一連串的病變所致。李文吉醫師指出,肩峰下空間不夠,是結構的瑕疵,不可能吃吃藥就會變寬。患者若胡亂推拿,只會二次、三次、N次傷害肌袖!五十肩的「治本」之道,只有用手術來擴大肩峰下的空間,才能解除旋轉肌袖的受到擠壓,來避免傷害。幸賴醫學的進步,手術方法的改良,手術器材設計的進步,現今五十肩的手術已是疼痛少、安全性高、肩功能恢復快的手術了。李文吉醫師建議五十肩患者,平時可多冰敷或起床後及洗澡前做些肩頸伸展運動,能有效舒緩肩頸痠痛問題,且提醒民眾若出現肩頸嚴重痠痛、女性穿內衣時手無法後扣、男性無法伸手拿後口袋皮夾或夜晚出現手臂特別疼痛等症狀時,就要小心是否為五十肩症狀,最好就醫由專業醫師判斷病情,選擇適當方式進行治療,千萬不要隨便接受推拿或自行使用痠痛藥膏,否則恐適得其反,拖延醫治時機。

正確使用類固醇治療 可避免肌腱炎惡化

正確使用類固醇治療 可避免肌腱炎惡化#五十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去年年初,吳先生舉啞鈴不慎受傷,右肩痛到夜不成眠,試過各種方式仍未好轉,一度放棄治療,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楊鎮嘉醫師檢查疼痛的位置與肌肉運動狀況,判斷肌腱炎作祟,經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及止痛劑,立即改善症狀且未復發,楊醫師強調正確診斷與用藥重要性,可避免病情磋跎惡化。 吳先生現年五十三歲,本身是愛好運動一族,但去年為減重勤上健身房舉啞鈴,不適當的啞鈴重量,導致「體重沒有減下來,反而受傷,右手使不上力,沐浴的時候要擦拭,也沒辦法往後拉,睡覺翻身一壓到手就被疼醒。」受傷後三個月內,吳先生積極治療,「每個醫師都一口咬定說我是五十肩。」提起當時各種無效嚐試,還有點忿忿不平的吳先生說,明明是運動傷害造成的拉傷,硬被說成是五十肩,加上各種努力不見效果,後來索性就放棄治療了。要不是陪媽媽到臺中慈濟醫院做復健,吳先生長期不運動右肩,恐怕真成了五十肩病患,留下終生的後遺症。原來,他隨口詢問媽媽的主治醫師楊鎮嘉,楊醫師替他檢查疼痛部位與肌肉運動的狀況,發現並不符合五十肩症狀,推斷是脊下肌的肌腱炎作祟,透過局部注射與復健,症狀很快就得到明顯的改善。楊鎮嘉醫師說,常常手舉高過肩膀是滑液囊炎與肌腱炎高危險群,像是棒球投手、寫黑板的老師,都比較容易使肩部受傷。而肌腱炎、滑液囊炎與五十肩幾種病症表現十分雷同,很容易被混淆,五十肩是因肩部關節退化,關節相互粘黏導致肩部關節發炎,或因不運動造成關節沾黏萎縮,使得肩關節活動受限,治療以緩解疼痛及增加肩關節活動度為主。肌腱炎的病因則是肩膀旋轉肌腱外傷或過度使用,臨床表現是手臂活動時肩膀疼痛,尤其在肩膀做某些特定動作時會痛得更劇烈。肌腱炎拖久了可能再變成五十肩,症狀是肩膀痠痛、僵硬與活動困難,診斷上必須更仔細。經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及止痛劑,短短五分鐘,吳先生的症狀好了大半,配合復健治療,恢復他的運動功能。楊鎮嘉醫師說,不少國人視類固醇如毒蛇猛獸,排斥含有「類固醇」的藥物,認為會有不良的副作用,寧可忍痛,甚至開刀也堅持拒用,這都是因為早期不肖商人將類固醇加入各式藥丸內,不知情民眾長期服用,產生有害的副作用,近幾年來,在醫師及媒體努力宣導下,反而造成部份民眾不明就裡一面倒的反對類固醇用藥。楊鎮嘉醫師強調,不論使用那一種藥物,都需在專業醫師的評估指示下,才能讓藥物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最少的副作用,有經驗的復健科醫師,熟悉肌腱、關節腔及滑液囊的位置,準確的診斷、使用類固醇,用很少的類固醇及止痛劑劑量施打在患部,就可以得到良好而安全、有效的治療結果。

困擾中年人的五十肩 中醫針灸推拿可緩解

困擾中年人的五十肩 中醫針灸推拿可緩解#五十肩

許多中年人受五十肩所苦,讓人肩膀疼痛難舉,由於五十肩,所以人體隨時間老化,肩關節部位疼痛和關節活動度減少,久而久之讓肝腎氣血虛損、氣血阻滯,好發在50歲左右的中年人身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志杰表示,中醫對於五十肩治療,除了以中藥內服外敷及中醫傷科的理筋推拿手法外,配合針灸效果更佳。五十肩又稱「冰凍肩」,多為肩關節囊發炎導致粘黏,引起疼痛和關節活動度變少,患者通常越痛越不敢動,不動就會造成僵硬,久而久之越來越疼痛,造成惡性循環。中醫來說,如果體內氣血不足,加上年紀增長,肝腎氣血虛,筋失濡養,風寒濕邪氣侵襲肩部經脈,遂致氣血、筋脈凝滯,讓身體機能退化,造成疼痛及不適。張志杰說,五十肩看起來雖無大礙,不過若牽涉到肩膀動作,就讓許多患者疼痛、行動困難,透過針灸治療能夠疏經活絡,通調氣血,減輕疼痛,讓組織的修復及維持關節正常活動,也可搭配中藥內服外敷及中醫傷科的理筋推拿手法,若是民眾不敢針灸,亦可以單獨採用中醫傷科治療,利用推拿緩解五十肩,可依循中醫師建議及治療,改善日常生活中的不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