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時間短、傷口小 腫瘤電燒效果佳

時間短、傷口小 腫瘤電燒效果佳#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3歲李太太,沒有慢性肝炎及酗酒的病史,1年前體檢後卻發現有肝硬化現象,之後醫師發現左葉肝臟有2.5cm腫瘤,經肝臟穿刺切片後診斷為早期肝細胞癌,確診後決定採取肝臟腫瘤電燒燒灼治療,術後腫瘤指數下降到正常範圍,無明顯併發症。肝臟分布神經少 症狀不明顯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郭立夫表示,肝癌是國人相當常見的10大癌症之一,這是由於國人B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的盛行率相當高,更由於因為肝臟分布神經極少,肝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常常已經是晚期,早期發現肝癌,早期治療才是肝癌治療的不二法門。可用5公分以下腫瘤 可申請健保因為傳統手術傷口大,且恢復期長,肝腫瘤電燒灼的肝癌治療原理則是應用無線射頻治療腫瘤,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指引下,將治療的電極探針插入腫瘤組織中,當溫度達到攝氏60~100度時可以將腫瘤細胞凝結性壞死,可用在5公分以下的肝臟腫瘤,治療的時間大約為20至60分鐘不等,可事前申請健保給付。術後輕微發燒、傷口滲血肝腫瘤電燒術後的併發症,主要為輕微發燒及術後傷口滲血,但發生機會不高,電燒術後恢復期極短,傷口小,術後2天到3天即可出院,之後電燒術後2周到4周會進行電腦斷層的追蹤治療效果評估。肝功能不佳 年紀大的最佳選擇傳統手術相較之下,肝腫瘤燒灼治療的治療時間較短,傷口極小,住院天數更可大幅縮短,且針對剩餘肝功能不佳,或者年紀太大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更可以用此種治療方式治療肝腫瘤,所以針對肝腫瘤大小在5公分以下,因為年紀大,擔心手術傷口大及傳統手術併發症的病人,肝腫瘤電燒術將是最佳的選擇。

腹脹難呼吸 貪杯喝出霸王瘤

腹脹難呼吸 貪杯喝出霸王瘤#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7歲羅先生好酒貪杯40幾年,長出23公分「霸王級」肝癌腫瘤,影響進食與呼吸,破裂後嚴重內出血,有生命危險,醫師研判肝功能與肝臟大小足夠支撐,手術4小時成功切除腫瘤。食不下嚥、手腳無力、腎衰竭羅先生平時從無健檢,也沒有肝臟帶原病史,40多年來天天喝酒,今年初,上腹痛近2個月,先是食不下嚥接著進展到手腳無力,連機車都牽不動,就近看診,影像檢查發現,腹痛病因肝腫瘤破裂,家人緊急將他送醫,到院時內出血超過1000毫升,出現急性腎衰竭,抽血發現胎兒蛋白高達4000多,配合影像學確診為肝癌。頂住橫膈膜 呼吸窘迫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指出,羅先生腫瘤太大,壓迫腸胃道以致吃不下東西,還頂住橫膈膜引發呼吸窘迫問題,術前進食狀況很差,更糟的是,腫瘤壓扁下腔大靜脈與肝靜脈,導致血液無法正常回流回心臟,破裂的地方出血太快,腫瘤切除恐面臨大出血風險,手術中也小心避免傷及重要血管。肝臟右葉切除 保留1/3肝癌患者如果已經轉移、肝功能不夠或是肝臟切除後大小不足,根本沒辦法開刀,幸好術前評估,羅先生肝功能、心肺功能正常,即使肝臟右葉全部切除,還能保留1/3肝臟足夠使用,雖然腫瘤大如排球,仍順利切除「霸王級肝癌」,癌細胞也侷限在右肝葉,沒有轉移,術中也順便修復十二指腸穿孔。B、C肝帶原 應半年1次追踨余政展主任指出,肝癌是國人十大死因中排行前2名,一年新增2萬名病患,主要族群是男性、肝帶原病史者,他強調,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需成長到一定的大小或侵犯肝臟表面包膜,才會感到不適,本身有B、C肝帶原的民眾應透過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進行半年1次的定期追踨。

無痛、效果佳 新招3天治肝癌

無痛、效果佳 新招3天治肝癌#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7歲的黃太太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1年前健康檢查發現2公分肝癌,因年紀大、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評估手術風險過大,經治療團隊評估,使用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後,腫瘤完全治癒,過程中也沒有副作用,治療後維持很好生活品質。影像導引、呼吸調控 追蹤腫瘤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將高劑量、高能量的放射線精準導入腫瘤殺死癌細胞,利用高精準度的定位、影像導引技術、呼吸調控系統來追蹤腫瘤位置,極少影響到正常組織,治療次數也比傳統的放射治療少,有療程短、效果佳、副作用低的優點。3~5天完成 控制率可達90%以肝癌為例,對於不適合或不願意開刀的病患,若進行傳統放射治療,約需5~6周,病患常有噁心、嘔吐、疲憊等副作用,腫瘤控制率約50%,但若使用先進的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可在3~5天內完成治療,少有副作用,且腫瘤控制率可達70~90%。放射線追蹤 避免傷害正常組織三軍總醫院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中心主任黃文彥表示,接受癌症治療的病患,都很擔心殺死癌細胞同時破壞正常細胞,而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特色在高精確度,可達0.1公分以下,讓放射線持續追著腫瘤移動,腫瘤移動到哪裡就治療哪裡,同時也避免傷害到正常的組織。無痛、不需麻醉 少有副作用治療效果好、副作用少,以肝癌為例,腫瘤控制率約9成,其他大部分腫瘤治療效果也比一般放射治療好,而且治療過程中無痛、不需麻醉,少有副作用,是一種可同時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的治療。

別當肝苦人 定期超音波降死亡率

別當肝苦人 定期超音波降死亡率#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在台灣,每年肝病死亡人數高達13,000人,約佔所有死亡人數8%,高過因糖尿病(6%)或高血壓(3%)死亡的比率,嚴重影響國人健康,研究證實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肝炎帶原者 3成未就醫根據國民健康署104年對25~64歲民眾,進行健康行為調查(BRFSS) 3,336人之結果顯示,約有7成民眾抽血檢查過B型肝炎、C型肝炎,知道自己檢查結果為B型肝炎有11%、C型肝炎為1.4%、正常者為83.9%、不知道者約1%,另外,近90%的民眾認為「喝酒」是導致肝病的主要原因,而B型或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主因的卻只有70%和54%的民眾。此外,調查結果也顯示,有9成民眾知道B型肝炎或C型肝炎定期追蹤及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民眾中,仍有3成未就醫,「身體無症狀應該不需要」,就高達85%,其次「沒有時間」約占10%,告知未就醫者「B型肝炎或C型肝炎,定期追蹤及治療可以有效控制」後,有6成比例願意接受治療。半年1次超音波 降37%的死亡率研究顯示,對35~59歲的B肝帶原、慢性肝炎者,每6個月提供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降低37%的死亡率,國內多位醫師研究結果顯示,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成以上肝癌發生。依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全台已有超過500家醫療院所及衛生所,肝膽腸胃科參與追蹤或治療照護方案,但定期接受追蹤或治療的人數僅約3成左右,B型肝炎、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且肝是無聲的器官,要知道自己是否為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要善用政府提供的追蹤或治療照護服務,以維護自己的健康。 

驚!腹脹胃口差 竟是肝癌轉移心臟

驚!腹脹胃口差 竟是肝癌轉移心臟#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76歲的王姓男子,務農為生,平時會抽菸並偶而小酌;去年開始感到容易疲累,且常常因為腹漲導致胃口不好,年底時發現左上腹位置腫起來,且有越來越大的感覺,去醫院檢查後,確認肝臟內有2顆腫瘤,為肝癌第四期,且癌細胞還從肝臟沿著靜脈擴延到心臟右心室。轉診到放射腫瘤科後,以標靶真光刀系統來進行治療,殺死了左肝內的大顆腫瘤;目前積極治療另一顆腫瘤,待完成後再進行肝臟動脈栓塞治療。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葉啟源醫師表示,肝癌細胞轉移到心臟的案例很罕見,這是行醫30年來首次遇到的個案,患者沒有健檢習慣,加上早期肝癌又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等到發現時腫瘤已經很大且擴散。早期肝癌無徵兆  出現症狀才警覺初期罹患肝癌大多沒有明顯癥狀,少部分病人會出現食慾減退、上腹悶脹、乏力等情形;但大部分都是等到中晚期,出現肝痛、消瘦、黃疸等症狀時才有所警覺。因此葉啟源呼籲,防止肝癌發生方法,就是接種B肝疫苗以預防病毒感染,並少吃酸菜、醬菜等食物,及戒菸酒等不良習慣。如果本身是B 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家族史者等肝癌高危險群,至少半年做一次「甲種胎兒蛋白」血清、肝功能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另外,肝癌也是容易復發的癌症,所以患者在接受過治療或手術以後,還是要定期回門診追蹤檢查。

化療致食慾差 6招擊退肝癌副作用

化療致食慾差 6招擊退肝癌副作用#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在台灣,肝病素有「國病」之稱,每年的十大惡性腫瘤,肝癌也總是榜上有名,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常因出現副作用而無食慾,不僅影響健康,也容易讓患者沒有足夠的體力面對治療。營養師表示,患者可針對自身的狀況調整飲食方式,如少量多餐,並在治療後多補充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來補足身體所需。大千綜合醫院賴佳妤營養師指出,接受肝癌治療時,病患如出現下述之副作用時,建議可調整飲食內容及方式來降低副作用的不舒服感:1) 腹水/當患者有腹水的現象發生時,就必須限制水和鈉的攝取量,包含不吃醃漬食物、盡量避免使用調味醬,同時也要減少吃油炸或油膩的食物;另外,可食用具有利尿、消腫的食物,例如:海帶、薏仁、紅豆、玉米鬚等食物。因水分攝取少,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的狀況,此時可改為以口含冰塊的方式,或是口含酸梅以刺激唾液腺分泌,並避免攝取高糖的飲料與食物。2) 食道靜脈曲張/建議食物的溫度須控制好,切勿過冷或過熱,軟硬度上應選擇軟質且易咀嚼、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調味品或咖啡因等刺激性食品。3) 食慾不振/不少患者在治療期間很容易出現倦怠無食慾的狀況,此時建議採少量多餐的方式,盡量給予高熱量、高蛋白質食品;若有肝昏迷的患者,應避免肉類蛋白質,改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例如:豆腐、豆漿等黃豆製品。為了讓患者比較開胃,可在餐前食用少量的酸梅汁或檸檬汁;另外,可經常改變食物烹調的方式,並選擇喜愛的食物來促進食慾。4) 腹脹/避免食用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乳製品、洋蔥等,增加攝取含纖食物,且養成適量運動及腹部按摩的習慣,以促進腸道蠕動。5) 白血球下降/患者接受放射線或化學治療時,會造成白血球下降、及免疫力降低之情況,因此必須避免吃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並注意烹調食物前後與用餐時的衛生。6) 噁心、嘔吐/建議患者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並選擇有酸味或鹹味的食物,可減輕症狀;用餐時應先吃較乾的食物,避免和湯水一起食用,如要攝取水分,最好在飯前30~60分鐘飲用,並使用吸管為宜。同時提醒,患者在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前兩小時內應避免進食,以防止嘔吐。

B肝「藥」治療?醫:2大關鍵做評估

B肝「藥」治療?醫:2大關鍵做評估#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B肝病毒量破表,規律服藥可降低肝癌發生。一名婦女罹患B肝多年,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GOT、GPT)皆正常,但是病毒量飆達上億多,讓他很擔心。醫師表示,B肝病毒量的多寡不一定要治療,且健保給付會以肝功能指標為依據,但病毒量高的患者是肝癌、肝硬化的高危險群,因此會依據病人的「肝功能、病毒量」這2個做參考指標,評斷是否需要積極服藥治療,而該名婦女在自費治療後,病毒量已明顯下降。病毒量破表 規律服藥可降肝癌風險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指出,如果肝功能指數超標,代表肝臟正在發炎,但肝臟發炎與病毒數量不一定是正相關;加上目前B肝、C肝的治療,健保給付的規定是以肝功能異常為前提,肝指數(GPT)達80至100之間,約為正常值2倍以上,且持續逾3個月,同時病毒量超過2000者,就可接受預防性治療。因此,如果病人的狀況未達健保給付標準,但仍感到擔心時,可在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自費服藥治療。而他也建議民眾,生活作息應正常、不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吃加工食品,例如泡麵、花生製品、罐頭等,才能減少肝臟的負荷,而倘若正在進行藥物治療的病患,則不能中斷、持續2至3年的規律服藥,便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率。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1名40多歲的病人,當兵時就知道自己有B肝,又有肝癌家族史,卻沒有定期追蹤,直到被家人察覺日漸消瘦來看診,才發現肝癌已惡化到無法開刀的程度。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肝病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三千人,研究也證實B型及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不知自己患B肝 沒症狀常延誤治療然而根據統計,全台近百萬需要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竟然只有17萬人接受治療,肝臟若反覆發炎不治療,恐有肝臟衰竭、肝纖維化加速、肝硬化,甚至於肝癌的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戴嘉言教授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分布,身體無法第一時間用疼痛反應出警訊,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治療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大約有5成民眾不知自已患有B肝 ,可說是肝病防治的未爆彈!戴嘉言教授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及早面對和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治療 可降低肝硬化、癌症發生率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最新研究,針對14,395名30~69歲肝炎患者進行追蹤達10年,結果發現患者自2000年開始持續接受治療後,死亡風險值逐漸降低,到了2008年至2011年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率已降低了22%,肝癌發生率降低14%,肝癌死亡率降低24%,可見治療可降低末期肝病及罹癌風險。簡榮南教授指出,目前B肝治療主要有口服及針劑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需每日服用,可抑制病毒生長和複製,療程約3年,另一種是長效型干擾素,每週注射一次,除了可以降低病毒量,還能調節免疫系統,療程約1年,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肝指數異常、常飲酒 都是高風險群30歲以上未曾施打B肝疫苗,或肝指數異常、有肝炎、肝癌家族史與經常飲酒者等都是肝病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切莫等到出現倦怠、噁心等症狀才治療。簡榮南教授強調,一旦發現B肝,務必要定期追蹤及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