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量

慢跑三小時才能消耗的熱量!火鍋五訣避免受苦

慢跑三小時才能消耗的熱量!火鍋五訣避免受苦#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冬天來了,民眾便不免俗的大啖火鍋,好讓身體變暖。但是,一人份的火鍋,加上沙茶沾醬的話,熱量卻高得嚇人!所以要怎麼吃,才能夠把火鍋吃出健康,飽口腹之慾後,還能夠維持身材不發胖呢?慢跑三個小時才能把熱量消耗掉的火鍋熱量,對身體健康簡直如臨大敵!對此,國民健康局建議民眾多選擇以番茄、玉米、大白菜、白蘿蔔、洋蔥等新鮮食材為湯底的火鍋,口感鮮甜不油膩,不但可將熱量大幅降低至約700大卡,更可將含鈉量降低至約1,100毫克,讓火鍋吃得健康沒負擔,同時提供民眾聰明吃好鍋5大要訣。這5大要訣分別是,湯先喝、碗中一半是蔬菜、多新鮮食材、少加工食品、沾醬多蔥蒜,少沙茶醬、芝麻醬、以茶水取代含糖飲料、酸梅汁。其中,加工食品的鈉含量與熱量,比起其他火鍋料來的高出取多,像是但蛋餃、魚餃等,四個熱量就達100卡,鈉含量更達200毫克,民眾應少吃!而湯先喝的原因,是火鍋煮過久後,肉湯加上肉類食材不斷烹煮,湯底會有高普林,攝取過多恐引發痛風疾病,且少喝湯可減少熱量及鈉的攝取。因此,國民健康局則建議民眾吃火鍋應把握上述五大要訣,積極力行健康管理,維持「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生活習慣,才能讓身體健康輕鬆無負擔!

麻辣鍋2400大卡 含鈉量更是驚人

麻辣鍋2400大卡 含鈉量更是驚人#熱量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寒冷的冬季,暖暖的火鍋好誘人!許多民眾選擇吃到飽的火鍋店大飽口福,常為了能「吃夠本」食入過量的食物,除了攝取過多的熱量之外,也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增加身體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建議民眾選擇以蔬菜熬製湯底的火鍋、少沾醬、少喝烹煮過久的湯底、少加工食品,避免暖了冬卻壞了健康。許多民眾吃火鍋時偏愛重口味,如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但重口味的湯頭與醬料也是熱量及含鈉量高的關鍵。麻辣鍋常加入許多辣油、牛油、辣椒醬,吃一次麻辣鍋,所攝取熱量達2400大卡,已超過一個成人1天的熱量建議量1800大卡,含鈉量更高達6,400毫克,為國人每日鈉攝取量應小於2,400毫克門檻的2.5倍以上。其他如酸菜白肉鍋熱量約1,500大卡,超過成人兩餐的攝取熱量,且酸菜的製備過程加入大量的鹽,若一人份酸菜白肉鍋加上一碟豆腐乳沾醬含鈉量也高達5100毫克。攝取過多的熱量易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並造成許多慢性病發生的風險增加。而長期攝入太多的鈉及油脂,則會增加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的罹患率。國民健康局就建議民眾多選擇以番茄、玉米、大白菜、白蘿蔔、洋蔥等新鮮食材為湯底的火鍋,口感鮮甜不油膩,不但可將熱量大幅降低至約700大卡,更可將含鈉量降低至約1,100毫克,讓火鍋吃得健康沒負擔。提醒民眾吃火鍋的小秘訣,可先喝湯,避免火鍋煮過久後,肉湯加上肉類食材不斷烹煮,湯底會有高普林,攝取過多恐引發痛風疾病,且少喝湯可減少熱量及鈉的攝取。吃火鍋時應以蔬菜取代過多的肉類及加工火鍋料的攝取,川燙後即食用,避免過多水溶性維生素流失。還有加工餃類大部分是用五花絞肉做餡,脂肪含量高,且火鍋餃類加工的過程中會添加鹽或其他含鈉調味品,應適量食用。沾醬多蔥、蒜;少沙茶醬、芝麻醬,避免使用沙茶醬、芝麻醬及蛋黃等高熱量製品,而醬油含鈉量高亦應減少攝取,民眾可利用蔥、薑、蒜、檸檬汁、蘿蔔泥或自製蕃茄泥做健康又具獨特風味的火鍋沾醬。以茶水取代含糖飲料、酸梅汁,含糖飲料熱量高,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解膩又無負擔。另外,慢性病友更應謹慎吃火鍋,痛風病友應避免使用肉類熬製的湯為湯底,尤其是含有酒精的湯底,如燒酒雞、麻油雞等更要注意。因為肉湯含有高普林,會使血中尿酸升高,且酒精會阻礙尿酸排出,引發急性症狀,因此建議使用蔬果熬製湯底,同時應多喝水以增加尿酸排出。高血壓病友須特別注意含鈉量高的沾醬如醬油、沙茶醬、豆瓣醬,改用天然辛香料如蔥、蒜、薑、香菜等,並以少許醬油或薄鹽醬油代替。食材部分也要多選擇新鮮的原態食物,避免選用加工食品。糖尿病友要注意常用的火鍋料如芋頭、南瓜、玉米、冬粉、豬血糕等皆屬主食類,應適量食用。另外,建議多選用蔬菜、蒟蒻等低熱量的食材,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花蓮「健康街」 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花蓮「健康街」 買得安心吃得放心#熱量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全台首條「健康名產大街」正式在花蓮誕生!由花蓮縣衛生局輔導花蓮市中華路所有與食品相關的名產業者共同合作,創造全國第一條路上所有的名產食品業者均通過GHP優良食品業認證,並且推出熱量營養標示,將人氣商品清楚標示熱量訊息,並於健康名產街建置了「健康迴廊」,讓消費者能夠聰明選健康吃並能獲得寶貴健康資訊,創造整條道路所有業者集體以健康為主要訴求的先例。「花蓮健康名產街」所有的業者有都是通過食品衛生優良GHP評核,所推出食品除了清楚標示熱量、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營養資訊並兼具減糖、減油、減熱量、增加纖維之特色,並有許多產品榮獲健康美食認證,讓拌手禮除了代表地方特色外還兼具食品安全、健康養生之訴求。 花蓮縣長傅崑萁表示,花蓮是健康樂活的觀光勝地,感謝花蓮縣衛生局積極輔導業者,創立全國第一條健康名產大街,不僅為花蓮寫歷史,也成為全國的健康典範。花蓮薯、花蓮芋、花蓮麻糬等名產,不僅保有傳統美味並兼具現代健康訴求與不斷創新,大家的努力口碑已海內外皆知,健康名產街的啟動,不僅建構健康安全的飲食消費環境,也為花蓮食品業建立優質的健康品牌形象,增強花蓮觀光產業競爭力,以打造健康無毒、養生樂活的健康城市邁進。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則表示,促進國民飲食健康不能只靠口號或是空洞的衛生宣導,強調必須緊密地與業者及消費大眾相結合,幫助業者從健康題材中創造企業獲益,幫助消費者能有更多及更好的健康飲食選項,創造更好的健康主流價值及隨處垂手可購的健康飲食環境,這才能真正帶動潮流改變現狀,有效幫助花蓮全面提升健康飲食及促進民眾健康。這次由衛生局輔導名產業者再展風華,迎領世界潮流創造健康名產,便是落實這項策略的具體作法。由於肥胖的盛行,肥胖防治已是全球國家衛生政策;在美國越來越多的餐廳被要求提供有標示熱量的菜單,甚至已立法推動菜單熱量標示;澳洲防癌協會也持續推動交通號治標示系統,以紅色、黃色和綠色分別標示不健康食品和健康食品;然隨著世界健康潮流、消費者意識抬頭,及台灣肥胖率已高居鄰近亞洲國家,全面食品的熱量營養標示已勢在必行。徐祥明特別說明,將持續輔導本縣縣內通過健康美食認證、食品衛生優良評核的觀光飯店、餐飲業、烘焙業等,皆能提供完整熱量營養標示,例如於點餐菜單、門市菜單看板、套餐目錄、甚至網頁中,可將此訊息明確清楚提供民眾;同時推廣至醫療院所、健康職場、速食店、超市、簡餐、一般餐廳,甚至包括早餐店、飲料、夜市等餐飲場所;更希望藉由立法規範,讓食品業者皆能提供食品熱量營養標示,以提高民眾選擇健康飲食之便利性,改善致胖環境,增進全民健康。(圖片來源: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下班放鬆來一杯 當心熱量來找碴!

下班放鬆來一杯 當心熱量來找碴!#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做為忙碌的上班族女生,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壓力這麼大如果有時間,你會怎麼解放自己?根據人力銀行的統計,有68%的上班族都認為「旅遊」是最好的紓壓方式,不過實際上,上班族真正最常做的休閒活動,前三名卻是唱歌、看電視與吃美食,旅遊根本沒在排名內! 一天最健康的熱量應該是多少?家醫科醫師賴彥輝表示,跟每個人的體重有差,一般來說,男生每天總熱量的攝取一天最好不要超過2000大卡,女生不要超過1800大卡!如果超過的次數、頻率太多,或是熱量攝取的內容不均衡,就要注意一些健康問題。下班忙完回到家,就需要放鬆、沉澱一下,最好就像日劇、韓劇裡面那樣喝一點酒、再配點肉乾當下酒菜,最過癮了!對此,李婉萍營養師解釋,啤酒就是酒精和糖,水果啤酒的糖份更高,可能造成隱藏性的內臟脂肪肥胖,而且喝一罐就會過量,如果像電視劇那樣下班回家沒吃晚餐就先喝,對身體傷害更大.肉乾的鹽分高,又唰嘴,很容易過量,所以兩種結合,很容易熱量吃得比晚餐還多。如果是紅酒、白酒配起司,聽說還能減肥?李婉萍說,紅白酒的熱量也不少,一杯250毫克的紅酒差不多也等於一碗8分滿飯的熱量了!很多人喜歡吃起司配酒,其實起司熱量也很高,不過吃不多,所以相對好一點! 賴醫師也提醒,國家建議男性每日攝取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女性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1個酒精當量相當90大卡 = 2茶匙油脂),所以大概等於1罐啤酒;150cc的水果啤酒、紅白酒;30cc的烈酒;喝酒前最好都吃點東西;魯味、鹹水雞比起司好,前三個又比肉乾好,最好可以多點一些蔬菜。很多人以為喝酒對睡眠有幫助,其實喝酒反而會干擾睡眠,有研究證實,酒精會影響下半夜的睡眠!同時要小心胃裡的食物造成胃食道逆流!其實與其注意偶爾的放縱,上班族更要注意的是上班時候喝的飲料,如珍珠奶茶,那才是真正的高熱量食物,如果真的放縱了,第二天就來點蔬食餐吧!

消耗多少熱量? 研究:距離是關鍵!

消耗多少熱量? 研究:距離是關鍵!#熱量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每個人對於美食都無法抗拒,但你知道嗎?你必須走多少距離才能消耗掉你吃掉的食物熱量?別小看這個「走路菜單」,在這個斤斤計較的戰鬥中,可是對你有幫助。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只是吃進熱量卻一點都沒有營養的食物,計算卡路里的用餐者是會傾向於選擇健康的快餐小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熱量是需要走多少路才能消耗掉。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性研究期刊-食欲,顯示了消費者對於比起花上多少時間走路消耗熱量,應該更要關注的是要走多少的距離。這表示,可以想像需要多少充分程度的體力去燃燒攝入的熱量,當重點不是在時間而是在距離的時候。近年來,可以明顯看到許多食品的標籤上都有熱量和食物內容的資訊。且也有一點明顯的證據,顯示了這如何影響飲食習慣,和是否有鼓勵健康的飲食。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專家們,希望看到不同類型的標籤,是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行為。藉此,他們招募了800位志願者,把他們分成4組。每組選擇一種菜單,都是沒有標示營養訊息、卡路里,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走多少距離才能消耗掉這些熱量。結果顯示,消費者在沒有任何資訊的提示下,平均每盤菜攝取的熱量是1020大卡,是男性每日應攝取熱量的40%,更是每位女性每天建議攝取熱量的一半。且志願者說,平均吃掉916卡,他們花了時間去消耗,卻被告知走的那些距離只有消耗掉816卡。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這是項小研究,但是這「走路菜單」似乎有個潛在的影響。他們更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對於需要走多少距離去燃燒卡路里,最有效的影響就是選擇低熱量飲食。而82%的參與者都說,對於那些任何熱量資訊都沒有的食物,他們更喜歡身體需要消耗多少卡路里的菜單。

4顆湯圓等於1碗飯 需慢跑半小時才能消耗

4顆湯圓等於1碗飯 需慢跑半小時才能消耗#熱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再過2天就是冬至,中國傳統習俗認為,到了冬至這一天要吃湯圓,才算長大一歲。長輩們都會說,看你今年幾歲,就吃幾顆湯圓!其實吃湯圓是一種象徵,不一定要吃和自己相同歲數的量,適量最佳。四顆包餡的鹹、甜湯圓或30顆直徑1公分的無餡小湯圓,熱量約280大卡相當於1碗飯,等於60公斤的人需要慢跑半小時或走路1.5小時才能消耗的熱量。台中市衛生局建議,在冬至吃湯圓的同時,不妨將湯圓取代飯或麵,讓湯圓當主食,搭配燙青菜及瘦肉,餐後再攝取適量的水果,變成均衡的一正餐,在吃湯圓的同時不會有太大的負擔。台中市政府更在市區規劃多條綠園道,全長約3.6公里的步道,走3圈約可消耗280大卡約一碗飯的熱量。一起響應「大臺中減重101噸」活動。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病友,在享用湯圓的同時,需注意鹽份、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掌握淺嚐即可的原則,攝取足量的蔬菜水果,加上「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的飲食原則,另外,可利用吃飽飯後,帶全家大小一同到草悟道走一走,搭配規律的體能活動,冬至假期可以過的傳統又健康。冬季天氣冷,常會讓許多人不知不覺吃下過多的熱量,台中市衛生局鼓勵民眾走出戶外多運動。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從3月開始舉辦活動,今年共吸引超過10萬人報名參加,報名人數為五都第1名,減重目標已達173.3噸,減重公斤數全國第1名,特別邀請6-64歲、BMI大於20的民眾持續減重,讓臺中市成為一個「健康城」。(照片提供/台中市衛生局)

湯圓怎麼吃? 小心「餡」入高熱量

湯圓怎麼吃? 小心「餡」入高熱量#熱量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冬至即將來臨,冬至吃湯圓是中國傳統習俗,代表著「團圓」、「圓滿」過冬之意。不過湯圓熱量高,許多民眾想吃又怕胖,到底要怎麼吃才健康又不會多長肉呢?由於包餡湯圓熱量與糖份很高,吃4顆包餡湯圓等於吃下一碗飯,為了避免吃入過多熱量,無餡小湯圓的油脂、鈉鹽含量較有餡的甜鹹湯圓低,可將包餡大湯圓和小湯圓搭配混合食用,如想多吃湯圓,則當天主食就需少吃些,才可吃得健康又苗條。此外,因湯圓為糯米製品,經壓磨烹煮後黏性高對於胃排空差,常有民眾在食用過多湯圓後,出現消化不良、腸胃不適、脹氣等症狀,基隆市衛生局局長吳澤誠就提醒腸胃功能較差、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體重過重者,在攝取時注意份量不要吃得過多應謹慎食用,另外若家中有老人或小孩,可將湯圓分成小塊後再食用,以免噎到。民眾在選購湯圓時,應該注意店家周環境衛生,若到超商、大賣場挑選包裝湯圓,需看清楚包裝標示是否完整標出商品原料、廠商名稱、有效日期、或是否註明防腐劑名稱劑量等,同時還須注意冷凍湯圓除了要存放在冷凍庫裡販賣,開封後沒吃完的湯圓,也一定要放到冰箱保存,才能在應景之餘又能吃得安心。

喝飲料看熱量 健康負擔少

喝飲料看熱量 健康負擔少#熱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手1杯飲料已成為國人的飲食常態,但我們無形中喝下不少熱量,增加身體負擔,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輔導6家連鎖冷飲店手搖杯全面標示熱量,提供消費者喝飲料看熱量,以達適量,健康有保障。為營造更多熱量標示環境,衛生局於10月起輔導6家連鎖冷飲店,共84家門市及6家在地冷飲店家飲料商品全面標示熱量,各類飲品有奶茶、玫瑰花茶、珍珠奶茶、綠茶、鮮果茶、花果茶、咖啡等五花八門商品不管全糖半糖熱量全都有標示。業者熱量標示,包括以菜單、點餐看板、貼標等方式。讓消費者了解喝了一杯飲料有多少卡路里,消費者透過熱量標示資訊而隨時提醒自己適量飲用,或採用減糖、不加糖方式減少負擔,以落實健康飲食生活。嘉義市衛生局表示今年配合全國肥胖防治政策,將全面性的輔導各業者進行熱量標示,協助市民輕鬆落實健康飲食生活化,並逐漸輔導各類業者進行熱量標示,希望藉由食品業者提供充足的營養資訊,及加上消費者能主動關心了解自已所選擇之餐點熱量下,以共同打造一個全民健康的消費環境。(照片/嘉義市衛生局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