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新型心律調節器 降感染併發症風險

新型心律調節器 降感染併發症風險#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30歲的王小姐因陣發性房室傳導阻滯,造成心跳暫停而頭暈,甚至有昏倒危險。1年多前安裝傳統式心律調節器,但胸口的傷口表皮曾2度感染,且擔心後續併發症風險,因此開刀取出傳統式心律調節器,置入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不僅體積大幅減少,也不會有傳統節律器導線及傷口問題。傳統有線心律調節器 有導線感染、掉落危險裝設心律調節器來治療心臟跳動緩慢的病人通常為6、70歲以上長者,但也不乏年輕人或小孩。病人安裝傳統的有線心律調節器後,約5至10%病人,會因為導線掉落、包膜破損或導線折損導致作用不良,而需再次置放新導線。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易達表示,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大小只有傳統式的1/8,以導管由股靜脈送入右心室植入,外表沒有傷口。植入後活動不受限,不用做胸前穿刺,沒有血胸、氣胸危險,而且不像傳統式心律調節器有導線,會有導線感染、掉落、作用不良等問題,減少併發症發生。新型心律調節器 適合偶發性房室傳導阻滯患者雖然新型心律調節器有許多優點,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若是患者心房及心室跳動需要同步,建議安裝傳統有導線的心律調節器,才不會造成心衰竭或心房纖維顫動。目前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仍需全額自費,若偶爾才需要節律器作用,如心房纖維顫動合併心搏過緩,或偶發性房室傳導阻滯等,且經濟許可,可考慮安裝。李易達醫師表示,新型心律調節器的電池使用年限約10至12年左右,與傳統型差不多,3C產品對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的影響不大。唯一要特別注意,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前,必需先調整心律調節器的設定。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

心跳亂加胸悶 心房顫動中風率高5倍#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6歲的余女士生活正常,無不良嗜好,健康檢查正常,只有輕微高血壓。3年前開始感覺喘、心臟不舒服,脈搏快到1分鐘190下,吸不到氧氣、頭暈,求診心臟內科。初期只吃1顆藥物就能控制病情,然而漸漸無法控制,症狀發作時全身無力,數度掛急診。有次旅遊時心律不整症狀無預警發作而昏倒,休息後脈搏才恢復正常,嚇得她再也不敢出遠門。心房顫動易血栓 中風、動脈栓塞危險高心臟跳得又快又亂,還會胸悶、顫抖、喘不過氣,可能是心房顫動徵兆。心律不整是心臟跳動不規律,太快、太慢,或忽快忽慢。其中以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顫動較常見。根據統計,臺灣每年近25萬人為心房顫動所苦,民眾卻對心房顫動陌生,延誤就醫黃金期。引起心房顫動主因是很多電流訊號在心房內亂跑,使心臟收縮不規則,造成心律不整。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文欽表示,心房顫動病人中風的機率比常人多5倍,又以高齡病人為高危險群。心房顫動患者如果沒有使用抗凝血藥物,長期心臟不正常跳動,心跳忽快忽慢,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左心耳留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其他部位,可能引發腦中風或是肢體動脈栓塞。冷凍氣囊消融術 手術耗時短、局部麻醉心房顫動病人主要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控制及電氣燒灼術,冷凍氣囊消融術與電氣燒灼術目的都在消除肺靜脈中不正常的電氣反應。冷凍氣囊消融術是利用冷凍的原理,在肺靜脈與心房的交界點,用冷凍低溫的手法畫出阻絕線,將肺靜脈內不正常的傳導線路截斷,可治癒近90%患者。花蓮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表示,冷凍氣囊消融術只需局部麻醉,手術耗時較短,術後1至3天可出院。只要罹患心房顫動,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彰,以及產生嚴重副作用如心臟衰竭的患者都可考慮冷凍氣囊消融術治療。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即將來臨,中風高危險期將屆。中風所導致的失能將影響生活品質,同時造成照顧者的負擔,腦中風甚至會導致死亡。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致失能甚至死亡 家屬負擔重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主因,有6分之1發生率。失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奪走近1萬2千條寶貴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下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1至3個月,失能比例是5、6成左右。飲食掌握3多2少原則 遠離腦中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短暫性腦缺血,務必做好慢性病管理,一般人也需要自我評估罹病風險與採行預防措施。世界中風組織表示,9成的腦中風與幾種危險因子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與肥胖,而不運動、不均衡飲食、吸菸、飲酒等等壞習慣亦是成因。王英偉署長提醒,除了評量罹病風險、定期測量血壓,有任何醫療疑問一定要徵詢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上採取更積極健康管理行動,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飲食方面更該掌握3少2多原則,少調味品、少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鬼門關走一遭 電燒術搶救心律不整

鬼門關走一遭 電燒術搶救心律不整#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鹿亂撞?常常心臟碰碰跳可能是不定時炸彈!心律不整是一種心臟不正常放電的疾病,常造成心跳速度異常或不規則跳動,許多人不瞭解其疾病的嚴重性,而忽略它或是無視它。然而,心律不整常悄悄地危害健康,往往還來不及察覺異狀就發生猝死。全方位電燒手術3D立體定位、精準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彥璋表示,於體內植入去顫器是目前致命性心律不整的標準治療方式。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要從疾病根本治療才能真的達到控制。全方位電燒手術在心律不整治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高密度的3D立體定位系統,可如同GPS精準地偵測手術進行的位置,準確治療有問題的地方。不僅能縮短手術時間,傷口也大幅減小,手術預後更為快速。然而電燒手術不僅需要精密器材的輔助,還需搭配專業且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才能完成具挑戰性的救命手術。運動後倒地不起 到院後呈死亡狀態臨床上一名40多歲的中年男性平常身體無恙、熱衷運動,某次運動中突然昏厥而倒地不起。經醫護人員CPR急救,到院後仍呈現死亡狀態,立刻進行低溫療法才成功救回性命。林彥璋醫師說明,為預防該病人再次因心律不整導致昏厥或猝死,在治療時植入去顫器,可即時達到搶救的效果。不過3個月後發現,患者的去顫器上仍有致命性心律不整的記錄,進行電燒手術治療後,該病人不僅能返回職場,復原狀態也相當良好。北榮電燒手術奠定地位臺灣約有1/3的電燒手術病患在臺北榮總進行治療,手術治癒率遠高於全球各大醫學中心,而復發率及併發症則遠低其他醫院。臺北榮總不僅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醫療團隊,更是國際級醫療訓練中心。 

少女心律不整5年 冷凍療法助根治

少女心律不整5年 冷凍療法助根治#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3歲的小鳳從國小3、4年級開始,每一兩個月會發生一兩次心跳很快、胸口悶悶的症狀,心律不整近5年,每次發作就臉色蒼白、心跳加速,就讀過鐘後發作頻率變高,但他仍認為是太緊張造成,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心律不整在作怪。心跳很快、胸口悶誤當情緒緊張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醫師吳焜烺表示,小鳳是沃夫帕金森懷特氏(WPW)症候群誘發房室迴旋頻脈(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心率不整患者。這類病人心跳每分鐘可跳200-300下,只要一發病就像失控的野馬,會發生陣發性心搏過速(PSVT),會引起面色蒼白、心悸、頭暈、氣短、胸痛,甚至暈倒。這類患者可能每分鐘都存在猝死風險一般人房室節通常阻止大多數這些脈衝,但這類患者可能每分鐘都存在猝死風險。一般心律不整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但這類WPW患者需「經導管高週波燒灼術」燒掉多餘的傳導路徑,就可以得到根治。醫師為小鳳安排進行經導管高週波燒灼術,順利把不正常副傳導線燒掉,半年後再利用無輻射3D影像系統加冷凍消融治療心律不整。一般電燒心律不整對孕婦和短期內需要治療2次以上的病患,可能有輻射線暴露過多的問題,因此相對成人而言,兒童對於輻射線防衛能力更加脆弱。新技術減少傳導組織、輻射暴露的風險吳焜烺醫師表示,冷凍治療與心導管3D立體定位系統,這兩種新的技術一方面減少傷害正常傳導組織的風險、另一方面降低輻射暴露的風險,對病童來說是一大福音。吳焜烺醫師提醒,家長應隨時留意孩子身體狀況,如有疑似心律不整症狀,還是要找兒童心臟電生理專科就醫,以提供孩子正確、專業的醫療協助。 

事前無徵兆!心臟亂跳不管恐致死

事前無徵兆!心臟亂跳不管恐致死#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洪先生有心律不整的病史,因為平時並無太多不適,所以平時沒有固定回診用藥。此次發病正是病患陪著小孩到亞東醫院小兒科門診就診時突然失去意識,經院方緊急急救,並於病人恢復心跳血壓後立刻進行緊急心導管及其他檢查,排除其他可逆因素後,安排植入性體內去顫器手術。因為搶救及時,病人於當晚即回復意識順利拔管,並於一週內順利出院,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許多患者的心律不整沒有明顯症狀一般而言,正常人感覺不太到自己的心跳,當自己可以感覺到自己心跳很重、時快時慢、突然出現停拍或停頓的感覺時就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心律不整在作怪。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恆旭表示,心律不整為心跳不規則的通稱,症狀上除了常見的心悸、胸悶外,常因為陣發性表現導致不易偵測,亦有許多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通常心律不整可粗分為心搏過緩及心搏過速兩大類心律不整。以心搏過緩來說,輕則無症狀且無須用藥,只需定期追蹤,嚴重者需要住院觀察,如果問題無法改善需要進行心律調節器置放手術。所以當民眾注意到自己心跳持續過低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求診,以免造成休克昏厥。心搏過速一發作容易致死 事前毫無徵兆至於心搏過速,絕大多數病人會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不適,甚至可能會有昏厥的情況發生,在各種造成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中又以心室顫動與心室頻脈最為致命,經常一發作就是猝死,且事先無任何前兆。林恆旭醫師表示,有鑑於各類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背後原因迥異,所對應到的治療也有極大差異,建議不管是有無症狀的心律不整都儘早到心臟科做整體的評估,了解心律不整可能的成因及嚴重度,給予適切的治療。

2招助放鬆 橫膈膜內臟伸展操必學

2招助放鬆 橫膈膜內臟伸展操必學#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像這樣諸如「心律不整」、「上氣不接下氣」、「便秘」、「腰痛、腰閃傷」、「拉肚子」等,乍見似乎沒有任何關連的症狀,卻全都與橫隔膜的動作有關連,很不可思議吧?當然,身體不舒服時,最重要的還是請醫師診療。但是如果醫師檢查不出個所以然,卻出現心律不整的情況、不是貧血卻常氣喘吁吁、想不出什麼相關原因卻持續便秘或拉肚子時,就很可能是橫隔膜不動所造成的。此時,請嘗試看看接下來要說明的「橫隔膜的內臟伸展操」。橫膈膜的內臟伸展操1 垂直水平、手肘直角法1) 坐在椅子上。2) 手臂水平伸直,手肘彎成直角,手掌向後。3) 讓上半身前傾約10度。4) 保持此姿勢,緩緩做深呼吸3次。5) 後方肋骨位置不動,以橫隔膜後側得以伸展的狀態,慢慢挺起上半身。橫膈膜的內臟伸展操2 45度前屈法1) 與桌子距離約30公分,坐在椅子上。2) 撐起骨盆,手臂水平伸直,手肘彎成直角。3) 以該姿勢,順勢讓上半身前傾45度,手掌撐住桌面。4) 保持該姿勢,緩緩深呼吸3次。此時,請意識到肋骨後側的擴張。5) 後方肋骨位置不動,以橫隔膜後側得以伸展的狀態,慢慢挺起上半身。(本文摘自/3分鐘解決身體的問題/平安文化)

常胸悶心悸?心律不整恐找上門

常胸悶心悸?心律不整恐找上門#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枉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心律不整」是可怕的殺手!一名40歲的洪先生帶女兒到門診就醫時於診間外突然發病,失去意識,沒有呼吸心跳、測不到血壓,院方立刻啟動急救小組進行電擊急救後,安排植入性體內去顫器手術。當心跳節奏變得奇怪就要懷疑是心律不整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心臟在人體內就像一具永不停歇的幫浦,規律且有效率地把血液送至全身。在心臟右心房上有一稱作竇房結的構造,會規律地放電,放出的電流透過心臟內的傳導系統傳至心臟各處刺激心臟跳動。一般而言,正常人不太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所以當自己可以感覺到自己心跳很重、時快時慢、突然出現停拍或停頓的感覺時就要特別注意,很有可能是心律不整在作怪。心悸胸悶 無明顯症狀、不易偵測林恆旭醫師提到,「心律不整」為心跳不規則的統稱,症狀上除了常見的心悸及胸悶之外,常因為陣發性的表現導致不易偵測,亦有許多患者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心律不整可分為許多種類,其中又以「心室頻脈」及「心室顫動」最為致命,經常一發作就是猝死。林恆旭醫師提醒,不管有無症狀的心律不整,都建議要到心臟科做整體的評估,了解心律不整可能的成因及嚴重度,以給予適切的治療。心室顫動與心室頻脈是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大宗,近年來因為高級心臟救命術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的大力推廣,使得許多罹患此類心律不整的患者有了活命的機會。大部分患者除了需要規則服用藥物之外,亦需接受體內去顫器的植入,體內去顫器可以在下次發病時及時電擊心臟救回病人一命。目前全國每年約有三四百名患者需要此類救命機器,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