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百歲人瑞心律不整昏迷 裝心律調節器恢復健康

百歲人瑞心律不整昏迷 裝心律調節器恢復健康#心律不整

彰化縣一名106歲老太太日前因昏迷送到署立彰化醫院,經檢查後發現是「房室結節阻斷症」,安排手術置入體內心律調節器,創全國最年長人瑞裝心律調節器,讓老太太重獲「心動」。署立彰化醫院心臟內科何東錦主任指出,這名高齡患者原本就有高血壓病史,送到急診室時呈現昏迷狀態,心跳每分鐘剩30下,透過心電圖檢查,發現患者有心律不整的情形,診斷為竇房節阻斷症,安排手術裝置永久體內心律調節器,術後改善患者心律不整重獲「心動」,在家屬細心照顧下7天後出院,目前只需定期回診追蹤。何東錦主任說,老太太平常在家除了動作緩慢外,作息正常,就連上廁所都可以自己來,另外有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作治療,這次老太太因為心律不整造成昏迷,所幸及時發現送醫治療,若延遲就醫,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一般置入心律調節器分為暫時性和永久性兩種。暫時性的心律調節器,會選擇從頸部位或者是鼠蹊部位,以靜脈將一條電線放到心臟內,這條電線會連接到體外的心律調節器;永久的心律調節器是在鎖骨下方切個小傷口,然後將電線經由鎖骨下靜脈放置到心臟內,在把電線和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埋在皮膚之下。

洗腎者不能喝綠茶? 營養師:適量沒關係

洗腎者不能喝綠茶? 營養師:適量沒關係#心律不整

媒體報導一名40多歲洗腎女子,因為非常喜歡喝綠茶,長期以綠茶代水,導致血液中鉀離子濃度過高,使腎臟無法順利代謝,差點丟了性命。署立台南醫院營養師蔡佩芬表示,其實綠茶有很多好處,對人體有正面的幫助,但是任何食物都應該適量攝取,過量攝取當然會引起不適。以綠茶來說,正常人一天不要喝超過750C.C.,腎臟病患者當然更要減少攝取量。蔡佩芬營養師表示,其實腎臟病患還是可以喝綠茶,只是不宜過量。因為綠茶中含有大量的鉀離子,而90%鉀離子是依賴腎臟代謝,過多的鉀容易引起高血鉀症,導致肌肉無力、心律不整,嚴重甚至危害生命。其實腎臟病患除了要注意血鉀外,還要減少攝取蛋白質及鈉離子,這些物質攝取過多,都會讓腎臟病患者病情更嚴重。另外大陸網站報導指出,女性月經時不能喝綠茶,因為綠茶中含有較多的單寧酸,會與食物中的鐵分子結合,形成大量沉澱物,防礙腸道黏膜對鐵分子的吸收,蔡佩芬營養師說,其實月經來的時後,應該要避免的是冷飲,只要控制一天喝綠茶的量在750C.C.內,月經的時後也一樣可以喝。最後蔡佩芬營養師建議民眾,飲用綠茶時,除了要保持適量外,最好也要時常換品牌,因為消費者並不清楚,綠茶在風乾過程中或是農藥的使用上,是否有遵照規定,所以時常更換品牌,可以減少因為茶葉汙染所造成的身體傷害。美研究:一個禮拜洗腎三次不夠 國內醫師反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71腹膜透析室線上諮詢服 解答腎友疑問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64腎上腺腫瘤作祟 男子血壓狂飆頭暈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94

止痛藥吃多引起腎臟癌?醫師:濫用任何藥都會!

止痛藥吃多引起腎臟癌?醫師:濫用任何藥都會!#心律不整

網路上面流傳一則消息,止痛藥吃太多會導致腎臟癌,引起熱烈討論,這則消息來源是美國醫學期刊「內科學文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統計發現,長期使用止痛藥的病人,容易罹患腎癌。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林青穀醫師表示,罹患癌症的風險因子很多,無法使用簡單的流行病學統計就認為這一定是有關連的,在醫學上的認定除了統計相關性之外,最重要的是致病的機轉。不管中、西藥,只要是藥物本身就容易造成腎臟負擔,也容易罹患相關疾病。

男胸痛開車就醫猝死 家屬批醫院草菅人命!

男胸痛開車就醫猝死 家屬批醫院草菅人命!#心律不整

金門一名57歲楊姓男子日前因胸痛、胸悶,而自行開車到署立金門醫院掛急診,但不到一個小時後因心律不整病況急轉直下,急救後不治。家屬14日穿著喪服到醫院進行協調,質疑院方誤診、給錯藥才導致病患病情惡化、死亡,批院方草菅人命。署立金門醫院醫務秘書董文雅表示,該病患到院時經急診醫師診斷為急性冠狀動脈疾病,並給予氧氣治療、藥物緩解,且當時心電圖及抽血檢查數據並無特別異狀。約一小時候,病患突然發生心律不整,在經過急救後仍不治。董文雅指出,當時急診室醫師按照標準流程進行處置,並無誤診、開錯藥等情形。行政院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醫事鑑定小組」接受醫療糾紛鑑定工作的案件數量統計,以每年完成鑑定的案件數來看,76~86年間平均每年約為191件,86~91年平均每年約為347件,而92~96年平均每年約為430件,10年間醫療糾紛鑑定量已超過倍數並且仍持續成長,另外醫病雙方意識到訴諸司法途徑曠日費時,若能儘速達成和解,讓雙方早日回歸正常工作與生活,才是圓滿解決之道。˙醫療疏失害兩命 三位醫師被判刑 ˙又是醫療疏失害死人! 兩醫護人員被判刑

腳趾變黑、腹痛休克 腹主動脈瘤作祟

腳趾變黑、腹痛休克 腹主動脈瘤作祟#心律不整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心臟外科 劉殷佐醫師「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如果肚子裡藏的是「一顆不定時炸彈」,納麼感受又是如何?90多歲的患者李爺爺因腹痛就醫而意外發現一顆大於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陪伴」他多年的腹主動脈瘤就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經台中醫院醫療團隊緊急救治後,李爺爺開心的說:「我的人生「90」正開始呢」。90多歲的李爺爺有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的病史並規則服藥控制,農曆年後李爺爺發現左腳趾頭有變黑的情形,因不痛所以沒加以理會,但過了一陣子卻出現傷口、足背紅、腫、微發燒,當他告訴小孩後,孩子們立刻帶他到醫院就醫。醫師診察後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建議李爺爺住院接受治療。住院期間又發生腹痛及消化道潰瘍,藥物治療後李爺爺順利出院休養。日前李爺爺又覺得腹痛到台中醫院急診求診,當醫師幫李爺爺做身體檢查時,在李爺爺的腹部摸到異常的脈動,當下急診醫師立即幫他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藏在爺爺體內的這顆「不定時炸彈」-大於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台中醫院立刻安排李爺爺接受主動脈支架置放術;終於將李爺爺的「心頭大患」去除。台中醫院心臟外科劉殷佐醫師說:「腹主動脈瘤的患者平日沒有明顯症狀或不舒服,當來就醫時,常因腹痛甚至休克來求診,而李爺爺先前的腳趾頭發黑也是症狀之一,就是臨床所說的「藍趾症(blue toe syndrome)」。即使患者患有藍趾症,但其足背脈動都還是正常的,因此不容易被發現,再加上老先生之前即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因此更容易被模糊焦點。」腹主動脈瘤的處置方法有傳統式的開刀或以介入性血管治療技術執行腹主動脈瘤支架置放術。劉醫師表示李爺爺雖然已經90多歲,但平日身體狀況皆稱良好,因此,及時幫李爺爺做手術對他日後的生活品質是有正向的幫助。李爺爺術後恢復良好,他開心的說:「我的人生90正開始囉!」

推動高品質CPR   創新多媒體影像輔助急救教學

推動高品質CPR 創新多媒體影像輔助急救教學#心律不整

美國心臟學會於2010年10月公告最新版的2010年心肺復甦術(CPR)與緊急心臟照護準則,行政院衛生署也在100年一月公告了新版CPR的急救指引,如果要將一個人由鬼門關搶救回來,最重要的就是落實生存之鏈,什麼是生存之鏈呢? 所謂生存之鏈就是:(1)立即確認心臟停止並啟動緊急應變系統(2)儘早心肺復甦術CPR,並強調先作胸部按壓(3)進行快速電擊去顫(4)有效高級救命術(5)整合的心臟停止後照護。以上五個環,環環相扣、順序重要、缺一不可。當中的CPR很重大的改變是將CPR的急救順序由原來的”叫叫ABCD”改成了”叫叫CABD”,新版急救指引的流程「叫叫CABD」就是生存之鏈當中的前三項。一般而言,當病人發生心律不整時,若能在一分鐘內電擊除顫,約90%可成功痊癒,隨後每晚一分鐘,活命的希望就減少7-10%。由以上流程可知CPR加上電擊去顫實為搶救心臟猝死的重要關鍵指標之一。 國內外的研究指出影響一般民眾進行CPR最大的阻力為(1)對CPR學習與自信心不足(2)擔心法律問題。在法律層面方面已有緊急醫療救護法的保障,其中CPR教育訓練的落實與如何全民推廣才是最關鑑的問題。縱觀現況,行政院衛生署目前要積極推動新版「全民CPR」的運動,必須有賴更全方位的策略才能有效落實「高品質CPR」。新版急救指引非常強調「高品質CPR」,這是能夠有效將瀕死的病患拯救回來的利器。高品質CPR的定義為:(1)用力壓--胸部按壓5公分深(2)快快壓--胸部按壓每分鐘至少100-120次速率(18秒完成30下按壓約100/min速率, 15秒完成約120/min速率(3)確保每次按壓後胸部完全回彈(4)胸部按壓不可中斷10秒鐘(5)不可過度通氣(每口氣一秒鐘)(6)每2分鐘輪流胸部按壓如何落實高品質的CPR呢?其中創新的急救教學是一項利器,根據目前全世界的急救教學趨勢,傳統上的課堂講授效果不如以多媒體影像輔助急救教學來得好,以多媒體影像輔助教學比較能夠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同時能夠在現場以情境模擬實測的方式對於急救的自信心與技能更有加分效果。以上兩種創新方法是有效能夠落實高品質CPR的策略。三軍總醫院為落實國家推動「全民CPR」運動,積極投入急救教育,創新多媒體影像輔助急救教學與現場情境實測模式,獲得院內員工一致好評,是有效提升醫院員工急救水準之策略,目前三軍總醫院已經計劃由實施效果良好的汀州院區水平展開至內湖院區、基隆院區與澎湖院區,以落實2010年新版急救指引。

常心悸、胸悶 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高

常心悸、胸悶 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高#心律不整

您是否曾經有心臟不規則跳動或心跳加速的情況?小心!這有可能是心律不整的症狀!與正常心跳相較之下,當您的心跳呈現不規則的速率及節律時,除了會產生令人疲弱的症狀,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衰竭和腦中風等病症,進而增加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高雄榮總心臟科邱春旺醫師表示,門診中曾有一名女性患者經常有胸悶、頭暈、呼吸急促及手腳冰冷的情況,起初以為是工作壓力大,後來伴隨呼吸困難、臉色蒼白的症狀,到醫院檢查時才發現罹患心房顫動。邱春旺醫師說,人類的正常心跳次數平均每分鐘約60至100次,民眾若有心跳突發性過快、心臟不規則跳動、心跳超過100次或低於50次的症狀,就可能患有心律不整,其中又以心房顫動最為常見。台灣心房顫動罹病率約占全人口的1%,每年有近25萬人受害;年紀愈大罹患率愈高,80歲以上民眾中約有9%患有心房顫動,若是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的患者,更可能增加罹患心律不整的風險。邱春旺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造成住院和死亡的一大因素,若未進行適當的治療將造成血栓,容易導致中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變等嚴重併發症。邱春旺醫師說,患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剛開始會有心跳紊亂、極度疲倦、呼吸困難、頭昏眼花及胸部悶痛的症狀,因此常被誤診為焦慮症或神經衰弱,但經過詳細檢查及診斷,皆可獲確診。目前心房顫動藥物治療,主要在維持正常心律及或控制心室跳動次數在每分鐘100下以內。邱春旺醫師指出,傳統用藥如Amiodarone,可能造成肺纖維化、肝功能異常、神經病變、視力模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嚴重可能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造成猝死;目前另一種新型抗心房顫動藥物Dronedarone,較少前述之副作用,是第一個在美國被批準上市的心房顫動治療新藥,適用於患有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患者,能有效降低因心血管事件住院的風險。根據一項國外大型研究指出,對心房顫動病患投予藥物Dronedarone,不僅沒有肺纖維化副作用,同時還可減少34%的中風危險、24%的死亡及心血管疾病住院的風險,但國內衛生署尚未核准。邱春旺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心跳速率或心跳節律異常的情況,尤其是年長及症狀嚴重者,應儘早就醫檢查,並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及按時服藥,同時也要維持正常生活習慣,像是戒菸、限制飲酒、少吃刺激性食物或含咖啡因飲料,才可有效改善症狀及降低心律不整所帶來的疾病風險。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心律不整

Q26.人為什麼會打呼?人在入睡後,由於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使得呼吸道變的較狹窄,如果再加上鼻腔、鼻咽、口咽或咽喉結構上狹窄的情形,將會造成呼吸氣流的進出遇到相當的阻力,而產生打呼或呼吸暫停的現象。打呼的症狀乃是呼吸產生的氣流遇到阻力,震動咽部組織產生了聲音,有些人打呼的聲音可高達80分貝,如果只有打呼而沒有呼吸暫停或缺氧的現象產生,則稱為原發性打呼症。打呼的情況會隨著睡眠期加深而愈顯得嚴重,而到快速動眼時期反而減輕。然而打呼往往是產生呼吸暫停症候群的先兆或根本是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一個症狀。據統計,一般成年人約有20%的人會打呼,中老年人(41到65歲)的男性約有60%,女性大約有40%的人有習慣性打呼的情況。根據文獻報告,打呼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Q27.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打呼的現象?究竟怎樣的人比較會打呼呢?根據研究統計,下列的人比較容易有打呼的情況發生。(1)上呼吸道解剖結構上異常,造成上呼吸道呼吸氣流的阻力增加,例如扁桃腺過大、鼻中膈彎曲、先天或後天的顏面異常、舌頭過大等,這些情形均容易造成打呼的現象。(2)上呼吸道神經肌肉功能上的異常,常造成呼吸氣道的狹窄,而有打呼的情形。再來是睡覺的姿勢亦會影響,當人仰臥的時候,會導致舌頭向後掉及腹部往胸部推擠,也容易加重打呼的症狀。另外睡眠不足時,會因肌肉張力減少及延緩咽部擴張肌的收縮,而誘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3)性別的不同,打呼及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好發於男性。女性賀爾蒙即黃體激素(progesterone)被認為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黃體激素是一個有效的呼吸刺激物,並且可增加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4)賀爾蒙的影響,某些內分泌的疾病像甲狀腺低下症,會因黏膜水腫引發呼吸道結構上的變化和改變呼吸道肌肉收縮力,造成上呼吸道的狹窄而造成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的現象。另外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常會伴隨著大舌頭、咽部黏膜肥厚及顏面骨質的變化,也會導致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5)藥物的影響,好幾種藥物會引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例如酒精、鎮靜安眠的藥物等。(6)抽菸和肥胖也會增加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機率。(7)遺傳的因素,在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中,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8)年齡的影響,中老年人(40歲以後)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盛行率,遠比年輕人要大得多。Q28.如何避免打呼?以下9 點為避免打呼發生的方法:(1)減輕體重,達到一個符合您自己的理想體重。(2)側睡(3)睡前避免鎮靜安眠的藥物(4)避免睡眠不足(5)避免睡前喝酒(6)將床頭抬高10至15公分(7)如有感冒或鼻過敏的情況應盡速積極治療(8)避免睡前大吃大喝(9)戒菸Q29.如何治療打呼?目前治療打呼的方法有藥物治療(progestrone, protriptyline)、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及手術治療(包括懸壅垂腭咽整型術、懸壅垂軟腭雷射整型術等)等方法。(1)藥物治療因副作用多,療效並不確實,只用在某些特定情況的患者上,所以目前藥物治療並不普遍。(2)有關行為治療請參見的28問,如何避免打呼。(3)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主要用於原發性打呼症或輕度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病患。此種裝置主要由牙醫師根據病人牙齒咬合的狀況,製作類似牙套的東西,病患睡前戴上,以減少打呼或輕微呼吸暫停現象。至今有數十種不同的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被設計出來,儘管形狀各不相同,其主要的原理是經由口腔矯正裝置將舌頭及下顎往前推,以增加呼吸道的空間,使呼吸道較通暢,減少呼吸氣流的阻力。(4)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此種裝置乃是將空氣,經由一個機械幫浦裝置加壓至病人所需的空氣壓力,經由管子輸送至病患所帶的鼻罩,期使壓力能夠將呼吸道撐開,以維持呼吸道的暢通。此種裝置是目前在全世界,用來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種裝置當然也可以用來治療較嚴重的打呼。(5)有關手術治療請參見的100問。(6)近年來在日本發展出一種訓練口腔肌肉及咽部擴張肌的肌力訓練器,其原理是每天使用三至四次,每次約五分鐘,訓練維持呼吸道暢通的肌肉,使肌肉力量增加,改善打呼的狀況,雖然沒有足夠的文獻來支持這種肌力訓練器,不過就學理來講,不失為一種安全且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Q30.睡覺時出現的呼吸暫停可分為幾種類型?凡是人在睡眠中,口鼻的呼吸氣流停止大於10秒時,就可稱為呼吸暫停。依患者在呼吸暫停時,胸腹部呼吸肌肉及橫膈肌是否有呼吸運動的意圖,又可分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中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及綜合兩者的混合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有的病人呼吸暫停只表現為三種類型中的一種,但更常見的是幾種類型兼而有之。部分病人可以在一夜內相繼出現所有的三種類型。Q31.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會有哪些症狀?在美國的統計,中老年人(30到60歲)有睡眠阻塞型呼吸暫停群(呼吸暫停指數大於15)的比例,男性約佔9%,而女性約佔4%。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在早上起床後,往往不自知,通常都是枕邊人或室友告知才瞭解自己的情況。不過此種病患常常在晚上睡覺時會有以下的症狀:打呼、睡覺中有不正常的動作、失眠、睡覺中常嗆到、胸口灼熱感或呃酸水、尿床、及晚上睡覺時滿身大汗等。而在白天的症狀則會嗜睡、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將番茄醬加入咖啡)、記不起來剛才做過的事情、精神無法集中、幻覺、頭痛、頭暈、人格個性轉變、性能力下降及聽力喪失等。另外孩童的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症狀的表現跟大人不太一樣。孩童患者通常表現為白天躁動不安(hyperactivity)、注意力無法集中(attention deficit)、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常被誤診為過動兒。Q32.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容易引發哪些併發症?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因呼吸暫停引起血壓不穩定和心臟及肺臟的負擔,容易有高血壓、肺動脈高血壓、心肺症、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及腦血管意外等。Q33.何種狀況下的睡眠呼吸暫停需要治療?如何治療?一般來說,在睡眠中每一小時暫停或呼吸低下超過5次以上,才可稱為有睡眠呼吸暫停,然而每小時需要超過幾次以上的呼吸暫停或呼吸低下,才必須積極治療,不然會危及性命,在1988年已有正式的文獻報告,報告中指出每小時20次以上的患者就必須積極治療,否則會影響壽命。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和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在1981年以前,均是用氣管切開術(tracheostomy)治療,到了1981年以後才有經鼻呼吸道正壓呼吸(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及懸壅垂腭咽整形術來取代氣管切開術。目前以行為治療(請參見28問)、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及手術治療為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除非患者有明顯上呼吸道結構上的狹窄(例如扁桃腺腫大),否則目前並不鼓勵用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現今還是以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為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主流。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_sleep.asp?id=38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