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

冠心病治療金三角 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手術#心律不整

人體的心臟負責輸送血液至全身,每天心跳約為10萬多次,每天要輸出8000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且日夜不停,全年無休的工作。 心臟本身也需要充分的養分與氧氣,而圍繞在心臟表面的動脈,負責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血管,稱為冠狀動脈,主要有三條分枝,冠狀動脈保持健康,血流順暢,心臟才可能有正常的功能。 當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可能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導致心肌缺氧時,抑制心肌收縮,使心臟無法輸出正常的血量,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心病,也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在台灣,每年逾九千人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約二千人死亡。 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 王致皓醫師表示,冠心病患者在運動出力時,會感到胸前有壓迫感、發悶、疼痛,有如老虎鉗鉗住心臟,或胸中如巨石般的壓迫感,靜坐、躺下休息,或服用舌下硝化甘油才能緩解,這是典型的心絞痛;若胸痛持續達二、三十分鐘,極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應立即就醫急診。冠心病的治療包括調整生活型態、藥物治療、氣球擴張術、置放血管支架及繞道手術等。 調整生活型態,可阻止脂肪、膽固醇沈積物持續在冠狀動脈內堆積,例如戒菸、低脂肪及低膽固醇飲食、減重、規則運動、壓力管理、控制血糖以及血壓等。使用藥物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會,進而減少死亡的危險。調整生活型態與藥物治療,對曾接受氣球擴張術、植入血管支架或冠狀動脈繞道術的病患一樣重要,必須確實執行。 王致皓醫師指出,抗心絞痛藥物可減少心臟耗氧量,並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而達到減緩心絞痛症狀。另外,包括阿司匹靈或同類藥物、降膽固醇藥物、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和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等藥物,均可提高長期存活率。約33%冠心病患者適用於氣球擴張術或血管支架治療。氣球擴張術是利用導管前端的氣球擴張加壓,將血管斑擠壓到血管管壁上,以改善血管內血流。 血管支架置放術伴隨著氣球擴張術。王醫師解釋,支架是一種網狀結構的金屬小管狀物,對血管壁提供支撐力,並減少氣球擴張術後再狹窄的機會,置放血管支架風險相對較低,病患在接受局部麻醉後,可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 另外,醣蛋白抑制劑可在施行氣球擴張術時由靜脈給藥,以預防血栓形成,大部分病患在醫院內觀察一晚後,可於隔日出院,於一周內恢復正常活動。接受血管支架置入的病患,可同時使用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藥物至少三個月,並加上阿司匹靈長期治療,以預防血栓在支架內形成。

治療心臟衰竭:結合「藍芽」技術導入救心

治療心臟衰竭:結合「藍芽」技術導入救心#心律不整

心臟有如汽車引擎,車子若要快要靈活,引擎必須要好。心臟科醫師說,新式心臟節律器導入藍芽科技,可以及時救命。充血性心臟衰竭是病人心臟無法正常幫浦打出血液,因此無法提供人體新陳代謝需要,同時造成水份積留在體內,如肺部、手腳、和皮膚,它會造成不舒服症狀,如呼吸急促、喘、全身虛弱、腳踝和腹部腫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江碩儒指出,這十年來,心臟衰竭治療重大進展和突破,除了藥物種類增加以外,就屬心臟移植發展和新心臟衰竭節律器出現。心臟移植可以幫病人換一個新心臟,但由於手術風險、病人年紀、捐贈來源不易、術後抗排斥藥長期服用,限制了心臟移植大量推廣。江碩儒說,故近年來節律器在心臟衰竭治療進展,以雙心室同步調律器為代表。藉由置入到左右心室和右心房電導線,可以將左右心室同步協調化,因此可以改善病人症狀,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藍牙和心臟病診斷治療的結合】江碩儒說,相信很多人對於新科技“藍芽”並不陌生。藍芽讓人開車講電話不用手持聽筒,讓電腦傳輸資料更方便,隨身手機可以下載歌曲和影片。可是,你知道把藍芽技術運用在心臟心律不整診斷和治療,更可以拯救不少生命。想想看,我們如果把藍芽技術裝置在心臟節律器上,如果病人發生心律不整,訊息透過無線傳輸,馬上傳到醫院裏給醫生和護士,這樣一來醫生對這個心律不整情形就能掌握,可以馬上做一些建議或連絡病人立刻到醫院做及時治療。江碩儒強調,目前藍芽技術和心律不整診斷治療結合,是在植入型電擊去顫器和雙心室同步調律器心臟節律器。植入型電擊去顫器是裝置在心臟病病人,這些病人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機會比較高,當心律不整發生時,去顫器就會電擊心臟回復正常心跳,可以大大降低心臟病人死亡率。另一方面,雙心室同步調律器是用在嚴重心臟衰竭病人,透過左右心室同步化,可以改善病人症狀,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現在把這兩種節律器和藍芽技術結合,可以讓醫療人員完全掌握病人心律不整情形,若病人出現無症狀心律不整,它可以提早警示病人和醫生,在致命心律不整出現前,趕快到醫院就醫,降低心臟病人死亡危險性。它也可以隨時傳送病人血壓,心臟內壓力,病人體內液體動力平衡狀況到醫院,可以警示病患在症狀出來之前或病況惡化之前,趕快到醫院就診。傳統治療心臟衰竭,是以藥物、心導管治療和生活改善為主。江碩儒提醒,治療心臟衰竭,生活習慣方面,食物要低鹽清淡為主,減重和戒菸,避免過量油膩和高脂肪類食物,要有均衡飲食和營養,適當運動,工作要適度放鬆自己。藥物方面,要積極治療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律不整,積極控制高血脂和高膽固醇。心導管治療方面,包括冠狀動脈支架置放和心律不整電燒治療。若因心臟衰竭造成喘和腫脹症狀,在醫師指示下可以適時適量服用利尿劑以排出鬱積水份。這些也都可以治療改善心臟衰竭症狀。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

中西醫聯手!治療心腎臟衰竭 藥物、飲食加運動#心律不整

一位70多歲10年以上高血壓、糖尿病史患者,約八年前發現腎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兩年前因心律過緩、心臟衰竭及腎臟衰竭兩度入住加護病房,經建議中西醫結合運動處方、藥物與飲食後,兩年來均達到良好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鍾炫光說,糖尿病在21世紀裡,可以稱得上是國際流行病,每個地方都在盛行,尤其在新興國家。糖尿病病人會產生心臟衰竭、心肌病變、高血壓及腎臟病等問題,每年有許多人因糖尿病腎病變所造成末期腎病而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此類病患約佔新透析病患三分之一以上。鍾炫光指出,心臟衰竭症狀包括:無法平躺易呼吸困難,只能採坐姿;會咳出泡沬血絲痰;易焦慮不安及躁動;食慾不振、噁心及脹滿感;下肢水腫及肺水腫。心臟衰竭診斷依據包括臨床症狀、胸部X光、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一般對於防止心臟衰竭發生,首先要防止復發,解決辦法有以下幾點:(1)應控制血壓和服用阿斯匹靈及利尿劑;(2)禁止吸煙、減輕體重及運動;(3)禁止喝酒。有些因重度水腫對利尿劑無效的嚴重心臟衰竭患者,必須依靠血液透析把多餘水份排除。這些末期腎病患者為維持其生命,必須風雨無阻每週二至三次,至透析單位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如果能有效延緩心臟及腎臟惡化,患者將可免於每週二至三次洗腎痛苦且可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針對此心腎衰竭患者,設計了藥物、飲食及簡易運動計劃,成功改善糖尿病、心臟衰竭、腎臟衰竭和水腫,患者兩年來皆不用再住院,且免於洗腎困擾。鍾炫光主任表示‧藥物計劃包括糖尿病藥物、降血壓藥物、心臟衰竭藥物、護腎藥物及利尿劑‧飲食計劃包括低蛋白質、低磷、低鉀、低鹽及適當的卡路里。 ‧運動計劃包括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立式扶牆挺身運動。 1. 簡易雙拳尾互擊運動‧全身放鬆、雙手握拳、兩手分開比肩寬半倍、與肩同高、肩略上舉、肩胛骨略為靠近。‧雙拳略用力向兩乳中心線前30-40公分處,拳尾互擊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拳尾內側屬手少陰心經所行經,當雙拳尾互擊時可刺激心經所循行路徑:「起於心中→出下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內」。而運動上可收縮(下位)胸大肌及前鋸肌,可改善局部胸部循環,即心肺循環。2. 立式扶牆挺身運動‧全身放鬆站立,腳尖離牆約20-30公分;雙掌舉起與肩同高比肩寬半倍,平貼牆壁。‧胸部向牆壁靠、頭向一側轉略向上看即可。從中醫經絡理論,立式扶牆挺身可刺激肺俞(膀胱經;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而可改善肺部功能,肺屬金,金生水,水屬腎,可改善腎臟循環,而可利尿。而運動上可收縮(中位)斜方肌,大菱形肌等,可改善上肺部循環,即肺循環。鍾炫光強調,糖尿病心腎衰竭病患治療計劃應包含藥物、飲食及運動三者併用。應該就能有效改善腎功能、減輕蛋白尿,將可延緩必須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程。除此之外,高血壓用藥減少、糖尿病完全不需要用藥、只須使用較少量利尿劑,可完全控制水腫,而且患者感覺症狀改善無不舒服感受。

心律不整之診斷及治療新趨勢

心律不整之診斷及治療新趨勢#心律不整

正常人心跳之律動,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 (SA node) 來負責節律,傳導經由房室結 (AV node) 、希氏束(His Bundle),把電刺激經由心房傳到心室,最後引發心臟肌肉一致性收縮,以維持正常的血壓,足以供給身體所需之血液。當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現問題,可能有各種不正常、或不規則的心跳出現,而引起心悸、心律不整等問題。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心臟內科 王致皓 醫師指出臨床上,心律不整可分為快速心律、慢性心律及不規則早期收縮三大類,快速心律例如: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心房震顫及心室頻脈較為常見,而慢速心律例如:竇房結病變症候群及房室傳導阻礙最常見。心律不整的症狀,病人可以是全無症狀,或是感覺心悸、心跳加快,或是感覺不規則的心跳、心悸。正常人是不應感覺心臟之跳動,心臟跳動之感覺,稱為心悸;嚴重之心律不整時,可引發病人休克、暈厥昏倒、甚至猝死。在猝死的病人中,有九成以上的病人,是因為快速的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而引起。當心律不整時發生時,一定得詳細檢查,找出心律不整的類型,評估心律不整的嚴重性及引起心律不整的病因,並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心律不整的診斷,例如身體檢查、聽心音、胸前觸診,最簡單例行檢查即是心電圖檢查。其他例如運動心電圖及24小時霍特心電圖檢查,在檢查中能記錄到心律不整的發作,以期判斷其心律不整的類別及嚴重度。對於較不頻繁發作的病人,利用長時間心電圖記錄儀,可記錄長達一週的時間,當病人有心律不整發作時,按下記錄鈕,此心電圖機即可記錄連續30秒之心電圖,以提供醫師分析診斷。另外更精確的心律不整診斷方法,則是電氣生理學的方法,用心導管的技術,置放多條電極導管到心臟裡面,記錄心臟內心電圖的變化及心律傳導的徑路,並經由電極導管刺激心臟,來誘發出病人潛在可能發作的各種心律不整。心律不整的治療,針對心律不整的不同之類型,及各種心臟病合併症,而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心臟病合併症也有可能是心律不整之背後原因,一併找出來,一併治療;例如心律不整可能合併有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等,除了心律不整的治療外,心臟病合併症一併治療同樣重要。心律不整的治療,可分為抗心律不整藥物療法及斷根治療之心導管電燒療法,抗心律不整藥物主要有四大類,包括(1) 鈉離子拮抗劑;(2) 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3) 鉀離子拮抗劑及(4) 鈣離子拮抗劑。一般而言,抗心律不整藥物本身也可能誘發新的心律不整,因此依照抗心律不整藥物之類型,及病患合併之心臟病,選擇最適當之抗心律不整藥物,同時考慮藥物之副作用,以避免因為抗心律不整藥物,引發新的心律不整,以致病人之病情惡化。 近年來,心導管電燒灼術的臨床研究進步,使得許多快速心律不整的治療,可以經由心導管電燒灼術治癒,且成功率極高。例如快速心律不整中的房室結迴旋頻脈,合併有副傳導徑路的WPW症候群及房室迴旋頻脈,心房性頻脈、心房撲動、心室頻脈及一部份的心房顫動(陣發性),都可利用心導管電燒灼術加以治療,達到治癒的效果,因此病人不須長期服藥。對於慢速心律引起的暈厥昏倒,可植入心律調整器,其中以可以經由心房、心室二處有次序刺激的DDD心律調整器較佳,比起單一心室刺激的VVI心律調整器,較不會發生心臟衰竭、及腦中風之併發症,另外及可隨著病人運動、活動而增加或降低心跳速率的心律調整器,使人工心律調整器對心臟的發電刺激,更符合運動生理功能之需求,提高心臟收縮力,另外長期而言,AAIR又比DDDR,更符合心臟生理,也比較不會發生心臟衰竭,不過先決條件是,病人沒有房室傳導阻礙的問題。又近來,DDD心律調整器也應用於改善肥厚性心肌病變及嚴重心臟衰竭的病人,作為傳統藥物治療外之輔助治療,以改善病人之症狀。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都是極度危險之心律不整,極有可能導致病人突然死亡,事實上,在猝死的病人中,90%以上的病人,歸因於快速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近年來,歸功於經靜脈植入型心室去顫器之臨床使用,當病人發生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時,心室去顫器可以準確地偵測,並在心臟內有效且成功地電擊,因此立即中止心室頻脈或心室震顫之持續發生,對病人之猝死有明顯之預防及治療效果,進而延長壽命,同時心室去顫器本身也兼具心律調整器之功能,因此心室去顫器是心室震顫之首選治療,但仍應考慮與抗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e併用。

心律調節器之新進展

心律調節器之新進展#心律不整

一般而言,心律調節器的植入並不會改變病人的日常活動及生活型態。雖然,接受心律調節器治療的病患大都超過60歲以上;然而,在任何年齡層的病人,甚至於小孩,都有可能需要使用心律調節器的治療。幾乎所有植入心律調節器,是用來治療心臟跳動緩慢。在休息的狀態下,心臟的跳動通常每分鐘約50至70下左右;在有壓力或運動的狀態下,心跳會增加至2~3倍。如果心跳太慢的話,大腦及身體便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灌流,而進一步的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另外一些病患,可能尚未產生明顯症狀,但因心臟的傳導系統已受影響,仍有產生心跳極慢的高度危險,對於這類的病人,在其產生症狀之前,心律調節器的置入仍需考慮。新店耕莘醫院 王致皓醫師指出,於現今植入式心律調節器當中,包含有速率反應型式的功能,允許節律器在病患運動期間給予暫時性較快的速率。單腔型式的心律調節器,僅有一條導線連接至心臟;而雙腔型心律調節器,則有二條導線分別連接至心臟的右心房及右心室。依據病人個別的需要,而選擇一種最適合的心律調節器。對於大部分的病人,心律調節器,不會改變病患正常的生活型態或日常活動。裝置心律調節器的人,可以安心使用各種家電用品包括微波爐。雖然有些高效能數位式手機可能干擾心律調節器的功能,但只需讓手機遠離心律調節器即可,用裝置心律調節器之對側耳朵接聽手機。裝置心律調節器的病患,也容許作許多運動。通常活動的限制是因為身體上其他的內科疾病所致,而非心律調節器本身所限制。裝置了心律調節器後,已經服用心臟血管方面的藥,請繼續服用,並應於心臟科追蹤。只有很少的情況,是裝置心律調節器後所需避免的,例如:可能損害心律調節器的接觸性運動、接觸到弧光熔接的儀器、核磁共振的檢查以及接近高壓電或接觸變壓器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