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研究:只要久坐一小時 心臟病風險增14%

研究:只要久坐一小時 心臟病風險增14%#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學生、上班族而言,每天不是坐著面對書本、辦公桌,就是回家時,坐在沙發上休息看電視,但你知道嗎?其實久坐對身體的危害很,不僅會增加肥胖、屁股變大的機率外,就連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也會跟著增加,只要久坐一小時,就會增加14%的風險,除此之外,也發現就連每天上健身房運動,也無法抹滅掉它所帶來的傷害,因為只要一久坐,又會失去運動所產生的好處。久坐問題多 恐會增加血管沉澱物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威斯康辛醫學院,針對2031名平均50歲的成年人,進行長期久坐時間統計、心血管沉澱物水平等研究,結果發現,他們每天坐著的時間至少2~12小時,且每坐一個小時,血管沉澱物的水平就提升14%,這也代表著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提升14%。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待在辦公室裡的人,應定期每一小時起來走動一次,因為即使只坐著1~2小時,都會增加爾後心血管健康的風險,另外,雖然運動與久坐所帶來的危害會相互抵消,但仍建議民眾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以降低各種風險。

戒菸永不嫌晚 只要一天就能減少心臟病風險

戒菸永不嫌晚 只要一天就能減少心臟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民眾紛紛在新年中給自己一個期許,因此,建議有吸菸的民眾,雖然戒斷菸需要很大的決心與毅力才有辦法做到,但迎接新年最好的方法,就把健康還給自己,同時也為了家人的健康,所以,趕快把菸給戒了。只要戒菸20分鐘 血壓就會開始下降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越早戒菸效果越好,只要戒菸1天,心臟病風險就開始下降,而且再晚戒菸,對身體都還是有幫助,何樂而不為。戒菸對健康其實是有立即、無價的效益,只要戒菸20分鐘,血壓、心跳下降,手腳回暖;戒菸1天,心臟病風險開始下降;戒菸2週~3個月,心肺功能改善;1年後冠狀動脈疾病危險性降低一半;5年後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危險性下降;10年後肺癌危險性降低一半等。30歲開始戒菸 可延長十年壽命戒菸是最可預防致病及早逝的單一因子,根據研究指出,吸菸者約半數會死於吸菸相關的疾病,其年死亡率為不吸菸者的3倍;若吸菸者在30歲、40歲、50歲或60歲戒菸成功,預估分別可延長10年、9年、6年或3年的平均壽命,無論在任何年齡戒菸,都能幫助健康立即獲得改善。特別是家中有孕婦或孩子的吸菸者,切勿讓自己、家人及孩子,受到菸品的影響及危害,此外,若以每天吸1包菸,每包70元計算,戒菸1年至少可省下2萬5千元,而這筆錢拿來買新衣、家電甚至是智慧型手機等來犒賞自己,或跟家人一起出遊旅行,都是聰明又省錢的作法。二代戒菸 降低負擔、增健康為了幫助吸菸者戒菸,衛生福利部推出二代戒菸服務,透過菸捐收入補助吸菸者專業戒菸治療,目前全國已超過3,000家戒菸服務醫療機構,不論在門診、住院或急診都可使用,一般民眾僅需繳交最高200元之藥品部分負擔,至於低收入戶、山地離島者,甚至連部份負擔都完全減免,且對於孕婦、青少年及不適合用藥的民眾,亦可獲得專業戒菸衛教師之戒菸協助。

長年飽受心臟病之苦 蒙古男跨海千里來就醫

長年飽受心臟病之苦 蒙古男跨海千里來就醫#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跨海千里來就台醫!日前,一名來自蒙古的奏古特先生,長年來飽受心臟病之苦,且2年前被診斷出心肌無力,而在當地僅能用藥物治療,因此,醫師建議他到海外接受手術,經過多方詢問後,來到了台灣接受檢查。結果發現幾條血管嚴重阻塞,又加上他本身患有糖尿病及腎臟病,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所以,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而目前恢復迅速,已順利出院返蒙。心臟冠狀動脈阻塞 好發60歲以上長者台北醫院心臟內科黃建元醫師表示,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好發於60歲以上長者,且大部份病患可經由心導管手術治療,不僅如此,隨著心臟外科手術的進步,目前此手術已不如想像中危險,若以常規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說,成功率已高達95%以上。另外,近年來也已發展出各種微創,及低侵襲性的技術,來幫助患者降低術後所產生的不適,恢復也更為迅速。  

口罩擋不了霾害 醫:慢性呼吸道患者少出門

口罩擋不了霾害 醫:慢性呼吸道患者少出門#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國霾害嚴重,東北季風將霾帶到台灣來,造成台灣空氣汙染,而南投醫院也提醒民眾,一般口罩無法防護霾,建議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在霾害嚴重時,減少出門次數。南投醫院胸腔內科施志宏醫師表示,霾是車輛、工廠所排放的汙染物,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在逆溫層下方堆積,加上光化汙染、降水偏少、幅合、大氣擴散條件不良所形成的能見度降低現象。細懸浮微粒 恐造成慢性支氣管炎而且粒徑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對健康影響很大,此細懸浮微粒進入人體後,在肺部吸收,造成肺部以及全身性的傷害,易形成慢性支氣管炎、細支氣管擴張、肺水腫或者是支氣管纖維化等症狀,使慢性呼吸道疾病症狀加劇,甚至引發急性發作之狀況。因此,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呼籲民眾,在環保署發布霾害新聞消息時減少出門,平時亦可至環保署網站查詢空氣品質現況,查看台灣各地區的細懸浮微粒指標,當細懸浮微粒濃度達36 μg/m3(第4級),少至戶外活動,以保護呼吸道以及肺部遭受侵害。若感到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症狀加劇時,需盡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低溫易誘發心臟病、中風 胸悶痛、手無力是徵兆

低溫易誘發心臟病、中風 胸悶痛、手無力是徵兆#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寒冬到來,受到冷氣團及輻射冷卻的影響,出現攝氏10度左右低溫,而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衛生局呼籲加強保暖,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不可少,戴帽子和圍巾來保暖頭部也非常重要,尤其長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留意低溫的天氣,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形,一定要儘速就醫。  對溫度遲鈍   糖尿病患使用保暖產品易燙傷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而晚上睡覺時,可先備妥衣物在床邊,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衛生局特別提醒,心臟病徵兆  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另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 

研究:早吃血脂藥 可降晚年心臟病風險

研究:早吃血脂藥 可降晚年心臟病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患而言,只要總膽固醇量過高時,就必須服用降血脂藥物,以免問題更加嚴重,但日前在美國心臟學會芝加哥年會中,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抗血脂藥物若在中年時期連續服用5年降膽固醇藥物斯達汀(Statin),可降低晚年的心臟疾病與死亡風險,且好處會隨著時間增加而變多。服用斯達汀類藥物 可降低心臟病發風險而這份始自1989年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約6600名年齡介於45~64歲,且壞膽固醇過高的蘇格蘭男性進行調查,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為2組,1組服用斯達汀類藥物普拉固,另1組則服用安慰劑。結果5年後發現,服用斯達汀類藥物組,在心臟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比安慰劑組少了35%,心臟病發風險也較低;而20年後,服用斯達汀類藥物組,死於心臟病相關風險的人,比安慰劑組少了27%。至於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斯達汀類藥物組比安慰劑組低了13%。對此,研究主持人、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學者派卡德表示,藥物效果可能會持續一輩子,且更令人感到訝異的是,達汀類藥物組的心臟衰竭風險少了31%,此外,該研究也首度指出,斯達汀藥物有助預防壞膽固醇高,但尚未發生血管栓塞者的心臟病風險。

醫訊/心臟病簡介

醫訊/心臟病簡介#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號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病102年已奪走17,694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2人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有鑑於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特邀心臟內科李適宜醫師主講「心臟病簡介」,希望能透過講座增加民眾對心臟病的了解,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心臟病簡介時間:11月26日(三)19:00~20: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洽詢:(02)2791-9696#1008 社會工作室劉大任

男子患心臟病 竟是體內重金屬超標惹禍

男子患心臟病 竟是體內重金屬超標惹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我國飲食型態、用藥習慣等逐漸改變以及食安危機連環爆,使得台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愈來愈多,其中,台北就有一名男子,日前至健檢中心檢查,不料發現心臟有輕度的三尖瓣與二尖瓣閉鎖不全,頸動脈超音波檢測結果雖然正常,就在醫師摸不著頭緒之際,進一步發現,患者體內鉛與汞成分都超標,研判是體內重金屬過多所導致,醫師就指出,體內的重金屬含量,也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一。台灣每三人 一人頸動脈有異常有健檢中心的資料統計顯示,2011年~2014年9月接受頸動脈超音波受檢人次,共1739筆資料,發現頸動脈異常者約為32%,若依性別分開計算,發現男女異常比例相近,男性異常比例約33%,女性異常比例約30%,換言之每三個人,就有一人頸動脈出現異常。家醫科李鴻科醫師指出,頸動脈有異常者,心臟血管有異常的可能性也較高,再者,頸動脈是心臟將血液輸送到腦血管的通路,當頸動脈發生狹窄、硬化等問題,腦部容易缺血而造成腦中風。 時序進入秋冬,一旦發現有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症狀,應速就醫,然而心腦血管疾病初期常無病識感,易被疏忽,所以即便是平日無症狀,建議定期健康檢查。在健康檢查得過程中,健檢診所醫師納祖德說明,一旦發現心腦血管有異,即便程度輕微尚不需就醫治療,但需反省日常生活,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攝取,回歸正常作息並且避免緊張與抑鬱的負面情緒。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議視自身狀況適量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抑制會造成血管堵塞的自由基活動,在運動方面,則是建議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但近來盛行的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並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李鴻科提醒,即便超音波檢測結果正常,但若抽血檢查發現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類半胱胺酸等項目異常,或是重金屬檢測發現重金屬含量超標,都需注意,因為這些都是造成心腦血管病變的原因。而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高峰,因為低溫導致血管收縮、水分攝取少使血液變稠、餐飲無度攝取過多熱量等種種原因,均為觸發心腦血管發病的危險因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