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女性心病死亡率高 6招擁有「強心臟」

女性心病死亡率高 6招擁有「強心臟」#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衛福部103年十大主要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女性因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人數高達20,267人。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更年期後每5歲成長近乎一倍,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症狀相較於男性也有所不同,且女性發生心肌梗塞者之死亡率亦較高。為了更強化女性對心血管的預防能力,國民健康署建議可以從6要點著手,方能擁有好「心」情。控制三高為首要 遠離中風危機據102-10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40歲以上女性高血壓盛行率為32.44%、高血糖16.31%、高血脂27.85%,隨著年齡增加三高的控制也是要積極處理的健康問題,若患有三高將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需要更積極的控制病情,不可輕忽。健康6招 婦女擁有好「心」情邱淑媞署長,也提供女性健康6招:「控制體重」、「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定期篩檢」、「控制病情」及「保持愉快心情」等,以積極、正向的生活態度,打擊心臟血管疾病。 

超級寒流來襲 嚴防心臟病、中風發作

超級寒流來襲 嚴防心臟病、中風發作#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周末受到寒流南下影響,各地區氣溫明顯下降。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特別呼籲長輩,低溫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年長的長輩一定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多層次穿著,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泡湯應有人陪 不超過15分鐘為宜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提醒,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為遲緩,在寒流來襲這幾日,建議長輩暫不出門,另外,家人要特別關照長輩的起居與活動,配合人體的生理時鐘,早晨起床動作要慢一點,起床後可以先喝一杯溫開水來調節生理機制與禦寒。另有民眾欲上山賞雪並順道泡湯,國民健康署提醒,天冷不宜長時間泡溫泉,時間以15分鐘為限,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泡湯後也要注意勿太快起身,以免發生暈倒意外。邱淑媞署長提醒民眾,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避免獨自在個人池,免得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患者在泡湯時更要特別小心,溫度勿超過40℃,若剛喝過酒,或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最好等飯後1.5~2小時再進行。死因逾3成為心血管疾病造成103年衛福部死因統計,共有46,440人因為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而死亡,佔總死亡人數28.5%,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當溫度降低時,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管收縮使血壓容易不穩定,這樣的現象會增加血液在血管內凝固機會,進而增加冠心症等心臟病及梗塞型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特別呼籲有三高疾病的民眾,不要因為假期而忘了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另寒流期間,在飲食定量並注意情緒,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多喝溫熱水、並多攝取纖維素,以預防便秘,以及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激烈運動等,以嚴防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的情形,一定要儘速送醫。

體內鎂不足 恐增心臟病發生率

體內鎂不足 恐增心臟病發生率#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心臟病突發的患者當中,有40%至60%的人其實並沒有血管阻塞或心律不整的病史。造成這種心臟病的兩個主因是冠狀動脈痙攣,以及嚴重心律不整─例如心室震顫等。這兩種情形很可能都是缺鎂造成的,在鎂值過低時,心肌會變得十分敏感,導致心律不整的情形出現,必須接受緊急的醫療措施處置。明察秋毫的內科醫師基本上都能夠判斷缺鎂的情形,並且立刻透過靜脈注射給予病人鎂劑─與LIMIT實驗當中的處理方式相同。利用靜脈注射鎂劑來處理前房心搏快速、過早搏動、心室顫動,都可以獲得良好的反應。心臟病發頻率最高的時間,是星期一早上9點鐘,大家開始讓自己上緊發條迎接一週工作的時候。如同上述所言,痙攣引起的心絞痛問題往往出現在每天的同一時間,通常都是一大早與傍晚的時候,這時也是體內鎂值最低的時候。導致清晨鎂值降低的原因,是夜晚沒有進食,再加上鎂會透過尿液排出;傍晚則是因為白天的壓力消耗了鎂,且尚未透過進食補充鎂。因此,有心絞痛問題的人應該請教醫師,請醫師為他們進行紅血球含鎂量檢驗,如果得出的結果低於最佳值(6.0毫克∕分升),那麼就應該慢慢增加鎂的服用量,以達到每日服用三次、一次125至250毫克牛磺酸鎂,或是1/2至一茶匙的皮米鎂,分別在早餐前、下午兩點、睡前服用。(本文摘自/鎂的奇蹟/柿子文化出版)

夢見墜落恐有心臟病?16種夢境預知身體狀況

夢見墜落恐有心臟病?16種夢境預知身體狀況#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夜深人靜是感知身體資訊的最佳時機,特別是人在入睡後,身體基本處於休息狀態,傳到大腦的興奮資訊大大減少,因而,此時病灶發出的病理資訊比在覺醒狀態更容易引起大腦的知覺,大腦對疾病早期的微弱刺激也變得敏感起來,有時候就以夢的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夢是窺視人體健康與否的一個視窗,是自己與身體交流的方式之一。如果在睡眠時多次出現類似情節的夢境甚至噩夢,夢後又有不適的感覺,就應當注意,要及時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1)經常夢見自己從高處墜落,心中恐慌緊張,沒掉到地面就被驚醒,就有隱藏性心臟病的可能。2)夢見被人追趕,卻怎麼也跑不快,想叫又叫不出來,表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3)夢見身體歪斜扭曲,伴有窒息感,之後突然驚醒,惶恐不安,可能為心絞痛徵兆。4)夢見有洪水氾濫,或自己陷入水中,表示有肝膽疾病。5)經常夢見吃進不乾淨、腐敗變質的食物,引起腹痛,表示有胃病。6)經常夢見自己騰雲駕霧,看見面目猙獰的妖魔鬼怪,表示循環或消化系統病變。7)經常夢見大火燎原,自己身陷火中,被火灼傷,表示有高血壓。8)經常夢見自己兩手麻痹,有可能是中風前兆。9)經常夢見自己被關在暗室中,胸部受壓,呼吸不暢,表示有呼吸系統疾病。10)經常夢見自己被人從後面踢傷或刺傷,醒後仍然腰痛,表示腰部或腎臟有隱患。11)經常做夢,醒後記憶清楚,但頭昏困倦,表示體質虛弱,或神經衰弱。12)經常做噩夢,表示過度勞累,焦慮緊張,處於亞健康狀態,必須及時休息調養。13)經常反覆做一些內容大致相同的噩夢,往往是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信號。14)經常夢見與人吵架,發怒,表示心情鬱憤。15)夢見旅遊、戶外遊玩,暗示厭倦工作,需要休息。16)睡覺時會磨牙,夢見爭吵怒罵,表示有寄生蟲疾病。(本文摘自/人體排寒手冊/台灣廣廈出版)

噁心想吐非胃病 竟是骨刺惹禍

噁心想吐非胃病 竟是骨刺惹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噁心、想吐加上食慾大減,這可能是懷孕,也不排除是胃病,不過這名女子怎麼照了胃鏡,還是查不出原因,令人相當不解。她半年來食不下嚥、消瘦一大圈,近日終於找出元兇,原來是頸椎長了骨刺壓迫神經,產生不良刺激,才會沒有胃口。頸椎骨刺壓迫神經 胃部異常反應有病就要醫!但找不出原因,該如何下手?這名43歲女子半年來飽受「胃病」之苦,時常嘔吐、噁心,做過多次胃鏡檢查都沒有答案,直到最近才診斷發現,原來她是罹患「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醫師表示,由於女子的頸椎長骨刺,加上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交感神經產生不良刺激,接著傳到內臟血管導致胃部出現異常反應,造成腹脹、打嗝、肚子痛,甚至噁心、想吐等症狀。常出現胸悶 易被誤診高血壓、心臟病一般來說,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與頸部活動有密切關係,若長時間低頭、用電腦,都可能受到影響。醫師說明,因為此病的症狀與頭部、眼耳鼻、腸胃道及心血管都有關聯,因此容易被誤診;最常見是因個案出現胸悶、心痛或是血壓升高,而被診斷為高血壓、心臟病,但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是頸椎疾病引起,要特別小心。 

研究:長期慢性發炎 恐提高中風、心臟病機率

研究:長期慢性發炎 恐提高中風、心臟病機率#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兩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兩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ph Virchow)就已察覺,血管受損發炎很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但這項主張在他在世時未受重視,後來亦逐漸為人所遺忘。接著到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之間,膽固醇理論興起,在那之後,如何降低膽固醇就成了醫界的狂熱執念,更為製藥公司與食品製造業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但是醫學研究卻顯示,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中,有半數的膽固醇值其實是正常的。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心臟科醫師開始重新審視菲爾紹的發炎理論。而最新突破則來自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對象是二萬八千名原本健康的停經後婦女。監控結果揭示了一項全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這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生化物質,會在體內有發炎現象時出現在血液中。C反應蛋白值最高的族群和最低族群相比,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五倍,中風或有心臟病的機率是四倍。據該研究小組表示,在那些不具傳統風險因子的婦女身上,C反應蛋白可以有效預測她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含膽固醇在內的12項風險因子中,C反應蛋白值的準確度最佳。領導該研究的哈佛心臟學專家保羅.里德克(Paul Ridker)醫師表示:「就跟我們把類風濕性關節炎看成是發炎相關疾病一樣,現在我們也得把心臟病視為由發炎所引起的疾病。」據里德克醫師估計,大約有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使他們誤以為自己高枕無憂,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C反應蛋白值偏高。這意味著有數百萬的人不知道自己未來罹患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偏高。我們可以把動脈中的輕微發炎,視為一團默默延燒的安靜火焰,不斷侵蝕周遭組織,最終導致血管變得脆弱,動脈斑塊破裂,直接引發心臟病與中風。C反應蛋白與發炎的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臟病與中風患者的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 (本文摘自/接地氣:大地是最好的醫生,修復體內抗氧化系統,對抗自由基/漫遊者文化出版)

油炸物、甜食好傷心 心臟病風險增56%

油炸物、甜食好傷心 心臟病風險增56%#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雞排、漢堡、薯條等油炸食物,一直以來都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不但容易有飽足感外,若與蔬菜、水果、主食相比也較吸引人,只是這些食物吃多有害無益,除了普遍民眾知道的肥胖、營養不良、代謝症候群外,日前在美國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嗜吃油炸食物、含糖飲料者,比一般健康飲食者高出了56%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貪吃油炸物、加工肉品 心血管風險激增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波士頓與阿拉巴馬大學,共同針對1萬7000多名45歲以上沒有特殊病史的人進行飲食調查,首先將這些受測者分類成5個類型,第1類美式南方飲食;第2類義大利麵、比薩餅、墨西哥菜等;第3類以沙拉、蔬果為主食;第4類甜食;第5類則為酒精、沙拉,接著每6個月打電話詢問健康狀況以及住院情形,維持6年。結果發現,嗜吃美國南方飲食者,包括油炸食物、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含糖飲料等,接下來6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高出56%,特別是心臟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循環雜誌》。

男性也有更年期!超過40歲漸不舉

男性也有更年期!超過40歲漸不舉#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對於女性更年期的症狀,該怎麼預防、怎麼緩解,會出現那些不適現象,早已受到不少的關注與討論,但相較於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的探討聲量,似乎弱上許多。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所做的男性健康管理研究指出,在六百五十位,四十歲到八十歲的男性,高達八成的比例,體內睪固酮全都低於標準,更有健檢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只要年齡一超過三十五歲,達五成的男性,睪固酮全都出現驟降的趨勢。男人更年期知識 你要多多腦補這些數據正在呼喊,「男人們!你的雄壯威武,正在漸漸黯淡,不比當年勇!」然而,對於眾多中年男性而言,男性更年期的基本知識,還是需要多多腦補。什麼是男性更年期?會出現哪些症狀?大致歸類有十大徵候,性能力降低。體力消退。情緒不穩。熱潮紅、盜汗、失眠、易緊張。身體毛髮日漸稀疏。肌肉組織變得柔軟無力。乳房逐漸增大。腹部及腰、臀部脂肪增加。睪丸有漸萎縮現象。骨質疏鬆,變矮,容易扭傷、骨折。以中醫的觀點來看,男性更年期屬於中醫「腎虛」的範疇。當男性步入40歲之後,腎氣漸衰,此時體內分泌的男性荷爾蒙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當減少到某個程度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症狀,也就是男性更年期症候群,好發年齡大約在40~70歲之間。童綜合醫院中醫師陳建雄強調,因此40歲前後是男性邁入初老很重要的階段,如果此時適度的調理,可以延緩和減輕更年期症狀。更年期提早做基礎工程 能延緩十年發生他解釋,男性更年期的發生比女性晚約10年,睪固酮的分泌速度,在30歲之後每年會減少1~2%,一旦下降到某個程度,就會導致相關器官功能出現障礙,因而產生熱潮紅、心悸、盜汗等症狀,甚至可能會延續5到15年。中醫防治的最終目標,是為延緩男性荷爾蒙下降的速度,而已發病者,則減輕其更年期症狀所帶來的不適感,提升其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