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用藥、保養重點一次看,醫圖解說明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用藥、保養重點一次看,醫圖解說明#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最近都覺得胃不太舒服。」50多歲的廖先生說,因為幾個月前在工作中突然感到胸痛,緊急送急診發現是心肌梗塞,於是立刻做心導管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並置放支架,出院後持續在門診追蹤治療。「排便是什麼顏色?」醫師警覺地問。「前幾天排便好像有點黑。」廖先生說。發生心肌梗塞後,患者必須接受1年的標準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也就是合併使用2種藥理機轉不同的抗血小板藥物,以達到降低血栓形成的機會。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醫師何建德表示,其中一項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阿斯匹靈,比較容易造成腸胃道潰瘍,比較輕度是讓患者感到腹痛、腸胃道不適,比較嚴重就可能出現腸胃道出血而解出黑便。「形成血栓與出血的風險就像是天平的兩端,」何建德說,「治療期間必須定期追蹤,若有出血或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便要適時調整藥物。」心肌梗塞後,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1年,有助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何建德提醒,若感到不適,應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切勿擅自停藥造成心肌梗塞復發。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要當心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男性、家族史等,相對而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抽菸、缺乏運動等則屬於可以調控之危險因子。何建德指出,如果沒有積極控制危險因子,身體各處的血管便容易產生動脈粥狀硬化,而漸漸狹窄,甚至阻塞。過多的膽固醇可能堆積在血管壁,引起發炎反應,形成血管斑塊,使動脈管徑變窄,何建德解釋,當血管斑塊破裂時,血小板會活化並聚集在破損的地方、形成血栓,逐漸擴大的血栓可能阻斷血流,當血栓阻斷心臟的冠狀動脈即造成心肌梗塞、阻斷腦部血管則會造成腦中風。缺氧的心肌細胞、腦細胞可能在短時間內壞死,而導致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性命。「動脈粥狀硬化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所以很容易被輕忽。很多患者的第1個症狀發生之時就是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何建德強調,「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使動脈粥狀硬化變得更嚴重,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也必須主動檢查、積極治療,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搶救心臟,同時預防再復發!當冠狀動脈阻塞,心肌梗塞發作時,患者會感到胸痛、胸悶、頭暈、喘不過氣,胸口好像被重物壓住,胸痛可能往下巴、手臂延伸。出現症狀時,務必在第一時間就醫,分秒必爭!確定是心肌梗塞後,首先要嘗試恢復冠狀動脈之血液循環,何建德說,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狀況,使用心導管進行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或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越快恢復血流,才有機會減少心肌壞死。暢通血管恢復血流之後,危機尚未解除,因為冠狀血管可能再次阻塞,所以需要接續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形成。急性冠心症與冠狀動脈血栓有相當程度關聯,抗血栓藥物的使用為標準治療之建議,何建德表示,架設心臟支架的患者應於術後持續6個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急性冠心病患者則應持續至少1年,有助降低再次發生心血管病的機會。當患者轉換為單一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後,若在服用阿斯匹靈一段時間後出現胃潰瘍、出血、解黑便等問題,請與醫師討論,可調整為較無腸胃道副作用的藥物,千萬不要擅自停藥。除了再次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很高之外,心肌梗塞常會導致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致命併發症,患者一定要遵照醫師指示,規則服藥。心血管疾病日常保養重點膽固醇是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因子,大家要透過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將膽固醇控制達標,何建德說,低密度膽固醇(所謂的壞膽固醇)的控制標準會依照每個人的狀況來調整,一般民眾的壞膽固醇應該控制在130 mg/dL以下;具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建議控制在100 mg/gL以下;若有心血管疾病更要控制到70 mg/dL,甚至55 mg/dL以下。「很多人在治療一段時間,膽固醇達標後,就會想要停藥,」何建德說,「停藥並非不行,但是高血脂就像糖尿病,並不是單純由飲食減少攝取即能保證達到良好控制,遺傳或所謂體質的影響絕不容忽視。因此,不管是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目的都是把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所以無論是生活方式調整、飲食控制、還是藥物治療,都建議在血脂達到理想控制之下仍繼續維持。」日常生活中,請把血壓、血糖、血脂控制達標,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避免高脂飲食、鹽分攝取要適量,何建德鼓勵,維持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也要戒菸、戒酒,盡量減少危險因子,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惡化。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壯男突昏厥竟因「罕見症候群」醫:像心臟多1條電線

壯男突昏厥竟因「罕見症候群」醫:像心臟多1條電線#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8歲陳先生身體健壯,雖曾在健檢時被告知「心臟有問題」,但由於沒有不適症狀,因此並未積極就醫,持續維持跑步重訓等日常運動。然而,日前深夜在家中無預警昏厥,失去生命徵象,雖然家人在第一時間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通報119,但送醫時仍幾近「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急診緊急施救但反覆電擊無效,遂同時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為病患裝置葉克膜維生系統,才度過危急病程。「WPW症候群」恐致猝死,可能出現以下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徐展陽表示,檢查發現病患罹有罕見的「WPW症候群」(Wolf-Parkinson-White syndrome,或可稱為「預激症候群」),初步治療趨穩甦醒後,順利移除葉克膜管路,並轉診至心臟血管科,再利用心導管手術根除病灶,讓病患以後不必再為不可預期的猝死擔憂。「WPW症候群」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是因心臟多了一束異常傳導組織,有如「心臟多了一條電線」,有較高的機率發生昏倒或猝死。可能出現以下不適症狀: 心悸 心律不整、過速 胸悶痛 氣短 頭暈、暈厥心臟「多長一束傳導組織」易誘發心房顫動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張耀庭解釋,正常的心臟在心房、心室中有個節律點,可以調控心跳速度,人體偶爾出現心房顫動或不規則跳動時,也可以保持心律不至於過快,讓心臟維持正常的電氣器傳導。但WPW症候群患者的心臟,因為較常人多了一束傳導組織,一旦心臟出現快速而失控的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時,電氣傳導就不會經過節律點,而是透過多出來的電線直達心室,此時就可能演變為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導致猝死。如同該名個案因WPW症候群演變成心房顫動,而發生猝死的情形非常少見,發生率僅有不到1%。張耀庭表示,考量患者符合「目擊倒地並即刻施行心肺復甦術」、「疑似心因性休克」、「持續急救下迅速送達責任醫院」等葉克膜置入適應症,醫療團隊迅速裝妥葉克膜維生系統,行心導管、低溫治療後,陳先生成功甦醒,順利拔管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為了永絕後患,在病患清醒後為其安排心導管手術,透過高射頻能量經電極導管,將心臟多餘的不正常傳導路徑以燒灼、破壞方式,成功阻絕異常心律,才讓病患重獲新生。張耀庭提醒民眾,心臟疾病平時不一定有症狀,但若發生過不適、有家族史、健檢建議就醫者,務必至心臟科安排相關檢查,以免輕忽病症,危及健康。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

心臟衰竭無預警中壯年輕忽也有致死危機#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近50歲的男子身體狀況一向良好,卻發現近幾個月輕微活動就容易喘,休息後仍舊有不舒服的感覺,即便躺下仍舊胸口不適。經過就醫後,醫師判斷是「心臟衰竭」,也就是心臟無力的狀況。成大醫師斗六分院林佳潾醫師表示,心臟負責輸出血液供給全身器官與細胞養分,當出現心臟衰竭,一開始會出現的就是水腫狀況,不僅如此,由於血液無法送出到全身,連帶也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與機能的運作。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大約為千分之3,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率提高,是相當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心臟就像馬達,當缺乏彈力,就會發生心臟衰竭(心臟無力)的狀況。當有幾個狀況要特別注意,像是常常會喘、累需要坐下來休息,或者身體有水腫等。尤其是長者,更不要以為只是年紀大造成。 高達9成患者錯失治療時機有高達9成的患者沒有提早注意而錯失治療時間,送醫時才發現是心臟衰竭。當確診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死亡率相當高,非常值得國人注意。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根據2010年資料,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達第二名,相較於前一年更增加了3%,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因此,平時就要從日常飲食與預防來做好護心工作。另一方面,生活謹記戒除菸、酒,飲食上盡量少鹽,平時也要多注意血壓、血脂、心跳、體重控制。尤其是高血壓會造成心肌肥厚,會大幅影響心臟功能,而高血脂更是冠狀動態阻塞導致缺血性心臟病的元兇,要特別注意。侯嘉殷醫師提醒,只要配合醫師治療遵守服藥,心臟衰竭的狀況都有機會能大幅改善並維持生活品質,記得多留意身體警訊,有症狀積極回診,就能降低致死風險。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

我的孩子有心雜音 是不是有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歲的小米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這天下午,媽媽憂心忡忡的帶著小米前往診間。原來小米在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篩檢中被醫師聽見心雜音。小米的媽媽表示,過去從來沒有聽其他醫師提過這樣的狀況,她也一直都是吃得好又睡得好的孩子,和同學玩耍時也從來沒有聽她提起任何不舒服。病理性可能與心臟結構異常有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呂馨詠表示,心雜音是心臟血管內的血流速度較快,產生亂流時所發出的聲音。醫師一般可以藉由聽到心雜音的位置、聲音大小和聲音特性來診斷。呂馨詠解釋,兒童心雜音可能是病理性或生理性。病理性的心雜音一般較大聲且和心臟結構異常有關,例如: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瓣狹窄等。病理性的心雜音有很多種特性,聲音大小未必和疾病嚴重程度成正比,醫師會根據胸部X光、心電圖、超音波等檢查,評估是否需要給予藥物或其他治療。生理性在運動、興奮、害怕等心跳加速情況下變得明顯比起病理性心雜音,在沒有症狀且正常成長的孩子身上,生理性心雜音還是佔了多數。生理性心雜音也被稱為正常的心雜音、功能性心雜音或良性的心雜音,是一種血液在心臟腔室或心臟旁血管快速流動所造成的聲音,因此多在平均心跳較成人快的嬰幼兒身上發現。生理性心雜音很常見,超過72%的孩童都可能在成長過程的某些時候有生理性心雜音,尤其當孩子在運動、興奮、害怕、緊張等會加速心跳的情況下,心雜音可能變得更明顯,而成人之後則大部分會消失。醫師幫小米做了詳細身體檢查後,發現在左上胸處的確有非常小聲的心雜音,且類似生理性心雜音的特性,也利用心臟超音波證實了這個診斷。由於心臟構造和功能皆為正常,小米可以正常生活,飲食運動不需限制,也不需要吃藥或定期追蹤。

心臟疾病用藥複雜 藥師門診來把關

心臟疾病用藥複雜 藥師門診來把關#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比例逐年升高,對於長者而言,密集且複雜的用藥方法成為頭痛難題,故近年來,成立藥師門診儼然成為國內各大醫院的趨勢。羅東博愛醫院藥劑科去年起培訓2名藥師考取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即日起開啟藥師門診服務,由藥師駐點提供心臟病人用藥諮詢,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整體照護品質。特定藥品必須每周調整劑量 若服用錯誤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心臟內科藥師門診選在看診人次最多的周一和周五開診,自7月12日起每周一和五早上至下午,只要於心臟內科就診後,有用藥上的困擾或疑問,即會由診間醫師轉介至藥師門診,由專業親切的藥師一對一解惑。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林亞頻表示,心臟用藥比起其他慢性病複雜許多,不只藥物種類繁多,長輩容易搞混,某些特定藥品為了達到理想治療濃度還必須嚴格調整每周劑量並定期抽血檢測;若服用錯誤易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因此開設藥師門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實屬必要。心臟內科醫師雷孟桓說,心臟疾病的治療和用藥相輔相成,透過專科藥師評估及指導讓民眾更安心,也讓醫療照護團隊更加完整無後顧之憂,診間看診流程會正確而且順暢。心臟內科臨床藥師須經過嚴格考核取得CPSC認證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須經過嚴格訓練和考核,在台灣國際藥學發展協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嚴審下經歷長時間訓練才能取得心臟專科臨床藥師 (Clinical Pharmacy Specialist in Cardiology, CPSC ) 認證。羅東博愛醫院於2020年在全台僅有9名CPSC時即培訓出2名心臟內科專科臨床藥師,且藥師門診服務模式創宜蘭縣之先,未來將陸續開辦腎臟科藥師門診、多重用藥整合門診,造福縣內更多慢性病族群。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

心臟病患可以打疫苗嗎?醫:建議施打降低重症#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吳先生神色匆匆的來到診間,面色緊張的問:「醫師,我心律不整,裝支架又在吃抗凝血藥物,我好想去打疫苗,但擔心會有血栓或其他副作用。」最近疫情緊張,心臟科門診好多患者都在詢問能不能打疫苗,心臟科醫師參考歐洲及美國心臟學會指引,整理出心臟病患擔心的問題,希望在緊張時刻讓患者放心、安心,鼓勵大家踴躍打疫苗,盡快達到群體免疫效果。新竹臺大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林廷澤表示,心臟病患者接種疫苗非常重要,接種疫苗雖不能完全防止感染到COVID-19病毒,但可以大幅降低住院和重症死亡率,因此強烈建議施打。心臟疾病不會加重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從目前的臨床證據顯示,心臟疾病不會增加疫苗帶來的副作用,也不會提高嚴重副作用的風險。一般常見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包括施打處紅腫、疼痛、頭痛、肌肉痠痛等。打完疫苗的幾天內會覺得發燒、發冷和全身倦怠,這些反應主要是身體對於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嚴重心臟病患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喘、全身倦怠或有明顯感冒症狀,然而這些症狀僅會持續24-48小時,可以藉由使用退熱止痛藥,或大量飲用開水緩解。嚴重過敏反應可能會使心臟患者產生嚴重後果,然而這種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僅兩百萬分之一,相較於接種疫苗後能夠預防重症住院或死亡的好處,不應因為機率微小的副作用而不打疫苗。有些心臟患者關心疫苗跟目前服用的藥物會不會有影響,林廷澤表示,目前沒有任何醫學報導和研究顯示兩者有交互作用,因此在施打疫苗前後,除了某些抗凝血藥物,不應停止心臟科疾病的用藥。很多心臟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都會因為外傷增加出血風險。林廷澤表示,COVID-19疫苗是採肌肉注射而非皮下注射,因此使用這兩類藥物的患者,施打處容易有瘀青和腫脹現象,可以提醒注射護理師使用23或是25號針頭注射,注射後緊壓注射處2-5分鐘以上,降低出血風險。幾項心臟科用藥注意事項如下:*使用warfarin的患者,施打前建議檢測INR,需在治療範圍以下才能施打,應與醫師討論及確認注意事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患者(NOAC),目前台灣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分成一天一次(Rivaroxaban、Edoxaban)和一天兩次(Dabigatran、Apxiaban),建議做法如下:1.使用一天一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施打當天早上建議不要服用,打完3小時後再服用當天的劑量即可。2.使用一天兩次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建議施打當天早上不要服用,打完疫苗後,待第二次服用藥物的時間在服用。心臟病童無法接種 更需要隔離保護避免染疫台灣目前使用的疫苗並不是活病毒疫苗,因此曾接受過心臟移植,正在使用抗排斥藥物的患者,接種疫苗後並不會感染到COVID-19。不過,因為心臟移植而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對COVID-19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但目前尚無接種疫苗後的保護力或免疫反應的相關數據。對這方面有疑慮的患者,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做法。至於兒童心臟病的部分,目前孩童不能接種COVID-19疫苗,根據研究顯示,18歲以下少年和孩童較不容易感染新冠肺炎,約佔患有新冠肺炎族群的1%以下。然而有心臟病的孩童是高風險族群,更需要隔離保護免於感染。

男童發燒3天又胸痛 竟是心臟發炎

男童發燒3天又胸痛 竟是心臟發炎#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兒童胸痛是很常見的問題,父母常常會因為小孩喊「胸痛」,不得不請假掛門診甚至急診,尋求醫生協助。根據統計,每1000名兒童看診,就有6人是因為胸痛就醫。醫師提醒,兒童胸痛雖多數屬良性,但也有少部分屬危險的心因性胸痛,若有危險訊號,包括運動時胸痛合併心悸、會喘甚至昏厥,心電圖異常和遺傳性的家族心臟病史等,建議至門診檢查,排除心因性胸痛的可能性。非心因性胸痛約90至95% 心臟血管的胸痛5至10%15歲的小華已經胸痛兩周,原本是班上的運動健將,然而在一次卡丁車賽車中,不小心撞到牆壁,從此只要稍微運動便覺得胸痛。檢查發現為左側肋骨骨折,給予止痛藥物後胸痛的問題明顯改善。10歲的大明連續發燒三天,第三天開始食欲不好,呼吸有點喘,覺得胸口疼痛,躺下時疼痛加劇,經詳細檢查後發現有異常心雜音、心臟酵素升高且發炎指數上升,心臟超音波顯示為「細菌性心包填塞」,手術治療後復原良好。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醫師陳俊宇表示,造成胸痛的原因很多,如果是成人,需要排除心臟血管的問題,尤其是心肌梗塞;但在兒童方面,心臟血管的胸痛只占約5至10%;非心因性胸痛反而較多,約90~95%,這當中一半為良性不明原因疼痛,還有肌肉骨骼疼痛約占3成,腸胃道疾病約占1成和呼吸道疾病。另外,焦慮、緊張、過度換氣、藥物、皰疹病毒或飲用過量咖啡因,也會有胸痛的感覺。心因性胸痛疾病包括:心肌病變、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異常、瓣膜問題而心因性胸痛屬較嚴重疾病包括: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異常(如川崎氏症的胸痛)、瓣膜問題(如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脫垂),這部分的胸痛則不可輕視,必須根據病況安排檢查,給予對應的處置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胸痛的病史非常重要,可以藉由問診及身體檢查發現大部分問題,例如:發作的頻率、痛的時間及位置、是否有相關症狀及痛的性質等。另外,心電圖檢查往往是必須的,也需視病症安排心臟超音波或抽血等進一步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