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牛奶、豆漿致乳癌?國健署:無關聯

牛奶、豆漿致乳癌?國健署:無關聯#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乳癌居女性癌症發生首位,每年約有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讓人為之震驚,各種有可能的致癌食品,都讓女性們避之唯恐不及,曾有報導指出,少喝豆漿、牛奶,可以預防乳癌發生,然而國健署表示,牛奶與乳癌的關聯,國際上並無定論,民眾毋須恐慌,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牛奶與乳癌無關 少喝反造成骨質疏鬆日前曾有媒體報導,常喝牛奶的歐美、澳洲人乳癌發生率也數倍於飲用量較低的日本、印度,國民健康署表示,牛奶與乳癌有無關聯,國際上並無定論,建議民眾毋須恐慌,且由於牛奶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若長期攝取不足,反而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等問題,據統計,國人有9成以上每日鈣攝取量均未達標,國健署呼籲民眾應多攝取乳品,補鈣存骨本,預防骨質疏鬆,勿錯失補充鈣質的有效途徑。除了牛奶外,也有不少人認為豆漿、山藥等食物會誘發乳癌因子,然而國健署防癌組長吳建遠說,其實只要正常飲食不過量,並不會造成乳癌的發生。3撇步 乳癌防治教戰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明確指出,吸菸、過量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才是造成癌症死亡的主要危險因子,國健署提醒民眾,面對乳癌,拒菸酒,少吃高油脂、多運動、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異常者定期追蹤,才能有效防治。1) 健康吃/飲食西化是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例如炸雞、薯條、蛋糕甜點等,然而高油脂食物,卻是誘發雌性素分泌的原因,進而導致乳癌風險增加,民眾應秉持少油、少鹽、少糖的料理方式,達到健康飲食的預防原則。2) 快樂動/瑞典研究指出,缺乏運動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成,因此,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運動可從日常生活中時時執行、處處落實,建議民眾應養成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的習慣,以降低罹癌的風險。3) 定期篩/5~69歲婦女,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目標。

乳房流出紅色分泌物 誤以為乳癌正妹痛哭分手

乳房流出紅色分泌物 誤以為乳癌正妹痛哭分手#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日前女藝人余苑綺傳出發現胸部有腫塊,並伴隨乳房疼痛及分泌物,目前仍在確診中。事實上,近年門診有類似症狀的年輕女性患者比例明顯增加,一名未婚25歲年輕女子因乳房有腫塊及流出紅色分泌物,再加上有乳頭疼痛症狀,就自認是罹患乳癌而不敢告訴家人及男友,甚至在求診時因壓力過大而在診間痛哭並表示想與男友分手,所幸經醫師診斷後發現,該名女子為乳腺症並非乳癌,不須治療只要觀察即可。乳腺症症狀似乳癌 務必接受乳房檢查才確診對此,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乳腺症的臨床症狀常會跟乳癌混淆。當乳腺症發生時,也會在乳房摸到腫塊,且乳頭可能也有分泌物流出,另外也可能產生自發性疼痛或乳頭按壓疼痛,通常發生在月經週期剛開始之前,因為發生在適逢生育年齡女性的比例偏高,所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罹患乳癌,雖乳腺症發生的確切原因並無一定的說法,但有可能是因體內雌激素平衡發生紊亂導致。池醫師說,該名女子的乳腺症屬良性,通常不需要治療,只需觀察,在停經後會自然消失。但也因為與乳癌症狀雷同,建議有相關症狀的女性,仍要接受乳房專科醫師的診察才能確定,切莫忌諱投醫而造成自我壓力,若疼痛症狀十分強烈,可以與醫生討論治療方式,而在臨床上,良性乳腺疾病發展成乳癌的可能性非常低。4不1檢查 定期確保乳房健康池醫師也呼籲,女性應有自我健康檢查的觀念,要留意乳房健康的變化,觀察疼痛的周期、腫塊與分泌物等,20~30歲的年輕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超音波乳房篩檢與自我檢測,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不飲酒、不攝取過量咖啡、不吃高脂肪飲食,避免體內賀爾蒙的不平衡。

以為腫塊不痛沒事 她竟乳癌第三期上身

以為腫塊不痛沒事 她竟乳癌第三期上身#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由於多數民眾總是抱持著就算摸到腫塊,只要不會痛就沒事的想法,使得乳癌不僅逐漸成為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外,往往發現時也早已是晚期!日前,一名45歲的張女士,近兩年來雖然發現右側乳房有腫瘤,但因不會痛、腫塊感覺若無若有等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總不以為意。直到接到衛生所的通知,告知她以能免費接受乳房攝影篩檢,才心想去檢查看看好了,結果一檢查卻發現這個不痛的腫塊,竟是乳癌第三期,且轉移至腋下淋巴。注意腫塊、定期篩檢 助即早發現治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乳房外科黃俊雄醫師表示,普遍民眾都誤以為「不會痛的乳房腫塊就沒關係」,但殊不知多數的乳癌,縱使腫瘤已經大到可觸摸得到了,也不見得會有疼痛症狀。因此建議民眾,第一若是乳房摸到不明的腫塊,不論有無疼痛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檢查,以免症狀出現已經一段時間,卻忽略就醫時機的狀況,以致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機;第二則年滿四十五歲者,應2年規則的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再輔以每1~2年一次的乳房超音波檢查,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癌發生率上升近6成 卻不到半數婦女篩檢

乳癌發生率上升近6成 卻不到半數婦女篩檢#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說到癌症,人人都是聞之色變,其中乳癌更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然而國健署表示,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像是家住台北市58歲位家庭主婦江太太,三年前藉由篩檢被發現罹患1期乳癌,她勇敢面對乳癌,積極接受治療,並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現在看來反較生病前更顯得神采奕奕。晚育、肥胖 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國健署指出,101年有10525名婦女罹病,相當於每10萬人有將近66人得到乳癌,近10年間發生率更上升了56.9%。目前已知的乳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等。另外,曾有根據研究指出,約有2成5到4成的乳癌導因,是因為過度肥胖及運動不足,癌症防治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女性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更應該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忙碌、怕痛篩檢率低  錯失早療機會國民健康署針對發生率高峰的45-69歲婦女,提供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此項檢查是當今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的篩檢工具,甚至可降低2到3成的乳癌死亡率。以103年為例,篩檢逾80萬名婦女,結果發現近4千名乳癌個案,相當於約每篩檢175名女性即可找到1名首發案例,且有高達85.3%是早期,然而,台灣婦女常常因為忙或怕痛等藉口而拒絕接受檢查,以致近2年接受乳癌篩檢的比率僅約3成8,代表仍有許多婦女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機器更新 痛感不如從前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乳房攝影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提早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至於痛覺是個人感受,每個人敏感程度不同,甚至有人完全沒有感覺,且隨著機器更新,不適感也會跟著降低,唯不要選在生理期前、脹奶時做檢查。他也強調,乳癌一旦到了第四期,存活率會由早期的9成以上,驟降至2成多,民眾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而錯失了早期診斷的機會。

中老年女性乳房檢查比例低 醫:3大迷思所致!

中老年女性乳房檢查比例低 醫:3大迷思所致!#乳癌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日前新聞報導1名40多歲婦人,腫瘤撐破乳房皮膚,發生潰爛、惡臭等症狀,卻噴香水掩飾而未就醫,直到被家人發現前往診療時,已是乳癌第三期。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臨床發現,中老年人面對乳房檢測時態度的確會比較消極,甚至乳房發生病變也不予理會,容易延誤就醫治療的黃金期。3大迷思延誤乳癌治療黃金期乳癌一直高居全台女性癌症第1名,不過初期診斷率卻不高。而中老年婦女在面對罹患乳癌後,治療態度並不積極,就連乳房定期健康檢查人數也偏低。對此,池醫師表示,門診上也曾遇到一名37歲的婦女,一樣發現乳房有腫瘤,卻不肯就醫,後來因腫瘤大到連穿內衣都有困難、並有惡臭,才前來求診。為什麼有些人生病卻遲不就醫呢?池醫師說,主要有三個錯誤迷思導致。1) 迷思一:以為癌症是不治之症,再活也沒幾年?池醫師說,這個觀念大錯特錯!乳癌是所有癌症中可治癒機率高的一種癌症!根據資料顯示,到了乳癌第二期,五年存活率可達85%;到了第三期,還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存活。所以,這類族群常會面臨「延誤治療時機,反而折磨了自己與家人」的狀況。2) 迷思二:一旦檢測出乳癌,乳房就須切除?池醫師表示,在醫學不斷進步下,許多乳癌病患都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民眾不必擔心罹患乳癌就須將乳房整個切除,應視每個人病況而不同,且乳房保留手術技術越來越純熟,民眾不應過度擔心。3) 迷思三:乳房X光攝影必須擠壓乳房,反而使癌細胞擴散?池醫師說明,在臨床上,有少數中年女性認為透過乳房X光攝影,因必須擠壓乳房,除了怕痛,還擔心癌細胞因擠壓動作而擴散;事實上,傳統的乳房X光檢查的確需壓迫乳房,不過並沒有醫像醫學研究顯示擠壓會造成癌細胞擴散。子女陪同乳房健康檢查 保障長輩乳房健康根據新英格蘭雜誌報導指出,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定期進行乳房X光攝影的女性,死亡率可降低40%;池醫師說,若能再搭配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乳房的健康可以更加有保障。池醫師呼籲,「家中有長輩的子女,應勸導家人進行定期乳房健康檢查。」中老年婦女的乳房健康檢查比率一直很低,若經濟能力許可,乳房健康檢查應該進行至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為止,才是保障乳房健康的正確作法。

別讓椅子謀殺你!女性久坐乳癌、卵巢癌風險增

別讓椅子謀殺你!女性久坐乳癌、卵巢癌風險增#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編譯)別讓椅子謀殺你!許多上班族只要一到公司,就如同植物種在土壤裡,只有上廁所、用餐、下班,才會久久起身一次,且回到家更是攤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休息,但其實久坐對身體的影響很大。除了常見的肥胖、腰痠背痛、心血管疾病,日前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對於女性而言,如果花越多時間坐著的話,罹癌的風險越高,特別是乳癌、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等。長時間坐下 罹癌風險增10%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癌症研究協會,針對14萬6千多名沒有罹癌的男女,與1992~2009年間1萬8500多名罹癌男性、1萬2200名罹癌女性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女性若花較多時間坐著的話,罹癌的機率就會增加10%,且就算將BMI、運動量等因素考慮進去,所得到的結果仍相同。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與坐了下來時,民眾又邊吃垃圾食品、邊喝含糖飲料有關,且透過研究也發現此現象似乎只出現於女性身上,男性久坐對癌症的影響不大,所以,建議民眾沒事盡量少坐,而目前該研究刊登於《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防治期刊》。

政壇小辣椒罹乳癌 醫:壓力大、未曾生育者風險較高

政壇小辣椒罹乳癌 醫:壓力大、未曾生育者風險較高#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有政壇小辣椒之稱的洪秀柱女士驚傳曾罹患乳癌,所幸治療後並無大礙且不影響生活,然而,醫師提醒,現代女性因能力出眾,多忙於工作且有生涯規劃,除了長期累積的壓力外,結婚哺育的時間相對也延後,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增加。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指出,歐美曾有大規模研究顯示,在壓力下生活會使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加倍,且美國動物研究也發現長期處於壓力情境下的老鼠,乳癌擴散程度增為三十倍之多。此外,女性如果一直未懷孕或是較晚才生育,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會增加,他建議,女性最好在30歲前生育並哺餵母乳,改善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池醫師呼籲,女性朋友除了注意自己的情緒壓力之外,也要按時運動、注意飲食健康,多做紓壓的活動,並定期為自己安排乳房檢查。30歲起每年應定期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起可交替增加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檢查可幫助乳癌的發現與診治,如洪秀柱女士因發現得早,在治療後大多都能重新回到工作上,並維持原先的生活品質。所以,池醫師也提醒所有女性,國健署有免費提供45~69歲及40~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面對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抗癌最好的方式。

隆乳恐增乳癌風險?醫:別道聽塗說!

隆乳恐增乳癌風險?醫:別道聽塗說!#乳癌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醫美整形已是近年來相當火熱的話題,女性族群對自身美麗的追求可說是趨之若鶩;其中,又以乳房整形手術為大宗。然而,有學者認為隆乳會影響乳癌篩檢的診斷率,甚至認為隆乳手術者在進行篩檢性乳房X光攝影時,準確率只剩40%!到底隆乳會不會影響乳癌的診斷率?X光檢查時擠壓胸部會不會造成植入物破裂?針對這類問題,請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來解答!4大問題 破解迷思!Q:醫師建議術前術後都要檢查乳房,為什麼?池醫師表示,術前的乳房檢查,有助於整形外科醫師擬定適合的隆乳方案,每位女性乳房組成分佈不同,需要注意的細節也會不一樣,至於術後檢查乳是因為乳房經過手術後,除了追蹤復原的狀況外,還要確定乳房是否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尤其植入物不是永久性的,應該定期監測,確保填充物沒有破裂或移位等情況。Q:隆乳會提高乳癌的機率嗎?不會!許多人擔心隆乳過後可能會提升乳癌的罹患率,池醫師說明,國內外研究皆證實,隆乳與乳癌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隆乳不會造成乳癌,女性朋友們可別道聽塗說!「不過,隆乳的確會延誤乳癌的診斷!」,池醫師表示,臨床上經常看到許多隆乳女性擔心傷害到乳房形狀,而不願進行乳房檢查,當乳房發生病變時,容易造成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的情況,建議有隆乳的女性,要定期檢查乳房。Q:X光攝影擠壓胸部,會不會造成填充物破裂?池醫師說:「機率相當低!但女性朋友應要有的認知是,透過填充物進行隆乳,有可能時間一長,使得填充物自然破裂的機會也較高。」目前隆乳的材質一般可分為矽膠與鹽水袋,過去的確有發生透過鹽水袋隆乳後,在乳房攝影時發現破裂情況,誤以為乳房攝影會把植入物壓破,但情況其實是鹽水袋已經破裂,經過乳房攝影後才得知。池醫師建議,許多女性因為擔心外力的擠壓而造成填充物的破裂,但像是ABVS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在過程中不用夾擠乳房,也是乳房檢查的另一種選擇。Q:多久應該進行乳房檢查一次?池醫師說,建議年過20歲的女性,應該進行每年一次的紅外線乳房檢查,同時自我檢測;30歲的女性,則每年一次的ABVS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加上紅外線檢查;40歲以上的女性除了以上提到的儀器外,建議再加上X光攝影,因為年紀越大,產生乳房病變的風險就越大。最後,池醫師提醒,「檢查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按照自己本身的風險指數來做最好的判斷。」如果本身風險就比較高的女性,檢查的時間就可能要縮短,甚至須配合精密儀器來做檢測;同時他還呼籲廣大的女性朋友,就像每半年洗牙一次的道理一樣,女性應將乳房檢查,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每年檢查一次,遠比久久檢查一次的心情輕鬆許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