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骨折

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折已成為主要的健康照護問題,其中老人家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至二十,多數是因為骨折帶來的併發症。花蓮慈院骨科主治醫師邵柏洲說明,老人跌倒的原因很多,包括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藥物影響及環境等因素。即使足不出戶,家中也是老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因老人視力不佳,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高低落差地方、濕滑地方,都可能讓老人家跌倒。另外,憂鬱症也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原因。因為,憂鬱症可能讓老人更害怕面對社會,足不出戶,長期下來造成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退化,或是老人因體力衰退,擔心跌倒,不敢再走路,[因此加速活動及社交功能的退化,反而加重憂鬱症的病情。邵柏洲表示,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另外,骨折所造成的行動不便,常會導致昂貴的住院費用及漫長的復健過程,長期下來令家屬與老人家身心交瘁。邵柏洲舉例,一位方姓阿嬤,勞動了一輩子,全身筋骨幾乎都出現問題。本身就有腰椎壓迫性骨折,不能久站、久坐的方阿嬤,平日必須藉由輪椅輔助行走,卻有次不小心在住家附近的巷子跌倒,阿嬤這一摔,卻摔裂了右側髖關節,緊急送往醫院,接受醫師建議,開刀治療後,才挽救了阿嬤的行動能力。「雖然沒有辦法俐落地跪坐在蒲團上,但幸好自己還可以走,至少不會對家人造成困擾。」另一位林姓患者,因為老年的退化,讓他的膝蓋就像氣象台一樣,風還沒吹過來就先痠痛,嚴重時甚至還用爬行才能前進。因為左膝不能彎曲,如廁對林姓患者而言更是一大折磨,還要家人攙扶才能如廁。這名病友在不堪其擾之下,才決定接受邵柏洲醫師換置人工關節。手術後,這名林姓患者「走」出病苦陰霾,迎接開心的人生。

沉默的的殺手 骨質疏鬆症

沉默的的殺手 骨質疏鬆症#骨折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4年公佈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骨鬆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陳先生58歲已退休,騎腳踏車出車禍,經照X光之後才發現T12壓迫性骨折,抱怨患處很痠痛,且只能前彎20度,前彎時腰部疼痛,並有如鐵板般緊繃,緊繃感可傳至右大腿後側。經多次針灸及配合藥物治療後,腰部疼痛及有緊繃感減輕許多,腰前彎時,手指甚至可觸碰到地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中醫科醫師洪偉育表示,根據估計,女性骨骼流失加速每年約0.5-1%,總計老年男性將流失全部骨骼的20-30%,女性則高達40-50%。並指出,民眾可能見過駝背的老先生、老太太,也聽過「呷老會倒縮」的說法,而且常有很多老年人,因不小心跌跤而造成大腿骨折,這都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罹患此症的病患愈來愈多,人稱為「無聲無息的流行病」。洪偉育說明,骨質疏鬆表現方式很多,例如:1. 駝背:即俗稱的「呷老會倒縮」,乃因頸及胸椎等處的骨骼產生無症狀壓迫性骨折所致。2. 骨折:承受較大外力或衝擊力所致。常好發於第四、第五腰椎、大腿骨、橈骨。3. 腸胃不適:可能因脊椎前屈及壓迫性骨折導致胸腹部器官受壓。4. 腰痠背痛:約有一半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患者深為腰背痛所苦。他指出,骨質疏鬆在中醫理論中屬「骨痿」,骨痿始見於《素問‧痿論》:「骨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言之本在腎,病在骨。《素問‧逆調論》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又說:「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因此該病發生和發展除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之外,和腎精虧虛、脾氣虧虛和血瘀等都有密切關係。洪偉育解釋,「腎主骨生髓,其充在骨」,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而骨髓來源是腎中精氣,因此,骨病多從腎論治,骨質不足,即是腎虛。脾胃消化並吸收飲食精微,脾虛時,飲食精微無法轉化成氣血,氣血不能充養腎,最終導致腎虛。氣不足則不行,氣血循環不良,骨質代謝新生亦容易產生問題,則為血瘀。所以中醫治療上以「補腎壯骨,健脾益氣,活血通絡」為主要治則。洪偉育提出保護骨本的中醫對策:1. 運動好重要。運動能促進氣血循環,使氣血循環流暢無礙,當然能促進骨質正常代謝及新生。正確而適度運動,能使骨質增加。2. 無避日光。中醫養生法謂:「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作息隨著大自然晝夜變化而行,是最健康的。現代醫學則認為,適度日曬有利骨質合成,因此無避日光,適度日曬是很重要的。3. 食膳有度。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影響身體鉅大,飲食有度,保護腸胃正常運作,有效率的消化及吸收營養分,也是保護骨本重要關鍵。洪偉育最後強調,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危險的隱形殺手,併發症所造成的醫療花費極其昂貴,給病患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也增加家屬、社會負擔,必須未雨綢繆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2009台灣世界骨鬆日提倡『骨鬆防治三五六』,10/18免費提供骨鬆檢測!

2009台灣世界骨鬆日提倡『骨鬆防治三五六』,10/18免費提供骨鬆檢測!#骨折

骨質疏鬆症死亡率高 衍生費用驚人根據健保局統計資料指出,2006年65歲以上髖部骨折的人數每年新增5%病例,尤其停經婦女更容易因骨質疏鬆、髖部骨折而死亡,50歲以上停經婦女髖部骨折致死率高達2.8%,與罹患乳癌死亡率一樣高,是子宮內膜癌死亡率的四倍。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宋永魁教授指出,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名病患因骨質疏鬆症導致「大腿骨骨折」,如估算患者開刀住院費用約10萬,以及出院後一年約需100萬等照護及間接成本,等於這些家庭每年因骨鬆而衍生的醫療費用即高達165億元,約健保總額3000億的二十分之一,而此數據還不包括因骨質疏鬆症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及其他併發症所需的醫療成本,顯示骨鬆疾病耗用極大家庭人力及社會資源。骨鬆症無聲無息 侵襲停經後婦女 女性從懷孕補乳開始就缺鈣停經婦女朋友因女性荷爾蒙分泌大幅減少,以致停經後五年內骨質流失每年約3%~10%。由於骨質流失是無聲無息,患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表現,通常透過骨質密度檢查時,才驚覺自己罹患了骨質疏鬆症。宋永魁教授表示,由於女性的生理設計具有懷胎特質,婦女在懷孕哺乳期間,母體會不斷地提供鈣質供給胎兒所需,因此女性應從生育年齡就要注意鈣質攝取,但可惜的是,台灣婦女在懷孕哺乳時期,通常會疏忽攝取鈣質,造成骨質大量流失。男性骨鬆 「性」不行 男性的雄性激素具有維持骨質密度的功能,當雄性激素隨年老慢慢下降時,男性不但有陽痿與性動力不足的困擾,骨質疏鬆症的症狀也會加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同時也是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建議,已超過50歲,發覺性能力有所改變的民眾,最好請教專業醫師,並立即進行血液檢查,觀察雄性素testosterone是否下降,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0/18台灣世界骨鬆日,骨鬆對策產品試吃展示,超多衛教資訊讓民眾滿載而歸為了防治骨鬆疾病對台灣民眾造成健康的危害,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特別於2009/10/18(星期日)下午1點30至4點30分假台北101大樓北方噴水池廣場,舉辦『為健康骨鼓掌 !挺直腰,大聲講:有骨氣,為健康』世界骨鬆日活動,現場有雀巢奶粉保鈣配方、雀巢銀養奶粉、統一營養強化牛乳等試飲攤位、以及3M防滑貼片展示、另外也有如羅氏、台灣諾華、禮來、默沙東等藥廠,及台灣更年期醫學會與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等攤位進駐,提供民眾豐富的衛教訊息。新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高雄長庚新陳代謝科陳榮福醫師說,今年是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第四度舉辦世界骨質疏鬆日園遊會衛教活動,目的是希望提高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的病識感,特別呼籲30歲以下的民眾要開始注意充分的鈣質及維他命D攝取,每週進行規律而適量的載重式運動,幫助骨骼發展健全;50歲左右的民眾,要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測量,當骨密檢測結果(T值)低於-2.5,就代表可能罹患骨鬆,需要更積極的尋求正規醫療來解決,活動中將呼籲全民重視自己的骨鬆問題,提倡『骨鬆防治三五六』口號,提醒民眾三十勤補骨、 五十測骨密 、六十「bone」操心等階段衛教宣導,並規劃骨鬆衛教活動遊戲區、骨鬆對策展示區、骨質密度檢測區等區域,現場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器及骨鬆車檢測,,民眾不但可以檢測自己的骨質密度是否合乎標準,更可於完成四大攤位闖關活動後兌換精美福袋,宋教授表示,希望有更多民眾透過世界骨鬆日活動,得到骨鬆正確防治與治療的方法。

骨折小心後遺症 術後復健先冷敷

骨折小心後遺症 術後復健先冷敷#骨折

在外科病房中,骨折的病人是最常見的疾病,約佔了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左右,一般而言「骨折」通常都是發生在「意外」。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三樓外科病房 陳美秀護理長表示,像是不小心發生了車禍造成骨折、或者是運動時不小心受傷、尤其是老人家一跌倒就發生了骨折,雖然骨折是一個大家常聽到的疾病,也因為是常常發生又不會立即危害到生命,且需要較長期康復時間,所以就忽略骨折的照護,因此又不小心造成了許多後遺症,如:感染、癒合不良、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的症狀等等,所以如何防範意外之後的意外發生,就要好好重視骨折的復健之道了。 延伸閱讀: 我的大腿拉傷了嗎?復健醫師教你「1分鐘」快速判斷法 當意外發生時,骨頭遭受到外力的重擊,造成傷害時,骨科醫師會根據臨床檢查結果、及X光片等理學報告結果,來判斷對骨折的處理方式。通常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骨折斷端兩邊骨頭未移位,只出現裂痕。這樣我們可以使用石膏固定三到六週。2.骨折合併骨頭移位時,可使用骨內鋼釘、鋼板固定或者是骨外固定器來加以治療。3.骨折已經插出皮膚,造成開放性傷口,這種情況比較麻煩,需要先控制傷口感染的情況,再來治療骨折的問題。 延伸閱讀: 大腿拉傷怎麼辦?醫師親授「4招」在家也能做的復健法 在醫師精心治療之後,我們的復健之道才正要開始,陳美秀護理長針對以下幾點說明。 1.冷敷或熱敷:在受傷或手術之後兩天內,可以先採用冷敷(用冰枕敷每次20分鐘),可以減輕疼痛及出血的情況,兩天後可以採用熱敷(可用溫水40℃~43℃及毛巾濕敷或浸泡溫水約20分鐘)用來增加血液循環減輕腫脹,也可以使得肌肉及關節鬆弛。 2.按摩法:我們可先擦上乳液或嬰兒油,以雙手手掌或手指平按,用平穩長而慢、有節律的、由遠心端往近心端推動,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可以緩解肌肉僵硬。 3.運動:可以預防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及肌肉強度,簡單來說床上的復健運動,可以依關節的活動度活動,例如:腕關節可以做旋轉及上下的運動,每天至少做兩次,每次作5-10下。切記,若有疼痛或其他不舒服時不要勉強做,應立即停止。 4.飲食:可以用來補充流失的營養及促進骨頭及傷口的癒合,要攝取足夠的熱量,成年人一天的熱量約在1600-1800卡路里﹔可以多增加蛋白質攝取如:魚、肉、蛋、奶類等,尤其是鈣質(小魚乾、葡萄乾、芝麻、紫菜等)及維生素D(曬太陽)要多多攝取,還要減少喝咖啡、喝濃茶、抽煙、喝酒等不好的習慣。 相信只要病人及家屬配合、執行以上四點的觀念,骨折會恢復很好,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居家照顧者聚會 貼心量骨密、體脂與試吃養生餐

居家照顧者聚會 貼心量骨密、體脂與試吃養生餐#骨折

為了關心居家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羅東博愛醫院廿四日下午舉辦一場居家照顧者聚會,安排健康飲食講座外,並貼心地為居家照顧者測量骨質密度、體脂肪,與居家照顧者分享壽司、愛玉等養生餐點,再帶領大家跳健康蔬果操,鼓勵居家照顧者多參加支持團體的聚會,舒緩照顧的壓力。羅東博愛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委員會,每年舉辦居家照顧者支持團體活動,邀請居家主要照顧者、養護院負責人、護士及看護、社區志工人員、醫院住院中的主要照顧者、住院中照顧病患的看護人員等參加,並依病患常見的問題,舉辦照顧技巧訓練課程,課程包括:常見管路照護及照護技巧、病患居家營養照護須知、慢性病患常見居家問題、居家病患簡易復健技巧等,並邀請本院出院準備服務團隊,如營養師、社工師、復健師、居家護理師、醫師等等,於座談會提供主要照顧者相關諮詢,藉由課程增進家庭照顧者之間的情感互動、經驗分享與資訊交流,以最真誠的心給予溫暖、尊重、認知重建、鼓勵表達及適當的情緒支持。廿四日下午的聚會,共30多名居家照顧者參加,家醫科李雨樹醫師介紹「認識健康飲食」,接下來杏一醫療器材行護理人員及社區健康管理師協助照顧者測量骨密及體脂,李雨樹醫師及營養師也提供健康諮詢服務,之後,用五穀米、奇異果、小黃瓜等健康食材做成的養生壽司與清涼檸檬愛玉端上桌,與會者開心地享用,現場也提供食譜,讓大家在家自己作。緊接著,莊易瑾個管師帶著大家一起跳「健康蔬果操」,活動筋骨、抒解壓力,再請社區健康照護中心2位個管師引導參與者相互回應,分享心得與收穫,活動的最後,由社工師協助解決主要照顧者相關社會資源運用問題,並適時協助轉介服務。羅東博愛醫院社區健康照護中心表示,許多居家照顧者不是家中權力核心及決策者,她/他們背負許多沉重的角色與責任,身心承受許多壓力與情緒起伏,一個居家照顧者能走出家庭,走進支持團體,必須擁有極大的勇氣,社區健康照護中心告訴照顧者,在漫長照顧的路上並不孤單,博愛團隊努力協助大家「知識、資源多一點,壓力、煩惱少一些」。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骨折

人在世上,難免會生病或受傷;骨折自古就有,如今依然常見。由於一般民眾對骨折的了解有限,遇骨折情形常因此忽略或以不正確的方式來處理。雖然有許多古老的處理方式仍然被保存下來,但隨著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發展、X光的發現及應用、外科麻醉及手術技巧的進步,鋼板骨材的日新月異,現代的骨科醫師們對骨折及脫臼的病理機轉及治療方式的認識已經和古人大大不同。一般民眾面對其他疾病時,都會要求最好的檢查、最新的治療方式、以及最新最好的藥物;有的民眾還會上網尋找最新的醫療資訊來和醫師討論。但當面對常見的骨折脫臼等問題,許多民眾仍然依賴非正規的處理方式,兩相比較,不是非常奇怪嗎?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 - 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骨骼骨質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即稱為「骨折(Fracture)」。一般人常會問:「是裂開還是斷掉?」,許多人認為「裂開」只是「有條裂縫」,「斷掉」時兩個斷端分開才是「骨折」。但在醫學上,不論是「裂開」和「斷掉」,其實兩者都是骨折,只是「無移位骨折」和「移位性骨折」的差別而已。如果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小,使得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但還不足以使斷端移位,便是「無移位骨折」。那是因為骨頭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的周圍還有許多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包圍著,這些組織包圍在骨頭的周圍而起了一些固定的作用,手術時將周圍組織打開就可以看到其實骨骼已經分開成兩塊了。如果此時沒有診斷出來,或者未用石膏或手術加以固定,甚至還使用患肢踩地提重,原本未移位的骨折很可能會變成移位,「裂開」變成「斷掉」,徒增治療上的困難,延緩復原的時間。至於「移位性骨折」則是因為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大,在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周圍的軟組織無力維持原來的位置,甚至同時受到撕扯而破裂,就同時使得骨折斷端移位了。骨折又可分為「封閉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李彥興醫師指出,封閉性骨折發生時表皮完整無損,或僅有和骨折無關的表淺性傷口。雖然看起來單純,但是封閉性骨折仍有可能是粉碎性骨折或關節內骨折,絕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某些直接撞擊傷害雖然沒有傷口,但常使得受撞擊處的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等組織受到傷害,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皮膚壞死甚至肌肉壞死的狀況,一定要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防止併發症的產生。骨折時如果發生外物刺入或骨折斷端刺出的狀況,就形成「開放性骨折」,表示有一處和骨折處相通的外在傷口。這種骨折有較高的機會引起傷口發炎、軟組織缺損、甚至造成骨髓炎,應該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徹底的清創手術,將可能引起感染的異物或壞死組織加以清除,再視骨折及傷口的狀況來予以內固定或外固定,有時還需要做補皮手術來重建缺損的軟組織。李彥興醫師說,正是因為每一個發生的骨折都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都不同,所以受傷時一定要請骨科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仔細評估。例如: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和沒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兩者在處理時要考量的重點就不一樣,於是在治療上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作法。又例如:脫臼發生時,有時候會合併有骨折同時發生,這就不是只單純將脫臼復位這麼簡單而已,還要視骨折的形態來決定是否要開刀治療。另外,骨折有時也會合併鄰近組織(例如血管或神經)的傷害,也必須列入治療時的考慮。總而言之,針對不同的狀況做最適當的處理,才能使骨折處順利的癒合,而不致於留下後遺症;受傷時應尋求骨科專科醫師的診療,切勿諱疾忌醫,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進一步傷害,得到最好的治療,儘早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骨折

人體的骨組織是一種活的結締組織,是唯一礦物化及提供堅硬支持結構的組織,骨骼的堅硬結構,它能感知力量的變化,以及具備成長與再生的能力。骨的再塑由兩種細胞所執行,一是造骨細胞,負責骨的形成;另一是蝕骨細胞,負責骨的破壞與再吸收。骨質疏鬆症的定義乃是因爲骨骼中骨質量 (bone mineral mass; BMC) 降低所導致的骨骼變薄變脆且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也降低的一種慢性疾病,它是一種日積月累所造成的疾病,可能在輕微碰撞下即易形成骨折,而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與正常生活,為恭醫院 - 鍾秀惠護理長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普遍又不易被察覺之疾病,常發生在老年人、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荷爾蒙不平衡及停經後婦女身上。2008年衛生署制定中的「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中,將老人族群列為未來需要健康關注的焦點族群,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人中即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所造成的社會及醫療成本極為可觀,如果可藉由外在方式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勢必可以降低骨質疏鬆症對社會之影響,降低社會醫療成本、提高整體國民健康水平。人類在28歲時達到全身骨質量的最高峰,影響骨質疏鬆症的相關因素大致可分爲直接(先天)因素,包含年齡、性別、荷爾蒙、遺傳及種族;以及間接(後天)因素,主要是環境和生活習慣。鍾秀惠護理長指出,鈣質是維持骨骼強度的重要成份,鈣與維生素D有密切關係,維生素D有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形成和骨礦化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骨量流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此外,運動對骨質量有深遠的影響可提高骨峰質,運動是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有效手段。而預防骨質流失的根本之道,是在年輕時,多多從事運動、均衡的飲食、每日攝取足夠的鈣質、儲存骨本以及曬太陽,以應付老年不可避免的骨質流失。國內外相關研究均指出,適量運動及均衡營養補充,對骨質疏鬆症預防及治療有正向之幫助,然而了解骨質疏鬆症之成因及其影響因素,並以預防及治療角度淺談運動及營養對骨質疏鬆症之影響。亦有研究發現增加骨質密度及降低骨質流失速率是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最重要之兩大原則,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以中等強度負重式運動對增進骨質密度效益最大;而在營養補充方面,則以適量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雌激素對降低老年人及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助益最大。鍾秀惠護理長提出六大招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在35歲之前,骨量都屬於持續漸進生長的狀況,不過預防不嫌早,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到老也不怕骨頭鬆。1. 均衡飲食之外,加鈣加維他命D :均衡的攝取營養,不偏食、不亂食,是打好保骨本的基礎,在乳製品以及綠色蔬菜中都含有豐富的營養素。2. 選擇負重運動:運動對骨骼成長有正面幫助,因為骨頭生長過程與骨頭承受的硬力有關,運動可以幫助與硬力對抗,藉以增加骨頭合成。負重式運動,像是跑步、打球、舉重、啞鈴操、跳躍動作等,具有與應力對抗的作用,肌肉骨骼可以獲得訓練。 3. 每天曬太陽10分鐘:曬太陽對預防骨質疏鬆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透過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活化維他命D,有了維他命D才能與鈣質相輔相成。建議您在早晨或傍晚太陽不是很強烈的時候,每天曬個10-15分鐘。 4. 避免過量咖啡、煙酒:長期過量的煙酒、咖啡都會干擾造骨細胞的活性,讓體內荷爾蒙失調,進而影響骨頭生長,讓骨質更快流失。5. 加強肌肉力量:固定運動以及均衡飲食是長肌肉的好方法,與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不謀而合。 6. 規律的正常作息:正常的作息可以讓內分泌系統正常工作,維持荷爾蒙分泌機能,避免因熬夜晚睡、失眠、壓力大等因素,打亂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骨骼發育生長。

骨鬆長效年針治療 六月獲健保給付

骨鬆長效年針治療 六月獲健保給付#骨折

據統計,目前每年約有12,500名65歲以上婦女發生髖骨骨折,第一年死亡率高達15%,平均每天就有5名媽媽死於骨鬆骨折。若幸運撿回一條命,仍有超過七成五的患者在就醫、用藥與生活起居上都需家人協助。初期的治療支出,加上每月的醫療復健費用,每年就要花掉近30萬元,以65歲停經後婦女來說,到老所支出的費用恐超過500萬元,不是一般家庭可負擔的,還不包含家人精神上與時間上的成本。因此,用藥順從度低一直是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大瓶頸,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魏志定醫師認為,施打一年一針順從度可以說是100%,記憶力差、服用多種藥物或是不喜歡長期用藥的患者根本不用害怕停藥的問題。而臥床、行動不便或是社交生活豐富、活動力強、嚮往簡單治療模式的患者,也很適合一年一針。研究證實長效年針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與四成髖骨骨折風險,對於其他部位的骨折也有防禦效力,治療成效非常卓越。六月開始,脊椎或髖骨骨折的停經後骨鬆婦女(BMD T score < -2.5 SD)可獲健保給付。目前長效年針的健保價格為12,703元,自費價格約在2萬元以內,患者可同時省去回診的掛號費、交通費及時間成本,無論是健保給付或是自費,與目前被廣泛使用的骨鬆藥物相比,都是相當划算的選擇。魏志定主任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任何會造成龐大開銷的疾病,都應該特別注意,尤其是需自費治療的骨鬆患者與高危險群。哪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呢?魏主任建議,有骨鬆骨折家族病史、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0者),或是40歲以前就停經的婦女都應該提前用藥;另外像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或是甲狀腺/副甲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也很容易因為疾病的關係導致骨鬆。骨鬆骨折防治大使李翊君表示,朋友家中也有請看護來照顧長輩,每個月的費用都讓人喘不過氣來,精打細算的她在日前幫媽媽安排施打骨鬆年針,希望降低發生骨折的風險。李媽媽笑著說,骨鬆年針治療方式跟一般打點滴一樣,非常的簡單方便,不用長期吃藥是她最高興的地方。李媽媽也認為,只要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都應該要提前治療,現在存好骨本以免老來活受罪,也不會加重子女的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