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腳踏車運動夯 小心『肉包鐵』事故發生

腳踏車運動夯 小心『肉包鐵』事故發生#骨折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 - 創傷外科 - 黃俊雄醫師表示,近年來騎乘腳踏車的運動,漸漸風行,尤其假日在各風景名勝常見到許多單車穿梭在車陣中,已成為最夯的休閒活動。甚至許多人以腳踏車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也因此造成腳踏車事故的發生率逐年明顯提升,漸漸成為機車與汽車車禍事故之外的第三位常見事故傷害。該院最近一例死亡案例便是一位60多歲老先生騎單車被轎車撞倒,導致頭顱及胸腔嚴重受創大出血而喪命。根據新竹醫院最近的統計,機車事故仍然是車禍外傷的主因,但是腳踏車事故比率在成長中,而且腳踏車事故造成的傷害五花八門,舉凡輕微的皮肉擦傷裂傷、腹壁血腫,到四肢骨折、顏面骨骨折、肋骨骨折、氣胸血胸、肝臟破裂、腎臟破裂,再到嚴重的顱骨骨折、顱內出血、胸腔大出血,甚至導致死亡的案例均有。固然腳踏車車速不如汽機車快速,造成的傷害可能較輕微,但是若與高速的汽機車相撞時,單車騎士常常是受創嚴重。騎乘單車與騎機車一樣,都是『肉包鐵』,車禍發生時,全身都可能受創,而戴安全帽是主動自保方式,僅能保護頭部免於受到致命的傷害,這點與機車事故的道理相同,雖然這些年來針對機車安全有不少新的發明:例如機車的安全氣囊、甚至騎乘機車時穿的安全氣囊夾克,但都還不普及,戴安全帽還是騎乘單車與機車最簡易方便的自保之道,而其餘的就必須有賴安全的駕駛行為與正確的騎乘觀念了。黃俊雄醫師指出,根據該院的統計,腳踏車事故有高達三分之二是自行摔倒,而非與其他車輛相撞,而其中又有將近一半是在下坡時發生失控情形,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下坡時速度明顯增快,再加上突發狀況(如:轉彎、夜間視線不良加上沒有護欄、地上木條障礙物、遛狗被線絆倒、野狗衝出等)而翻車。進一步探討,這與腳踏車車體先天缺陷有關:單車車體較輕,在較高速行駛時較易面臨難以平衡的問題,煞車也不如汽機車的設計靈敏,因此下坡時多半建議要正確的使用煞車,車速盡量不要超過二十公里,尤其過彎時要及早減速與煞車。單車車輪輪寬較窄,當輪子遇上不平整路面時(如突起物、碎石子、油漬路面),較易導致失去平衡,甚至曾有人騎上縫隙較寬的人孔蓋時,車輪陷入縫隙卡死而摔個人仰馬翻。黃俊雄醫師呼籲民眾,勿把單車當汽機車來使用,例如:載掛重物而導致車身不平衡;後座載同學加狂飆(去年的一例悲劇即是車速過快遇上坑洞,導致後座同學摔成重傷),這些都是危險的行為;另外,腳踏車應行駛於車道的慢車,所有道路上應注意的交通規則都不可忽略,才能平安上路,快樂回家。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

骨質流失無症狀 年輕就要開始補鈣、維生素D#骨折

骨質疏鬆症的特點是骨骼變得愈來愈單薄脆弱,很容易發生骨折。一般而言,骨質密度在三十五歲的時候達到最高峰,之後便逐漸走下坡了,骨質流失的速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速,尤其是更年期之後的女性。 奇美醫院骨科主任 - 陳伯毅醫師表示,因骨質疏鬆造成的骨骼疾病在門診相當常見,隨著人口老化,這一類的病人逐年增加,治療骨質疏鬆症及其骨折合併症目前已經是骨科的一大課題。骨質流失並沒有症狀,直到跌倒發生骨折,或者背部疼痛、逐漸變形,才發現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通常發生於胸腰部脊椎、髖部、腕部橈骨遠端和肩部肱骨近端等處;髖骨骨折會使合併症與死亡率增加,而脊椎骨折與其併發症同樣也造成死亡率增加。不論是何種骨折,生活品質與行動力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找出有潛在骨折危險性的患者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指出,因為患者一旦有了第一次脊椎骨折後,再次發生脊椎骨折的機率比不曾有過脊椎骨折的人高出四至五倍,而發生髖骨骨折的機率也多兩倍。脊椎骨折的患者,在第一年有高達20%會再次骨折。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長者、停經後的女性、長期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甲狀腺補充治療,以及一些抗癲癇用藥、內分泌失調、飲食不正常、低鈣飲食、抽煙、少運動、飲酒過量、維生素D不足等。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主要是骨密度測試。台灣目前的骨密度測試的適應症包內分泌失調可能加速骨質流失者(如副甲狀腺機能過高接受治療者、腎上腺皮質醇過高者、腦下垂體機能不全影響鈣代謝者),以及五十歲以上之婦女、停經後之婦女正接受骨質疏鬆治療追蹤者。陳伯毅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除了骨質疏鬆症的治療、骨折的治療外,預防預防跌倒亦是相當重要的。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包括降低骨折的風險、減少骨質的流失、或增加骨骼強度,也可以提供臀部的保護品、戒煙、參與一些承載身體重量以增進平衡與增強肌肉的運動及注重鈣及維生素D 的補充。每日鈣的理想攝取劑量,男性與停經前的女性為1,000毫克,而停經後的女性、使用雌激素的女性及骨密度較低的男性則為1,500毫克。陳伯毅醫師指出,目前可視情予醫師配合進行藥物治療,如使用Bisphosphonate類來治療男性與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或使用抑鈣激素來處理停經後的骨質疏鬆症,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可用於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副甲狀腺素則用於骨質疏鬆症有骨折高危險性的男性與停經的女性,禁忌症包括高血鈣症、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及有骨骼放射線治療病史的患者。要記得年齡是骨折最重要的預測依據,年齡越大越需要積極治療來維持骨質密度。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骨質疏鬆症的併發症除了注意鈣質和維他命D的攝取、多運動、適當的日曬,以維持骨密度,更要預防跌倒,以免造成骨折。年紀較長者,多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有神經血管疾病,若居家環境設施不良、照明不足,容易造成跌倒。要預防跌倒,一方面要重視安全的居家環境、修改居家設施、要有良好的照明,另一方面也要多運動、訓練肌力、柔軟度、反應力和平衡感,並要注意及避免姿態性低血壓的問題。

頸部外傷切勿推拿 當心「絞刑者骨折」

頸部外傷切勿推拿 當心「絞刑者骨折」#骨折

所謂「絞刑者骨折」一辭源自於16世紀盛行的吊刑,受刑人因嚴重的頸部受創急速拉扯而導致第二頸椎脫位骨折,進而造成如海珊的不幸結果。但你知道嗎?在日常生活中卻也潛藏了第二頸椎的外傷性「絞刑者骨折」的危機,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近一年來就有五位患者因此前來求助。其中有二位男患是因為車禍撞擊所造成;一位女患是被砍倒的樹擊中後往後跌倒,腦部再撞到石頭所致;另有一位女患則是在更換電燈泡時,不慎往後傾倒而讓後腦撞擊到階梯;還有一位男患是由鷹架跌落撞到鷹架後頭部再著地所造成。病患受傷後的相同症狀都是頸部一直疼痛不已,甚至有一位病患在受傷一星期後因疼痛無法減除才來就醫,經X光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第二頸椎不穩定性骨折,造成嚴重脫位但卻被疏忽的情形。所幸患者在及時發現並開刀治療,植入先進的人工椎間籠加以固定後,才不至於釀成癱瘓的悲劇,並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表示,現今絞刑者骨折的發生不像過去因吊刑所造成,反而大多是因為車禍相撞、重物撞擊、滑倒、或由高處跌落甚至在用力推拿、做瑜珈後都有可能發生,其皆因為頸椎同時受到快速且強大力量的撞擊,造成過度彎曲及伸展而導致的頸椎不穩定性骨折。由於屬於高位頸椎(第二至三節)即所謂脫位及骨折的「絞刑者骨折」病患,大多數並沒有像其他頸椎骨折患者,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活動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僅以頸部強烈疼痛不已來表現,因此也往往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扭傷或拉傷而已,最後甚至企圖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如此一來,反而延誤就醫時機並且讓原有問題的頸椎更加惡化,甚至引起四肢癱瘓的悲劇產生。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進一步表示,高位頸椎的手術治療,因頸部有神經與呼吸道系統所以屬於困難且複雜的手術,不過本院對於這種不穩定的頸椎骨折及脫位,則是採用最新又簡單的經前位「人工椎間籠植入固定術」手術治療,其優點是,患者皆不需擷取自己的骨頭來修補,免除術後骨盆取骨之痛,而且其手術是經由前頸部植入「人工椎間籠」,因此危險性大幅降低且術後頸部疼痛亦可馬上得到緩解並達到立即穩定的效果,同時另一優點是病患頸部活動幾乎不受限制,最快2天後即可出院,可說是這類患者的一大福音。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也特別強調,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進行X光的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即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自行以直接接受推拿、整脊等危險行為來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保鈣護骨防骨鬆 生活良帖報你知

保鈣護骨防骨鬆 生活良帖報你知#骨折

骨質疏鬆症是指全身性骨強度降低,導致骨骼變脆弱,增加發生骨折危險性的一種骨骼疾病。而骨強度主要是由骨骼品質和骨密度所共同組成,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骨質密度與年輕族群比較,低於2.5的標準差即有骨質疏鬆症。在台灣地區,老年人骨質疏鬆症發生比率相當高,女性占約19%,男性約為12%。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包含:疼痛、腰酸背痛、骨折、脊椎、關節變形、身高變矮及駝背(老倒縮)。骨質疏鬆症是現代女性健康大敵,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 陳孝雙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年過50歲的女性有1/2以上會有某種程度的骨質疏鬆症狀,但是這些女性或許聽過骨質疏鬆症,卻沒想到自己可能已經骨質疏鬆,也低估了它的危險,不知道它可能和心臟病癌症一樣可能致命。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危險包含:骨折、疼痛、活動性降低、外觀變形(駝背、脊柱側彎、身高變矮)、肌肉衰弱、行動不變造成與社會疏離、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高死亡率(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等。陳孝雙醫師表示,預防骨質疏鬆症可以從兩大方面來著手,一、預存骨本:年輕時要多吃含鈣的食物,在骨鈣堆積完成之前要存到一定的骨量。二、減少骨鈣流失︰一旦骨鈣堆積完成後,就開始要避免流失,使骨鈣維持一定的密度,年老時才不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另外陳孝雙醫師也提供預防骨質疏鬆的保健方法,讓大家參考:‧生活形態:減少咖啡、茶和煙酒的攝取;增加飲食中鈣質攝取量:補充牛奶(成人每日1-2杯:240cc/杯)、或補充高鈣食物,如小魚乾、豆類食物、紫菜、芝麻、蝦米等等。(成人每日2份:半碗/份)‧攝取適量鈣及維他命D;但壓力大時,會減少鈣的吸收,增加骨鈣分解,常保持心情愉悅及避免日常生活壓力過大。在安全範圍內,多做載重、荷重的運動。‧適度戶外運動時,日光會使維生素D活化,可增加日晒的機會。在運動之前必須先做合適的軟身運動,包括簡單的伸展運動、深呼吸或是園地跑步等,以減少肌肉拉傷的機會。(每週運動3次,每次持續30-45分鐘)。‧長期使用適當藥品、注意生活作息的安全性 (預防跌倒)。‧避免過度節食、不食用太鹹、蛋白質、咖啡因過量的食物;避免會增加骨鈣吸收的藥物。‧飲酒不過量、不抽煙。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骨折

日前傳出總統夫人周美青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使國人對骨鬆的關切度又提升了。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雖然近年來,國人對骨鬆的危機意識越來越高,但普遍骨鬆知識還是不及格,尤其在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上,多數人缺乏正確觀念,而可能因此錯過治療骨鬆的黃金期。骨鬆已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之第二大疾病,易引起髖骨、脊椎骨和腕骨骨折,其中又以髖骨骨折的死亡率最高。朱唯廉指出,骨鬆帶來的風險不可輕忽,但多數人缺乏正確的防治觀念,最常見的就是誤以為葡萄糖胺、大豆異黃酮可保骨本,或只知道補充鈣卻忽略維生素D的重要性。許多民眾怕吃藥,卻花許多錢購買維骨力等葡萄糖胺或是大豆異黃酮食品。其實葡萄糖胺只是一種關節軟骨基質的成份,主要是治療關節炎,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而大豆異黃酮食品所含的天然雌激素,濃度低到不足以改善更年期症狀,對預防或治療骨鬆更是沒有幫助。另一個常見骨鬆錯誤觀念便是以為骨鬆防治只要補充鈣片即可,事實上,光補充鈣是不夠的,維生素D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必要元素。尤其是骨鬆患者,單攝取鈣是無法有效預防骨折,因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吸收鈣質並維持血鈣濃度,若人體缺乏維生素D,骨骼將無法正常發育,此外,下肢肌肉及神經系統功能皆會受影響,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維生素D不易從飲食中獲得,而現代人因生活習慣不常接觸陽光,因此普遍維生素D不足。其實維生素D不只可預防骨鬆,朱唯廉指出,維生素D還可降低罹癌風險。研究證明,每日攝取1200 I.U.維生素D,更年期婦女可有效降低60%-77%癌症發生率。維生素D對人體不可或缺,朱唯廉提醒國人,每日所需的維生素D量為400 I.U.,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有效補充每日所需量。不過,若確認為骨鬆患者,維生素D不可缺少外,患者還需諮詢專業醫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目前口服雙磷酸鹽藥物已結合維生素D,可提供患者一週所需的維生素D。除了雙磷酸鹽外,還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副甲狀腺荷爾蒙製劑及抑鈣激素等等。國人骨鬆知識需提升外,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也需更積極,才可有效保住骨本。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骨折

最近統計病人安全的異常報告件數,發現去年97年度病人跌倒事件在醫院的病安事件中約佔了25%(佔最多數),跌倒輕則可能造成皮肉外傷、瘀血疼痛;重則可能骨折,需要開刀、復健、行動受限、甚至引發合併症導致死亡,預防跌倒也是病人安全的目標之一,可見預防跌倒的議題不容忽視,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企劃室陳慶霖管理師特別提供,關於預防跌倒事項供大家參考,不管是在醫院內或者在家裡都可以預防跌倒。■ 讓生活空間動線流暢將環境中之危險源移除,盡量設置無障礙空間,例如:不使用有輪子的家具、不要放置門墊、走道樓梯不要堆放雜物、電線要收好或固定在角落,不做門檻。室內家具的擺設位置應固定,勿時常更動,有障礙物的地方應予以排除,以利於通行,使生活空間動線流暢。給予老年人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並將其放置於靠床處。放慢下床速度或從椅子上起身的動作,走路及上下樓梯時要小心,避免太匆忙。■ 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地板應有止滑設備,如防滑磚、具吸水及底面有防滑功能的墊子,在浴缸底部放置防滑墊或貼上防滑貼布,浴缸加裝能夠支撐身體重量的扶手或淋浴用座椅,馬桶旁也應裝上堅固的扶手。陳慶霖管理師建議,將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高度和地方。如果有需要,必須使用有扶手且踏板較寬的梯子。總之,預防跌倒必須是要靠你我一起關心,必須注意周圍有可能製造跌倒的因子,並且提供預防跌倒的衛教、適當的輔助工具,讓我們杜絕行動不便或老年人周圍的跌倒危險因子,將傷害降至最低。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骨折

一名7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許姓老婦人,一年多前右腿開始出現行走無力的問題,由於糖尿病造成輕微神經病變,因此她平時四肢就常有麻麻的感覺,久了也就不把右腳無力當一回事。沒想到時間一久,老婦人開始連行走都有困難,就在三個月前爬樓梯時突然又「腳軟」,竟由自家二樓樓梯上連滾帶翻摔下來,造成腿部、髖骨骨折。送醫治療後,經光田綜合醫院「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才赫然發現右腿無力肇因於骨質疏鬆引起的腰椎骨折。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羣醫師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女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疾病可怕的地方在於沒有明顯的症狀,往往在患者發生骨折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的關係,民眾不得不防。王牧群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有幾種類型,第一種為婦女型,主要是50歲以後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不足導致骨質流失嚴重。第二型就是老年型,以7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老化導致骨質流失。再者,長期酗酒、抽菸或喝咖啡、營養攝取不足,減肥過度等,也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醫師提醒民眾,因為骨質疏鬆是一種無聲的疾病,最好定期進行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等到骨質疏鬆嚴重時,即使是小小的外力或彎腰、提重物時,都有可能導致骨折。尤其年紀大的患者一旦骨折往往恢復不易,甚至從此臥病在床,造成自己與親友很大的痛苦與不便。因此年輕時保好「骨本」,並定期檢查以求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王牧羣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透過超音波骨質儀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而光田綜合醫院引進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精密骨質檢測儀器,可比社區篩檢時使用之攜帶式超音波骨質儀更敏銳、更早期檢測出單位面積骨質,確實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儀器也能同時檢查體脂肪率、篩檢心血管疾病。醫師也提醒停經後婦女和65歲以上民眾,每2年應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平時則要多補充小魚乾、低脂牛奶、豆類等食品。一般成年人或健康女性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與懷孕、停經後婦女,最好每日攝取1500毫克鈣質。除了飲食外,配合適度的載重、負重運動,例如慢跑、散步、登山等,可有效減少骨質流失。

推動信義安全社區 老人保命防跌不可少!

推動信義安全社區 老人保命防跌不可少!#骨折

為配合郝市長施政白皮書,建構臺北市為安全健康的城市,爭取通過國際安全社區認證中心之認證,信義區自2008年起開始推動安全社區各項工作。從分析醫院急診室事故傷害外因登錄資料發現,97年信義區依各傷害類別統計:前3名分別為道路運輸事故、撞砸壓夾割絞刺事故及跌倒墜落事故,占所有傷害類別90%;65歲以上老人則以跌倒墜落事最多,地點以居家場所較容易發生,發生原因以平面滑、摔、絆倒最多。為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跌倒的比例,建立社區健康照護模式,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在社區規劃保命防跌課程,本課程是以國立師範大學郭鐘隆教授保命防跌團隊設計之衛教及運動議題為主軸,課程內容包括老年生理與心理、飲食、用藥、輔具、居家環境安全等衛教課程,並加入增加柔軟度的大肢體關節運動、提升下肢肌力的組合運動及注重下肢力量的改良式太極運動訓練等,透過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及「改良式太極拳」肢體運動介入,有助於體力訓練、平衡及肌力提昇。不論對象為獨居長者、一般社區老人、或失智長者,藉由預防跌倒衛生教育及肢體運動介入,不僅可以維持及增進身體功能,而且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發生跌倒的比例,值得持續於社區中推廣。歷經二年的推廣,現已結果開花,限於人力、專業及社區回應殷切需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98年度將繼續推行,諮詢電話27234598分機225。安全社區的推動,需要大家及社區持續的參與,以減少非故意性與故意性的傷害,共同造就信義區成為『安全』的國際社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