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阿婆骨鬆渾不知 幸靠治療獲新生

阿婆骨鬆渾不知 幸靠治療獲新生#骨折

一名七十多歲的楊老太太,長期因背部疼痛臥病在床,生活起居一切均須仰賴家人的協助,這種無法自由行動的生活,甚至一度讓她動了輕生的念頭,所幸在子女的陪同下就醫接受治療,楊老太太才又重新恢復自由。經過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的背痛是由嚴重骨質疏鬆症所導致的「壓迫性骨折」所引起的,於是開始接受骨鬆藥物的治療,半年後狀況才逐漸改善;楊老太太回憶起那段痛苦的日子說:「我一直以為沒藥醫了,差一點就不想活了,好在醫生說有的救,總算讓我脫離苦海,真是老天爺保佑!」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表示,楊老太太是典型因骨質疏鬆症引發骨折後,藉由藥物治療獲得改善的案例。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往往一瞬間就因外力而導致骨折意外,一般因為公車緊急煞車、上下樓梯不慎失足跌倒甚至是在家中搬動重物而造成骨折的案例屢見不鲜,許多患者往往前一天好端端的,隔天卻從此再也站不起來,人生從此大不同。究竟要如何避免骨折呢?黃醫師建議,屬於骨鬆高危險群的51歲以上、或停經後婦女,一旦發現患有骨鬆,應立即使用藥物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常用的藥物有三大類: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素以及荷爾蒙類藥物,三種藥物安全性皆高,而其中又以雙磷酸鹽類藥物的使用者最多。根據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接受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後,約可降低六至七成的骨折發生率。傳統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需每週服用一次,雖較目前需每天口服或注射的荷爾蒙及副甲狀腺素藥物方便,但即便如此,仍有四成的骨鬆患者在治療六個月之後,就會自行停止服藥。目前已有醫學證據顯示,骨鬆患者若中斷藥物治療,發生骨折的風險依舊存在!臨床上就曾有一名七十四歲的病患,因壓迫性骨折接受每週一次的雙磷酸鹽藥物治療,但卻於使用不久後就自認為病況應該已經改善而擅自停藥,結果不久後又發生二次骨折,臥床數月。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標在於避免骨折的發生,而¬骨折的後果往往很難評估,嚴重者可能造成終身無法行動甚至死亡,並為家庭帶來莫大的負擔。黃醫師叮嚀,停經後婦女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骨頭健康,如果有骨質疏鬆症的情形,更應聽從醫師的建議,適時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治療、補充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而子女也應隨時注意家中長輩是否出現駝背或是身高減少的狀況,並提醒及陪伴家中長輩就醫檢查,避免因骨質疏鬆症導致後果嚴重的骨折。此外,黃醫師也提到,即將有新型的骨質疏鬆症藥物上市,此藥物一年只需治療一次,將可大幅提升患者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便利性。未來患者將不再需要擔心因未持續用藥所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的問題,一年治療一次就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

輕輕一碰就骨折?小心骨鬆要你命!#骨折

前第一夫人日前意外骨折的新聞,引起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議題的重視。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表示,門診中經常遇到相似的案例,這幾天就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脊椎損傷患者,只因為看護進行例行性的搬動,就發生大腿骨折的意外。這種輕輕受到外力碰撞就導致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其實很常見,而最主要發生的原因,其實就是平常感覺不出來的「骨質疏鬆症」。陳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沉默殺手,經常導致髖部、脊椎等部位的骨折,而復原的時間及耗費的醫療支出更是無法想像。以髖關節骨折來說,每年就花掉健保巨額的經費,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之餘也為患者家人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約有高達20%會在骨折發生一年內死亡,超過40%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另外,曾經發生脊椎骨折的患者也要擔心第二次骨折的問題,據統計,脊椎骨折患者發生二次骨折的機率,比其它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高出4至5倍。若要有效預防骨鬆導致骨折的發生,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國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有15%接受治療,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危機意識可說是嚴重不足!其實,骨質疏鬆症只要按部就班治療是一種可控制的疾病,目前已有許多治療藥物供選擇,在主要的鼻噴、口服及針劑三大類型中,患者最常使用口服式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必須遵守諸多服用上的限制較不適合癱瘓、長期臥床,以及腸胃道不好的病人,或是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以及記憶力較差的老年人。因此,醫師往往會建議這類患者使用針劑式的藥物來治療骨鬆。陳醫師表示,不管選擇哪一種藥物,骨鬆的治療目標還是需要患者長時間的配合用藥才能達到明顯的效果,但陳醫師也表示,能達成這個目標的患者人數實在少之又少,患者一旦停止服藥,骨鬆就會持續惡化。陳醫師也透露,為了降低患者治療上的不方便,今年預期將會有一年只需施打一次的骨鬆藥物上市,屆時除了可以提供骨鬆患者一個更方便的選擇以外,也可以幫助改善患者中斷治療的問題。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

骨鬆服藥不持續 骨折依舊找上門#骨折

蔡老師(化名)原本是一位國小教師,退休後享受著充實、自在的生活,七年前,經診斷同時罹患帕金森氏症與骨質疏鬆症,必須開始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多年來,蔡老師因面臨藥物服用上的特殊限制,每週有一天必須特別早起並經歷長時間的空腹,以配合服用這兩種不同疾病的藥物,造成她在治療過程中相當大的困擾,並開始對服藥產生強烈的抗拒感而經常自行中斷用藥,結果年初的骨折意外讓她到現在依然臥病在床,生活一切癱瘓。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目前國內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嚴重的骨鬆患者需要長期的接受藥物治療。但研究報告顯示,台灣地區約有四成服藥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內就會自行中斷用藥,半途而廢的治療導致成效不彰。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患者使用口服骨鬆藥物十次當中若超過三次未服用,預防骨折發生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與未使用骨鬆藥物者相差不大。目前骨鬆治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患者持續用藥的意願偏低,尤其若家中的老年人同時接受其他慢性疾病的藥物治療,更容易因需要服用的藥物過多,而對繁瑣的用藥過程產生排斥感進而放棄繼續用藥。尤其老年人普遍記憶力衰退,服藥的過程中往往必須時時依賴子女的提醒,一旦子女疏忽提醒,患者用藥的狀況恐將更加惡化。宋醫師強調,骨質疏鬆症不像其他疾病在服藥後就能立即感受到效果,因此容易造成患者按時服藥的持續力不足,而中斷用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發生骨折。據統計,更年期婦女發生骨折的地點有五成是在家中,門診中常有骨鬆患者因為對於骨鬆的危機意識偏低,加上沒有持續治療,直到做家事時一不小心發生骨折的意外,才後悔當初過於輕忽骨鬆的威脅,不但賠上了健康,更造成家人經濟及照護上極大的負擔,嚴重者甚至可能因髖骨骨折而導致死亡。研究顯示,髖骨骨折後第一年的死亡率大約為15~30%,且半數以上的骨折患者,將永遠無法恢復往常的活動力。宋醫師也指出,年底將有一年只要施打一次的骨鬆新藥上市,該藥物成分與目前健保核准的口服藥物相近,主要是能在骨頭中產生長效的作用,以抑制骨細胞的流失,日前已通過FDA的認可並於美國上市。有別於口服藥物在服用時的諸多限制及可能造成的腸胃道副作用,此類藥物一年只需一次的用藥方式,大幅降低用藥頻率,將可有效改善患者對於骨質疏鬆症服藥治療的挫折感,並解決患者中斷用藥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問題。對於那些經常性中斷用藥或必須時時依賴子女提醒用藥的骨鬆患者,將是一大福音!

骨折後石膏固定的正確處理

骨折後石膏固定的正確處理#骨折

一、將患肢吊高或墊高,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腫脹及疼痛。二、露於石膏外之手指或腳趾應經常活動,以幫助血液循環減少腫脹,並可減少關節強直及肌肉萎縮,而保持患部功能完整。三、不可用打石膏的腳走路,除非醫師許可。四、石膏應保持乾淨,避免潮濕。五、石膏內的皮膚發癢,不可試著插入任何東西到石膏裏面抓癢,怕抓傷皮膚造成感染的危險性。 六、不可去除石膏內棉卷或擅自去除石膏。七、如患肢有下列情況,應立即返回本院之急診室診治:(1) 石膏固定的遠端指(趾)頭有極度腫脹、疼痛、蒼白、發紫或感覺持頓、麻木。(2)石膏下皮膚起紅疹。(3)石膏斷裂或粉碎。(4)石膏變鬆或太緊。(5)有任何臭味或滲出液從石膏溢出。(6) 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其他不適症狀時。八、按醫囑定期返院門診複查。(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 北醫骨科醫師群 提供)

遠離運動傷害

遠離運動傷害#骨折

凡是與運動有關所發生的一切是直接或間接的傷害,都稱為運動傷害。有些是一次巨大的力量或突發性的暴力,對身體組織所產生的破壞作用;有些是累積多次微小傷害的結果。當發生運動傷害時,新店耕莘醫院 黎瑞昌醫師建議應立即處理,處理的順序為:保護、休息、冰敷、壓迫及抬高。「保護」是不要增加嚴重度與引發再次傷害;「休息」是為了減少由於繼續活動所引起的疼痛、出血與腫脹現象,並防止傷勢惡化;「壓迫」及「抬高」患部是為了止血與止腫;「冰敷」則有止痛效果。挫傷、瘀青、輕度肌肉拉傷和韌帶扭傷,經由上述處理方式並在適當的復健治療後,都可在短期內痊癒。若是嚴重的肌肉拉傷(斷裂)、韌帶扭傷(斷裂)、骨折,必須由專科醫師手術治療;肌肉抽筋時,必須馬上休息、按摩,使肌肉慢慢放鬆,千萬不可以用力踢足底,以防跟腱斷裂。「預防重於治療」對運動傷害尤其重要,以下提供您幾項保護原則:(1) 運動前需有足夠的熱身與拉筋,以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運動結束後,別忘了「軟組織的伸展」,以預防「運動後的酸痛」。(2) 保持愉快心情,不要心不甘情不願的運動。(3) 運動強度需循序漸進增加,不要好高騖遠;運動頻率基本一個禮拜三次或每隔兩天運動一次。(4) 不要每次都從事相同運動,最好兩三種運動交替,如週一跑步、週二游泳、週三騎自行車、週四跑步、週五游泳、週六騎自行車,交替循環,以避免單一運動與單一肌肉群的過度使用,造成肌肉不平衡與過勞性的傷害。(5) 從事任何運動前,最好找教練或老師上個幾堂課,學會正確的基本姿勢與節奏感,否則養成不正確的觀念或姿勢之後,不僅容易受傷,要修正回來,也相當不容易。

中醫骨質疏鬆症預防與保健

中醫骨質疏鬆症預防與保健#骨折

是一種骨量減少的現象,當骨骼礦物質密度逐漸下降,直到低於人體所須的承受力量時,就容易發生骨骼的變形和骨折,骨骼的密度漸漸變小,呈現中空疏鬆、脆弱而易骨折等現象,這就是骨質疏鬆症。聖功醫院中醫醫師群指出目前治療方法,主要以女性荷爾蒙補充及吃鈣片、維生素D為主要治療方法,荷爾蒙補充療法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異常出血、乳房脹痛、腸胃脹氣、體重增加等等,這些副作用往往是短暫的,有的經調整劑量或劑型之後就好了。一、飲食方面:1.) 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攝取刺激性及辛辣之食物,如咖啡、濃茶、巧克   力、辣椒、芥茉、花椒、大蒜、蔥、薑等。多攝取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如牛奶、起司、優酪乳、牡蠣等,並適量補充維生素D。此外,應減少高熱   量、飽和脂肪與高糖類的食物,多攝取飽和脂肪含量低,不含膽固醇的大   豆蛋白。也應減少鹽份的攝取。 2.) 含鈣量高的食物: (1) 乳製品如牛奶、乳酪為鈣質的良好來源,每天應喝2~4杯的牛奶或其他乳製品。 (2) 小魚乾、髮菜、芝麻、紫菜、小魚、海帶、蝦米、乾蝦仁及深綠色蔬菜。 (3) 自飲食中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鈣的吸收,如果維生素D缺乏,也可能引起骨質疏鬆症。除了自食物中可獲維生素D外,每日也需適當的日曬太陽,因日光中的紫外線會使食物中維生素D的前驅物轉變為身體可利用的維生素D。 二、心理方面: 1.) 減少壓力:壓力太大或有憂鬱症者較易影響體內與骨質有關的荷爾的平衡,使骨質加速流失。2.) 培養正當的嗜好,如養花、畫畫等,隨時保持愉悅的心情,多參加戶外活動或社團,如果心情愉快,心胸開闊,可減緩衰老及減少病痛。 三、適當運動: 多運動;正確而適當的運動,能使骨質增加,例如步行、慢跑、騎單車,最近研究報告顯示運動療法可能繼補充鈣之後成為預防骨質疏鬆的另一項法寶,所謂的運動療法指的是一種負重需氧運動,加上必要的平衡和強度鍛鍊,運動時需做舉重等一系列的強度訓練,甚至要穿上負重馬甲背心,目的在使骨質周圍的肌肉組織受壓後增加強度。這項運動其實是給骨骼一種超長的負重,使其產生一種意外的感受,就可以刺激骨骼產生更多的鈣化作用,並提高強度,當然運動會增加骨質量,但是避免激烈過度的運動,否則會產生負面的效果。

無聲無息的流行病

無聲無息的流行病#骨折

骨質疏鬆症病患通常查覺不出任何症狀,所以病人根本不知道已經罹病;等到發生骨折時才知道是骨質疏鬆症所引起,所以這個疾病被稱為『無聲無息的流行病』。一般常見的症狀為發生骨折時的疼痛、腰酸背痛、行動不便、駝背和脊椎或關節變形等。一般等X光診斷出有骨質疏鬆症時,病情往往已發展至後期,因此需定期利用『骨質密度測定儀』測定骨質密度,尤其是上述的高危險群更應該注意,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骨折發生率。聖功醫院 復健科醫師群提供以下幾點的治療方法:《補充荷爾蒙》適用於已停經的女性骨質疏鬆症患者。女性停經後女性荷爾蒙減少,造成骨質快速流失,過去曾懷疑服用荷爾蒙會增加罹癌的危險,其實只要不是乳癌、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或血栓疾病患者,荷爾蒙補充療法是利大於弊的,同時可減少更年期的不適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若合併黃體素服用,更可減少單獨服用雌激素的引起的副作用。《補充足夠鈣質》鈣是骨頭的主要成份,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鈣質所以全部依賴由食物中獲得。一般食物和牛奶、小魚乾、菠菜等均含有鈣質,若不足可考慮服用鈣片。大多數人長期服用鈣片並不會有不良反應,但有腎功能不良、腎結石或腎結石家族史的人,在服用鈣片前最好先詢問醫師。 《適當的日照》陽光可使人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加強鈣的吸收及小骨骼再造。因此除了一些很少照陽光的病患,否則不需特別補充維他命D。《足夠的運動》適當的運動有益於肌肉與骨骼的健康,可增進肌肉的張力及骨骼的耐受力,並增加骨骼血流量,使骨骼營養良好,外形變粗增大。這些運動包括步行、跑步、球類運動。但是老年人或是已發生骨質疏鬆者,從事運動時不可過量,以免發生骨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