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了解「麻醉」方式 不再恐懼!

了解「麻醉」方式 不再恐懼!#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民眾都知道有麻醉科醫師這號人物,也知道開刀的時候需要麻醉科醫師做麻醉,但是;對於實際上麻醉科醫師在做什麼卻一知半解。事實上;在手術時麻醉科醫師的工作內容不只是麻醉而已。什麼是麻醉計畫呢?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麻醉科李聰世醫師說,就是依據每一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手術的種類建議適合執行的麻醉方式,如最為大家所知的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但這只是最基本的計畫,事實上麻醉科醫師還要更進一步決定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藥物及劑量,這也是大家最常問醫師的一個問題,請問醫師:我的年紀這麼大會不會承受不住麻醉藥?其實;手術時每一個患者所使用的麻醉藥配方及劑量都會依據患者身體的情況有所差異,這麼做當然就是希望可以用最適合的配方和劑量來幫患者做麻醉。除了進行麻醉之外;其實麻醉科醫師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處理手術中的內科疾病!因為外科醫師在手術時必須處在無菌的狀態並將所有的精神集中在手術上,所以在手術中處理患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氣喘發作、敗血症等等的內科疾病,甚至是手術中急救都必須由麻醉科醫師執行。當結束麻醉後每一個患者可能因為不同的體質和疾病在恢復室產生噁心、嘔吐、暈眩、疼痛和發抖,甚至是呼吸困難等等症狀,而麻醉科醫師此時的工作就是要找出原因並改善患者手術後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在了解麻醉科醫師的角色後,下次如果要手術時記得完整的告訴麻醉科醫師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是之前的麻醉經驗,幫助醫師了解自己的身體,好讓醫師可以幫你擬定合適的麻醉計劃,讓進行手術不再只是恐懼與惡夢也能安全又舒適!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麻醉

年僅二十五歲的曾小萍,多年來一直有貧血症狀,但她不以為意,在一次全身健康檢查中發現罹患大腸癌,原因和長期愛吃油炸食物,家族中又有人有腸癌病史有關,幸好早期發現,經開刀切除後,身體正在慢慢復原,阮綜合醫院胃鏡室主任張維興表示,這顯示大腸癌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但一般人即使發現糞便中有疑似血絲反應,也抗拒就醫,除心存僥倖,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怕痛,隨著麻醉無痛內視鏡的出現,讓怕痛的人多了種選擇。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目前討論最多也最常見的就是胃腸道內視鏡檢查,在傳統鏡檢開始前,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使受檢者處在輕度麻醉狀態後再開始,提高對疼痛忍受度、身心放鬆,但又不像手術時的深度麻醉狀態。很多人會問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實際上,在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雖然無痛鏡檢給的鎮痛安眠藥物的作用較輕微劑量也少,但因仍有抑制呼吸等潛在風險,所以氣喘、呼吸道感染、腎功能衰竭和心肺功能較差的人,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不適合採無痛方式做內視鏡檢查。接受內視鏡檢查的好處是若發現病變,醫師能馬上進行內視鏡切除手術治療,從檢查、報告、到治療一氣呵成,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但要提醒的是,檢查結束後,受檢者需休息至意識清醒再離開,檢查後當天禁止做精細或危險工作,例如開車、騎車、開會或裁示重大決策等。

影音/割包皮全身麻醉 五歲童枉死

影音/割包皮全身麻醉 五歲童枉死#麻醉

過年前發生一件令人遺憾的醫療糾紛。台中市一名五歲男童昨天到一家外科醫院割包皮,但是在進行全身麻醉之後這個本來活潑可愛的男孩再也沒有醒過來。悲痛的家屬懷疑麻醉過程出了問題連恢復室裡也沒有醫護人員及時處理,因此向法院提起告訴。傷心欲絕男童父母衝進醫院,樓上樓下跑了好幾回,要找兒子心愛的鞋卻找不到,呼喚著死去的兒子,要跟好爸媽的腳步。割包皮全身麻醉,五歲呂姓男童卻一覺不醒,家屬控訴,執刀的林姓醫師說手術只要五分鐘就結束,但是術後恢復室沒有半個醫護人員在場,直到陪伴的媽媽急call護士,醫院才進行急救。家屬表示,術前他們有告知醫師,孩子去年曾經接受心臟導管手術,質疑五歲小孩割包皮,為什麼要全身麻醉?過年前五天,突然間失去寶貝兒子,看著兒子的影像,媽媽自責又悲傷。憤怒的家屬向醫師提告,下午檢方也對遺體解剖進行相驗,進一步釐清死因,也將針對醫療過程、醫護照顧及麻醉等相關問題釐清調查,要給死者家屬一個真相。

影音/男童手術身亡 全身麻醉風險高

影音/男童手術身亡 全身麻醉風險高#麻醉

這個麻醉之後醒不來的五歲男孩本身就有心臟疾病,在專業的麻醉醫師眼裡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氣喘病史的人都是全身麻醉的高危險群。而且對於好動的幼童如果沒有絕對必要最好是不要割包皮;可以等到小學高年級以後用局部麻醉動手術就會安全得多。 位於台中市北屯的知名外科醫院,連患者都專程從台北來求診。這一次,割包皮卻出了人命。由於這名男童有心臟導管開刀的病史,民眾很關心,哪些是全身麻醉的高危險群?和年齡層,有沒有關係?泌尿科醫師指出,五歲到小一的男童,接受包皮手術,通常要進行全身麻醉,減輕患者的恐懼及手術台上躁動,因此建議,小學一年級以前的孩子,沒有絕對必要,最好不要割包皮。全身麻醉主要是針對大腦的呼吸中樞與心血管中樞,抑制血壓、呼吸及心跳,相較半身麻醉作用在脊椎部位,風險性相對提高。而台中這家外科醫院,麻醉醫師是外聘的協力醫師,開刀需要時才到場。醫師表示,麻醉不可怕,重要的是術前要和醫護團隊溝通病史,風險評估,全程謹慎監控,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舒眠看牙 看牙醫不再可怕!

舒眠看牙 看牙醫不再可怕!#麻醉

相信許多人怕看牙,甚至只要聽到鑽牙器尖銳的吱吱聲響,就會怕到發抖,起雞皮疙瘩,臨床上更是有病患怕到嘔吐、飆血壓,成為「牙科恐懼症」一族,只要聽到鑽牙尖銳聲響,或是探針碰到牙肉,就會緊張的血壓飆高,不過當牙齒有問題的時候,還是非看牙醫不可,其實隨著牙醫技術的發達進步,「舒眠牙醫」服務,讓病患進入淺眠狀態,以利進行牙科治療,解決口腔大患。為了照料牙科恐懼症患者,使用鎮靜麻醉的「舒眠牙醫」進行治療,讓病患進入淺眠階段,在過程中患者不會聽到尖銳的牙科器械噪音,也不會感受到治療過程的疼痛, 完全在一個舒服的狀態下完成牙齒手術。根據平面媒體報導表示,一套好的舒眠牙醫治療,除了擁有一名具備專業執照的麻醉醫師,在術前為病患進行詳細評估,並且在治療進行中進行TCI舒眠麻醉,利用TCI電腦控制輸液幫浦,穩定地為病患進行舒眠麻醉,使病患維持安全的淺眠狀,此外基於安全考量,體質虛弱的重症患者、肝腎功能有重度異常者,以及心肺功能障礙和呼吸道重症患者,都不適合施行TCI舒眠麻醉。另外,孕婦、年齡大於90歲或小於2歲的病患,考慮到身體承受問題,也不適合,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平時勤刷牙,做好牙齒保健的工作,定期檢查牙齒。

麻醉後五歲男童猝死 家屬指控牙醫診所害命

麻醉後五歲男童猝死 家屬指控牙醫診所害命#麻醉

看牙齒也會送命?在台中有一位腦性麻痺的五歲男童,在九月的時候因為蛀牙,到一間牙醫診所做根管治療,沒想到在打完麻醉針之後,男童就癱軟在醫療椅上,經過送醫治療後,仍然不幸死亡,死因是休克病發心肺衰竭。家屬昨(28)在立委候選人的陪同下,控訴診所過失殺人,事後也不聞不問,還找人恐嚇家屬,而台中市衛生局在事發兩個月後,仍未進行調查,罔顧男童性命。對此指控診所則是回應,事發之後都有到男童家中致意慰問,沒有家屬所謂的不聞不問,至於賠償問題,診所認為整個案件早已進入司法程序,希望等到法院判決後再討論賠償金,但是家屬執意先確定賠償金。診所方面認為,在雙方有歧見之下,家屬才會偕同立委候選人開記者會,控訴牙醫診所失職。根據台北醫學院麻醉科的衛教文章表示,接受麻醉的病患,原本就有可能發生一些併發症,像是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麻醉後較易引起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 對於已有的心臟血管系統或腦血管疾病之患者,麻醉後較易發生腦中風。對於病情惡化中、休克、伴有心、肺、循環毛病的年老患者或有其他嚴重系統性疾病如狹心症、循環衰竭、肝、腎內分泌異常甚或意識不清的手術患者,麻醉的危險性增加,有時術後需轉至加護病房照顧。甚至有些體質特殊的病患,也有可能因為對藥物過敏或是其他無法預期的因素,導致對於麻醉有不良反應、或是在麻醉中進行手術時,做出必要的措施時,對身體產生傷害,最後造成氣胸、血胸、心律不整、空氣栓塞、血栓、局部血腫、傷口感染、缺血壞死等,都是因為麻醉後所造的副作用,所以在動手術之前除了醫師要小心麻醉劑量之外,還要注意病患的情形,才能避免悲劇發生。不再害怕看牙醫 淺度催眠消除「看牙恐懼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195影音/醫美醫療糾紛 三年來增加兩倍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55就是害怕看牙醫!婦人牙骨流失險掉光牙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778

女子忍受頭痛五年  無痛分娩麻醉劑惹的禍

女子忍受頭痛五年 無痛分娩麻醉劑惹的禍#麻醉

頭痛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病症,也是許多人的困擾,不過頭痛的原因很多,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指出,一位34歲女子被頭痛病症困擾了五年多,多年來遍尋醫師都無法治癒,家人甚至以為她有精神疾病,後來發現竟是當年以無痛分娩時,注射麻醉針所引起,麻醉醫師為她施行補救手術後頭痛馬上停止,醫師表示,無痛分娩注射麻醉藥劑都是從尾椎注入,多數醫師都是直接穿破硬脊膜,但可能造成漏洞產生後遺症,如果注射到硬脊膜的空腔內就不會有問題。台南市安安婦幼中心麻醉科醫師車丕政指出,補救手術只要再注射自體血液約20cc到硬脊膜空腔內,即可把漏洞補起來,脊髓液不再漏,自然就不再頭痛,根據台大醫院麻醉科醫師黃啟祥在衛教文章中表示,在先進國家,如美國,有九成左右孕婦接受無痛分娩服務,黃啟祥醫師解釋,無痛分娩並不是完全不痛,因為完全不痛,就不會知道如何配合用力,無痛分娩的目的是減輕疼痛而非無痛,施行方法,黃啟祥醫師在文章表示,人的背部脊椎裡有二個地方(由一層堅韌的膜分隔的硬膜下腔和硬膜外腔),是所有傳送陣痛的感覺神經經過的地方,只要注射局部麻醉劑或其它止痛藥物到這些地方,那麼分娩的疼痛就可以大幅減輕,甚至有許多人可以完全不覺得痛。此外黃啟祥醫師表示,施行無痛分娩,是以維護母親與胎兒的安全為最高原則,無痛分娩的藥物濃度遠低於一般半身麻醉的劑量,經由胎盤吸收的藥物量微乎其微,對於胎兒並無不良影響,民眾可放心。減痛分娩http://www.uho.com.tw/sex.asp?aid=4563剖腹產對寶寶的後遺症http://www.uho.com.tw/sex.asp?aid=4865剖腹產後 下胎可以「自然生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7668 

病人自控式止痛 自己決定何時需要藥物

病人自控式止痛 自己決定何時需要藥物#麻醉

成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黃友聖說,疼痛的處置,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除了要好好的解決病患疼痛的問題,滿足病患止痛的需求,更進一步的我們希望病患能夠「勇於說痛」,勇敢的表達免於疼痛的需要。止痛藥物的使用基本上分成3個階段,最輕微的疼痛會偏向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像是普拿疼以及一些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如果疼痛比較厲害或是藥物效果不如預期,持續性的疼痛則可以使用較為輕效的鴉片類藥物,萬一是非常疼痛的情形則會考慮使用效果較強烈的鴉片類藥物。黃友聖醫師指出,手術之後的疼痛如果沒有得到適度的緩解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像是抑制呼吸功能、增加心臟負荷、影響腸道蠕動、骨骼肌攣縮、血栓或栓塞的形成,包括在手術麻醉後恢復室以及回到病房止痛的選擇,基本上最多的還是靜脈注射給予止痛藥物。但是,缺點就是缺乏時效性也就是病患需要等待藥物的給予,比較沒有辦法滿足即刻止痛的需求,而且這樣的給藥方式也無法維持體內藥物濃度的平穩疼痛控制品質是比較不好,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因此,病患自控式止痛(PCA)就是讓病人自己決定何時需要藥物,而且能夠隨時都有藥物可以使用,同時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以及提高病患對疼痛控制的滿意度,當然,病患要先經過麻醉科醫師的評估才能夠開始使用PCA。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