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簡單麻醉法 呼一巴掌就完成

簡單麻醉法 呼一巴掌就完成#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另一位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善用雪的功力,讓後世外科醫師佩服不已,他是拿破崙部隊的首席外科醫師賴瑞(Dominique Larry)。先說一個他「因時制宜」的小故事。基本麻醉法─擊昏法1870年,拿破崙與俄國在艾勞(Eylau)的戰爭中,一位上校因為槍傷而無法控制肢體動作。賴瑞為此苦惱著,想盡辦法要取出這位上校身上的彈片卻 不得要領,因為受傷的肢體除了顫抖之外,疼痛也讓上校痙攣著。沮喪的賴瑞最後無法可想,只好將怒氣凝聚成一巴掌,惡狠狠地打在那位上校的臉上,使他昏了過去。那位上校醒來後,顯然對於賴瑞的冒犯耿耿於懷,很不悅地說:「軍醫長官,你怎麼可以呼我巴掌? 利用我身體不聽使喚時,趁機顯露我的懦弱?」無視上校的責怪,賴瑞回答說:「我要向您說聲對不起,上校先生,不過我剛剛從你身上移除彈片,救了你一命,我知道呼你巴掌很不敬,但我利用你昏過去的時間,完成了手術。」賴瑞利用自古流行的最基本麻醉法─擊昏法(Knock-out blow),完成可能痛徹心扉的手術,這點和宋朝官方記載用來替太監「去勢」的麻醉方式一模一樣,此法確實方便、快速,但也大概是沒想到可以利用「雪」。皮膚表面麻醉可借用冰凍的雪拿破崙接下來與俄國的博羅季諾(Borodino)戰役,在寒冬時作戰,賴瑞就讓好幾百位受傷的士兵浸泡在冰塊及雪一段時間,然後替他們截肢。這些士兵雖然因手術而存活,之後卻被柯薩克 (Cossacks)的騎兵屠殺。在醫療史上,這些拿破崙的士兵們不是最慘的,蘇聯與芬蘭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冬季戰爭(Talvisota)才最令人怵目驚心。戰事在1939年11月30日的嚴寒天氣中開打,雙方都運補不易,死傷一樣慘重。當時,雖然正規麻醉投入外科手術已將近100年,但據記載顯示,很多兩國受傷的士兵在利用「雪」冰凍後,就讓醫師直接動刀。或許傳承自戰場的經驗,再加上科學進步,在乙醚及笑氣還未發明的前幾十年,就有人設計出可以噴出後迅速降溫的有機溶劑,使皮膚瞬間被凍到失去知覺,因而可以用於表面麻醉,讓外科醫師能切開皮膚做手術。此種噴劑是當時外科醫師工具箱內,除了烈酒之外,另一個可以應用的麻醉用藥,也就是替球員瞬間止痛、消腫的Cold Spray 的原型。這種低溫治療的方式,在麻醉方法進步後,已經少有人拿來當局部麻醉使用。高壓壓縮製造液態氣體是降溫止痛藥品20世紀初,科學家懂得用高壓壓縮造成低溫的液態氣體 (例如二氧化碳變成乾冰、液態氮等),醫師就常使用它們去破壞皮膚病變及腫瘤,而Cold Spray 就變成運動場上第一線降溫、止痛的「藥品」了!醫療上使用的低溫療法不只如此,例如心臟外科在手術中使用「體外循環」時,為了延長使用時間,也利用降低患者體溫的方式,使新陳代謝率降低,減少長時間使用「體外循環」對人體的傷害。神經外科在腦部手術中也會利用低溫方式,降低手術對病患腦組織的損傷。現今外科醫師在手術之後當然不會放任患者不管,其他團隊會接手幫忙,不會像賴瑞一樣只管截肢手術,但在當時,戰爭使得醫師往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無數病患因其他人傷害而死去,他是人不是神,只能「因地制宜、擺脫困境」,遇到殘酷的天災人禍時,放手一搏,其餘的則交給老天爺決定。(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麻醉後噁心想吐 局部麻醉助改善

麻醉後噁心想吐 局部麻醉助改善#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手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約3成,是除了疼痛外最常見的併發症。一名32歲陳小姐因為車禍,要進開刀房進行清創手術。但在手術麻醉前她特別提到,二十幾歲時也曾開過婦科手術。術後醒過來時不覺得傷口痛,反倒是頭暈噁心的感覺讓她不舒服,還因此在醫院住了一個晚上。經醫師評估風險後,決定採取局部麻醉策略,只麻醉腿部神經,並預備2種止吐藥物待命,隨著手術進度給藥,大幅降低患者噁心嘔吐的感覺。手術結束後,陳小姐表示,整個過程就好像深深地睡了一覺,以後如果不幸又要開刀,一定要再請麻醉科醫師做風險評估。成大醫院麻醉部黃丞漢醫師指出,手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約二至三成,是除了疼痛外最常見的併發症。除了病患的舒適程度以外,嘔吐也可能造成安全上的疑慮,例如誤吸入嘔吐物、出血、傷口繃裂等危險;同時也是門診手術患者需要住院最常見的原因。麻醉、術後止痛 可與醫師協商「客製化」臨床上,麻醉科醫師會權衡病患的需求訂定預防策略,包含使用不同的麻醉方式、疼痛管理、使用不同機制的止吐藥,需要時再加上及時的補救措施等。近年來使用率逐漸增加的全靜脈麻醉,則是藉由電腦控制之幫浦調整輸注速度,使病人血中或腦中之藥物濃度達到設定之目標濃度。它可減少吸入性麻藥的暴露量,也就可減少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率。黃醫師指出,麻醉科醫師的工作不止是讓病人睡著而已。風險評估、術中生命徵象的維持,疼痛管理,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等都是麻醉科的職責範圍。因此,病患在開刀前,可與麻醉科醫師做風險評估,並且一起討論個人的麻醉方式和術後止痛的計畫,如此不僅增進安全,也能提高麻醉品質。

降低風險!麻醉前後你該知道的10件事

降低風險!麻醉前後你該知道的10件事#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前要清楚說明的資訊/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有無過敏物。5)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百分之百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           3)術後一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一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     4)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全身麻醉腦血氧監測 減少腦部神經傷害

全身麻醉腦血氧監測 減少腦部神經傷害#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目前仍有許多病人存在著「全身麻醉後會不會影響腦部功能?會不會醒不過來?」的疑慮。醫師指出,腦部是全身麻醉藥物作用的標的器官,手術過程中,如配合神經監視器,就能降低缺血性中風危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麻醉科郭奇坤主任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合併有心血管及腦部疾病的病患接受手術麻醉,增加了麻醉風險。但傳統上,麻醉中的腦部監測方式多是麻醉醫師經由血壓監測,間接計算腦部血液灌注壓力,也就是多依靠經驗判斷腦部灌流是否足夠。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 爭取健保給付如此的監測方式無法直接提供腦部氧合狀態,腦細胞的正常運作非常依賴足夠血氧供應,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足以引起極嚴重後遺症,如:缺血性中風。所以能在麻醉過程中,連續、即時、非侵入性監測腦部的血氧供應狀態是極為重要。郭奇坤主任也說,國內約在2007年引進「非侵入性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目前主要針對心臟和腦部等特定手術使用,也用於部分高危險手術。方式是在病患前額貼上專用貼片,可以在短時間內測得大腦皮層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國內外研究顯示,使用此種監測儀,確實可以減少腦部神經傷害,如缺血性中風及術後認知異常的發生率。但目前兩側前額的專用貼片,需自費3000至6000元,醫界正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熟女麻醉藥成癮四處整型 一年內動刀15次

熟女麻醉藥成癮四處整型 一年內動刀15次#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女子對麻醉上癮,一年整型15次、只為注射麻醉藥?台北中山醫院麻醉科殷長佑醫師表示,曾有一名32歲女性患者,因對止痛藥成癮,四處去整型和醫美診所要求進行割雙眼皮、雷射磨皮、抽脂等大大小小手術,一年高達15次之多。女子近日來到中山醫院要求割除背部脂肪瘤,希望醫師能幫她全身麻醉,由於脂肪瘤不大,醫師認為只需局部麻醉即可,沒想到患者大發脾氣,要求自費進行全身麻醉,但最後經醫師評估,委婉拒絕此項要求。麻醉藥飄飄然?女子就愛這一味?殷長佑醫師提醒,麻醉是用來協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並減輕手術的疼痛感,民眾千萬不可過度依賴,畢竟麻醉藥仍可能影響其它器官的正常運作。此外,建議有麻醉成癮問題的患者,一定要主動和醫師討論,尋求正確醫療,切勿過度依賴麻醉藥物的作用,以免帶來無法想像的致命危機。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

當心!心肺患者施行麻醉 危險性較高#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手術麻醉通常會以病患的生命安全為第一考量,除了依照外科手術的需求,病患的生理狀況及對麻醉的認知也會影響麻醉方式的選擇。目前種類根據手術部位需求,有2種方式: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成大附設醫院麻醉部周文英醫師將替大家介紹兩者間的差異:1)全身麻醉/主要適用於頭頸部、胸部、或上腹部面的手術,過程中,病患毫無痛覺與知覺,也不會有任何的記憶。● 小提醒/由於麻醉劑會作用在腦部,對呼吸、心臟血管系統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有心肺方面疾病的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時,其危險性會比一般人高。2)區域麻醉/主要針對手術特定部位,給予局部麻醉劑,過程中,病患意識可維持清醒,但不會感覺到疼痛。● 小提醒/因施行區域麻醉,患者呈現清醒狀態,必要時,可從靜脈點滴給予鎮靜劑,減輕病患的焦慮。周文英醫師表示,當病患生理狀況平穩,施行同樣手術時,半身麻醉的風險相對地比全身麻醉低些,但民眾普遍排斥半身麻醉,其最常見的原因為不想聽見、看見手術現場及害怕背痛等,因此在容許範圍內,建議施行手術的病患可以和外科及麻醉科醫師溝通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麻醉風險程度 應由疾病狀態衡量

麻醉風險程度 應由疾病狀態衡量#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醫師啊,我明天手術要麻醉,會不會睡了就醒不過來?」「半身麻醉要打龍骨很可怕,打完會不會一輩子腰酸背痛或是半身不遂啊?」每一位要接受外科手術的病患,心中一定出現過上述這些疑問。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林彥君醫師表示,早期手術麻醉常由外科醫師或是助手進行,因此一般民眾的觀念裡常認為是「麻醉師」在進行麻醉,然而在麻醉專業當中,並沒有所謂的「麻醉師」。根據醫事法規定,「麻醉專科醫師」如同其他專科醫師,必須接受四年的麻醉住院醫師訓練且通過專科醫師考試,才能執行麻醉醫療業務。林彥君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常認為麻醉是高風險的醫療行為,但其實病患本身的疾病狀態才是決定麻醉風險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根據美國麻醉醫學會所制定的標準,麻醉病患可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為完全健康,第五級為瀕危狀態,手術前後死亡率隨著等級上升而越來越高。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

胃鏡檢查新選擇 止痛藥注射可減不適感#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許多民眾,一聽到要照胃鏡就退避三舍,因為檢查時極不舒服的感覺實在讓人無法承受。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謝毓鍚表示,在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胃鏡大部分是在沒有麻醉的情形下進行,雖然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輕鬆的完成檢查,但是有很多病人卻覺得不舒服,有些病人甚至無法完成檢查或拒絕後續的追蹤,影響到病情的診斷及治療。為了在麻醉與不麻醉之間,提供病人另一個選擇,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療團隊經過研究發現,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只給予止痛藥(meperidine)肌肉注射,沒有給予其他的麻醉藥物,就能有效減少病人不適。病人不需要靜脈注射,不需要監測,檢查完後就可以直接離開檢查室。研究針對150位接受胃鏡檢查的病人,由電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在檢查前給予止痛藥注射,另一組則給予安慰劑,結果顯示,接受止痛藥注射的病人,可以減少約一半的不舒服。不過有些病人會覺得頭暈,平均需要多臥床3.7分鐘。謝毓錫表示,採用止痛藥肌肉注射來進行胃鏡檢查,毋需多支付自費費用,又能減少檢查的不適,應該可以提高民眾的受檢意願,讓有需要的病人不至於因為不想做胃鏡而影響病情診斷及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