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手術麻醉有學問 淺談肌肉鬆弛劑

手術麻醉有學問 淺談肌肉鬆弛劑#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醫院裡面的開刀房每天有許多大小手術在進行,每個病人都希望術後平安離開手術室,然而手術的關鍵人物不是只有主刀醫師,麻醉團隊也很重要。麻醉科醫師的任務是選擇適合病人的藥物,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達到最佳的放鬆及術後即時甦醒。全身麻醉肌肉鬆弛劑的選用 依手術需求進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醫師張敬道表示,目前使用的麻醉藥物裡面,肌肉鬆弛劑在全身麻醉時的重要作用是讓病人不能動,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這種藥物不僅在手術室使用,也應用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的病人身上。從1942年就已經有肌肉鬆弛劑使用於手術的記錄。多年來隨著各式各樣肌肉鬆弛劑陸續開發,一些作用時間慢又較長效的藥物、或是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就漸漸被臨床醫師們淘汰而消聲匿跡。目前使用在病人身上的肌肉鬆弛劑,大都有生效時間快、作用時間適合手術、副作用少等特性。肌肉鬆弛劑解藥 幫助術後身體恢復活動張敬道醫師說明,肌肉鬆弛劑解藥則是手術結束後另一個重要的藥物,學理上抑制乙醯膽鹼分解酶,來增加乙醯膽鹼濃度和肌肉鬆弛劑競爭並排出體外,手術結束後才能讓病人順利脫離呼吸器,並恢復自主活動。然而,現行肌肉鬆弛劑解藥仍有缺點,除了無法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外,也有造成心跳過慢、支氣管收縮、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隨著外科進展,各種新手術方式陸續出現,許多手術也因臨床應用更加熟練,所需手術時間比以前更短。然而對肌肉鬆弛的要求並沒有變化太多,不論手術時間極長或極短,都希望可以從頭到尾讓病人維持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以利手術進行;手術結束後又希望可以快速解除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加快脫離呼吸器時間並恢復自主活動。若後續副作用又少將是最理想的,但是以現行的解藥做到這些要求並不容易。有鑑於此,近年有一種和現行解藥不同機制的新藥物誕生。它的作用是和肌肉鬆弛劑結合使其失效,因此可以反轉深沉的肌肉鬆弛效果,讓病人快速回復自主呼吸,及早拔除人工呼吸管,減少聲帶不適。與現行解藥相比,較不會有各種副作用,增加手術的安全性和減少術後的不適。有手術需求的病友,可以在術前麻醉訪視時,與您的麻醉醫師討論相關用藥的問題。

術前空腹還能吃藥嗎?麻醉科醫師解析

術前空腹還能吃藥嗎?麻醉科醫師解析#麻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因為罹患慢性疾病需長期服藥控制,萬一碰上需要手術治療,要求麻醉前需「空腹」,怎麼辦?藥還要吃嗎?醫師提醒,除了部份藥物如糖尿病、部份高血壓藥等不可服用,絕大部分建議規則服藥,詳細應依徵詢專業麻醉科醫師意見。身心科MAOI藥、降血糖藥、部分高血壓及抗凝血藥 術前空腹應停藥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趙德慧表示,目前除了身心科的MAOI藥物、降血糖的藥物、部分高血壓及抗凝血藥物外,絕大部分都建議應規則服藥。麻醉科醫師也會再個別評估藥物種類,有需要時會連同該科醫師一起評估換藥、停藥等,增進手術安全。至於術前空腹時間,目前國際上都在做修正和調整,油脂、肉類、飯、牛奶、碳水化合物、糖水、清水等各有不同的改變。趙德慧醫師表示,未來台灣也會走向比較精確的空腹時間;但目前仍然衛教病人術前應空腹8小時,主要是怕病人因為太複雜而搞錯,最後延誤開刀的時機。空腹的規定包括不能用口香糖、檳榔空腹的英文叫non per oral(NPO),意思是不從口入任何東西,所以應包含任何東西,包括水、口香糖、飲料、檳榔、菸、酒等。趙德慧醫師提醒,有的病人說沒吃東西,只是嚼檳榔也沒吞下。其實即使嚼檳榔也不行,因為或多或少還是會吞進去,也會經由口腔舌下血管等吸收。檳榔含有大量複雜的化學交感神經剌激物,對麻醉藥物有交亙作用,會增加風險。高血壓2類藥 術前應避免平常固定服用的藥物,能不能繼續吃?則要視其服用的藥物而定。以高血壓為例,趙德慧醫師指出,接受手術的病人中約25%患高血壓,沒控制好高血壓的又占多數,碰上手術的剌激和疼痛引起腎上腺素釋放,會導致血壓變更高,就有腦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硬化、主動脈剝離、器官損傷等危險;如有規則服藥,血壓長期穩定控制,手術期間發生前述風險的機會就會降底。術中血壓控制的目標,一般訂為術前長期血壓的+/-20%,雖然血壓不能變更高,但也不能太低;因此,會引起術中低血壓風險的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與血管緊張素受體阻制劑2大類藥物,可能要避免或術前暫時換藥。降血糖藥物不建議空腹服用 以免血糖過低糖尿病的藥物或胰島素等降血糖藥物,在空腹情況下不建議服用,避免發生術中血糖過低情形。趙德慧醫師表示,雖然血糖高會有酸中毒、離子不平衡、感染風險和影響傷口癒合風險,但血糖過低造成的腦部病變更為致命。糖尿病患者手術當天開刀前和術中、術後,會視情況為病人監控血糖。阿斯匹靈類、抗凝血藥物是否能用 應視疾病狀況徵詢醫師有心血管、瓣膜疾病或中風的病人,需要長期服用單一的阿斯匹靈,或合併使用2種抗凝血藥物,這類病人接受手術時除了原有疾病帶來的相對應風險外,還會增加出血的風險,但是貿然停藥也可能導致原疾病的惡化而增加風險。目前依證據來說,阿斯匹靈類的藥物,不會要求要停止服用;保栓通類的抗凝血藥物則要視病人心臟血管支架放的時間和穩定度來決定;有心律不整合併中風而使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則要視再次中風的風險高低來決定要不要換到橋接的藥物。趙德慧醫師提醒,術前做麻醉評估時,記得要帶平常所吃的藥物給麻醉科醫師看。有人擔心不能吃東西,又要繼續服藥,那要怎麼吃?其實用少量水服用藥物,不但不會影響,反而更提升手術期間的安全性。

麻醉風險要注意 切記10要點

麻醉風險要注意 切記10要點#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前要清楚說明的資訊/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有無過敏物。5)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百分之百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 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 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3)術後一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一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4)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降低麻醉風險 麻醉必知4件事!

降低麻醉風險 麻醉必知4件事!#麻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種技術的麻醉,都有其潛在危險性,無法保證受術者在手術中不會任何變化,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像是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佳等或其他先天性的條件不夠理想等,其手術時的風險自然偏高。麻醉評估攸關手術風險 6件事記得告訴醫師所以,麻醉前評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為了將危險降至最低,麻醉前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各方面的生理狀況、慢性疾病、心電圖、抽血報告及手術方式來決定最合適的麻醉方式。麻醉有其風險,在醫師進行諮詢時,務必要誠實告知以下資訊:1) 自身病史、家族病史。2) 正在服用藥物、保健藥品。3) 是否有抽菸、喝酒習慣。4) 有無過敏物。5) 是否有麻醉藥物過敏的經驗。6) 是否有麻醉經驗,當時有無產生副作用。如何降低麻醉藥物過敏機率?會不會對麻醉藥物過敏這個問題,患者一定比醫師更了解,所以手術前,患者一定要跟麻醉醫師詳細說明自己曾對哪些藥物或食物過敏,麻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有無過敏經驗,在了解患者過敏的程度後,醫師必須100%確定不能使用該項會引起過敏的藥物。且為了降低對麻醉藥物的過敏機率,手術前可注射抗過敏的藥物,以避免過敏的發生。麻醉後的4個小提醒1) 手術完後要在病房等待麻藥退去/若患者感到疼痛,可請醫師給予藥物協助止痛,醫師會在術後提供「術後注意事項清單」,為降低麻醉風險,務必遵照醫囑進行。2) 患者不宜自行開車返家/全身麻醉的麻藥消退時間及用藥量,會因個人體質而出現差異,一般約需3~8小時;麻藥消退後,仍不宜自行開車、騎車,應由親友陪同返家。           3) 術後1週勿從事危險或劇烈活動/手術後的1星期內,請不要從事危險性高或較劇烈的活動,如攀岩、游泳、水上活動,最好能多休息。     4) 完全恢復期間勿進行重大決定/在完全恢復期間,不要簽定契約,或進行重大買賣等有關法律的行為,因頭腦還會有點昏沉現象,可能影響判斷。(本文摘自/比美更重要的事/世茂出版)

不痛就沒病?腸癌陽性者3成逃避回診

不痛就沒病?腸癌陽性者3成逃避回診#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做大腸鏡很痛」是一般人的認知,影響到糞便篩檢陽性者的意願,即使可自費麻醉做無痛大腸鏡,許多人還是擔心有不好的結果。一般人在大腸癌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時,仍有高達3成陽性者不願進一步做大腸鏡,是最可能延誤病情的地方。衛福部彰化醫院追蹤發現,3成患者不做大腸鏡的原因大多是不想面對真相,有人說「我要去問神!」也有人認為潛血反應是因為前一天吃了豬血。醫師表示,千萬不要以各種理由延誤大腸鏡篩檢,恐會誤了先機。將近3成的糞便潛血者不願做大腸鏡檢查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詩典指出,我國自民國99年推出大腸癌免費篩檢,50歲至74歲者每2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反應。彰化醫院每年篩檢人數在2000至4000人之間,陽性人數約1成,癌症篩檢個管師列冊追蹤,發現100年至105年,每一年的陽性轉介率約7成,也就是說,將近3成的糞便潛血者不願做大腸鏡檢查。男性顯得更「固執」 不回診的人數男是女的2倍彰化醫院癌篩個管師張千慧表示,許多民眾會自己當起醫師,自我解釋潛血反應來自於採樣的前一天剛好吃了米血、豬血、鵝血等,向他們解釋現在的新式糞便潛血檢驗不受食物影響,反而受到質疑;也有人自我認定是痔瘡,還有人會認為「沒有痛做檢查就是多花錢」。彰化醫院副護理長邱小佳表示,不願進一步做大腸鏡的男性顯得更「固執」,從近5年的數據來看,潛血反應陽性者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差不多,但不回診的人數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 陳詩典主任強調,大腸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就越好,零期至2期的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而最怕的就是延誤就醫,其中,從糞便潛血反應陽性到做大腸鏡的過程中,被太多人以各種理由逃避,常常是延誤治療的開端,雖然潛血陽性不見得是大腸癌,但也可能是癌前瘜肉,都是要儘快處理,民眾不可不慎。

別火烤灑鹽!水蛭上身摳下來就好

別火烤灑鹽!水蛭上身摳下來就好#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中年男性病患到急診室表示腳踝處有蟲鑽進去,醫師診視後只在內側腳踝處找到一個些微滲血的表淺傷口,拿照片給患者比對後發現原來是水蛭。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部醫師李世光表示,水蛭通常生長在低凹的溪谷、潮濕的草地,步道路徑上。這個時節,民眾到郊外、溪邊踏青時,在石頭邊、樹枝上或葉子背面看到的黑色絲狀蟲就是新生水蛭。水蛭黏在身上 火烤、灑鹽可能會感染李世光醫師說明,水蛭的口器刺入皮膚後,釋放的麻醉成分會使宿主不易察覺,同時會在宿主血液系統中釋放抗凝血酶、水蛭素。所以遇到水蛭黏在身上的時候,記得千萬不要直接拔除,如此有可能會讓水蛭口器留在身體裡而造成潰爛。有些民眾會用火烤、灑鹽的方式處理,但有可能會造成傷口處的感染。李世光醫師建議,只要慢慢的把他「摳」掉,趕快離開該處即可。5點預防水蛭上身李世光醫師建議,去除水蛭的辦法,可用指甲或類似扁平鈍器貼著皮膚撬開水蛭前端的吸盤,然後再撬開另一端的吸盤,因為當撬開水蛭吸盤時,水蛭的顎也會鬆開。此外,登山健行時也有一些預防水蛭上身的方法:1) 穿緊身長褲,並穿著中統登山襪,在小腿以下部位,噴抹香茅油、樟腦油、食鹽或是綠油精、白花油等。2) 以手撥頭髮或摸摸臉之前,請先看一下是否有水蛭上在手上,以免跑上頭頸部。戴手套者,也別忘了脫手套檢查雙手。3) 在陰濕的水蛭惡地,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碰觸雜草、樹枝、樹幹,更不要坐臥。4) 生水得煮滾或過濾後再喝。5) 若在外地搭帳蓬過夜,可在地布外圍,用防蚊液噴上一圈防蟲。

耳鳴6年 竟是耳硬化症害的

耳鳴6年 竟是耳硬化症害的#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4歲王小姐持續聽力減退達6年,兩耳耳鳴讓她非常煩惱,近一、兩年聽力僅剩不50分貝,聽不到親人與生意往來的朋友打招呼,常被誤會故意不理人,嚴重影響人際互動。檢查結果是聽小骨(鐙骨)周圍硬化,中耳接收到音波沒辦法傳到內耳。實施「人工鐙骨」手術後,竟發生罕見、高致死率「惡性高溫症」,麻醉團隊利用「緊急藥物解毒」,病人搶回生命也重拾聽見聲音的快樂。碰上「惡性高溫症」 體溫平均每5分鐘升高1度 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許權振指出,雙耳傳導性損失稱為「耳硬化症」,除戴助聽器改善,也可透過雷射把長不到0.5公分、寬僅0.5毫米的人工鐙骨放進內耳開洞的地方,取代已硬化的骨頭,最困難的是只要有偏差傷到內耳就會全聾。這類手術一般需時2小時,在人工鐙骨準備置入時,麻醉科主任蘇宏泰發現王小姐體溫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病人體溫平均每5分鐘升高1度,碰上極為罕見的「惡性高溫症」。為避免病人可能再次面臨風險,醫師一次就成功的把人工鐙骨放進內耳。再由麻醉團隊緊急調用其他醫院備用的單挫林,及時讓病人體溫慢慢下降,酸中毒指數與心跳、呼吸恢復到正常範圍。林小姐住院八天後完全康復,術後左耳耳鳴完全消失了。心跳過速、呼吸急促、血中鉀濃度過高「惡性高溫症」是病人對揮發性吸入性全身麻醉氣體,或去極化肌肉鬆弛劑異常反應的症狀。對這兩類常用於全身麻醉藥物過敏的病人,會出現骨骼、肌肉代謝作用,體內二氧化碳濃度異常升高,產生代謝性酸中毒與呼吸酸中毒,心跳過速、呼吸急促,血中鉀濃度過高,導致體溫一直上升,未能適時解毒,最後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蘇宏泰主任指出,國外醫學報告顯示,4萬到10萬次全身麻醉,可能會產生一次「惡性高溫症」,早期死亡率高達8成,近年發現解毒劑單挫林,可將死亡率降到5%到10%間。 

手術不禁食 竟恐導致這病!

手術不禁食 竟恐導致這病!#麻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病患要接受手術之前,都會被告知前幾小時絕對不可以吃東西,連喝水也禁止,為什麼手術前要禁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醫師賴芝潤表示,「病人安全」是所有手術與麻醉的最高準則,如果病人吃了東西後才接受麻醉,麻醉當中有可能因為胃中食物嘔出流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大量的吸入性肺炎會提高死亡率。為了防止這種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麻醉前的禁食極為重要。禁食原則看這邊半身麻醉也需要禁食嗎?賴芝潤醫師指出,每一種手術的麻醉都要有事前準備,因為手術進行中也可能因種種不預期的因素,使得原來的半身麻醉必須改為全身麻醉。雖然是接受半身麻醉的病人,也需要遵守禁食的規定。患者需要禁食多久的時間才能手術呢?美國麻醉醫學會(ASA)在2017年初,發佈健康病人擇期手術前禁食的原則,原則如下:1) 清流質/小於2歲健康嬰兒,2-16歲兒童,成人,最短禁食時間為2小時。2) 母乳/小於44周健康新生兒,最短禁食時間為4小時。3) 配方奶粉/小於44周健康新生兒,嬰兒,兒童,最短禁食時間為6小時。4) 牛奶等乳製品、清淡飲食/嬰兒、兒童及成人最短禁食時間為6小時。5) 油炸,脂肪,肉類等食物/成人最短禁食時間應大於等於8小時。術前禁食十分重要 確實配合才能避免危險賴芝潤醫師表示,一般說來,在禁食期間包括口服藥物也都應該停止服用。但是若服用的是心血管的藥物,如抗高血壓藥以及心律不整的藥物則不在此限,病人若有此類問題,請和麻醉科醫師討論。然而,若是遇病人需緊急手術之例外狀況,為搶救病人生命而無法等待病人空腹禁食時,麻醉醫師仍會盡全力為病人預防胃內容物逆流及「吸入性肺炎」之發生,但是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依然存在,無法百分之百保證不會發生。賴芝潤醫師提醒,術前禁食是十分重要且攸關生命安全的大事,必須由病人確實配合執行及誠實告訴麻醉醫師,才能避免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