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看診時間短,如何向醫師說清病況?教你先草擬「這6答案」就夠

看診時間短,如何向醫師說清病況?教你先草擬「這6答案」就夠#症狀

每次生病到醫院看門診都要等好久,好不容易輪到自己進到診間,又可能只有短短幾分鐘向醫師說明症狀,在領藥、用藥時,也常常搞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吃、吃多久,這是許多人掛號看病時的真實寫照。醫師提醒,若沒有把握正確看病及安全用藥原則,最後損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

頭遭重擊、黑便嘔血⋯急診竟非先處理!醫1表揭「真實看診順序」

頭遭重擊、黑便嘔血⋯急診竟非先處理!醫1表揭「真實看診順序」#症狀

無論是今年4月的疫情大流行,還是接下來BA.5將進入新一波高峰,對於醫院急診室來說都是首當其衝!常聽到有病患塞爆急診室,等了好幾小時仍等不到醫師、病床,到底為什麼急診要等這麼久?真的是因為照顧人力不足嗎?急診科醫師指出,急診室收治病患不是先到就先贏,而是依照「急診5級檢傷分類」來評估緊急照護順序。

什麼是失語症?症狀像失智,童年有「這種狀況」最易得

什麼是失語症?症狀像失智,童年有「這種狀況」最易得#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電影巨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因罹患失語症而由家人代為宣告將息影的消息,猶如一顆震撼彈般襲捲各大新聞版面,更讓所有觀影粉絲心碎。失語症症狀為混淆、無法理解語意但失語症對大眾而言似乎非常陌生,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任甄瑞興說明,失語症患者會不知不覺的逐漸失去說話和理解他人所說的話的能力,說話時會混淆句子中單詞的順序造成語意不清,他們可以流利地說話,但說話的內容可能沒有意義的,也可能很難理解別人在說什麼。有時候無法回憶起不經常使用的單詞的含義,在說話時很難找到正確的字眼。失語症發病因素有很多種,而患者退化速度因人而異,語言能力在早期受到影響,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其他如記憶力或認知能力,可能會受損。有些人會出現注意力及視覺空間功能慢慢下降,常常伴隨抑鬱、不自信,判斷力差或不適當的社交行為,最後因行動困難,終將更需要日常生活護理照顧。而死亡原因往往是因臥床後產生褥瘡、吸入性肺炎、尿道感染而導致的敗血症。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病因根據媒體報導,家人也證實布魯斯威利的認知能力正在逐漸退化中。甄瑞興表示,此種失語症原因十分可能是退化性的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是額顳葉型失智症的一種,是由於控制言語和語言的大腦區域額葉、顳葉受損所引起的疾病。此病的發病年齡通常在65歲之前,患病原因不明,有統計認為可能是基因突變或在童年時有學習障礙有關。造成失語症的原因大部分是左側大腦的語言區出問題,臨床上失語症發生的主要病症起因為3種: 腦血管梗塞或腦出血為最常見 亦可能是腦瘤導致 罕見退化性「原發性進行性失語症」 甄瑞興進一步指出,以上原因視病灶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智能,而一般因中風而造成的失語症通常伴隨有對側肢體無力。失語症的復健方式與目標亞東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組長張博雅說明,失語症簡單可分為3大類:表達性失語症、接受性失語症以及全失性失語症,根據不同類型的失語症,語言治療師會提供相異治療策略,目標為重新建立或改善病患與人溝通的能力。主要透過增加聽覺理解、口語表達、文字閱讀、書寫等各方面,依照其損傷程度由其能力開始訓練,以達成基本生活需求至自我思想表達等目標。復健團隊亦會針對病患表現的程度,調整使用的溝通方式與工具,製造積極的溝通情境以重拾病患溝通的信心。照護失語症患者6大建議1. 與失語症病患說話時要面對面,讓病患可以透過對方的表情、動作得到非口語的訊息。2. 說話速度放慢、語音要清晰,使用簡短的句子(但需避免使用寶寶語)。3. 談論具體的人、事、物。4. 對話過程中,隨時注意病患是否能理解意思。5. 可搭配非口語的方式進行溝通,如:圖卡、手勢、溝通輔具(APP)。6. 病患說話時,給予多一點等待時間再回應。失語症對於許多民眾來說較為陌生,但若發現身邊親友出現3大症狀: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愈來愈少說話、說話詞彙和形容詞愈來愈少等,有可能就是罹患失語症,須盡速就醫檢查。甄瑞興提醒,雖然目前失語症無法被完全根治,只能透過藥物語治療減緩症狀,但藉由了解失語症的起源與病因,盼能夠帶給周遭更多不幸罹患此病的病友關愛,與更好的照護與溝通方式。 

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

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57歲婦人,2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第3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卻因疫情不敢到醫院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出現「流汁、噴膿」情形,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4期,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大腸直腸癌自我判斷3大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表示,近2年臨床觀察大腸直腸癌篩檢人數異常下降,但因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粗估約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復發再度惡化。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3大自覺症狀: 腹脹、腹痛 血便帶有黏液 排便習慣明顯改變:例如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張世慶指出,其他非特異性症狀包括: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變小、體重異常減輕、貧血、可觸摸腹部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若可及早發現並治療癌症,早期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呼籲民眾即使確診也千萬不要灰心。延伸閱讀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大腸直腸癌如何篩檢?看1表就懂想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篩檢是最重要防護!」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他表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一般民眾 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政府補助 (陽性者建議應進行大腸鏡檢查) 具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後每5年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患者之民眾 建議20至25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臨床診斷疑似或經基因檢查,確診為腺瘤性息肉症候群之患者 建議10至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大腸癌篩檢指引2021年12月第一版)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晚期大腸直腸癌「接力治療」最穩定在治療方面,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說明,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1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3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病患可透過「接力治療」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期。黃聖捷表示,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4期,都會認為已是末期而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但標靶藥物問世後,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1線能縮小大腸直腸癌腫瘤的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若第1線到第4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2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姐妹偕同來看診時表示,姐姐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已發病多年且手指明顯變形,當初剛發病時不知道是這個疾病,也因為症狀不是很明顯,因此不斷在各診所、醫院看診都無法診斷出來,直到5、6年後關節都變形了,才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近期妹妹開始出現有如當時的徵兆,也做了很多檢查,一樣是無法確診,服用免疫科的藥物僅有稍微改善,因此希望透過中醫來調理身體,將免疫系統調理穩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調而造成「自己人殺自己人」的情形,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女性朋友身上,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倍!失控的免疫系統,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被攻擊的滑膜會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雖然醫師與病患都希望能早期治療,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而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大約有6至7成患者會呈陽性,容易錯過診斷的時機。不一定會關節痛!「晨僵」才是最主要症狀此外蔡易昌提醒,很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一定會關節痛,其實這是錯的。在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是「晨僵」,是指早上關節無端僵硬、無法握拳或握拳非常費力,感覺好像雙手手指沾滿膠水,一般維持1至2小時,甚至一整天。其次才是關節的腫痛,這時要注意受影響的關節位置,以及關節以外的其他組織有否受影響,例如血管炎或乾燥症引起的眼乾及口乾等。很多人就是只著重在關節疼痛或是抽血指數,而錯失了早期的發病徵象,導致確診時已經關節變形、甚至留下後遺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痺症」的範疇,「痺」就是凝滯不通之意。蔡易昌說明,其內因為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臨床上常呈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的情形。中醫最常見4種「痺症」顯示不同病程階段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為痺症開啟了各種論述,後來以此延伸出各種痺症的名稱,例如最常見的行痺、痛痺、著痺、熱痺區分法,其實也代表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症狀及不同病程階段。蔡易昌表示,初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多以出現「晨僵」為主要表現,清代名醫林驪琴所著的《類證治裁》提到:「諸痺,良由陽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痺。」因為陽氣虛,外邪阻滯氣血,所以會出現緊繃僵硬感,就像是《素問.痹論》所說:「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中醫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明朝著名醫書《症因脈治.卷三》提到:「濕痹之證,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濕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著痹,此濕痹之證也。」這就是晨僵的變化。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是十分靈活的,蔡易昌建議,除了可以依照常用的辨證論治,按照每個人不同體質及證型,加以不同的調理,另外也會配合晨僵、關節凝滯給予特定的調理,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可以改善症狀,也可以雙向調節免疫,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讓他們能夠有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反應。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紊亂後的免疫系統就不會再失控攻擊,不必用消炎止痛、不必用免疫抑制,透過身體平衡就能解決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乳房腫塊「拖2年」不就醫⋯醫警告有「5症狀」恐成癌

乳房腫塊「拖2年」不就醫⋯醫警告有「5症狀」恐成癌#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40多歲女性2年前於左側乳房觸摸到腫塊,但不以為意也未就醫檢查,去年初發現腫塊範圍變大且變硬,左側腋下也出現硬硬的結節,卻因害怕開刀及後遺症,因此自行上網找尋消除腫塊的偏方,仍未就醫;直到半年前乳房硬塊的皮膚出現潰瘍並滲出膿血,除疼痛外,亦開始覺得體力虛弱且容易頭暈,没走幾步路就開始喘、體重一個月就掉1公斤,才讓該名女性感覺事態嚴重並至醫院求診。乳癌拖延就醫,竟致腫塊潰瘍已無法開刀此時腫塊潰瘍面積已逾10公分,經病理切片及影像醫學檢查,確診為左側侵犯性乳管癌第4期且轉移到淋巴與肺部,已無法開刀切除,僅能先以化療讓腫塊變小。經過2次化療後,病患腫瘤潰瘍、疼痛及膿血滲出仍然持續,再加上化療副作用的水瀉頻急,因此至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門診尋求癌症輔助治療,經過針灸及中藥調理並配合化療療程,在第5次化療完成時,潰瘍部位已收口至6.5公分,膿血滲出情況也幾近於無,現持續採以中西醫共同治療。乳房出現5症狀,可能為惡性腫瘤徵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豪君表示,初期的乳癌不一定會有症狀,通常都是觸摸到乳房腫塊時才會發現,大部分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像是乳房纖維囊腫、纖維腺瘤或水泡等邊界明顯的腫塊,但若出現以下5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乳房腫塊伴隨乳頭分泌透明或帶血的分泌物 乳頭不正常凹陷或長期濕疹潰瘍 乳房皮膚出現橘皮質地或紅腫潰爛 腋下淋巴結出現硬塊結節 兩側乳房大小或形狀對稱度改變陳豪君說明,乳癌的分期是依據腫瘤大小、局部淋巴結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為主。目前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荷爾蒙藥物輔助治療等,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5年存活率為高,第0期為97.5%、第1期為95.6%,到第3期還有70%,顯示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中醫輔助治療可有助改善病情,提高生活品質乳癌屬中醫乳岩的範疇。中醫觀點「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方面,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等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陳豪君指出,該名病患因長年憂思鬱結,加上熬夜飲食不節,氣虛氣滯且濕熱瘀積於乳房結成癌腫,又化療藥物毒性損傷脾胃之氣,出現化療副作用水瀉頻急症狀;經以益氣健脾、清熱袪濕的中藥及配合針灸疏通經絡之氣,在中西醫的共同治療下,腫瘤潰瘍部位逐漸縮小收口,化療期間的副作用與持續時間程度亦更為減輕。陳豪君說明,中醫部門診可輔助西醫治療癌症,經中藥調理及針灸治療,必要時配合復健,對病情都可以有很好的改善。常見乳癌病人至中醫門診大致有以下狀況: 化放療療程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瀉、白血球低下、手腳末稍麻、手足症候群等 荷爾蒙治療藥物的副作用:熱潮紅、心悸等 乳癌術後淋巴水腫 局部皮膚緊繃攣縮陳豪君也建議乳癌病患,治療時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正向的心情,飲食上以營養均衡的原型食物為主,也可參考地中海飲食概念,切勿自行進補,燥熱或寒涼生冷的食物更不適宜,不吃具荷爾蒙成分的保健食品,腸胃弱者也不宜攝取難以消化或具刺激性的東西。整體而言,補充營養、增強體力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才能有效提高乳癌病人治療的存活率,及增加抗癌期間的生活品質。

天冷取暖小心!醫:出現頭暈噁心「5症狀」恐已中毒

天冷取暖小心!醫:出現頭暈噁心「5症狀」恐已中毒#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寒流一波波來襲,民眾為了取暖想採用各種方式,但近日苗栗一對陳姓夫婦因天冷,竟異想天開在房間燒炭取暖,由於門窗緊閉導致室內通風不佳,兩人陸續出現頭暈、頭痛、噁心等症狀,才驚覺狀況不對趕緊就醫。醫師檢查確認為一氧化碳中毒,經高壓氧治療後,夫婦倆的不適症狀才得以改善。一氧化碳結合血液恐致身體缺氧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高壓氧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由於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侵入人體時不易被察覺,且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力高,造成血紅素無法攜帶氧氣而導致缺氧。一氧化碳中毒症狀依嚴重程度如下:輕度症狀: 頭暈 頭痛 噁心 嘔吐 視力模糊嚴重症狀: 呼吸脈搏加快 語言及意識障礙 重度昏迷蔡建宗特別提醒,如一氧化碳中毒未即時接受治療,可能導致缺氧性腦病變,或在意識恢復後,發生智能減退、大小便失禁、表情呆滯、肢體異常或僵硬等遲發性神經後遺症,因此不可不慎。由於冬天天氣寒冷,民眾常使用取暖設備或加溫工具來增加暖度,加上屋內大多呈現門窗緊閉的狀態,這時若使用燒炭取暖的方式,容易使室內一氧化碳濃度變高、氧氣不足,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因此,蔡建宗建議,民眾天冷時務必要使用檢驗合格的電暖器或暖暖包等物品,千萬不可貿然以燒炭方式取暖。除了避免於室內燒炭取暖之外,蔡建宗也指出,民眾在平日使用熱水器時也要特別留意,不可安裝在室內、要定期檢修排風系統、保持良好通風,如此才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發生。

「頸部有腫塊」就是癌症嗎?醫教你用「6症狀」判別

「頸部有腫塊」就是癌症嗎?醫教你用「6症狀」判別#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記得時常檢查撫摸頸部及耳後,是否有腫塊或淋巴結腫大現象,萬一發現頸部腫塊,再加上出現6大症狀,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且醫師指出,好發族群不僅僅是有抽菸、酗酒習慣者,也可能是不明原因發生淋巴轉移癌症。婦無抽菸、酗酒仍出現無痛腫瘤,確診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澄清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林奐宇表示,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則需透過全身正子攝影來找出可疑的病灶,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左側扁桃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於醫院定期追蹤檢查。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若出現頸部腫塊且伴隨以下6症狀,建議盡快就醫,進行頭頸部詳細的檢查,才能確認是否有潛藏癌症的可能性。頭頸癌6判別症狀:1. 頸部腫塊越來越大2. 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3. 聲音上的改變4. 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5. 同側耳朵疼痛6. 聽力異常頸部發現腫塊,病因可先用年齡區分林奐宇指出,頸部出現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3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以及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以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林奐宇也分享,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在門診就診時即可同步進行,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想檢查頸部腫塊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以上症狀應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是最安全的作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