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頸部出現不痛硬塊 小心恐是口腔癌

頸部出現不痛硬塊 小心恐是口腔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2008年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居台灣男性10大癌症第4位,過去10年的口腔癌上升率更是男性癌症之首,菸酒、檳榔是首要致癌因子,好發年齡介於40至60歲。台大頭頸腫瘤科主任柯政郁醫師表示,常有患者即使出現頸部硬塊,只因不痛,便不以為意,等到腫瘤逐漸長大,外觀明顯,才在家人或旁人的注意、關心下就醫,常已是癌症第四期(最後一期)。柯政郁解釋,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頰黏膜、齒齦、腭部、及顎骨等。另外,有些全身性癌症亦有可能轉移至口腔,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肺癌、肝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所有口腔癌的90%以上。在口腔癌發生部位方面,也隨著地區不同而有不同差異。在歐美地區,以抽菸及喝酒為主要致病因子,口腔癌發生部位以舌部或口底為主;但在以嚼檳榔為主要致病因子的地區,如台灣及印度,頰黏膜所佔的比例大幅增加,在台灣約佔4- 5成,印度甚至高達8成。這可能與酒精液體較易影響舌下及口底,且舌下及口底黏膜缺乏角化保護層,穿透性較高有關;而檳榔嚼食,則須長期與頰黏膜接觸、磨擦,而易導致此部位的病變。如果在上頸部的側面,尤其是在胸鎖乳突肌(俗稱大板筋)的內側,出現兩公分長的不痛腫塊,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大約有80%的機會是來自耳鼻喉領域的轉移癌症。柯政郁提及咽癌或口咽癌有一種特性,有時原發處的腫瘤很小,可是頸部腫瘤已經很大。頸部若出現不痛的大硬塊是很嚴重的一件事情,會痛的腫瘤往往是發炎性的,比較沒有關係。至於表淺、比較小的不痛硬塊,也可以較放心,只要經過檢查,沒發現有癌症,便可追蹤檢查,腫塊只要不變大、變多,即使沒有消失,也可放心。(資料來源/柯政郁醫師提供)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多年高居第一,對於國人來說,癌症的治療與預防也就變得相對重要。藥師王唯正說明,除正規醫療之外,目前也有越來越多民眾會以保健食品的方式輔助治療,像是巴西蘑菇(俗稱:變種原茸)就是癌症輔助食品中的重要角色。根據日本的研究報告指出,約有九成採用整合療法的癌症患者是使用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其中有六成是使用巴西蘑菇。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指出,經實驗證實,菇蕈類對於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病毒等有很大的功效,但要達到這些功效,機能性多醣體濃度一定要夠!其中,以抗腫瘤的角度而言,菇蕈類號稱是免疫調節劑,萃取出的高分子多醣體可以達到刺激體內巨噬細胞活化,分泌腫瘤壞死因子,促進抗體產生,增強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同時增進人體的免疫系統,推動人體的自癒能力,達到抗癌的效果。藥師王唯正表示,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巴西蘑菇富含多種其他蕈類所缺乏的多醣體、多酚氧化酵素等各種免疫活化物質;國外研究也證實服用巴西蘑菇後,對於人體免疫都有所幫助。但無論是巴西蘑菇還是其它的營養補充品,都必須考慮原料來源以及是否有經過妥善的品質把關,以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想瞭解更多關於巴西蘑菇輔助癌症治療的內容嗎?即日起至5月15日至優活健康網「優活調查局-巴西蘑菇『治』癌?『致』癌?」活動,看提示回答問題,還有機會抽大獎! 活動網址http://www.uho.com.tw/event/201303/index.asp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

肉吃太多! 大腸癌成我國癌症榜首#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有鑑於大腸癌已逐漸成為國人隱憂,健檢中心針對800多位施做大腸鏡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約兩成的息肉患者中,高達七成以上都是需要切除的腺瘤型息肉,而腺瘤型息肉正是大腸癌前身,再者透過一連串的年齡統計與交差分析,更發現腸道中有息肉的患者年齡下降至39歲,最年輕的息肉患者甚至只有25歲! 而根據國健局公佈國內大腸癌篩檢數據,發現在50至69歲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中,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有將近三成六發現有息肉,更有約8%被確診為大腸癌! 健檢中心院長楊培鎮表示,雖然大腸癌是國內十大癌症之首,實際上大腸癌卻是比起其他的癌症更容易預防,甚至是可以近乎完全治療康復的癌症,不過現階段大腸癌爬升至癌症榜首,患者平均年齡更是持續下降,最大的原因除了飲食、生活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有正確的定期健康檢查觀念,導致能夠早期預防的大腸癌人數居然比其他僅能及早發現、治療的癌症人口來的多。楊培鎮指出,想要預防大腸癌最好從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著手,許多民眾雖然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但檢查項目卻漏了重要的腸胃鏡,導致在健康報告上一切看似健康,卻讓危險、致癌的惡性息肉持續潛伏在腸道內,痛失預防與治療的黃金期。有感於大腸癌年輕化,楊培鎮建議民眾除了平時應減少紅肉、高油脂類食物(如炸雞、薯條等)的攝取之外,應多攝取疏菜水果達到飲食均衡,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若是25歲以上大腸癌高風險群(愛吃肉、少吃纖維質食物、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發炎性大腸疾病)的民眾更應定期進行腸胃鏡檢查,確保腸道健康與息肉問題,進而預防癌症產生。(圖片來源/健檢中心提供)

糞便潛血不願就醫 男子拖2年不幸往生

糞便潛血不願就醫 男子拖2年不幸往生#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居住於臺南市東區55歲柯姓男子,2年多前到轄區衛生所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有潛血反應,衛生所護士多次訪視及勸導他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該男子總以痔瘡為由,堅持不到醫院接受檢查。事隔2年出現血便等不適症狀,就醫確診為大腸癌,但由於未積極治療,該男子已於日前往生,家屬都十分懊悔。隨著高齡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大腸癌已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由於大腸癌初期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台灣採用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世界公認敏感度最高、效果最佳的檢查方法,經檢查後有潛血反應再以大腸鏡做進一步的確診。由於腸壁的腫瘤或瘜肉受糞便摩擦而流血,通常是間歇而非持續性發生,所以任何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有潛血反應時,都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根據衛生署篩檢資料分析,糞便潛血檢查發現潛血反應者,經進一步診斷有近一半為大腸瘜肉,且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患者。去年臺南市針對50~69歲好發高危險群民眾,提供大腸癌篩檢共8萬7037人,發現有糞便潛血反應者7766人,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診斷僅5099人(佔65.7%),其中發現瘜肉(可能癌前病變)並完成切除2478人,確診大腸癌225人。由於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健康的殺手,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凡年滿50至69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到轄區衛生所,或就近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潛血反應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

用美耐皿容器微波食物 吃下肚恐致癌

用美耐皿容器微波食物 吃下肚恐致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彰化縣衛生局表示,美耐皿的全名為美耐皿樹脂,又稱三聚氰胺樹脂或蜜胺樹脂,是一種合成樹脂,使用三聚氰胺(又稱蜜胺)與甲醛聚合所製成加熱後能硬化塑形,常被用來壓模製作成餐具,因「便宜」、「耐高溫」、「漂亮」等特點而深受餐飲業歡迎。彰化縣衛生局指出,市售美耐皿餐具只要超過40℃或添加醋等酸性物質,其容器的塑膠表面粗糙度會被侵蝕掉,甚至品質較差的測試品會發生溶蝕孔洞的現象,也會溶出三聚氰胺。因此不能用於微波加熱,雖然有的標示可以接受至120℃的溫度,但這只是指餐具不會因加熱產生變形的溫度。彰化縣衛生局表示,使用美耐皿餐具若溫度過高,所產生的三聚氰胺在人體中會代謝出三聚氰酸(氰尿酸),如果長期食用,腎臟、膀胱都會產生病變,甚至致癌。彰化縣衛生局呼籲,使用美耐皿餐具,要注意避免盛裝過熱或酸性的食品、不可加熱微波,另外在清洗時,以海綿擦洗替帶菜瓜布,以免留下刮痕而造成細菌孳生,並選擇中性洗潔劑清洗,避免酸性或鹼性洗潔劑侵蝕塑膠;塑膠餐器具清洗完後,消毒殺菌時,應避免使用紫外線殺菌。為了保護民眾的食用安全及身體健康,建議民眾在使用美耐皿餐具時,應購買信譽良好廠商生產,無刺激性臭味,且清楚標示之產品;避免使用過度鮮豔、色彩豐富之美耐皿餐器具;一旦發現有材質龜裂或顏色異常的現象,應盡量避免使用。

罹癌非世界末日 癌友勇敢面對抗癌成功

罹癌非世界末日 癌友勇敢面對抗癌成功#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在台灣每約13分鐘就1人死於癌症。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國人「癌症認知」進行調查,發現61%民眾誤為癌症是文明病,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癌症並不是先進國家的專有名詞,所有年齡層及社會群體都有罹病的可能。王正旭指出,一般來說50、60歲以上年齡層的民眾易罹患癌症,不過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越來越多年輕人罹患像是淋巴癌、乳癌、肺癌等癌症,雖然確切的病因不清楚,但推測與飲食、生活習慣多少會有關係。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為了在2025年達成癌症過早死亡率減少25%的目標,將控制全國的抽菸、肥胖率,積極宣導癌症防治、癌症正確觀念,期望能降低台灣癌症死亡率。癌症希望基金會調查發現,20-29歲年輕族群普遍認為癌症是不能預防且不易被治癒的,對此錯誤觀念,王正旭表示,其實每個人都有得到癌症的可能,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是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且均衡的飲食、適度運動、規律生活型態確實可降低罹癌風險。罹患癌症並不就是世界末日、宣判死刑,一名25歲熱愛運動的碩士生北辰,自認為是很健康的身體,某天因在球場上差點休克,經醫師診斷才發現罹淋巴癌第三期。確診後,歷經約八個月的治療後已康復,他更鼓勵癌友勇敢面對,北辰說,只要聽從醫師建議,妥善運用資源,癌症並不等於死亡,許多癌症其實是能有效被治療的。(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遠離疾病!醫院辦行動健檢

遠離疾病!醫院辦行動健檢#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維護台南市民健康,奇美醫院將在4月20日(星期六)上午7點至11點應永康區衛生所邀請配合至永康區大灣國小辦理行動醫院健康檢查,並請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思豪與住院醫師吳沛錚負責檢查。奇美醫院指出,台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超越全部人口數目的百分之七,達到所謂「高齡化」國家,也使得國人死亡原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三者都在其中,而癌症更是多年高居第一,可見慢性疾病、癌症的篩檢及預防相當重要。因此,奇美醫學中心社區醫療部於今年三、四月份配合永康區衛生所辦理行動醫院健康檢查,為奇美醫院的鄰近鄉里盡一份心力。行動醫院提供的檢查內容大致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檢查項目相同。並另外針對肝癌、直腸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進行癌症篩檢,就是希望疾病遠離民眾。

抵抗大腸癌 多吃蔬菜少吃肉

抵抗大腸癌 多吃蔬菜少吃肉#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臺灣平均每5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有許多民眾認為癌症是絕症,得到後就心灰意懶,其實大腸癌是「可以預防、可以篩檢、可以治癒」的,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大腸癌發生人數是所有癌症排名第一,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個案者,每2人就有1人大腸長瘜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為大腸癌。但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不適症狀,其好發年齡年紀為超過50歲以上的人,親屬中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高危險群都應該注意。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若經常攝取油炸類、醃漬類、燒烤類及肉類加工品等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平常的飲食習慣應掌握「多吃蔬菜、少吃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為主」之原則,並且規律運動,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