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抗癌治療累人 補充營養很重要

抗癌治療累人 補充營養很重要#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現在日本的癌症治療以「三大療法」為主,分別是手術、抗癌藥物、放射線這三種。這三大療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隨之而來副作用和體力消耗,使患者的免疫機能下降。為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近年來開始使用內視鏡進行腹腔鏡手術,或是局部照射病灶的定位放射線治療等方式。最有副作用疑慮的抗癌藥物,跟以前比起來也發展出副作用較低的種類。抗癌治療雖對病灶有效 卻易造成副作用無奈藥物和化學療法,依然對患者的身心造成莫大的負擔。外科醫師掌握著患者的生死,更處於直接承擔責任的立場。我看過很多手術成功的患者不幸引起併發症,或是縫合不完全、創部感染,也有人在術後使用抗癌物,導致體力和免疫力明顯下降。從這個意義來說,外科醫師嘗到的痛苦遠勝內科醫師,因此我們比內科醫師更懂得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這也是我徹底研究營養學的原因之一。幾經臥薪嘗膽後,我終於找出患者預後不良的重要原因為何,那就是患者在術前或術後的營養狀態不佳。邊進食邊攝取營養 併發症復原較快例如,當患者的營養攝取不足,醫療從業人員會在患者心臟附近的大靜脈,施打高卡路里的輸液點滴。這個方法稱為「中央靜脈營養治療」,是一種不必透過腸道吸收,直接從血管傳送必要營養至全身細胞的方法。不過壞處是,在併發症出現後採取高卡路里輸液,血糖值會迅速飆升,就算給予大量的胰島素也很難降低血糖。長此以往,有可能引發肝臟機能障礙。相對的,在注入高卡路里輸液時,同時以進食的方式攝取營養,即可順利控制血糖,併發症的復原速度也比較快。這是腸道發揮機能,提升患者免疫力的關係。(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研究:低脂肪飲食 無法降低癌症風險

研究:低脂肪飲食 無法降低癌症風險#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罹患癌症,怎麼吃才好?飲食法眾說紛紜,有一說是不能吃脂肪,但這真的正確嗎?葛森療法限制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唯一推薦的是以亞麻仁油為主的Omega-3脂肪酸。實行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也必須攝取亞麻仁油。只是,積極攝取Omega-3脂肪酸和中鏈脂肪酸,是生酮飲食療法的另一個不同之處。葛森療法限制脂肪攝取 免疫生酮則需大量攝取葛森療法極度限制脂肪攝取,免疫營養生酮飲食的目標,則是以脂肪酸來滿足大約60%的總攝取能量。不過脂肪長期以來被眾人誤解,起因是「麥高文報告」,指出,高脂肪飲食會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於是脂肪整整半世紀都被當成「有害」。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意外的事實,「即使限制食用的油脂,也不會改善脂肪或膽固醇的數值」。到了二○一五年,美國政府部門事隔四十年,才重新修正飲食攝取基準,廢止油脂的攝取量上限。低脂肪、蔬菜豐富飲食 不會降低癌症風險二○○六年二月,美國醫師協會雜誌指出,一個大型的臨床實驗以大約五萬名停經女性為研究對象,平均追蹤調查長達八年的時間。研究員將這五萬人分成兩大群組,一組實行脂肪熱量比例的低脂飲食,另一組實行無限制脂肪的飲食。低脂肪加上蔬菜豐富的飲食生活,不會降低乳癌、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不會改變總膽固醇的指數。這個結果顛覆了脂肪有害的學說,簡單說我們人類長年來對營養和健康有所誤解,直到最近才終於接觸到一部分的真相。(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手機遠離床頭!甲狀腺少量輻射就病變

手機遠離床頭!甲狀腺少量輻射就病變#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長期旅居英國的張太太,頸部腫塊已出現2年,曾在當地被診斷為罹患甲狀腺結節。張太太特地來台灣求診,發現左側甲狀腺長了直徑4公分的結節,結節內含有多處不規則鈣化,細針穿刺結果為濾泡腺瘤。進行經口腔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術後第2天病人就順利出院。經口腔切除甲狀腺 體表無傷口、康復快經口腔甲狀腺切除手術不用拆線,口腔粘膜癒合能力很,術後口腔前庭傷口很快癒合,手術隔天即可進食。手術安全、可行、體表完全不留疤痕,可同時進行2側甲狀腺腫瘤切除。組織分離造成創傷少,患者術後康復快。東方人下顎較扁平,有利於本手術進行,有效擴展本手術適應症,是愛美患者的最佳選擇。安南醫院暨亞大附屬醫院副院長温義煇表示,近年來體檢盛行,在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時可能發現一些腫瘤仍很小的早期甲狀腺癌。若能選擇經口腔甲狀腺切除術,就能避免因為擔心接受傳統手術可能會在頸部留下明顯疤痕的顧慮而延誤病情造成遺憾。                                                                                                                              手機遠離床頭 降低甲狀線接收輻射甲狀腺結節有良、惡性之分,其中絕大多數是良性,少數是惡性。良性甲狀腺腫瘤大多無明顯症狀。但腫瘤日益增大,壓迫氣管、食道和喉返神經,會出現呼吸困難、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良性甲狀腺瘤仍有10至15%的病變機會,發現後應儘早治療。温義煇副院長提醒,甲狀腺腫瘤發病可能與輻射線、碘攝入量、雌激素血中濃度、家族發病史、不良情緒有關。人體的甲狀腺組織只要接受到較少的輻射就可能癌變,而且年齡越低,輻射的傷害會越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首先要進行輻射的防護,手機遠離床頭,減少頸部X線檢查。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可以說是世上最受人誤解的疾病之一,人們被大量的引導去相信:當癌症出現時,我們需要發動化學物質和放射線來消滅它,而且要快!有一流行的說法—多且頻繁的癌症篩檢就代表有更高的機率能預防和克服癌症,但其實篩檢會干擾身體對抗癌細胞的自然過程,且使問題更糟。癌症是最後治療方法 身體矯正產生損傷癌症完全是正常的!而你的身體已全然裝備好要來對抗癌症,因為人體具有神奇的能力以打敗數萬個每天新生的癌細胞。實際上,癌症是極端毒性的最後治療方法,這很像我們因為感染而出現的局部「發炎」,或是當你得了感冒會「發燒」,這是我們身體嘗試矯正因代謝失調、暴露在化學物質中和其他致癌因素而造成的損傷。雷歐那.寇德威爾博士是一位自然醫學療法醫師,也是一位正統醫師,他說明:「癌症就是自己的解藥,人們卻不瞭解這點。癌症的存在是為了挽救你的生命,當你將因過多的毒素而死亡時,身體會製造出一個袋子,將所有毒素都往裡頭塞,並且將袋子鎖起來—這就是腫瘤。」癌症篩檢阻礙免疫機制 造成死亡根據所有你以為你知道的事,要接受這個事實很難,然而,這就是真相。癌症是身體對於外來致病和有毒物質的入侵所做出的正常反應;而癌症篩檢,雖然那些支持者宣稱它們有多好,但它們其實會阻礙免疫機制運作,而且導致癌症無法控制,最後造成死亡。人體確實一直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癌細胞,「好的」癌細胞是知道自己已經受損然後決定自我修復或自殺,這才是我們所說的「正常的細胞循環」;而「壞的」細胞就是那些儘管知道自己是惡性細胞,卻還不斷的繁殖,透過消耗原本應該供給健康細胞的身體能量和營養來形成腫瘤,這些就是癌症篩檢所應該要偵測出來的,也是治療應該要消滅的,這時,外界的介入有其必要。(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晚期癌症9成骨痛!說出疼痛才有用

晚期癌症9成骨痛!說出疼痛才有用#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癌症患者常見症狀中以疼痛影響最大,無論對病人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都會造成相當大的不舒服。癌症病人中約有50%的患者會發生疼痛,而晚期癌症病人則高達70至90%出現疼痛症狀。乳癌、攝護腺癌與肺癌是較常發生骨轉移情形的癌症,其常見症狀即為骨痛,尤其是夜間骨痛。骨痛症狀治療 以化療、止痛藥、放療為主童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俞瑞庭醫師表示,造成疼痛的原因大致為腫瘤不正常的生長蔓延,如器官腫脹、受壓、阻塞、缺血、發炎、壞死。或是治療引起的疼痛,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合併原先已有的疼痛,如長期背部酸痛、關節炎。目前疼痛的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如物理、情緒或其他輔助療法。而癌症骨轉移治療方式,主要進行化療、使用止痛藥、放射線治療、手術、使用蝕骨細胞抑制劑。嗎啡止痛效果減弱 不是上癮症狀俞瑞庭醫師呼籲,癌症患者紀錄及正確描述疼痛是治療疼痛的關鍵,大多數的慢性疼痛都可經口服止痛藥物得到良好控制。以嗎啡用藥為例,大多民眾會對於嗎啡止痛藥物感到遲疑,擔憂是毒品、怕上癮。然而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嗎啡類止痛藥,大多數副作用皆可控制,且若使用一段時間後發覺效果減弱,並非上癮症狀,而只是身體產生藥物耐受性,所以要正確說出止痛效果,不要害怕增加劑量。

癌症單靠營養?其實心靈健康很重要

癌症單靠營養?其實心靈健康很重要#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抑制那種會持續不斷增生、轉移、已超出免疫系統本身能負荷的,以及需要一些外力介入的癌症,或採取一些積極的預防方法,關鍵就是要實行一種全面的抗癌生活方式,其中包含三大主要元素—心智、身體、心靈。營養、情緒、精神 幫助預防癌症一般而言,「營養」是預防癌症的最關鍵因素,因為食物是身體用來修復及維護細胞、建立免疫力、產生能量和阻擋疾病的「燃料」,如果沒有攝取足夠的「對的食物」,或是狼吞虎嚥太多「錯的食物」,你的身體就會容易發生功能性衰竭。人體雖看似複雜,但其實就是由許多獨特部分所組成的單一生物體。頭腦並不比手偉大,就像心臟不比肝臟厲害,對於一個應該適當運作的完整生物體來說,身體的每個系統都極為重要,而營養顯然是身體各部分和整體間的橋樑。然而,你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同樣能協助鞏固這座橋樑。身心靈態度積極 有助提升治療成功率丹尼爾醫師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健康訓練方法—「打造健康」。健康的行為,牽涉到的不只是飲食習慣,也包含「思考模式」及「心靈成長」,「當人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或是在生活中失去方向時,藥物就無效了。反之,當心理與身體感到興奮或積極時,有意義的生活使他們感到握有主控權,讓重病的發病率降低,治療的成功率也大幅增加。」換句話說,你的飲食選擇,只有在你的思考過程和精神狀況允許下,才能保護身體免於疾病,反之亦然,你吃的食物及投入運動的程度,將會幫助(或阻礙)你的心智和心靈發展,因為食物和運動會直接影響大腦功能,而大腦功能對於心靈來說,也是一項關鍵要素。(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流汗好處多 竟能釋放抗菌物質

流汗好處多 竟能釋放抗菌物質#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心靈的健康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負面的心理狀態真的該為身體疾病負責嗎?還是先前早已存在的疾病導致不好的心理狀態?那運動又該如何解釋呢?久坐的生活型態,究竟是負面情緒(或精神狀態)的因還是果?流汗可排出體內神經化學毒素「規律運動」是預防癌症最有利的武器,主要原因是:運動讓身體流汗,而流汗是身體排毒的重要方式之一。這些毒素除了潛在的致癌性,還會直接影響腦神經化學,改變思考及接收外界訊息的方式。像是「意識模糊症」和「記憶消退」的狀況,也包含許多更嚴重的心理問題,例如:癡呆症,已逐漸和長存的內在毒素連結,若化學毒素持續留在體內,沒有隨汗水而排除體外的話,最終將導致疾病。身體有兩種不同的汗腺—遍及全身的「外分泌汗腺」,和只存在於頭皮、腋下及生殖部位的「內分泌汗腺」。你身上約三百萬條的汗腺能幫助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增加體溫,或許,更重要的是「排毒」。流汗還能釋放抗菌物質 抑制皮膚維生素流汗也能釋放出抗菌物質,像是能抑制皮膚上的微生物和幫助預防皮膚感染的天然抗菌素。流汗的確是身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元素,這也是為什麼你需要它規律的幫助身體保持清潔和不生病。一篇發表在《環境與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長久觀察下來,流汗能促進健康,不只是透過運動,一些足以產生熱度的行為,同樣也能促進健康,例如:羅馬浴、原住民汗屋、斯堪地那維亞桑拿(乾熱、相對溼度介於四十%到六十%),以及土耳其浴(有蒸氣的)。」、「有趣的是,流汗不只能加速有毒物質排出,還可能會增加不同毒素的排出⋯⋯尤其是特別持久的阻燃劑和酚甲烷。」(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聞癌色變?專家:癌症在體內隨時發生

聞癌色變?專家:癌症在體內隨時發生#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本質上來說,癌症可以簡單總結為:因人體免疫系統低下,而導致無法在不正常的細胞生根並發展為成熟的癌症前,消滅它們。實際上,人體每天都充斥著多達數十萬的新癌細胞,如果免疫系統保持在最佳狀態,這些癌細胞就不會造成傷害;然而,如果並非如此,問題就會出現了。免疫系統受損 造成癌細胞繁殖「人體免疫系統的工作,就是要來消滅癌細胞,前提是:你的免疫系統完好無缺、你的體內沒有病毒伺機而動、你沒有攝入太多化學物質或有其他東西在體內作祟,若反之,這些惡性細胞就會不斷增長,數量大增,然後你就會得到癌症。」碧塔.巴達克珊是一位加州爾灣新醫學中心的整合性醫學博士,她如此說明。當一個健康的細胞不守規矩,沒有按照正常的細胞凋亡程序走,此時,免疫系統就會追逐這樣的細胞並摧毀它。而當免疫系統在某種程度上退讓時,癌細胞就像被賦予了「進入」信號,並且持續繁殖,直到將我們的身體摧毀殆盡。癌症是人體不斷發生的過程 只是不見得致病加州聖塔克拉拉的拉思研究所主任亞歷山大.列茨娃捷博士說:「癌症是隨時在我們體內發生的過程,當我們坐著和說話時,都有癌細胞不斷的被製造。它們並不一定會導致癌症,因為免疫系統會找到不正常的細胞並將之消滅。」當免疫系統被破壞,這些癌細胞開始無限分裂,並向外蔓延或轉移,然後侵略其他器官,正是這種轉移行動奪走了多數患者的生命,於是,許多驚恐和絕望的患者,只好屈服於標榜著以科學及醫學為根基的破壞性治療。(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