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薑黃很神?孕婦等8族群不宜

薑黃很神?孕婦等8族群不宜#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國內興起一股薑黃素保健風潮,含有薑黃素的相關產品從薑黃粉、薑黃膠囊,到薑黃膠原蛋白飲都有,標榜可以預防癌症、改善骨頭關節功能及促進新陳代謝等,但是薑黃真有如宣稱的功效嗎?部份實驗證實薑黃有益 功效尚須佐證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薑黃屬於薑科類植物,常作為天然黃色的色素,或烹煮食物時用來增添風味的香料。若將薑黃根莖洗淨、切片及曬乾後磨成粉,成為市面上常見的薑黃粉,薑黃粉加上胡荽粉、小茴香粉等其他的辛香料後,就成為咖哩。薑黃粉中有微量薑黃素,易溶於有機溶劑或油脂,若單純以口服方式攝取,因人體吸收率差、人體腸道及肝臟代謝快速,生物可利用率低。細胞實驗中,發現薑黃素可以促進動物及人類癌症細胞株死亡,部分人體實驗中,也發現薑黃素對癌症預防與治療,可能具有發展潛力。也有些實驗證實,薑黃可抗氧化、預防糖尿病、舒緩骨關節炎,以及抗發炎與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以上功效尚需更多研究來佐證。薑黃粉、咖哩粉 曾驗出重金屬鉻超量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部分研究雖然顯示薑黃素具抑制腫瘤、抗氧化、抗發炎及預防失智等藥理活性,但是相關作用機轉仍在科學研究階段,消費者食用時應抱持小心謹慎態度。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16年抽查雙北地區19件薑黃粉與11件咖哩粉樣品,發現1件標示不符、2件超過2 ppm的重金屬鉛,其中1件檢測出重金屬鉻量高達380 ppm,超過食藥署標準的40 ppm以下規定。每公斤體重食用別逾3毫克 8族群忌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薑黃素食用量,以每公斤體重食用0至3毫克為基礎,最多攝取200毫克內。(1)孕婦、(2)哺乳婦女、(3)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者、(4)有服用抗擬血劑患者、(5)缺鐵者、(6)手術後患者、(7)草酸鈣結石患者及(8)肝、腎功能不全者族群,不建議食用薑黃素。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挑選薑黃素應注意產品標示,建議參考食藥署食品標示諮詢平台網站或電話詢問,並諮詢醫師或藥師意見,若發生皮膚紅疹、腹瀉、頭暈及噁心,應立即停用及就醫,並透過「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專線(02)2358-7343通報。

癌症患者運動 搭配「輕度斷食」更有效

癌症患者運動 搭配「輕度斷食」更有效#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用於癌症治療的運動,應該在什麼樣的身體狀態和時機下進行呢?斷食、冬游、乾布摩擦這一類的方法,是自古傳承下來的健康維持法,提示就隱藏在這些方法之中。輕度斷食搭配高強度運動 促進粒線體活性當人體處於饑餓或寒冷的狀態下,大腦會對全身發出緊急訊號,這時候會啟動長壽基因,增加粒線體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運動效果最好。免疫營養生酮飲食法提倡每週一次的「輕度斷食」。若同時搭配高強度的運動方法,可以更加促進粒線體的活性。首先在輕度斷食和運動的前一天,晚餐儘量吃少一點,保持空腹的感覺上床就寢。隔天早上飲用一兩杯添加一大匙MCT油(約15公克)的咖啡當作早餐。不喜歡喝咖啡的人,就飲用生酮奶昔或豆漿,或是吃半顆澆MCT油的酪梨也可以。高脂肪生酮飲食 搭配空腹運動15分鐘然後保持空腹感,從十一點開始從事有氧運動。在饑餓狀態下進行強烈的能量消耗活動,大腦會判斷「能量不足」而命令全身增加粒線體。不過,由於患者施行高脂肪的免疫營養生酮飲食,身體裡儲存足夠的能量。因此大腦判斷能量不足,純粹只是錯覺。我們就是利用大腦的錯覺,運動十五到二十分鐘,接著再做一點伸展操,放鬆一段時間,再來就要吃午餐。除了食用平常的高脂肪和高蛋白以外,可再多加一道自己喜歡的低GI碳水化合物(見圖表)。空腹運動後 攝取低GI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出現「胰島素抗性」,免疫營養生酮飲食法會刻意攝取碳水化合物。我推薦空腹運動後攝取碳水化合物,原因是饑餓狀態的正常細胞會優先攝取醣類,因此幾乎不會被癌細胞取用。這是保持人體恆定性(讓體內環境維持在一定狀態的能力)的荷爾蒙產生的作用。實踐免疫營養生酮飲食的過程中,在空腹狀態下運動,能改善全身的葡萄糖耐受性(攝取葡萄糖時讓血糖維持穩定的能力),具有提升胰島素感受性的作用。(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Tabata運動 脂肪分解效果高3倍

Tabata運動 脂肪分解效果高3倍#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自認擁有運動習慣,每天散步30分鐘,但是你的運動量真的足夠了嗎?這種程度的運動幾乎沒有意義,頂多只能降低血管型失智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要把運動提高到治療癌症的層次,必須增加強度。運動時心跳增加6至8成 達成有效強度癌症患者必須運動的用意,是在於啟動長壽基因,增加全身的粒線體。例如甲患者,在抗癌藥物的副作用減輕後,每週會進行二到三次的肌力訓練。甲患者一週的訓練菜單如下:單槓引體向上:10下一組,共十組(合計100下)。伏地挺身:30下一組,共十組(合計300下)。一百公斤負重的腿部推舉:10~20下。深蹲:50下一組,共十組(合計500下)。就這份訓練菜單看來,已是相當了不起的運動量。有效的運動強度,至少要讓心跳比平常還要多60~80%。維持在較高的心跳水準,可使解脂酶這種脂肪分解酵素活化,生成酮體更有效率。Tababa運動法 脂肪分解效果高3倍確實,癌症患者施用抗癌藥物會有體力下降的情況,因此難以承受運動負荷。如果要癌症病患進行有氧運動,需要二十分鐘才能刺激解脂酶活化,這樣病患很可能還沒等到脂肪分解前就累倒,無法繼續運動。建議患者先在短時間內增加心跳數,再進行有氧運動。具體方法是採用一種稱為「Tabata Protocol」的間歇訓練方式。已經有研究證實,使用這個方法能快速啟動有氧運動的效果,脂肪分解效果也比一般有氧運動高出三倍。癌症患者長距離慢跑 恐傷害心肌例如,先從事跳繩、肌力訓練、深蹲,流一點汗以後,再進行快步健走或輕鬆慢跑。或是在健走前進行短距離衝刺,也能儘快啟動有氧運動的效果。利用飛輪進行有氧運動時也一樣,請先從事肌力訓練增加心跳。在患有癌症的情況下,不可從事長時間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例如馬拉松、鐵人三項、長距離慢跑等等。習慣性從事這些高強度有氧運動,反而會使心臟衰弱,傷害心肌。這些行為不能稱之為運動,癌症患者絕對要避免這類長時間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我認為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有氧運動,比較適合癌症患者。(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你有「癌症個性」嗎?憂鬱壓抑易罹癌

你有「癌症個性」嗎?憂鬱壓抑易罹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既然個性與疾病相關,那麼,有所謂癌症個性可言嗎?現代西醫把賭注集中於遺傳基因上,試圖從中尋求癌症的解答,只有一小部分醫者注意到個性在疾病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個性在疾病上是否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被「A型人易得心臟病」的事實所證明,個性絕對與疾病有關,也確實有科學家投身研究所謂的癌症個性。癌症快速成長者 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1951年,克萊恩(Klein)與索賓(Sobin)觀察到有很多癌症病人有嚴重憂鬱症、自我否定、對自身疾病的過度陳述,1952年時,韋斯特(West)、布倫伯格(Bloomberg)和艾利斯(Ellis)3人的報導指出,他們利用心理測試後發現,比起腫瘤成長較慢者,癌症快速成長者有隱藏內心感受的強烈傾向,且比較沒有能力以正面行動來減低緊張。癌症病人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力 敵對性和依賴性維吉尼亞大學精神科所發展的綜合個性輪廓測試法也透露,癌症病人易完全壓抑情緒和動力,伴隨此特徵的是,明顯缺乏洞察力或自我察覺的力量,此外還有敵對性和依賴性這2個特點。敵對性往往是朝自己,在意識層面以內疚和自我毀損呈現,在行為模式上則明顯有某些自殘傾向,依賴性問題則呈現在無彈性和單方向的人際關係上,常以自我犧牲來換取別人的接納與同意。有負面的個性,也一定有正面的個性,癌症不是絕症,有不少病人絕處逢生,存活了多年,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復癒可能與正面的個性有關嗎?是的,既然有易得癌的個性,有助於從癌症康復的正向個性應該也存在,甚至有治療師或醫師發明讓癌症病人能找回自己生命活力的方法與治療,哪些特質有助於讓人從癌症康復。初步研究發現,康復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下列的心理因素:‧ 75%相信正向的成果會出現。‧ 71%有積極對抗的精神。‧ 71%有接受疾病的心態。‧ 71%視疾病為一種挑戰。‧ 68%對自己的疾病與後果承擔起責任。‧ 64%有重新再活下去的欲望或意志。‧ 64%保持正面的情緒。‧ 61%有(宗教)信仰。‧ 61%有新的生活目的感。‧ 61%改變生活習慣與行為。‧ 59%有主宰感。‧ 59%改變生活型態。‧ 57%有自我滋育感,較能肯定自我。‧ 50%有社交支持。(本文摘自/別讓癌症醫療殺死你/柿子文化出版)

抗癌治療累人 補充營養很重要

抗癌治療累人 補充營養很重要#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現在日本的癌症治療以「三大療法」為主,分別是手術、抗癌藥物、放射線這三種。這三大療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隨之而來副作用和體力消耗,使患者的免疫機能下降。為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近年來開始使用內視鏡進行腹腔鏡手術,或是局部照射病灶的定位放射線治療等方式。最有副作用疑慮的抗癌藥物,跟以前比起來也發展出副作用較低的種類。抗癌治療雖對病灶有效 卻易造成副作用無奈藥物和化學療法,依然對患者的身心造成莫大的負擔。外科醫師掌握著患者的生死,更處於直接承擔責任的立場。我看過很多手術成功的患者不幸引起併發症,或是縫合不完全、創部感染,也有人在術後使用抗癌物,導致體力和免疫力明顯下降。從這個意義來說,外科醫師嘗到的痛苦遠勝內科醫師,因此我們比內科醫師更懂得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這也是我徹底研究營養學的原因之一。幾經臥薪嘗膽後,我終於找出患者預後不良的重要原因為何,那就是患者在術前或術後的營養狀態不佳。邊進食邊攝取營養 併發症復原較快例如,當患者的營養攝取不足,醫療從業人員會在患者心臟附近的大靜脈,施打高卡路里的輸液點滴。這個方法稱為「中央靜脈營養治療」,是一種不必透過腸道吸收,直接從血管傳送必要營養至全身細胞的方法。不過壞處是,在併發症出現後採取高卡路里輸液,血糖值會迅速飆升,就算給予大量的胰島素也很難降低血糖。長此以往,有可能引發肝臟機能障礙。相對的,在注入高卡路里輸液時,同時以進食的方式攝取營養,即可順利控制血糖,併發症的復原速度也比較快。這是腸道發揮機能,提升患者免疫力的關係。(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研究:低脂肪飲食 無法降低癌症風險

研究:低脂肪飲食 無法降低癌症風險#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罹患癌症,怎麼吃才好?飲食法眾說紛紜,有一說是不能吃脂肪,但這真的正確嗎?葛森療法限制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唯一推薦的是以亞麻仁油為主的Omega-3脂肪酸。實行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也必須攝取亞麻仁油。只是,積極攝取Omega-3脂肪酸和中鏈脂肪酸,是生酮飲食療法的另一個不同之處。葛森療法限制脂肪攝取 免疫生酮則需大量攝取葛森療法極度限制脂肪攝取,免疫營養生酮飲食的目標,則是以脂肪酸來滿足大約60%的總攝取能量。不過脂肪長期以來被眾人誤解,起因是「麥高文報告」,指出,高脂肪飲食會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於是脂肪整整半世紀都被當成「有害」。最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意外的事實,「即使限制食用的油脂,也不會改善脂肪或膽固醇的數值」。到了二○一五年,美國政府部門事隔四十年,才重新修正飲食攝取基準,廢止油脂的攝取量上限。低脂肪、蔬菜豐富飲食 不會降低癌症風險二○○六年二月,美國醫師協會雜誌指出,一個大型的臨床實驗以大約五萬名停經女性為研究對象,平均追蹤調查長達八年的時間。研究員將這五萬人分成兩大群組,一組實行脂肪熱量比例的低脂飲食,另一組實行無限制脂肪的飲食。低脂肪加上蔬菜豐富的飲食生活,不會降低乳癌、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不會改變總膽固醇的指數。這個結果顛覆了脂肪有害的學說,簡單說我們人類長年來對營養和健康有所誤解,直到最近才終於接觸到一部分的真相。(本文摘自/免疫營養生酮飲食/世茂出版)

手機遠離床頭!甲狀腺少量輻射就病變

手機遠離床頭!甲狀腺少量輻射就病變#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長期旅居英國的張太太,頸部腫塊已出現2年,曾在當地被診斷為罹患甲狀腺結節。張太太特地來台灣求診,發現左側甲狀腺長了直徑4公分的結節,結節內含有多處不規則鈣化,細針穿刺結果為濾泡腺瘤。進行經口腔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術後第2天病人就順利出院。經口腔切除甲狀腺 體表無傷口、康復快經口腔甲狀腺切除手術不用拆線,口腔粘膜癒合能力很,術後口腔前庭傷口很快癒合,手術隔天即可進食。手術安全、可行、體表完全不留疤痕,可同時進行2側甲狀腺腫瘤切除。組織分離造成創傷少,患者術後康復快。東方人下顎較扁平,有利於本手術進行,有效擴展本手術適應症,是愛美患者的最佳選擇。安南醫院暨亞大附屬醫院副院長温義煇表示,近年來體檢盛行,在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時可能發現一些腫瘤仍很小的早期甲狀腺癌。若能選擇經口腔甲狀腺切除術,就能避免因為擔心接受傳統手術可能會在頸部留下明顯疤痕的顧慮而延誤病情造成遺憾。                                                                                                                              手機遠離床頭 降低甲狀線接收輻射甲狀腺結節有良、惡性之分,其中絕大多數是良性,少數是惡性。良性甲狀腺腫瘤大多無明顯症狀。但腫瘤日益增大,壓迫氣管、食道和喉返神經,會出現呼吸困難、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症狀。良性甲狀腺瘤仍有10至15%的病變機會,發現後應儘早治療。温義煇副院長提醒,甲狀腺腫瘤發病可能與輻射線、碘攝入量、雌激素血中濃度、家族發病史、不良情緒有關。人體的甲狀腺組織只要接受到較少的輻射就可能癌變,而且年齡越低,輻射的傷害會越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首先要進行輻射的防護,手機遠離床頭,減少頸部X線檢查。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可以說是世上最受人誤解的疾病之一,人們被大量的引導去相信:當癌症出現時,我們需要發動化學物質和放射線來消滅它,而且要快!有一流行的說法—多且頻繁的癌症篩檢就代表有更高的機率能預防和克服癌症,但其實篩檢會干擾身體對抗癌細胞的自然過程,且使問題更糟。癌症是最後治療方法 身體矯正產生損傷癌症完全是正常的!而你的身體已全然裝備好要來對抗癌症,因為人體具有神奇的能力以打敗數萬個每天新生的癌細胞。實際上,癌症是極端毒性的最後治療方法,這很像我們因為感染而出現的局部「發炎」,或是當你得了感冒會「發燒」,這是我們身體嘗試矯正因代謝失調、暴露在化學物質中和其他致癌因素而造成的損傷。雷歐那.寇德威爾博士是一位自然醫學療法醫師,也是一位正統醫師,他說明:「癌症就是自己的解藥,人們卻不瞭解這點。癌症的存在是為了挽救你的生命,當你將因過多的毒素而死亡時,身體會製造出一個袋子,將所有毒素都往裡頭塞,並且將袋子鎖起來—這就是腫瘤。」癌症篩檢阻礙免疫機制 造成死亡根據所有你以為你知道的事,要接受這個事實很難,然而,這就是真相。癌症是身體對於外來致病和有毒物質的入侵所做出的正常反應;而癌症篩檢,雖然那些支持者宣稱它們有多好,但它們其實會阻礙免疫機制運作,而且導致癌症無法控制,最後造成死亡。人體確實一直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癌細胞,「好的」癌細胞是知道自己已經受損然後決定自我修復或自殺,這才是我們所說的「正常的細胞循環」;而「壞的」細胞就是那些儘管知道自己是惡性細胞,卻還不斷的繁殖,透過消耗原本應該供給健康細胞的身體能量和營養來形成腫瘤,這些就是癌症篩檢所應該要偵測出來的,也是治療應該要消滅的,這時,外界的介入有其必要。(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