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對情緒「敏感」 與情緒共處4方法

對情緒「敏感」 與情緒共處4方法#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時候,一聲吶喊好過一篇論文。」──美國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對於許多受到不當控制的孩子,他們的生理需求獲得比心理需求更好的照顧,所以,情緒成了他們最需要求取平衡的一個重要領域。父母可能砍掉了你的情緒,而藉由讓你的感受抽長,你會變得更強壯。擔心時呼吸加快或變慢 當作情緒的警報情緒會給你生理上的線索,讓你辨識它們的存在。生氣時,你可能會覺得血脈賁張;害怕時,你的下巴或胸口可能會變得緊繃;擔心時,你的呼吸可能會加速或變慢。把這些線索當成情緒來臨的警報,以備迎接它們的到來,而不要一味把它們拒於門外。以你的敏感為榮也很重要,尤其如果你的敏感受到控制型家庭的打擊或嘲弄。控制狂往往對他人的敏感很感冒,所以他們會傳達敏感是一種缺陷或罪惡的訊息給你。然而,對感覺、對他人和對你自己的敏銳度實在是一種天賦。你或許大半輩子都以這種天賦為恥,因此,接納你的敏感、增進你的敏銳度,有助你的療癒。與情緒共處的4個應對之道1)釋放情緒/由於控制狂父母往往會強迫你壓抑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你可能會發現釋放情緒對你有幫助。即使一開始這麼做感覺很勉強或「很假」,但不妨找一個安全的地方放聲吶喊、大聲唱歌、打枕頭、敲垃圾桶。釋放自己的情緒,有助拓展你的情緒範圍。2)辨識情緒/回想最近一次讓你有強烈感受的情境,例如你對某一部電影、電視節目或某一本書的反應。暫停一下,注意你的感覺有哪些細微的起伏、你能辨識出多少種感受。慢慢來。不用擔心好像有幾種感覺混在一起。觀察這當中的每一種感受,足足體會每一種感受一分鐘。3)拓展你的情緒範圍/這麼做的管道包括表演課、呼吸重生療癒課程(rebirthing breath work)、全方位呼吸療癒課程(holistic breath work)、各類運動、寫日記、詩歌創作、繪畫或素描。4)觀照在新的環境裡所激起的感受/看小孩或小動物玩耍,或者看一部好電影。在重要的節日自願擔任「寒士吃飽」活動的志工。注意一下你身邊的這些人有哪些情緒,也注意一下他們在你內心激起什麼感受。(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

暴躁、不認得人 慎防失智症6大警訊#情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專科醫師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老年人口激增 老化疾病如失智症案例變多近來,知名作家瓊瑤的家務事搬上大螢幕,成了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加上假期一結束後,就有許多銀髮族病急急忙忙來到診間詢問醫師:「醫生啊,我常常忘東忘西,比如說忘記眼鏡放哪裡、忘了帶手機出門,這樣就是失智症嗎?」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臺灣正快速地邁向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激增,也意味著許多因老化而產生的疾病將隨之而來,但是不論是患者本身,或是家屬,都往往因為對於這類型疾病不夠了解,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或是導致家人間的關係頻頻出現摩擦,其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失智症。失智症除記憶衰退 語言、判斷皆出現問題人類的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老化,不少人一旦上了年紀,或是過了更年期以後,就會明顯感覺到記憶力大幅衰退,但偶發性的忘東忘西,不至於影響日常的生活作息,這其實只是老化所帶來的健忘現象。精神專科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屬於疾病的一種,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往往還伴隨著語言能力、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行為能力或情緒控制能力等各方面的退化。簡而言之,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力變差之外,多半也會出現幻想、妄想、時空錯亂、情緒波動過大等會影響日常作息與社交生活的症狀。失智症6大警訊 可能已進入初期常常一提到失智症,許多人便會聯想到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這兩種其實都屬於退化性失智,退化性失智雖然可以透過藥物來控制病情、延緩惡化速度,但都無法完全治癒。因此,精神專科醫師也列出「失智症六大警訊」,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出現以下症狀,很有可能是已經進入初期失智症的階段,建議即早到精神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詳加了解失智症病情的發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與耐心也是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重要關鍵唷!失智症六大警訊 言語能力或是書寫能力退化(例如:講話開始無法說出完整句子。) 情緒或是個性突然間有極大的轉變(例如:突然變得很暴躁。) 對於時間或空間無法辦別(例如:會不斷說出自己在非現實所在地之處。) 判斷能力大幅降低(例如:無法分辨家人。) 日常生活能力退化(例如:無法自理。) 可能看到幻覺(例如看到蛇、昆蟲或死去的家人等等。)(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研究:年老易健忘 情緒失控是前兆

研究:年老易健忘 情緒失控是前兆#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身為精神科醫師,我至今已使用能夠拍攝腦部斷層影像的X光電腦斷層攝影與磁振造影等儀器,檢查過4000多名病患的大腦。目的是為了深入調查,即使是沒有明顯症狀的輕微腦梗塞,也需了解嚴重程度究竟如何,及大腦其他區域是否還有疾病。乍看之下可能是憂鬱症或失智症,但有時其實是因為其他疾病而引發類似的症狀。老人大腦萎縮 掌握自發性及慾望的額極最嚴重關於觀察四千多張人腦影像的心得,我發現年紀愈大、大腦愈小屬於自然現象。比較年輕人與高齡者的腦部,後者的大腦顯然小得多。這是因為腦細胞死亡,造成大腦產生物理性的萎縮,可說是自然的老化現象之一。觀察了許多腦部影像,我發現萎縮程度大致與年齡相符,藉此可掌握隨著年齡萎縮的腦部平均狀態,也能了解萎縮程度就其年齡而言是輕微或嚴重。之後我又對照多篇論文,還找到了一項發人深省的研究。這是神經病理學專家謝佛所做的研究。內容是比較十位平均年齡七十七歲、沒有罹患失智症的高齡者大腦,以及五位十九歲至二十八歲年輕人的大腦。研究結果顯示,額葉中掌控「自發性」與「慾望」的額極(Frontal pole),萎縮程度最嚴重。記性變差前 會先慾望減退、情緒難控制更精確地說,就神經細胞的減少率來看,枕葉為一三%、海馬迴約二○%。相較之下,額葉的額極為二八%,比例最高,同樣位於額葉的前運動區(Premotor area)則是二二%,比例次之。由此可知,大腦是從額葉開始衰退。就大腦各區域所司的功能來看,枕葉是視覺中樞,負責視覺功能。這區域若是受損,即使還看得見,但會失去空間概念,無法辨識圖像的意義。如果是半盲,會導致視野部分缺損。海馬迴掌管記憶,特別是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和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前者是猶如編字典般的機械式記憶,後者是伴隨個人體驗的記憶。前運動區則是掌管自發性、慾望及管理情緒的區域。換句話說,當大腦對於視覺訊息的認知能力下降,在出現「記性變差」的問題之前,首先會產生慾望減退及情緒難以控制的情形。老化速度快的人 神經細胞可能約40歲開始銳減我非常認同「大腦從額葉開始萎縮」這句話,因為這與我看過眾多影像的想法一致。萎縮的程度自然會因人而異,不過,「老是焦躁不安」、「莫名煩悶不堪」這類的心理狀態,有可能是大腦老化所造成。如果神經細胞會在七十五歲以上時減少將近三成,老化速度快的人也許四十歲左右便已開始銳減。(本文摘自/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時報出版)

大腦額葉掌控情緒 算術、朗讀可活絡

大腦額葉掌控情緒 算術、朗讀可活絡#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早在一九三○年代,便已提出「情緒是由邊緣系統產生」的假設。經過後人日益的研究,有了更重大的發現。事實上,過去早已假設控制情緒的具體位置,就在腦內的大腦新皮層中,即命名為「額葉」的區域。大腦新皮層覆蓋邊緣系統周圍,並根據各部位分成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其中,額葉在頭部前方,相當於額頭的內側。額葉受損不影響智力 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為什麼說「額葉負責掌控情緒」呢?舉個例子。若是罹患腦梗塞或腦瘤等腦部疾病,病患會因為腦部受損部位所影響,有的人失去計算能力,有的人則會說不出話來。因為大腦各區域負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額葉如果受損,智力測驗的成績並不會下滑,受影響的反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葡萄牙籍的埃斯加.莫尼茲醫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一九三五年發明了額葉切除術,一九五○年代則證實這項手術產生的後遺症,因而也令人聯想到額葉與情緒的關係。額葉切除術是從人體其他部位進行切除額葉的手術。方法有許多種,有的是在頭蓋骨上鑽一個洞,利用細長的手術刀切除額葉;有的是將冰錐插進眼窩,切斷神經纖維。額葉切除術後 病患缺乏感情、失去自我當時已假設額葉會造成負面情緒,為了改善尚無治療方法的思覺失調症及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才發明了額葉切除術。美國精神科醫師渥特.富利曼等人對精神病患施以額葉切除術後,發現可抑制精神病患的暴戾性情,這項劃時代的治療方法因此風靡世界各地。發明額葉切除術的莫尼茲醫師於一九四九年獲頒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得獎理由是「發現額葉區域腦神經切斷療法,對特定精神疾病具有治療效果。」在施行額葉切除術後,如果病患的智力完全不受影響,確實是一項能穩定情緒的劃時代療法。然而,自從莫尼茲醫師獲獎後,卻陸續發現有些病患變得無精打采、缺乏感情,失去了自我。原以為是「奇蹟手術」的額葉切除術,頓時成了「惡魔手術」而遭到全球禁止施行,但是人們也因此了解情緒的掌控是與額葉息息相關的。人驚慌時 額葉血流量大減到了一九九○年代後期至二○○○年代初期,隨著檢測大腦活動的科學儀器日新月異,已能利用磁振造影技術具體呈現腦內的血流量,腦科學因此急速發展。經過研究證實,人的所作所為,是由大腦的某個區域主導。例如讓接受試驗者進行算數與朗讀,會發現腦部血流量活絡的區域各不相同。透過實驗即可得知,「算數是與腦部某個區域有關」。一般來說,角迴是算數中樞;顳葉則是語言中樞,與朗讀時的語言理解能力有關。這些行為確實能增加該區域的血流量,但是研究顯示,額葉的前額葉皮質血流量更多。由此可知,算數及朗讀可活絡額葉。另一項實驗則顯示,人處在驚慌狀態時,額葉的血流量會大減。由此便能大致了解,額葉功能不佳時,即無法有效掌控情緒。(本文摘自/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時報出版)

額葉衰退致情緒失控!揪出3危險因子

額葉衰退致情緒失控!揪出3危險因子#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是罹患腦梗塞或腦瘤等腦部疾病,病患會因為腦部受損部位所影響,有的人失去計算能力,有的人則會說不出話來。因為大腦各區域負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額葉如果受損,智力測驗的成績並不會下滑,受影響的反而是控制情緒的能力。造成額葉功能衰退的原因,可分成三大要素:1)額葉缺乏活動/額葉必須正常發揮功能,才能妥善控制情緒。因為額葉掌控思考及慾望、情緒、個性、理性,若是希望額葉發揮作用,就要在上述的各個面向給予刺激,藉此便能增加額葉的血流量,也就是「動腦」。身體任何部位都是愈動愈靈活,不動的話就會「生鏽」而變得遲鈍。手臂或腿曾經骨折的人,即使年紀很輕,也會發覺手臂因為一段時間無法活動而變細、腿也沒辦法正常行走。而這種情形年紀愈大會愈明顯。人的身體不會像機器一樣愈使用愈耗損,反倒是全身都得活動到才能維持功能運作。因此,活絡額葉時,需針對「思考、慾望、情緒、個性、理性」等各種行為活動給予刺激。2)動脈硬化/儘管每個人的老化速度不同,但血管最後都會失去彈性。年輕時,所有人的血管猶如橡皮一般柔韌有彈性;年老後,血管就會變得像舊輪胎一樣硬梆梆。膽固醇若是沉積在變硬的血管裡,會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呈現動脈硬化的狀態。一旦動脈硬化,血液便無法順利輸送至大腦,導致整個腦部的功能下降,額葉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容易產生自發性活動減少與慾望減退,或是「一掉淚就止不住」的情緒失控等現象。每個人在年歲漸高後血管都會變硬,動脈硬化也可說是一種老化現象。不過,一如其他老化現象,同樣會因各人的生活習慣不同而有差異。一般認為糖尿病及吸菸是加速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其他還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肥胖、壓力等等。如果能排除這些危險因子,預防動脈硬化,即可維持額葉的功能。3)血清素(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血清素的功用在於調節其他神經傳導物質,例如多巴胺(喜悅、歡愉)、去甲腎上腺素(恐懼、驚嚇)等資訊傳遞,有助於穩定情緒。血清素減少所引起的其中一種症狀,就是憂鬱症。血清素與其他分泌物質一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因此,高齡者容易罹患憂鬱症。年輕人如果血清素暫時減少,也會出現憂鬱症狀。血清素減少會使額葉功能變差,即使沒有嚴重到憂鬱症的地步,仍會使人意興闌珊或焦躁不安。(本文摘自/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時報出版)

輕易怪罪別人 小心成為反社會性格

輕易怪罪別人 小心成為反社會性格#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為沒有良心,反社會者可以隨意地運用任何低劣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們可能在言語上相當刻薄,或是故意用錯誤的方式來呈現某些事情,扭曲別人的話語來迎合自己的目的,如果事情出錯,就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因為怪罪別人很容易,所以沒有必要承擔自己的過錯。反社會者顯然在傷害人 卻表現得若無其事反社會者深知扮演「受害者」的好處,而且常常演得就像是真的一樣。瑪莎.史圖特博士是《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一書的作者,她說要辨認出你是不是正在與某個反社會者打交道,最值得信賴的一個指標就是這個人顯然在傷害你,但他們卻表現得若無其事,彷彿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事情,而且表現出一副你不應該覺得自己受傷的樣子。如果有個人對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這麼做,你應該要知道他有可能是個反社會者。當這個人是你的父親或母親,這樣的領悟可能會非常痛苦,但是這個領悟也會為你帶來解放,改變你的生命。反社會型父母的孩子 會替父母找藉口通常反社會型父母的孩子會絕望地試圖將父母的行為合理化,他們在面對那些無法解釋的行為時,可能會變得非常有創意。以下是我聽過的一些藉口,來自那些父母是反社會者的成年人,他們想到這些藉口來為父母傷人、低劣或是無情的行為找到理由:「他有焦慮症。」「她不是故意的。」「她的大腦生病了。」「他只是太在乎了。」「她無法控制自己。」「他小時候過得很辛苦。」(本文摘自/童年情感忽視/橡實文化)

講電話也聽得出情緒 竟和共鳴有關!

講電話也聽得出情緒 竟和共鳴有關!#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聲因為具有振動,本身就是誘惑。它的振動會啟動並激起某些生理刺激,以及費洛蒙和性荷爾蒙的分泌。情緒、誘惑和荷爾蒙是環環相扣的。我們的爬蟲類大腦及大腦邊緣系統的反應,會導致下視丘分泌荷爾蒙。光是聲音振動就足以引發在美與誘惑之間、肉慾與銷魂之間的激情狂潮。從聲音就能聽出情緒 因共鳴、聲帶不同「聲音」這個人類的音樂,反映了人類的人生,或更確切地說,它反映了我們的過去、苦痛和喜樂。聲音的誘惑力有好幾個標準。人的聲音能夠喚起某些我們已經經歷過的、連結了歡快與愉悅的印象。因此,記憶中母親聲音的音調,終其一生都是主要的標準。同樣的,別人哼唱的旋律,也會刺激鏡像神經元。我們可以在電話裡聽見對方在微笑,這是嘴巴和喉部的共鳴腔製造的效果。當我們帶著同理心或是「含笑」說話的時候,會收縮顴骨的肌肉,聲帶就會縮短,嘴唇帶著笑意,眉也開了。諷刺的聲音則幾乎完全鼻音化,音調低,嘴唇變厚,眉毛高高吊起。悲傷聲音的特性是音色微弱,緩慢低沉,幾乎沒有抑揚頓挫。表達驚訝之情的聲音,則有許多泛音。音調、語速 亦能傳遞情緒有一些聲音不只毫無誘惑力,甚至能引起反感或厭惡,例如諂媚的聲音。生氣的聲音會上揚至高音。乞丐的聲音有一股刻意的力量,他利用虛弱、無精打采的聲音叫屈訴苦,都是有意要讓別人產生罪惡感或同情心。最後,失戀、失望或失敗的聲音,是「每秒三個音節」,而非日常對話所慣用的八個音節,因此靜默多,聲音細弱。每一種聲音都有它的力量。譬如,笑能夠感染他人,要歸功於鏡像神經元。聽見撩人情慾的聲音,會提高性慾和催產素的分泌;悲傷的聲音則會使費洛蒙值下降,增加催乳素的分泌。矛盾的是,太低沉的嗓音反而會讓人覺得凶狠,高音卻予人友善和體貼的感受。(本文摘自/好聲音的科學/本事出版)

你沒真的生氣!憤怒只是「二次情緒」

你沒真的生氣!憤怒只是「二次情緒」#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人的情緒千奇百怪,喜怒哀樂都有背後的原因。但是有沒有想過憤怒到底為何造成呢?有一說為「憤怒是二次情緒」,提出這個說法的是奧地利出身的精神科醫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出現不安、恐懼等一次情緒時 常為了掩藏而發怒阿德勒雖未直接與認知行為療法有關,但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是心理療法類別的創始人物,在認知行為療法中受到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很大。簡單來說,阿德勒醫師認為,當人們心中有著不安、恐懼、嫉妒、寂寞、無力感以及自我厭惡等難以接受的「一次情緒」時,為了掩藏這些情緒而發怒。舉例來說,當幼兒出現危險行為,為此捏了把冷汗(感覺到恐懼)的父母親就會氣得大罵:「這樣很危險!」就是一個簡單好懂的例子。接下來讓我們稍微來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再來,請想像和異性伴侶同處一間屋子時,她(他)熱中於滑手機的狀況,你心裡或許會覺得氣憤煩躁吧。消除憤怒前的情緒 避免被憤怒困住這時候,真正的情緒其實是「希望對方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的寂寞感,以及「用手機在和誰聊天?」的嫉妒感。有時候,坦率承認這些情緒並不太容易(尤其對男性來說更是如此)。若出現了這些難以承認的一次情緒,就會爆怒:「跟我在一起的時候不要一直滑手機!」這就是二次情緒的憤怒。情緒較為激烈的人,甚至有可能會出現抓起對方手機往地上摔的行動(但這是一種近乎權力騷擾或家暴的行為)。一次情緒的寂寞與嫉妒感覺愈強烈,憤怒也就愈強烈。像這樣,「比起憤怒的情緒,更要注意到之前所產生的情緒」,便是憤怒管理的大前提。注意不要被二次情緒憤怒所困住,要以消除一次情緒為目標。(本文摘自/認知行為療法/世潮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