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

我愛他又覺得他煩!照顧者的情緒矛盾#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遇過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情感很深厚,父親的病況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質差,父親的病況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所以只要父親半夜失眠起床,兒子也會跟著醒來,就怕父親上廁所走路摔倒。有時,一不注意就會發現父親又到處大小便了,兒子整個晚上就忙著善後清理,隔天又重複著同樣的模式。時間一長,兒子的耐性也逐漸減少,兩人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兒子甚至還會懷疑爸爸是不是因為對他不滿,而故意做出這種行為找他麻煩?於是,當父親又在夜半起來隨地大小便時,兒子就會有言語上的責備,甚至是肢體上的暴力。被照顧者是弱勢的一群,但照顧者在面對照護上的挫折或是無助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更加弱勢,所以,經常會聽見:「我每天這樣子照顧他,他還沒走,我遲早會比他更早走!」但是,兒子絕對是很關心父親,否則也不會在大半夜起床照看,這就是照顧者的情感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另一方面又展現對被照顧者的不耐。鬆了一口氣,我錯了嗎?等到被照顧者去世之後,照顧的一方要承接哀傷的情緒。臨床上,有所謂的「預期性哀傷」,預期性的哀傷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已經預想到之後的狀況,這種預期性哀傷情緒有時會比真實發生時的哀傷反應更為強烈。比如說,兒子想到有一天相依為命的父親不在了,他該怎麼過剩下一人的生活?這時候出現的哀傷反應,是對被照顧者一旦離世的預設想像導致的情緒,可能會焦慮、哀傷,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麼多了,而他還是會離開的一種生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而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不敢繼續投注更多的關心,也不敢再主動表達對於即將分離的不捨。對長期的照顧者而言,某一方面,既等待結束不分晝夜的照顧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害怕那樣的一天真的到來時,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對很多的照顧者來說,光是要照顧病患,時間跟壓力追得快要喘不過氣,並沒有多餘的心力來處理屬於自己這種偶爾出現、一閃而過的預期性哀傷情緒。另一種哀傷是在失落發生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兒子在父親生病的期間,先暫停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從最基本的護理知識開始學習,想要把爸爸照顧痊癒,所以只要能夠讓爸爸放心、舒服,或是讓爸爸覺得有意義、可以圓夢的事情,他都願意做,直到精力耗竭,出現情緒反彈。但是,真的等到爸爸離開的那一天,他才回過頭來想到:「我好像沒有為爸爸做這個、做那個……。」此時,兒子的 情緒在哀傷中夾雜憤怒與自責,認為自己沒辦法幫爸爸做到某些事情,又或者,認為哪個地方出現了疏失,希望有人可以為這個疏失負責。這個階段的情緒的過程,還可能有一種反應,就是當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等爸爸走了之後,他出現的情緒是一種突然之間「釋懷」和「輕鬆」衍生的罪惡感。「我是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他離開了之後,我反而覺得輕鬆、鬆懈下來的感覺?」接著,有可能兒子對於這種輕鬆感覺又產生了罪惡感,然後開始自責,因為他覺得照顧爸爸的時候,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讓他沒有辦法放下。面對情緒,學著不去評判它這個時候先不要去批判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先問自己:「如果這就是我現在的感受,那我可不可以先停在這個情境裡面,不去評判它對或錯?」對於現在的無感、輕鬆,或是情緒雜亂的時候,單純接受自己的現狀,不用急著去跳脫它、改變它。不急著去釐清這個情緒是怎麼來的,或者是情緒背後所代 表的意義。 告訴自己:「我就是生氣了、無助了、矛盾了!」這對深陷在情緒裡面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也是接納情緒的機會,對自己的幫助。(本文摘自/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博思智庫 )

親子教養:5個處理孩子情緒的練習

親子教養:5個處理孩子情緒的練習#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多麼希望,你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不去譴責過去的他,也不去預設未來的他。請放下手機、電腦、處理不完的公事和待辦事項……就這一刻,心無旁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用「活在當下」的方式,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這是一份覺醒的邀請,讓親職轉化為你最好的心靈修行。練習1:大大的擁抱哎呀,小孩喜歡擁抱,大概再明顯不過了。但請容我談一下擁抱,以防有來自禁止示愛的原生家庭的人低估了擁抱的價值。孩子幾乎都能從緊緊的擁抱中得到情感的滋養。來自慈愛照護者的肢體接觸,能夠調節孩子尚在發育、往往仍不穩定的神經系統,讓它們安定下來。但更重要的是,擁抱能直接向孩子傳達他們最需要知道的事:自己深深受到珍愛。在長時間溫情擁抱的無聲交流中,一切該說的話都說完了。的確有些孩子對親密的碰觸會不自在,假如你有這樣的孩子,你自然會知道。大致上,我會建議多多給孩子擁抱,以及擁抱的近親,亦即親吻孩子的頭頂。有些家庭會採用在事態急遽惡化時互相擁抱的做法。他們會停止咆哮,放下所有的談判,大大地張開雙臂。擁抱你的孩子。萬一他們不給你抱,你就用眼神擁抱他們,他們會收到你的愛意的。練習2:允許掉眼淚父母花了太多力氣阻止小孩哭泣。「別難過了。」「擦乾眼淚。」「又沒那麼糟!」正如同人體所有的神奇系統,哭泣機制也極度重要。記得「乾眼症候群」嗎?心理學家用這個詞描述不在乎我們恫嚇或拿走東西的小孩。他們的心腸變硬,情感凍結。當我們撥出時間放慢腳步,靜靜地臨在當下,長期壓抑的痛苦情緒或許會浮現。很多人讓自己片刻不得閒,以逃避尚未排解的悲傷或哀慟帶來的痛苦,但其實感受這些感覺,才能讓情緒在流通後消失。若能讓孩子了解可以准許自己感受情緒,包括棘手的情緒,那該多好。有時候,我們能為孩子或我們自己做到最慷慨的事,就是靜靜坐著流淚。作者馬克.嘉夫尼(Marc Gafni)說,眼淚披露了我們在乎的事。我喜歡他的說法。鼓勵孩子在情緒強勢來襲時,允許液態的喜悅和哀愁從眼睛滲出。尊重這些撼動孩子以及你的激動情緒。讓淚水帶你回家,回到心扉內。練習3:單足站立金.英(Kim Eng)教導的「動態臨在工作坊」(Presence through Movement),是一種從肢體動作進入臨在的靈性修持。她提供了下面這個走出憤怒的方法。下一回,當你和孩子爆發激烈舌戰或陷入權力角力時,在你爭辯的時候,用單腳站立。爭執得愈熾烈,腳就要抬得愈高,如此一來,怒火幾乎不可能延燒下去。你可以請孩子也做做看。練習4:創造一個和平角落很多小孩告訴我,當兄弟姊妹的惱人行為或父母的嘮叨令他們生氣,他們只想獨處一下。獨處,其實是照顧自己的健康方式。有個落實「獨處時間」的方法是在家裡規劃出一塊空間,供孩子在情緒風暴過後去重拾平靜。這跟孩子不規矩時罰他們坐禁閉椅或面壁思過相反。在這個空間裡放一張懶骨頭沙發、一條舒服的毯子,把這裡命名為「和平角落」或「我們的安全小窩」。在裡面擺一些東西,諸如舒壓球、毛根、蠟條、柔軟的填充動物、毛毛空氣球、散發宜人芬芳的東西、磁鐵、心愛的書籍或玩具、無限扭轉抒壓雕塑繩或布偶等等。孩子心情不好時,讓他知道可以到這裡放鬆心情、避開惹惱他的每個人。說不定,你也會不時地使用這個空間!練習5:約定訊號我在工作上,常說以斷除根源的方式避免親子問題很重要。但有時候,再怎麼努力避免孩子掀起情緒的風暴也是枉然。跟孩子約定一個訊號,當孩子被失控的感受淹沒、需要援助時,就用這個訊號告知你。這個做法是幫助孩子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才能回歸平靜,為預防情緒爆發負起責任,而不覺得因為喪失冷靜而被我們批判。(本文摘自/當下的父母:你是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橡實文化)

練習放慢速度 釋放核心情緒

練習放慢速度 釋放核心情緒#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逃避的情緒,在說些什麼?和引發你憂鬱和焦慮的往事晤談,對於童年和成年曾受傷的自己給予同情,才能從情緒傷痛中脫困。若沒有先放慢速度,我們就無法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態,更不用說透過情緒變化三角地帶加以運用。放慢速度,你就能放鬆,如果一開始無法放鬆,那就要先作一些練習。1)腹式呼吸深度腹式呼吸是我教給每個個案的技巧。想要平靜下來,這是最好的工具之一。當你第一次開始嘗試放慢速度時,你會意識到內心發生了什麼事。遇到初次面對的或讓你不舒服的事情時,保持呼吸非常重要。腹式呼吸實際上刺激了體內稱為迷走神經的主要神經。受到刺激時,它會向心臟和肺部發送一項訊息,使其減慢速度,這是平息和紓緩焦慮的強大而可靠的方法。以下是做法:透過你的鼻孔慢慢深吸,吸進感覺上像你肚子底部的地方。感覺你的肚子鼓出。你必須努力看來像個大佛一樣,盡可能將肚子鼓出來。有個實用的做法是,把手放在肚子上,確定你吸氣時肚子會鼓起來。這實際上需要練習好幾週。大多數人會將氣吸進胸部,也就是吸進肺的頂部。我們要重新訓練如何將胸式呼吸改成腹式呼吸。吸飽氣時,屏息暫停一秒。2現在噘唇徹底吐氣,就好像在吹一勺熱湯一樣。噘唇可以幫助你控制氣流外洩的速度,這樣你就可以達到最放鬆的狀態。呼氣時聆聽身體,這樣你就可以將速度調整到內心感覺最放鬆的地步。呼氣時間應該是吸氣時間的大約兩倍。呼氣時,想像你的整個身體鬆軟。重複這個做法五次。2)自覺地向外觀看你只需要花兩分鐘就能有意識地練習向外觀看。撥出可以靜心的時間在家裡練習。或者,當你遇到塞車、在便利商店排隊,或者走去開車時,都可以做這件事。注意到你所看到、聽到和聞到的東西,有助於你進入當下。當你想要指出你在運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時遇到的感覺、情緒和感受時,放慢腳步,處在當下,也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3)接地氣站著或坐著,把腳放在地板上。感覺你腳底下的地板,持續感覺你腳下的地板約三十秒。就這麼簡單。把你所有的注意力轉移到腳底時,你能否指出你注意到的兩件事?觀察一下你的內心世界,注意你的情緒狀態或身體感覺到的任何變化,無論那些變化有多麼微小或微妙。4)想像一個平靜的地方一旦你創造一個平靜的地方,它就是你可以隨心所欲運用之處。當你需要暫時擺脫滿滿的壓力時,你可以造訪你的平靜之地。如果你正在運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而且你的焦慮上升,請休息一下,想像你的平靜之地。如果你正在和一部分的你相處,那部分的你抱持著內疚或羞愧,而且你開始覺得不舒服,那就造訪你的平靜之地。當你對某件事情感到不安,想要平靜下來,你可以在工作上或在人際關係中做這件事。把你的平靜之地加入你既有的鎮定策略工具箱中。保持平靜,以便再次放慢速度,感受踩在地板上的雙腳,並且做四、五次深度腹式呼吸。5)想像平靜時的心理障礙如果你覺得自己受到阻礙,無法想像一個平靜之地,沒關係,這很常見。我們有時會受到阻礙,不要妄下評斷。如果你願意堅持這一點並且多嘗試一下,那就看看你是否能想像你需要什麼才能夠克服障礙,找到一個平靜之地。幻想之美,就在於不受現實的範圍所侷限。你可以想像你想要的任何事物,沒有極限。例如,你想像自己身在一個平靜之地,並為此感到內疚,因為你所愛的人病魔纏身或正在掙扎受苦,你覺得如果其他人沒有感到平靜,你自己也不能平靜。你可以想像一位法官或上帝授予你臨時許可。(本文摘自/不只是憂鬱:心理治療師教你面對情緒根源,告別憂鬱,釋放壓力/時報出版)

人生應該練習 每天都會遇到的應該

人生應該練習 每天都會遇到的應該#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使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時,「應該」通常代表防禦的想法。這個詞在人生中的適應性目的是什麼?我們使用「應該」這個詞時,具有覺察力對我們是有益的。每當你對自己說:我應該_________,要注意那個想法並感到好奇。也許你應該,也許你真的不應該。問你的一部分:為什麼我應該/做/感覺_________?聽聽那部分的你如何回答。評估這個想法對你有益還是有害。羞愧和內疚往往在這些念頭之下。以下是一些例子。我應該更強硬。底下的情緒:因為你覺得自己很軟弱而感到羞愧。我應該不要那麼敏感。底下的情緒:因為擁有各種感受而感到羞愧。我應該更加寬容。底下的情緒:因為自己有需求而感到羞愧。因為沒有替別人做更多而內疚。我應該能夠或應該想要更喜歡社交。底下的情緒:因為沒有更交遊廣闊而內疚和羞愧。我應該瘦一點。底下的情緒:因為沒有瘦一點而羞愧。我應該多說些話。底下的情緒:因為沒有更健談而內疚和羞愧。我應該有一個更漂亮的女友。底下的情緒:因為不足夠而羞愧。我應該更努力工作。底下的情緒:因為不夠努力而內疚。因為懶惰而羞愧。我應該有更多朋友。底下的情緒:因為不夠而羞愧。渴望有更多朋友。「應該」的想法並非根植於事實,而是學習得來。有時這樣的想法對我們有利,有時則不然。並非所有的「應該」都是壞的,例如,有時「應該」會告訴我們要照顧自己(我「應該」去看醫生)和做個好人(我不「應該」心地不好)。然而,許多「應該」是關於滿足家人、同儕、宗教或文化的武斷標準,那些信念可能不會對你有利。你能寫下你跟自己說的三個「應該」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你發現無益的羞愧時,帶著好奇但不帶批判與它談談,會有幫助。如以下的例子。羞愧:我應該做個更好的朋友。開放的自我:真的嗎?為什麼你應該這樣?羞愧:因為這樣一來,我的朋友會更喜歡我。開放的自我:發生了什麼事讓你覺得你的朋友不喜歡你?羞愧(現在正絞盡腦汁想出例子):有一段時間沒有人請我幫忙做什麼。開放的自我(使用情緒變化三角地帶):如果把羞愧放到一邊,沒有被人叫去做事會造成哪些核心情緒出現?開放的自我識別和驗證悲傷和憤怒的核心情緒。開放的自我:也許你需要主動聯絡,而不是等待。羞愧:我怕別人太忙了。開放的自我:我聽說你害怕。這麼做很難。但這與你是何許人無關,為了沒有人請你幫忙做事而感到傷心和憤怒,是可以的。如果你想要人陪伴,可以考慮打電話找朋友聚聚。如果她太忙,她會告訴你。我的患者貝琪覺得孤獨,而且被朋友忽視。在我們共同努力下,我們識別了某些抑制情緒,這些情緒是使她無法與人連結的根源。在處理核心情緒的同時,我鼓勵她與自己進行類似上述情況的對話。這項談話幫助貝琪減少羞愧。她得知:1.她有一個羞愧部分,這個羞愧部分擔心朋友不喜歡她。2.她擔心別人太忙,沒空理她。3.她對於朋友不打電話給她,存有一些情緒:主要是悲傷和憤怒。4.她被動地等待,假設各種情況,然而積極主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5.她必須鼓起勇氣主動聯絡。(本文摘自/不只是憂鬱/時報出版)

不只是憂鬱練習 找到你的核心情緒

不只是憂鬱練習 找到你的核心情緒#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頭到腳慢慢審視你的身體,以尋找任何情緒,無論這情緒有多麼細微或微妙。當你找到某種感覺時,問自己以下的每個問題,以找出最適合的核心情緒。務必要慢慢進行。一次檢查一種情緒。給自己充裕的時間(花三十秒鐘審視你的身體尋找每一種情緒,這將會感覺花很久時間)。回答下面的每個問題,並在你現在找到的每一種情緒旁邊打勾。只要接受你注意到的東西,並且抗拒評估「你是否應該有這種感覺」的誘惑:•我感到憤怒嗎?•我感到悲傷嗎?•我感到恐懼嗎?•我感到厭惡嗎?•我感到喜悅嗎?•我感到興奮嗎?•我感到性興奮嗎?選擇一個你正在經歷的核心情緒。盡量注意情緒本身就好;不要去思考情緒,只是感受它就好。停留三十秒,一邊深呼吸。當你和那種情緒一起停留更久,會發生什麼事?寫下你注意到的三件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你正在經歷的情緒完成下面的句子。不要去判斷或思考,當你的身體感覺到這種情緒時,只要讓它告訴你答案就好。我對____很生氣,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對____感到難過,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我害怕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我對____感到厭惡,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我對____感到高興,而且想要和___________________分享。我對____很興奮,而且想要和___________________分享。我對____產生性興奮,我的幻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摘自/不只是憂鬱/時報出版)

同理珍愛你的父母 讓關係更美好

同理珍愛你的父母 讓關係更美好#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成為真正的大人之前,有很多大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讓他們感覺不稱職的父母。可能是當時父母正在創業,或陷入職涯最困難的階段;可能是正經歷婚姻或財務危機,而將自己的困擾發洩在孩子身上;又或者是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造成大孩子心中長時間的傷害。Ruby 就是這樣的孩子。她有一段印象深刻的往事是:在小三的時候,因為發燒身體不適,她嘔吐之後自己把地板弄乾淨、把自己梳理乾淨,自己燒了開水後,就等著哥哥姊姊回家弄飯給自己吃;一直等到九點多媽媽回家,跟媽媽說了自己發燒嘔吐後,就去上床睡覺了。令她難受的地方,則在於現階段的母女相處裡,她很容易感知到母親對自己叨念,甚至會很快聽見母親對自己的不認同。任何母親關心的話,對她而言都成了責備,她心裡經常出現這樣的聲音:「妳到底憑什麼管我?」「妳要我好好照顧自己,難道妳覺得我照顧不好自己嗎?難道妳沒看見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嗎?」「妳說我不懂得感恩,究竟是要我感恩什麼?就因為妳是我的媽媽嗎?那妳有參與過我的童年嗎?」我們其實需要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見受傷的小孩;因為童年無法再重來,年邁的父母也無法再當你心中渴望的父母,重新回來愛你、滋養你。所以親愛的,最快療癒與和解的方式,來自於你自己。你可以這麼做:一、擁抱內在小孩唯有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安撫與釋放心中所有對父母的情緒,才有辦法以清澈的雙眼看待自己的父母。有太多時候,我們會受到過往的記憶與情緒羈絆,內心裡對家人有很深的埋怨和不滿。因此每當面對家人時,我們都會有難以克制的憤怒油然而生,或是對他們的言語過度敏感,甚至是忍受度過低,這都是因為內心的小孩沒有被好好安撫。你可以寫一封信給十歲的自己,好好與當時生病的自己對話;你很有可能在對話的過程中,想起更多記憶的片段。最重要的事情在於:你不再對自己隱藏內心的感受,你感覺到的孤單、受傷、難過與害怕,都是真實的;你是那個陪伴在十歲自己身旁的大人,去傾聽陪伴他一切的心聲。二、療癒心中的父母當你接納內在小孩,也清理內心積存的情緒時,你會感覺到自己有辦法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父母;你也會發現自己不再去期待或要求父母當你心中的理想典範,他們就是他們自己,就如同你就是你,那個可愛又天真的你一樣。當你可以如實地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感受時,你也就能如實地理解當時的父母,開始給出寬恕,或是擁抱當時的父母。如此一來,在與父母的日常互動中,你就能逐漸給出愛和尊重。你能開始看見那些過往你所認為的叨念和干涉,是他們所認為的愛的付出和給予;當你可以清澈地看見後,就能去決定你是否要接受這樣的關心形式,或是要為了你們的關係開始轉換,讓父母更懂得如何運用令你舒服的方式靠近你,而不是不斷讓你感覺被限制。(本文摘自/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遠流出版)

親子溝通:孩子心聲知多少?

親子溝通:孩子心聲知多少?#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情緒,是每一個地球人都有的正常反應。雖然身為大人的我們從未學習情緒這堂課,多數人也都能理性思考並控制自己的行為,安然度過每個情緒起伏的時刻。然而,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那正在發育的大腦尚未成熟,當然無法像大人那般迅速控制、消化自己的情緒;尤其,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情緒的強度似乎令大人愈來愈難以招架,甚至,孩子的每一次情緒風暴,可能會瞬間摧毀大人的理智線,造成親子衝突。所幸,孩子大腦的可塑性給予我們陪伴他共同學習的絕佳機會,只要在孩子每一次情緒翻騰時,用對方法教導他好好處理情緒,就能讓孩子學會面對突如襲來的情緒風暴。情緒教育是一門重要的課題,需要父母和孩子多花心力理解彼此並隨時覺察練習。現在,請你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試著把腦海裡知道的所有情緒一一寫下來。計時一分鐘,開始!完成後,請你看看自己所寫的答案,假使一個答案得六分,請問你的分數及格嗎?再來,請你數一數自己所寫的「正向」情緒(如快樂、高興等)及「負向」情緒(如生氣、難過)哪一種比較多?以往每一場情緒主題演講,徐老師都會讓台下的老師、家長、保母們玩玩以上的小測驗,通常前面四、五個情緒都能如神助般迅速完成,但後面的情緒往往有點卡住、寫不出來。如果你和徐老師第一次玩這個測驗的結果相同—都是「不及格」,請別傷心,我們一起努力再學習!而徐老師以往在各縣市演講時的調查也發現,多數大人所寫的「負向」情緒明顯多於「正向」情緒。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小到大從未學習過一門叫做「情緒」的課程,如今成為爸媽的我們,深知孩子的情緒教育不能等,卻不知該從何著手,惶恐不安之餘,更容易被孩子的情緒所牽動。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感覺,請和徐老師一起學習從「心」認識「情緒」。十多年前的教養多以行為學派為主軸,當時針對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認為應以忽略或隔離來削弱這些行為。無論是孩子在學校拒絕參加活動,或干擾課程進行,還是在家中用哭鬧方式來吸引大人注意以達到目的,我會建議老師和家長先「忽略」孩子的情緒、「暫停」孩子手邊的活動,並將孩子帶至一旁,等到孩子冷靜之後再進一步引導。當我家的海寶哥滿一歲後,再也不像之前那樣溫順、好轉移情緒。正值自我意識萌發的他,加上遺傳自媽媽的大嗓門—這小子不如意時的暴哭,可真是驚動街坊鄰居(好險那年代沒有一一三家暴專線),甚至還有熱心鄰居偷偷叫海寶的奶奶要常常來「關心」孫子咧!面對這位情緒反應強度超高的孩子,我也只是淡定地對他說:「哭哭沒有用,等你哭完再抱抱。」一旦哭久了,孩子往往忘記自己生氣的原因,而只想要大人抱抱安撫,所以當海寶哭聲變小、慢慢向我靠近時,我才會抱著他,邊用動作安撫,邊說明我所期待的行為。近幾年腦科學的研究帶動著人類對情緒教育的認識。當孩子被情緒綁架(還想玩玩具而拒絕上床睡覺、妹妹破壞了哥哥辛苦蓋好的積木)時,講理說教是完全無法被接收的訊息,因為與情緒相關的右腦正處於混亂,而負責理智邏輯的左腦,尚未成熟也無法平衡混亂的右腦。過去常被大人使用的隔離、忽略情緒等冷靜方法,並不能被孩子的大腦所接收,當爸媽用錯方法,導致溝通無效、孩子拒絕配合,下場往往是孩子更暴躁、大人更徬徨無措或憤怒。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在孩子出現情緒的當下,爸媽用肢體動作、眼神表情及語言說出孩子此時的感受、心情,同理孩子的情緒、和孩子的右腦接上線;當孩子逐漸放鬆、軟化下來後,再透過理性的引導、溝通或提供孩子不同選擇,來幫助他們的左右大腦更整合協調。別忘了,孩子的大腦正處在可塑性很高的階段,他們只是還沒學會如何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建議爸媽不妨及早開始陪孩子練習。(本文摘自/從心學教養/大好書屋)

關懷+同理 加倍理解孩子

關懷+同理 加倍理解孩子#情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六歲以下的孩子而言,情緒是看不見的抽象概念,因此,用顏色來幫助學前幼兒連結自己的情緒是很好的方法。我喜歡問孩子:「做什麼事情會讓你覺得好快樂好開心?」孩子通常會搶著回答:「吃糖果、去公園玩、騎腳踏車……」接著我再問:「那你覺得開心快樂是什麼顏色?」孩子的答案更有趣了:「是紅色/黃色/黑色/粉紅色……」真是五花八門各種顏色都有呢!最後,我會請孩子用快樂的顏色把自己愛做的快樂的事畫下來,利用顏色來引導幼兒思考情緒的感受;當然,也可觀察每個人對情緒的感覺都不一樣,如同情緒沒有對錯之分。 國小階段的孩子,對於文字的理解較好,也開始學習用文字來表達想法,像是:造句、日記、作文。在某年暑假,我出了一項作業給兒子,請他先閱讀一本文字比插圖多的情緒繪本《請你告訴我情緒是什麼?》,了解書中所描述的十二種情緒感覺後,再選一種情緒,並試著寫寫看什麼事情會讓自己有那樣的情緒。 一開始,兒子所寫關於「快樂」的句子都非常「簡要」:吃生日蛋糕、踢球、玩水……我陪著他慢慢回想每一件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跟誰一起、當時的天氣等等;而後,每個簡要的句子便逐漸拉長:在炎熱的太陽下踢足球、在涼涼的秋天騎腳踏車、吹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若把每一件事情的細節都描述出來,甚至有機會變成一篇短文。如此的思考及書寫過程,能幫助孩子仔細觀察、感受自己的情緒波動,也會提高孩子對於情緒的掌握及敏銳度。 徐老師這樣說 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練習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沮喪/難過…… 提醒孩子能幫助自己冷靜的方法提供孩子適當的選項:你需要媽媽抱你,還是去房間冷靜一下? 孩子配合引導時,給予鼓勵回饋明確告知孩子進步之處:你剛才有練習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媽咪覺得你做得很棒!像這樣,孩子便能透過每一次的練習,來強化大腦的情緒處理能力;而這些練習過程全得仰賴大人的重複提醒、耐心陪伴才能達成,所以大人自己要先有好情緒,孩子才能培養好情緒! 孩子被情緒綁架時的處理原則 爸媽蹲下來或坐在孩子身旁:使自己和孩子同高,看著孩子,同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摟著孩子、牽著孩子的手,透過這些肢體動作及眼神發出「我懂、我想幫助你」的情感訊息,跟孩子的右腦搭上線。幫孩子說出當下的情緒和感受:例如我知道你的玩具被搶走很委屈/生氣、我知道你不能買玩具感覺很失望/傷心,藉由替孩子說出剛才發生的事件及情緒感受,不僅能同理孩子、讓孩子有被了解接納的感覺,更是教導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這也是情緒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以同理且溫和的方式引導:當孩子感受到大人的關懷和同理,情緒自然會慢慢緩和下來,此時爸媽再從理性角度來引導孩子做適當的處理。例如:我知道你的玩具被搶走感到很委屈/生氣,但是打人沒辦法解決問題,我等你冷靜下來,我們一起去關心弟弟有沒有受傷;我知道你不能買玩具感覺很失望,你需要媽咪抱抱,還是想自己冷靜一下呢? 給予積極正向的鼓勵:假使孩子每次生氣就打人罵人,爸媽透過上述過程引導,讓孩子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結果哪怕孩子生氣時間只縮短了五分鐘,都值得爸媽在事後給予大大的鼓勵回饋:剛才你有試著幫助自己冷靜下來,爸爸覺得你做得很好!/剛才你有努力忍耐、控制自己,媽咪覺得你進步了!人類的大腦具可塑性,透過大人的回饋鼓勵,能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進步之處,下次面對同樣情況時,會更努力做得更好。(本文摘自/從心學教養/大好書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