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服降尿酸藥 恐引發嚴重過敏

服降尿酸藥 恐引發嚴重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若服用降尿酸藥物,出現皮疹、發燒與喉嚨痛,恐怕要多加注意!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發現,曾有病人服用降尿酸藥allopurinol數週後,出現皮疹、發燒、喉嚨痛等疑似藥物過敏反應症狀,分別到不同診所就診數次,卻僅被診斷為濕疹及上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時停藥,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惡化,直至全身水泡、黏膜嚴重潰瘍,回原處方醫院急診時,才被診斷出可能是嚴重的藥物過敏—「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病人雖幸運存活卻留下嚴重後遺症。藥物過敏症狀 易被誤診為呼吸道感染食藥署於近期發函請各醫療院所加強藥袋標示,並提醒醫療人員應對病人用藥後出現嚴重皮膚不良反應初期癥兆如,喉痛伴隨發燒、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等症狀應提高警覺,切勿僅以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一般過敏症狀來治療,如早期發現並適當處置,可避免更嚴重傷害發生。根據歷年藥害救濟統計資料顯示,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約占所有藥害救濟給付案件的六成;此類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藥物敏感症候群等。常見可能導致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可疑藥品包括,降尿酸藥品、抗癲癇藥品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品等。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初期症狀包括,喉嚨疼痛伴隨發燒情形、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丘疹、廣泛性表皮脫落、眼睛癢、水泡、出血、倦怠等,雖然大多數皮膚不良反應的發生是難以預期的,但如能及早發現,及時停藥並做適當處置,可降低藥品不良反應的嚴重度及傷害。

預防小兒過敏 3歲前飲食是關鍵

預防小兒過敏 3歲前飲食是關鍵#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小兒過敏率居高不下,為避免孩子日後長期受過敏症狀所苦,從出生起的預防不容輕忽!成大附設醫院小兒科王志堯醫師指出,據研究顯示,約2成以上過敏兒有情緒問題,等於每5個過敏寶寶至少就有1人出現情緒不穩,甚至影響與家人、同儕的相處;過去門診中,也曾碰過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因為擔心身上的紅疹、抓痕被同學看到,對自己沒信心,進而影響人際關係的案例。許多家長因為孩子目前沒有過敏現象,就失去防備之心,但根據過去門診觀察,很多過敏現象會到一歲之後才陸續出現,如果沒有及早預防,等到過敏體質已經被誘發之後,孩子的健康就回不去了。預防過敏從出生做起 母乳是最佳選擇王志堯醫師特別提醒,出生起的飲食攝取,是決定寶寶體質的一大關鍵,其中又屬母乳是寶寶最佳的營養來源,含多種營養素及嬰兒必需的抗體,可調節免疫功能;此外,母乳中的免疫物質還可防止過敏原通過腸黏膜進入血液中,降低過敏的發生。由於幼兒的腸道免疫細胞尚未發育完全,根據研究,有75%的幼兒對配方奶中的成分過敏,其中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是一大肇因;所以王志堯醫師建議,在三歲前喝母乳或減少牛奶蛋白的水解蛋白奶粉,可減少過敏發作。 

過敏寶寶出生塗低敏乳液 可降低35%異位皮膚炎風險

過敏寶寶出生塗低敏乳液 可降低35%異位皮膚炎風險#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我國高達兩百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其中,嬰幼兒占了將近一大半,每十個小朋友,就有一位必須受搔癢之災,更有嬰兒一出生沒幾個月,手臂、手肘等處,便出現粗糙與紅疹搔癢的狀況,醫師就提醒,有過敏體質家庭,所生下來的小寶寶,建議可在出生後,即刻開始塗抹低敏性的保濕乳液,可大幅減少寶寶長大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達三成五。過敏家庭新生兒 容易罹異位性皮膚炎根據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調查發現,過敏家庭有約6成的寶寶會在1歲前發病,更有高達8成5的機率會在5歲前發病,居高不下的發病機率困擾著眾多台灣過敏家庭。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幼兒期,主要與先天性過敏體質有關,病患體內的聚絲蛋白基因(Filaggrin)產生突變,使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度在出生時就會下降,並且增加表皮環境中過敏原的穿透性,導致嬰兒皮膚乾燥、進而發展為皮膚炎。過敏家庭的嬰幼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機率高,黃毓惠醫師建議越早開始肌膚護理,越能提早強化肌膚屏障,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機率。新生兒從保濕著手 罹皮膚炎風險降低家長可以選擇不要含有香精等致敏性成分的保濕與清潔用品,例如塗抹添加神經醯胺或聚絲蛋白等能幫助肌膚維持健康保護功能的成分。神經醯胺前質可促進皮膚屏障功能及保水度,而聚絲蛋白分解產物(天然保濕因子)則可快速改善肌膚乾燥,增強肌膚防禦力。此外,夏季寶寶容易流汗,護理師也提醒,盡量不要讓汗水長時間停留在肌膚上,家長應以清水或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沐浴用品溫和清潔,避免汗水讓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

樂閱讀/9招環境控制 降低過敏發生

樂閱讀/9招環境控制 降低過敏發生#過敏

大家都知道環境中有許多會誘發氣喘的因子:塵蟎、香菸、黴菌、油煙、空氣汙染、蟑螂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塵蟎的防治。以下提供多種方法來滅絕塵蟎與其他致敏原: 1)降低室內溼度/當室內溼度在50%以下的時候,塵蟎和黴菌這兩大致敏元凶會很難繁殖,活得很不好。因此,當孩子去上課,或者長時間離開房間時,請使用高效能除溼機除溼。要注意的是,太乾的空氣也會引發氣喘,所以孩子一旦回家,就把除溼機關掉,窗戶打開通風。總而言之,就是「房間裡面沒有人的時候才除溼」。2)丟掉地毯、厚窗簾布、沙發坐墊、彈簧床及填充玩具/這些東西都是塵蟎生長的溫床,請趕快搬走,改用皮革材質、塑膠材質,或以木製家具取代。若無法移除彈簧床,須使用防蟎套將床墊、枕頭、棉被全部包起來,這非常重要。很多母親捨不得花這個錢,展現阿信的精神天天洗床單,這樣做完全是白費功夫。塵蟎都躲在床墊裡面,光洗床單是沒有幫助的。3)不要再抽菸了/很多爸爸以為去陽臺抽菸就沒事,即便如此,也很難讓屋內是個無菸的環境。長期暴露在有菸的致敏原下,孩子的氣喘不容易改善。4)寢具的洗滌/包上防蟎套之後的床鋪,您可能會再套上一個孩子喜歡的漂亮床單。這些床單枕套需每星期用攝氏55度以上的熱水或烘乾機先處理十分鐘,或者使用殺蟎化學製劑後,再以清水洗滌乾淨。這樣做是藉由加熱或化學藥物來殺死床單上的塵蟎。請注意:殺蟎化學製劑絕對不能取代防蟎套! 5)高效能粒子空氣過濾(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即HEPA)系統/市面上有HEPA系統的吸塵器,也有HEPA系統的空氣濾淨器。使用這些可以稍微減少空氣中飄浮的灰塵與塵蟎,經濟上許可的話,可以每個房間放一臺。6)每週清理冷氣及濾網/此步驟可去除灰塵、碎屑及黴菌過敏原。7)不要養寵物/狗毛、貓毛都是讓孩子氣喘的過敏原。8)如果可以,搬離汙染的都市也是一個不得已的方法。9)大掃除時,塵蟎過敏的病人應在清潔時及清潔後一小時內遠離該處,因為此時致敏原是滿天飛舞。(本文作者/黃瑽寧)(摘自/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時報出版)

打擊過敏症狀 茶飲+穴位按摩有效舒緩

打擊過敏症狀 茶飲+穴位按摩有效舒緩#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許多過敏病患,除了流鼻水、打噴嚏之外,皮膚搔癢,甚至癢到睡不著,全身抓破皮,都是過敏常見的症狀,也常常因此不堪其擾,台中就有一名張小姐,早上起床常會打噴嚏、流鼻水,起床有時也會看見自己身上莫名多了好幾條傷痕,原因為皮膚過敏搔癢惹禍,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師廖振羽,就提供了茶飲與穴位按摩的方法,以減緩過敏症狀。吃下發物 過敏症狀更嚴重廖振羽醫師指出,張小姐屬於過敏體質,這類病患除常見出現呼吸道過敏症狀,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很常合併皮膚過敏問題,包括,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尤其是接觸中醫所謂的「發物」後,更容易誘發皮膚過敏。廖醫師表示,「發物」為民間傳統術語,「發」即「誘發」含意 ,「發物」指容易引起上火、過敏、或令舊疾復發、新病加重的各種食物。常見發物如,甲殼類海鮮(蝦、蟹)、動物內臟、熱性水果(芒果、荔枝、榴槤、櫻桃)、香菇、南瓜、茄子、大蒜、堅果類(花生、巧克力)、酒精性飲料等。張小姐就很喜歡芒果、荔枝這類水果,她說,冰箱拿出來的冰冰芒果、荔枝,吃了十分清涼。廖醫師提醒,造成皮膚過敏的「發物」,因人而異,主要與個人體質有關,有過敏體質的人,除了避免常見誘發皮膚過敏的食物外,須養成紀錄「飲食日誌」的習慣,瞭解自己容易過敏的物質,才能遠離惱人的皮膚過敏。廖振羽就提供一茶飲與穴位按摩的方法,助民眾能緩解症狀:1)預防茶飲/防風3g、連翹2g、麥門冬6g、大黃2g、甘草6g,加入500~800cc水中煮沸後,再加入薄荷2g,小火煮3至5分鐘後,過濾藥渣,放涼即可飲用。若容易腹瀉,大黃劑量減為1g。2)穴位按摩/穴位按摩也是保健方法,每個穴位按壓1至2分鐘,一天做2到3次,可以減緩搔癢的不適。曲池穴,手陽明大腸經--曲肘橫紋處。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腕橫紋上兩吋(三橫指),兩肌腱之間。血海穴,足太陰脾經--大腿內側,髕骨內緣上2吋,肌肉隆起處。百蟲穴,經外奇穴--血海上一吋,髕骨內緣上4橫指處。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足內踝上三吋(四橫指),脛骨內側緣後方。

男子過敏長紅斑 竟是血小板低下症

男子過敏長紅斑 竟是血小板低下症#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阿傑在升高一的那一年,突然發現自己腳上出現一點一點的紅斑,起先以為只是單純的過敏,但隨時間過去,腳上的紅斑不但沒有好,反而連脖子都冒出來,嚇的家長趕緊帶他求診。經就醫檢查後發現,其實阿傑罹患了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後來在注射免疫球蛋白後,現在的他已經痊癒,且重回無憂的高中生活。血小板低下症原因不明 好發於2~4歲兒童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陳淑惠醫師表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從嬰幼兒到青春期皆可能發生,尤其好發於2~4歲的小朋友,主要是因為身體產生的抗體結合至血小板細胞膜上,導致帶有抗體的血小板在脾臟被吞噬細胞吞噬,引發出血的表現。只是,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發生原因不明,較常見的是在病毒感染後1~4週出現,而在臨床上,患者會出現身上瘀青、出血斑點,也可能出現流鼻血、腸胃道出血、血尿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有腦出血。症狀發生時應盡速就醫檢查 排除其他問題陳淑惠醫師更表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因單純是血小板的問題,診斷時必須先排除其他病因的可能性,若有貧血、發燒、腳酸、腳痛等非典型的表現,則有必要進一步接受骨髓檢查,以排除白血病或是再生不良性貧血的可能性。另外,要注意的是血小板低下也可能是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先驅症狀,所以,提醒民眾若是有出現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的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以確保身體沒有其他的問題產生。8成病患一年內可自行痊癒而在治療方面,有8成的病患就算不治療也會於1年內自行痊癒,且治療並不會影響病人的長期預後,但若是接受類固醇或免疫球蛋白治療的話,可迅速提升血小板的數目,減少因血小板太低所引發的出血風險。若1年後仍未改善,就稱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可以利用類固醇或促進血小板製造的藥物進行治療,幫助血小板控制在3萬以上,若是無法的話則需要切除脾臟來達到控制。

樂閱讀/10警訊 你的過敏失控了?

樂閱讀/10警訊 你的過敏失控了?#過敏

秋天過敏特別嚴重,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別再拖了,趕緊找醫生尋求治療對策吧。1)經常鼻子發癢、猛搓鼻子,甚至搓到脫皮/尤其是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只要進出冷氣房或溫差大的早晨夜晚,鼻子容易搔癢難耐、狂流鼻水,症狀如果嚴重到無法專心工作、上課或睡眠,為了避免過敏災情持續擴大到其他症狀例如氣喘,建議要就醫。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包括抗組織胺、鼻血管收縮劑、肥大細胞抑制劑、抗生素等合併治療或局部類固醇噴劑。2)熊貓眼/黑眼圈也可拿來「算病」? 的確,黑眼圈跟過敏嚴重度有相關性,台大醫院研究發現,67%過敏性鼻炎孩童有黑眼圈,且下眼袋的顏色較黑,面積也較大。3)鼻塞很久都沒好/如果是感冒引起的鼻塞,通常一個多星期會好,如果持續鼻塞很久沒好,很可能是過敏所致,若沒就醫用藥,容易併發鼻竇炎、長鼻瘜肉(反覆的發炎反應,讓組織增生,嚴重時會阻塞氣道,使呼吸不順暢)、睡眠障礙、氣喘或頭痛。4)呼吸時有咻咻聲/一般來說,氣道受阻時會產生咳嗽、胸悶有壓迫感、喘鳴,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呼吸時伴隨咻咻的聲音,尤其運動過後更明顯,且經常反覆發作,很可能是氣喘,請趕緊就醫檢查。5)皮膚癢到不行/皮膚發癢,抓到停不下來,搔抓引起疹子,疹又導致癢,惡性循環,如果是發生在孩童身上,當心得了異位性皮膚炎,這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復發的濕疹,建議找醫生好好治療控制病情,以免引發更嚴重的過敏反應。6)蕁麻疹/有一種癢,皮膚會出現膨疹,很像被蚊子叮過之後的腫塊,一段時間會消退。大人小孩都可能得,那就是蕁麻疹,雖然國內外指出約二○%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會得一次,那不表示可以輕忽。如果皮膚腫脹發生在比較深層的部位稱為「血管神經性水腫」,萬一發生在喉嚨,有可能會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危及性命。建議找醫生看診,找出過敏原,並配合用藥治療,改善症狀。7)失眠/長期失眠會扼殺生活品質、工作表現,所以當發現長期咳嗽、鼻塞、眼睛癢、皮膚癢等各種過敏症狀已經惡化到影響睡眠時,就是該看醫生的時候了。8)很難專心且很沒耐性/過敏與過動確實有關係。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楊曜旭研究發現,有過敏體質的孩童跟一般孩童相比,有過動症的比率高出2.8倍,更且,如果把過敏治療控制好,過動的情形也能大幅改善。尤其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會伴隨過敏性結膜炎造成結膜與眼瞼癢、眼睛紅腫、流淚畏光,耳朵也癢、不斷打噴嚏,手很容易在臉上摸來摸去,渾身不舒服,動來動去,不僅很難專心,脾氣也變得不太好,超沒耐性。9)疲倦無力/長期因過敏症狀干擾睡眠、體力透支,就容易精神不濟;過敏反應也可能讓免疫系統過亢,也會讓人疲累;此外,如果有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也可能讓你昏沉嗜睡,如果持續覺得自己倦怠無力,建議回診跟醫師或藥師尋求協助。10)情緒長期低落、憂鬱/這是真的,過敏症狀嚴重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連情緒也跟著賠上。最近歐洲有項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失衡,不僅容易患有過動症,也容易出現憂鬱、自閉傾向,這篇研究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不論大人或小孩,如果經常飽受過敏症狀折磨,建議找醫生商量,調整治療策略與藥物,讓症狀有機會獲得緩解,重拾生活品質。(本文作者/林貞岑、曾慧雯等著)(摘自/跟著天氣養生/康健出版)

科技大廠不負責任手機殼愛用「鎳」 早引發新一波過敏危機

科技大廠不負責任手機殼愛用「鎳」 早引發新一波過敏危機#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陳承璋/採訪報導)智慧型手機已成現代民眾不可或缺的重要必須品,但人們手上所拿的手機,令人始料未及,竟成了現今過敏原的主要元兇之一!經《優活》觀察,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直指,接觸手機而過敏的案例,在近十年之間,暴增了十二倍以上,究其原因,就是手機上頭所鍍上的一層金屬「鎳」,然而,鎳金屬雖為目前醫界公認的「最易誘發過敏的金屬」,但在現今,無論在高階亦或低階手機,皆可看見金屬鎳的蹤跡,恐讓過敏體質的民眾,深陷於起疹、長水泡的風險之中!報告顯示 手機早已是過敏元凶之一焦點先轉移至前陣子來自於《小兒科過敏、免疫學與肺學》的報告指出,愈來愈多的科技大廠,在手機鍍上金屬鎳、鉻等情況日益嚴重,導致從2000年至2010年,因使用手機而造成過敏的案例,暴增十二倍以上,其中,又以重度使用手機的兒童與青少年最為常見,恐造成臉頰、下巴等處出現疹子或水泡。不管是在高階或低階手機,都能看到鎳、鉻的蹤影,而三星與黑莓則被點名,幾乎有七成以上的手機,都鍍上一層鎳與鉻。近期,《小兒科期刊》也發表了一名十一歲男童個案,男童因使用父母新買的iPad,竟使全身起疹,經醫師檢查,發現原來是平板上頭一層金屬鎳所致,而父母經醫師建議,在平板外頭包上一層包膜,男童的症狀也隨即好轉。國內五年來因鎳過敏案例 莫名增加 國內長庚毒物科醫師顏宗海坦言,近五年來,因鎳而過敏的病患,查無任何原因,的確有明顯增加的情況,過去,鎳過敏案例大多來自於耳環或是手環上,但智慧型手機似乎也要納入考量的範圍之內。皮膚專科醫師趙昭明也說,鎳是最易誘發過敏的金屬,在醫學上也獲得普認知,而門診上也曾遇過眾多因耳環與手環,外層因鍍上一層鎳,而產生嚴重的接觸性皮膚炎的案例。塑膠機殼鍍上鎳合金也能有金屬質感 難怪科技廠愛用然而,雖鎳金屬極易引起過敏體質的人們,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紅腫、癢等症狀,但在科技界裏頭,卻仍肆無忌憚的,持續在機殼上鍍上鎳金屬,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林招松表示,即使是塑膠機殼,也能透過鍍上一層鎳與鉻的方法,使其出現金屬光澤與具備質感的外觀。另鍍上此兩種金屬,也能使塑膠機殼的功能提升,例如,提升其抗磨與耐刮性。在塑膠機殼上,若能鍍上一層鎳合金,就能使手機出現具備金屬光澤的質感,難怪在追求手機外觀需日益精緻的當下,各個科技廠當然對金屬鎳趨之若鶩,如此愛用,顏宗海醫師就提醒,過敏體質的民眾,最好能在任何手機的外頭,包上一層包膜,以防止機殼上的金屬鎳直接碰觸到皮膚,除了能保護手機外觀不受外力刮傷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能避免引發皮膚過敏,讓人苦不堪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