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慢性過敏」難辨 心血管疾病上身

「慢性過敏」難辨 心血管疾病上身#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免疫功能良好,就代表不會經常感冒生病,免疫力提升,意謂著身體將遠離疾病威脅,處於健康狀態。當外來病菌入侵到身體,導致發炎等過敏現象,正是免疫系統啟動防禦機制,提供保護作用。免疫系統對我們來說,可說是身體抵抗外來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線。慢性過敏症狀晚顯現 難以連結食物過敏是一個好的現象,因為有外來的物質入侵到身體,所產生的一種自然的自我保護反應,只是有時保護太過頭,產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全身起紅疹,或是身體發癢。有些人吃了不乾淨的海鮮後,整個嘴巴紅腫,如果仔細把這些部位進行切片或檢查的話,會發現有很多免疫細胞在裡頭浸潤,其實就是身體在自我保護的一種表徵,然而過度保護,反而衍伸出其他問題。起紅疹或嘴巴腫起來,這些顯而易見的突發性徵狀,屬於「急性過敏」。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有奶蛋類、花生、小麥、海鮮等,很多人喝牛奶會拉肚子、吃花生誘發氣喘。另一種「慢性過敏」,症狀並非立即顯現或不明顯,可能在四十八小時後才出現,又稱為「延遲性的過敏反應」。由於發作時間太晚顯現,使得我們難去連結。一個人可能對小麥有慢性過敏,當下吃了一塊麵包,兩天後覺得頭痛、渾身不對勁,卻很難聯想到頭痛是因為麵包,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導致後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所以慢性過敏需要重視。「排除飲食」做紀錄 慢慢剔除過敏原目前坊間有針對「急性過敏」和「慢性過敏」的檢測方式,抽血分析哪些蛋白質會產生免疫反應,這些檢驗報告作為一個參考,雖然症狀並非無藥可醫,卻沒辦法釐清報告的正確性,由於各個實驗室所設的參數值不同、標準不一,了解體內產生免疫物質的程度,藉此判斷是否對某種食物過敏,這份報告仍可作為參考之用。此外,仍可使用「排除飲食」,以自己為實驗對象,譬如說今天吃了五種食物,接著觀察兩天後會不會覺得頭痛或是不舒服,然後先把其中一樣最有可能引發過敏的食品拿掉,再接著繼續吃三、四天,觀察身體狀況有沒有好轉。此方法施行起來有其難度,一來要完全避開某種食材,二來實行上必須間隔數天,還要自己詳列飲食紀錄,但仍不失為一種自我嘗試。(本文摘自/血糖代謝自癒力:不生病的營養健康療方/博思智庫)

1/3嬰過敏體質 益生菌保健聰明選

1/3嬰過敏體質 益生菌保健聰明選#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統計顯示,每3名新生嬰兒,就有1位有過敏體質,會出現牛奶蛋白過敏,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甚至於氣喘等問題。想為寶寶調節體質,不想使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來抑制發炎反應,可以試著讓小寶寶服用益生菌調整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台安醫院及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慧文表示,目前歐洲有較多的研究文獻,特別是丹麥的研究,都有提到LGG或BB12這些菌株,比較適合新生兒或嬰幼兒使用。LGG益生菌可改善腸絞痛、牛奶過敏,或是預防異位性皮膚炎,而BB12則可增強免疫力,或是改善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免疫力UPUP 嬰兒用益生菌滴劑有專利寶寶使用益生菌前,應先徵求專業醫師的意見,選擇屬於嬰幼兒使用的益生菌,而歐洲研發寶寶益生菌滴劑已行之有年,選購時也可將丹麥、芬蘭等製造國作為選購的參考。同時也要考慮小朋友是否能夠吞嚥以及適應益生菌的氣味等等。陳慧文醫師分享門診案例說道,如果把膠囊打開,再倒到奶粉,或是倒到小朋友喝的果汁、開水裡,他們有可能益生菌沒有完全服用, 殘留在奶瓶內,甚至於吐出來,所以基本上建議選擇專屬於嬰兒跟新生兒使用的益生菌滴劑。而益生菌滴劑的廠牌並不多,選擇時,認明滴劑專利,因為能夠取得滴劑專利,就表示在國外已經有相當的信譽跟認可。益生菌畏高溫 避免與藥物併服服用益生菌時,溫度不宜過高,以入口溫最合適,而且要避免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醫師建議,最好的服用方式是直接將益生菌送入寶寶口裡,親餵母奶的寶寶,也可以滴在媽媽乳頭上讓他直接吸允,錯開與藥物的服用時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皮膚紅斑是過敏?併無力恐「皮肌炎」

皮膚紅斑是過敏?併無力恐「皮肌炎」#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2歲的方小妹妹前年底開始體力變差,手腳、臉上出現紅疹,總是被診斷為過敏,卻查不到過敏源。有時吃著晚飯就會睡著,某天起床時,臉變得很腫。方小妹妹某次玩溜滑梯時頭部出現無力狀況,不斷撞到溜滑梯咚咚作響。老師察覺有異,建議家長盡快帶她就醫。醫師診斷發現罹患較少見的免疫疾病皮肌炎,除了肌肉無力,還有臉部、雙手皮膚紅疹等症狀。經生物製劑治療後,已改善症狀。臉上、關節處紅斑 易誤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主任黃光永表示,皮肌炎就是皮膚及肌肉發炎的現象,患者臉上會出現一些紅斑,關節處也會有一些紅色斑塊,常被誤以為是異位性皮膚炎。皮肌炎發炎的肌肉是近端肌肉,平常穿脫衣服、上下樓梯、起床會用到的較大的肌肉,所以可能會造成後仰跌倒、無法起床,變得無力,跑步跑得比別人慢,並因為狀況頻傳發現肌肉有問題。與異位性皮膚炎相較,皮肌炎的特點是在眼皮下會有紅疹,而且搔癢的症狀較不嚴重。異位性皮膚炎則通常都與遺傳有關,如父母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皮肌炎與遺傳的關係較不大,而且會合併肌肉症狀。皮肌炎注意防曬 避免紫外線誘發病情惡化黃光永主任表示,皮肌炎為自體免疫疾病,發病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五,病因不明,好發的男女比為1:2,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臨床症狀從輕微四肢肌肉無力到嚴重四肢癱瘓、吞嚥困難、肺部纖維化等,常因吸入性肺炎或呼吸衰竭而致死。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皮肌炎,都要注意防曬,以免紫外線誘發病情惡化。此外,很多人會以為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力不夠,自作主張多吃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結果適得其反。適當處置還是應諮詢專業醫事人員,避免症狀未改善甚至惡化。

「敏感肌」非過敏 對抗刺激大不同

「敏感肌」非過敏 對抗刺激大不同#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知不覺中肌膚變得越來越敏感,身邊被敏感肌所困的人也增加了!許多孩童都有肌膚敏感的問題,而年輕人肌膚困擾也越來越複雜棘手!很大的因素是來自於「都市化」現象,帶來更多的壓力、污染、霧霾以及減少我們與自然環境共生的機會。人們的肌膚也走入了一個「高敏感」的狀態,並承擔著人體免疫力下降、自癒力減退的苦果。敏感肌可分先天性與後天性 對外界刺激耐受性低過去面臨肌膚問題,總會歸納是個人體質所致,而且具有敏感肌的人數占比不高;但是,在日益增加的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影響之下,發生敏感肌現象的人數不僅大幅提升,年齡也不斷下修。令人困擾的「敏感肌」是什麼?與「肌膚過敏」有何不同?「敏感肌」通常是指肌膚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較低,無法抵抗外來刺激與細菌等問題,亦無法保護體內水分,容易因受刺激而過度反應,導致發紅、灼熱、緊繃、刺痛、搔癢等現象。而「過敏」則是指肌膚受到過敏源刺激後,出現一連串肌膚異常反應症狀。敏感肌可分為二種:1)先天性敏感肌/通常表皮薄、微細血管明顯、臉頰容易泛紅,換季時因為皮膚屏障比較薄、脆弱、皮膚溫度較高,容易流失水分。2)後天性敏感肌/因長期壓力、不好的飲食習慣、不良的生活作息、環境污染、過度清潔、錯誤的去角質方式、長期使用水楊酸、果酸換膚損傷角質層、使用刺激性的化學成分保養品,或是次數過多的雷射美容療程、術後保養不當等因素所導致。過敏是某種過敏原刺激 引起免疫系統防禦「過敏」因為皮膚受到某種過敏原的刺激,引起的免疫系統的防禦反應,過敏原可能是不新鮮的食物、紫外線、花粉、空氣污染、塵蟎,甚至耳環、指甲油、化妝品、染髮劑、新裝潢等等,當免疫系統無法調適,並引發抗原抗體反應,造 成皮膚發炎,產生過敏性皮膚炎症狀。而過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指肌膚「異位性」反應,和免疫系統、遺傳以及環境有關,有的人可能還有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是一種因為氣候太乾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皮膚疾病。產生的過敏反應包括:龜裂、腫脹、發炎、細菌性病變(膿皰)、短暫性紅斑、破皮、流組織液等,並會產生搔癢刺痛、緊繃、灼熱感等症狀。肌膚敏感先進行紀錄 找出可能原因每個人都有「敏感肌」的可能,也有機會基於任何因素,產生皮膚過敏的現象;差別只在於影響的因素與自身的免疫力。敏感肌的構成因素不僅因人而異,甚至會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當碰到肌膚敏感現象時,不妨先進行紀錄,一步步找出可能原因,才能更具體、有效並且全面的給予正確的解決對策。由於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同時也是體內最大排泄器官,以及接觸外界、保護肌肉組織、體液、臟器與骨骼的第一道防線,將之視為一個盡忠職守、專業又負責任的「超級保鑣」,當肌膚產生過敏現象時,就是在提醒所處的環境、使用的物品,或者飲食與身心的情況有什麼地方不對,應該提高警覺。(本文摘自/東方逆齡女王的敏感肌全對策/渠成文化)

空汙危機傷眼!「擠眉弄眼」4步驟

空汙危機傷眼!「擠眉弄眼」4步驟#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擔心空氣污染影響肺部功能,空氣品質每下愈況,很多人忙著戴口罩保護呼吸道,卻沒想到眼睛也是直接受害的器官。眼角膜沒有血管是全身最敏感的地方,靠眨眼睛讓眼淚流動,吸收氧氣帶進眼球;冬季乾冷時更需要讓靈魂之窗增加開闔、閉上次數。「擠眉弄眼」4步驟 將髒汙微粒擠出去臺中慈濟醫院眼科醫師袁漢良表示,「擠眉弄眼」,藉擠眼淚溼潤眼球、擠出髒污,眨眼跟呼吸一樣重要,不眨眼睛最多維持三、五分鐘就受不了,跟憋氣潛水一樣,因為眨眼就是眼角膜的呼吸,呼吸有多頻繁,眨眼次數就應有相對等次數。最重要的是,貶眼還可以把空污、灰塵、霧霾微粒擠出去。有些病人認為「明明眨了眼睛,為什麼還是難過?」關鍵是眨眼頻率不夠、力量不夠。擠眉弄眼要像打蠟,用力擠出眼淚,讓眼淚流動,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傳回角膜,才會讓眼睛發亮。袁漢良醫師提供「擠眉弄眼」4步驟,簡單防空汙:1)雙眼稍用力緊閉,完全密合2)自數3秒左右3)眼睛儘量張開最大4)平時1分鐘做2次以上,保持眼部的清亮眼皮薄易水腫 熱敷眼睛要當心「洗眼睛」改善不適,頗受部分長輩青睞,但這個做法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同一套器材給所有人用還可能感染。偏愛熱敷眼睛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民眾,雖然高於體溫的溫度的確可以讓眼睛舒服一點,但應適可而止,尤其要注意使用的工具、時間與溫度。把毛巾正確敷在眼皮上更要注意,眼皮是全身皮膚最薄的地方,熱敷很容易導致眼皮水腫,反而會對眼球造成壓力。袁漢良醫師建議,不妨使用密封夾鏈袋裝大約40度的溫水,變成暖暖的水球,剛好均勻密合所有的點,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以免溫度太熱、時間太久,造成眼皮血管過度擴張,引起水腫。

進食後起疹子 可能是「不耐受症」

進食後起疹子 可能是「不耐受症」#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小D第一次吃燕麥米粉四小時之後,我發現她臉上和胸前都起了紅疹子。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食物過敏」,於是馬上打電話給小D的兒科醫生。醫生聽完我的描述後,說這不是「食物過敏」, 而是「食物不耐受」。食物過敏出現症狀較快、較嚴重這是兩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食物過敏」的特點是症狀比較嚴重,而且出現症狀的速度比較快。「食物過敏」會影響身體的免疫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作,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通常在進食後一小時內就會出現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一旦確診寶寶是食物過敏,一定需要嚴格忌口,不能再吃致敏食物。而「食物不耐受」沒有那麼嚴重,它的特點是症狀比較緩和,而且出現症狀的速度比較慢。「食物不耐受」通常只影響消化功能(比如出現腹瀉等),或出現皮膚問題(比如出疹子),而且是在進食幾小時以後才緩慢出現症狀。引起「食物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腸道缺乏某種酶。寶寶腸胃更成熟後 食物不耐受症會消失根據醫生的分析,小D的情況是「食物不耐受」而非「食物過敏」。小D的兒科醫生建議先別吃燕麥米粉,過幾天後再重新引入。因為寶寶和成人不同,他們的腸胃每天都在不斷地成熟,所以只需要幾天時間,不耐受症就會消失。在停了燕麥米粉大概四天以後,我重新又給小D食用。第一、二天減量,經過觀察,發現小D沒有問題,第三天就增加為正常的量,之後小D沒有再因為吃燕麥米粉而出過疹子。區分清楚「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客觀對待忌口這件事。「不耐受」是正常的身體應激反應,對導致「不耐受」的食物不用「判死刑」,可以暫時停掉,過幾天後再繼續嘗試。(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花生醬寶寶不宜?可逐步試加於早餐

花生醬寶寶不宜?可逐步試加於早餐#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小D不滿1歲時,她的一個小玩伴一家來我家玩,夫妻雙方都是波士頓的外科醫生,他們的寶寶和小D一樣大。他們看到小D吃雞蛋和花生醬時,都驚呆了,我也有些驚訝,因為1歲以內可以吃雞蛋和花生醬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副食品知識了,而他們作為醫生卻並不瞭解。逐步引進新食物 盡量加在早餐一問才知道,他們對於這些知識的瞭解來自《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四版)》,裡面關於容易致敏副食品的知識已經過時了。最新的《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第六版)》指出,晚引進容易致敏的食物並不會降低寶寶過敏的風險,反而容易提高寶寶的過敏風險,以及讓寶寶養成挑食的習慣。在國內的媽媽看來,我在給小D引進新食物方面屬於「激進派」。其實小D的餵養復健師一直提醒我,在引進新食物時應該逐步添加,每次只添加一種食物,而且新食物要盡量加在早餐那頓,這樣萬一寶寶有任何不適,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晚引進易致敏食物 易提高過敏風險、挑食所以,小D每次添加新食物後,我都會連續觀察四天,如果沒有問題,再繼續引進新食物。到如今,絕大部分食物小D都吃過,每天的副食品搭配都能保證品種豐富、營養均衡。那麼,1歲以內的寶寶到底有沒有不能吃的食物呢?的確有,以前這個清單很長,如今已經變得很短了:◆1歲以內寶寶不能吃的食物•蜂蜜/不是致敏原因,但可能會引起肉毒中毒。•牛奶、豆奶/在1歲前不建議用牛奶或豆奶代替母乳和配方奶,因為前者的營養遠不及後者全面,而且有些寶寶無法消化牛奶或豆奶中的大顆粒奶蛋白。•有窒息風險的小顆粒食物、高糖高鹽食物。過敏跟引進易致敏食物的時間早晚沒有必然聯繫,相反,晚引進易致敏食物反而會增加寶寶過敏的機率。(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掃除免過敏!熱水浸泡除塵蟎

掃除免過敏!熱水浸泡除塵蟎#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大掃除是農曆新年的前哨站,為了除舊布新,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全面清潔,迎接新年的到來。然而大掃除過程中四處飄散的灰塵或粉塵,可能引發的各種症狀,讓不少人感到困擾。若患有過敏體質,更是鼻水流不停,過年期間還得忍受身體不適,破壞休假好心情。因灰塵與塵蟎過敏 出現打噴嚏、風寒症狀打掃過程中常見引起過敏反應的兇手是灰塵與塵蟎,多附著於房間難掃的角落及床單棉被上。這些過敏原可能隨著打掃時在室內飄散,若清潔時沒有做好預防措施,就會引發過敏反應。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鄭聖翰指出,一般常見症狀包含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有氣喘的民眾也可能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的情形,若過敏原與皮膚接觸,則可能造成蕁麻疹或溼疹的狀況。清潔劑、熱水浸泡清洗除塵蟎鄭聖翰主任表示,打掃時全身都應做好防護措施,包括口罩、頭巾及手套。特別是可以戴2層手套,一層棉質手套在內,可以吸附汗水,一層防水手套在外,以防止皮膚接觸過多的髒污或過敏原。預防過敏反應的重點是要做到過敏原的隔絕,打掃後也要記得換掉沾染灰塵的衣物,才是完整的防護措施。除了對過敏原的預防,也要針對床單棉被進行除蟎,減少過敏原的產生也是防過敏的重要環節,除了用清潔劑清洗,塵蟎無法存活在高於50℃的環境中,所以也可使用熱水浸泡清洗來除,還有保持室內溼度低於50%也同樣效。維持環境整潔,定期清洗棉被,才是防過敏的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