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

吃素真的會導致中風嗎?

吃素真的會導致中風嗎?#素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底媒體引述一篇未經科學期刊審核發表的報告,報導「素食者膽固醇較低,會易引起中風」後,「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向該計劃主持人溫啟邦教授請教,溫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是指中風可能因膽固醇過低,不代表是吃素造成的,提醒勿斷章取義。溫教授提醒:「5萬個低膽固醇者,只有 69人死於出血性中風,機率僅千分之一,非常非常低。」媒體報導「每3人就有1人中風,每15人就有1人死於中風」,但其中包含高膽固醇引起的阻塞型中風,並沒有被寫出來;反之卻把吃素和菸、酒、高血壓、肥胖列為5大中風因子,這是有所偏誤的,因為其他因子都已有許多科學證實,但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素食與中風的關聯。尤其素食者飲食差很大,有的只吃垃圾食物,有的卻吃得健康,不可能只問 「是否吃素?」就能預測中風,這和 「是否抽菸或喝酒?」是完全不同的。 媒體也報導膽固醇要維持在200~300 mg/dL間,反之,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總膽固醇不超過 200mg/dL,若數據是以單一研究下定論,恐生誤導!若真把膽固醇吃那麼高,很可能因血管阻塞產生心臟病或中風。低膽固醇是否是造成中風的主因,有待更多研究確認,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2006年發表一篇追蹤70萬人的的研究,發現高膽固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與阻塞性中風,而出血性中風只有在低膽固醇加上「高血壓及喝酒」的狀況下才產生。所以低膽固醇者,只要沒有高血壓及喝酒,中風率並無特偏高。健康的人可由肝製造膽固醇,不需靠吃動物食品。肝臟所製造的膽固醇相當可觀,因此,目前效果最好的降膽固醇的藥物是透過抑制肝製造膽固醇而達到效果的, 膽固醇過低的可能原因包括: 肝功能失調 (因此無法製造膽固醇)、消化不良、癌症,過量吃降膽固醇藥物也有可能。所以無論吃素或吃葷,多運動和維持正常血壓才是預防之道。(資料提供/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素食裡居然含動物性成分 北市開罰

素食裡居然含動物性成分 北市開罰#素食

全球暖化的現象讓大家開始重視節能減碳的問題,因此有專家提倡吃素最能幫助地球,例如兩盤卡路里相同的食物,一邊是牛排,一邊是青菜,結果牛排製造的二氧化碳比青菜還要高出整整24倍,這是因為一頭牛每天都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沼氣,不過最近根據台北市抽驗素食食品,居然發現兩件素食品中含有動物性成分,但由於食品來源是新北市和桃園縣,若經查屬實後,將會處6萬元以上,600萬元以下罰鍰。臺北市衛生局九月抽驗50件素食食品,其中兩件檢出動物性成分,分別是一件「燉牛肉」檢驗出雞成分,一件「素牛蒡片」檢出魚類成分。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處處長陳立奇說,「燉牛肉」來源廠商位在桃園縣;「素牛蒡片」則是新北市,已經移請轄區衛生局辦理,而桃園縣衛生局也在十一月追蹤抽驗,檢驗結果沒有檢驗出雞成分。衛生局表示,素食產品必須在外包裝依照素食分類規定正確標示,像是「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植物五辛素」等字樣,以維護消費者權益,衛生局提醒,消費者購買素食品應該選擇信用良好的廠商,避免散裝或是標示不清的產品,另外衛生局提醒,全素者的食品來源缺乏維生素B12,應該額外補充維生素B群,以符合身體健康的營養需求。

婦人長期吃素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仍飆高

婦人長期吃素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仍飆高#素食

羅東博愛醫院最近有一病例,一位長期吃素的婦女,某天早上在公園運動時,突然胸痛劇烈,送醫後診斷發現她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超標。為恭醫院營養師彭雪雲表示,吃素者如果攝取太多油脂與熱量,會導致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造成身體負擔。一般來說,素食含有較少的油脂(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以及較多的纖維素,能有效降低體內膽固醇,不過若「烹調方式」不健康,可就對身體有不好影響。營養師彭雪雲表示,有些素食者常會以油炸方式烹調食物,或是食用太多加工素食,因加工品較為重鹹、放入較多調味料,導致攝取太多油脂與熱量,會讓三酸甘油脂和壞膽固醇增加,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彭雪雲指出,素食者若使用太多椰子油或棕櫚油烹調食物,會攝取太多飽和油脂,對身體造成負擔,若又不常運動,恐怕會造成肥胖問題,也可能引發「代謝症候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台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易併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吃素瘦身反增胖? 許多女性吃素吃得不健康!http://www.uho.com.tw/bk_ctadmin/Index.asp吃肉比較聰明? 營養專家:半素半葷最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14從中醫觀點建議民眾如何吃出健康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186

素食者要注意! 研究:罹肝癌機率比一般人高

素食者要注意! 研究:罹肝癌機率比一般人高#素食

肝癌一直是是台灣最常見且也是死因最高的的惡性腫瘤,可說是是癌病死亡的第一大殺手,而黃麴毒素也是目前已知最強的致肝癌毒性物質。根據台大研究團隊發現,素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根據防癌教育基金會的統計,全台灣大約每6個人就有1人體內潛伏著肝炎病毒,其中300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近30萬人為C 型肝炎患者,有一部份的人可能會在中年以後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除了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很大關係;醫學研究證實,黃麴毒素也會增加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供資料指出,台大公衛學院陳建仁教授研究團隊發現,素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可能是素食習慣佐食豆類發酵漬物(例如豆腐乳),而花生易含黃麴毒素,且與豆類加工品(素雞、素香腸等)含有麵粉凝著劑、人工色素、漂白劑、防腐劑等有關。此外,根據研究,紅麴是由紅麴菌發酵的食品,製作過程中容易受到紅麴毒素汙染,「而紅麴毒素是一種肝腎毒素,長期低量食用會傷害肝腎。」

吃素有三好!花蓮慈院呼籲:一同響應健康蔬食減碳生活

吃素有三好!花蓮慈院呼籲:一同響應健康蔬食減碳生活#素食

花蓮慈濟醫院大愛樓大廳傳來陣陣麻油香味,日前(4/6)花蓮慈院為了推廣健康蔬食減碳生活,花蓮慈院社區醫學部與總務室營養組於四月份的每個星期三下午兩點到三點,在大愛樓大廳廣場舉辦「素食廚藝教室」活動,邀請院內及院外餐廳主廚,現場教學如何製作簡單、健康的素食料理,第一堂課邀請到服務於花蓮慈院供膳組,擁有超過二十年素食料理經驗的何榮隆大廚,教大家如何料理「惜福蘿蔔」,還有被慈濟志工稱為「師公飯」的麻油薑飯。花蓮慈院營養師莊湄喬表示,不論是從分量還是營養價值來看,蔬食都可以滿足人類飲食的最基本需求,而且如果一餐不吃肉就可以減少78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這次活動課程也以「低碳食物里程」和「地產地消」的概念為主,選用現在當季的食材「蘿蔔」。花蓮慈院素食廚藝班教的第一道料理就是「惜福蘿蔔」,食材以白蘿蔔為主,林惠敏營養師表示,白蘿蔔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維生素C、芥子油以及多種酵素,除了可以刺激腸蠕動促進消化之外,還有很好的防癌作用,加入富含胡蘿蔔素的胡蘿蔔以及富含鉀鹽及可溶性纖維的小黃瓜,不但營養滿分還增加了口感、配色。而麻油薑飯的主食材則是芝麻香油與薑,其中含豐富的抗氧化劑、天然不飽和的順式脂肪酸及薑油酮等成分,有促進血液循環及抗氧化的作用。教學過後現場還有試吃活動,吃過的民眾都豎起大拇指稱讚,紛紛圍著大廚何榮隆請教該如何挑選食材,何隆榮表示,在買蘿蔔時可以輕輕拍打,要挑選蘿蔔皮完整聲音扎實的,而且其實如果選用當季、當地的食材,絕大部分品質都還不錯,好吃又便宜,像白蘿蔔、大頭菜與菜心都是最近「正對時」的食材。花蓮慈院林俊龍院長表示,吃素有三好:第一個就是對身體好,因為跟葷食比起來,素食不但高纖、低脂、不含膽固醇,營養成分又不打折。第二是對地球環境好,有研究指出造成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有51%是來自於畜養食用動物,若是大家都吃素就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第三個則是對心靈好,因為你不用殺生,別人也不會因為你而去殺生,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地球著想,歡迎大家一起吃素。延伸閱讀「減碳菜單」: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70

素食”五標示”保障消費者 7/1貼心上路

素食”五標示”保障消費者 7/1貼心上路#素食

衛生署為了讓國內數百萬素食朋友,選購素食食品時更易辨識,已於去(97)年7月1日公告「包裝食品宣稱為素食之標示規定」,並將自今(98)年7月1日施行。因此,今(98)年7月1日製造之食品凡宣稱為素食之包裝食品,均須依公告之新規定,於產品外包裝上標示「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等五種字樣。臺中市衛生局表示近年來,國民健康意識抬頭,茹素人口增加。市售素食食品雖印有「素食可食」、「素食皆宜」等字樣,但此標示不清的說明,常使廣大素食民眾感到困擾,無從得知該素食的組成是否符合自身茹素的原則。衛生局呼籲,素食業者應遵守即將實施的新規定,以免今年7月新規定上路後,遭開單告發處罰。若業者宣稱為素食產品,結果卻被檢驗出含有動物性成分,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9條第1項食品不得為不實之標示的行為,將會被處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至於因製程品管不當而有攙葷的結果,則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20條第1項食品良好衛生規範之規定,如限期改善不改善者,將會被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一年內再次違反者,並得廢止其營業或工廠登記證照。臺中市衛生局已於98年5月辦理「素食食品業者標示說明會」說明相關規定,請食品業者務必遵守以上規定,以免受罰。如仍有疑義,可電洽臺中市衛生局服務專線04-23801127。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素食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95年結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己經超過一萬例,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95 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較86年增加47.7%。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西化的結果,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顯得日趨重要。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高脂低纖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有關係,但卻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目的,不過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方式倒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絕大部份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除此之外,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認為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將瘜肉(癌症的前身)切除並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結腸做完整的結直腸評估。一般民眾達到50歲時就可以考慮做第一次的檢查,而一級血親內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可以提前至40歲,如果個性上較容易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的大腸鏡檢查,這樣便可達到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好處。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幾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626例,發現痔瘡與大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異常項目,罹患率分別為93%、21%。且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多於50歲以下者。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卻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患有息肉者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劃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素食

50歲彭先生(化名),健康狀況良好,未曾有任何身體不適,只是偶爾大便後有出血情形。至直腸肛門外科門診檢查後,確定罹患了痔瘡,但經詢問家族史後,發現姊姊、爸爸及叔叔都罹患大腸直腸癌,因為有這樣的癌症家族史,故安排大腸鏡檢查。大腸鏡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直腸瘜肉,切除後發現為惡性腫瘤,所幸進一步手術後並無發生癌細胞轉移,屬於第一期的早期直腸癌,手術治癒率可超過九成。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像這樣有家族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案例,在最近二個月的門診就見過三例。沈名吟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絕大多數的病患是偶發的,與老化、飲食習慣不良、高脂低纖飲食,缺乏運動有關。上述這些危險因子與宿主間交互作用的最終結果,會使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包括缺失、突變等,而失去正常功能,進而產生癌症。就年齡而言,90%以上的結腸直腸癌患者都在50歲以上。少部份的大腸直腸癌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0%左右。一般而言,這類病人出現癌症的年齡平均為45歲,雖然這些家屬中並非全部產生癌症,但如果遺傳到此類癌症基因的話,估計其終身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為80%,遠高於一般人。沈名吟醫師建議,家族如有罹患大腸直腸癌之病史,而且有成員於很年輕就罹患大腸直腸癌,應定期至醫院作檢查。二位(或以上)第一等親家屬或一位小於60歲的第一等親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個人在40歲以前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以後則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P)的家屬,10~12歲開始,每1~2年應接受內視鏡篩檢。若屬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建議家族中之親屬21歲以後,應每年作大腸鏡檢查。必要時也可以安排基因測試,以發現早期癌,早期接受治療,以增加治癒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