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

走路怪怪的 少年睪丸扭轉竟發黑壞死

走路怪怪的 少年睪丸扭轉竟發黑壞死#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6歲少年小明,週日一早醒來單側睪丸疼痛、腫大,5天後小明的睪丸紅腫、疼痛症狀沒有改善,甚至影響走路,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小明患側睪丸無血流經過,確診為「睪丸扭轉」。原來是因為但由於之前曾經發生過相同情形,但1、2天後就恢復原狀,因此小明不以為意,因此錯失治療時機導致睪丸發黑、壞死,只能切除患側壞死睪丸。睪丸腫起 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發黑壞死另一位1歲的男嬰近日出現嘔吐症狀,送醫作完檢查後讓男嬰返家,但男嬰持續嘔吐。第2天再到醫院就診時,醫師發現男嬰睪丸腫起,緊急將男嬰轉診至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於急診時即迅速會診兒童外科醫師看診,經超音波確診為「睪丸扭轉」,同樣由錢大維醫師執刀,可惜因已錯過「睪丸扭轉」治療的黃金6小時,因此男嬰單側睪丸亦已發黑、壞死。睪丸扭轉好發於青春期 也有可能在新生兒時期近期連續收治2名「睪丸扭轉」病患的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外科醫師錢大維表示,25歲以下的「睪丸扭轉」的發生率約4千分之1,一般好發於青春期12~18歲,最高峰在13~14歲,但也有可能發生於新生兒時期,其主要症狀為突發性的睪丸疼痛,外觀上呈現睪丸往上縮,且隨著時間經過陰囊會持續腫大疼痛,並會有噁心、嘔吐的情形。 症狀發生逾24小時 痊癒機會剩一半「睪丸扭轉」發生原因可能與先天結構異常、固定不良、睪丸急速成長等原因有關。因此當睪丸扭轉發生時,6小時內手術有90%的機會可救回扭轉的睪丸;如症狀發生12~24小時,機會僅剩20~50%,如超過24小時,機會小於10%。「睪丸扭轉」無法預防,錢大維醫師提醒家長,家中青少年或嬰幼兒如有睪丸腫痛、嘔吐、噪動等症狀,建議儘速求助兒童外科專科醫師,務必求診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6小時。(錢大維醫師以汽球示意「睪丸扭轉」症狀/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錢大維醫師表示「睪丸扭轉」務必求診,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6小時。/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

青春期鬧出人命?掌握5原則免煩惱

青春期鬧出人命?掌握5原則免煩惱#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青少年時期對異性好奇,容易互相吸引,在未做好避孕防護措施下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國民健康署呼籲,青少年與異性交往,在享受浪漫氣氛之餘,應掌握「交友不隨性」、「要保持清醒」、「要勇敢說不」、「需尊重界線」及「使用保險套」5原則,保護自己也保護對方才是負責及愛的表現。掌握5原則 安全不冒險青少年於性心理發展過程中,對性與愛情所產生好奇,常見諮詢問題如:「談戀愛的正確觀念」、「兩性交往的技巧」、「青春期對愛情的憧憬與幻想」、「對性有高度興趣,幻想與異性距離親近」等。在交往過程中,也很容易因特定節日浪漫氣氛發生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性行為,由於未滿20歲青少女懷孕容易早產、有較高的死產機率,且懷孕也會影響未來生涯發展。國民健康署特提供青少年交往5原則如下:1) 交友不隨性/避免初次認識就單獨約會見面,約會要在自己熟悉且容易求援的公共場所,並告知家人或朋友關於約會對象與時間地點等訊息。2) 要保持清醒/約會或朋友聚會時避免飲酒或使用成癮性藥物,不飲用來源不明或離開視線的食物或飲料,才能保持清醒冷靜的行為能力。3) 要勇敢說不/避免甜言蜜語與肢體接觸的誘惑情境,對於熟識者或長輩也要提高警覺,避免發生性行為。4) 需尊重界線/交往時須互相尊重,不必勉強自己也不可勉強對方做不願意的事。5) 使用保險套/性行為時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避免未預期懷孕及性病感染。

陪孩子走過青春 比功課好更重要

陪孩子走過青春 比功課好更重要#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沒有人樂見自己中年失業,即使投資績效良好,無須憂慮家庭生計,也不該沾沾自喜,因為靠買賣股票就能維生,絕對不是應該給予子女的正向榜樣。不過,就教養子女的這個層面來說,卻又印證了中國那句俗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時三個子女陸續進入國、高中就讀,因為我已不再上班,才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陪他們走過徬徨叛逆的階段,一方面讓他們不致走岔了路,二方面可以順著他們的天賦去發展。適應目前教育的框架 得到相對較好的結果我常跟別人說:「子女在國小的時候,全家是夏天;進了國中,全家是秋天;進了高中,全家就成了冬天;一直到他們上了大學,全家才又回到春天。」我們家還沒有四季這麼分明呢!因為當大女兒(以下都稱姊姊)進入高中時,雙胞胎兒女(以下都稱弟弟、妹妹)也進入了國中,我們家真是既淒涼又寒冷。姊姊國高中都念家裡附近的公立完全高中,弟弟念的則是私立的音樂班,妹妹國中在家裡附近念,高中則考上北一女。三個子女後來都考上國立大學,一個政大,一個台藝大,一個台大。或許有人認為,三個子女都考上好學校,就代表我的教養是成功的,我倒不以為然。我不會矯情地說,我並不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我只能說,我不是只重視他們的學業成績。我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沒有能力去衝撞現行的教育體制,然後說一番教育應該如何如何的大道理,或是把子女送到國外去求學,我只能在這個框架下,去適應它,去得到相對較好的結果。親子教養問題 要清楚先後順序我先來分享一個我最喜歡的有關親子教養問題的比喻。有一個老師帶了一個空的奶粉鐵罐和三個袋子進了教室,然後把第一個袋子裡裝的高爾夫球放進鐵罐裡。裝到滿出來之後,他問學生:「還能繼續裝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搖搖頭,拿出第二個袋子裡的鵝卵石又放進鐵罐裡。因為鵝卵石較小,可以填補高爾夫球留下的空隙。放了一些鵝卵石進去之後,終於又滿了。他再問學生:「還能繼續裝嗎?」學生這次學乖了,回說:「還可以。」老師笑笑,再把第三個袋子裡的細沙倒進鐵罐裡,這時才終於把鐵罐完全填滿。如果我們把裝填的順序顛倒,也就是先放細沙進去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再裝鵝卵石和高爾夫球了。這個比喻其實就是在講親子教養的優先順序。 我認為高爾夫球代表的是我對子女最重要的要求,也就是「努力」和「善良」,鵝卵石代表的是和諧的親子關係,細沙則代表了遵守規定和升學期望。每個人對子女教養的優先順序不一樣,特別是很多家長會把細沙當做第一順位,那肯定會帶來最緊張的親子關係。一旦緊張之後,家庭就不可能和樂,屆時父母講再多的道理,子女也聽不進去了。知錯能改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當然,我也不會矯情地說,我把子女都當朋友看待,那也不對。我一向秉持的立場是「抓大放小」,只要他們偏離「努力」和「善良」,我就會成為嚴厲的父親,否則不會太計較他們的小過小錯。「欺騙」對我而言,就是子女絕對不能踰越的紅線,一旦犯此天條,我才會真正發飆,印象中的次數,大概五根手指以內就可以數完。子女犯錯,只要他們願意承認,我其實不太苛責,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知錯能改,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經驗,但絕不能用說謊來迴避。一旦欺騙成性,長大後就不可能是「善良」的人,也不可能會是一個「努力」求上進的人。 (本文摘自/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時報出版)

怕長不高 睡前不要吃甜食!

怕長不高 睡前不要吃甜食!#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長不高,父母擔心是生長遲緩,醫師表示,「身材矮小」一般定義為身高所在的百分比低於正常族群的30%,且預估成人身高(以目前所在身高百分位預估)低於「標的身高」5公分,或在小學期間每年長高小於4公分。若小朋友的身高有上述3種情形,就需要即早請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協助評估。染色體異常、慢性疾病都容易長不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顏瑞龍表示,人的一生中有2個階段是屬於快速成長期,第一個是在嬰幼兒期,也就是3歲內的成長,另一個是青春期。而在3歲到青春期間,成長的速度就趨於緩慢,然而最起碼每年也會有4公分的成長。身材的高低和遺傳有密切關係,例如父母均為150公分,自然不太可能生出200公分的長人子女。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包含,染色體異常、特殊症候群及軟骨生成不良症;慢性疾病如如先天性心臟病、血液病、腎臟病、氣喘等;內分泌異常如「生長激素缺乏」及「甲狀腺功能低下」,也常會有骨齡落後現象。日常3事項要注意另外,若女生身材十分矮小,常需作染色體檢查,以排除罹患少了一個X染色體的「透那氏症」;生理性身材矮小的病人佔所有求診病人的2/3,又可分為家族性矮小及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家族性矮小的小朋友身高雖然在3%以下,但有正常生長速度,且骨齡等於實際年齡;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的小朋友生長速度正常,但骨齡小於實際年齡,青春期也較晚出現,但最後身高可達到「標的身高」,屬於「大器晚成型」。顏瑞龍醫師強調,想要長高,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事項:1) 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以上、每天日曬10-15分鐘可以增加生理性維他命的生成。建議每天跳繩500下。以跳躍、伸展性、高強度運動尤佳,訓練下半身的負重、有氧運動,像是跑步、打球、跳繩,騎腳踏車等。避免負重運動,如舉重、舉啞鈴等。2) 睡眠/盡量於夜間10點以前上床睡覺。3) 均衡的營養/均衡的補充營養素,如:鈣質(低脂牛奶及各種乳製品),多吃小魚乾、胡蘿蔔、黃豆芽及菠菜。含鋅食物多吃:牡蠣、蝦子。睡前避免過量甜食、每天至少要喝500c.c.牛奶,餐與餐之間不要吃油炸食物和甜食。

半夜不睡覺 老化胖找上門!

半夜不睡覺 老化胖找上門!#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有句俗語說,小孩子「一暝大一吋」。但其實睡眠對於預防成年人老化,也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促進孩童成長的生長賀爾蒙(生長激素),在青春期的分泌量會到達顛峰,之後便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減少。生長激素在晚上10點到凌晨2點間分泌最旺盛人體主要是在睡眠中分泌這種生長賀爾蒙,一般來說,從晚上10點到凌晨2點之間,是分泌最旺盛的時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要保持在晚上11點之前,就上床睡覺的習慣。睡眠,其實就是身體的維修時間,而提升睡眠品質的訣竅。生長賀爾蒙能夠有效修復白天受紫外線損傷的肌膚、舒緩運動等因素磨損的肌肉組織,並能消除身體疲勞,提升免疫系統的防護力。中年時期荷爾蒙異常恐為身體警訊在4、50歲的中年時期,生長賀爾蒙如果分泌異常,很可能會出現各項身體警訊。人一旦進入中年,就是體質的分水嶺,其中「變得容易發胖」,是不可輕忽的症狀之一,甚至可以說是開始老化的重要前兆。(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巨乳症不治療 恐致脊椎變形

巨乳症不治療 恐致脊椎變形#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女子身高只有155公分卻有一對巨乳,但左右邊乳房不對稱,右邊的乳頭已掉到肚臍處,胸罩得穿到I罩,由於身心都深受巨乳影響,這名女子最後選擇將乳房縮小到D罩杯,這才解決她因為巨乳症所帶來的困擾。 生活大受影響、心裡自卑很多女性都想要擁有雄偉的雙峰,總希望「事業線」可以夠深;然而,如果雙峰太大,也不一定就是美!收治該名年輕女子的萬芳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存昌表示,這名女子罹患的巨乳症已讓她非常困擾,平常生活大受影響之外,且讓她非常自卑。 巨乳症和雌性素刺激有關巨乳症的成因很多,李存昌醫師解釋,巨乳症一般和雌性素刺激有關,所以好發於青春期或懷孕,由於這期間是易於荷爾蒙變化的時期,而肥胖也可能增加雌性素的誘發因子,至於好發於青春期的巨乳症往往和遺傳有相關,這名女子的母親本身也有類似困擾,但因恐懼手術而不願治療。 心理受影響、也會造成頸部痛、脊椎變形李存昌醫師指出,依據隆乳的經驗推估,這名女子的胸部大約要穿I罩杯,而且兩邊乳房都很大,右邊乳房更是特別大,就好像以前女性會哺乳的胸部,讓她根本就不敢穿T恤,至於巨乳症除了會使心理受到影響之外,甚至因為胸部負擔太大,而造成頸部疼痛和脊椎變形,不得不慎。 微創縮乳手術由I到D罩杯這名女子原本怕痛不敢處理,但是之後還是選擇了縮乳整形手術;李存昌醫師進一步指出,經由進行微創縮乳手術,再搭配抽脂術,將她的I罩杯縮小到D罩杯,右邊乳房大約切了800公克,將近1公斤,這才讓她擺脫巨乳症的負擔。(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色情片看太多 社交孤立影響大

色情片看太多 社交孤立影響大#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2014年比利時研究了325位青春期少年,發現經常觀看色情網站會降低學業表現。研究者發現,較早開始青春期的男孩,以及喜歡追求感官刺激的男孩會比同齡男孩看更多的色情片。時間花在看色情片上,不只是取代了其他活動,也會造成認知吸收的效果。高度刺激 會激發衝動不安運用心理學家道夫.奇歐曼(Dolf Zillmann)的刺激轉移模式(excitation transfer model)和唐.邦恩(Donn Byrne)的性行為順序,研究者也認為看色情片達到的高度刺激,會激發衝動和「不安」的行為。英國每日郵報網路版(Mail Online)專欄作家潘妮.馬歇爾(Penny Marshall)認為,少年在網路上花好幾小時觀看色情片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他們會將女朋友視為性玩物。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fo East London)的一項網路調查顯示,1/5的16歲到20歲男孩說「靠著色情片刺激以達到真實生活的性。」    無經驗者過度看色情片 社交孤立更嚴重2014年,公共政策研究學院(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PPR)調查了500位青少年,2/3的男孩和3/4的女孩說他們相信色情片導致不切實際的性態度。2/3的男孩和女孩相信色情片會上癮,62%男孩和78%女孩相信色情片可能對年輕人如何看待性與關係有負面影響。我們認為,對於從未有過真正性行為的年輕人,過度觀看色情片和社交孤立的負面影響更嚴重。為什麼呢?他們認為性只是肢體表現,是身體各部分的機械動作,沒有浪漫、情緒、親密感、溝通、協商、分享,甚至沒有撫摸和親吻。性變成了無關個人的「物件」。電影角色可能影響對性的幻想對於男性,渴望的性伴侶只是物件,一旦「結束」,就和他沒有連結了。成人可能理解,色情片的重點是將真實生活變成幻想,但是某些年輕人則剛好相反,將色情片視為真實生活努力的目標。一位英國少年說:「色情片的意義就是將幻想變成真實生活。」    此外還有其他非現實和無可避免的負面社會比較:演員一般長得很好看,身材維持得很好,有無限的耐力,可以持續進行性行為而不達到高潮。看了一部又一部的影片,裡面的男主角都有巨大的陰莖,可以立即勃起,甚至在高潮後還可以保持勃起,對年輕人顯然不會有好的影響。色情片充斥未受保護的性行為非性教育最後,色情片充斥著未受保護的性行為,從口交到肛交,提倡陰莖、陰道、胸部和嘴的各種姿勢。色情片提供一個幻想的世界,不是性教育。如果沒有恰當的真實世界性教育,觀眾就很容易忽略了色情片中隨意發生的某些性行為的高度危險性。2014年,澳洲伯內特學院(Burnet Institute)公眾健康中心(Centre for Population Health)調查發現每週看色情片的行為和過早發生性行為、有時不用保險套、發色情短訊以及肛交息息相關。在美國,1992年時只有16%18歲到24歲女性曾經嘗試肛交。今日,至少1/5的18歲和19歲女孩,以及2/5的20歲到24歲女孩都嘗試過了。很多時候,因為肛交不會導致懷孕,年輕人認為不需要戴保險套。他們不知道的是肛交更容易傳染性病。順帶一提,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到25歲之前,有一半都會得過一次性病了。(本文摘自/當男人不MAN了!消失在科技時代的男子氣概/時報出版)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青春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視的事,考試壓力伴隨痘痘冒不停,身體毛病也接連而來,若此階段的孩子有異常的行為,別以為只是青春期的叛逆,他們正面臨情緒的震盪期,根據一篇刊載於2016年5月《衛報》(The Guardian)中的英國研究指出,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主要焦慮因素。超過一半孩子曾有自傷行為該研究以英國介於10~19歲的145個自殺個案,針對130件個案進行自殺因素調查,發現個案中超過一半(54%)的孩子曾有自傷行為,有27%過世前一周曾表達自殺意念,有16個孩子(12%)曾上網蒐集相關訊息,個案中有43%的孩子沒有與醫療服務或相關機構聯繫,而尋求醫療狀況協助者有36%。最常求助的原因為青春痘和氣喘,而學業壓力佔27%,在面臨或等待考試、或等待考試結果的20名孩子中,其中已知11名因考試感到壓力,而4位則在考試當天或考試後一天死亡,研究也發現自殺死亡的孩子生前曾面臨一些重大事件,其中28%的孩子經歷父母、家人或朋友的死亡,22%的孩子則曾遭受霸凌。自傷個案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15~20歲期間為青少年的震盪時期,15歲後自殺死亡率明顯攀升,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自傷不等於自殺,但自傷的個案會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她提醒青少年,青春期階段青春痘為無可避免的困擾,如果看到孩子就醫的比例增加,過度強調身體上的不適,可能是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過去針對青少年壓力源調查發現,外貌一直是他們所在乎且成為主要的壓力源,父母應該找出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它,用傾聽及陪伴面對處境與解決問題,不妨和孩子討論,並透過專業的協助,共同度過情緒震盪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