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

成大心臟移植團隊日漸茁壯

成大心臟移植團隊日漸茁壯#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署自民國89年核准成大醫院為心臟移植手術醫院,成大醫院執行定期動物心臟移植實驗、派醫師及護理人員至國外著名心臟移植醫學中心短期學習,經過嚴密周詳的訓練及計畫之後,組成以楊友任教授及羅傳堯主任為領導的心臟移植團隊。民國94年12月開始完成雲嘉南地區第一例心臟移植,並於6年多的時間內,成大心臟移植團隊在前院長陳志鴻及現任院長林炳文全力支持下分別成立了心衰竭及心臟移植特別門診,提供心衰竭患者全面的治療,許多病友獲得改善,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末期心衰竭患者,團隊已連續成功的完成32例心臟移植手術,術後一年的存活率為87%、術後三年及五年存活率為83%,心臟移植成果豐碩,患者術後已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及回到工作職場,更有許多病友於身體狀況穩定後至世界各地旅遊感受新生的喜悅,如加拿大、合歡山及北海道等都有他們的足跡。民國96年5月由社工部協助成立『心臟移植病友會』,除了使心臟移植的病友能互相扶持及有彼此分享心路歷程的管道外,病友會成員因瞭解等待器官移植病友的心情及為感念捐贈者大愛,亦積極參與及支持器官勸募活動。對於無法接受心臟移植的重度心衰竭患者,團隊亦給予植入心室輔助器的治療,除挽救病患生命外,期待給病患更好的生活品質。由成大醫院心臟移植發展中可看出,成功的心臟移植所代表的不只是心臟外科醫師手術技術的精進,它顯示的是心臟移植團隊整體醫療品質的精緻化與進步,無論是臨床服務或是研究方面,期待心臟移植團隊能更加茁壯,為台灣心臟衰竭患者進一份心力。

手術前禁食不刷牙 恐有肺部感染風險

手術前禁食不刷牙 恐有肺部感染風險#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口腔衛生也是影響手術麻醉安全的因素之一,卻容易被民眾所忽略,衛生署豐原醫院麻醉科林秀櫻主任於臨床上發現,許多患者經醫護人員告知手術前要禁食8小時後,連早晨起床的口腔清潔、刷牙漱口也一併停止,但卻極可能會增加手術時肺部感染的風險。豐原醫院麻醉科林秀櫻主任表示,患者於手術麻醉前,通常都會被告知須禁食8小時,患者在聽到這個囑咐後,即會開始停止由口進食,但也發現,許多患者連在早晨起床後會做的例行口腔清潔、刷牙漱口動作也一併停止了,如此一來,在麻醉手術過程,一旦需要使用氣管內管插管時,會將病菌從口腔帶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的機率也會隨之提高。林秀櫻主任說,中華民國麻醉安全保障協會指出:「手術前應注意口腔衛生,做大手術的患者應勤刷牙,勤漱口,以減少全身麻醉後呼吸道及腮腺炎等併發症。」另外,依據相關文獻報告顯示一些有系統性生理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氣喘、血小板疾病、或有癲癇方面等問題的患者,口腔衛生常常有問題,這在全身麻醉需要經口腔置入氣管內管的情形下,除了口腔牙齒的損傷、掉落風險外,氣管內管也可能將口腔內的細菌帶入肺部,容易造成肺部感染;另外,因為平常口腔衛生狀況不良合併有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患者,相對在麻醉的風險上更是提升。口腔衛生引起的牙周健康問題、齒槽穩固性不佳等會提高全身麻醉氣管內管置入時牙齒損傷、脫落的風險。如果已有手術需求但口腔健康狀況不佳,也應確實主動告知麻醉醫師,牙齒是否有鬆動的情況,如果有極度搖晃的情形,應尋求牙醫拔牙或加強固定,避免氣管內管插管時掉落而有肺部吸入性風險。此外,接受氣管內管全身麻醉需要從口腔置入氣管內管,為避免帶入口腔內細菌,在術前禁食的過程中,應多漱口、刷牙,維持口腔清潔,也能減緩因禁食帶來口乾舌燥的不適。林秀櫻主任提醒,手術麻醉禁食過程可以刷牙或漱口,以減少口腔內的病菌量,確保麻醉安全,若使用含優碘的漱口水並口含一分鐘,效果會更好。如有經常性的口腔衛生不良,經過牙科醫師處置或建議後仍無法有效改善口腔衛生狀況,即應思考是否有因為其他系統性疾病引起的口腔衛生問題,除了應即早就醫處置外,一旦需要手術麻醉,也能提供麻醉醫師更多、更正確的資訊,即早規劃安全麻醉計畫。

新手術!讓頑固高血壓「投降」

新手術!讓頑固高血壓「投降」#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有許多年紀輕輕才三十多歲的高血壓病患,血壓高達240/170,一天要吞上十幾顆降血壓藥,血壓還是在180/100降不下來,每天都活在爆血管中風的恐懼中,甚至伴有憂鬱症,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殷偉賢指出,像這樣子「頑固高血壓」的病人不在少數,以前沒有好的治療方式,用盡各種藥物和治療也無法控制下來,嚴重甚至有病患併發中風終生癱瘓。殷偉賢主任表示,台灣成年人口高血壓盛行率約27%,高血壓疾病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所耗用的健保資源更是非常龐大。儘管如此,高血壓控制率卻不足三成,積極的藥物治療顯然無法完全控制此疾病。殷偉賢主任說,若病患使用三種以上包含利尿劑的降壓藥,並已到達最高耐受劑量,仍無法,即屬於所謂的「頑固高血壓」,這類患者據估計至少佔高血壓病人的10%,推估全台這類高血壓患至少43萬左右。殷偉賢主任指出,近來發現藉由射頻燒灼術阻斷腎臟交感神經能有效控制血壓,施行方法與一般心導管手術類似,用特製的燒灼導管,經由股動脈到達兩側腎動脈釋放射頻能量,破壞腎動脈壁交感神經末梢,每側腎動脈燒灼處約只需4~6點,手術時間短,無重大併發症。殷偉賢主任指出,根據研究,術後第一個月的收縮壓/舒張壓可分別降低20/7、第三個月為24/8、第六個月為32/12毫米汞柱,有些病患經過「腎交感神經射頻燒灼術」治療後,甚至不必再服用任何藥物,除此之外燒灼術還能改善血糖的代謝及胰島素敏度,結果令人鼓舞,但目前國內衛生署目前尚未通過此項治療。

醫訊/癌症手術傷氣血 中醫可調理

醫訊/癌症手術傷氣血 中醫可調理#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的治療(惡性腫瘤)應是綜合性的治療,對於西醫必要性的手術、放射或化學治療不可以排斥。因為手術可以祛除有形惡性細胞等毒邪,防止惡性細胞發展擴散,但在手術祛除癌瘤時,同時也會傷了人體氣血,因此可透過中藥來調理氣血。中醫藥對於西醫的放射化學治療有增強療效及減少毒性作用,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了解中醫在治療過程中能提供的協助及調理方式,林口長庚特別邀請中醫部針傷科張子瑜中醫師主講「腫瘤與養生」,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講座時間:8/6(一)下午2:00~3:00講座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3樓癌症資源中心講座洽詢:(03)3281200轉3563、5132 林口長庚社會服務課 張文庠小姐

新北市擴大巡迴醫療 偏鄉就醫更方便

新北市擴大巡迴醫療 偏鄉就醫更方便#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住在石碇區格頭里茶園旁的李伯伯,因糖尿病下肢末梢循環不良,且門口的一段碎石子路讓他視看病為畏途,在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擴大巡迴醫療網計畫下,李伯伯終於能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血壓及血糖皆得到良好的控制,可以外出找老鄰居聊天了!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新北市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均且29區城鄉落差頗大,至今仍有132個里沒有醫師執業,經衛生局協調及爭取經費,自今年7月1日起擴大辦理巡迴醫療服務,由去年的10個區、23個醫療點,將淡水及三峽納入提升到12個區、37個醫療點,今年預計可增加476個診次、2萬3千餘位居民受惠。林雪蓉說,偏遠地區如東北角、北海岸因地理阻隔,醫療資源較為貧乏,如石門地區以老年人口居多,但當地僅1家西醫診所、1家衛生所,倘若週末時段生病欲就醫,便須舟車勞頓至距離最近的台大金山分院或淡水馬偕醫院就醫。因此,為強化偏遠地區緊急醫療,除已於金山、瑞芳及貢寮等地區提供24小時緊急醫療救護,並協調新北市醫師公會及各大醫院、診所組成醫療團隊,在三芝、貢寮、平溪、石碇、石門、萬里、坪林、林口、八里及雙溪等10區設置巡迴醫療服務點,提供社區居民與遊客基本醫療照護需求,100年度總計設置23個巡迴醫療服務點,提供901餘診次,服務9701餘人次。今年衛生局再將淡水及三峽區納入並提高服務點的密度,截至7月份每週可再增加4診夜間門診及14診假日門診。新增設的服務點及服務點異動分別是淡水區屯山里、賢孝里、林口區下福里(原東林里)、太平里、八里區荖阡里、下罟里(原米倉里)、三峽區插角里、五寮里、有木里、安坑里、三芝區後厝里(原埔頭里)、平溪區白石里、菁桐里、石碇區烏塗里(增加假日門診)、格頭里、潭邊里、石門區富基里、老梅里(增加假日門診)等,以提升當地民眾就醫的可近性。圖:簽約儀式完成 (由左至右依序為崇仁外科診所楊義江醫師、亞東紀念醫院黃裔貽特別助理、衛生局副局長諶立中、新北市醫師公會何博基理事長、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陳美惠護理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骨科謝瑞洋醫師,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醫訊/右上腹悶痛 膽結石作祟?

醫訊/右上腹悶痛 膽結石作祟?#手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膽結石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常見的症狀為飯後右上腹悶痛不適,尤其是大魚大肉後更是明顯,常會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長期下來,也可能併發急性膽囊炎甚至腹膜炎。包括中年、肥胖、多產的婦女等都是罹患膽結石的高危險群,更多相關訊息,衛生署台南醫院特別邀請外科主治醫師莊育權,來告訴大家什麼是膽結石,如何預防以及如何治療等健康保健知識。講座時間:7月8日(星期日),上午10:00~12:00講座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

膝關節新手術 縮短時間及降低出血量

膝關節新手術 縮短時間及降低出血量#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70歲的柯先生,平常靠走路及爬階梯運動養生,六年前出現右腳走路無力,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嚴重時甚至無法走路,經骨科醫師檢查需要接受雙腳人工膝關節手術。由於柯先生曾因冠狀動脈問題做過心臟繞道手術,經台安醫院骨科教授劉華昌醫師評估,使用新式3D客製化人工膝關節手術(PSI),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組織傷害、再加上出血量減少,柯先生術後復原狀況良好,目前已可以順利走路。劉華昌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有將近5萬名患者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不過接受手術的人數只有將近2萬名,主因在於不少患者對人工膝關節手術過於恐懼及缺乏正確認知,所以臨床上經常見到患者轉而選擇復健、吃止痛藥或施打關節內注射玻尿酸等保守治療。劉華昌教授說,老年人膝關節因年齡增加而退化或長期使用導致磨損,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膝關節疼痛及變形,造成無法行動而需要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人工膝關節手術約需花費ㄧ小時,先以X光評估患處,打開傷口後,將器械進入骨髓腔進行關節角度定位,由於骨髓腔加壓會釋放壓力到血管,造成脂肪擠壓到血管,易造成栓塞。另外,國內老年人普遍服用阿斯匹靈,也會造成手術過程凝血功能差,提高手術風險。因此,他在這30多年來,做過超過7000例膝關節手術以來,仍然在找尋可以降低手術出血量的技術與方法。3D客製化手術(PSI)治療技術,由於採用術前定位與測量選定尺寸,可縮短手術時間,除了可降低手術感染風險外,無需手術中進入骨髓腔內定位,失血量少與降低血管栓塞風險。患者在術後24小時即可站起來,48小時候就可以走路,成為需要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患者的新選擇。劉華昌教授表示,國內人工膝關節手術已經相當成熟,微創手術加上超耐磨墊片,不但可縮短患者術後復原期,也大幅延長人工膝關節的使用時間,而3D客製化手術(PSI)治療技術,精確度更高並減少出血量,對患者更是一大福音。不過,膝關節還是自己的最好,老年人平常應多保養自己的關節,養成適當運動習慣,避免過度肥胖增加膝蓋的負擔,若膝蓋有不舒服,千萬別自行亂吃藥,延誤治療時機。

導航系統輔助醫療 讓手術更精確

導航系統輔助醫療 讓手術更精確#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 ,應用於飛機導航、船舶導航,及車輛導航等,精準的定位系統已廣泛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幫手,而拜科技進步所賜,導航系統輔助手術已經成為臨床手術的最新趨勢,運用電腦手術導航系統輔助鼻腔鼻竇手術,能使手術定位更精確,並降低手術併發症的可能性,讓患者手術更有保障,以增進病患安全。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許志宏指出,導航系統輔助手術是將患者術前的影像先上傳到電腦系統,再利用光學定位的原理及極精密的儀器,在術中即時建立患部3D立體定位影像及手術器械與病患手術部位彼此的相對位置,使醫師在手術時能避免傷及到重要的結構,達到降低手術風險,減少手術時間及增加手術準確性的目的。藉由電腦掌握手術器械與開刀處的相對位置,能有效指引醫師開刀,隨時檢查開刀的位置與情況。 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部鼻科醫師藍敏瑛表示,鼻竇若因細菌、黴菌等感染造成鼻竇內襯黏膜的發炎反應,就稱為鼻竇炎,鼻腔鼻竇先天立體解剖複雜,其上方為顱底腦組織,外側是眼球,往後側有頸動脈及視神經等重要結構。目前對於鼻腔鼻竇手術的主流是以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為主。功能性內視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適應症包括慢性鼻竇炎、急性鼻竇炎併眼或腦部併發症,及鼻腔鼻竇腫瘤等。由於內視鏡手術視野受限,對於鼻腔鼻竇解剖構造需有詳盡的了解,才能避免於手術中迷失方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