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診斷評估不確實,植牙併發症機率高

診斷評估不確實,植牙併發症機率高#糖尿病

牙醫科技的進步,使民眾在缺牙時能選擇植牙作為人生第三套牙齒,尤其近來許多診所推出“微創植牙”、“快速植牙”等先進技術,標榜著“免手術”、“幾乎無痛”來招攬患者。可惜的是,即使這些先進的植牙技術可以造福大部份的患者,讓過程較過去舒適許多,但植牙手術失敗產生的糾紛依然時有所聞。黃怡豪醫師表示,大部份植牙失敗及其併發症是因為手術評估不夠周延以及感染的問題所造成的;同時也強調,植牙手術雖小,但畢竟還是侵入性治療,未經良好控制的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血友病、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是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當然也包括植牙。另外,黃醫師也補充說,有鼻竇炎病史患者,則不適於配合植牙做“鼻竇增高術”,容易有鼻竇腔感染的危機。日前有位患者,因為鼻竇發炎而求診耳鼻喉科醫師,經過X光檢查才發現數顆植牙穿入鼻竇腔,甚至有一顆已落入鼻竇腔裡面,耳鼻喉科醫師建議先將植牙取出才能進行治療鼻竇炎的手術。黃怡豪醫師強調說,病歷問卷填寫要確實,醫師才能指出正確的術前評估,如果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清楚,則建議在術前先做個健康檢查,以釐清是否有影響植牙成功率的危險因子,方能放心接受人工植牙,並享受其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及自信。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糖尿病

胰臟是分泌胰島素重要的器官,分泌的胰島素會把我們所吃下的食物轉變成能量,胰島素也會驅使血糖進入人體細胞中提供能量,然而,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胰島素本身功能不正常,就可能會產生糖尿病。對於需長期使用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人而言,時常監測血糖非常重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建議,每日需量測血糖3次以上,一般而言,最好的量測時機為餐前以及晚上臨睡前。而對於第二型的糖尿病人雖未明確定出量測次數,但仍建議養成每日定時量血糖的習慣,對於懷孕婦女的妊娠性糖尿病則建議每日量測2次。管理糖尿病的首要目標就是維持正常的血糖值,如果患者平日能夠很留心血糖的控制,將可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產生。除了按時使用藥物之外,病友們也能藉由改變生活作息(節食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來達到目的,糖尿病友自我在家定時量血糖能夠讓自己避開高血糖以及低血糖的危急情況,低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手抖、冒冷汗以及飢餓感,嚴重時可能喪失意識昏迷,而高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極度口渴與飢餓感,有時候也會有尿多的情況。新店耕莘醫院藥師 彭子安表示其實,指尖採血測血糖是許多糖尿病患心中的「痛」,這也是影響病友們自我監測血糖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是那類型的糖尿病,若是放任疾病惡化而不注意血糖的控制,則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對病友的心臟、眼睛、腎臟、神經造成嚴重傷害,雖然糖尿病對病人具有威脅性,但是我們可經由定時監測血糖來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同時也能延長病友們的生命。

糖尿病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引發腎病變#糖尿病

目前台灣的尿毒症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因長期糖尿病引起,因此腎臟病變是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之一。一般估計,第一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患者,約有40~50%之病患會有腎臟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經過20年之後,也有20-25%的機會併發腎臟病變,但因糖尿病患者中,第二型佔大多數,因此尿毒症患者中主要都是以第二型患者為多。糖尿病腎病變的臨床症狀主要是蛋白尿、腎功能異常併發高血壓。又可將其病程分為臨床前期及臨床期。在臨床前期時,要腎絲球過濾速率反而上升,而且腎臟變大,因此抽血檢查時,腎功能仍是正常,但若積極控制血糖到理想範圍時,其經過數星期仍有可能會恢復正常。另外臨床前期還有另一特點,也就是微白蛋白尿,此時你用一般驗尿試紙是檢測不出蛋白尿,祇能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才可以得知微白蛋白尿產生。但此時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恢復。因此在此時期給予積極診斷及治療是必要的。臺安醫院腎臟內科醫師 甘耀東指出一旦進入臨床期,初期表現蛋白尿,其後很快地,腎功能開始受損,有時在很短時間內就進展到腎衰竭的程度。一般而言,要進展到臨床期,至少得糖尿病在5年以上。每個病患之間,進展速度,不盡相同,平均而言約每個月下降1%腎功能左右,一般而言,從蛋白尿到腎衰竭約經4-5年左右。當病患發生糖尿病腎病變時,約有90%以上的機會會同時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每年定期作眼底的檢查,不但有助於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治療,也有助於腎病變早期偵測。另外一旦有腎病變產生,絕大多數病患會同時產生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是腎病變惡化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時,高血壓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就糖尿病腎病變之處置包括:一、嚴格之血糖控制:雖然並無確實的證據可證明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避免腎病變之併發症,但的確依統計可以發現血糖控制愈不好,其併發症發生機會愈大。二、高血壓之控制:良好的血壓控制,目標立在130/80mmHg以下,過去研究發現,當血壓控制得宜,其腎功能惡化速度也會減緩。三、低蛋白飲食:無論是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引發之腎臟疾病,低蛋白飲食皆可減緩腎功能惡化,一般而言,其蛋白質容許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0.6公克之蛋白質。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糖尿病

根據衛生署的追蹤,在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檢視,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控制不良。糖尿病控制指標是糖化血色素 (HbA1c),代表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但在台灣,即使是放寬標準,訂為百分之八以下,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此外,歐美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病患,嚴格要求病患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5mmHg以下,因為糖尿病患者合併血壓控制不良,進一步併發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是血壓正常糖尿病患者的二到三倍。糖尿病,中醫古稱為『消渴病』,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接受力減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狀態,進一步表現為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的病症。發病年齡不限,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如何幫助患者維持穩定血糖,進而恢復其自體調節能力更顯重要。傳統中醫將糖尿病依『消渴病』的分類,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大類。一.上消症:飲水多而小便少,水消於上,屬肺燥。二.中消症:食穀多而大便堅,食消於中,屬胃熱。三.下消症:飲水隨飲便下,飲水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味甘而白濁,屬腎虛。杏儒中醫診所 蔡醫師指出血糖高,血管內滲透壓增加,促使細胞內水分順著濃度梯度擴散進入血管裏,造成細胞內脫水,造成口渴感。中醫常用處方如:清心蓮子飲、丹溪消渴方、白虎加人參湯、沙參麥冬湯等,滋陰潤肺祛火,可以調節血糖穩定度,解除細胞內脫水現象,進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血糖高,但細胞卻無法透過胰島素的幫助取得葡萄糖,細胞處在相對飢餓狀態,能量持續耗損,食量增加卻無濟於事。中醫常用處方如:玉女煎、甘露飲、中消黃耆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益氣養陰化濕潤燥,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降低能量損耗,進而解除胰島素的分泌壓力,穩定糖尿病。蔡醫師表示血糖濃度超過180mg/100ml時,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所以開始出現尿糖,滲透壓增加,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中醫常用處方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二至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杞菊地黃丸等,滋脾腎化濕濁,可以幫助腎臟的再吸收功能,降低尿糖穩定血糖,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緩和腎臟負擔。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加上現代醫學辨病論治,可以提高糖尿病治療效果。初診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控制不好,常可見到飯前血糖300多,甚至到500多還不以為意,或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者亦不在少數。加入中醫治療後皆可控制良好,飯前血糖90~100,糖化血色素穩定在5左右,西藥降血糖藥也逐步減量,甚至連原來只能注射胰島素控制的患者,也可以逐步減低注射劑量。有不少患者經過逐步改善過程後,已經完全不需依賴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藥控制了,甚至連中藥也逐漸減量,改用飲食治療,使生活品質提高不少。只要患者能正視糖尿病,配合醫師處方與指示,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輕鬆更自在,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見人怕的不治之症。

糖尿病病人十項眼科須知

糖尿病病人十項眼科須知#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為什麼必須做眼睛的檢查】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的內分泌疾病。主要的併發症都是由日積月累的微細血管病變造成。臺安醫院眼科醫師 周文穎指出,在眼睛的問題中影響病人日常生活最多的是視網膜病變。但是,可怕的是初期的病變常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覺得視力模糊時,視網膜可能已經進入較嚴重的病變期了。目前已開發國家中,糖尿病仍然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切勿輕忽,記得要定期的做眼部檢查才好。【糖尿病病人多久需作一次眼睛的檢查】原則上,若是初發現有糖尿病時,血糖超過250mg/dl,便應該同時做眼睛的檢查。若是低於此數值,可在醫師建議下一個月內做檢查。若初次檢查眼睛完全沒有問題,則可一年檢查一次。但是,若發現有出血、血管滲出物等病變,就需依照病變的程度每半年或每三個月檢查一次。【有哪些情況使病人容易得眼睛的併發症】1.) 罹病的期間︰約34-59%的糖尿病病人在其一生中發現不同程度的病變。10年以上病史的病人,第一型糖尿病約40%,第二型糖尿病約20%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的病變。2.) 血糖控制的好壞與穩定度︰經常的穩定控制在200mg/dl以下,則有可能10年也少見病變。3.) 肥胖︰暴飲暴食、體重過重,不但糖尿病控制不易,眼睛也易因此容易病變。4.) 高血壓︰糖尿病本就是血管結構問題,高血壓會使病變加快、加劇。5.) 其他:腎臟功能好壞、是否持續良好運動習慣、抽煙或嗜酒、都可能影響眼睛病情。【為什麼病人至眼科檢查眼睛須要點散瞳劑】視網膜位在眼球的深部,就像是照相機裡的底片。為了能詳細檢查,點散瞳劑把瞳孔暫時放大,雖然短時間內會有怕光或視力模糊,確實不太舒服,但是卻是非常必要的檢查手續。【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檢查的目的是什麼】雖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經間接眼底鏡直接檢查出來,但是有時還得藉由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來判斷栓塞的位置,或水腫的範圍,並可作為雷射激光治療前後病灶復原程度的比較。是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非常重要的方法。【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有什麼程度上的不同】1.) 背景性(非增殖性):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上的血管形成小血管瘤,體液滲出,視網膜有點狀出血,水腫等變化。2.) 增殖性:視網膜上新生血管形成。隨著病程出現大量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甚至纖維化,拉扯視網膜,造成視網膜剝離。3.) 黃斑部病變:黃斑部是視網膜上感光細胞最集中的地方,如果發生液體從微血管滲出造成水腫,便會逐漸影響視力。一旦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診斷確立,醫師通常會積極給予治療。【一旦發現視網膜病變是否就會失明】不一定。若是只有非增殖性病變,且無黃斑部水腫,再加上良好的血糖控制,就比較無失明之慮。但是若病人有增殖性病變,又有腎臟功能問題,甚至又有高血壓,若併發大量的眼底出血,就可能突然失明了。【病人接受雷射治療視力就會恢復嗎】雷射治療主要是圍堵因小血管瘤或新生血管造成的局部水腫、出血,減少病程中視網膜的破壞,盡量降低視力惡化的危險,大部分的病人能維持雷射治療時的最佳視力,少數則可有1-2行的進步。【有視網膜病變病人都需要手術嗎】不是。只有病情嚴重至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或併發利害白內障、青光眼時,醫師會為挽救殘餘視力而做手術治療。【有其它輔助的方法嗎】其實,所有罹患糖尿病的病人,重要的是不要心存僥倖。嚴謹的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給予的治療方針,去控制血糖、血脂,適量攝取維生素、抗氧化劑,每天持續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眼睛檢查,甚至要求醫師確認最佳視力狀態(視力降低一定要找出原因),還須與家人一起學習,這樣,所有的努力,一定至少會大大的降低眼睛病變的威脅,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

糖尿病患者,80%是肥胖的人#糖尿病

國內糖尿病患約有九十萬人,但於健保局登記有拿藥的卻只有一半,仍有一半的患者未就醫。然而,當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很容易發生慢性併發症,事實上,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有眼睛視網膜病變,不可不謹慎。  臺安醫院內分泌血液科醫師 黃啟薰表示要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一般健康人空腹時血中糖份為80-110 mg/dl,尿中則完全不含糖分;因此,當空腹(禁食8小時後)血糖濃度超過126 mg/dl,或任何時候的血糖值大於200mg/dl,就有可能是糖尿病。這是因為當糖尿病人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身體利用不良時。身體就會無法以正常程序,利用吃下食物的糖類,進而造成血中含糖量的增加。這些積存在血中的糖,一旦超過一定的範圍,就得由腎臟經由尿中排出體外,也就是俗稱的糖尿。  除此之外,可從糖尿病的典型症狀─ 三多:多吃、多喝、多尿來判斷,不過,只有一半的患者會有典型的症狀,有些則是以體重減輕、易疲勞、四肢無力、視力減退、皮膚及性器官搔癢(女性外陰部)、傷口不易癒合、手腳痠麻、刺痛感等不明原因來呈現。  至於哪些人容易罹患糖尿病,遺傳是其一,根據統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罹患機會比普通人高出五倍以上;體重過重是其二。肥胖不但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在臨床上,糖尿病初發的病例中,約八○%是肥胖的人;其三是年齡,四十歲以上的成人,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且近年來年齡有下降的趨勢。此外,懷孕時曾有過妊娠型糖尿病、或生過巨嬰的媽媽,以及壓力、藥物、營養失調等都有可能促使糖尿病發作。糖尿病可分為兩型:第一型為胰島素依賴型,通常是在幼年時發作,罹患此型的人很少,約只有四%。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以肥胖的人居多。卅歲以上的糖尿病患以第二型為多,此型有時僅以飲食及運動治療就可達到控制血糖。  由於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和胰島素或口服藥三者間的互相配合,因此,除了透過自我監測血糖,隨時掌握血糖變化外,注射胰島素後,一定要記得按時進餐,否則易發生低血糖現象。糖尿病的可怕在於發病初期,可能沒有任何不適而被疏忽,以致隨著時間及疾病的進展導致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屬於高危險群者應定期自我監測血糖。

胰島素治療糖尿病,一次說清楚!

胰島素治療糖尿病,一次說清楚!#糖尿病

李先生四十歲,每天抽兩包菸,無糖尿病的過去病史及家族史。近一個月自覺倦怠、腳麻、口渴、視力模糊、夜間多尿而影響睡眠,胃口尚可但體重急速下降六公斤。病人本身不以為意,但在家人堅持下門診就醫。經醫師診療血壓正常,空腹血糖350mg/dl(成人正常的空腹血糖是100mg/dl以下)、飯後血糖415mg/dl、糖化血紅素13.3%(代表最近三個月之血糖值平均在390mg/dl左右),伴隨高膽固醇;尿液檢查結果,尿糖四價、無尿蛋白及酮體;被告知有第二型糖尿病。《短期使用胰島素》糖尿病患者從發病開始到被醫師診斷出來,一般都延遲了四至七年,約有20~50%患者已產生併發症。因為大部份糖尿病人是無任何症狀,除非能定期篩檢,不然一般都是出現三多(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一少(體重減輕)時才來就醫。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發現,當糖尿病被診斷出來時,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就已經衰退到剩下50%左右,並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加上血糖過高時,會有「葡萄糖毒性」抑制胰島素分泌與增加胰島素阻抗;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使得血糖居高不下。糖尿病學會建議嚴重高血糖時(糖化血紅素>9%,最近三個月之血糖值平均在240mg/dl左右)可使用胰島素作第一線治療。在醫師建議下,李先生開始接受合併低劑量口降血糖藥物與睡前注射長效胰島素(Levemire);同時加上營養師的指導,進行飲食控制、每天慢跑三十分鐘及戒菸。經四週治療,李先生的空腹血糖即控制在90mg/dl左右,而且三多症狀緩解,腳麻及視力模糊情形改善,即停止胰島素注射。十二週後停止口服降血糖藥物,完全依靠生活型態改善控制血糖。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黃信揚表示,短期使用胰島素可以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並立即矯正葡萄糖毒性。長期而言,可能保存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減緩衰退。當病人已經接受兩種口服降血糖藥治療時,若是沒有改善血糖,即使再加上第三種口降血糖藥,也是較無法將血糖控制理想範圍內。注射胰島素是最有效的降血糖藥物,與口服降血糖藥物合併使用,可減少服藥的種類與顆數。對於非肥胖的病人,空腹血糖持續超過200mg/dl以上時使用胰島素效果更好。胰島素是每個人維持正常新陳代謝所必需的賀爾蒙,隨著糖尿病病程的進展,身體分泌胰島素能力逐漸下降,故需額外補充胰島素,而不是藥物成癮。

糖尿病網膜症,初期無症狀

糖尿病網膜症,初期無症狀#糖尿病

糖尿病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被列為世界視力失明之四大原因。其中以糖尿病網膜病變所引起視力喪失最為嚴重。而糖尿病網膜病變影響視力的嚴重程度通常與糖尿病發多久有關,據統計發現患有糖尿病10年~15年,得網膜病變者約有20%~30%左右,而得糖尿病15年以上的約50%出現糖尿病網膜病變,就是說患糖尿病越久引起糖尿病網膜病變的機會越高。        糖尿病網膜病變主要影響視網膜上之微血管,初期糖尿病網膜病變之變化均在視網膜內,此時病患可能一點症狀都沒有;一旦病變超越視網膜,血管變化加劇,繼而產生新生血管或纖維組織增生,則演化成較嚴重之增殖性糖尿病網膜病變。增殖性糖尿病網膜病變因新生血管結構不良或纖維組織之牽引,導致嚴重之玻璃體出血,此時病患會突然喪失視力,若反覆多次玻璃體出血並纖維組織增生,則容易產生牽引性視網膜剝落,繼而導致永久失明。另一種引起糖尿病視力障礙的原因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他可能發生在任何時期的網膜病變,當出現黃斑部水腫,視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產生模糊不清的情形。        當得知患上糖尿病聖功醫院眼科醫師群建議,應至眼科接受詳細之眼睛及眼底檢查,通常第一次檢查正常之病患,每年檢查一次眼睛即可,若發生非增殖性網膜病變、應再半年檢查一次,眼科檢查包括視力、眼壓、水晶體及眼底檢查,一旦發生較嚴重之網膜變化,眼科醫師會安排作更進一步之螢光眼底攝影,確定診斷網膜變化之情形再決定是否需要雷射或其他治療,因此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病變,接受治療,是較能避免眼睛產生嚴重視力喪失的危險。        目前為止,並沒有一種特效藥物可以治療糖尿病網膜病變,其中雷射治療經多年之臨床研究證實,可以減緩糖尿病網膜病變進行,改善視力喪失程度,雷射治療是利用雷射光在網膜上產生光凝固效應,治療病變的網膜組織,但不是所有糖尿病網膜病變都適合雷射治療。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慢性的疾病,病患必須配合分泌科醫師之指示,小心控制血糖,注意飲食,適量運動,定期檢查眼睛,注意身體其他狀況,較能避免因糖尿病而引起之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