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睡眠不足恐致糖尿病 影響長期健康

睡眠不足恐致糖尿病 影響長期健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編譯)現代人生活緊張,時常熬夜或失眠,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中的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或日夜顛倒的問題可能對長期健康狀況有相當大的影響,若是每天晚上睡眠不到5個小時,影響生理時鐘,使身體的代謝率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大增。布萊根婦女醫院Orfeu M. Buxton博士表示,運動、飲食、與睡眠是健康的三大支柱。當任何一個支柱發生狀況時,會三方面一起崩潰。若一個晚上睡眠不足會使血糖上升,並讓全身的肌肉對胰島素變得不那麼敏感,而胰島素抗性會導致身體的種種問題,包代謝失調、變胖,或增加罹患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心臟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以21位健康狀況佳的成人做實驗對象,在6周的前半段讓受試者維持規律的生活;後半段則每天只睡5個小時,且有時日夜顛倒,並觀察牠們的生理變化,發現睡眠不足會使飯後血糖急遽上升,接近糖尿病的病人的血糖數值,甚至因為如此,讓人一年增加4.5~5.5公斤,國家衛生總署(NIH)建議,成人每天需睡眠7~9小時,固定的睡覺和起床時間,才能維持健康。

醫訊/糖尿病外食原則

醫訊/糖尿病外食原則#糖尿病

根據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衛教文章指出,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血液運送至全身,包括胰臟,會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如果沒有胰島素,或者身體各組織對胰島素不發生反應,則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於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漏出,所以稱之為糖尿病。其實血糖超過訂定的標準便算是糖尿病,不一定要有尿糖存在才算糖尿病,由於血糖要高到某程度才會有尿糖出現,所以測定血糖較尿糖準確。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因此,我們一天吃了什麼對血糖有莫大的關係,但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人便選擇方便的外食,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該注意什麼呢?由高雄榮總營養師陳美吟談糖尿病外食原則為您解惑。主講:高雄榮總陳美吟營養師地點:高雄榮總門診大樓地下一樓糖尿病衛教室(高雄市左營區大中一路386號)時間:4月17日(二)上午8:20分至8:50分洽詢電話:07-342-2121轉5200

健保改善方案 糖尿病患享就醫自主權

健保改善方案 糖尿病患享就醫自主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臺北市醫療院所今年糖尿病就醫者有15萬4,635人,其中只有3萬675人(占19.83%)參加「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另還有8成糖尿病患尚未加入健保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糖尿病人「掌握就醫自主權」,為獲得更好的糖尿病照護品質,就診時可選擇已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之129家醫療院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鄭筆聳醫師表示,糖尿病人加入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除一般健保醫療外,更可擁有健康自主管理衛教服務,包括行為改變的介入、營養需求評估、運用相關檢驗數據來改善急性合併症之預防、依自我管理目標進行評價等,可增加糖尿病防治知能,以持續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於90年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糖尿病人設計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型照護模式,以使糖尿病人獲得更好的健康照護。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2年臺灣醫療院所糖尿病照護品質之監控及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加入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試辦計畫之糖尿病個案生理指標,血糖、血壓、血脂,皆較加入時有顯著改善,接受1年照護後的糖尿病個案之糖化血色素約可降低0.3%。依國外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醫療院所加入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可使糖尿病方案門診利用增加,住院利用率下降,每百人可減少2.7次。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統計數據資料顯示:臺北市99年已加入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之醫療院所的個案照護率為23.3%;臺北市醫療院所就醫糖尿病人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率為27.44%;臺北市醫療院所就醫糖尿病人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檢查率為26.34%。糖尿病人可至已加入健保改善方案醫療院所就醫,以改善血糖、血壓、血脂等生理數值,及更能受到較連續性、完整性的照護。

照顧糖尿病患者 秀傳醫院著重照護品質

照顧糖尿病患者 秀傳醫院著重照護品質#糖尿病

為給予糖尿病患全方位的照顧,彰濱秀傳醫院成立「班廷糖尿病俱樂部」,讓患者掛號、看診、衛教諮詢、抽血檢查、領藥,一站完成,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獲得許多糖尿病患的好評。糖尿病在國人10大死因中排名第5位,國內目前約有140萬糖尿病人,但是以2009年衛生署的數據顯示,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患者只有21萬4千多人,約僅27.56%,大多數的糖尿病患以為只是吃吃藥就能控制,其實不然,在共同照護網接受定期衛教、營養師的飲食、運動指導,對減少併發症有很大的功效。彰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王志堅表示,糖尿病是伴隨一生的疾病,但仍然是可以控制的,不管是那一種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控制血糖濃度,將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降低、減緩、或完全防止併發症的產生,讓患者有最好的健康狀況,過正常的快樂生活。如糖尿病控制不好,從頭到腳都會發生併發症,包括動脈硬化、腦中風、視網膜病變、牙周病惡化速度加快、心血管病變、腎臟病變、足部感染、傷口癒合慢等,早期獲得全方位照護很重要。彰濱醫院院長葉永祥表示: 「班廷糖尿病俱樂部」整合「醫療」與「衛教」服務,著重糖尿病照護品質,更藉此加強「預防保健」層面,畢竟預防勝於治療;糖尿病人在俱樂部內可以接受醫師團隊的門診治療與諮詢,同時可以接受糖尿病衛教師與營養師的衛教服務,俱樂部會員完全免費;並設有行動E化車、貼心的送藥服務、及檢驗科讓病人從掛號、看診、衛教諮詢、抽血檢查、領藥,一氣呵成;透過聯合診療的模式讓醫師及其團隊提供貼心、便利的醫療服務。

血糖高不可忽視 糖尿病引發多病變

血糖高不可忽視 糖尿病引發多病變#糖尿病

日前,嘉義醫院舉辦「甜蜜蜜糖尿病病友會」,宣導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性,吸引六十幾位病友與會,一位60幾歲的蔡姓婦人表示,去年某日晚餐後突然暈眩,送醫院急診,抽血檢查,發現是血糖飆高造成的,診查原因是血糖失控,飆超過400mg/dl,經署嘉新陳代謝科陳順福醫師一段時間的治療,血糖控制得宜,兩天前還上阿里山看櫻花;陳順福表示,糖尿病是成年人失明、洗腎與下肢截肢的最大原因,有糖尿病,一定要定期就醫,才能保有生活品質。陳順福醫師表示,很多有高血糖的病人,初期發現時都不在意,不按時吃藥,這等於是慢性自殺,突發性高血糖造成的頭暈還算小事,許多人因此造成中風、洗腎、失明,甚至截肢,糖尿病慢性合併症中最常見的是末梢神經病變,在被診斷出糖尿病5年內,約有46.1%病人合併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也是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據統計,約10~12%糖尿病視網膜併發症因此失明,也使得糖尿病人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糖尿病也會造成腎病變,尿中會出現明顯蛋白尿,破壞腎功能進而洗腎,糖尿病會增加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男性增加約2~3倍,女性增加約3~5倍。陳順福醫師強調,糖尿病目前高居十大死因之第 5位,國人每年平均有2.5萬人高血糖上身,97年台灣三高調查顯示,五年內約有13萬人新發生高血糖,40-59歲是高血糖發生率增加最快族群,依照2004年全民健保資料分析台灣糖尿病人約120萬 ,佔總人口約5%,年齡愈大,得糖尿病的風險也愈大。

重視糖尿病問題 澎湖縣邀請加入病友會

重視糖尿病問題 澎湖縣邀請加入病友會#糖尿病

糖尿病近年來正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若是控制不良,勢必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足部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每一種併發症都嚴重威脅健康與生命,有鑑於此,澎湖縣馬公市第二衛生所配合行政院衛生署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及成立病友會。澎湖縣衛生局,希望能藉由經過訓練的專業醫事人員(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的團體合作,落實以病人為中心之理念,提供診察、檢驗、衛教及追蹤等完整的服務,期能降低及延緩糖尿病患者併發合併症,維護病人的健康,亦可減少健保醫療費用給付。 馬公市第二衛生所於3月21日辦理「歡喜糖病友會」聚會,共有20位病友及家屬參加,護士劉秀娟強調健康生活行為的重要性,例如培養運動習慣,讓適度的體能活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並且可以有效的控制體重、減少脂肪、增加肌耐力、強化心肺功能、提高胰島素敏感度等功能;飲食控制、並多攝食蔬菜水果和全穀類。 馬公市第二衛生所歡迎糖尿病病友們踴躍參加「歡喜糖病友團體」,藉由定期舉辦相關衛教及病友聯繫活動,達到互相支持、鼓勵與提醒對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勿自行調藥 少油多纖維才對

糖尿病勿自行調藥 少油多纖維才對#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控制血糖,患者若是出現血糖飆高不穩,甚至需要緊急送醫。阮綜合醫院糖尿病內分泌科簡誌銘醫師表示,確實遵循營養師的飲食建議,通常都可以獲得不錯的控制,包括均衡飲食,選擇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避免吃高油、高膽固醇的食物,加工過、醃製或加糖罐頭食物應少吃,烹調宜改用清淡作法,例如水煮、清蒸、涼拌等,少吃精緻醣類食品,例如蜂蜜、果汁、蛋糕及各式甜點、並避免水果及飲酒過量攝取。 逢長假過後,由於患者為按時服藥或擅自中斷服藥;結局是一過完年立刻就得上急診掛病號,也有病人誤以為再多吃一顆藥,壓低血糖就可以開心地大吃大喝,卻不知任何糖尿病用藥都有安全劑量範圍,一旦藥物過量可能出現致命的低血糖反應。另外要注意的是「麻將族」,忙於通宵打牌,也會造成靜脈血栓,或者是「礦物族」長時間坐著看電視吃零食,也可能造成血糖飆高,另外泡溫泉、旅遊、開車,都應該要跟平常一樣,不同疏忽病情的照護。要特別提醒的是,「糖尿病足」,許多患者送到醫院時,呈現傷口過大,紅腫潰爛的狀況。這些患者足部的潰爛多只是因為意外小燙傷、甚至是蚊蟲咬傷抓破造成傷口感染,卻因認為「沒關係」而錯失治療良機,送醫時,因感染範圍過大,恐需截肢處理,甚至引發敗血症導致死亡。糖尿病患傷口難以癒合,再加上足部血液循環不佳,一個小傷口三到五天就可能釀成大禍,因此在預防上,一定要每天檢查足部,家屬也要幫老人家檢查腳部,穿軟鞋、避免穿高跟鞋,穿軟襪、剪腳指甲切口平整,勿剪過短、傷及皮肉,若有香港腳、雞眼、繭等,要尋求專科治療,以防造成皮膚裂傷,傷口感染。平時血糖控制很好的病人,若不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暴飲暴食或忘記服藥的話,就有可能破功,平常就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更可能因此雪上加霜,血糖就像翹翹板般地高高低低,繼而引發酮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滲透壓昏迷;若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自行調高藥量,反而易導致低血糖昏迷,稍有不慎,都可能要命。

糖尿病患者染結核菌 高出一般人6倍

糖尿病患者染結核菌 高出一般人6倍#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國內一項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結核菌,研究中也指出,糖尿病患血中帶有結核菌的比率達30%,也就是患肺結核潛伏感染率,高出一般人6倍之多,醫師建議,這類肺結核高危險群,最好每年進行胸部X光檢查。若出現長期咳嗽等症狀,應格外注意,及早就醫診斷。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委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執行結核病整合型研究計畫,針對近2千例肺結核高危險族群進行潛伏感染篩檢,發現肺癌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35%、糖尿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30%、洗腎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18%、長期使用呼吸器病患的結核菌帶菌率為17%、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的結核菌帶菌率為25%、呼吸照護病房的結核菌帶菌率為21%,都高於一般人5%。生策會研究員雙和醫院主任謝安慈指出,「結核病潛伏感染」是指患者尚未發病,但體內已可測得結核菌抗體,代表過去曾接觸結核菌,且未來有可能發病,而糖尿病患之所以成為高危險族群,原因是糖尿病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而且長期高血糖會減弱免疫細胞的殺菌能力,再加上高血糖環境有利細菌生長繁殖,因此,提高糖尿病患結核病潛伏感染率。疾管局提醒,糖尿病患、洗腎病患、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病患等結核病高風險族群,宜定期進行X光篩檢,期能及早診斷治療,另外,出現咳嗽、胸痛超過3週、體重減輕等疑似肺結核症狀,就應儘速就醫,進行結核病診斷,以避免發病後,增加原有疾病的嚴重度與治療難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