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專題/糖尿病高危險群及「三級預防」

專題/糖尿病高危險群及「三級預防」#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書田診所曾收治一名年僅30歲的年輕人,就診時發現血糖偏高,醫師正要為其治療時,患者卻說將要到外地工作,僅說會控制飲食便不再接受治療,未料再次就醫時,發現自己的血糖嚴重失控,甚至已經引起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究竟哪些人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呢?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說,要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或是已經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要杜絕併發症的困擾,可以遵照「三級預防」的原則,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日後的負擔。洪建德醫師指出,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主要的特徵有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23(體態肥胖者),患有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黑棘皮症、多卵性卵巢、父母親有糖尿病、有過姙娠糖尿病史、沒有規則運動習慣、有特殊內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末端肥大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庫辛氏症等)、使用類固醇者或更年期後女性等等,都是血糖偏高的高風險族群。此外,醫師強調,通常有高血壓的人,血糖也容易比較高;患有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的人,早晚也會得糖尿病,因此不得不特別注意。洪建德醫師提醒,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人,長期持續數十年的血糖過高,即使只是偏高(糖化血紅素7.0%至8.0%),也可能引發糖尿病的併發症!像是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大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神經病變、骨質密度、免疫力降低等全身性的影響,同時罹患老人癡呆症的機率也會上升。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急性感染症、結核病、或急性併發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或酮酸血症等)而病危。在血糖控制方面,可分為三個層級。洪建德指出,上班族年輕人,特別是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多加強體能活動,注重均衡營養,保持理想體重,預防糖尿病於未然,這是「第一級預防」。第二級預防就是平時把握健康檢查的機會,儘早發現血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並立即治療。第三級預防是當已經罹患糖尿病時,一定要面對它,不要忌病求醫或是長期否認,找一位專科醫師長期監控與諮詢,並且指導飲食藥物運動的配合,達成正常血糖,以避免併發症。此外,洪建德醫師也建議可透過衛生署提供的中老年人健康檢查、公司行號的定期健檢,或是自費做健康檢查,以提早發現隱藏性血糖的問題。

糖尿病病友旅遊先規劃 健康不掃興

糖尿病病友旅遊先規劃 健康不掃興#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病友在旅遊旺季期間會有國內外旅遊的計畫,其他只要事前周全的準備,不僅可以確保旅遊的安全也可玩得盡興。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劉存鎮醫師,整理了一些應注意的事項, 供大家參考:1.行前的準備與醫師討論,確定病情穩定,並諮詢營養師。記得準備充足的藥物隨身帶著糖尿病病友識別卡,上面有姓名、住址、電話、主治醫師和聯絡電話,以及目前服用的藥物。另外可以請醫師幫您準備一些感冒、胃腸炎、發燒、過敏和暈車等藥物,以備不時之需。2.施打胰島素的病友別忘了多準備注射針和酒精棉。注意溫度變化,避免胰島素變質損壞。胰島素應隨身攜帶,以免托運行李遺失或延誤。3.注意飲食有些航空公司有提供預訂糖尿病餐點,搭機前可先詢問。注意食品衛生,食物飲水應先煮熟,避免誘人的甜食。隨時適量的補充水份很重要。作息規律,旅途中避免熬夜、酗酒。4.避免劇烈的運動持續平常的運動習慣,注意不要過度勞累。長途旅行應避免坐臥太久。給自己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注意足部護理,保暖很重要喔。5.別忘了量血糖旅途中飲食作息可能和平常不同,血糖起伏會比較大。隨身攜帶血糖機,經常測量血糖。當血糖數值變化太大時,應調整藥物並適度的休息。身上記得帶著方糖或餅乾,預防低血糖的發生。6.皮膚的照顧 依旅遊地點的天氣狀況,準備防曬油和潤膚乳液,避免曬傷或皮膚乾裂。劉存鎮醫師最後提醒糖尿病病友,盡量不要單獨出遊,結伴旅遊歡樂多多安全也多多。

糖尿病只能吃西藥?中藥也可降血糖

糖尿病只能吃西藥?中藥也可降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糖尿病」為慢性病,若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提早引發「多重的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自主神經失調、腎臟病變及心臟血管疾病,不僅對病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響深遠,更成為國人健康照顧的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黃建榮表示,過去的糖尿病患都只能吃西藥降血糖,現在醫學界證實中藥也可以幫助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的病況。因此建議病患以西醫控制血糖為主,中醫調養改善為輔。黃建榮醫師表示,在中醫學上認為糖尿病是因為飲食、作息不正常,進而改變身體狀況,影響血糖的穩定性,造成肝腎失調所引起的疾病,可以使用中藥中的山茱萸、六味地黃丸來保肝益腎,導正肝腎失調的狀況,現代醫學也認為這些中藥成分可以維持胰島細胞功能與降低血糖。黃建榮醫師表示,糖尿病還有可能會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包括眼睛的疾病與末稍血管循環疾病。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眼睛疾病已經成為糖尿病併發症之首。糖尿病患者通常引起視網膜剝離或是黃斑部病變,如果沒有控制病情,甚至會導致失明。可以使用白虎人參湯、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來改善,末梢神經血液循環則可藉由足浴泡腳來改善。|黃建榮醫師強調,中藥材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改善併發症的療效上,已經受到美國醫學界的認可,因此建議民眾以西醫控制血糖為主,中醫調養改善為輔。

醫訊/均衡飲食 戰勝糖尿病

醫訊/均衡飲食 戰勝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會有血糖增高、多飲、多食、多尿、疲乏無力和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如何預防糖尿病?糖尿病又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血糖值?「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哪該怎麼辦?」想必是許多糖尿病患常煩惱的飲食問題,其實不管是想要預防糖尿病或是糖尿病患者,要想戰勝糖尿病,吃對食物、生活作息正常以及適度運動很重要!因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特地邀請新陳代謝科醫師張然舜,教你緝拿健康元兇,戰勝糖尿病!講座時間:101年6月19日(二)上午10:00~11:30講座地點:新竹市立功社區(立功巡守隊)

歡慶端午 糖尿病友該如何放心吃?

歡慶端午 糖尿病友該如何放心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五月五慶端午,又到粽葉飄香時節,特別是各種香氣四溢的粽類,教人聞了皆無法抵擋它的誘惑;但糖尿病患者及體重控制者對於粽子高熱量的成分,卻往往只能望之卻步。因此,花蓮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陳信典醫師、中醫科顏慶仁醫師以及謝瀠伊營養師特別於端午節前夕分享,如何輕鬆享受端午美食的同時,又能兼顧到健康,與病友們一起樂活慶端午。市面上常見的粽子一字排開,每個都是美味又應景的端午美食,對於必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病友來說,要怎麼選、怎麼吃?花蓮慈濟醫院營養師謝瀠伊表示,一般市售約200公克的鹹粽,熱量就有400至600大卡不等,相當於兩碗飯,而且餡料經過熱油翻炒,再沾上甜辣醬一起吃,高油、高鈉,對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病患來說都是一種負擔。可口的鹹粽讓糖尿病友們個個又愛又怕,因此許多民眾選擇爽口冰涼的鹼粽取代油膩膩的粽子。謝瀠伊營養師也提醒病友,鹼粽的熱量雖然較少,但在食用時要避免沾花生粉或砂糖,同時可以用代糖取代;再來,餡料的選擇也是另一項重點,像是含糖量較高的紅棗、豆沙等內餡也要盡量避免攝取過多,若食用「甜粽」取代當餐米飯,一定要搭配適量蔬菜、水果,才會讓營養攝取更均衡,血糖更加穩定。謝瀠伊營養師建議民眾,包粽子時最好符合三低一高原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的素材,調味少一點,增加粽子的纖維質,或將糯米混加「五穀米」,增加粽子的纖維,而高血壓的民眾注意少鈉、少油,盡量選擇水煮粽,醬油、豆瓣醬和甜辣醬也要少沾一點;高血脂的病患則要避免肥肉和爆油過的配料,並且要謹記「天天五蔬果,健康跟著走」的口訣,病友們也能健康慶端午。

破解糖尿病五大迷思 胰島素能控血糖

破解糖尿病五大迷思 胰島素能控血糖#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糖尿病的人口超過130萬,有的病友血糖長期無法控制穩定,又對胰島素治療強烈抗拒。5日彰化縣縣長卓伯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彰化縣醫師公會蔡明忠理事長、彰化縣診所協會連哲震理事長、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周賢彰副院長、秀傳醫療體系林浤裕副院長、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孫嘉成副院長,共同帶領民眾破除胰島素的五大迷思。孫嘉成指的五大迷思分別是:注射胰島素不是糖尿病人的世界末日;使用「蚊子針」克服針頭恐懼症;胰島素是糖尿病人的維他命,不夠時就要適時補充,不會成癮;適時胰島素治療,血糖儘快控制好,才不會產生失明、截肢、甚至洗腎等嚴重併發症;多操作、多練習,監測血糖不麻煩。卓伯源縣長指出,彰化縣糖尿病人約有8萬多人,但接受胰島素注射者不到二成,當糖尿病友聽到醫師建議用胰島素治療,直接的反應是擔心接受胰島素治療後會變成要終生使用擔心自己「回不去了!」或「是不是沒救了?」醫師才會建議要用胰島素。卓伯源說,胰臟就像是一個工廠,生產胰島素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血糖,但是當工廠老舊或是生產線故障,就會減少甚至無法生產胰島素,這時補充胰島素代替工廠的生產力,就可以控制好血糖。胰島素治療的同時,血糖自我監測就可以很快地知道血糖的高低,以作為飲食的調整和醫師調整胰島素劑量的依據,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彰化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基層醫療院所合作「血糖達標計畫」外,縣府也特別提供100台免費血糖機贈與設籍於本縣之第2型糖尿病患者,數量有限請速申請。卓縣長鼓勵糖尿病友透過定時血糖自我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藥物使用等四大要素,有效控制血糖,迎向健康、美好的人生。

糖尿病竟與癌症有關!?

糖尿病竟與癌症有關!?#糖尿病

無論台灣或全球的流行病學統計,糖尿病與癌症近年來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都呈現上升的趨勢。糖尿病患與日俱增依據台大莊立民教授健保資料庫的研究,台灣在1999年時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盛行率為4.8%,到了2004年增為6.8%,糖尿病人口約114萬人,尚不包括未就醫的人口。目前台灣所屬西太平洋地區的盛行率為8.3%。隨著孩童與青少年肥胖比率的增加,糖尿病發病的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糖尿病是造成許多併發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失明、截肢和腎衰竭。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2010年台灣的十大死因中,癌症已蟬聯首位29年之久,該年奪走41,046條人命,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4%,每12分48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前三名癌症死因排名依序是肺癌(20%)、肝癌(18.9%)與結腸直腸癌(11.4%),就占了半數。糖尿病與癌症有關第二型糖尿病與某些癌症風險的增加有關,尤其是肝癌、胰臟癌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高出一般族群兩倍以上。糖尿病患因癌症死亡的機率也比常人增加25%,特別是肝癌、胰臟癌與結腸直腸癌。台灣相關研究發現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乳癌及膀胱癌的死亡率在「年輕」糖尿病患的風險相對更高。糖尿病影響癌症的發生與預後,原因包括胰島素阻抗性、高血糖、炎症反應或共同危險因素,如老化、肥胖、飲食狀態、缺乏運動等。如何降低糖尿病與癌症風險體重過重及肥胖和癌症的發生有關,包括乳癌、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肺癌等。美國糖尿病學會與美國癌症協會在2010年的共識會議中建議:推廣健康的生活型態如健康的飲食(減少紅肉與加工肉品的攝取,增加高纖蔬果穀物的飲食),適當的運動(身體活動)和體重管理可以降低癌症的風險並改善預後,也可經由改善胰島素阻抗性,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抽菸與癌症的發生及預後有關,包括肺癌、咽喉癌、上消化道癌症、膀胱癌、胰臟癌、肝癌、子宮頸癌等,抽菸本身也是造成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子,所以戒菸要趁早。糖尿病患依其年齡與性別接受相關的癌症篩檢也很重要,仁愛醫院特別提供民眾主要癌症(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的篩檢服務。另外,臨床研究發現口服降血糖藥雙胍類(Metformin)可以減少乳癌、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癌症的死亡率。所以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是多層面的,糖尿病的藥物治療也日新月異。仁愛醫院「糖尿病中心」有專業的醫師、衛教師、營養師提供您整體的評估、衛教及治療,定期舉辦病友會解答病友及家屬的疑惑,也針對高風險民眾(如肥胖、近親有糖尿病者)做預防保健服務,誠摯歡迎蒞臨諮詢。

醫訊/戰勝糖尿病 飲食上怎麼吃?

醫訊/戰勝糖尿病 飲食上怎麼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患常會煩惱飲食問題,若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哪該怎麼辦?其實要戰勝糖尿病,吃對食物很重要!亞東醫院特別邀請蘇筱媛營養師,為糖尿病患者說明糖尿病均衡飲食的概念,指出糖尿病飲食控制的目的「不在於嚴格的限制,而在於合理的份量進食」,所以只要學會了食物代換觀念之後,飲食就可以富有變化與彈性,若想了解更多詳細的訊息,歡迎民眾到場與營養師互動。講座時間:6月8日(五) 上午10:00~11:00講座地點:亞東醫院1樓思源廳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講座洽詢:(02)7728─122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