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鮪魚肚?啤酒肚?搞懂「你是哪種肚型」避免無效減肥

鮪魚肚?啤酒肚?搞懂「你是哪種肚型」避免無效減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聖誕節、跨年連假接連到來,喜歡與家人朋友一同過節,聚餐吃喝是好選擇。但冬天天氣冷,容易越吃越多、少動多坐,不知不覺就開始囤積脂肪、肥肥的肚子也忍不住從褲頭跑出來了!營養師就提醒,腹部肥胖、腰圍過胖的最大問題不只是外觀,更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機率,造成身體負擔與健康威脅。 肚子類型比一比,你是哪一種肚?「你有觀察過自己的肚子嗎?」在網路上擁有超高人氣的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其實不同原因,會造成不同的胖肚。除了大家都熟知的大魚大肉、便祕和喝酒,熬夜壓力大也可能影響賀爾蒙刺激食慾,讓體重直線上升。高敏敏也提出造成常見「4種肚型」的原因改善方法: 1. 鮪魚肚特徵:肥肥軟軟,坐下時會分2層,而且全身偏肉原因:每天大魚大肉、無肉不歡、少吃蔬果如何改變:建議從改變飲食觀念開始,像是每天蔬果579、肉不超過1.5個手掌大小 2. 小腹肚特徵:小腹肚常出現在女生身上,特徵是肚臍以下腹部凸起,尤其是穿緊身裙時特別明顯原因:經常便秘、常久坐不動、經期不順又愛喝冰飲如何改變:建議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並注重經期前中後的調理 3. 啤酒肚特徵:常常出現在男生身上,特徵是全身不一定胖,但肚子就是圓滾滾的原因:常常喝酒過量、吃加工食物、飲食重鹹重口味,或是精製糖攝取過多如何改變:建議飲酒適量就好,不要吃太重鹹或重甜,可以多吃食物的原型,若想喝飲料請改無糖 4. 壓力肚特徵:肚子連帶腰間贅肉整圈脂肪肥胖,體重不斷上升原因:壓力賀爾蒙刺激食慾上升,使脂肪堆積、體重一直往上加如何改變:建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多多補充礦物質蓋鈣、鎂或色胺酸食物,幫助放鬆心情,也可以藉由運動調整壓力賀爾蒙 心血管疾病重要指標:男、女腰圍標準大不同測量腰圍不但能判斷腹部肥胖程度,更是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重要指標。不管男生女生,趕快拿出皮尺量一量: 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粗囉! 高敏敏提醒,分清楚造成自己肚子肥胖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人人都不希望落入肥胖陷阱,肚子越來越平坦,才能擁有滿意的曲線及健康生活。你是哪一種肚?特徵、原因不一樣!圖片提供:營養師高敏敏

胖胖女小心!肥胖增加6成乳癌風險醫教你6招預防

胖胖女小心!肥胖增加6成乳癌風險醫教你6招預防#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根據資料顯示,最近10年罹患乳癌人口增加1.8倍,相較過去40年更增加7倍之多。每年10月是各國響應重大健康議題─國際乳癌防治月,世界各地都有著溫馨粉紅色的氛圍。 BMI>35乳癌風險增加近6成由於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趨勢,能提高罹癌後的存活率,因此都會鼓勵適齡年紀與高危險群定期檢查。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徐光漢主任提醒,肥胖會使血液中雌激素濃度增加,促進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在停經後婦女脂肪細胞會促使雌激素生成,「體重過重」的脂肪細胞數量大增,雌激素相對增加,連帶也增加罹癌機會。 更有國內外研究指出,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罹患乳癌風險;當婦女BMI數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7%、BMI>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BMI>35,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近60%,所以乳癌與體重息息相關。 醫師提出6招預防之道徐光漢主任強調,有乳癌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飲酒、長期接觸荷爾蒙產品、未曾懷孕哺乳、初經早或停經晚等,都是增加罹患乳癌的可能因子,他提出6招遠離乳癌的預防之道: 1. 規律生活:早睡早起不熬夜,每天有7~8小時的睡眠時間。2. 保持適當運動:養成每週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3. 營養均衡、避免高油脂、油炸物:減少攝取脂肪和糖分,可增加蔬果、豆類、堅果穀物等食物。4. 維持健康體態、適時減重。5. 減少荷爾蒙類藥物或食物。6. 定期檢查乳房: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安排1次乳房檢查,特別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乳房檢查(乳房檢查包含: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磁振造影等),台灣女性大多乳房較小且較緻密,緻密型乳房會增加乳癌風險外,也會使一般乳房X光檢查能力下降,所以乳房超音波檢查也是相對必要,才能夠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 乳癌對女性威脅大,徐光漢主任呼籲,女性基本預防很重要,也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配合乳房外科專科醫師的治療,預後存活率高,也可回歸健康生活。

防疫期間美食不忌口 腹爸爸當心吃出血糖問題

防疫期間美食不忌口 腹爸爸當心吃出血糖問題#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親節將至,許多家庭會安排大餐犒賞辛苦的爸爸,然而,若是爸爸本身患有糖尿病且合併腹部肥胖,當心伴隨「腹擔」而來的血糖失控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王舒儀主任表示,許多爸爸級糖尿病患者因為年紀增長變得代謝功能不佳,加上飲食不忌口、運動量不足等因素,經常有中廣身材的問題,而腰圍過粗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讓血糖控制更加困難。一名57歲男子確診糖尿病已有7年,過往血糖控制還算穩定,但自從居家防疫以來,活動量大幅減少,飲食方面不僅不忌口,用餐的時間與份量也不規律。回診時,醫師發現他的體重相較過去增加不少,腰圍超過100cm,糖化血色素更是高達8.5%,無形中加劇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王舒儀主任發現,居家防疫期間,確實觀察到許多患者的體重增加,血糖控制也不如以往,即使患者自認身體沒有異常狀況,到院檢查才發現糖化血色素超標,建議患者在疫情期間仍應落實血糖監測,才能在血糖出現異常時即時反應。經常有患者反映「明明飯前血糖數值正常,為什麼糖化血色素仍然降不下來?」王舒儀主任說明,這類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關鍵往往是因為忽略「飯後血糖」,尤其亞洲飲食文化以澱粉為主,患者若在飲食上稍有不慎,仍有血糖狂飆的可能性。提醒患者平時除了監測飯前血糖外,也應該從吃下第一口飯開始兩個小時後檢測飯後血糖,並注意飯後與飯前血糖的差距不應該超過60mg/dL,而飯後血糖的檢測也有助於患者學習飲食管理,協助釐清哪類食物容易造成血糖上升。王舒儀主任指出,糖尿病治療隨著治療演進發展越臻完善,各類口服藥物與胰島素在血糖控制都有良好效果,若患者使用基礎胰島素後仍有飯後血糖高的問題,現階段也有複方控糖筆可以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一次的治療模式比較容易被患者接受,並且較不易有傳統胰島素增加體重的副作用,可以方便且有效的控制血糖。此外,糖尿病患者本身屬於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呼籲患者有機會就儘早安排施打疫苗,同時也要注重血糖管理,居家防疫期間仍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均衡、三餐規律,不要久坐、透過居家運動方式多多活動身體,因應疫情,各大醫療院所對於慢性病患也有開立視訊/電話問診的方式,提醒患者要規律回診、持續用藥,特別是在即將到來的父親節,鼓勵爸爸級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圖說/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滿100年,王舒儀主任表示,胰島素是協助患者控制血糖的好幫手,期盼患者能拋開對胰島素的成見,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選擇。MAT-TW-2101004-1.0-07/2021

11歲就有脂肪肝 9招揮別米其林身材

11歲就有脂肪肝 9招揮別米其林身材#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1歲的小智身材圓滾滾,像個米其林寶寶,每天至少1至2杯手搖飲料,讓166公分的他,體重突破99公斤。近期家人因小智脖子及腋下的皮膚變得粗黑,懷疑可能生病了,特別到大醫院檢查,沒想到小智除確診黑色棘皮症,胰島素阻抗值、尿酸、肝指數都高於正常值,更診斷出中度脂肪肝。經亞東醫院兒少健康體位促進門診控制後,小智現在能穩定地減重,各項異常的生理數值也逐漸回復。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19年國中小學生體位趨勢表中,肥胖學童佔全體小學生14.3%,其中男生肥胖率為16.7%、女生則為11.8%;同期國中生的肥胖率佔全體18.3%,其中男生肥胖率甚至高達21.9%,幾乎每五名國中男生就有一人過胖。亞東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林裕誠指出,雖然近年來台灣兒童過重與肥胖比例攀升情形有些許趨緩,但整體兒童肥胖率還是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小時後胖 長大後八成還是胖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肥胖的小學生在長大成人後有6~7成依然肥胖;至於肥胖的中學生更高達7~8成發展為成人肥胖。林裕誠表示,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會影響成長,甚至會增加成年後的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等系統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兒童肥胖與過重原因林裕誠指出,大部分兒童肥胖都屬「單純型肥胖」,雖然遺傳疾病或荷爾蒙失調也會造成肥胖,但佔比不高。常見兒童肥胖可大致歸因如下:*飲食因素:不吃早餐、常吃外食或高熱量零食、含糖飲料攝取過多、乳製品(或鈣)攝取不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活動因素:生活較少動態活動,多以靜態活動為主,如看電視、打電腦等。*睡眠因素:相關研究指出,在2歲半至6歲間的兒童,每天睡眠不足者比睡眠充足者,肥胖機率高出2.9倍。*情緒因素:孩童本身的壓力或是家庭給予的壓力太大時,容易造成肥胖。*胎兒時期:若母體孕前肥胖或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孕期營養不良、妊娠糖尿病、孕婦抽菸等,也會提高兒童肥胖機率。打擊兒童肥胖很簡單 9大撇步教你怎麼做「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林裕誠呼籲,父母應以身作則,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建議以下九招可以和孩子一同執行。1.吃早餐2.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3.不喝含糖飲料4.減少高熱量飲食,例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5.減少外食6.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7.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8.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9.充足睡眠(3~5歲:10小時;6~12歲:9小時;13~18歲:8小時以上)兒少健康體位促進 幫助孩子從小遠離肥胖林裕誠指出,雖然肥胖的併發症在兒童時期就會開始出現,但往往因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許多家長都是在學校健康檢查後才驚覺孩子的肝功能異常、高血壓,甚至血糖超標,但其實孩子的身體可能早已受損一段時間了。亞東醫院為改善此情況,小兒部與營養科共同開設「兒童青少年健康體位促進門診」,經由飲食衛教及專業醫療的介入,協助兒童遠離肥胖。林裕誠表示,肥胖防治應從兒童時期做起,甚至從孕產期間就要注意,盡早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來維持體位,不僅是預防也是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血壓飆破300殺了小羅斯福 你不可不知的寧靜殺手

血壓飆破300殺了小羅斯福 你不可不知的寧靜殺手#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會聽到「高血壓」這個病名,即使現在高血壓的盛行率很高,但更多患者並不習慣規則控制血壓,只要一量到血壓變高,就會說「啊,剛剛可能太匆忙了」或「現在剛好比較緊張」等解釋血壓變高的情境,總認為自己「血壓高只是暫時性的」,而沒把高血壓當成是需要注意的長期狀況。今天我們就來回歸最原始的情景,了解什麼是高血壓,以及為什麼大家需要注意血壓。血壓首先,什麼是血壓呢?古代常有戰爭,想要在戰爭中打敗騎兵隊,對手會將長矛指向奔跑的馬,企圖撂倒壯碩的馬。當馬兒倒下,隨後再補上一刀,拔出後人們注意到,血整個像噴泉般往上噴的好高。這時,人們就想到:「哇!血在體內流動,是有很大的力量的。」這就是大家注意到「血壓」的開始。簡單來說,我們的血管裡有血液流動著,流動的血液對血管管壁就會產生壓力,而這個壓力就被稱為血壓。高血壓講到血壓,你可能有印象大家會講到137/86 mmHg這樣的數字,還會聽到兩個名詞「舒張壓」和「收縮壓」,究竟137代表收縮壓還是舒張壓呢?收縮壓,就是代表「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而舒張壓是「心臟放鬆」時血管承受的壓力。因此,心臟收縮出力時,血管承受的壓力會比較大,因此收縮壓的數值是寫在前面,比較高的那個,所以137/86的血壓是指:收縮壓137毫米汞柱,後面那個數字則代表舒張壓86毫米汞柱。目前認為正常的收縮壓是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寫在一起,紀錄為120/80毫米汞柱,是目前認為健康的血壓值。若是「高血壓」,就代表著血管承受著比平常人還要來的高的壓力。過去較多的高血壓標準設定在140/90mmHg,然而現在多數共識會將高血壓的標準下修到130/80mmHg。也就是說,血壓量起來超過130/80mmHg時,就算高血壓。被誤解的高血壓通常患者偶爾到醫院測量到超過130/80mmHg的血壓後,會說:「真的嗎?我怎麼不知道?」或「可是我都沒有什麼不舒服?高血壓不是會讓人頭痛嗎?」嗯,這真的是個很常見的誤解。第一,高血壓通常不會讓人有什麼樣的症狀,如果沒有測量,很少人會知道自己血壓高。第二,頭痛雖然是可能是高血壓造成的,但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會造成頭痛,不一定是血壓高。第三,許多人都以為血壓高的時候應該出現頭痛、頭暈、肩頸痠痛等症狀,不過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通常沒什麼感覺,高血壓就像悄悄蟄伏的「寧靜殺手」,一旦出事,病人往往非死即殘。如果沒有控制血壓,會怎麼樣?多數患者剛開始被診斷為高血壓時,會傾向拒絕承認高血壓是個問題,也拒絕改變生活型態來改善血壓,因此我們最好要先問問,萬一沒有控制血壓,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嗎?想想看,所有的器官都需要血流經過才能運轉,但血流經過時若是帶有極高的壓力,那對器官是有好處的嗎?不會。就會像電壓過高會傷害電器,水壓過高會傷害管路那般,血壓過高就是會讓器官損傷,因此被忽略的高血壓會持續傷害身體各個器官,最終導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中風、視力變差、腎臟衰竭。所以若問:「為什麼需要控制血壓?」大家請務必記得,長期失控的血壓會導致身體多重器官受損,最後容易死在相關併發症。現代人才有高血壓嗎?許多人會以為「高血壓是現代醫學的騙局」,或問:「以前的人沒有高血壓嗎?」嗯,應該這麼說,以前的人也會血壓高,只是過去大家還不懂高血壓會帶來一堆問題,因此沒有控制血壓的概念。怎麼證實以前人也會血壓高呢?我們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留下的血壓變化紀錄一窺究竟。小羅斯福第二次參選總統時是54歲,血壓162/98毫米汞柱;第三次任期時血壓為188/105毫米汞柱;到了第四度參選,小羅斯福的收縮壓已經衝破200毫米汞柱大關,大約都是維持200到240毫米汞柱之間,後來突然倒下時,收縮血壓衝破300毫米汞柱,是大片的腦出血中風,昏迷兩個多小時後死亡,身亡時63歲。你可能會想:「這個血壓也太誇張了!竟然收縮壓平時都超過200毫米汞柱!身為美國總統竟然都不用控制血壓嗎?」其實,那時候的醫學觀念不一樣,大家以為高血壓是「自然的回饋機制」,身體老化後血壓就「必須」變得這麼高。因此在1940年代,許多人在40出頭血壓就極高,平時雖然沒有什麼症狀,但漸漸會因為心絞痛、心臟衰竭、中風、腎衰竭而住院,旋即喪命。小羅斯福即使是總統,仍舊走上這條因失控的高血壓而中風、器官衰竭的路。直到後來,醫學臨床發現患者在血壓降下來之後,能大幅改善血尿、頭痛等症狀,大家才漸漸明白高血壓對於心臟、肝臟、腎臟、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負面影響,才發現我們需要好好控制血壓,減少因為血管疾病死亡或傷殘的機會。預防高血壓生活中許多不健康的型態會讓人血壓變高,像是喜歡吃大魚大肉、油膩速食、或吃重鹹、醬料不停加。身體活動很少,經常久坐,或本身肥胖,血壓也會比較高。另外,抽菸、使用菸草、與過量飲酒都是高血壓的危險因子。因此,想要預防高血壓,最好每周選個5天做運動,每天運動個30分鐘。平時採取健康飲食,盡量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少調味的新鮮原型食物,要限制鹽分和酒精的攝取量,不要抽菸,減少生活的壓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

半數國人過重!10大死因8項與肥胖有關#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18歲以上成人47.9%有肥胖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最新一份問卷調查則顯示,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曾與醫護人員討論,調查還發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身責任的孤獨感,是有減重意願卻不主動尋求協助的主因。今天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主題訂為「Every Body needs Every Body」,希望減少對過重者的歧視與污名化,從根本了解問題,給予支持與協助。8成民眾認為減重是自身責任 不會尋求醫師協助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相較於體重正常者,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倍,世衛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健康體位是國人健康的基石,政府持續推動「提高認知、鼓勵倡議、完善政策、資源分享」,希望透過政策、支持性環境和完備照護策略等,提高大家對體重管理的認知,並願意接受和尊重每個人,一起擁有健康體位。全台超過350萬人有肥胖症,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超重問題。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表示,根據2019年國外一份大型研究顯示,高達81%有肥胖問題者認為減重是自身的責任,因此不會主動尋求醫師協助。調查也發現,醫病雙方的認知有很大落差,65%民眾希望醫師可與他們討論減重問題,但僅29%醫師認為民眾對體重管理感興趣。醫護協助找到最適合減重方式 比單打獨鬥更有效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表示,為了解醫師、民眾對減重態度的認知,該學會也針對875位民眾及224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高達87%的民眾打算減重,但僅有22%與醫護討論;33%民眾認為體重管理是自己的責任,另有28%表示,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花錢減重。此外,有超過6成的醫師願意幫患者訂定務實的目標,協助改善體重問題。楊宜青表示,多數民眾認為管理體重是自己的責任,或擔心被歧視標籤化,因而不想對外求助,其實文獻證實,若有專業醫療協助介入,根據身心狀況及根本原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台灣肥胖醫學會提出「診間停看聽」簡單三步驟,期盼打造友善的看診環境,藉由醫療專業人員主動關懷及患者不害羞地開口,讓體重控制不再孤單。

新年動起來!讓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健身房

新年動起來!讓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健身房#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過完聖誕節和三天元旦連假,接下來還有農曆新年,假期固然美好,可以好好休息、出遊或與家人聚餐,但最令人不想面對的恐怕就是假期過後體重上升,冬天氣溫低特別想吃火鍋、油炸等高熱量食物,若再缺乏運動,攝取過多熱量就可能囤積體內,造成肥胖。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淑君建議將運動融入生活中,訂定運動計畫,並規劃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消耗多餘的熱量,別讓自己成為年後肥胖的成員。設定運動計畫不用很遠大 分成較小或較易做到的步驟進行職能治療師王炫文表示,訂定運動計畫其實不困難,依據自主管理的原則,透過把目標分成較小或較易做到的步驟或任務,來完成每周行動計畫。首先想一個當周想做且可完成的事情,接下來回答以下問題:做什麼(具體行為)?做多少(時間、距離、量)?何時做(一天中哪個時段、一周哪幾天)?多常做(每周做多少天)?最後問自己有沒有7成以上的信心。以制定運動計畫來說明,例如下班後搭乘捷運,要提早一個捷運站下車並走路回家,步行約15分鐘,一周做三天,有7成以上的信心。所以設定運動計畫的任務不用很遠大,重要是可行且可持續的計畫。職能治療師李劼建議,適度參與慢跑運動,對身體健康有三大好處,一為經常慢跑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消除身體堆積的多餘脂肪;二為進行慢跑是釋放壓力的方法之一,可調節心理健康;三為要想完成長程慢跑,需要培養強大的心理意志力。當然,運動不限於跑步或戶外活動,建議八個適合於室內活動之動作,包含開合跳、原地高抬腿、深蹲、側躺抬腿、平板支撐、半卷腹、牆壁天使、向後繞肩,每天執行三至四回合,每回合做10~15次,每回合中間休息45秒至1分鐘。不要剛開始就做難度太大的動作 任何動作訓練以舒服為主像現在1月份天氣寒冷,應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3分鐘左右的熱身,運動結束後進行伸展運動,再緩慢停止運動。運動強度要是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剛開始就做難度太大的動作,任何動作訓練以做到舒服為主。冬天乾燥容易流失水分,所以運動後一定要多補充水分。2020年全球面對新冠肺炎威脅,除了身體傷害、生活型態改變、工作穩定度影響,每個人或多或少在精神心理上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如何維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運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2021新的一年,開始訂定適合自己的運動計畫,循序漸進方式讓運動融入生活,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是運動強身的舞台,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吧!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5歲的陳先生,平日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息正常,一個月前發現右乳頭有小硬塊而到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當時診斷可能只是良性脂肪瘤,因此未在意。近日因硬塊變大且有壓迫感,轉往另間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硬塊雖只有1公分但密度高且邊緣不規則,疑似惡性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為罕見的男性乳癌。醫師進行全乳房切除及腋下淋巴結清除後,發現竟是有轉移到淋巴的第三期乳癌,因此後續安排化療及荷爾蒙治療。男性脂肪組織較少 癌細胞容易轉移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表示,多數人認為只有女性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雖然男性發生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所以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包含: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為:1.家族有乳癌遺傳基因、2.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3.抽菸、4.罹患肝功能疾病、5.飲酒過量、6.肥胖。像陳先生無不良嗜好且作息正常卻罹患乳癌,實屬少見。有家族史等高危族群 應定期自我檢查馮啟彥提醒,男性尤其是乳癌高風險族群者,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平日裡應該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並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一旦出現乳癌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斷治療,才不致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