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

食補不求人!枸杞、紅棗料理抗失眠、改善眼睛疲勞

食補不求人!枸杞、紅棗料理抗失眠、改善眼睛疲勞#食補

1)枸杞(改善眼睛疲勞充血,增強體力)/枸杞可以緩和眼睛疲勞與足腰疼痛,具有消除疲勞的效果。跟黃綠色蔬菜一樣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2)紅棗(治食慾不振、失眠、安神)/如俗話所說「一天吃三個紅棗不會變老」,紅棗有防止老化和美容的效果。豐富的鐵、鈣、鉀等礦物質,可安神改善失眠。3)白木耳(潤肺、滋潤肌膚、鎮咳)/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膠原蛋白,可以補充身體的水分。具有抗老化與美容養顏效果,傳說連楊貴妃也很愛吃。4)乾燥菊花(清目、解熱、安神)/因為能讓眼睛消除疲勞,特別推薦給一整天對著電腦的人。另外,睡前飲用菊花茶能放鬆身心,睡得更好。5)大薏仁(利尿、消水腫)/具利尿功效,因此可改善水腫,幫助排毒還能滋潤肌膚。也有防止痘子、黑斑和雀斑的抗老化功能。在家就能輕鬆食補1)黑白木耳沙拉(富含植物性膠原蛋白)/將泡水發過的乾燥黑木耳、白木耳和小黃瓜切絲,再加入雞胸肉絲,以日式美乃滋拌勻。2)雞翅紅棗膠原蛋白鍋/在鍋內放入雞翅、泡水發過的紅棗,加入醬油、砂糖、醋和水煮滾即可。3)大薏仁粥/大薏仁先泡水一晚,將泡過水的大薏仁和冷飯放到陶鍋裡燉煮。吃了對身體沒負擔。4)菊花茶(跟綠茶也很搭)/杯子裡飄著可愛的花朵,香氣四溢,是能讓身心放鬆的茶飲。5)蜂蜜漬枸杞(灑在優格上吃)/枸杞跟宮崎駿動畫《風之谷》中女主角吃的奇克果很像!感覺更有能量了呢。 (本文摘自/就是喜歡有活力的自己/遠流出版)

時常口乾舌燥?快吃這四大食補「口水終能如湧泉」

時常口乾舌燥?快吃這四大食補「口水終能如湧泉」#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口乾舌燥,驚醒之餘,還要喝口水潤潤喉,才能安然睡去,如果時常喉嚨乾燥的人,相信有過這種經驗,中醫師指出,入冬後因為眼乾、皮膚乾、嘴乾而診的病患,因此增加將近一成,如果真的乾到受不了的民眾,可透過中醫調理體質,進一步改善乾燥症狀。西醫治療全身性乾燥 效果可能有限「醫師,我常常口乾舌燥,一直喝水還是一樣,有時半夜還要起來喝水,害我睡不好。」臺中醫院中醫科翁淑雯表示,最近在門診聽到這類症狀病人的困擾,通常這類患者到中醫門診前可能已求助過西醫眼科、泌尿科、婦產科、風濕免疫科等,最後的診斷可能被歸為乾眼症、更年期症候群、乾燥症以及修格蘭氏症,而這些疾病共同的特點就是「覺得乾」,雖經過西醫治療可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有部分病患仍深受「乾燥」的困擾,轉尋求中醫的幫助。翁淑雯指出,經過對人體及自然的觀察,中醫雖然一般會把這類病症歸為「燥症」,但其原因卻可能有燥邪引起、氣虛陰虛致燥,甚至陰損及陽而兼陽虛等不同,皆可經由中醫專業診斷,判別不同體質對證下藥,此外,也可透過食補調理,改善症狀,以下翁淑雯所提供的滋潤良方:1) 百合粥/生地黃30克煎汁去渣備用,將新鮮百合30克,適量的米加水同煮粥,最後加入生地汁。也可不用生地黃。百合性甘平,潤肺清熱,補中益氣。生地黃性甘苦寒,清熱涼血養陰。2) 益胃飲/沙參9克,玉竹4克,麥門冬15克,生地黃15克,糖3克,水1000c.c.煎煮去渣。本湯能滋陰養胃。3) 生脈飲/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水1000 c.c.煎煮去渣。能益氣生津。4)沙參玉竹鴨/豬肉:沙參30克,玉竹30克,些許薑和適量鴨肉或豬肉同煮,最後用少量鹽調味。能養陰潤肺益胃。鴨肉性味甘鹹冷,能滋陰補虛。豬肉性味鹹寒,補肝腎潤肌膚,黃帝內經提到北方色黑,入通於腎,藏精於腎,其味鹹,其畜彘。翁淑雯提醒民眾,若民眾有因為乾燥而引起的各種症狀,雖不至於影響性命,卻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狀況與心情等,建議可經由中醫科醫師依照個人體質協助調整,只要有服藥,便會有改善。

4大體質食補方式大不同 補錯恐嘴破、長痘痘

4大體質食補方式大不同 補錯恐嘴破、長痘痘#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天氣冷颼颼,有許多民眾習慣在寒冷的冬天裡,吃鍋進補來取暖、禦寒,但近日就有不少民眾因吃太多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等,導致便秘、長痘痘、嘴破來求助醫師,對此醫師表示,這些民眾多是屬燥熱體質,吃了麻油、薑或十全藥材容易上火,反而讓身體出狀況。四體質大不同 補對好過冬台北慈濟醫院楊淑君中醫師表示,冬天的確是適合吃補的季節,但需依照不同體質做調整,才能達到保健的效果,若選錯藥材和食材,或補過頭,還不如不要補。因此,針對人體體質,醫師大略分為4種,幫助民眾了解自己,才能真正補得恰到好處。1)虛寒體質/這類體質的人較怕冷、手腳冰冷、容易疲倦、吃涼的東西容易拉肚子、感冒、頻尿或腰酸等,較適合溫補,建議可食用一些兼有補氣、補血,甚至補腎功能的藥膳,例如: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等。2)燥熱體質/表現症狀為怕熱、口乾舌燥、嘴破、口臭、便秘、煩躁、失眠、長痘痘(痤瘡)、小便量少色黃等,建議可稍微平補,食用一些健脾胃的藥膳,例如:四神湯、四君子湯。3)上熱下寒/現代人多屬這類體質,通常是因熬夜、壓力大、少運動、作息不正常而造成,所以,會合併虛寒及上火的症狀,例如:頻尿、手腳冰冷、長痘痘、便祕等,而此類體質的人,調節能力較不好,容易怕冷又怕熱,因此,建議民眾不要隨意亂補,應先把體質調整好,以免越補問題越多。4)痰濕體質/這類民眾容易覺得累,且會合併有胸悶、水腫、喉嚨有痰覺得卡卡的等情形,在臨床上也經常看到舌苔厚的表現,且這種痰濕體質的人,可能有合併寒、熱而成的濕熱或寒濕體質,所以,建議民眾可稍微平補,加點利濕藥,例如:薏仁四神湯。小孩太補要注意 當心骨齡超前長不高除了體質的因素外,台北慈濟醫院游明謙中醫師表示,有些人是不適合進補的,例如:感冒、孕婦、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甲狀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或有特殊疾病像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子宮肌瘤的人,進補之前一定要諮詢醫師,切勿自行隨意進補。 其中有3個族群要特別注意,第一是小孩子,屬於純陽體質,身體代謝好,不適合過度進補,過去在門診上也曾看過發育中的孩童,因過度進補,造成骨齡超前,進而長不高;第二是老年人,因體弱雖可吃補來保健身體,但有失眠情況者,也不要隨意進補;第三則是女生在月經週期前,體質會由陰轉陽,容易煩燥、長痘痘,吃補也要特別注意。

食補過頭陷「癬」境!乾癬患者體無完膚、關節紅腫痛

食補過頭陷「癬」境!乾癬患者體無完膚、關節紅腫痛#食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冬季進補旺季,有皮膚疾病患者,小心食補養生成了「癢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蕭玉屏醫師表示,乾癬患者在秋冬因為病情惡化、復發而必須回診,比例比夏天多了2到3成,主因與天氣變冷、日照減少有關外,不少患者是因過度食補引發乾癬惡化。誤食中藥材偏方 全身紅皮症、手指腫如香腸一名45歲陳姓患者,誤以為自己罹患乾癬是因為免疫系統不好,因此嘗試各種偏方治療,包含廣播電台賣的中草藥、宣稱具有排毒功效的藥酒等,反造成全身乾癬性紅皮症,手指頭腫如香腸般大,關節出現紅腫痛,每天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無法動彈。停止食補後,透過正規治療2周施打一次生物製劑後,緩解皮膚症狀以及關節痛,逐漸控制病情患者才展露笑顏。蕭玉屏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的慢性發炎皮膚病,乾癬患者本身即免疫過盛,一旦擅自服用刺激免疫或調節免疫力的食補藥膳、保健食品(常見的靈芝、牛樟芝、人參等),容易引起症狀發作或惡化,不可不慎!目前乾癬病因並不清楚,有許多情況都能誘發乾癬發作,如感染、外傷、藥物、天氣變化或壓力等,避免上述誘發因子,對於乾癬患者也相當重要。乾癬/乾癬性關節患者 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治療台灣約有近6萬名乾癬病友,其中尚不包括許多並未就醫或未確診的人數,其中有1/4以上為中重度乾癬患者,當乾癬面積大於體表的10%就是中重度乾癬,除了皮膚狀況之外,不少患者合併關節腫脹疼痛不堪。蕭玉屏醫師說,乾癬不僅是單純的皮膚病,可能會有關節炎的風險。雖然乾癬不能完全根治,但是能積極控制,來減少對生活品質受影響。目前除了外用藥膏、照光治療、口服藥物,還有生物製劑,可改善皮膚症狀及控制關節的發炎和破壞程度,及早治療關節炎就可以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毀壞及關節變形問題。門診中若中重度和重度乾癬患者使用過照光治療3個月,合併至少2種以上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或病人無法耐受時,亦可申請施打生物製劑。蕭玉屏醫師提醒,乾癬患者除了找尋正規的就醫資源外,心理的調適與正常的生活作息也是不可或缺,才能與疾病長期共處;若欲知更多乾癬/乾癬性關節炎衛教資訊,也可至台灣乾癬協會網站查詢。

春季乍暖還寒 2食補提升免疫力不感冒

春季乍暖還寒 2食補提升免疫力不感冒#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春季早晚溫差變化大,中醫師提醒,老年人、小孩、體質偏寒者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以免流感上身。初春是肝氣升發的季節,且氣溫忽高忽低,民眾如果急於脫掉厚衣,一旦氣溫突降就容易感冒,中醫師表示,此刻正是溫補的好時機,可透過龜鹿二仙膠來幫助體質衰弱者補腎健胃、補氣養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中醫部楊賢鴻醫師表示,單就提升免疫力而言,中藥比起西藥溫和,較適合長期滋補,漢方藥膳中,由鹿角、龜板、枸杞、人參四味藥熬膏而成的龜鹿二仙膠,對於春季滋補特別有益,民眾可利用它們入菜,幫助家人提升免疫力。三軍總醫院中醫部林健蓉醫師也表示,春季天氣忽冷忽熱,此刻最適合溫補,建議民眾可將雞塊或排骨等食材,再加入中藥材,如黃耆、當歸、紅棗、1~2塊龜鹿二仙膠等一起燉煮,幫家人補補身子。● 龜鹿不老雞湯/先準備龜鹿二仙膠8克、五味子3克、當歸9克、鮮百合(中藥材百合)80克、番茄50克、烏骨雞800克、桂圓肉15克、生薑15克、鹽少許。接著將鮮百合洗淨、番茄切片、生薑切片、烏骨雞切塊川燙後,將所有食材、藥材放入燉鍋內,些許調味後注入滾開水,燉煮2小時即可食用。● 龜鹿元氣排骨/準備龜鹿二仙膠8克、茯苓12克、黃耆10克、當歸7克、排骨600克、紅蘿蔔30克、生薑15克等藥食材。先將藥材洗淨後,用一碗半清水煮成一碗;接著生薑切片、紅蘿蔔切塊,排骨洗淨後用醬油、烏醋、生薑醃30分鐘;熱油鍋,將排骨炸成金黃色;燉鍋內加油、炒香薑片,然後加半碗清水,放入排骨、藥汁、紅蘿蔔,最後加醬油、冰糖,煮到醬汁變濃稠,倒入龜鹿二仙膠,再加少許香油調味即可食用。

小鴨好忙!竟獲選為「保險套大使」...

小鴨好忙!竟獲選為「保險套大使」...#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黃色小鴨真是有夠忙,除了一路從高雄趕場到基隆之外,不時還要來個變裝秀,一下變身黑色薑母鴨,又要變成黑白郎君鴨,為了給民眾驚喜,下一秒又要來場爆破秀成了漂浮在水面上的大皮鴨,現在台灣又有民間團體,把鴨鴨變成了「保險套大使」,成為保險套外包裝,真是讓人直呼,小鴨有夠忙!1000組小鴨保險套 限量索取為了宣導嘿咻要戴套防愛滋,台灣紅絲帶基金會近期竟找上了全台瘋迷的黃色小鴨當保險套外包裝設計,在農曆年前夕於年貨大街迪化街舉辦「辦事有一套,快活過新年」街頭快閃活動宣導安全性行為,希望透過小鴨來教導民眾如何預防愛滋及性病,並提供1000組黃色小鴨保險套免費限量索取。別懷疑,黃色小鴨也能變成保險套大使,打開黃色小鴨外包裝,除了附贈一個保險套外,還會教你如何正確的使用保險套進行安全性行為,防止民眾在嘿咻的過程中,不幸讓保險套像小鴨易爆裂一般,導致安全性行為開了大漏洞。愛滋感染人數持續攀升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至102年12月31日為止,本國籍愛滋感染人數累計已達26,475人,感染主要年齡為正值青壯年的15至49歲,其中有七成以上是介於25至49歲,並且有兩成感染者是年齡介於15到24歲的青少年,顯示年輕族群的愛滋防治宣導工作不容忽視。台灣紅絲帶基金會指出,此次結合時事,為的就是要透過受到年輕人喜愛的黃色小鴨,喚起青年族群對於自我保護的重視,也呼籲家長們改變以往對於保險套的觀感,不教不說不代表不會發生,可以透過Q版的黃色小鴨保險套來教育子女如何在恰當的時機正確且全程的使用它,避免不安全性行為的發生。

3招肝膽保健 作息按摩加食補

3招肝膽保健 作息按摩加食補#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醫認為,肝膽功能失常,也會影響脾胃消化功能而出現厭食、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黃中瑀表示,膽有儲存、濃縮以及排泄膽汁的功能,與肝臟息息相關,膽汁若不能照常進入腸道,就會影響脾胃消化,進而引起腸胃病變。黃中瑀醫師指出,膽與肝密不可分,肝氣疏泄條達,膽腑才能保持清虛和通降正常,如果肝氣不疏,就會導致膽氣鬱阻。因此,膽道保健,飲食定時定量最為重要,切忌暴飲暴食,選擇低脂食物、少吃油煎、油炸,並選用瘦肉烹調以免攝取過多脂肪。高纖飲食助排膽酸而且,高纖維飲食也有助益肝膽保健,蔬果、全榖類和全豆類等食物中所含的高量纖維質,可以在腸道內吸附膽酸(膽汁的主要成份)使之隨糞排泄。在此,黃中瑀醫師也提供肝膽保健三大招:1)日常作息:不吃宵夜、早睡早起、保持適度且規律運動,除了對肝膽有助益外,也是保持健康的關鍵,2)按摩穴位:也可以按壓足三里、天樞、中脘等穴位來幫助肝膽疏通條達。3)食補:黃中瑀建議可以選取洋菜、蒟蒻、燕麥、豆類、木耳、香菇再佐入烏梅、山楂、甘草、麥芽、神麴等,加適量的水淹蓋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再煮半小時即可服用。

治療乾癬過度食補 補出大問題

治療乾癬過度食補 補出大問題#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大眾對乾癬錯誤的認知常使得患者遭受異樣眼光、受到社會排擠,進而影響社交、就學、就業,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和台灣乾癬協會響應10/29「世界乾癬日」,希望透過宣導讓國人認識乾癬、打破迷思,因而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讓他們積極就醫治療,改善病情和生活品質。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暨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大眾與病人對乾癬普遍存有迷思,首先,乾癬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病症,並非會傳染的皮膚癬,即使接觸到乾癬皮屑也不會傳染;但外在的紅腫、斑塊、皮屑,讓病患對外表缺乏信心、不敢接觸人群,甚至影響到就學、就業與社交。乾癬迷思多 非傳染病、也非免疫缺乏另一個誤解則是,大多數人認為乾癬是免疫力低下、太弱所引起,但事實上乾癬是「免疫失調」的問題,是先天性免疫力過度活耀,因此乾癬患者不適宜擅自服用刺激免疫或調節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或是含有人參、靈芝、冬蟲夏草等食補,可能會因而加重病情。黃毓惠醫師指出,臨床上一名中年男性患者,以為含牛樟芝的食品能治療乾癬,花了幾十萬購買,吃了幾個月後症狀嚴重惡化,出現全身性紅皮症,乾癬症狀從原來的10%惡化至全身90%的面積都有紅、腫、痛、癢等情形,停止食補後、尋求正規治療,才逐漸控制住。乾癬治療日新月異 鼓勵積極治療拒共病此外,病人也常對乾癬治療有誤解,如乾癬是一種皮膚病,不治療不會有影響,其實乾癬需視狀況而定,若是皮膚侵犯部位範圍小,無明顯不適,對社交、工作影響小者可以不治療,但乾癬大多具有記憶性且還可能有關節炎等其他共病的風險,妥善治療,以免體內持續發炎才是最佳的方式。加上病人會誤以為乾癬就是給予類固醇治療,但醫師表示,類固醇是乾癬治療的傳統用藥,現在醫療已有多種外用藥膏可選擇,生物製劑和照光治療的出現也是治療乾癬的新契機,皮膚科醫師幾乎已不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的方式治療乾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