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

小心季節憂鬱 中醫「幾招」輕鬆解壓

小心季節憂鬱 中醫「幾招」輕鬆解壓#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時逢季節交替,你憂鬱了嗎?秋天早晚溫差大,容易導致呼吸循環疾病和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增加,有些民眾更因此會有「季節性憂鬱」的傾向,出現厭食、嗜睡、疲倦等症狀,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賴東淵醫師以中醫的角度、教你幾招抗憂防鬱、輕鬆紓壓。賴東淵醫師表示,秋天情緒容易低落、再加上現代人工作繁重、壓力大、晚睡,身心過度負荷下,憂鬱程度激增,因此民眾若經常出現疲倦、悲觀、對週遭事物不感興趣等,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前兆,嚴重者可能會睡不著、食欲不佳、莫名哭泣,甚至產生自殺傾向,應立即就醫,確保自身健康。運動為解憂良藥 腦內啡產生愉悅感而平時在家也能透過幾個方法,幫助自己排解壓力、揮別(季節性)憂鬱,賴醫師建議,憂鬱能藉由運動來改善,因運動產生的腦內啡會使身體產生愉快感,或是利用靜坐、散步、慢跑來減輕壓力。中醫角度幫助揮別憂鬱 食補、藥浴鎮定減壓睡眠品質不佳、性子急躁、容易緊張或是思慮太多者可在泡澡時,加入一些天然芳香植物或藥草幫助鎮定自律神經,達到輕鬆紓壓的效果;多利用天然的柚子皮、橘子皮、檸檬皮、柳橙皮(需曬乾)或是薰衣草、迷迭香、玫瑰花等香草輔助、效果更佳。或是利用食補的方式解壓,將食材當作藥材、廚房當作藥房,簡單的膳食幫助自己輕鬆排解壓力,揮別(季節性)憂鬱;如容易緊張、低血壓、體質虛寒者可多食用桂圓蓮子湯(粥)(桂圓、蓮子各一兩)、使睡眠更舒服。紅棗湯(20顆紅棗煮成)可針對憂鬱症厭食者,幫助開脾胃,幫助正常飲食;而睡覺多夢、肝火旺者,則可利用苦瓜蓮子湯(山苦瓜尤佳),幫忙去肝火、達到鎮靜安眠的效果。(若有慢性疾病者,食用上述飲食先經醫師評估診斷後再食用較佳。)

冬天食補養生?專家:食「雞」很重要!

冬天食補養生?專家:食「雞」很重要!#食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氣溫逐漸下降,此時薑母鴨、羊肉爐等店家無不座無虛席,民眾都希望能在寒冷的冬天為自己的身體好好進補一下。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雞湯有驅寒、暖胃等功效,因此廣為民眾接受;中醫師亦表示,雞隻為五德之禽,味甘性溫,入脾胃二經,具溫中、益氣、補精、添髓的功效,且人性是溫體的動物,雞隻最適合為人體長期輕補養氣之用。然而,現代人生活忙碌,在無暇親自準備雞湯進補的情況下,市售的罐裝雞精便成為替代的選擇。但是罐裝雞精因製程因素常帶有一股令人惱人的腥味,因此,循古法以全雞慢火長時間精煉,一滴一滴匯聚的滴雞精,即成為愈來愈多消費者補氣養身的首選。事實上,滴雞精是老祖宗智慧的傳承,根據古法選用質量較佳的老母雞肉,經放血後完全不沾水,直接蒸煮滴出整隻雞的精華,同時也具有雞湯補氣的作用。長期研究低溫健康料理的專家喻碧芳老師(喻姐)表示,一般燉補中不論是公雞或母雞皆可使用,其中,公雞具有補陽及補氣的功效,但因公雞的肉質口感較老而較少於食補中使用;母雞除了豐富的蛋白質及膠質外,在食補中,母雞也因性屬溫和,用以作為燉補食材也較能滋陰補虛。此外,根據古法,飼養期長達18個月以上的老母雞因其產蛋量低,脂肪較少、蛋白質高且營養成分也較高,加上老母雞肉質結實與富含鈣質,因此,常被作為燉補的選擇。然而,精純的滴雞精不僅是老祖先的智慧,同時也是適合現代人長期工作導致身體過勞、抵抗力變差的進補選擇之一。考量到現代人追求方便快速,喻姐也提供民眾可自行在家以電鍋製作滴雞精的方式。首先準備去除內臟後舖平的雞肉,再將雞骨敲裂後放入內鍋的架子上,外鍋加入五杯量米杯的水,待電鍋跳起後,隔1小時在外鍋加3杯水,再2次燉補即可完成簡單的滴雞精。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後續雞肉要加以食用,雞隻只適合滴雞精一次,避免肉質會有過老的現象。此外,對於沒時間在家製作滴雞精的民眾,喻姐也建議可以選擇市面上現有的老母雞滴雞精替代,幫助民眾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為身體補氣兼養生。

你吃補吃對了嗎?吃補須依四大體質才對味!

你吃補吃對了嗎?吃補須依四大體質才對味!#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寒冬來襲,民眾不免俗的要吃吃補,希望能夠平安度過寒冬,不讓病菌入侵身體!但是,你知道吃補須依照體質,才能為身體健康加分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說,針對常見的四大體質,「氣虛、陽虛、陰虛」及「平和」體質,所需的藥膳不同,如果亂吃一通,體質不對,亂補小心招得反效果。陳玉娟解釋,氣虛體質的人具有元氣不足、精神不佳、容易疲倦、易流汗、易喘、舌頭淡紅、內向等特徵,此類型民眾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不耐風寒暑濕,特選黨蔘、白朮、茯苓等藥材並加入烏骨雞燉煮,熬成「竹笙烏雞湯」,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可藉此改善體質,舉凡食慾不振、身體消瘦、免疫力不佳者,都適合食用。另一類常見的體質是陽虛,屬寒性體質,此類型大抵來說,女性明顯多於男性,特徵是怕冷、手腳不熱、喜歡熱飲、易患痰飲、腫脹和腹瀉等疾病,需用甘溫益氣的食材來調養身體,如羊肉、薑、蒜等常見食材,這些食材可瞬間暖活身體,再加入核桃、腰果及精選當歸、白朮等中藥材,製成「十全大補湯」食用,增加陽虛體質民眾的氣血循環。唯此藥方較為燥熱,有便秘、習慣性嘴破的民眾不宜食用。而陰虛者屬熱性體質,特徵是怕熱、喜冷飲、口燥咽乾、面紅、便祕、腰酸背痛、體型偏瘦等,宜用甘涼滋潤的食物,例如豬小排、鴨肉、冬瓜等食物,千萬忌食羊肉、辣椒、蒜等食材,針對這類體質,可食「白玉排骨湯」,利用常見的白蘿蔔與豬小排,佐以陳皮等藥材,適合脾胃虛弱的民眾食用,舉凡時常熬夜、便秘、口乾舌燥,易有口臭的人,都可適量食用。最後是平和體質,平和體質顧名思義體質不偏不倚。此類型的人精力充沛、體格適中、面色紅潤、目光有神、睡眠良好且性格開朗隨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較強。陳玉娟表示,此類型的人,有著很好的身體平衡狀態,平時注意保健強身、促進血液循環即可,建議喝「固本狀元湯」,此湯適合平和體質者,將紅白蘿蔔加上牛蒡、玉米等,配合當歸、熟地、黨蔘等中藥材,適合全家大小食用。對此,陳玉娟提醒,藥補配合食補,不只美味、又可達到調補的功效,最重要的是依據個人體質,使用適合的中藥材,再佐以新鮮肉類,以小火慢燉,視情況加入少許米酒或鹽調味,就可簡便輕鬆地在冬季把身體好好調養一番。

冬至吃溫熱食物進補 羊肉吃多易上火

冬至吃溫熱食物進補 羊肉吃多易上火#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今天是冬至,而冬令進補傳承千年,至今仍為人們防病治病、健康延年所需求。冬令進補包含著養生和預防疾病,可有效預防疾病及開春時的流性病。中醫師建議,藥補不如食補,在吃藥進補前,應該先把每天的飲食調理好。煲湯、熬粥,甚至每天攝入適量堅果,都屬於進補範圍。所以吃一些溫陽食物是很有必要的,不過不宜食用過多羊肉,因羊肉為燥熱之品,食用過多容易上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威宇說,除了羊肉外,其實溫熱食物還有糯米、大棗、桂圓、海參、貽貝、洋蔥、香菜、粳米、小麥、南瓜、紅棗、茴香。其實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也能輔助陽氣。除了溫熱食物外,一些平性食物也可以多食用,如蓮子、芡實、苡仁、大棗、燕窩、銀耳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還有如: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鮑魚等,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周威宇強調,應向醫生諮詢自己體質,進補季節多吃些與體質相適的食物,就是一種很好的食補。醫師提供簡易的「耆杞腰花」給民眾做為冬令食補參考,藥材有:黃耆、枸杞。先將黃耆、枸杞熬成湯汁去渣,再入醬油、醋、鹽、糖做成滷汁備用,再將放入薑、蔥末和6成熟的豬腰花、滷汁下鍋,翻炒均勻,淋入香油即可,這道料理適合陽痿早洩、腰膝痠痛、筋骨無力、畏寒四肢冷、頻尿的患者食用。而進補時應注意:有病時忌濫用補藥,應以治病為主,如體質虛弱且又患病,就需要停服、腸胃容易脹氣者,應酌量食用,以免導致消化不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病患在服用補藥及補品時,最好由醫師根據身體狀況施補、進補時,,許多人以為喝酒可以讓身體發熱,不過飲用過量的酒恐怕會燥熱不適,應適量為佳。

越補越腫! 進補切記小心謹「腎」

越補越腫! 進補切記小心謹「腎」#食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冷鋒報到,對國人來說,意味著寒冬進補的時侯到了,77歲的蔡先生卻是愈補愈大洞,蔡先生本身是慢性腎衰竭第五期,因難以控制口腹之欲,短短一個多月三度全身腫脹就醫。慢性腎臟病患者蔡先生全身腫得像大象,雙眼擠得幾乎看不見,整個人喘得十分厲害,都快無法呼吸,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陳慧芬醫師問診發現,香噴噴的補湯是罪魁禍首。她呼籲,腎臟功能不佳病患,尤其在冬天要注意控制飲食。陳慧芬說,腎臟病人的腎功能退化,以致於體內的水份、尿毒都排不出來,積在體內,當肋膜都積水時,就會影響呼吸,喘個不停,所以喝水必須要有限制,補湯類的食物除了水份,鈉也比較高,所以並不適合腎臟病患。而年關將屆,不少孝順的兒女送雞精、人蔘,讓老人家補身體,陳慧芬提醒,已有腎功能損傷的病患,更要嚴格控制蛋白質、水份與鈉的攝取,最好先諮詢腎臟科醫生,並在營養師指導下制定食譜,一味盲目讓老人家補身體,可能反而累壞了腎臟。除了腎臟病患外,針對慢性病患的血脂、血糖及尿酸,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施姍伶也指出,冬令進補並不是不好,只是進補前要先瞭解自己的體質及健康狀況,別讓血脂肪、血膽固醇悄悄爬上身。她建議冬日進補應以零負擔為導向,善用食物代換,像是主食類,麵類含有的醣份就較白飯少,可適量攝取,另外冬粉、山藥、薏仁、豬血糕等都屬於主食類,與米飯一樣。而蔬果、菇類加入進補,能增加纖維與飽足感,同時豐富的纖維也可延緩血醣的上升及幫助排便。再來是沾醬,宜少不宜多,因一般沾醬大多屬重鹹,建議少量沾取食用或者可利用蔥、薑、蒜、辣椒、適量醬油等來調味,避免鈉鹽攝取過多。   此外,如果非吃葷食不可,則以瘦肉為佳,儘可能剔除肥肉及皮,減少攝取膽固醇及飽和性脂肪。撈除補湯浮油,或將肉類去皮再燉煮,少油少負擔。提醒民眾,豬血糕一塊及等於一份主食,若能懂食物替換,平均分配,即能避免攝取過量。然而,平時飲食也仍需均衡、作息要正常,同時還要多運動,這樣才是養生的王道。(圖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國人冬天愛進補 醫師籲應視體質

國人冬天愛進補 醫師籲應視體質#食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當時節進入「冬至」,國人喜歡進補滋腎,依習俗大家習慣在此時進補。署立台中醫院中醫科醫師邱瓊慧就表示,天氣愈冷愈適合補腎,特別是補腎陽。但不是每個人都用同一種方法進補,千萬不要有「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錯誤想法。邱瓊慧指出,補身也要吃對食材,要怎麼補也是有學問的,像是在膳食中多加溫性、熱性的食品,可以提高身體的耐寒能力。在冬季的膳食中可多加溫性、熱性的食材,像是小麥、豌豆、玉米等穀類,韭菜、大蒜、黃花菜等蔬菜,肉類則是羊肉、牛肉、鱔魚、鯉魚、鰱魚及蝦等海產。邱瓊慧更強調,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因此,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就顯得特別重要。藥補需依個人體質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建議最好先請教專業人士,如中醫師,再根據個別體質選用相應的滋補食品及調養藥品。(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寒流來食補祛寒 穴位按摩促進代謝

寒流來食補祛寒 穴位按摩促進代謝#食補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寒流一波波,新北市政府衛生局特邀請中醫師公會舉辦養生藥膳食補發表會,提供「十全大補素菇湯」及「四神小排湯」2款藥膳食補,讓民眾過個「十全四神食下肚 冬至養生暖呼呼」的冬天。12月21日冬至將至,教導民眾在時令交替及氣溫寒冷之時,依中醫辨證論治理論調理體質並示範穴位按摩,可促進新陳代謝、維持健康,增強體力,達到滋補強身的禦寒目的。新北市中醫師公會表示,「十全大補素菇湯」有黨參、黃耆各5錢,茯苓、炒白朮、當歸、川芎各3錢,熟地黃4錢、桂枝2錢、炙甘草1錢、黑棗5粒、枸杞3錢,以及各種菇類、素丸子、炸麵筋、素火腿等適量,放入砂鍋中注入800cc米酒、2000cc清水並以大火煮開,小火煮至炸麵筋熟軟透,再加入洗淨的菇類待菇熟即可食。可促進新陳代謝、滋補強壯,適合產後、病後虛弱、寒性體質者。 「四神小排湯」則是由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各1.5兩組成。先將藥材洗淨,再將蓮子、芡實以溫水浸泡一小時,放入電鍋中,加入水800~1000cc,外鍋2碗水,先煮20分鐘,再加茯苓、山藥,續煮至熟透,加適當之調味,即可食用。若成人可於盛碗後再加入2~3滴米酒則更添風味。可調節生理機能,適合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容易腹脹或腹瀉體質者。衛生局強調,中藥補身應配合本身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 中醫師林曾翠霞也示範人體穴位保健按摩,分別是足三里、合谷及太谿。足三里位於正坐屈膝垂足成90度,由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1大指節之處,可維持消化道機能、幫助消化、保健延年;合谷位於大姆指與食指張開,以另外一手大姆指關節之橫紋放在虎口邊上,大姆指尖所到之處,可袪風、清熱;太谿位於內踝後緣與跟腱之中間,與內踝尖平齊,可健腰膝。提醒民眾如果有疾病醫療需求,切勿聽信偏方或迷信誇大不實的廣告。

進補這樣做 補得好又補得巧!

進補這樣做 補得好又補得巧!#食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冬天進補抗寒,但許多人的體質其實都不太適合進補,尤其是三高患者,如果吃太補,可能會讓身子更糟糕。而中醫師廖千慧說,其實如果燥熱體質,或是三高族群,要補也是可以,可利用四神湯來補;而一些怕胖的民眾,中醫師羅珮琳表示,如果要補,也有低熱量食補,讓冬天進補沒負擔。廖千慧醫師說明,像是,冬天大家愛吃的羊肉爐,羊肉性溫,羊肉爐會加入八角、花椒等滷味包,還有辣椒、辣豆瓣醬等熱性食材,屬於燥熱藥膳,適合虛寒體質補冬,但不適合燥熱體質的人進補。尤其是,現在的人進補的湯品或菜餚,常常喜歡加入內臟類食材,例如,腸子、雞心、雞肝等,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對膽固醇代謝緩慢的中高年齡層,更應該減少攝取。因此,如果三高族群要補,建議選用,具有「平補」功效的四神湯。廖千慧醫師指出,四神湯是平補藥膳,具有健脾補氣,固腎益精,除濕消水腫功效,適合各種體質,但是請注意,有便秘、腹脹的人也不宜多吃。建議在烹煮時不用加料酒和大腸,純用中藥熬煮,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而有些愛美的民眾,因為食補裏頭,多數含太高的熱量,而不敢多吃,但是其實可以自製低卡食補讓身體吃補沒負擔。羅珮琳解釋,自製低卡健康藥膳鍋湯底,可選用市售的十全大補湯藥材包然後加入山藥、木耳、松子、核桃、蓮藕、蒟蒻、凍豆腐等食材取代肉品或者火鍋料來燉煮,一方面增加口感,也減低熱量吸收。羅珮琳醫師進一步補充,市面上的羊肉爐、薑母鴨,常常是連皮帶肉一起熬煮,所以湯頭通常都會過油,不適合三高族群及痛風病患食用。如果進補想要吃肉,建議可選擇雞胸肉片或者比較瘦的牛、羊、豬肉片,用涮肉的方式在健康藥膳鍋中涮熟,如覺得口味太淡,可用薄鹽醬油搭配蘿蔔泥、蔥花當沾醬,取代豆瓣醬及辣椒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