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幼兒初期發熱、畏寒 艾灸5穴道舒緩

幼兒初期發熱、畏寒 艾灸5穴道舒緩#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小兒發熱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熱無汗、怕冷、鼻流清涕、頭痛、身痛、高熱、嗜睡等。發病前多有徵兆,所以平時要時刻關注兒童的狀態,如果能在發熱早期艾灸退熱要穴──大椎穴,讓孩子微微出汗,一次即可治癒。灸法:以艾條懸灸效果為最好,每穴10到15分鐘,每天艾灸1次,直至症狀有所緩解。1. 大椎穴-疏風散寒,解表退熱/定位:在項背部脊柱區,第7 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取穴:正坐,手放在脖子後,此穴在低頭時最高隆起處骨頭的下方。多學一點:手足三陽經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2. 合谷穴-解表散寒/定位:在手背,第1、第2 掌骨之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一手輕握拳,拇指、食指輕觸,另一手握拳外,拇指指腹垂直下壓,即是合谷穴。多學一點: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小兒發熱伴有煩躁不安、昏睡,加灸中衝穴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點。取穴: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多學一點:本經之氣,中道而行,直達手中指之端,故名中衝。小兒發熱伴有腹脹,加灸關衝穴定位:在手指,第4指末節尺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取穴:在沿手無名指指甲底部與側緣引線的交點處。多學一點:關,通「彎」,指無名指;衝,衝要。經氣由此湧出,沿經上行。小兒發熱伴有感冒症狀,加灸外關穴定位:在前臂外側,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取穴:抬臂俯掌,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3橫指,位於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多學一點:本穴與內關穴相對,因名「外關」。首次灸注意:觀察幼童出汗情況,避免虛脫,以微微出汗為度,並適時補充水分(可適量加鹽),灸後要喝溫水。(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食慾不振 內關穴、足三里穴能緩解

食慾不振 內關穴、足三里穴能緩解#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食欲不振的人沒有吃飯的欲望,或每餐食量很少,多消瘦,神疲乏力,可能由於急慢性胃炎、胃癌、肝炎、肝硬化等原因引起。平時可灸內關穴、足三里穴調理脾胃功能,也可加灸中脘穴。艾草茶有溫中的功效,可以常喝。灸法:急症發作時推薦使用艾條懸灸,快速緩解症狀,日常保健時用艾粒直接灸或灸盒溫灸,療效持續穩健。懸灸每穴10到15分鐘,直接灸每穴3或5壯,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1)內關穴-寬胸理氣/定位: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屈肘微握拳,從腕橫紋向上3 橫指,位於兩條索狀筋之間,即內關穴。多學一點: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別入手少陽三焦經,能療心胸腹中諸疾。2)足三里穴-生發胃氣,燥化脾濕/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犢鼻穴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足三里位於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再往下4橫指處。多學一點:善補胃氣不足,除寒消脹、降逆和胃,能升陽益胃。 首次灸注意:艾灸足量,可促進胃腸蠕動,灸後常有饑餓感,這表明胃腸功能開始恢復正常。在此階段飲食適宜清淡、規律,不宜吃葷食。(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

艾灸前中後須知 養生去病不出錯#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許多人在接觸艾灸時,一定會有這些問題:什麼時間灸比較好?生病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嗎?結束治療後,可以馬上洗澡嗎?只要閱讀下列注意事項,能讓你事半功倍,第一次艾灸就成功。晚上、暴雨不宜艾灸艾灸前,注意施灸的時間。在一般情況下,通常會選擇白天做,晚上不宜艾灸,但有些病症要靈活變通,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在飯前空腹時和飯後立即施灸。灸前不宜大怒、大喜、大悲。暴雨、雷電等惡劣天氣不宜艾灸。如果灸神闕穴(肚臍),在灸之前,要用棉花棒沾溫水清潔。艾灸時注意環境溫度調節 小心火燭艾灸中施灸者應寧神靜志,不宜談論會耗神的事,也不要玩手機、看書等。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炷移動偏離穴位,徒傷皮肉、浪費時間。患者應保持心情愉悅,可以聆聽古琴等音樂。施灸的環境應舒適、安靜,避免外界打擾。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配合艾灸的需要調整動作,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盡量找準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注意艾灸過程中排煙。因施灸時會露出皮膚,在冬季要保暖,而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現在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防止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如果需要熄滅,可放置在鐵盒中悶滅。掌握施灸的順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臉色蒼白、心慌、出汗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喝溫開水。艾灸腹部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腸蠕動、排氣等現象。艾灸後休息15分 4小時內不宜洗澡艾灸後,靜息15分鐘,注意保暖。灸後4小時內不宜洗澡。吃白粥、喝溫開水,不宜喝綠茶,宜喝艾草茶。要防止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如果已經破潰感染,建議使用優點消毒。調理期間(尤其有慢性疾患的患者)建議獨臥、禁慾。飲食起居有節,按時吃早飯,晚上11點之前務必入睡。艾灸期間,切忌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過饑或過飽,保持心情愉悅,宜素食。艾灸後的排病反應一般來說,若沒有其他誘因或非身體疲勞的情況下,艾灸後出現排病反應,是體內病邪通過其他出口排出體外的表現。中醫利用人體的本能來對抗病邪,體內的正氣和病邪之氣交戰,把邪氣祛除出去,這才有了「排病」一說。排病反應會因為病因不同,而出現不一樣的症狀,在治療期間每出現一種排病反應,體內就會減少一種病邪,所以患者不要過分擔心,順其自然就好。(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5撇步

春宜養肝 中醫師的春季養生5撇步#中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春天正值萬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際,養生重點要順應春天「陽氣初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按照中醫五行屬性,春屬木,與肝經相應,肝經主控人體的生長,所以春天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就容易好發「肝」的病證,如精神疾病、高血壓、中風等。這就是為什麼「春宜養肝」,因為春季必須保持肝臟的生理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春季應該怎麼養生呢?《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所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同時,春季注意調理起居飲食,也可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以下是五個重點提供給大家參考:(1)少發脾氣多微笑:儘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氣。研究發現,快樂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細胞。怒氣是古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動不動就想發脾氣的人,易使肝受損。(2)多吃綠色蔬菜:春天肝氣旺盛,相對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飲食上仍以清淡為主。綠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蔬菜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補充冬季時攝取不足的部分。(3) 保暖工作不可少:春天因氣候變化大,加上陽光普照,常讓人忽略初春的善變與寒冷。因此衣著最好慢慢減少,不要一下換上夏季的衣物,尤其老人家外出時最好多加一件背心。(4) 早睡早起身體好:早起運動、舒筋活絡也是養護肝臟的方法之一。 教大家一個簡單的呼吸調節法:靜靜坐下或站定,全神關注在呼吸調節中,慢慢一點一點用鼻子吸氣、吐氣,並重複數次。藉由簡單的深呼吸可以排除體內積熱,讓身體重新獲得能量。(5)滋陰潛陽清肝火:飲食上以具有滋陰潛陽、清肝降火的食品為主。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像是菠菜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的作用。所以菠菜豬肝湯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可養護肝臟、疏理肝氣。另外,由於此節氣空氣中的濕氣和過敏原增加,過敏性的疾病也會增多,像是皮膚容易出現發癢和濕疹,或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病情也可能會加重;加上體內血氣旺盛,易於上火,容易有眼壓升高,結膜充血的現象,本身有過敏性體質(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的患者也要特別注意。(本文由郭大維中醫師提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久坐肩痛、手肘痛 按壓肺經穴道紓緩

久坐肩痛、手肘痛 按壓肺經穴道紓緩#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肺司呼吸,主表和皮毛,主導全身的氣、血、水的運行。肺經雖然只有十一個穴位,因為肺功能強大,每個經穴也武藝高強。● 雲門穴:胸前壁外上方,胸大肌與三角肌之間凹陷處。取穴法:在肩膀內側,從圓圓的肱骨頭向胸部平行滑動,就在鎖骨下方的凹陷處。雲出天氣,天氣通於肺,古人認為雲門穴就是肺氣所出的門戶。按摩此穴可以疏通肺經,增強肺臟機能,也可以改善肩膀痛。● 孔最穴:尺澤與太淵的連線,腕橫紋上7寸處(腕關節到肘關節共12寸)。取穴法:在手臂內側前線,用另一手的拇指從腕關節向肘關節推進,約在手臂1/2 以上的位置,會感覺拇指下的肌肉開始變寬大,就是孔最穴。孔最穴是肺經的郄穴。每條經的郄穴都善於治療所屬臟腑經絡的急性發炎疼痛。在甦醒三部曲的首部曲是肺接受來自肝經淨化過的氣血,肺臟「以身試法」用自己的嬌性檢測品質。若有不淨的氣血,肺會反應在寅時咳嗽,也會反應在孔最穴附近,警告身體「異形入侵」要趕緊處理,否則將會導致嚴重後果。● 少商穴:在拇指末稍的橈側,指甲根旁約一分處。少商是井穴。井穴都位在手腳末梢,人體有十二條經絡就十二個井穴,刺激性很強,是急救的要穴,常用在高燒、昏迷等情況,可以退燒,開竅醒神。在甦醒三部曲第三部是寅始,少商穴正是喚醒的要穴,昏沉時刻可以手掐穴以醒神。少商是肺經井穴,對於急性咽喉痛,聲啞難出,無法吞嚥的急症,少商放血很有效。● 魚際穴:拇指本節後凹陷處,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即大魚際肌肉上),赤白肉際。本穴在手掌內面,第一掌骨靠近食指的方向(橈側),掌骨邊緣,掐下去非常痠脹痛才是喔。肺主咽喉,魚際穴可以快速舒緩喉嚨緊縮、乾癢、頻頻咳嗽的狀況,按壓就有效。● 太淵穴:在腕關節的橫紋橈側,橈動脈跳動處。太淵穴因為在動脈跳動處,中醫稱為「脈會」,可以調節心律。但因為在血管上,不好按摩,可以選用跟它一筋之隔的陽溪穴(大腸經)。太淵穴對於牙痛有特效,臨床上我們用來治療各式各樣的牙痛,效果不錯。部分病人因為牙組織嚴重損傷,必須前去牙科治療前,我們會在太淵穴埋針,減緩牙痛感。若是拔牙,當麻藥退去後,太淵穴可以持續發揮緩解疼痛的功效。● 尺澤穴:在肘關節的橫紋外側,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尺澤穴是肺經中最能補水的「水噹噹」穴位,水分不足的喉嚨乾癢、皮膚乾燥都很有效,揉按也可緩解肩膀痛。我們常在肘關節內側拔罐來清肺熱、退燒,還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肘關節內側的三條經絡都與心肺有關,長期使用電腦的人,手肘彎曲久了之後,氣血瘀滯,若能適時拔罐,一方面鬆解肘關節,一方面改善心肺功能,這也是之前流行在手肘拍痧的保健原理。(本文摘自/經絡解密/大塊文化)

枸杞菊花茶、桑杞茶 輕鬆護眼減負擔

枸杞菊花茶、桑杞茶 輕鬆護眼減負擔#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眼睛是靈魂之窗,保養眼睛不可或缺。青光眼、白內障、乾眼、黃斑部病變等常見眼部疾病,發生年齡除了常見的老年族群外,隨著增加3C產品使用的,眼部疾病分布年齡已有下修趨勢,保養眼睛上面更應及早開始。眼部疾病除了眼用藥品治療,平時更可以藥膳做為眼部保養。同時點多種眼用藥品 需依吸收程度先後使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吳儀蓁說,常見的眼用藥品劑型包括溶液劑、懸浮液、藥膏或凝膠。不同劑型能夠依照不同需求,調整藥品停留在病人眼部的時間。若需要點到多種眼藥水時,藥水需間隔5分鐘,若同時使用不同劑型,需依照吸收程度先後使用,使用順序為溶液劑優先,其次依序為懸浮液、凝膠,藥膏則是最後使用,不同藥品中間亦須間隔5分鐘。眼用藥品的保存,除非特別需求,否則不需要刻意冷藏,置於常溫25度以下即可。眼藥水開封後,無論用完與否,建議一個月後丟棄,避免細菌汙染而影響治療效果。丟棄時應避免倒入馬桶或水槽,可將藥水用廢紙或不用的茶葉吸收後丟入一般垃圾桶,避免汙染環境。自煮枸杞菊花茶、桑杞茶護眼吳儀蓁藥師表示,除了藥水的治療與保養外,枸杞和菊花也是常見的護眼中藥材,枸杞含有大量的葉黃素與玉米黃素,且能補血明目,對眼睛有極大幫助。可泡煮枸杞菊花茶,使用藥材包括:枸杞20克、菊花6克、紅棗3枚,將藥材洗淨放入鍋中加水1000c.c煮沸後,再小火燜煮5至10分鐘即可。另外也可食用桑杞茶,桑葉有洗肝明目的作用,取桑葉10克,搭配枸杞15克、炒決明子10克,將中藥材以清水略微沖洗,以200c.c.的熱開水沖泡飲用,約喝一半量後可再加水回沖繼續喝約2、3次,適合眼睛酸澀者服用,但身體虛寒者則不宜過量服用。多休息、適當遮陽 減少眼睛負擔吳儀蓁藥師提醒,眼睛的日常保養除了眼用藥品與藥膳外,最好的方式還是讓眼睛多休息、使眼睛達到充分滋潤、適當遮陽等。若有糖尿病應謹慎控制血糖,避免視神經病變,再配合眼藥治療及藥膳同時保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天氣變化皮膚癢 木耳、海藻助保濕

天氣變化皮膚癢 木耳、海藻助保濕#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當春天來臨,早晚溫差較大,許多人就會開始皮膚癢。春天容易忽冷忽熱,常因為天氣太冷,使人的皮膚油脂分泌不足而乾癢,若是平時習慣熬夜或飲食辛辣者,則會更嚴重。注意保濕 多吃木耳、海藻、蔬果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高宇表示,平常生活可注意保濕,並多吃木耳、海藻、蔬菜和水果等食物。皮膚乾癢的治療則會選用當歸、何首烏等補陰類中藥。天氣炎熱時,容易因流汗刺激皮膚,造成搔癢。需穿著通風透氣的衣物,並保持身體舒爽。若是本身體質皮膚容易出汗或出油,治療則會選用清熱利濕的中藥。皮膚癢的成因,除天氣變化外,需考量是否吃到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如鳳梨、芒果、海鮮等。壓力過大、睡眠減少,也容易造成皮膚搔癢。因睡眠減少和壓力,耗損身體內的陰血。中醫認為,陰血虛會造成風燥(皮膚癢)。壓力大、睡眠不足 易誘發皮膚乾癢當身體的陰血不足,則容易造成皮膚乾燥,時間久了則會皮膚癢。中醫會使用較疏肝的藥物,減少病人的情緒波動。使用安神的藥物,增進其睡眠品質,並減少其癢感。此外仍會使用滋補陰血藥物,使皮膚較不乾燥。高宇中醫師表示,皮膚癢若妥善治療,可有效緩解或痊癒。並在隔年的季節變化時,能完全脫離皮膚搔癢的夢靨。雖然中藥材容易取得,但若用錯藥物,容易使疾病惡化,使用前應詢問中醫師,確保安全用藥不出錯。

中醫檢測經絡 揪出職業婦女心、腎虛

中醫檢測經絡 揪出職業婦女心、腎虛#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人壓力大,常見自律神經出問題。一名30多歲的新手媽媽是職業婦女,時常感到壓力大,但又害怕健檢要抽血。接受結合中、西醫的檢查,檢測結果上傳雲端交叉比對,產生身體健康狀況預測。經過「微」健檢,她調整生活型態,改善臨床症狀。檢測經絡穴位虛實 判斷臟腑狀況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整合性門診主任巫慶仁指出,經絡是中醫診斷與治療無法或缺的一部分,而經絡檢測儀利用十二經絡原穴或附近穴位的導電性來偵測穴位虛實的變化,判斷經絡循行路徑中各種臟腑的狀況。以這位新手媽媽而言,經過經絡檢測儀檢查,發現心經及腎經原穴顯示較虛,再經資料庫比對,報告顯示可能有心臟方面及女性內分泌系統問題。再經詢問病史,除了白天上班外,下班還得顧小孩,而且又習慣晚睡,壓力大時月經比較不規律,之前還有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問題,勞心又消耗體質的生活型態,剛好與經絡檢測儀顯示的心經、腎經經絡虛弱相符合。合併大數據資料庫 符合預防醫學概念巫慶仁主任表示,過去使用經絡穴道來診斷,然而經絡循行範圍大,與診斷經驗無法整合,與現代醫學配合有難度。但雲端網路發展後,經絡檢測儀合併大數據資料庫,除了基本的經絡體質檢測,還可配合現代醫學的檢驗相互比較,做身體健康的預測性評估及其他疾病的療效追蹤,符合預防醫學概念。對於許多害怕侵入性的抽血檢查而不敢做檢查的人而言,經絡檢測儀或許可作為基礎評估,再決定後續的追蹤以及預防方式,包括改變生活作息、保持適當運動,當檢測分數異常時,及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落實預防保健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