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19大症狀 檢核自己體內是否有熱毒?

19大症狀 檢核自己體內是否有熱毒?#中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致病的六淫邪氣,而燥及火便是熱毒的來源。韓國首屈一指的排熱專家崔容瑄院長認為,壓力、高熱量食物、汙染,是造成熱毒的三大主因。食物能提供身體所需能量、維持生命,但是攝取過量則會產生不必要的能量,留在體內變成「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熱毒」。過多的熱會侵入五臟六腑,使五臟六腑燥熱而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一旦熱氣鬱結,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身體無法正常運作、氣血凝滯。更可怕的是,人們盲目相信「提升體溫才健康」,熱毒旺盛的人還猛吃補品,正是現代人容易生病的主因。從症狀找出體內的熱毒熱毒並非一兩天就可形成,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體內有熱毒也不會馬上生病,要累積到可觀的量才會致病。生病可以看醫生,但與其等到生病才求醫,不如在熱毒開始累積時就盡快清熱,因為越早處理,越容易清除及預防疾病。幸好熱毒帶有徵兆,雖然每個人的症狀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為下列數個現象。如果符合五項以上,很可能體內已產生熱毒。1. 面紅、眼睛經常充血2. 扁桃腺經常發炎3. 舌紅、口舌生瘡4. 口臭嚴重5. 失眠、睡不好6. 個性急且易怒7. 情緒起伏大8. 手腳指甲黯淡無光9. 容易口乾舌燥10. 容易抽筋或肌肉緊繃11. 胸悶或心悸12. 尿量少、顏色深13. 經常腰痛14. 習慣性乾咳,患有過敏性鼻炎15. 容易餓16. 大便乾硬,或呈羊糞便狀、堅硬卵石狀17. 膚況變差18. 容易發炎19. 記憶力衰退、反應遲鈍(中醫師教你排熱治病:簡單5招調整飲食、清熱解毒,改善三高、過敏、不孕及過動症等疾病,2週讓你煥然一新!/聯經出版公司 )

吃西藥後暈眩嘔吐 中醫接手治癒喘咳

吃西藥後暈眩嘔吐 中醫接手治癒喘咳#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60多歲婦女因不停地咳嗽劇烈、胸悶、夜間喘咳、發燒、神情倦怠,肺炎合併氣喘的傾向,由家人帶至醫院看診。但服用幾次藥物後出現嚴重暈眩、嘔吐等症狀,因此不敢再服藥。可是連日持續發燒,晚上夜咳嚴重、無法入睡、呼吸很喘,經人介紹到中醫門診。中藥療法副作用小 可依體質調理身體狀態醫師為婦人診察及詳細問診後,開立麻黃、桂枝、石膏、金銀花、貝母....等清熱解毒藥物,增加用藥頻率,2到3小時服用一次藥物。3天後回診時,病患表示服藥後體溫漸漸穩定,2天後已經退燒,晚上能夠平躺睡覺,雖然白天還是頻繁咳嗽,但是聽得出比較能咳出來痰了。由於病況好轉,但是其感染問題仍不可掉以輕心,經過調整處方與劑量後,改一天服用4次中藥。6天後再度回診婦人表示已經只是輕微咳嗽、痰也不多,感覺身體狀況恢復得不錯,因此開立後續一般咳嗽的中藥調治。體力較差之老人、小孩與勞累過度的現代人 皆適合藉由中醫治療感冒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任黃雪雅醫師表示,許多人的觀念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疾病,然而實際上,感冒看中醫是很好的選擇。中醫的「聖經」傷寒論本身就是一部與外感風寒等傳染性疾病相關的治療醫典,中醫治療具備副作用小、療效快速的作用,尤其對於體力較差、勞累過度的現代人特別適合,像是兒童、老人以及有過敏體質的人,都可以考慮找中醫診治。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 易上火體質別亂服補氣中藥平時可先調整身體才能有效預防生病。提升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一般人可先服用粉光參、人參、黃耆、紅棗等補氣中藥強化體質,但如果是容易上火體質的人,例如平時容易口乾嘴破、便秘,就不適合服用補氣中藥,最好諮詢合格中醫師協助調養。觀察自己舌苔判斷是否為熱性體質舌苔偏黃或舌頭偏乾、舌質顏色紅或是舌頭上有紅點,就屬熱性體質。依中醫「藥食同源」觀念,建議熱性體質的人吃清涼食物,如西瓜、香瓜、哈密瓜、苦瓜、白蘿蔔、白菜等寒性瓜果類食物,也可用薄荷、菊花、桑葉、魚腥草、白茅根等香草類植物泡成飲品,對於熱性體質有預防保健功效,燥熱食物如則要完全避免。黃雪雅醫師呼籲,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問題,可以在初發病時期儘早利用中醫治療,經過適當的辨證論治,給予合適的處方,有利於縮短病程並避免病情轉重,雖說感冒可自癒,但是由於每個人體質強弱不一,感冒後發作的病程及症狀也有所不同,有的病人甚至容易發展為肺炎的重症。若有呼吸道感染症狀,需要在飲食上改為較為清淡的食物,避免感染加重。若是過去曾經有感冒症狀嚴重或是病程拉長的病史,建議還是及早就診,由中醫師進行早期診療,以避免轉成嚴重的症狀。

想擺脫蕁麻疹 就靠中醫這個秘方!

想擺脫蕁麻疹 就靠中醫這個秘方!#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囉嗦又常找不到病因的皮膚過敏反應,不具有傳染性,患者常不定時在身上、臉上或四肢發出一塊塊紅腫且很癢的皮疹塊,常常越抓越癢,越抓越腫,嚴重的時候連眼皮、嘴唇也會水腫,甚至引起呼吸困難,需要立即掛急診就醫,發作次數從每天數次到數天一次不等。相較於西藥使用抗組織胺,中藥改善體質調整免疫,讓蕁麻疹不再復發。36歲蔡小姐,於一個月內不明原因發生「蕁麻疹」,尤其在半夜入睡前發作最嚴重,到早上皮膚又恢復原狀,至中醫就診發現皮膚有抓痕、出血點,劃痕試驗為陽性,予以「換膚方2.0」一天早晚服用兩次,晚上發作搔癢時立刻服用一包,於服藥後一小時內團塊退去,且搭配中藥龍膽瀉肝湯做治療,服藥一個月後蕁麻疹已無發作,之後再服兩個鞏固療效,目前蕁麻疹已痊癒不需治療。蕁麻疹分為2種:1.急性蕁麻疹:來得快也去得快,約7天內症狀會消失,可能的原因包括食物如海鮮以及藥物,只要遠離病源就不會再發作。2.慢性蕁麻疹:蕁麻疹會反覆地出現,時間上超過6周以上,原因又可以分為物理性蕁麻疹及自體免疫性蕁麻疹。蕁麻疹大多由過敏引起,主要可分為六類,食物過敏(海鮮、酒類、蛋等引起)、藥物過敏(抗生素、止痛藥、安眠藥等引起)、感染(受傷所造成的過敏)、空氣懸浮物過敏(花粉、粉塵、貓狗毛等引起)、自體免疫系統(甲狀腺、內分泌系統等引起)、物理(陽光光線、空氣冷暖、壓力等引起)。常見是由食物或藥物引起,很多人會想抽血測過敏原,但抽血結果雖表示對此類食物過敏,卻不代表蕁麻疹發作的原因。連翹能避免血管性水腫 能減緩蕁麻疹的搔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指出,「換膚方2.0」多了「連翹」這味藥,對蕁麻疹的幫助更大,原因在於連翹在現代醫學研究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效果,能夠避免血管性水腫,故能減緩蕁麻疹的搔癢,原有的荊芥、防風可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配合知母、石膏、黃芩解熱抗發炎,均能讓搔癢感減輕,苦參、生地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治療蕁麻疹的病根,身體免疫恢復正常,蕁麻疹也不會發作。蕁麻疹的生活注意4要點:一、蕁麻疹的原因不易找出,常見從急性蕁麻疹變成慢性是由於沒有規律的服藥所導致,因此服藥不是有癢才吃藥,不癢就不吃,反而讓蕁麻疹難以根治。二、睡前發作的蕁麻疹,務必在發作前上床就寢,晚睡會讓身體的免疫力降低,常見患者越晚就寢,發作越厲害,晚上睡眠時間不夠,白天要找時間休息,休息時間不夠,蕁麻疹自然好得慢。三、飲食上中醫可根據體質區分寒或熱或濕,分別有相對應減少攝取的食物,還有減少食用人工添加物的食品,要多食用新鮮的蔬果。四、緊繃的心情放鬆,搭配藥物做治療,是有機會根除蕁麻疹的。

乳癌搭配中醫調理 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乳癌搭配中醫調理 有效改善生活品質#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發生高峰在45~69歲之間,每天約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男性發病率則約為女性的1%。43歲顏小姐為乳癌第一期術後患者,目前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並定期回診檢查追蹤,因仍受乳房脹痛偶發、抗荷爾蒙藥物所致之關節痛與睡眠不佳所苦,影響生活品質,至中醫門診就醫,經內服藥及針灸治療後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許多,有更多體力陪伴孩子成長。台灣乳癌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乳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停經晚、生育少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與乳癌有密切的關係。乳癌常見症狀為乳房出現不痛、硬且粗糙、不可移動、分界不明顯之腫塊;乳頭凹陷且有不正常分泌物;乳房皮膚粗糙;腋下淋巴結腫大等;在心理層面,可能會因面臨健康及生命威脅、甚則因切除乳房失去身體完整性而產生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西醫治療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控制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中醫根據望聞問切四診合 減低乳癌治療副作用乳癌在中醫屬於「乳岩」、「乳石」之範疇,其病因大致可分為正氣不足,外邪侵襲;情志失調,肝鬱脾虛;膏粱厚味,痰濁內生;臟腑虛損,衝任失調等證型,根據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病程(早中晚期)、手術前後病況變化歸納病人之證型而對「證」下藥。此外,針灸治療在臨床上亦有相當良好之療效:根據病人證型體質循經取穴並調暢情志;選擇乳房附近淋巴結之穴位如缺盆、極泉,以封鎖腫瘤轉移;抑制預防藥物所產生之副作用如子宮內膜癌風險、水腫及關節痛等。病人亦可接受薰蒸治療,利用活血化瘀之藥草蒸氣以助組織新生、舊傷復原。目前在台灣,乳癌雖仍以西醫治療為主(例如手術、化學藥物、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療法。),但中醫實證研究指出,若同時接受中醫治療之乳癌病人,其西藥所產生之副作用明顯較僅接受西醫治療之病人少,並可降低復發率、死亡率及轉移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外食族想擺脫三高 首重補脾胃

外食族想擺脫三高 首重補脾胃#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由於現代人工作繁忙,多數人的晚餐是在外用餐,造成許多慢性病愈來愈多,例如小孩產生異位性皮膚炎、近視度數增加。老年人可能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失智症等慢性病。新營醫院中醫科張育誠醫師表示,補脾的效果比補腎更有效。中醫所說的「脾」也就是西醫所謂的「消化系統」,脾的功能健全,就能將食物經由腸胃完全消化吸收並代謝成營養運送到全身的各個器官組織,亦即全身肌肉的運動,都倚賴「脾」所化生的營養提供動力。中醫論調 補脾的效果比補腎更有效張育誠醫師表示,飲食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再將氣血津液運輸至內臟及四肢,所以身體的消化系統最重要。傳統補身體都喜歡補腎,其實直接補腎不如先補脾更好,補腎藥一般多較滋膩,不好消化,有時吃進去還不見的吸收。補脾的作用雖比較慢,但能將生化的氣血送至筋骨、關節、內臟和五官。「脾」的功能良好,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強勁有力,若「脾」的功能不好,則肌肉消瘦,四肢肌力衰退。運動是抒壓的好方法 同時幫助消化系統運作運動能對身體的幫助大家都知道,可是在工作辛勞的疲憊後,一般人已無精力再去運動。運動是抒壓的很好的方法,能強化精神的抗壓性,對睡眠也很有幫助。運動的時候可也以增加腸胃的蠕動,能幫助消化系統的運作,如前所述預,能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張育誠醫師強調,睡眠很重要,精神好才能去運動。不過運動並不一定要鍛鍊出壯的肌肉,能增加心肺功能的運動是基本必需的!飲食要清淡 讓腸胃好吸收朱丹溪的”養老論”是提及”老年養老、首重脾胃”的典籍,其學術思想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念。老年人常有脾胃虛弱及陰虛火旺的特點,常會有陰虛生虛熱,且更可能氣鬱生痰的現象。如眼屎多、口水多,易流鼻涕、頭昏、眼花、健忘、睡眠短、食則易飢、笑則有淚等老化的情境。張育誠醫師表示,飲食要清淡,讓腸胃好吸收;重口味的飲食,易損傷陰氣,化火生痰,致生百病,是各種慢性病的來源。現在流行的地中海飲食也強調多食天然蔬菜、全穀類,調味用洋蔥、番茄、迷迭香等香料,吃堅果及好的油脂(如橄欖油)。吃魚貝類及白肉,少吃加工紅肉及甜食,也是多含抗氧化物和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對身體的抗發炎、心血管疾病及抗失智都有幫助。

中醫調理數月 終助求子12年女獲孕

中醫調理數月 終助求子12年女獲孕#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從30歲就結婚的陳小姐,經歷了12努力求子的過程,期間求診無數醫師,每次西醫檢查結果都是正常,但就是無法懷孕,讓「我想要有個孩子」的期盼不斷落空失望。身心俱疲的陳小姐最後至中醫求診,醫師依據中醫理論診斷為痰濕和寒痹瘀阻所致,經過4個月的中藥調理與中醫安胎,終於喜獲健康男嬰。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烱宏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遇到相似的狀況,不孕夫妻接受一定範圍的檢查評估後,仍找不到特定病因,而被歸類為「不明原因的不孕」。醫師花了兩個多星期研究陳小姐12年來的求診病歷與基礎體溫。發現陳小姐卵巢退化,且發現她的基礎體溫,黃體期未達36.7度,這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中藥加針灸 持續治療數月與安胎張烱宏醫師判斷應為痰濕和寒痹瘀阻所致,除了給予利濕化痰、溫經化瘀中藥外,並於三陰交、豐隆穴針灸,持續治療4個月後,基礎體溫高溫期超過16天,12年來第一次月經延遲,經驗孕為陽性。當確認懷孕的那刻,兩個人並沒有抱頭痛哭,反而是不敢相信眼前懷孕的事實,因為這個「好孕」足足盼了12年,一切都太令人喜出望外。此外,懷孕過程持續以中醫安胎,終於在今年6月底產下一個健康的男寶寶。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一年規律正常的性生活,都沒有成功受孕,即稱為「不孕症」。不孕與性功能無關,主要是與遺傳基因、生活習慣、 睡眠、抽菸、喝酒有關。張烱宏醫師表示,不孕症牽涉問題非常複雜,可先藉由現代醫學檢查是否有賀爾蒙或器質問題,配合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理出不孕原因,針對不孕問題,擬出不孕的中西醫治療策略,如此可翻轉不孕人生。

洗腎導致尿毒症 中醫內服外敷救搔癢

洗腎導致尿毒症 中醫內服外敷救搔癢#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近年逐漸增加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當腎臟功能衰退,身體無法維持正常新陳代謝,體內廢物無法由尿液排出,積存體內,導致種種不適症狀就是「尿毒症」。已經洗腎10年的黃先生,5年前開始出現全身搔癢的極重度情形,甚至出現類似膿包的尿毒痘,經常癢到無法入睡且搔抓到全身是血,無論照光治療、擦止癢藥膏都沒有效果,嘗試各種西藥都無法改善。後來經過口服科學中藥包輔以止癢藥浴包與藥膏塗抹,兩個月的療程讓黃先生的搔癢程度大為改善,不僅皮膚恢復平滑,且即使不服用止癢藥物也能一覺到天亮。長期洗腎病患 出現尿毒症的搔癢情形多達9成研究資料指出,尚未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臟病患有1至3成的機率出現尿毒症的搔癢情形,而腎臟病末期接受透析治療又有搔癢困擾的患者多至9成。台北慈濟醫院呂秉勳中醫師指出,不適當的透析量、鈣磷失衡、鎂鋁偏高、過敏、皮膚乾燥都是導致尿毒搔癢發作的危險因子。「西醫在尿毒搔癢症的研究有『免疫假說』、『中樞鴉片受體失衡假說』兩種機轉,免疫假說是皮膚搔癢的慢性腎病腎友其體內的各式發炎因子(如TH1細胞、C-反應蛋白、介白素-6及2)較高,暗示體內有慢性發炎的情形。這些發炎因子會刺激在皮膚內負責傳遞搔癢癢感覺的C神經纖維,造成局部搔癢;中樞鴉片受體失衡假說則是因體內掌管鎮靜、止痛作用的鴉片受體失衡,而無法抑制搔癢感所導致。」以中醫內服外敷的方式 緩解尿毒搔癢症尿毒搔癢症病患的搔癢範圍涵蓋背部、腹部、頭部、手臂,經常在夜裡發作、影響睡眠,西醫方面會以保濕乳液使用、藥物控制、止癢藥膏、照光治療甚至腎臟移植來控制搔癢情況,但成效不一。呂秉勳醫師表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先讓患者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藥,輔以針灸、耳豆來抑制腦部中樞,減少騷癢反應。同時,外敷藥膏、藥浴,經由皮膚吸收,抑制發炎物質的產生。以中藥止癢藥浴包浸泡擦拭 達到止癢與傷口修覆呂秉勳醫師說明:「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洗腎病患多為老年人,皮膚偏乾,搔癢如風,如遇濕熱,搔癢加劇,因此透過中藥材為病患驅風活血。」以可去濕的土茯苓;可驅風的荊芥、白芷;可驅熱清熱的地膚子、白鮮皮、黃柏;可活血、行血的川芎、當歸等中藥材研發成止癢藥浴包,給病患浸泡、擦拭。再依據實證醫學療效的西方精油結合中醫草藥調和成止癢精油供病患塗抹,不僅達到止癢效果,也助於傷口修覆。造成尿毒搔癢症的原因極其複雜,呂秉勳醫師提醒民眾,一般中醫治療兩個月病患會有改善,即可停藥,不須終生服藥。但仍須遵從西醫醫囑,注重飲食及鈣、磷攝取,避免使用民間偏方與來路不明的草藥,以免造成腎臟負擔。

身體疲倦又乏力 生脈飲可助益氣生津

身體疲倦又乏力 生脈飲可助益氣生津#中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雖日前已過「立秋」,但此時空氣乾燥,氣溫仍偏高,俗稱「秋老虎」,身體容易疲倦、乏力等,尤其是在大太陽底下工作、頻繁的進出冷氣房,人體體溫無法調解,容易產生頭暈、噁心等症狀;尤其在激烈運動後,往往肌肉痠痛,但若疼痛越來越嚴重,就必須小心「橫紋肌溶解症」,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危機。中醫師教提神解暑的「生脈飲」妙方,調和身體狀態。建議可多飲清熱消暑茶飲 補充元氣 預防中暑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表示,戶外運動要做好防曬,但喝太多水,造成大量的水進到胃,產生胃脹而顯得心悸無力,人就昏昏欲倒的現象,所以補充水分應該緩慢地喝,不可牛飲。如遇熱衰竭,人的體溫會非常地高,必須趕快送急診,因為中暑的症狀多不明顯,民眾常會忽略或是與感冒混淆,因此死亡率也相對提升。預防中暑的最佳方法,除了平時保養好脾胃,也可多飲用清熱消暑的茶飲,補充元氣,預防中暑。中醫師建議 立秋進補宜清補立秋為自然界處於陰陽轉換、冷熱交替的時節,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養生特別注重「收養」原則,保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為要。苦夏後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如果大量進補,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葉家舟建議,立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生脈飲」消暑解渴又益氣生津葉家舟指出,若體質氣虛,不妨飲用中醫傳統方劑「生脈飲」,由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煮成,涼涼喝最消暑,還可益氣生津;如身體悶悶發熱時,一般會用清暑益氣湯,由黃耆、蒼朮、升麻、人參等十幾種藥材組合;如身體是高熱,可用白虎湯,由知母、石膏碎、甘草炙、粳米等四味藥材,煮成湯飲,同樣可以達到清熱生津,消渴解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