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

《中醫保健DIY》簡易經絡按摩,安神舒壓調氣血#中醫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黃慧君醫師表示,人體總共有十二條主要的經絡,「穴道」是經絡之氣血聚集的地方,藉由按摩穴道可以調整人體氣血,舒緩精神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按摩前身體要儘量放鬆、自然呼吸、排除雜念。對於正值感冒發燒、過飢過飽或疲勞、懷孕婦人、嚴重的高血壓動脈硬化、有出血傾向的人等等,則需要請專業的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從事按摩活動。另外,黃慧君醫師也提醒,想利用自我按摩養生的民眾,要避開以下較危險的部位,如、骨折脫臼處、外傷感染處、脊椎、眼球、肚腹部、頸部等。針對各種需求,黃醫師提出以下幾個DIY自我按摩的小撇步:【醒腦安神】 將十根手指屈曲成梳耙狀,作梳頭樣從前額髮緣往頭頂及後頭部移動,或者用木頭、獸骨製的梳子由前向後梳髮,直到頭皮有溫熱感。頭頂的百會穴,為任、督二脈的匯集點,可以醒腦開竅、安神除煩。【頭痛目酸】從眉頭開始,輕輕地按摩到太陽穴處,於太陽穴處以指腹作輕柔的點壓,可緩解頭脹頭痛、目酸眼花。【腰背僵硬】雙手插腰定位,尋找腰部脊椎兩旁豐厚肌肉的部位,將掌心事先搓熱,由上往下按摩至肌肉微微發熱為止,如此可舒緩一天下來腰背的僵硬不適。【養生要穴】 位於膝關節下方、小腿脛骨外側的足三里穴,自古以來就是養生保健的要穴,能增強體力、預防衰老。由於屬於胃經的穴位,故舉凡胃腸功能低下疾患經常使用,另外對於腿骨膝蓋酸軟無力,也有健步的作用。【降火安眠】將足5趾向下彎曲時,腳底呈凹陷處為涌泉穴的所在,使用手掌心摩擦至腳心發熱即可,此穴有清降虛火、滋潤明目、安眠安神等功效,所以古籍記載大詩人蘇東坡,每晚臨睡前必做此穴之按摩。

避免「秋燥乾咳」侵襲 善用中醫養生食療

避免「秋燥乾咳」侵襲 善用中醫養生食療#中醫

由於時序進入中秋,自然界陽氣收斂明顯,陰氣逐漸增長,氣候由熱轉寒,越來越多民眾出現「乾咳」的現象。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陳婉菁醫師表示,過了“秋分”之後,由於雨水逐漸減少,空氣中的濕度變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這時許多人鼻黏膜、嘴唇、口腔和皮膚顯得特別乾燥,甚至於出現流鼻血、唇乾裂、皮膚乾裂出血等現象。在這樣的氣候下,此時乾咳的患者也特別多,常常抱怨喉嚨很乾燥,怎麼喝水也都無法止渴,咽喉中的痰也很黏難以咳出,這就是「燥咳」。陳婉菁醫師建議,秋日適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同時,多喝開水、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津;想改善上述症狀的民眾,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芝麻、木耳、銀耳、冰糖、鮮山藥、白木耳、白果、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且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食物,才能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此外,日常飲食上應盡可能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以及韭菜、大蒜、蔥、薑、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不宜過度食用陽熱辛燥之物如鹿茸、十全大補、肉桂、附子、麻辣窩、臭豆腐等,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陳婉菁醫師也提供一帖「百合銀耳蓮子粥」的食療做法,讓民眾可以在家DIY,遠離「秋燥」侵襲。■ 材料:百合20g、銀耳40g、蓮子15g、糯米80g 、冰糖適量。■ 作法:將蓮子清洗乾淨,置於水中泡發。乾百合、大米分別淘洗乾淨後,與蓮子一同放于鍋中,加水適量,先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熬煮,待快熟時加入冰糖,稍煮即成。上述食譜中,百合具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銀耳則能潤肺生津、養胃提神;蓮子則有健脾止瀉、清心安神的功效;粳米則具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的功用,這三種食材甘平無毒,清爽可口,常食無妨,對於睡眠不佳者也具療效!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中醫

中醫師間彼此有一個流傳的笑話,大意是第一次看診時,若遇到不知如何處方的病人,男生就開六味地黃丸,女生就開加味逍遙散,可謂是一方走天下。雖是一個笑話,但六味地黃丸及加味逍遙散也確實是中醫常開的處方,在全台灣的用藥量排行榜上一直是高居不下。俗話說「十女九鬱」,時至今日,或許應改成「十人九鬱」更為貼切。生活在今日的社會似乎真正逍遙快樂的人並不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壓力,當壓力持續一段時間均不得解除,就常常會出現中醫所謂的「鬱證」,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肝氣鬱結」,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肝鬱」,約略接近「鬱卒」。造成肝鬱的原因,常是肝因情志不暢,鬱怒所傷,以至於失於疏泄所致氣機鬱滯。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常有:精神抑鬱、胸脅脹悶或竄痛,喜嘆氣,或乳房、臍下兩旁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等等,而由中醫師把脈時常可把到弦脈。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張書寶醫師表示,在中醫肝屬木,脾胃屬土,當肝出現問題最易使脾胃受到牽連。中醫的肝有幾個主要功能,並不全等於西醫的肝。例如:肝藏血。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這也是中醫常強調不能熬夜的主要原因,半夜子時至丑時(PM11:00~ AM03:00)正是經絡循行至肝膽經的時候,若仍辛勤的工作,則肝無法發揮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調節情志和協助消化的功能。再如:肝開竅於目,這也是中西醫常溝通不良之處。常有一些老年人的病患眼睛模糊、酸、澀,中醫大多第一個思考肝的問題,患者一聽,又急忙去檢查肝功能、照超音波,結果一切正常,於是便說:「中醫都亂說。」常使中醫蒙上不白之冤。而千古名方—逍遙散,正是治療肝鬱最常使用的方劑之一。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主治就是「肝鬱脾虛」,當進一步出現脾虛時則會有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等現象出現。而開立出逍遙散時中醫師心中的那把尺就是「肝鬱脾虛」,這也是中醫最主要的精神。張書寶醫師說,並非是因緊張、胸脅不舒月經不調而開逍遙散,雖然逍遙散都可治療這些症狀,但開逍遙散真正的原因還是「肝鬱脾虛」。所以不論是什麼症狀,只要是中醫判斷起來是肝鬱脾虛,都可用逍遙散治療。另外,大家常聽到的加味逍遙散,即是逍遙散加上丹皮、梔子兩味清熱藥所組成,因肝鬱了之後很容易化熱,使人出現熱象,故加味。但肝鬱也並非只能以藥物治療,如針灸太衝、足三里、內關、肝俞等穴亦可達疏肝效果。看一本好書,聆聽一段好的音樂,安排一段旅遊,下班後輕輕鬆鬆的散散步、騎騎腳踏車,與三五好友聊聊天,同樣可放鬆心情,亦是肝氣鬱結的一帖良藥。但張醫師也強調,希望民眾千萬不要因此自行診斷、自行服用處方。想服用中藥仍須由中醫診斷處方,因按照書本生病的仍是少數,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差異,雖同是逍遙散證,可能都須再做一些加減,才能成為真正適合自己的專屬方,服後才能逍遙。

泡湯療效多!貴妃出浴美麗秘方

泡湯療效多!貴妃出浴美麗秘方#中醫

近年來國內吹起了一股養生風潮,國人除了追求生活品質,更注重身體健康。因此“泡溫泉”成為養生休閒的熱門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建議,正確泡湯方式應該從水溫較低的湯開始,每次不超過15分鐘,且水溫在30至40度之間,泡湯時可以適當補充水分。同時要注意,用餐後和喝過酒後,最好間隔半小時至1小時後再泡湯。羅珮琳醫師指出,近年來溫泉療效已被證實,泡湯除了可以改善循環、消除疲勞、對於肌肉筋膜痛、關節炎、神經病變等慢性疾病也有效果。尤其碳酸泉具有調整心腦血管功能,能改善高血壓、心臟病,還有美白及達到軟化肌膚功效,也被稱為美人湯。硫磺泉有消毒殺菌功效,還可軟化角質,自古就用來治療皮膚疾病。很多人都以為泡溫泉是起源於日本,但羅醫師解釋,早在1000年前的《山經注》就記載:“寇水……,其水溫熱若湯,能癒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水經注》多次提到溫泉可以“治百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麼自在,四十日後,身中百病癒”。古人從觀察中得知,飲用溫泉水或泡湯,是可以令人神清氣爽,且有治療疾病的效果。羅醫師表示,溫泉最佳代言人應該就是楊貴妃了,在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楊貴妃白如羊脂玉的肌膚,也是拜經常泡溫泉所賜。秦始皇建“驪山湯”是為了治療皮膚外傷。雖然泡湯好處多多,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羅醫師強調,「急性發炎或急性感染症、傳染性皮膚病、糖尿病、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是絕對不宜。泡溫泉易使血管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控制不佳的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曾經中風患者,泡湯前應先諮詢醫師,且泡湯時要小心,避免水溫過熱、浸泡過久,浸泡深度以低於心臟較適宜。且泡湯時最好與人結伴同行,不但增加泡湯樂趣,也能增加泡湯安全性。溫泉養生最重要就是要經常性、持續性泡湯才會看到療效,僅靠假日泡一兩次溫泉達到養生或美容目的是不切實際的,一定要長期堅持泡湯才會有養生效果。

中醫養生密方─保健灸

中醫養生密方─保健灸#中醫

又到七、八月是三伏貼的時節,雖說冬病夏治,但是要維持健康的體質,平常就應該做好養生功夫。為恭紀念醫院中醫師鐘世豐表示,艾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具有補虛散寒、行氣活血、溫通經脈的作用。除了治病以外,艾灸療法也被使用在養生保健方面,又稱為「保健灸」。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鐘世豐醫師表示,「保健灸」在中國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唐宋年間就很盛行。唐代著名的長壽醫師「孫思邈」曾說:「身體上常常保留三、兩處施灸後遺留的灸瘡,瘴癘瘟瘧就不會感染到人身上。」宋代的太醫「竇材」也說:「人在沒有生病的時候,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然無法達到長生不老,但是可以保有百餘年的壽命。」後來保健灸流傳到國外,特別受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人民喜愛。在日本保健灸又叫作「長壽灸」或「三里灸」。有一本《養生一言草》的著作記載:「灸治法確實是養生秘訣,年紀超過四十歲要灸足三里,施灸不受寒暑限制,疲勞的時候灸更是上策。」由此可知,自古以來保健灸就被國內外民眾視為養生保健的好方法。保健灸常用的穴道有:足三里、關元、氣海、命門、中脘等。鐘中醫師指出,在這些穴位施灸,可以達到健脾益胃、補益元氣、溫腎固精、強壯身體的作用。其中又以足三里穴是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施灸方法,古時候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道上灸,或隔薑片灸,但是這樣比較容易產生灸瘡。現代人注重美觀,身體上留下疤痕不好看,所以現在是採用比較溫和的艾條灸:將艾條拿在手上靠近穴道,不直接接觸皮膚,就不會產生灸瘡。至於施灸時間長短,少則每個穴道3~5分鐘,多則每個穴道10~15分鐘,視皮膚紅熱的程度而定。

中醫耳針療法的妙用

中醫耳針療法的妙用#中醫

耳針療法是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朵上的穴道,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這是因為中醫診斷是從整體著眼,將人體內臟器官和體表各組織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天主教耕莘新店總醫院中醫部 廖敏宏醫師指出,從上述的想法出發,再配合臨床上的觀察,發現人體各個臟器和身體各部位,在耳朵上都可找到相對應的代表區,即"耳穴"。這些耳穴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規律的分佈在耳朵上,好比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在下、腳在上。當人體某一部分發生病變時,在相應的耳穴往往會出現壓痛、電阻降低或伴有形態與色澤的改變。在這些耳穴加以一定的刺激,就可以治療相應的軀體或內臟的疾病。廖敏宏醫師表示,耳針療法的特點為操作簡便、適應症廣、副作用少與經濟有效等。其適應症包括各種疼痛性病症(如頭痛、三叉神經痛、扭挫傷等)、各種炎症性病症(如咽喉炎、風濕性關節炎、扁桃體炎等)、功能紊亂性病症(如胃腸神經官能症、多汗、月經不調等)、過敏(如蕁麻疹、哮喘、過敏性鼻炎等) 、其他如高血壓、肥胖等。至於刺激耳穴的方法,廖醫師提供兩項較常見方法:1、〔毫針法〕即用一般針灸針針刺耳穴。先探測耳穴敏感點,經過消毒,然後快速垂直刺入耳穴,以刺入軟骨為度。留針15~60分鐘,一般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針時間可延長。起針時以消毒乾棉球壓住針眼,以免出血,再以碘酒消毒,以防感染。 2、〔埋針法〕即將皮內針埋於耳穴內。皮內針有顆粒式和撳釘式兩種。操作方法為醫師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皮內針針柄,輕輕刺入所選定的穴位皮內,之後再用膠布固定即可,留針3~7天,10次為一個療程。患者可每日自行按壓針刺穴位,以增加刺激、增強療效。埋針期間注意勿讓耳朵接觸到水,以防感染。至於有嚴重心臟病者不宜採用,更不宜強刺激;嚴重器質性疾病及伴有嚴重貧血者也不宜採用;外耳有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不宜採用以及妊娠婦女、有習慣性流產史者最好要謹慎使用。

從「痘痘」透視你的臟腑功能

從「痘痘」透視你的臟腑功能#中醫

所謂粉刺、青春痘,其實就是痤瘡,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種慢性炎症。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不同部位的痤瘡,代表著人體不同臟腑功能失調,除了可以尋求西醫治療外,中醫則依個人體質,痤瘡的部位、顏色、形態等而有不同處方,達到既要「面子」,又可以得到「裡子」的雙重效果。痤瘡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種慢性炎症,俗稱粉刺、青春痘。大多是因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進,刺激皮脂腺分泌過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臺北縣立醫院中醫科醫師 鄭昌賢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不同部位的痤瘡,代表著人體不同臟腑功能失調。如長期思慮過度、勞心傷神,常可引起心火旺盛、心火上炎,這時額頭上常常會長出痤瘡來;長期嗜食辛辣、油膩、嗜酒,會造成脾胃濕熱,不僅消化不良,口乾、口臭,便秘等問題也會隨之而來。若鼻子部位也常常會冒出一些痘痘,那就是在提醒您,需要改變一下飲食習慣;平時壓力過大,又沒有適當「解壓」,肝郁氣滯的各種症狀便會隨著壓力增大而日益明顯。人常常會感到莫名其妙地心煩意亂,甚至為一點點小事而暴跳如雷,這時,「青春痘」就會在雙頰出現,警告您該放鬆心情囉;有些女性下巴部位的痤瘡此起彼伏,月經來潮前幾天尤為明顯,這通常與月經失調及經前期症候群有著密切關係。除了痤瘡的位置外,痤瘡的顏色形態、也會透露出疾病信息。如果痤瘡的顏色鮮紅,說明體內有熱;如果痤瘡為膿皰型、明顯化膿,則提示熱毒壅盛;如果痤瘡的顏色較暗沈,屬肝郁、腎虛或血瘀。中醫的治療會因患者個人體質,痤瘡的部位、顏色、形態等而有不同處方。關於日常保健,除了注意常常與臉部接觸的物品,如被子、毛巾等,要保持清潔,擇時曝曬陽光。精神上的壓力會造成皮脂分泌旺盛,也是長青春痘的原因之一,可做一些讓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來解除每天的工作或學業上的壓力。蛋糕、甜點是許多人無法抗拒的,但不能節制是造成痤瘡紅腫、化膿的一項因素。另外,花生等果仁類、速食、零食及宵夜,容易造成腸胃負擔,也是青春痘的肇因之一;少吃宵夜,多吃一些含有豐富植物纖維的蔬菜水果,是預防青春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肌膚的新陳代謝通常由晚上11點到半夜兩點時進行,因此熬夜對於肌膚有很大的傷害,如果您不想長青春痘,無論工作或功課再忙,最好能在11點前就上床睡覺,良好充足的睡眠,就是肌膚最好的保養。

失眠的中醫治療

失眠的中醫治療#中醫

眾所周知,人的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是身體復原、整合及鞏固腦內精神活動與記憶力的重要環節。但根據2003年的調查,台灣地區15歲以上民眾失眠盛行率是28%,亦即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有失眠問題。    現代醫學對失眠的定義是:每週至少出現三次入睡困難與睡眠維持困難的症狀,且至少維持一個月以上。失眠,臨床有不同的表現和伴隨症狀:入睡困難或思慮不斷,眠淺易醒或醒後難再入睡,或雖可入眠但多夢、總覺整夜都在「看電影」,或睡眠時間短於正常(早醒)等,其中又以入睡困難者最多。雖然失眠不是什麼重大疾病,但若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卻會造成身心方面的諸多困擾,如注意力分散、記憶力變差、疲勞、頭昏、頭痛、眼睛乾澀、焦慮、胸悶心悸、青春痘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品質以及人際關係。臨床上最常聽到這類患者抱怨:「檢查都沒病,但總覺全身都是病」。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醫師 廖敏宏指出,中醫認為失眠的病因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身體其他疾病的影響,二是七情所傷(即心理或情緒因素)、思慮勞倦太過、受驚嚇或年老體衰等所致。第二類病因會造成人體氣血陰陽失其調和、臟腑功能太過或不足,以致心神被擾或失養而失眠。治療方面,若屬第一類病因而致失眠者,以先治療疾病為主;若屬第二類病因者,則可依下列情況辨證論治:1.) 心脾兩虛:不易入睡或多夢,醒後難再睡,常伴隨心悸、健忘、頭暈、疲倦、胃口差等症,患者一般舌質淡、脈細弱。治療常以歸脾湯加減。2.) 陰虛火旺:除失眠外,常伴隨心煩不安、頭暈耳鳴、手足心熱、盜汗、口渴等症,患者一般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療常以黃連阿膠湯加減。3.) 心膽氣虛:以多夢為主,且易於驚醒。患者一般有遇事易心慌善驚的人格特質,舌淡、脈弦細。治療常以安神定志丸加減。4.) 肝鬱血虛:以不易入睡為主,且多夢易醒,常伴隨胸脇脹滿、急躁易怒。患者一般舌紅苔黃、脈弦數,以酸棗仁湯加減治療。若除前述症狀外還出現口渴喜飲、目赤、小便黃赤、便秘等肝鬱化火症狀者,可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5.) 瘀血內阻:患者情緒常煩躁不安,伴有頭痛、心悸、精神緊張或多夢等症。患者一般舌紫暗、脈弦澀,可以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