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長期照顧時,很多人會不斷陷入「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的心理狀態。事實上,在照顧過程中病情會如何變化?地區的醫療和長照資源夠用嗎?患者會不會按照預期的恢復?這些都不是照顧者可以控制的。《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透過長照議題一窺照顧者內心的「過度責任感」。
面臨長期照顧時,很多人會不斷陷入「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的心理狀態。事實上,在照顧過程中病情會如何變化?地區的醫療和長照資源夠用嗎?患者會不會按照預期的恢復?這些都不是照顧者可以控制的。《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透過長照議題一窺照顧者內心的「過度責任感」。
每對夫妻都會有意見分歧和爭吵的時候,但如果你的伴侶只會把責任推到你身上呢?他永遠是對的,而且他常常會對你大發脾氣,甚至用很難聽的話羞辱你。有時你真的不知道他們如此生氣的原因,也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發脾氣。為什麼會有人這麼不講道理呢?或許他是「指責型人格」。
善意的謊言該說嗎?要說真話,還是選擇看破不說破?長大後才發現,做人真的好難,不僅要學會如何表達自我,更多時候我們還得學會如何「閉嘴」,才能在社會上好好生存。《優活健康網》特摘心理作家龔佑霖所撰此文,告訴你學會如何「挑對時機說」,或許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爸媽常會聽到「執行功能」4個字,這代表孩子的認知程度和學習狀況,是否能夠良好地落實在行動上。《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解析,到底執行功能的強弱對孩子有何影響?孩子執行功能不佳又該怎麼辦?並提供家長能夠協助孩子的訓練方向。
你聽過「16型人格分析」(MBTI)嗎?你是否經常在社群上看到朋友分享「我是I人感到社恐」,或自己是「INFP」、「ESTJ」等類型的英文代碼。其實MBTI並不是空穴來風的心理測驗,而是基於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所設計出的一套人格測試工具!
為何每次想溝通,最後都會變吵架?和意見不同的人溝通怎麼那麼難?也許你也常常這麼想,但其實有時候可能不是他不願意聽,可能只是你們都用錯溝通方式了。《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心理作家龔佑霖所撰此文,他分享專家影片中提到,在每次開口前,或許我們可以先思考這6件事。
許多人在溝通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要是說了,雙方就會爆炸大吵一番;要是不說,就只能單方面忍到爆炸。」又或者,有些人覺得溝通,就是要直接,直接把心裡面的話講出來,才能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告訴你「1法則」好好溝通。
因為說不同語言而無法溝通,那沒什麼;但兩人明明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卻還是無法溝通,那就問題大了。無法溝通,只有2種結果:吵架或雙方乾脆互不理對方,不溝通了。尤其家人間吵架,更容易因為「親近生侮慢」說出極具殺傷力的無心之言。所以,絕交可以馬上進行,但吵架一定要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