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氣

胃脹氣原因有哪些?多久才會好?教你「1招快速消脹氣」跪趴就有效

胃脹氣原因有哪些?多久才會好?教你「1招快速消脹氣」跪趴就有效#胃脹氣

吃飽飯後,胃總是脹氣不舒服?胃脹氣讓人腸胃不適,其實大多是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導致的。《優活健康網》整理胃脹氣的衛教知識,包括為什麼會胃脹氣?症狀有哪些?多久會好?同步教您1招快速消除胃脹氣的方法。不過,若脹氣長時間未改善或伴隨其他不適,建議最好儘早就醫檢查。

冬天吃「麻辣火鍋」腸胃拉警報!醫教「5招健康吃」:最好點鴛鴦鍋

冬天吃「麻辣火鍋」腸胃拉警報!醫教「5招健康吃」:最好點鴛鴦鍋#胃脹氣

冬天是吃火鍋的季節,尤其天氣轉涼後,麻辣火鍋成為不少人的吃鍋首選。不過,麻辣鍋作為冬季的美食佳品,雖然能帶來愉悅的味覺享受,但其高辣、高油的特性對消化道的影響不可忽視。醫師指出,麻辣鍋會刺激消化道,易引發腹瀉、胃潰瘍、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享用時需要掌握正確飲食方式,才能避免腸胃過度負擔,並提供5個「吃麻辣鍋不傷胃」建議。

上吐下瀉是腸胃炎嗎?醫揭「病毒性VS細菌性」症狀、病程1表秒懂

上吐下瀉是腸胃炎嗎?醫揭「病毒性VS細菌性」症狀、病程1表秒懂#胃脹氣

夏天是腸胃炎的好發季節,吃到不潔食物或病毒感染,引發腹痛、上吐下瀉,都是腸胃炎的常見原因症狀。中醫師提醒,事實上腸胃炎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2類,感染性腸胃炎又可再細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腸胃炎。當患者感到嘔吐、噁心、胃痛不適時,建議按摩3大穴位,幫助緩解急性期症狀。

腸胃不好,吃麵類、糯米怕脹氣?營養師教你「這樣選」安心吃不怕

腸胃不好,吃麵類、糯米怕脹氣?營養師教你「這樣選」安心吃不怕#胃脹氣

現代飲食環境常有三高問題:高醣、高油、高糖,還有求快的生活步調給身體施加壓力,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失調都會導致胃不好,有胃脹氣、胃食道逆流的人越來越多。上班族外食不方便自煮,能快速提供飽足感的又以澱粉類居多,譬如像麵類、麵包或糯米等。到底胃不好的人可以怎麼吃麵、麵包和粽子?以下營養師親自解答。

胃潰瘍不只是胃痛!噁心反胃、脹氣「這併發症」恐要命

胃潰瘍不只是胃痛!噁心反胃、脹氣「這併發症」恐要命#胃脹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5歲的彭先生是位工程師,因為工作忙碌三餐不定時也不定量,長期深受胃痛之苦,當胃痛發作時,常自行買成藥服用。近期因一次胃痛痛到站不起來,才被家人協助送至急診就醫,經醫師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新竹台大分院外科部醫師林聖傑表示,台灣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約10%,其中胃潰瘍就佔了一半,也就是每100個人就有5個人受胃潰瘍所苦。胃潰瘍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也沒有特異性,比如消化不良、上腹部悶悶的、容易脹氣、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等等,更嚴重一點會演變成上腹痛,尤其是吃完東西過後半小時到1小時疼痛會更加明顯,少部分病患的疼痛會轉移到右上或左上的肋骨下緣。胃潰瘍主要症狀及併發症林聖傑進一步指出,除以上症狀,也可能伴隨噁心反胃、上腹灼熱感、甚至是嘔吐,雖然這類疼痛會隨時間緩解,但經常發生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若持續不治療的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此外,也有部分病患即便胃潰瘍已相當嚴重,但症狀仍不明顯者,如:年紀大、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胃潰瘍主要併發症如下:胃出血:導致解黑便,也可能吐血或吐咖啡色的液體。胃出口阻塞:嚴重的潰瘍會讓胃和十二指腸的交接處——幽門,因腫脹變形或纖維化而狹窄,使食物消化難以通過,造成更嚴重的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脹氣、體重減輕等症狀。胃穿孔:通常會有立即性的腹部劇痛、整個腹部肌肉僵硬、心跳加速、發燒等症狀,屬於腹部急症,需要立刻就醫以及評估緊急手術的必要,嚴重的話恐會發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胃潰瘍的成因與危險因子目前對於胃潰瘍的發生原因,已知主要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含阿斯匹靈)的使用;而生活習慣當中的危險因子也會影響,包括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目前內視鏡檢查已相當普及,若能在早期就發現胃部發炎或是潰瘍出現,有利於切片確定潰瘍成因,及早給予抗生素治療。此外,胃鏡檢查亦能協助辨別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林聖傑指出,由於胃癌與消化性潰瘍的症狀相當類似,且反覆潰瘍也是惡性病變的危險因子之一,在臨床診斷上常難以區別,需依靠胃鏡直接觀察並以切片做最終診斷。林聖傑表示,對大多數病患來說,只要移除潰瘍原因並且給予適當藥物治療,通常不用長期服用胃藥,但可能需要胃鏡追蹤潰瘍癒合狀況及後續病變的可能。僅有少數病人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或是有嚴重併發症時,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介入,比如迷走神經阻斷或是部分胃切除等。現代人因生活和工作經常處於高壓狀態,飲食與作息不穩定,加上消炎止痛藥的容易取得與濫用,都會增加潰瘍發生的機率及惡化程度。林聖傑建議,若有出現相關警訊時,不要輕忽拖延,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是癌症病變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