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台中首例日本腦炎現蹤 病媒蚊藏匿於豬圈

台中首例日本腦炎現蹤 病媒蚊藏匿於豬圈#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日前疾管署公布,上週國內新增日本腦炎4病例,分別分部於台中市、南投縣、雲林縣及屏東縣各1例,其中台中市更是今年首例個案,今年截至目前已累計19例確定病例,多集中於中、南部,疾管署提醒,目前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請民眾除加強防蚊措施。上週新增4案例 台中市今年首發疾管署表示,新增4例個案,年齡介於24至55歲,發病期間出現發燒、頭痛、意識障礙等症狀。目前2名個案已康復出院,餘2名仍分別住加護病房及普通病房治療。其中台中市案例更為該市首發,染病的33歲男子家住太平區,無慢性疾病也沒有旅遊出國史,烏日區的工作地附近有豬圈,因發燒、頭暈、頭痛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日本腦炎病例。疫情調查顯示,此次新增案例中,有3名個案住家或工作地2公里內有豬舍、鴿舍、水稻田或溪流等,研判感染源可能在附近,另1名南投縣個案,活動地點附近並無高風險場域,但於潛伏期間曾有南投縣及新北市活動史,目前仍在調查感染源。此4名個案相關接觸者均無不適症狀。黃昏與黎明時段 務必做好防蚊措施疾管署強調,每年6至7月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貪吃糖!當心皮膚皺紋、暗沉提早來報到

貪吃糖!當心皮膚皺紋、暗沉提早來報到#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專題報導)肌膚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年齡辨別的第一印象,若是擁有白皙無暇的肌膚,則能保持永遠的十八歲,反之,肌膚暗沉無光澤,甚至有一條條紋路出現時,外表年齡,很容易直接慘遭上調10歲以上,也因此,肌膚保養一直都是所有人最重要的課題,但只單單做好保養,卻忘記飲食的重要性,當心你也會越吃越老!尤其是「糖」,它更是肌膚的隱形殺手,因為在過去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愛吃甜食會導致皮膚老化、長皺紋、暗沉等,對此醫師也表示,糖的確卻會使支撐皮膚彈性的膠原蛋白受到破壞,長久累計下來,臉上就會產生細紋、皺紋。糖化作用 是加速身體老化的關鍵因素台大醫院皮膚科蔡呈芳醫師表示,過去關於糖與皮膚老化間的研究,大多皆與糖尿病有關,因為糖尿患者的皮膚較差、沒有彈性、膚色蠟黃,所以,為了解這兩者間的關係,各研究團隊才會往這方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糖病患的皮膚之所以較差,主要與糖會造成「糖化作用」有關。所謂的糖化作用,指的就是糖分攝取過多,無法被消化代謝掉時,就會在血液、組織裡亂竄,並找蛋白質、脂質等附著,一旦附著上蛋白質進行糖化作用,就會形成AGES糖化終端產物,進而加速身體老化速度,並使得各種老化疾病紛紛上門,包括皺紋、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注意!25歲是肌膚的分水嶺一般來說,皮膚老化基本上可分為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而書田診所皮膚科徐家琪醫師表示,飲食也算是外在因素的一種,因為長期飲食攝取不均,就會使得體內抗氧化物質不足,進而增加老化速度,舉例來說,像現在愛吃甜食、愛喝手搖飲料的人越來越多,當糖分攝取過多時,就會使得蛋白質產生糖化作用,導致體內功能不正常,進而增加老化速度。所以,提醒民眾其實到了25歲後,肌膚就會開始出現分水嶺,此時就要開始注意飲食攝取的問題,以避免攝取過多空熱量,皮膚老化變快,明明只有30歲卻經常被誤人為50歲,而醫師也提到,在門診中她曾經遇過一位60~70歲的婦人,因為她飲食攝取正常,也有在運動,因此,她的皮膚看起來就像年輕人一樣。運動+抗氧化食物 助延緩皮膚老化若要延緩皮膚老化,讓自己看起來都很年輕,建議除了生活作息要正常、多運動外,也要多吃抗氧化的蔬果,讓自己體內的抗氧化力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上,如此一來,不管是誰都能維持Q彈可破的肌膚。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

腳底小傷口不理會 糖尿病婦差點喪命#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有糖尿病的民眾,若足部出現傷口,可別太大意,嚴重恐怕必須截肢!台中就有一名五十九歲的丁姓婦女,罹糖尿病長達十五年,近期雙腳突然發疼,友人建議到公園赤腳踩石子路,可獲得改善,不料婦人聽信,在走石子路的同時,不慎踩出小傷口,傷口竟然開始大舉擴散,滲出膿水,且左側腹股溝疼痛,她才驚覺不對,事態嚴重,前往醫院就診,經診斷竟是糖尿病足潰瘍併壞死性肌膜炎,所幸緊急處理,給予抗生素治療,才免於截肢或敗血症的噩運。全球每三十秒 一名糖尿病患須截肢小小傷口,豈料會差點截肢要命?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鮑卓璨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每4個糖尿病人,就有1個會發生足部潰瘍,其中八成是由糖尿病神經病變所造成。國際糖尿病聯盟於2005年的估計,全球每30秒鐘就有1位糖尿病人接受截肢。簡言之,糖尿病足的發生,是綜合糖尿病神經病變、周邊動脈疾病和足部感染的結果。台灣的資料也顯示,非創傷性截肢的病人一半來自於糖尿病。將近3%的台灣的糖尿病人,都有足部問題。因糖尿病足而必須住院治療的糖尿病人超過1%。其中約三成的病人必須截肢。同時,截肢後三年內再截肢的比例高達四成,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以減少截肢的風險,對糖尿病人而言,是很重要的。鮑卓璨呼籲,建議每年至少接受1次徹底的足部檢查,以發現糖尿病足部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

控糖迷思六大寇!道聽塗說恐急性猝死

控糖迷思六大寇!道聽塗說恐急性猝死#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糖尿病患對於控制血糖,有些消極,有些積極,但積極的方法要「正確」,否則恐怕會讓血糖值更不容易控制!糖尿病患時常口耳相傳,那個不能吃,這些不能碰,白飯量要少吃、紅心芭樂要多吃,更極端者還跑去參加各種以宗教名義所舉辦的戒斷營,書田診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說,這些控糖手法,都可能讓血糖更加不穩定。在門診多年,洪建德提出於門診中,時常看見的錯誤控糖個案,他說,在台灣,打胰島素會讓腎臟病變,要淪為洗腎的錯誤觀念更是甚囂塵上,呼籲民眾別被以下六種迷思給騙去:1) 少吃飯能降血糖?/少吃飯會減少澱粉的攝取,但人類需要的熱量一半需要來自澱粉,以便分解成葡萄糖。人體需要葡萄糖,就像汽車需要汽油,沒有葡萄糖,大腦與神經細胞第一個受制、受損,還有紅白血球功能有降低。葡萄糖不足時,人類會饑餓,心慌,失神,甚至於易生侵犯性語言與行為,以肉類代替澱粉會發生氮血症,長久損壞腎臟功能,上昇膽固醇,增加尿鈣流失。2)少量多餐也不是個正確的做法/正常一餐約需要6小時才能完全消化、完整代謝完畢,一波還沒結束,一波又起,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葡萄糖耐量異常與高脂血症。3)每天吃紅心芭樂,會降血糖?/紅心芭樂也有熱量,且多吃傷胃。影響血糖主要是食物中的澱粉,而非單醣或雙醣,芭樂含較多單、雙醣,少含澱粉,且臨床實驗顯示,芭樂各部位並無降血糖效果。4)冬粉取代米飯降血糖?/冬粉烹煮過程中比米,吸水多,而達到熱量密度低,但消化變快,容易引起高GI,易餓,造成計劃外多吃進食物。想要維持長效的、穩定的、低GI的、可以配合多元好吃副食的主食,就是米飯,因此不建議用冬粉取代米飯。5)透過斷食,只喝檸檬汁?/早期糖尿病斷食,危險性雖很小,但是失控、未治療、沒檢驗的病人,血糖本來就很高,再經斷食,可能會造成酮酸中毒,或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急性猝死的危險大增。其實飲食自我少吃就好,不必花錢去參加,跟治療團隊學好熱量計算才是王道,一勞永逸。再說人體排毒一分一秒自動進行,不會因為斷食檸檬更有療效。6)不要打胰島素,打久了會洗腎?/研究指出,早期打胰島素,洗腎機會降低,神經性病變機率也會降低,胰島素可以減緩慢性病併發症外,還可以減輕末期肝病、老人痴呆症、胰島素剩餘分泌功能、胰島素阻抗,後兩者會使得血糖正常後的患者,減輕劑量,甚至停用胰島素。洪建德呼籲,到病房問一問,急慢性併發症或衝急診的,極多數都是被不正確觀念,越搞越糟的受害者。接受自己的遺傳與坦然看清自己飲食習慣,毅然學習控制基本技術與知識,糖尿病患也可以過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只有計劃,沒有限制,對於在公園、候診間流傳各種控制血糖的秘方或網路小道,要特別當心。

女子天天吃「七餐」驚罹糖尿病 差點視網膜病變

女子天天吃「七餐」驚罹糖尿病 差點視網膜病變#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捐骨髓本是功德一件,但台中就有一名女子,曾提供多次血液,給台中慈濟醫院作骨髓配對,也成功救了他人一命,但就在三年前,她接受捐髓健康檢查時,意外確診糖尿病,幸好因此次的「意外」,讓她能及早控制血糖,只是檢視這名女子的飲食習慣發現,她過去飲食肆無忌憚,甚至還常常一天吃七餐,身高僅僅153公分,體重就來到68公斤,女子驚呼,原以為老年才會得糖尿病,原來亂吃一通,也是罹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不知道亂吃也會罹糖尿病 女子狂吃不節制現年46歲的陳姓女子,身高153公分,3年前體重68公斤,空腹血糖235(正常值應小於100mg/dl)、糖化血色素9.8(正常值應小於5.6),健檢後證實罹患糖尿病並已有眼底小血管出血。她害怕年紀輕輕得一輩子跟糖尿病藥物為伍,但更擔心如果不勇敢面對,很可能幾年後產生眼、腎、神經與心血管病變,於是在醫療團隊指導下,逐步落實血糖控制。陳女說,過去對糖尿病有很多迷思,以為父母會得糖尿病,是年紀大了,所以「不可能會是我」。加上另一半也覺得圓圓的比較好看,於是在飲食方面十分自由,只要能滿足口欲,舉凡油炸、重口味、蛋糕甜食與珍奶等,會一直吃到吃不下為止。姊妹兩也常利用午休時間外出吃吃喝喝,一天吃7餐,兩人前後確診罹患糖尿病,後來知道30多歲的侄子也罹患糖尿病,她才明白,子女都是高危險群,遺傳問題必須正視,也開始注意下一代飲食,希望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即使遺傳也不要發病。所幸陳姓女子在確診後,開始控制飲食,少油少糖,並且勤加運動,點心與消夜也一併拒絕往來,加上天天運動勤跑不,勇敢甩肉十二公斤,目前血糖控制穩定。臺中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黃怡瓔主任指出,很多糖尿病患根本沒症狀,初診時,眼睛、腎臟等已出現病變,陳小姐很幸運早期發現,團隊與病患共同努力,經1年控制,改善血糖,目前不必用任何藥物。糖尿病會遺傳 有家族史民眾須留意黃怡瓔提醒,年輕的早期患者,愈早控制好血糖,回復胰島功能機率愈大。只要從阿公、阿媽那一輩算起,他們的兄弟姊妹,父或母這一輩以及父母的兄弟姊妹,即叔伯阿姨全都在內,只要有人得糖尿病,家族就可能有遺傳,屬於高險群。此外,肥胖(BMI大於25)、 40歲以上,女性如有妊娠糖尿或是生下超過3800~4000公克的巨嬰症寶寶,高血脂、高血壓等,即使沒任何症狀,也要定期3年篩檢血糖,才能及時發現糖尿病,及早治療免於併發症。

醫術有差?男大生左手癱瘓 眾多醫師卻束手無策

醫術有差?男大生左手癱瘓 眾多醫師卻束手無策#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看病找對醫師很重要!台中一名十九歲的男大生,日前不幸發生車禍,送醫後所幸只有左肩脫臼,眾多醫師皆認為,只要持續復健就能康復,不料,男大生持續復健兩個月,左手肩關節還是無法動彈,舉都舉不起來,讓喜愛打籃球的他驚恐不已,四處求醫,但醫生均異口同聲,直接判斷為車禍後遺症,遂無下文,幸好親人朋友持續鼓勵多聽聽其他醫生的意見,到了台中光田醫院就診後,情況才有了轉變!車禍後手癱 男大生鬱鬱寡歡 小車禍造成的脫臼,竟讓楊同學的左手猶如殘廢一般,更別說重拾喜愛的籃球運動了,楊同學變得鬱鬱寡歡,但家人鼓勵他再聽聽其他醫師的說法,所以楊同學又抱著一點希望,到光田綜合醫院骨科看診。骨科醫師楊鎮源先透過理學檢查分析,懷疑患者極可能是臂神經叢出問題,進一步安排X光片與核磁共振等影像掃描,同時請神經內科醫師進行神經傳導速度與肌電圖檢查;在審慎評估楊同學神經傳導的狀況並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後,更加確定是當初車禍時外力拉扯造成「臂神經叢」損傷進而導致神經沾黏現象,以致於控制肩關節與肘關節的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受阻,讓左手麻木無力難以動彈。考慮到神經恢復具有黃金治療時間,醫師立即為患者施行手術鬆解臂神經叢沾黏的部位,術後並搭配該院復健科團隊的療程。術後五個月回診時,楊同學左手功能幾乎都已恢復,能順利施力以及高舉,再過不久相信就能重回籃球場。 楊鎮源醫師也提醒,許多臂神經叢患者往往在第一時間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而在各大醫院輾轉流浪,最終錯失寶貴的黃金治療時間,其實有不少肩部外傷如鎖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肩膀脫臼的傷患,往往同時合併有臂神經叢損傷,所以在外傷痊癒並復健後,若上肢無力、麻痛或肌肉萎縮等症狀遲遲無法改善甚至持續惡化時,可就醫進一步接受檢查,確定是否與臂神經叢的受損有關,及早施以積極的治療,避免留下手臂永久的功能障礙。

男子突然抱頭哀號昏迷 竟罹全球「唯二」腦瘤

男子突然抱頭哀號昏迷 竟罹全球「唯二」腦瘤#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世界罕見病例,竟會出現在台中!一名四十八歲的張姓男子,日前一如往常的在家中工作,不料,他突然抱頭哀號,當妻子趕到後,張男開始劇烈嘔吐,隨即昏迷不醒,妻子急忙之下,趕緊叫救護車火速送醫,經醫師檢查,張男大量顱內出血,必須趕緊開腦手術止血,手術後,醫師驚見,這是全世界僅有七十多例病例的「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且併發腦出血的,也僅僅只有兩例,另醫護人員都大感吃驚。病患身體高壯健朗 竟罹腦瘤 48歲家中經營小本生意的張先生身材高壯,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問題,家族中也無特殊病史。某天上午,張先生開門搬貨準備作生意,沒想到頭部突然劇烈疼痛,痛到他抱頭哀叫,妻子聞聲趕到時,只見他已跪倒在地上不斷嘔吐,不久就昏迷不醒人事。光田醫院神經外科徐雷鐸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他右前額顱內大量出血,必須儘快透過開顱手術將出血部位止血、清除血塊、降低腦壓,否則性命堪虞。手術過程中,醫師發現出血點並非一般的腦血管爆裂,而是來自於一顆極罕見的惡性腫瘤-「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   徐雷鐸表示,「原發性神經外胚層腫瘤」這種惡性腫瘤內富涵血管及壞死性囊變,發病的原因不明,患者最初出現的症狀多和顱內壓增高相關,如頭痛、嘔吐等。全球罕見病例 醫師第一次看過主要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成人的個案十分罕見,全世界至今大約僅有70多例成人患者,其中以腦出血症狀送醫的只有一例國外個案,且該名患者大量出血不治身亡。所幸,全球第二例的張先生到院後,光田立即啟動急重症搶救機制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在醫療團隊的全力診治下順利止血、清除腫瘤及血塊,術後也未留下腦損傷及後遺症。出院後張先生仍暫時需往返住家與醫院間,完成後續的化學療程。醫師提醒,腦出血通常會出現劇烈的頭部疼痛、噁心嘔吐、昏迷等等,輕則手腳癱瘓、半身不遂,嚴重的發病後會意識不清陷入昏迷甚至死亡,如果發現週遭親友有出現上述疑似的症狀時,應儘速送往附近的醫療院所治療,才能把握時間救回性命,並降低腦損傷及併發症的發生。

過敏寶寶出生塗低敏乳液 可降低35%異位皮膚炎風險

過敏寶寶出生塗低敏乳液 可降低35%異位皮膚炎風險#台中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我國高達兩百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其中,嬰幼兒占了將近一大半,每十個小朋友,就有一位必須受搔癢之災,更有嬰兒一出生沒幾個月,手臂、手肘等處,便出現粗糙與紅疹搔癢的狀況,醫師就提醒,有過敏體質家庭,所生下來的小寶寶,建議可在出生後,即刻開始塗抹低敏性的保濕乳液,可大幅減少寶寶長大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達三成五。過敏家庭新生兒 容易罹異位性皮膚炎根據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調查發現,過敏家庭有約6成的寶寶會在1歲前發病,更有高達8成5的機率會在5歲前發病,居高不下的發病機率困擾著眾多台灣過敏家庭。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幼兒期,主要與先天性過敏體質有關,病患體內的聚絲蛋白基因(Filaggrin)產生突變,使角質層屏障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度在出生時就會下降,並且增加表皮環境中過敏原的穿透性,導致嬰兒皮膚乾燥、進而發展為皮膚炎。過敏家庭的嬰幼兒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機率高,黃毓惠醫師建議越早開始肌膚護理,越能提早強化肌膚屏障,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機率。新生兒從保濕著手 罹皮膚炎風險降低家長可以選擇不要含有香精等致敏性成分的保濕與清潔用品,例如塗抹添加神經醯胺或聚絲蛋白等能幫助肌膚維持健康保護功能的成分。神經醯胺前質可促進皮膚屏障功能及保水度,而聚絲蛋白分解產物(天然保濕因子)則可快速改善肌膚乾燥,增強肌膚防禦力。此外,夏季寶寶容易流汗,護理師也提醒,盡量不要讓汗水長時間停留在肌膚上,家長應以清水或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沐浴用品溫和清潔,避免汗水讓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