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科

鄉下更適合失智症養病?英國權威醫揭「現實面」:先考慮這2點

鄉下更適合失智症養病?英國權威醫揭「現實面」:先考慮這2點#家醫科

不少人對於退休,懷有「鄉村夢」,認為生活步調緩慢輕鬆,較適合養老養病。但英國權威家庭醫生麥特.皮卡佛(Matt Piccaver)在著作《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中卻表示,失智、失能的患者住在鄉下,反而會有許多不便,遠離了就醫資源,也會影響到心理發展,在做決定前應該謹慎評估。以下為原書摘文:

流感疫苗知多少?家醫科醫師破解不安

流感疫苗知多少?家醫科醫師破解不安#家醫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19年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延遲公布北半球疫苗選株決定,我國的流感疫苗自以往10月起開打,延至今年11月15日,但仍有民眾對接種流感疫苗感到不安,食藥署特地邀請義大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昱彰,解答大家對於流感疫苗的疑問! 流感疫苗到底安不安全?流感疫苗因原料屬於生物來源,複雜度高,生產批次間具差異性,屬於高風險生物藥品,上市前需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經檢驗合格後才可取得許可證,上市後,食藥署亦嚴格把關每一批疫苗的品質和安全。疫苗進入市場前,必經溫度控管及逐批檢驗2道關卡,於儲存及運輸過程,保持在4℃左右,只要溫度超過設定範圍,整批疫苗就會被銷毀或退運,而且每批疫苗皆需通過11種檢驗項目,只要有一項不符合規定,整批疫苗亦會被銷毀,唯有通過層層把關,通通符合規定,才能提供給民眾使用。對於檢驗合格放行的疫苗資訊,民眾可到食藥署網站首頁>業務專區>研究檢驗(http://www.fda.gov.tw/TC/site.aspx?sid=42)查詢。 擔心接種流感疫苗後的副作用疫苗與其他任何藥品一樣有可能造成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及紅腫,少數的人則會有全身性的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及紅疹等,ㄧ般會在發生後1-2天內會自然恢復。如果出現未預期嚴重不良反應或是症狀遲遲未改善等,請及早就醫治療。(3)聽說接種流感疫苗後反而得流感?「流感疫苗是不活化疫苗,絕不會讓接種疫苗的民眾因此得了流感。」陳昱彰醫師說明,接種流感疫苗除了降低流感罹患率,萬一還是被傳染得了流感,也能降低嚴重性。至於民眾覺得接種疫苗後反而易得流感,可能與醫療院所本來就是高傳染區域有關,所以民眾到醫院診所一定要記得戴口罩。陳昱彰醫師提醒,接種流感疫苗雖可以降低罹患率,卻無法完全杜絕。當您施打疫苗後,周遭的人並未施打,萬一周邊的人都罹患流感時,您也難以倖免,唯有越多人接種疫苗,形成群體防護效應,才能提高流感疫苗保護功效。

葡萄糖胺用擦效果好10倍?醫駁斥:沒有研究證明

葡萄糖胺用擦效果好10倍?醫駁斥:沒有研究證明#家醫科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走路膝蓋就會痛,一蹲下更是站不起來!」這是很多關節退化患者的心聲。事實上,治療關節炎的方式百百種,舉凡止痛藥、葡萄糖胺及手術置換關節等,近日網路上流傳「用擦的葡萄糖胺」,標榜效果比吃的高出10倍?對此,佳南診所復健科醫師李佳則說明,用擦的葡萄糖胺目前在醫學研究上證據不足,提醒民眾切勿擦過量,否則恐會有過度刺激皮膚、發炎的風險。另一方面,惠恩診所家醫科黃啟銘醫師則強調,目前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醫師指示用藥,建議民眾應聽從醫囑做正確治療。葡萄糖胺用擦效果好10倍?醫師駁斥!日前網路上流傳「擦的葡萄糖胺比起用吃的吸收度高10倍之多,一般食補只有5~10%能真正吸收,但用擦的能直接從關節處吸收。」針對這樣的論點,李佳醫師強調,網路上所標榜用擦的葡萄糖胺多是複方的產品,比起藥品級的葡萄糖胺有效成分來得較低;此外,目前國內外醫學報告也都沒有顯示用擦的葡萄糖胺具有療效。黃啟銘醫師表示,葡萄糖胺是人體自己就會產生的成份,它可能可以促進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和葡萄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的合成,進一步刺激軟骨細胞產生膠原蛋白與蛋白多醣、增加關節液的黏稠與潤滑性來保護關節。然而,像網路上流傳用擦的葡萄糖胺,除了葡萄糖胺外,同時含有如:紐西蘭青口貽貝、有機硫MSM、薑辣素及薄荷腦精油等其他成份,黃啟銘醫師提醒,即使是擦在皮膚上,仍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他強調,擦的外用製劑要有效,不論成分大小或增加效果的添加物都需要能穿透皮膚,而市面產品提到加強滲透術,是不是能克服這難題,仍需要更明確的研究證據,否則就是花錢買沒用的成份。擦過量 恐引起皮膚過敏及紅腫「一旦民眾覺得沒有效果時,就越塗越多」這是外用藥劑常見的迷思。對此,李佳醫師表示,若為求效果越擦越多,可能會引起皮膚的發炎反應。同時提醒,當皮膚有傷口時應諮詢專業人員,切忌自行塗抹產品,否則可能導致傷口發炎甚至癒合困難。葡萄糖胺正確選擇2部曲目前葡萄糖胺可分為保健品與藥品級,到底該怎麼選擇才正確?醫師提供2訣竅,供民眾參考:1)了解葡萄糖胺的成分/黃啟銘醫師強調,根據衛福部2008年說明,把葡萄糖胺類產品根據成分的不同分為藥品、食品,目前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屬於醫師、藥師藥劑指示藥品。有部分文獻支持其輔助關節炎之作用,同時適應症修訂為「退化性關節炎」,但民眾於購買前仍需諮詢醫師、藥師或藥劑生後依指示小心使用。2)清楚劑型的高低/李佳醫師說明,葡糖糖胺有劑量高低之分,而每日葡糖糖胺的攝取量建議以1,500毫克為限,民眾在使用之前可要算清楚。

何韻詩擔任一日保母 擁抱愛滋兒

何韻詩擔任一日保母 擁抱愛滋兒#家醫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藝人何韻詩力挺世界愛滋日,儘管行程滿檔,依然抽空替世界愛滋關懷盡一份心力,這次加入M.A.C世界愛滋義工行列,得知要挑戰一日保母任務,前幾天還連忙向身邊友人討教幾招,深怕當天出糗,今日前往關愛之家,一看到嬰兒,何韻詩頓時母愛湧現,泡奶粉、抱小孩、換尿布通通難不倒她,保母任務相當成功。何韻詩表示,她曾前往非洲探視愛滋病患,親眼看見一名受愛滋病丈夫感染而生下愛滋寶寶的年輕媽媽,不斷遭受辱罵、家暴,但周圍的人卻選擇沉默,放任其丈夫的不平等對待。她對此情形感到非常難過,也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能為愛滋關懷做出些許貢獻。勿歧視不是口號 接觸表達愛與關懷 能讓疫情更受控制現場何韻詩被問到,曾擔任過愛滋活動大使,也接觸過許多愛滋患者的她,當初是如何克服內心障礙走入愛滋患者中?她表示,愛是沒有差異的,當你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走向他,表達你的愛和關懷,而不是淪為口頭上的形式;而自己分享出來的愛也能帶給別人勇氣,蛻變出更閃耀的生命力。雖政府不斷強調篩檢與三零政策,但疫情仍然不斷攀升,原因可能除了高危險族群忽略自我保護外,社會過度歧視愛滋感染者也讓感染數不斷上升。為此,關愛之家表示愛滋防治應該全民共同參與,從落實「關懷、接納、陪伴、支持」開始,讓歧視降到最低。再加上先進的醫療技術與藥物發展,愛滋病已是可以透過藥物控制的慢性病,逐步讓疫情受到控制,愛滋防治三零目標(零新增、零歧視、零死亡)就不再遙遠。

不知道看哪醫科?找家醫科就對了

不知道看哪醫科?找家醫科就對了#家醫科

七十歲的江爺爺就是如此。獨居的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到醫院報到,老是說自己心臟、肝臟、腎臟等有問題,這裡疼、那裡痛,各個器官都點過名,每次檢查結果都沒有異狀,但江爺爺就是不相信,堅持自己一定生病了,只是沒有檢查出來。就醫時,到底該找哪一科才對呢?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碧芳表示,很多人往往先研究門診單所列出各專科,或到處去打聽,實際上,碰到這種情形,最保險的作法應該是,先找一位值得信賴的家庭醫師,或到家醫科掛號就診,尤其病人什麼都不懂時,家庭醫師的角色更形重要,家庭醫師提供良好諮詢與建議,提高對症下藥。為何要先找家庭醫師?陳碧芳醫師解釋,主要原因在於醫師不是神,無法一眼看出病根,病人要對自己的病情及問題做點功課,將身體所有病症說清楚,讓醫師通盤了解,才能協助醫師作出正確的診療,能減少逛醫院的次數。選擇值得信賴的家庭醫師,重要的原則,包括方便性高、距離近、可提供全人服務、提供協調性照顧及轉診、持續的醫療照護等,還必須是位負責任的醫師。如果目前尚沒有專屬的家庭醫師,到醫院掛家醫科就診,也可以獲得較好的醫療照顧。

症狀模糊不知道看哪一科? 一般外科、家醫科都可

症狀模糊不知道看哪一科? 一般外科、家醫科都可#家醫科

有時候有些症狀總是讓人搞不清楚要看哪一科?像是乳房腫塊應該看一般外科、更年期出現心悸,內分泌失調得引起痘痘都應該看婦產科而不是心臟科、皮膚科,像這些因為其它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民眾不見得知道應該看哪一科?根據聯合晚報報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醫師建議若不確定就診科別及疾病,可先找一般內科或家醫科,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研究員李怡嫻也建議,民眾平常多蒐集醫學資訊,能更快了解自己的狀況。暈眩!眩暈?到底該看哪一科?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134長期被失眠困擾 你知道要看哪一科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295身患多重慢性病老年人 到底該看哪一科?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756

對症下藥,遠離天旋地轉

對症下藥,遠離天旋地轉#家醫科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家醫科陳孟侃醫師表示,王女士是一位年約60歲的家庭主婦,平常因為高血壓、糖尿病定期在門診追蹤治療,自入冬以來,經常出現有天旋地轉,噁心想吐的感覺,發作的同時,血壓也都特別的高,她心想是不是中風了?因此前來就診。因王女士的媽媽是中風過世的,所以擔心自己也是中風!經診斷發現,她的暈眩是由於內耳不平衡所造成的,因此轉介至耳鼻喉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良性陣發型姿勢性暈眩,經過衛教及藥物治療後,眩暈及血壓升高的情況得到緩解。陳孟侃醫師表示,暈眩是一種天旋地轉的感覺,引起暈眩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也有周邊引起的。由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例如:腦幹的疾病或中風或是小腦的疾病;但大部分暈眩來自於周邊的內耳不平衡所造成,例如:良性的陣發型姿勢性眩暈、急性前庭神經炎、美尼爾氏症。其他如偏頭痛、焦慮症等也會造成暈眩。陳孟侃醫師指出,區分中樞型暈眩及周邊型暈眩是很重要的,因為會影響到臨床的處置,大部分的病人並不需要太多的診斷檢查,可以在一般醫療院所就可以區分並加以治療。神經學的檢查可以用來區分暈眩的原因是來自中樞型的,或是周邊型的,例如:腦幹的病灶通常會合併有複視、顏面神經麻痺或是吞嚥困難的問題,而小腦的病灶可能會出現步態不穩的症狀。此外,發作時的病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發作的時間正好是清晨起床時,在床上轉身,或是頭後仰後所誘發的暈眩,通常是良性陣發型姿勢性暈眩。陳孟侃醫師建議民眾,當暈眩發作時,最好留意並記錄下發作當下,自己正在做甚麼事?有無其他伴隨的神經症狀?有無誘發因子?這些訊息都有助於醫師判定暈眩的真正原因,以便對症下藥,不再天旋地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