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子睡到一半沒呼吸?恐得呼吸中止症

孩子睡到一半沒呼吸?恐得呼吸中止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爸爸牽著8歲女兒問醫生,「我們家妹妹睡覺打鼾很大聲,睡到一半好像沒有吸氣呼氣,真的很嚇人,到底怎麼了?」經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康焜泰檢查後,確認為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三個月後已治癒,王小妹回門診檢查時開心說:「我現在都不會打鼾了,睡起來精神也很好。」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好發年齡3至8歲康焜泰主任初次為王小妹檢查時,發現扁桃腺腫大已經堵塞呼吸道,透過詳細的睡眠生理檢查後發現,王小妹熟睡後平均每小時會發生5.4次窒息或低通氣狀態,遠高於正常每小時1次的範圍,屬於中重度,王小妹的父母擔心女兒無法呼吸,幾乎無法入睡。此類患者嚴重時血壓升高、氧氣不足,長期可能影響專注力與學習力降低,所幸透過扁桃腺與腺樣體切除手術已治癒,3個月後回診時,家人及王小妹表示睡眠、學習品質皆提升。 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兒童在睡眠時有呼吸暫停、氧氣濃度下降現象,常發生在3至8歲,約每100名兒童會有2至3名受此病症困擾,常見原因為扁桃腺肥大與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增生,導致上呼吸道堵塞,造成睡覺時呼吸不順暢、氧氣濃度下降,出現打鼾甚至呼吸暫停狀況,也因為睡眠中斷、睡不安穩,影響睡眠品質。孩子早上精神差別急著責備 先觀察睡眠品質因此若家長發現孩子晚上睡覺打鼾、早上醒來仍犯睏、精神不集中,別急著責備孩子是否熬夜太晚睡,可先留意觀察孩子的睡眠品質,若晚上有打鼾或呼吸暫停等不正常睡眠狀況,建議先就醫檢查,如確診為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會根據症狀給予適合的治療方式,避免孩子因疾病造成血壓升高、學習力與專注力降低,長期導致學習落後、自信不足、躁動與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拜登玩狗摔倒骨折 足踝傷害怎麼醫?

拜登玩狗摔倒骨折 足踝傷害怎麼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美國總統當選人喬・拜登(Joe Biden)在跟牧羊犬玩耍時不慎跌倒,造成足踝的楔狀骨(cuneiform)骨折,雖然不需要開刀,但接下來的數周,需要穿著步行靴(walking boot)支撐輔助行走。究竟足踝傷害評估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受傷之後的復健以及回歸職場/運動場域有什麼原則呢?不過就是足踝扭傷,還好吧!足踝部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後足做為小腿與足踝的轉折,包含從踝關節(talocrural joint)到及距舟關節 (talo-navicular joint)和跟骰關節(calcaneal-cuboid joint),也是最容易受傷的區域。中足與前足的活動度相對較小,但依然可能發生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例如拜登這次發生骨折的楔狀骨就是中足的一部分,短跑選手及芭蕾舞者都是中足壓力性骨折的高危險群。足踝部除了骨頭,還有許多肌腱及韌帶負責動態及靜態穩定,足踝傷害即使沒有造成骨折,若傷及肌腱及韌帶,可能影響步態穩定度,甚至造成慢性疼痛。足踝雖小,其重要性不容小覷!如何評估足踝傷害?初步要評估是否有骨折的可能性。根據疼痛的外觀、位置以及受傷後行走的狀態,醫師會判定是否需要X光檢查 [1],而當X光無明顯異常但仍懷疑有骨折時,醫師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當骨折的可能性被排除而懷疑有肌腱韌帶受傷時,高解析度骨骼肌肉超音波是很好的檢查工具,復健科醫師可以即時檢查是否有肌腱韌帶撕裂或是關節積血的情形,並視情況實施超音波導引抽吸出關節內積血,避免對關節軟骨造成傷害。急性期處置原則對於未移位或僅有少量移位的碎片穩定的骨折,可以保守治療。較嚴重的骨折需要以石膏固定,在固定之後視癒合程度逐漸開始進行活動度、肌力訓練,減少疼痛、腫脹、僵硬、肌肉萎縮。足踝急性軟組織傷害的處理原則則是以保護、壓迫及抬高患部,並且避免使用過度的消炎藥物阻礙組織癒合。腳踝骨折後居家訓練   腳踝活動度、肌力強化訓練 踏步訓練 承重及平衡運動 簡單 彈力帶訓練:坐著用腳拉住彈力帶,往下踩和彈力帶對抗(圖1) 把重心放在骨折後的腳站立,用受傷的腳前後踏步 在僅有輕微疼痛下,把重心放在壞腳,雙腳站立   雙腳踮腳尖站立訓練,支撐體重 用好腳上樓梯,壞腳跟上,接著用壞腳倒退下樓(圖2、3)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 中等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訓練,把好腳放在椅子上 側向登階訓練,側身以壞腳登階,好腳跟上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並且閉眼睛平衡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訓練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在厚泡棉墊上,增加平衡難度(圖四) 難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後跟的位置放在樓梯邊緣 下樓梯訓練,用壞腳走下樓梯,好腳跟上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在厚泡棉墊上,閉眼睛 運動訓練示意圖圖1圖2圖3圖4回歸工作及運動受傷之後,許多人關心的是何時可以回復正常生活。一般足踝扭傷約兩周可以回復靜態活動,四周可以從事一般性運動。若傷到肌腱韌帶則需六到八周才能正常生活及運動。不移位的骨折更是需八到十二周的恢復時間 [2]。然而在恢復的過程中,應在監督下逐步訓練肌力及關節活動度。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病人足踝傷害後留下慢性疼痛的問題,復健科醫師可以使用高解析度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軟組織,視損傷情形實施增生療法注射,促進組織修復。結語小小的足踝承受全身的重量,扭傷及壓力性骨折常發生在運動愛好者身上。正確的認識足踝受傷的處理原則及居家訓練方式,能讓我們儘速回歸正常生活,享受運動的快樂!參考資料1. Accuracy of Ottawa ankle rules to exclude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nd mid-foot: 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3;326:412.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nkle sprains: update of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Br J Sports Med 2018 Aug;52(15):956作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組組長 陳渝仁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 林杏青醫師動作示範:新莊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

台中好聖誕 12/18市府活動開跑

台中好聖誕 12/18市府活動開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2020年全球疫情不斷升溫,雖然在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相對舒緩,但市民每天觀看新聞、關注全球疫情發展,心中仍難免有些不安與擔心;秉持著希望能在寒冬中感受溫暖到溫暖且充滿祝福的聖誕節,臺中市政府民政局將於臺中市政府前廣場舉辦「2020台中好聖誕」聖誕週活動,今年與台中市沐風關懷會一同舉辦一系列愛與溫暖的聖誕活動,將於12月18日(五) 舉辦「聖誕點燈晚會」,由民政局局長吳世瑋與基督教牧師與天主教神父等,一起點亮高達12公尺的聖誕樹主燈,一起為城市祝福,願民眾都能幸福、平安、喜樂。有鑑于傳統聖誕樹於聖誕節過後常成為巨型的廢棄物,不但浪費也不環保。因此本次活動聖誕樹主燈邀請到裝置藝術大師-林揚,與公共藝術結合設計簡約、現代、時尚風格樣式的聖誕樹風格。樹體中央採中空的設計,讓民眾可以進到聖誕樹內與此裝置藝術結合拍照,此極具特色風格的聖誕樹將成為不同的焦點,形成與眾不同的特殊聖誕風格,將成為台中好聖誕活動的一大亮點。接下來於12月18日到24日每天傍晚五點到十點的「台中好聖誕公益市集」,每天有超過60個攤位,提供各類文創商品、精緻小物、甜點、茶品、聖誕禮物飾品通通都有,同時也有親子遊戲站與平安祝福站,在歡樂的聖誕季節中可以邀三五好友一起來逛逛感受歡樂的聖誕氣息也領受平安的祝福,同時各攤商也將捐出營業額的20%給關懷弱勢的社福團體,一起做公益,將溫暖的愛心送到城市中各個有需要的族群與角落。活動期間每天晚上皆有不一樣的舞台表演活動,有音樂、舞蹈及各項創意演出,特別於12月20日將邀請今年金曲獎最佳專輯演奏獎得主蘇聖育Organ 3爵士樂團親臨現場演奏,帶領你一起感受溫馨的聖誕氣氛!平安夜12月24日晚上七點半,號召了一千位聖誕老公公齊聚市府廣場報佳音,並透過百人詩班磅薄有力的詩歌頌揚。帶您回到耶穌降生的馬糟旁,一起和東方博士們歡慶聖誕,將平安的祝福帶給所有的市民,大會也將預備小禮物送給所有親臨現場的好朋友!台中好聖誕也將舉辦FB分享抽獎活動,更多精彩內容請至台中好聖誕活動粉絲頁查詢 https://www.facebook.com/goodxmas台中市政府X台中市沐風關懷協會簡介:https://youtu.be/WLVQj06riJg 

糖尿病患半夜腹瀉止不住 中醫有解

糖尿病患半夜腹瀉止不住 中醫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對夫妻一起來看診,丈夫長期有拉肚子的問題,尤其是晚上特別嚴重,根本沒辦法睡覺,每間醫院的腸胃藥都吃過,也做了很多檢查,排除腫瘤和發炎問題,但也只是吃止瀉藥治療。看他體型消瘦,面色暗沉,這個問題應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慢性腹瀉確實是很難處理。我問「除了止瀉藥,還有使用什麼藥物?」他說,還有一些腸胃蠕動、消脹氣的藥,因為有糖尿病,也長期打胰島素。新陳代謝科醫師認為,我拉肚子可能和糖尿病有關,但也只能用止瀉藥來處理。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慢性腹瀉?我們的腸胃道機能,有很多的機能是由迷走神經控制,也是最長、分布最廣的自主神經系統。控制不良的高血糖,會在全身流竄、到處破壞,這些細小的自主神經系統更是容易受到傷害。像是腸胃道的蠕動、消化液的分泌、括約肌的收縮放鬆等,在腸胃道的自主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後,一切都會變得異常,胃排空困難、胃酸分泌異常、腸道蠕動異常,會導致胃脹、噁心、嘔吐、腹痛、胃食道逆流、脹氣、消化不良、腹瀉、腹痛、便祕。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尿病造成的慢性腹瀉,主要是因為腸道自律神經病變和腸道蠕動因子分泌異常所致,造成腸胃蠕動發生障礙,特徵是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與大腸激躁症不同的是,腹瀉較常發生於夜間,症狀與情緒無關。糖尿病腹瀉,是屬於中醫「泄瀉」範疇。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提到「二陽結謂之消」是指胃腸結熱導致消渴,消渴症患者因濕熱結於胃腸而傳化失常導致瀉下,或熱結於內,日酒傷津耗氣,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而致腹瀉,或情志不遂,氣機不利,肝失調達,橫逆侮脾而泄瀉,或脾陽損及腎陽,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氣化無權而腹瀉等,濕熱侵襲、肝氣乘脾、寒熱錯雜、脾胃虛弱是糖尿病腹瀉的常見類型。高血糖全身流竄破壞 釀腸胃道神經病變中醫治療方面,腸胃道的神經病變,和中醫病機的痰、濕、淤、滯有關,利用健脾化濕、理氣和胃、補中益氣、活血化瘀、芳香化濁、溫化寒飲等方法,加上可針對性改善神經系統功能的中藥,以及每個人體質不同的個別調理,糖尿病的腸胃神經病變是可以治療的。調理一段時間後,他回診時高興地說:「蔡醫師,我這幾天睡得不錯,半夜都沒有腹痛拉肚子了,中醫調理比止瀉藥還要有效呢!」(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全身冒紅疹、爬不動樓梯 恐得皮肌炎

全身冒紅疹、爬不動樓梯 恐得皮肌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皮膚反映身體的狀況,如果忽然出現分布範圍不尋常且不痛不癢的紅疹,並伴隨無力症狀,那可就要當心了!身體出現不明紅疹,蹲下後又站不起來?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今年陸陸續續從門診或住院發現一些患者,身上出現不痛不癢或微痛微癢但是分布不尋常的紅疹。有些人在皮膚出現病變的同時也出現無力症狀,有些則是過了幾個月才慢慢合併出現無力症狀。這類患者無力的位置多在靠近軀幹的大肌肉群,進而無力爬樓梯或蹲下後站不起來;甚至有些人會在發病後出現喘、乾咳的情況。這些患者常常到門診或住院抽血才發現自身肌肉被破壞,造成肌肉酵素過高,且透過血清免疫學檢查、神經電學檢查,甚至肌肉切片生檢,才被診斷為皮肌炎。比紅斑性狼瘡更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合併肺部病變皮肌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中相對少見的疾病,遠少於全身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的皮膚表現非常多樣化,有許多患者的紅疹看來不起眼,有些卻很有特色,像是貓熊眼位置的眼瞼紅暈,指節的變色與指甲周遭的紅疹、關節外側的皮膚潰瘍、脖子領口附近的紅疹,甚至皮下鈣化突起都有可能發生。部分患者會出現非皮膚與肌肉的特殊症狀,例如因皮肌炎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患者,會有明顯的乾咳、喘現象。甚至可能在確診皮肌炎的一、二年內發現腫瘤,令人為之色變。治療期間不憋尿、不吃生食或清潔有疑慮的食物吳建陞主任呼籲,若自己或親友發生前述狀況,可以先找醫師諮詢評估;若是皮膚先出現病變,可以先看皮膚科,皮膚科醫師對於特殊的皮疹可能伴隨內科病變時,會給予轉介的意見;如果是以肌肉無力為主的症狀,建議可向神經內科、復健科或風濕免疫科尋求協助。如果被診斷為皮肌炎,患者將接受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治療,治療期間勿任意進補或使用偏方。另外,由於皮肌炎所需的治療時間長,為避免感染,建議患者應戴口罩且遠離咳嗽者,不憋尿、不吃生食或衛生清潔有疑慮的食物。若擔心罹癌風險,醫師也會提供適當檢查,協助釐清以避免患者過度焦慮,現今對於皮肌炎患者的風險分級,已能從血清免疫學檢查獲取一些線索,依據一些特異性的指標,可以讓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注意到可能的肺部病變與癌症風險。

癌友營養不良黃金8週補體力

癌友營養不良黃金8週補體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癌症患者在化療後,食慾降低、口腔不適難以嚥食,導致營養不良只能先中止療程」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暨永長欣診所院長謝瑞坤醫師表示,排名國人死因首位的癌症,有8成5的癌症病人有營養不良的情形,營養支持是治療期間的關鍵,術前的營養評估不能少,可應用簡易營養不良評估工具(簡稱MUST)預先評估營養狀況,術後更有黃金8週復原期需積極營養介入,幫助患者恢復能量,堅持完成接下來的療程。營養師張毓雯表示,在治療期間有5大營養管理重點:高蛋白、高熱量、鋅、低GI、以及麩醯胺酸,要提升癌友活力,促進食慾以及維持治療、厭食、噁心嘔吐等不佳狀況之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於2019年發佈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指南提到,建議癌症患者的飲食應注重高熱量和高蛋白,以避免營養不良及惡病質的產生,提升生活品質。8成5癌友營養不良 難熬療程不適、惡病質反應根據最新的國健署統計,全台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仍位居國人死因首位,持續威脅著國人健康。謝瑞坤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因為疾病與療程的影響,常是營養不良的高風險族群,而癌友又多集中於體力、消化吸收能力較差的55歲以上之高齡族群,更易出現營養補充不足影響預後的狀況。癌症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謝瑞坤醫師補充,手術開刀會使患者的體力會明顯下降,嚴重者需長期臥床而導致活動力不佳,身體機能下降進而影響食慾、消化吸收能力,造成營養不良情況,而無法進一步承受最優化的治療。除了上述的療程引起的不適外,腫瘤本身也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良。謝瑞坤醫師說明,癌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癌症惡病質的情況,引起綜合性的全身不適,包含食慾不振、消瘦憔悴等狀況,嚴重需中斷治療,良好的營養補充能緩和惡病質發生的風險。據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統計,患者若面臨營養不良而引起衰弱、再住院、住院時間延長等,會因此增加原本治療費用,對於癌友的經濟也是一大考驗。術前MUST工具助營養評估 術後黃金8週營養補充 提升好活力謝瑞坤醫師強調,營養的補足與否會影響到癌症患者接續療程的耐受度,不能忽視營養支持的重要性,尤其術前的營養評估、以及術後進行化放療之前的階段,應要特別確保營養充足。謝瑞坤醫師說明,癌友術前的營養不足可能伴隨著術後不良的影響,尤其頭頸癌患者已普遍被預期會有較大的不適影響,應在術前就及早評估,可使用英國靜脈暨腸道營養學會(EAPEN)建議的簡易營養不良評估工具(MUST, 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來評估成人病患是否有營養不良風險,會從BMI指數、體重、營養不良整體性風險等來評分,若得2分或以上,應及早建立營養需求 ,以幫助患者術後更好地恢復體力,提高其生活質量。謝瑞坤醫師補充,然而量表僅協助判定當前的營養狀況,即使術前營養正常,術後還是有營養不良之風險,所以術後在黃金八週內的營養追蹤與介入也很重要。謝瑞坤醫師進一步統整解釋,手術後、輔助化療開啟前的大約8週內是患者恢復體力、補充營養的黃金時期,如以台灣盛行的肺癌為例,手術後復原期也差不多是6至8週左右,在這期間應確保營養充足,才有體力堅持治療。5大營養管理關鍵:高蛋白、高熱量、鋅、低GI、麩醯胺酸營養師張毓雯說明,對於營養不良的病人而言,口服營養補充能夠幫助患者恢復體力,且癌症患者處於營養穩定且沒有厭食症和惡病質時,醫師可採更積極的治療方案幫助癌友照護病情。一般癌症治療期間如果嚴重營養不足時,醫師會建議採用積極的營養介入方式,包含靜脈注射營養、鼻胃管管灌營養品等,然而,一般癌症患者在營養準備期則可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選用專門的腫瘤配方營養補充品,建議五大營養管理重點,包含:高蛋白、高熱量、麩醯胺酸、低GI、以及鋅。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於2019年發佈癌症治療期間的飲食指南就提到,建議癌症患者的飲食要高熱量和高蛋白,其中蛋白質為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的主要構成物質,補充蛋白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幫助肌肉生長 ;麩醯胺酸是條件型的胺基酸;鋅則有助於維持正常味覺與食慾。

自購短效藥救急 氣喘男洗澡成植物人

自購短效藥救急 氣喘男洗澡成植物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入冬是氣喘好發的季節,小心別讓錯誤用藥觀念害了自己。一名二十多歲年輕患者在浴室泡澡時,突然胸悶喘不過氣,感覺像被大石頭壓住,昏倒後雖即時送醫急救,仍因腦部缺氧成為植物人。追溯他的用藥習慣,原來每次氣喘發作,都使用自行購買的短效急救吸入劑緩解症狀,長期未使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不料泡澡吸入大量水蒸氣,造成支氣管緊縮阻塞,引發憾事。多數患者不知有氣喘 清晨經常咳醒就要有警覺台中榮總胸腔重症專科醫師傅彬貴表示,上述案例不算少見,他收治過一名56歲患者,也是長年自行買藥救急,有一次氣喘急性發作,由診所轉至中榮急診,差點因呼吸衰竭而插管。台灣約有200萬名氣喘患者,不少人長期仰賴短效急救吸入劑(SABA)緩解症狀,輕忽病情而發生急診或住院的嚴重後果。傅彬貴指出,台灣氣喘盛行率高,但多數患者不知自身有氣喘,以為只是感冒,所以都未積極治療控制,其核心機轉其實是肺部慢性發炎,一開始的症狀是悶、咳、痰,最後才是喘,當感冒逾一個月未癒,或夜間尤其清晨4、5點常咳醒的民眾,就要有警覺可能是氣喘。有症狀一定要就醫,透過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才能解決肺部發炎的情況,根據統計,一年內使用超過3支短效急救吸入劑的患者,氣喘演變成重症的機率會大幅增加;超過12支則會增加死亡率。雖然台灣的氣喘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但氣喘急診、住院率卻居高不下,傅彬貴指出,現代醫學對氣喘防治的要求,已轉為降低住院率、急診率,因此國內的防治計畫有調整必要。卓越計畫上路 短效急救吸入劑開立已降低25%健保署近年推動健康肺氣喘卓越計畫,推出診所、醫院間的雙向轉診制度,今年5月起已媒合400家氣喘認證照護機構加入服務,並鼓勵診所減少開立短效急救吸入劑,透過此計畫目前短效急救吸入劑的開立已降低25%,醫院的氣喘住院率也降低逾兩成。傅彬貴表示,雙向轉診採用雙主治醫師的共照模式,氣喘患者需每半年到醫院追蹤,不少患者透過這種照護方式逾兩年未發生急性氣喘,不僅可有效降低健保支出,對民眾的健康也有助益。他也強調,控制氣喘應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藥劑可直接修護氣管黏膜,讓發炎反應降到最低,比起口服類固醇,只有百分之一的吸入量,患者不要一聽到類固醇就怕。

過動兒攻讀博士 逆轉ADHD刻板印象

過動兒攻讀博士 逆轉ADHD刻板印象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為讓孩子專注學業,昔有孟母三遷,今有母親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子開安親班,這名曾飽受學習效率低落困擾的鄭同學,多年來靠著媽媽耐心陪伴、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及在醫師建議下持續治療,成功逆轉不會讀書刻板印象,不僅建中畢業,現更在陽明大學進行ADHD人工智慧研究,希望幫助ADHD患者逆轉人生。實際就診人數僅1/3 有母親開安親班伴兒讀書鄭同學目前攻讀博士班5年級,他表示,小時候應該半小時完成的作業,都要從放學寫到深夜,媽媽為此辭去工作專心照顧他,甚至開了一家安親班,請專門的老師共同照顧他,在媽媽全心教導下,成績還能維持在前段。然而國中課業難度加深,縱使每天苦讀到深夜,成績仍一落千丈,讓媽媽承受巨大壓力,於是求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高淑芬,高醫師建議加入藥物治療,幫助集中注意力,起初使用短效的藥物,一天需服用三次,在學校容易忘記吃藥,幸好老師、同學都很友善幫忙提醒。高中時改用長效藥物,然而達到有效濃度慢,仍需於早上搭配速效藥物,在穩定治療後終找回學習成效。根據國內全國性調查顯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22萬人,然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至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實際患者人數可能為就診人數的三倍。美研究:ADHD未妥善治療 社會成本一年高達52億美元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高淑芬指出,ADHD藥物經數十年實證研究顯示,可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父母必須接受孩子是腦部發育出問題,許多對立反抗等行為並非故意,還要靠學校提供社交訓練、補救資源,「醫療、學校、家庭」黃金三角缺一不可,才能讓照護更為全面。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治療4至6個月就因療效不彰、副作用而中斷,高淑芬醫師提醒,若無接受穩定治療,約有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有重大影響。美國研究統計,若學童ADHD未妥善治療,後續就醫、教育費、犯罪、生產力低落等社會成本一年高達36至52億美元。長效藥物突破治療瓶頸 符合學生一整天學習時數需求ADHD最常見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其中分為速效與緩釋兩種劑型,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至4小時,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目前已有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出現,藥效長達8至12小時,患者不會因忘記吃藥導致無法專注,也不會因為要在別人面前吃藥而有壓力,使用後2小時濃度可在體內達到最高,符合台灣學生一早上課考試需要專心,晚上可能還要補習長時間學習的需求,藥效可快速達到有效濃度或更長久。

孕婦飯後一根菸 胎兒差點見神仙

孕婦飯後一根菸 胎兒差點見神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2歲陳姓媽媽有抽菸習慣,得知懷孕後,把抽菸頻率改成三餐飯後各一根,她聽說抽菸後立刻喝牛奶可以解毒,所以照做,想說這樣就不會影響胎兒,近日覺得腹部隱隱作痛,至婦產科門診就醫,醫師安排超音波檢查發現懷孕33周的她胎盤狀況欠佳,有嚴重鈣化情形,可能早產,趕緊給予安胎,並且強調懷孕期間抽菸對胎兒的危害相當大,請孕婦與家人務必留意,降低無法挽回的危害。胎盤老化 影響胎兒吸收母體養分衛福部南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表示,胎盤是母體供給胎兒氧氣及營養的通道,胎盤會隨著懷孕周數增加,大多在32周後會逐漸成熟並出現鈣化情形,當孕婦發現胎盤鈣化不用太過驚慌,需多注意胎動是否減少及觀察是否出現異常下腹痛、不正常出血等狀況即可。但抽菸喝酒等危險因子可能會加速胎盤鈣化速度,上述產婦懷孕33周,胎盤鈣化嚴重,可明顯看到胎盤老化,影響到胎兒吸收母體養分。在胎兒還不夠大的情況下,必須評估胎兒在子宮內的狀況,若相關監測顯示胎兒明顯缺氧時,需考慮提早生產,否則胎兒吸收不到營養,同時又合併羊水過少時,嚴重恐危及胎兒生命。孕婦血中鉛濃度提高 恐影響胎兒智力發展懷孕期間抽菸或吸食二手菸除了可能導致胎盤鈣化,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孕婦抽菸會使胎兒暴露在焦油、尼古丁及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中,而尼古丁會提高孕婦血中鉛濃度,經由胎盤傳給胎兒並造成血管收縮,讓胎兒氧氣供給量減少,導致體重過輕,影響智力發展及成長發育的問題。為了寶寶的健康,建議有懷孕計劃或機會的婦女應戒菸,遠離菸害,減少對胎兒健康的影響。

體育課跑兩步就心悸 竟是心臟長腫瘤

體育課跑兩步就心悸 竟是心臟長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7歲廖同學熱愛運動,但最近上體育課跑步常會心悸,赴心臟內科檢查發現左心房長一顆如網球大的黏液瘤,隨著心臟猛烈收縮,幾乎快甩破二尖瓣,隨時有猝死風險,猶如不定時炸彈,所幸經心臟血管外科以「心臟腫瘤切除術」拆彈成功後,廖同學恢復以往運動表現,也讓家人鬆一口氣。若腫瘤衝破二尖瓣塞住瓣膜口 可能瞬間致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國峰表示,患者發病前喜愛跑步、打籃球,並無任何症狀,直到近兩周常心悸、呼吸喘不舒服赴醫院檢查,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患者心臟有肥大情形,以年紀而言,相當不尋常;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竟長了約7公分大的黏液瘤,僅靠有如香菇蒂頭般的繫膜黏住左心房,一旦腫瘤衝破二尖瓣塞住瓣膜口,就可能瞬間致命。 經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以「心臟腫瘤切除術」拆彈後,廖同學心臟收縮功能恢復、心率恢復正常,二尖瓣中重度逆流情形也大幅改善,於短時間內重拾原本的高中生活。心臟黏液瘤大多為良性且偶發 好發於中高齡 劉殷佐指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大多為良性且偶發,好發於中老年人,臨床上如廖同學年紀的患者較少,必須透過心臟超音波才能發現,至於心臟黏液瘤臨床症狀不典型,多會出現胸口悶、頭暈、活動喘、心悸等與心臟衰竭相似的症狀,故難以被診斷。 當心臟黏液瘤越大,或是腫瘤碎片脫落,都可能阻塞心臟出口而危及生命或造成中風,一旦心臟腫瘤合併瓣膜問題,會引起瓣膜閉鎖不全,往往無法靠藥物治療,必須接受心臟腫瘤切除術,通常術後預後佳,且症狀多能緩解。 劉殷佐提醒,心臟黏液瘤患者術後仍需於門診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追蹤,確認黏液瘤是否再長出,提醒民眾若出現頭暈、心悸、喘等症狀,建議尋求心臟科醫師的檢查與治療,才能降低猝死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