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

壓力爆表常拉血便 別把腹瀉當排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歲的簡小姐是位職業婦女,不僅天天加班,回家也一刻不得閒,在公事家事兩頭燒情況下,壓力經常瀕臨表邊緣,近一個月,還突然肚子拉個不停,原以為一般的腸胃炎,但自行服用藥不僅無效,還惡化出現血便,體重爆瘦五公斤,這才在家人的督促下就醫,確診罹患「克隆氏症」,並申請重大傷病卡。血便當心嚴重腸炎上身 壓力是惡化因子小港醫院胃腸內科謝孟書醫師指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介於20到40歲間,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近十年來,國內發生率逐年上升,且不同於一般腸道發炎,會導致持續性腹瀉達四個星期以上,如腸道黏膜發炎受損出血,還會引起血便症狀,一旦久拉、血便,當心腸炎拉警報。謝孟書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已知可能與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有關,如現代人抽菸、高糖高鹽高熱量飲食及高壓力等也可能是誘發因子,一旦免疫系統與外界的細菌、病毒失去平衡時,則可能提高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臨床上就曾收治因課業壓力沉重、工作高壓、家事壓力大的學生、上班族與家庭主婦等患者,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免疫力失衡的狀況。礙於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有些誤以為是一般腸胃炎而延後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排毒,往往耗費多時才得以確診。星火足以燎原 腸炎失控蔓延全身謝孟書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以控制腸道發炎及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理想目標,現有藥物選擇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與生物製劑等,根據患者疾病狀況,給予治療方式。其中,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可能讓免疫力下降,以達到疾病控制效果,如類固醇雖效果明顯,但患者擔心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月亮臉、水牛肩及水桶腰,也容易提高高血壓、血糖風險或睡眠障礙,因此,急性期治療過後,也可能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免疫抑制劑以長期控制病情。生物製劑是目前研究證實對腸道潰瘍癒合有效的藥物,且副作用也比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少,長期治療可改善腸道發炎狀況,讓腸道功能恢復,越早使用,長期來看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約有三成患者有「腸道外症狀」,以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等共病最為常見,若能持續穩定控制疾病,減少反覆復發,就能減低腸道外症狀的風險。從「腸」計議 腸道黏膜癒合是關鍵發炎性腸道疾病現階段無法治癒,必須長期追蹤控制,因此最忌「自療」,臨床上不少患者誤以為腹瀉次數減少,即代表病情好轉,自行中斷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反而導致反覆復發讓治療更加棘手。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觀念及目標,除了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更要持續治療發炎的腸道,追求腸道黏膜癒合,也就是在內視鏡下,腸道完全恢復正常,沒有發炎。因此,建議患者多與醫師討論用藥,在治療過程中適時反應切身感受,提供醫師參考,並轉換心態將疾病當成慢性病長期治療,如此才能與之共存。另外,在生活上,也提醒患者調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或處於高壓緊張狀態。飲食方面可選擇偏向地中海飲食法,多吃蔬果與優質蛋白質,減少攝取漢堡、牛排、起司等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出門在外,也可提早做好準備,以便應急,如隨身攜帶衛生紙、濕紙巾、替換衣褲等,萬一有狀況時,可以取用更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原發性不孕求子心好累 中醫調理助孕

原發性不孕求子心好累 中醫調理助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穿著俐落套裝的熟女,帶著一疊就醫紀錄來看診,她表示準備懷孕很久了,做了很多檢查,婦產科醫師說是原發性不孕症,也做過人工和試管,都沒有成功,上個月試管植入也失敗,醫師說可能要考慮借卵了。「我今年38歲了經過那麼多年的努力,老實講也有些疲乏了,所以想嘗試中醫調理,再來努力最後一次。」未避孕逾一年沒有懷孕 就算不孕所謂不孕症,是指夫妻有正常的性生活,而且沒有採取任何避孕的措施,超過一年以上仍然沒有懷孕,就稱為不孕症。不孕症分為兩大類:原發性不孕:連一次懷孕都沒有過的情況。繼發性不孕:指過去曾經懷孕,因流產、子宮外孕、死胎、死產或是正常生產之後,而再也沒有懷孕。根據統計,大約有40%的不孕症屬原發性不孕,60%屬於繼發性不孕。不管是原發性或繼發性,都是要夫妻兩個人共同面對,一起努力,尤其原發性不孕症,各種檢查治療都嘗試過還找不出確切原因者,更需要耐心配合。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對於原發性不孕症,雖然有許多西醫的檢查可以參考,但是中醫是從根本調理,特別重視辨證論治,不可因病棄證。中醫認為婦人胎孕,發端於天癸,憑藉於任,植根於胞宮,所以,不論是何種因素造成,皆會耗血損精,或是滯礙精血疏藏,只要依照臨床辯證,見氣調氣、見血調血,皆可迎刃而解。常見的臨床體質分型如下:1.精氣不足、命門火衰型:證見初經延遲、或閉經,腰膝痠軟,形寒祛冷,腹部有陰寒感,大便溏,性感淡漠。治療以溫養任、填精益髓為主。2.陰血耗損、肝腎不足型:多見閉經,經期延後,經量少,色深紫暗,伴有頭暈少寐,心悸,腰膝痠軟,經前口乾咽痛,大便結。治療以滋補肝腎、養血調經為主。3.邪傷任、濕熱內蘊型:多見少腹或小腹疼痛、拒按,經前乳脹,經來量少或多,色紫,質稠,帶多,大便結,小便短赤。治療以清熱利濕、疏肝調經為主。4胞脈閉塞、肝鬱氣滯型:多有任感邪病史,常兼有經前乳脹,心煩易怒,下腹部疼痛,帶下頻繁,腰膂酸楚。治療以疏肝理氣、通滯疏絡為主。5.癥瘕積聚、瘀血內阻型:證見痛經進行性加劇,疼痛拒按,肛門墜脹,性交痛,經血量多,腹部觸及包塊。治療以祛瘀破結、調理任為主。治療上除了上述分類之外,還要配合月經周期療法,行經期酌加理氣行滯、活血通絡之品,以期通暢任胞脈;濾泡期酌加調補充任、益氣養血之品,為精卵交合創造良好條件;排卵期酌加補益腎氣之品,幫助排卵順暢;黃體期參以滋養肝腎之品,以護胎元。中西醫合併治療 增加懷孕機會經過了幾個月的調理,有次回診時她高興的拿出婦產科檢查的超音波照片,興奮地說「蔡醫師!我成功了!終於懷孕了…」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中醫調理可以全面性的改善身體機能,增加懷孕的機率,不管有沒有接受過西醫療程,都可以利用中醫調理來改善,即使正在進行西醫療程中,因為中醫調理的藥物不含荷爾蒙藥物,也不會影響體內的荷爾蒙變化,所以,也可中西醫一起來併行,增加懷孕機會。(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

莫名暴瘦10公斤 類風濕關節炎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住三峽山區的王奶奶最近常常容易感到疲倦、胃口不好,手指關節處出現輕微疼痛,連騎機車催油門都有困難。到國術館推拿無效,後來到醫院檢查是退化性關節炎造成,但吃藥治療病情都沒有改善。之後手部關節腫脹疼痛更加惡化,不但刷牙困難,嚴重時甚至無法穿衣服、拿零錢買菜,而且容易跌倒,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兩年下來體重暴瘦10公斤,最後輾轉轉診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發現王奶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長達四年,經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大幅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 誤診恐延誤黃金治療期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的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初期診斷不易,常見症狀為疲倦感、全身痠痛及食欲不振,進而造成患者體重下滑,案例中的王奶奶才會暴瘦10公斤,若無妥善治療,會逐漸發展為多關節發炎及腫脹。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症多樣複雜,包括乾眼症、乾燥症、貧血、頭痛、間質性肺炎、胃食道逆流或骨質疏鬆等,患者經常會因上述症狀就醫治療,但病情卻無法有效改善。門診中就曾有男性患者因嘴巴、眼睛和鼻子很乾,風一吹就不舒服,到耳鼻喉科或眼科治療都沒有改善,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經詳細問診,患者表示膝蓋會痛、不能蹲,但因症狀不顯著,所以認為無相關,醫師發現患者手部有點腫,經抽血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指數超標,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在40~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五倍,95%患者好發部位出現在手指間關節及手腕,且多為對稱性關節的疼痛,若未能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破壞,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疾病診斷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關節腫痛的數量及位置,並抽血測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Anti-CCP抗體(抗-環瓜氨酸抗體)來做綜合判斷。 用藥需「快、狠、準」  生物製劑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郭孝齡醫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關節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復原,所以治療用藥要達到「快、狠、準」的目標:「快」就是發現時要趕快治療,「狠」是盡快使用藥物緩解疾病惡化,「準」是精準選對藥物,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配置用藥,希望讓患者在三個月內疾病獲得緩解或達到低疾病活動度。 目前藥物方面,第一線藥物為口服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搭配消炎用藥,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目前常用的新型生物製劑,每四周施打一次,不但治療效果提升,也提供患者極高的就醫方便性。另外,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患者不必擔心藥物治療會影響生育計畫,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用藥。 郭孝齡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聽信偏方,避免抽菸,盡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時抱持正面思考,遵守醫囑定期回診,千萬不要亂停藥,才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異位性皮膚炎癢到棄籃球夢 靠它重生

異位性皮膚炎癢到棄籃球夢 靠它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23歲的阿俊從小患有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高中病況嚴重時,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最後竟衝進浴室用熱水沖臉。甚至因為運動流汗會讓病灶更嚴重,只好放棄熱愛的籃球。由於一直無法有效控制疾病,阿俊常有看不到盡頭的無助感,所幸經醫師建議開始生物製劑治療,穩定用藥後異位性皮膚炎大幅獲得改善,如今他已是一名健身教練,不僅可以做自己熱愛的工作,個性也變得開朗許多。以患者為中心 病友協會推醫病共享決策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臨床上常反覆發作,疾病強度也隨時間時好時壞。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表示,患者應全面長期管理疾病,因為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皮膚病灶,常會失眠、憂鬱焦慮、自信心受創、影響就學工作等,是導致身心重大負擔的皮膚疾病,為了幫助患者更有效控制疾病,應將皮膚表徵及症狀、心理健康、活品質三面向列入治療考量。有感於患者在看診過程難以具體表達綜合身心層面所面臨的困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引進線上版「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患者可直接進行線上評量,每次評量結果會自動記錄,方便追蹤;醫師則可藉此工具掌握患者的疾病負擔與控制狀況,並針對每次的評量分數變化提供治療建議。朱家瑜醫師呼籲:「各級醫院及基層診所的皮膚科醫師應多加利用ADCT,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將有助於提升問診效率及對病情的掌握度,更為病人開啟參與治療討論的契機,落實醫病共享決策。」ADCT成診斷利器 提升患者長期疾病管理能力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由於患者每次看診時間有限,像異位性皮膚炎這樣的慢性病,更有賴於有效的溝通和方式讓醫師了解疾病對患者的影響。ADCT是透過6個簡易問題,讓醫師在看診前掌握患者各項疾病負擔,包含:症狀整體嚴重程度、劇烈搔癢發作頻率、疾病相關困擾程度、影響睡眠頻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對情緒的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對患者影響層面廣泛,在無法擁有正常生活情況下,患者可能對治療感到灰心。黃毓惠醫師指出,ADCT為皮膚科醫師的臨床利器,可做為治療階段的建議程序,將疾病控制追蹤紀錄納為治療指標之一,幫助醫師在有限的問診時間內,全面快速掌握患者情況,促進醫病雙向溝通治療規劃,更可藉此提升患者長期管理疾病的能力。長期治療穩定控制是關鍵 生物製劑從根源改善病灶朱家瑜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最新的治療策略是以改善皮膚屏障功能,及針對免疫路徑為導向,而生物製劑即是透過精準鎖定異常的發炎因子進行阻斷,從根源改善病灶,同時降低副作用產生。如今生物製劑已有健保給付,可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經照光3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3個月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仍有20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即可申請健保給付。此外,今年5月生物製劑的適應症也拓寬至12歲至17歲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患者。朱家瑜醫師強調,使用生物製劑不需進行抽血或尿液監測等風險管理,在臨床上是安全的治療選擇。根據2020年6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所發表的大型臨床研究分析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之成年患者,癢感分數在用藥第2天就有明顯改善;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施打生物製劑,癢感有明顯改善並持續達52周甚至更長。現今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版圖完整,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有望回歸正常生活。

厭惡自己沒價值 暴食女看這科擺脫焦慮

厭惡自己沒價值 暴食女看這科擺脫焦慮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4歲郝小姐罹患焦慮症、堆積症、暴食症,長期服用安眠藥,認為自己在世上沒有存在價值而常有輕生念頭,透過血拼、吃甜點才能感覺滿足、感覺自己還活著。一年後,郝小姐發胖超過10公斤,更低看自己、厭惡人生,某天因無法再忍受嚴重失眠和便秘向中醫求診,沒想到改變她的一生。如今郝小姐不但擺脱焦慮等困擾,還瘦了10公斤,再次穿上最愛的皮衣皮裙。天天哭泣懷疑自己為何而活 醫師傾聽打開心防郝小姐說:「我很幸運,遇到一位醫師願意和我聊天、相信我能變更好,即使我說我只能做小小改變也沒關係。他都這麼信任我,我就試著做做看,沒想到我真的改變了,原來靠自己走出來的感覺這麼好,我學會愛自己、相信自己。」 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郭建志表示,郝小姐身高162公分、體重60公斤,未達肥胖的標準,卻因為合併焦慮症,加上多次減肥失敗、無法控制食欲、購物欲,讓她天天哭泣、懷疑人生、也懷疑自己為什麼活著。因此透過正確的勸誡與中醫治療,加上多傾聽,才讓郝小姐打開心防,願意相信醫療也願意靠自己在飲食上做出改變,才能夠真正瘦下來。很多患者看到自己改變時,也同時強化自信心,提高對自己的期待,覺得生活是有樂趣的,並不是毫無意義。 中醫治療是什麼?每一個焦慮症患者都適用嗎?郭建志指出,因人而異,中醫會依患者身心狀況進行治療,焦慮症在中醫屬於驚悸、怔忡或善驚的範疇,原因多為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憂思過度,導致心脾陰血虧虛,主要分為五大類型:1. 心膽氣虛:氣短乏力,語言低微,心慌易驚,少眠多夢。2. 陰血不足:虛煩失眠,潮熱盜汗,手足心熱,面色無華。3. 痰火擾心:心煩意亂,夜寐易驚,口乾口苦。4. 心火旺盛:面紅目赤,口舌生瘡,煩躁易驚。5. 肝鬱血虛:胸脅脹滿,情懷不舒,煩躁易怒,面色爪甲蒼白。郝小姐有焦慮症併暴食症及失眠狀況,屬於第二類陰血不足,治療時需多傾聽,了解患者更深層的憂慮與需求,疾病診斷後以藥物、食物搭配,著重於增加代謝、促進排便為主,建議掌握「惟量是問、少吃多動」原則,多吃高纖低熱量的蔬果,如芭樂、火龍果、番茄,少吃高熱量、高脂肥肉、油炸類、高膽固醇類的食物,也不要因為選擇的食物是低熱量就吃多,應衡量每日所需熱量與自己耗用的體力多寡,掌握每餐攝取的總量及熱量,搭配適量運動改善,例如看電視時就能邊伸展四肢,把能坐就不要站的習慣改成能動就不要坐。

想乾爽過冬 除濕機你用對方法了嗎?

想乾爽過冬 除濕機你用對方法了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濕冷的冬天許多人習慣使用除濕機,讓房間及衣物保持乾爽,提升環境舒適度,據新北市消防局統計分析,除濕機容易於12月至隔年1月(東北季風)、3月至4月(梅雨季節)期間釀災,近日北部、東部持續降雨,民眾使用除濕機頻率提高,應注意安全避免電線短路。機型老舊、召回機種是釀災主因消防局探究除濕機致災原因,以機型老舊、電源線短路最高,其次為召回機種,呼籲民眾應注意使用環境,並查詢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網站(https://safety.bsmi.gov.tw),檢視除濕機廠牌型號是否為召回機種。無論是否為召回機種,都應定期檢修,切勿自行更換零件或拆解修理。如家中除濕機為召回機種,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儘速聯絡各廠牌服務專線辦理檢修更換。勿接延長線 也不可吊掛衣物於出風口除濕機為電功率較大產品,應使用獨立插座,勿以延長線續接使用。避免電源線綑綁、纏繞、重壓、拉扯或破損、短路致災。除濕機運轉時,若家中無人或長時間離開使用場所時,應關閉電源,並將插頭拔離插座,以確保安全。此外,除濕機不可使用於密閉空間(衣櫥或更衣間),擺放位置應與牆壁、家具及窗簾保持適當距離,避免通風不良造成機體散熱不易而發生火災。也不可將衣物覆蓋或吊掛於出風口附近,或易遭淋濕處所(浴室或洗衣間),以避免水滲入電器內部,發生電擊短路等危險。

娃哭鬧母子被趕下車 老外做法超有愛

娃哭鬧母子被趕下車 老外做法超有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幾年前,我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是由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手――卓曉青女士所撰寫的〈當這對母子被趕下車後〉。文章內容提及了一則新聞――一名獨自帶孩子搭公車的母親,由於孩子哭鬧不休且安撫不止,引來了旁人一句沒有同理心的話:「小姐可以請妳下車嗎?」最後這位母親帶著無奈的心情,離開了那班公車。我相信許多讀者都會為這件事感到氣憤,心想那位媽媽如此辛苦,而不斷指責該名乘客多麼沒有同理心;可是,作為一名乘客,當「小孩大聲哭鬧」這件事情,真正發生在你我眼前時,我們真的能發揮同理心嗎?其實,許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會認為「憑什麼要其他乘客為他人的『自私』買單?」意思大概是:小孩哭鬧時,父母必須教導,而不是放任他們在公共場所影響其他人,不然就不要出門。我想,「小孩吵、父母教」這個觀念乍看之下沒問題,不過,會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的孩子,大部分都還未滿兩歲,能不能完全聽懂父母的話是另一回事,重點在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都不太受控制,那麼就不完全是「父母有沒有教、該不該出門」的問題了。確實沒有人喜歡在公共場所被打擾,但若是大眾把責任完全丟給家長,將導致許多帶著孩子的父母一出門便緊張兮兮。如同〈當這對母子被趕下車後〉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家長,只要小孩哭鬧、旁人白眼,他們只好「猛打小孩」,或是「圍著小孩罵」,希望使他安靜下來,不要吵到其他不耐煩的叔叔阿姨們。事實上,這個社會氛圍所造成的問題,會延伸出更多的「惡性循環」。身為同個公共場所的一員,我們擁有同等的權利,當你不希望受到哭鬧聲的干擾時,孩子的父母當然也享有「出門不必緊張兮兮、不會遭旁人白眼」的權利。那麼,我們是否能夠互相體諒,一同創造友善的公共環境呢?卓曉青女士提到幾次幫忙安撫小孩的經驗,有位媽媽是因為獨自帶小孩過於辛勞,而罹患了躁鬱症。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新聞中被趕下車的是一名罹患躁鬱症的母親,而造成任何人都無法挽回的後果,我們真能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嗎?其實,「以安撫孩子換取眾人共同的平靜」,就是土耳其人在公共場所裡最常見的作法。不過,和臺灣的差別在於:連陌生人都會幫忙安撫。他們拿著一個個玩具,笑著和孩子玩耍,並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甚至分享自己身上的餅乾和糖果,或是牽著孩子的手,開心地跳起舞來......看見土耳其小孩在公車上或餐廳裡吵鬧,用最令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大失控,小孩的父母不僅沒有打罵他們,旁邊的陌生人還笑著跑來幫忙安撫――這對於初到土耳其生活的我而言,是個巨大的文化衝擊。一位土耳其媽媽的想法有次在塞爾的員工聚會中,我將兩國的經驗分享給一位土耳其媽媽,也詢問她對這件事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她回答:「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天性,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時,他們以『哭』來說明自己的需求;年紀稍微大一些時,他們的世界開始豐富多彩,什麼都想一探究竟,若是直接打罵,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禮儀』,只會發現如果不安靜下來,爸爸媽媽就會變身成可怕的大怪獸,也將從中學習如何打人、罵人。此外,孩子若總是因為恐懼而聽話,久而久之,家長們便聽不見他們的真心話,而孩子長大後,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也是間接地告訴他們:在公共場所必須守規矩。」長期下來,我發現土耳其人的教育字典中,沒有「乖巧」二字――我們眼裡的頑皮,是他們口中的活潑;我們感覺的乖巧,是他們認為的木訥――對土耳其父母來說,孩子越會玩,代表他們越有發現新事物的能力,也意味著他們將更懂得如何應對周遭的人事物。因此,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時,父母通常以安撫為主,若真是安撫不止,超出他們容忍的極限,便會把孩子帶離現場,到外頭看看花草樹木和街貓,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然,這些「溫柔的」教育方式,只是在我生活的周遭所觀察到的,而土耳其是臺灣的二十一倍大,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及生活方式都是如此的不同,究竟有沒有「失控的父母」,只能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沒遇見過。不過,若是一個社會上普遍存在失控的大人(失控的父母、失控的乘客、失控的路人),那是否代表著世界上也有我們看不見的那一面,正在失去控制,進而逐漸崩壞......(本文摘自/情旅土耳其:從一抹鵝黃到一片靛藍,那些你未曾知曉的美與愁/山岳文化)

女大生唾液腺結石 下巴腫脹如青蛙

女大生唾液腺結石 下巴腫脹如青蛙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1歲小甄正值大三實習階段,因需經常接觸人群,最近發現兩側下巴常腫一團,多喝點水又會消下去,讓她擔心影響專業、羞於見人,檢查後得知是唾液腺結石造成唾液腺炎,她原本擔心術後頸部留疤,也害怕傷及顏面神經,經醫師建議採「唾液腺內視鏡手術」,不僅順利取出結石,更讓她重燃信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許哲綸表示,小甄兩側下巴反覆腫脹的情形已嚴重影響生活,雖清楚是唾液腺結石所致,但因需透過下頷腺切除手術治療,擔心術後留下頸部疤痕及傷及顏面神經等風險,令她相當擔憂而打退堂鼓。內視鏡手術不留疤 助重燃信心但因唾液腺結石造成下巴腫脹問題頻繁發生,尤其腫脹時機點捉摸不定,令愛美的她相當困擾,經溝通決定改採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治療,不但順利將唾液腺的結石取出,外部也不留疤痕,術後恢復狀況甚佳,隔天即辦理出院,令她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許哲綸指出,唾液腺是一種消化腺體,會分泌唾液濕潤口腔、維持口腔清潔,並幫助消化,但當唾液腺因結石而阻塞,就會影響唾液分泌功能,出現疼痛、唾液腺腫脹等時好時壞的症狀,若患者因感染而發生唾液腺炎,就會使唾液腺疼痛及頸部腫脹更加惡化。攝取足夠水分及避免抽菸 減少結石機率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是經由唾液腺分泌的自然孔,藉著逐步擴張撐開,或局部切開方式進入,使用約1.6釐米的半硬式內視鏡,搭配藥劑沖洗、各種取石儀器和鈥雷射介入,有機會避免頸部的疤痕、減少手術相關的神經併發症,更能保留原本腺體的功能,對於反覆發生唾液腺炎的患者,可提供另一種替代治療方式。許哲綸提醒,由於受限於唾液腺結石的大小、位置及影響腺體,唾液腺內視鏡手術仍有其局限性,此外,透過攝取足夠水分以及避免抽菸,能維持唾液管道暢通,減少發生結石的機率。

不喝咖啡就頭痛?小心成癮症上身

不喝咖啡就頭痛?小心成癮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6歲的林小姐有輕度胃食道逆流,工作壓力大,早上總是一杯咖啡提神,有時為了精神集中,會再追加1~2杯。持續了5年後,她發現偶爾不喝咖啡時會頭痛,但只要一杯下去,症狀就會改善,咖啡簡直是她的特效藥。然而上腹痛、胃酸上湧、火燒心則反覆發生,使她不堪其擾。1天沒喝就出現憂鬱、頭痛、警覺下降戒斷症狀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許維芸診治,發現林小姐不僅胃食道逆流加重,甚至有輕微潰瘍及咖啡戒斷症狀,只要停喝咖啡就會頭痛、精神不濟。建議她減量,經1~2個月努力,身體會逐漸適應,林小姐成功戒斷咖啡癮,也解除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許維芸醫師表示,長期攝取咖啡會有成癮症狀,只要1~2天未攝取就會產生戒斷症狀,如頭痛、疲勞、警覺下降、憂鬱等。但其實只要一段時間,逐步減量,或1~2星期不喝咖啡,身體就會逐漸適應。林小姐逐步減半每日咖啡量,改用低咖啡因的咖啡或茶替代,並養成不熬夜的生活習慣。經過1~2個月,早上沒有咖啡,一樣可以精神奕奕地上班,偶爾一杯咖啡調劑身心,也不怕上癮。 許維芸醫師表示,咖啡其實對人體有好處,除了醒腦、調整時差、還能加強運動員的表現。長期適量飲用更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腎結石、痛風、肝硬化、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發生率。但咖啡過量可能導致失眠、焦慮、血壓上升、心律不整,更大劑量甚至可能致死。服用降血壓、抗凝血等藥物者 詢問醫師再飲用建議適量攝取咖啡因,一般人每天攝取低於400毫克咖啡因,不要在短時間內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而孕婦每日不應攝取超過200毫克咖啡因,小於12歲的兒童不要攝取咖啡因,青少年則每日不應攝取超過100毫克咖啡因。也要留意紅茶、綠茶、可樂、能量飲、巧克力、某些止痛藥也都含有咖啡因。 本身有廣泛性焦慮症、胃食道逆流症狀者,就不建議過量攝取,以免病情加重。另外,睡前6~8小時最好不要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飲品,避免影響睡眠。某些降血壓、抗凝血、心律不整、神經科藥物會與咖啡因發生交互作用,建議諮詢醫師再飲用。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

男性也會得乳癌!確診大多晚期又轉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55歲的陳先生,平日不抽菸、不喝酒,生活作息正常,一個月前發現右乳頭有小硬塊而到住家附近的醫院就醫,當時診斷可能只是良性脂肪瘤,因此未在意。近日因硬塊變大且有壓迫感,轉往另間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硬塊雖只有1公分但密度高且邊緣不規則,疑似惡性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為罕見的男性乳癌。醫師進行全乳房切除及腋下淋巴結清除後,發現竟是有轉移到淋巴的第三期乳癌,因此後續安排化療及荷爾蒙治療。男性脂肪組織較少 癌細胞容易轉移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外科主任馮啟彥表示,多數人認為只有女性會得乳癌,其實男性也有乳腺組織,也可能出現癌細胞變化而導致乳癌。雖然男性發生機率是女性的百分之一,但因為缺乏警覺性,所以一旦確診時多數都已晚期,加上男性脂肪組織較少,癌細胞容易轉移,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主要關鍵。一般常見的男性乳癌症狀包含:乳頭凹陷、皮膚有脫屑或紅疹、乳頭有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等。高風險族群為:1.家族有乳癌遺傳基因、2.幼年時曾接受胸部放射線治療、3.抽菸、4.罹患肝功能疾病、5.飲酒過量、6.肥胖。像陳先生無不良嗜好且作息正常卻罹患乳癌,實屬少見。有家族史等高危族群 應定期自我檢查馮啟彥提醒,男性尤其是乳癌高風險族群者,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平日裡應該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並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一旦出現乳癌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斷治療,才不致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