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這世上的公主 從來都不是天生的

這世上的公主 從來都不是天生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很佩服一個女孩,大家都叫她婉兒。當宿舍的紗窗拆下來清洗,晾乾後卻怎麼也裝不回去,大家一籌莫展之際,婉兒看到了,拿起紗窗三兩下就搞定了。完事後拍拍手,不費吹灰之力。當其他女生大加稱讚,問她從哪學來的?她非常詫異的反問:「難道你們從來沒有裝過紗窗?」這句話,問得現場所有女生啞口無言。婉兒會的,還不只這些;她會修電腦、修腳踏車鏈子;水管堵了她捲起袖管就開始處理;出門採購日用品,大包小包的東西,也是一個人拎回宿舍,從不喊累。所以,我們常暱稱她是個「女漢子」。像婉兒這樣的「女漢子」,可不是「假小子」,也不是「男人婆」,更不同於網路上流行的女漢子那種標準──平時或上網聊天口無遮攔,外表不修邊幅。不是所有的「女漢子」都是金剛芭比,「女漢子」的特徵,應該更多是表現在內心,而不是外表。她們化著精緻的妝,穿兩吋半的高跟鞋,但所有苦差事從不拒絕。她們遇事沉著冷靜,不抱怨、不矯情,從來不想這個問題該由誰解決,而是她們自己該怎麼解決。她們外表柔弱,但內心強大;看似弱不禁風,實則能抗八級地震。婉兒便是如此。沒有人理所當然為你付出 包括你父母你說,你想有一個人,能在你逛街累了的時候,一通電話打去他就能跑來把你送回家。你說,你想有一個人,能在你手忙腳亂、事情處理不好的時候,對你說:「放下吧,我來。」你說,你想有一個人,能在你無聊寂寞的時候,耐心回應你的任性和撒嬌。你說,好羨慕那些大學一畢業就結婚的女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始終有一個人站在她身邊,給她幫助,給她溫暖。但是,女孩們,請記住,沒有誰天生就是公主。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理所當然為你付出,包括你的父母。你必須學會自己堅強。學會遇到問題時 不是先想著抱怨學會在身邊沒有肩膀可以依靠的時候,自己動手。不要總是想著讓別人來做,如果你不嘗試,就永遠也學不會,也永遠無法進步。人不能總是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向前,才不會跌跌撞撞。學會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先想著抱怨、發牢騷。不要先糾結於為什麼,不要推卸責任,而是著眼於如何做才能最快、最好的解決問題。抱怨只會讓事情愈來愈糟糕。沒有人喜歡和一個充滿負能量的人交往,這只會讓別人更加對你反感。學會在孤單寂寞、沒人陪伴的時候,找些事情來做。看看平時沒時間看的書報雜誌,或是瀏覽一下國內外新聞以增長見識,哪怕是看一部有意義的電影來充實自己的內心,也好過單純為了打發時間排遣寂寞,在網上尋找所謂的存在感。什麼是真正的「堅強」?在夜裡自己躲著棉被裡抱頭痛哭,第二天起來又和沒事人一樣照常學習、工作。打碎牙齒和血吞,所有酸水苦水都自己吞下肚,一個人默默承受,卻依然微笑著面對生活,積極樂觀的過每一天。什麼是真正的「強大」?不是美若天仙或才貌雙全,不是「男人婆」也不是「假小子」,而是在悲傷、脆弱、失落和孤獨之後,迅速平靜內心,受到打擊遍體鱗傷之後,依舊保持內心的美好與溫暖。不要總把自己當成高傲的公主,只懂得坐享其成。你羨慕那些擁有一個隨時可以依靠的堅實臂膀的女生,你說她們很幸運,她們是上天的寵兒。可你卻忘了,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天生就是公主。水晶鞋和南瓜馬車都不是平白無故得到的。若不是灰姑娘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態度感動了教母,她怎麼會有機會在麻雀變鳳凰般華麗的轉身之後,成功找到英俊的王子呢?(本文摘自/從此不再為難自己/發光體文化)

亞東跨科醫治骨轉移 癱男告別輪椅

亞東跨科醫治骨轉移 癱男告別輪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然而,癌友普遍對骨轉移病識感不足,確診後也不積極治療,曝露於病理性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風險中而未能及時預防。亞東紀念醫院林芳郁院長說,為提升癌友骨轉移病識感,醫院與長期推廣骨轉移衛教的台灣安進合作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系列活動,藉由融入衛教資訊的多媒體互動遊戲,讓民眾在遊戲闖關中學習不可不知的癌症骨轉移資訊。台灣安進藥廠李宜真總經理說,為了避免癌友受骨轉移衝擊,台灣安進長期於國內推廣癌症骨轉移衛教,感謝亞東醫院醫護團隊齊力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活動,一同提升民眾及癌友對於癌症骨轉移的病識感。前線、便利醫療在新北 當心癌症骨轉移掏空健康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林世強主任說,亞東紀念醫院順應治療趨勢,組織跨科別治療團隊。提供整合性療程;成立癌症資源中心,力助癌友了解疾病、日常照護原則、心靈調適技巧。除身心俱全的醫療資源,林世強主任也提及,直接連通捷運站的亞東紀念醫院,更是提供癌友便利交通,減輕其舟車往返負擔。林世強主任指出,癌細胞除了侵犯原發器官,還會轉移到其他遠端器官,若轉移部位是骨骼,就會發展成預後及生活品質的潛在刺客——骨轉移,導致負責分解骨骼內老舊細胞的破骨細胞過度活躍,骨骼分解與製造的動態平衡被打斷。若未及時透過藥物控制骨轉移,病理性骨折、癱瘓、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發生。骨骼併發症會讓癌症治療變複雜,照護者負擔加重,甚至影響預後。林世強主任說,骨骼併發症的發生是骨牌效應,一旦癌友癱瘓,身體機能及預後也會降低;臥病在床後,不僅社交、工作中斷,癌友容易憂鬱;且插尿管、包尿布還可能引發感染,需要中斷化療。好骨力化解癌症治療危機 積極控制骨轉移 癌友預後獲好成績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鄧仲仁醫師說,骨轉移相較於腦轉移,預後成效極佳。只要每月施打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便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且相關的治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所以癌友們若出現骨骼疼痛等症狀,務必要立即向主治醫師反映,以利趁早發現、及早治療。鄧仲仁醫師分享,曾有一名約60歲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確診時因骨轉移而脊椎壓迫,療程前期需要仰賴輪椅才可行動。隨著多發性骨髓瘤以及骨轉移治療雙管齊下的展開,脊椎壓迫的症狀獲得改善,甚至可以不仰賴輔助器材行走。林世強主任指出,治療骨轉移不僅讓該名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更因恢復行動力而重啟幹細胞移植,其原發性癌症也在骨髓移植後獲得控制。骨轉移治療不用舟車勞頓 亞東醫院檢查/治療/照護一把罩林芳郁院長鼓勵,亞東紀念醫院的癌症治療團隊可系統性提供治療及照護需求。專責治療癌症骨轉移的醫師,其豐富的治療經驗可力助癌友成功戰勝骨轉移;療程前,亦有牙科醫師協助進行口腔檢查及治療,降低治療期間顎骨併發症發生率;治療期間需要補充的鈣質及維生素D,也會有營養師協助,提供客製化飲食建議。只要癌友與醫師同心抗病,醫護團隊將會傾力為癌友爭取更好的預後。

3歲就會背唐詩好棒棒?育兒不是比賽

3歲就會背唐詩好棒棒?育兒不是比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寶包的成長步調究竟是要適性發展,還是要照著父母心目中理想的時程表來走?在我成為爸爸之前,因為這個問題僅停留在假設狀態,所以我一直沒有深思過。等有了小肉包之後,才瞭解這個問題學問很深!雖然老一輩的人常說七坐八爬,但是這樣的「發展定律」其實並不適用於每個寶包,因為孩子們的身心發展狀況不盡相同。有的孩子可能五、六個月就會靈活地手腳並用,又或者在八、九個月時直接跳過爬行而進入站立的過程;也可能雖然兩、三歲了還不擅表達,但是在就學後卻成為演講高手。大學主修教育的琦琦,對於孩子的教養或許比一般新手爸媽來得有定見與想法,但在我們陪著小肉包長大的過程中仍跌跌撞撞,只是也琢磨出不少深刻的體認。在這裡,我就用養育小肉包的實際經歷,來與爸媽們分享引導孩子成長的方式。群體生活,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力及適應力回想剛開始替小肉包添加副食品時,他還蠻愛吃的,很多食材他都願意嘗試,而且份量和次數也都如我們預期的方式來增加。但是在一歲之後,小肉包突然開始不愛吃副食品,往往吃了就吐出來。於是我們在副食品的製作方式或食材上,嘗試不斷變化,但他通通不買單。最後我們只好把加了肉和菜的飯,一起用果汁機打成泥狀,沒想到抗拒咀嚼的小肉包居然能接受,從此他的食物就退步回泥狀物。此外,幫忙照顧小肉包的長輩和保母擔心他會邊吃邊吐,或吃得亂七八糟,所以還是用餵食的方式讓小肉包進食。這些狀況都讓我這個小兒科醫生萬般無奈,心想孩子不是應該越大越進化,而不是退化吧?後來,長輩的體力不如以前,保母也有一些狀況,無法繼續照顧。由於我和琦琦均有工作,所以必須尋求外援。我們找到住家附近新開的托嬰中心,決定讓小肉包開始適應團體生活。本來很擔心他「食」在麻煩的問題,沒想到經過老師們的訓練,還有同儕的刺激,小肉包藉由觀察其他小朋友怎麼做,開始學會自己拿餐具吃東西,食物也不再需要打成泥,小片的菜和肉他都能吞嚥並咀嚼。一段時間後,小肉包吃飯動作越來越順手,挑食的情況經過引導也慢慢改善,特別是能接受更多種類的蔬菜。雖然令我難以置信,但事實就是如此。在家很難改善的症頭,上學後反而漸漸改變了,所以早點上學並非是壞事啊!不要怕摔跤!孩子的大肢體動作發展需要更多練習誠如我之前說過的,小肉包從小就是個高需求寶寶,不但聽覺敏感,再加上生性較膽小,在他年紀還小時,如果汽機車經過的聲響較大,他就會很驚恐地飛奔衝向我們的懷裡,所以我們對於他的走路、跑、跳等各方面的行動都較小心注意,出門也都會緊緊抓住他的手。但可能也是我們習慣過度地保護,讓他到了三歲,大肢體的動作都還不大協調,上下樓梯一定要牽著別人的手,一次也只能走一階樓梯,而且還一定要先跨出右腳。當時我們看到年齡相仿的孩子都已經可以蹦蹦跳跳,甚至健步如飛了,而我們家小肉包卻還是「舉步維艱」,心中也不免著急。但後來有一次出遊時,小肉包的表現卻讓我們都驚呆!因為當時的遊戲設施是兩層樓高的巨大充氣溜滑梯,必須要孩子自行爬上氣墊階梯後,再溜下來。小肉包看到後一直吵著要玩,但我們擔心萬一他爬不上去又下不來,卡在中間怎麼辦?沒人能救他啊!於是我很認真的問他:「你真的要玩嗎?」他居然很有自信地說:「要!」後來他果真用不協調的爬樓梯方式,一次一腳地爬到頂端,最後非常得意地從充氣滑梯上方溜下來。我看到小肉包的英勇表現,下巴差點沒掉下來,琦琦則是感動地熱淚盈眶!從沒想到他可以這麼勇敢,原來我們都太小看他,也過度保護他了。所以,當做爸媽的放開手時,你以為他只會走?不!他不但會走,還能跑能跳呢!我想如果是評估環境安全無虞,且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真的可以鼓勵膽小又敏感的孩子多嘗試。育兒沒有絕對的答案,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雖然家長們都瞭解孩子成長的步調是急不得的,但是網路上的文章往往容易引發家長們互相比較的心態,或是盲目地模仿學習,結果反而造成錯誤的認知或是親子雙方的壓力。網路的好處是隨時可查詢各種資訊,缺點則是真假難辨,有些家長會認為能放上網路的訊息一定都正確無誤,往往不加以求證就轉貼轉發,或是依樣畫葫蘆來照顧孩子。有時在診間也會有家長問我一些從網路上得知的資訊,甚至將之奉為圭臬,讓我頗感無奈。許多農場文章,常見的模式就是某個地區性醫院的醫師分享一個案例,結論是孩子的症狀表現就是缺乏某種營養素,例如後枕部禿頭就是缺鈣;或是孩子出現某個動作就可能是罹患某種嚴重疾病,比方寶包一直口吐泡泡就要小心是否感染到肺炎。至於鄰居婆婆媽媽的好心建議也會導致家長無謂的擔心,例如看到寶包長得瘦小,就碎唸家長為何不多餵些奶?殊不知寶包是早產兒,生長發育當然會與一般的寶包不一樣,若是家長被徹底洗腦後,我們做醫師的就得花更多力氣去改正那些錯誤的觀念。所以在看網路文章時,請大家千萬要確認發文的機構是否曾聽過、是否具有公信力,發文的醫師或是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等是否有專業的背景。有這些考量,就可以先排除掉一些雜七雜八的非專業說法。而且現在就醫的便利性早已超越我們的上一代,所以爸媽們如果有疑問,直接帶著孩子當面請教專業醫師就能得到正確的解答。此外,由於少子化的關係,在家族成員中可能沒有太多前人的相關經驗可以學習,因此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或是瓶頸難以突破時,就會求助於網路,尤其是我們這一個世代,因為在學生時代網路就很發達,所以很習慣在網路上發問找答案,當了家長以後也不例外。就有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一歲還不會走路,因此在網路上發問,結果卻有人回應:「哎呀!一歲還不會走喔,我家寶包八個月就會走了!」結果這位媽媽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問題,為何不如別人?我只好安慰她,在臨床上,有很多一歲左右的孩子就只會站、但還不敢放手走路,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發展時程,只要在正常的年齡範圍之內,爸媽們真的不需要受到他人的影響。而且,如果我們仔細檢視,就可以發現po上網路的多半是炫耀文,是某些少數萬中選一的孩子。例如:上幼稚園之前就已經會背誦「唐詩三百首」,或是很小的年紀就拿到心算檢定認證等,因為這樣的發文才有可看性,爸媽們也能獲得不少人的羨慕,或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就感。我認為每個孩子的天生特質及環境背景都不相同,每位家長或是孩子也都各有所長,好的育兒方法當然可以學習,但是不必比較成果。拜託!孩子的未來人生還很長,什麼都要比還真比不完!放下得失心,家長們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本文摘自/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時報出版)

3招擺脫虎背 打造穿衣顯瘦直角肩

3招擺脫虎背 打造穿衣顯瘦直角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低頭族、長時間滑手機,站或坐都會駝背的生活習慣,是形成圓肩、虎背的兇手之一,想要擁有直角肩,除了要改善姿勢之外,增加、強化肩部肌肉,也很重要。肩膀上的肌肉,稱為肩膀肌袖,名字聽起來很陌生,但其實肩膀肌袖,就是肩關節下的旋轉肌,分別為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跟肩胛下肌,這些肌肉連接肩胛骨跟手臂上肱骨,能夠幫助活動上肢、穩定不位移。 肩膀沒贅肉 跟脖子呈完美90度近年來,也有不少女生追求好看的直角肩,直角肩是指肩膀沒有贅肉,跟脖子呈現完美的90度。擁有直角肩,會讓人看起來更瘦、更纖細,在穿衣服上,也會變得更迷人。肩膀下的小肌肉,如果沒有訓練、無力,則會讓圓肩、肩頸痠痛更嚴重。有氧老師Sasa教你3招皮拉提斯,訓練肩袖肌群,打造完美衣架子。 美人魚1.在瑜伽墊上採坐姿,雙腿屈膝,左大腿跨越右腳小腿,右手扶在地板上做支撐,注意手肘不要過度彎曲。2.核心收緊、提起胸口,保持肩膀和骨盆都朝向正前方。3.吸氣預備,吐氣時左手從側邊拉高再慢慢放下。一邊建議做6~8下,兩邊做完為一組,可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組數。提醒:如果想增加動作強度,可以將臀部抬離地面,呈現側棒式的姿勢,一樣用力時記得吐氣喔! 肘撐棒式1.在瑜伽墊上採肘撐棒式的姿勢,雙手手肘彎曲,位置大約在肩膀正下方,雙手手掌交握,雙腳打開與髖同寬,腳趾踩地,雙膝點地,保持背部良好體線。2.腹部收緊,身體穩定後,身體微微前後推動,重複動作,過程中保持呼吸節奏。前後來回為1下,建議做10下為一組。提醒:如果要提高強度,可以將膝蓋離地,活動範圍會更大。 方向盤1.採站姿,雙腳打開與肩同寬,握住一條毛巾,雙手距離約與肩同寬,並舉至胸前。2.單手往上,另一隻手往下,過程中雙手要互相拉扯,繃緊毛巾,重複動作。提醒:如果要增加強度,可以使用槓片或家庭號水瓶,會需要用到更多力量幫助穩定喔!肩膀容易緊繃、圓肩,是長期的姿勢不良及肌力不足而導致的,如果放著不去改善,不只穿衣服不好看、挺不起來,也可能年紀輕輕就得五十肩、讓肩膀活動角度受限,想改善,還是要從訓練肌肉、矯正姿勢做起;而除了訓練肩袖肌群之外,也要平衡胸、背肌的訓練,才會讓整體儀態看起來更挺、更好看。

長期被婆婆虐待 公婆死後她竟想輕生

長期被婆婆虐待 公婆死後她竟想輕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0歲的A女士,先生長期在大陸工作,她留在台灣照顧孩子與公婆,公婆對她百般挑剔,讓A女士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每晚噩夢連連、生不如死,和先生訴苦卻只得到「不要理他們就好了」的回應,多次想要離婚,但為了小孩咬牙苦撐,好不容易公婆去世、小孩長大了,先生也回台一家團圓,但A女士卻開始憂鬱症發作,看到先生就想起當年被公婆虐待的畫面與言語,揮之不去,情緒會突然暴怒、恐慌、想輕生,甚至怒罵先生,家人不解為何她一直舊事重提,嘗試藥物治療與婚姻諮商但效果不佳,最後經合併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個別心理諮商後,症狀改善。創傷壓力症候群引發憂鬱症 看到老公就想起被霸凌情境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表示,A女士的症狀為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的憂鬱症,PTSD是指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天災人禍後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創傷當時經歷了強烈的害怕、恐懼、無助感。有四大核心症狀,第一是創傷再經驗,即使時間過去了仍會不斷回憶,感覺身歷其境;第二是過度警覺,長期焦慮、恐慌、情緒易怒或憂鬱;第三是逃避與麻木;會逃避與該創傷事件相關的人事物;第四為相關的負向認知與情緒,想起過去創傷回憶時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曾任哈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表示,PTSD的終生盛行率8%,和憂鬱症相比,PTSD患者的情緒可能平時是正常穩定,但是當回想起創傷時,會陷入憂鬱情緒、歇斯底里,持續數周,研究顯示,當PTSD患者產生再經歷創傷的經驗時,自殺或暴力的風險同時也會升高,但是這些「受虐媳婦」最常遇到的是周遭人如先生與兒女都無法理解「為何事情都過了那麼久了卻還要一直舊事重提」,周遭的朋友也一直勸患者「要放下過去」,其實和PTSD影響大腦的位置不同有關係。丈夫要支持妻子 不能說「不要理他們就好了」周伯翰補充,PTSD主要的腦部失調的位置是大腦杏仁核(amygdala),負責儲存恐懼害怕的經驗,PTSD患者因為經歷過「生不如死」的經驗,導致杏仁核長期過度活化,讓身體產生過度警覺、恐懼、害怕、過度換氣、噩夢等症狀,是「瞬間失控反應」,因此患者發作時,會出現突然失控的身心狀況。如何預防或治療台灣媳婦創傷症候群呢?周伯翰有幾點建議:1.當妻子在家庭中遇到不平對待時,先生一定要表達對妻子的支持,而不是只叫妻子看開一點、不要理他們。2.當太太覺得喘不過氣時,適時回娘家,讓自己身心休息放鬆。3.一定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而不是全部奉獻給家庭。4.如果已經產生PTSD,建議找專業人員協助,一般建議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合併憂鬱症,可以配合rTMS治療。

寄養機構兒少 終身精神疾病達5成

寄養機構兒少 終身精神疾病達5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失去父母或遭受重大變故的兒童及青少年,會被安置到安置機構(育幼院)以得到暫時性的妥善照顧。據統計全台去年兒少收容人數約近3千人,這些兒少過去的恐懼或陰影可能持續影響其身心,根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最近完成的研究發現,高達五成的安置機構兒少有終身精神疾病,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其次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對立反抗行為。女童遭媽媽男友長期性侵 噩夢揮之不去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支持個案在進入安置機構時,進行心智科評估與定期追蹤的重要性,並且需要跨團隊的整合介入,才能幫助這些兒少得到適切的身心照顧。這篇論文已發表於2020年3月的《台灣精神醫學期刊》。12歲的小妮從小失去父親,媽媽的男友長期對她性虐待,並威脅必須守著這個「秘密」。直到2年後的某天清晨,上夜班的媽媽回家發現小妮下體流血,緊急送她至醫院,在醫院的協助下才揭露這起不幸事件。小妮被緊急安置在安置機構,開始新的學校新的人際關係,但長期的性侵噩夢仍在小妮生命中持續了好幾年。林口長庚兒保中心主任葉國偉醫師表示,兒少遭受虐待或不良對待,可能導致或加重其精神疾病,如反應性依附障礙、分離焦慮、懼學症、憂鬱症、適應障礙、創傷後壓力症、飲食障礙、對立行為疾患或規範障礙等,也可能加重其原有的精神疾病,如自閉症類群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學習障礙等。此外,有些身體虐待傷及頭部創傷,也會影響兒少認知功能或執行功能,因此完整的精神科診斷性評估與神經心理功能評估,可提供後續社會心理治療介入之依據,也可提供後續機構照護及教育系統之依據。林口長庚兒保中心在土城長庚醫院院長黃璟隆教授帶領下,提供桃園地區多家安置機構的兒少長期完整評估及身心照護,今年並針對2011至2014年間的97名兒少身心調查結果進行研究,其中76人是經社會局安置的個案,21人來自高關懷處遇機構或司法安置的青少年。長庚:最常見行為規範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梁歆宜醫師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安置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高出台灣兒少精神疾患盛行率(32.3%)兩成;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22.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5.5%)和對立反抗行為疾患(13.4%)。其他還包括憂鬱症(10.3%)及創傷後壓力症(4.1%)等。這份研究報告顯示,機構兒少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之終身盛行率,是一般兒童精神疾患盛行率(10.1%、1.7%、0.1%)的1.5倍、6.7倍及41倍。此外,機構中兒少六個月的精神疾患盛行率為28.9%,也高於一般兒少(25.0%)。機構中兒少約有一成自陳有明顯憂鬱,且在8至12歲的族群高達一成七。梁歆宜醫師指出,在兒童時期(尤其是幼年時期)遭受到虐待經驗,不僅對個案在精神心理層面的影響,同時也會長期影響身體,包括生長發育與生理變化、引起長期發炎反應、及破壞壓力賀爾蒙的系統的調節,也就是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簡稱為HPA) 的回饋控制系統。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除了與壓力調控息息相關,同時也調節許多身體活動,包括消化、內分泌、免疫系統、心情和情緒以及能量貯存和消耗等。此外,受虐經驗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也包括大腦的學習功能。在大腦神經系統的生化機制作用下,腦部杏仁核的恐懼反應被過度喚起,負責理性分析的前額葉皮質功能被抑制,使得兒童青少年專注力下降,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變得衝動、易怒或是躁動不安。優先處理情緒行為問題 接續心理治療及腦部心智功能復健林口長庚兒保中心黃文怡臨床心理師表示,若是受虐兒童現階段已出現明顯的失眠、焦慮及憂鬱情緒、創傷後壓力症,進而影響生活適應、人際互動、課業學習,則應先至兒童心智科就診,請臨床醫師進行臨床評估與診斷分析。接著可依照醫師評估及診斷結果,判斷是否需要針對受虐兒童進行藥物治療,優先處理急迫的情緒行為問題,後續則可依據受虐兒童的狀態,選擇適合的心理治療取向,與進行長期腦部心智功能復健。黃璟隆教授表示,醫療機構除了通報責任外,後續的醫療身心照護及資源轉介與整合,也是在兒虐處遇的重要任務。因此林口長庚兒少保護醫療中心成立後,即將精神醫療團隊融入整體運作,同時在長庚院方的大力支持下,把兒保平台延伸到安置機構(育幼院)、學校等,以對個案進行後續的整合性服務,幫助這些孩童能健康成長。

實行極簡生活後 意外得到的自由

實行極簡生活後 意外得到的自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幾個月來,我不停歇地一直清理東西,整理時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我長久以來「硬是」帶著這些沒用的東西生活著。舉例來說,深埋在抽屜櫃裡面的太陽眼鏡與手錶、搬過來後一次都沒穿過的衣服、堆積著滿滿灰塵的電子產品包裝盒等,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地成為累贅。不自覺使我的人生與生活變得沉重,讓我該做的事永遠都做不完。這些東西雜亂無章地放在我的生活空間裡,若跟這些東西對到眼時,它們好像小小聲地對我嘮叨說:「妳應該要盡快整理啊!妳現在不能休息,快點打掃啊!」 掉多餘的物品,讓家裡不雜亂看起來更舒服了,第三、不僅是清理累贅物品,就連一直以來的複雜心情也一併解決。 從「為消費而消費」中解放出來從小到大我的生活重心就是不斷地消費,小時候到了領零用錢的日子或是拿到紅包,一想到可以花錢我就很開心。腦海中總是有張「我想要的物品清單」,購物會帶來喜悅,若無法買會感到痛苦。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買東西?首先,我藉由各種管道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廣告,無意間對它產生了興趣。不知不覺之間我想買的東西逐漸變多,當然我無法擁有所有東西,但是無法擁有我想要的東西時就會覺得很痛苦。 無意間在FB或IG上看到的資訊,像「去海外旅遊必買」或是「免稅店必買」這類的文章時,總是會感覺到唯有將這些東西買回家才不會虧到。縱使不是為了購物才去旅行,不過每次只要有去免稅店的機會時,內心都會變得焦急。明明沒有缺什麼東西,卻硬是要逛一逛賣場,至少買條口紅才能走出店家,就算心裡的某個聲音告訴我什麼都不需要,但是我卻毫不在意,因為重點是在我「買了」什麼。 回顧從前我被名為消費的枷鎖套住自己,我曾是只會一直花錢的人,買不起想要的東西時會感受很痛苦。與其說是因為需要它,倒不如說是因為買不起而感到的挫敗感讓我很痛苦。 照字面上來看,消費就只是消費,就算無法消費天也不會塌下來,我的人生也不會有任何改變,話雖這樣說,但我的人生仍舊只專注於賺錢與花錢。 截至目前購入的東西,我看著它們輕易地被清理掉的同時,消費慾望也逐漸減弱。現在只想買我能負擔的以及所需的東西。我打算在無孔不入的消費資訊中把持住我的心,反正這些物品最終都得被清理。然而意志不堅定的我,依然在眾多誘惑中動搖度日,不過我有感覺到我變得比較堅定一些。 無條件地遠離追求流行的生活縱使我不是追隨流行的人,但是我沒辦法在時代潮流中,無視流行的東西,唯有去一趟熱門的網紅景點,品嚐那邊的食物及打卡,我才感到滿足。 因為我想知道那裡到底是有多美、食物有多好吃。然而自從開始極簡生活後,比起追求流行,我更加注重「我喜歡的是什麼?」「讓我快樂的是什麼?」「適合我的是什麼?」這些事情,現在才瞭解到沒必要盲目地去跟從。 我的意思不是追求流行是件不好的事,而是忽視自己的喜好及生活方式,一昧地隨波逐流的這種生活是我該警惕的。今後我也想不斷地找尋,專屬我的生活風格,一邊思考著人生方向,一邊知足地過生活,就算不跟風我也能過著舒適又愉快的人生。(本文摘自/我的極簡生活練習/橙實文化)

肌肉早衰會短命 國衛院揭致命原因

肌肉早衰會短命 國衛院揭致命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們的肌肉除了具有支撐身體的功能以外,也是人體最大的產熱、新陳代謝及內分泌器官。不僅如此,肌肉功能的衰老程度也與身體的老化息息相關,但是背後的機制仍不清楚。早衰主要症狀為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紀雅惠副研究員研究團隊透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造成早衰症的突變基因──早衰蛋白(progerin)導入小鼠肌肉細胞,藉此研究肌肉功能與壽命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早衰蛋白會與肌肉細胞內質網的肌鈣蛋白(sarcolipin)產生過度的交互作用,造成肌肉細胞內的鈣離子失去恆定,影響肌肉細胞在體溫調節與代謝上等功能,進而導致小鼠壽命縮短,顯示肌肉功能的衰老程度與壽命的長度有明顯的相關性。此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發表於國際細胞老化研究頂尖期刊《Aging Cell》。紀雅惠副研究員長期致力於早衰症的研究,早衰症是一種罕見的先天遺傳性疾病,造成早衰症的主因是由於核纖層蛋白A(lamin A)因為突變所產生的早衰蛋白而導致。此外,早衰症患者身體的老化速度約為正常人的八倍,主要症狀有肌肉減少、心血管疾病等。透過多年來在早衰症的研究基礎上,紀雅惠研究團隊建構出可以誘導早衰蛋白在特定組織表達的小鼠模式,並發現在肌肉細胞專一表達早衰蛋白足以降低肌肉量,進而改變體溫恆定以及能量的代謝,最終縮短小鼠壽命而導致小鼠提早死亡。同時,也發現與肌肉產熱相關的肌鈣蛋白(sarcolipin)在早衰小鼠的肌肉中會大量表現,特別的是,如果移除肌鈣蛋白,將會加速早衰小鼠的死亡,這些研究證據顯示出肌肉的產熱功能與壽命相關。提供溫暖環境照護肌肉功能衰弱患者透過分子層級的實驗進一步發現,早衰蛋白會與肌鈣蛋白、鈣結合蛋白(calnexin)產生增強的交互作用,將原本位於細胞內質網的蛋白質號召到細胞核膜上。一般而言,肌鈣蛋白的功能在於抑制SERCA2鈣離子通道,並將所消耗的ATP轉成熱能;鈣結合蛋白的功能則是調節內質網的鈣離子濃度,以及幫助新生的蛋白質摺疊。但由於早衰蛋白與肌鈣蛋白、鈣結合蛋白過度的交互作用,造成鈣離子失去平衡,進而導致產熱與代謝的失能,進而改變體溫恆定以及能量的代謝,進而導致壽命縮短。大家常聽到的肌少症、衰弱症等病症,共同特徵也是骨骼肌肉的質量和功能逐漸喪失,肌肉質量的下降將直接導致肌肉功能受損,並增加跌倒的可能風險和自主活動功能喪失。紀雅惠補充,這次的研究結果也發現衰老的肌肉會過度利用肌肉顫慄來產生熱能以維持生理恆定。因此,未來研究團隊除了持續針對肌肉衰老與人類壽命進行更多探究,對於肌肉功能衰弱的患者,建議可以提供溫暖的環境來達到一定的保護效果,並做為相關疾病患者的照護參考。

媽媽帶我趕場學才藝 這種人生快窒息

媽媽帶我趕場學才藝 這種人生快窒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天,成長課導師班的學員們分享陪伴兒女的經驗。羅玲是大家公認的最佳媽媽,她有一個念國一的兒子、一個念小五的女兒,兩個孩子在家中很少爭吵頂嘴,羅玲一派輕鬆地說:「我讓他們從小自己作主、自主管理,也尊重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都很懂事、有禮貌,一點也不用我操心。」聽到羅玲家如此和諧,學員珊妮急了,她的兩個兒子天天吵架,讓她都快精神崩潰,於是忍不住問道:「妳的孩子不會拒絕去補習嗎?他們不會吵著要打電動嗎?妳也不用陪他們上才藝課嗎?」羅玲看懂夥伴們的好奇,便謙虛地說:「我是職業婦女,哪有可能無時無刻陪伴孩子?我就是讓他們先了解自己需要哪些學習和休閒活動,至於要選擇哪些課程去上,我通常會給他們一星期的時間考慮。要上,就認真學;不想上,那也不勉強。漸漸地,他們就懂得充分運用時間,安排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聽羅玲頭頭是道地分享,學員們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突然有位學員發覺其中的矛盾之處,「咦?妳都已經知道怎麼教小孩了,為何還要來上成長課呢?」「對啊!」學員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其實,身為老師的我也想明瞭箇中原因,因為這個班開課不久,彼此還不是很熟悉。「我小時候被媽媽過度陪伴,曾經很不快樂,到現在也還是不太理解我媽的想法,所以希望透過成長課,重新明白我遭受的壓力,同時,學習陪伴孩子時能夠更加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羅玲生在男尊女卑的家庭,父親非常權威,不但在商場呼風喚雨,還有從不間斷的女人投懷送抱。這樣的婚姻關係,讓倔強的母親絕不示弱,也決意把獨生女教成親友眼中的第一名。羅玲的母親有許多潛意識恐懼是可以理解的,她擔心女兒不成才,害怕在家族裡沒有地位,因而產生錯誤的期待,使得羅玲成了被過度陪伴的小孩。家裡的物質條件是富裕,可羅玲卻是被母親緊緊操控的可憐孩子,小時候被打扮成小公主,有學不完的才藝、做不完的功課;家裡來了客人,她還要隨時被叫出房間,唱首歌、彈段鋼琴地表演一下。母親常對羅玲說:「長大以後,妳就會感謝我。」羅玲完全無法接受這句話,心裡既厭煩又痛恨,她不明白被框住的生活有什麼樂趣?有什麼好感恩?因此,大學考試後填寫志願時,羅玲完全不讓母親插手。當時,父親還出面念了母親一頓:「她不是妳,她有自己的路要走!」母親才悶悶不樂地放過了羅玲。「那是什麼感覺呀?」珊妮好奇羅玲被過度陪伴的反應。「每天都想死啊!」羅玲脫口而出,從小到離家念大學之前,她的靈魂彷彿被囚禁在媽媽手中,動彈不得。「啊!有這麼嚴重?我家老二也常常抗議每天被載來載去、學東學西,我是很有成就感,他卻痛苦萬分。我真的做錯了嗎?」珊妮一臉迷惑。「吳老師,我可以問珊妮一個問題嗎?」羅玲尊重課室倫理,先徵求我的同意,我當然點點頭。「珊妮,我很想了解我媽當年的心情,像妳們這樣要孩子學那麼多才藝,是怕自己不夠好,還是怕孩子不夠好?」羅玲的問題直搗核心。見珊妮一時語塞而陷入沉思,我順勢請大家分組討論──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拿捏分寸?在這個導師班裡,羅玲見識了許多類似母親的做法,逐漸明瞭當年母親的心情和需要,也漸漸釋放對母親的不諒解;珊妮在班上和羅玲成了同進同出的好朋友,對自家兩個兒子不再過度陪伴,有一次分享時,她說了一句讓學員們會心一笑的話,「放牛吃草,時間到了,牛反而會自動回來耶!」嗯!如何陪伴孩子要因人、視需要、看狀況而定,羅玲家的經驗讓大家感觸良深!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過度把孩子當重心家長緊抓孩子不放是一種「過度陪伴」,孩子在幼兒階段時,會誤以爲這是被疼愛、被關注,等到自我意識逐日成長,才發現那不過是爸媽的桎梏。大人之所以會抓著孩子不放,是因為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如水中浮萍,茫然無主。因為沒有「根」的空虛,於是在慌亂中抓一個算一個,被一把抓到的兒女就此跟著飄浮。羅玲本能地逃離媽媽的掌控,但她不明白媽媽曾經有過的生命經驗,回頭去理解,才能釋放對媽媽的怨懟。家長成長自我探索:我給的是適度的陪伴嗎?一、Yes No 過度乖巧的孩子也有令人擔心之處?自我叮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Yes No 孩子叛逆是因沒機會說出心聲?自我叮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摘自/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出色文化)

被終身雇用制犧牲 中年宅男的復仇

被終身雇用制犧牲 中年宅男的復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發生在二○一七年七月十八日的京都動畫縱火案,導致三十五位優秀的動畫導演、動畫師犧牲。他們每一位都是日本的資產,也正是這群人才讓動畫產業成為日本的代名詞。犯案的四十一歲男性,動機不明,當時只知道他一直過著繭居的生活,犯案後曾大喊「他們偷了我的作品」,但他並沒有創作,卻毫無理由地怨恨京都動畫公司。受害者的家屬和朋友們,心中的遺憾難以想像。社會的病態,事出必有因。現在我們該做的事,就是坦然面對問題。到底為什麼當今日本社會的多起慘案,好像都是由精神狀態失衡的人所犯下,就跟這次的縱火犯一樣?長年與社會隔絕 精神上誤入歧途其實,在京都動畫縱火案發生前,還有一個事件也曾震驚日本社會。這個令人痛心的事件,就是七十六歲的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這樣一位官僚體系的精英,殺害了四十四歲繭居在家的兒子。一開始只是兒子抱怨附近的小學很吵,雖然父親擔心他心懷不滿可能生事,但本來也應該不至於演變成父殺子的重大事件才對。然而在那之前,川崎市發生了一起五十一歲宅男攻擊小學生的殺人事件。熊澤英昭擔心兒子會做出類似犯行,因而決定殺害同樣是繭居在家的兒子,如此動機實在令人痛心。奇怪的是,三個事件裡的主角,全都是有繭居傾向,年紀介於四十到五十歲之間的中年男子。這是為什麼呢?我也是這個世代的一份子,這狀況可能發生在我們之中的任何人身上。雖然我過著和繭居相反的生活,但也聽過一、兩位高中或大學同學變成「宅男」的傳聞,其實並不覺得意外。確實,日本社會一直有中年宅男的問題。我想,日本勞動產業的扭曲,是造成「中年宅男」在當今日本引發社會事件的長遠因素。仔細想想,日本早在一九九○到二○一○年的「 失落二十年」間,進入了「求職冰河期」。在那個時代,只要能有工作就很幸運了。現在,安倍政府得到年輕族群的高支持率,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引導企業擴大新增就業機會,改善失業率的關係。日本進入求職冰河期後,想要工作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就在失業和短期打工之間循環,形成非正規勞動者。統計顯示,一九九五到二○一五年間,那二十年的勞動市場裡,從正規勞動者變成非正規勞動者的人數比例,約從整體人數的十%增加到二十%。另外,日本企業在這段期間堅守中高齡勞動人力,沒有對白領階級進行大規模裁員。日本企業為了維持長久以來的「終身雇用制度」,封閉年輕人的求職管道,暫時減少人事成本。求職失敗的他們,被稱為「失落的一代」。其中也許有些人就此繭居在老家的房間裡,足不出戶,變成「宅男」了。其實,日本有些針對宅男族群的綿密社會調查。例如,今年日本內閣府公布統計結果顯示,四十到六十四歲繭居在家者竟高達六十一萬人,非常令人驚訝。這次調查所定義的「繭居在家」,可以分為「幾乎不出房門」、「只會為了興趣出門」、「至少半年沒跟家人以外的人溝通」幾類。調查顯示,中高齡宅男的問題,比年輕人更嚴重,令日本社會大感吃驚。當然,二十、三十多歲沒工作的人,四十歲就很難求職成功。社會學家指出,這份統計結果遠不及實際上的宅男人數。如此龐大的中年宅男族群,有好幾年或好幾十年活在與社會隔絕的狀態,不難想像有些人就此在精神上逐漸誤入歧途,沉浸在錯誤的思考方式,厭惡社會、膨脹自己,浸泡在妄想之中。會這樣認為的,應該不是只有我吧。老鳥記者 一年只產出十幾條新聞當我要離開工作了二十四年的主流報社時,很多同事羨慕地說:「雖然我也想辭職,但會找不到其他工作,只好賴在公司,待到六十五歲退休。」我有自己想做的事,所以當時沒有猶豫。但仔細想想,正因為他們沒有離開公司,很多年輕人因此失去了就業機會。在報社,職稱都是「記者」,但一年只寫十幾條新聞的老鳥記者多的是。相較於每天產出新聞的菜鳥記者,他們的薪水卻是好幾倍。對於日本企業整體而言,勞動生產力也是一大問題。有人說,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就是勞動生產力過低。實際上,可以說是因為中高齡勞動人口,把生氣蓬勃的年輕人排除在外的關係吧。現在,日本企業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終於開始耗費心力減少中高齡雇用人數。可是,無論再怎麼調整早期退休的禮遇制度,中高齡工作者轉職困難的現實,都會讓他們死也不想離開公司。日本社會失落二十年,守護了中高齡上班族的工作,卻犧牲了年輕人的就業。對於那些當時淪為犧牲,長年無業直到邁入中年的人來說,這就是對日本社會的復仇。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太悲觀了?即便是宅男,真的會犯罪傷人的也只是其中一部份。只是,現在發生在日本社會的許多慘案,都是找不到正規工作,想再工作卻苦無機會的人們,內心暗藏積怨不滿的關係。這樣的想法,並非毫無可能。只要我們一天不正視原因,了解這些被視為中年宅男的人為何接連犯案,就無法擬定對策,更可能會再產生第二、第三個京都動畫的慘案也說不定。(本文摘自/看見不一樣的日本/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