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能喝牛奶 這些天然食物也能補鈣

不能喝牛奶 這些天然食物也能補鈣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骨質密度在年過30歲後,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失,鈣質不僅攸關骨質密度,也對於神經、內分泌、免疫、消化、循環等各種生理機能扮演重要角色。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mg,但調查顯示成年人鈣攝取不足率達8成以上。面對沒有明顯症狀的骨質疏鬆症,應補充鈣質養出好骨力及早預防骨質流失。營養師表示,常遇到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苦惱不能喝牛奶要怎麼補鈣,其實芝麻、優格、小魚乾等食物也能提供鈣質,協助保有好骨本。 起士、黑芝麻、小魚干、海帶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鄭婉苓指出,高鈣食物中以乳製品最易取得,一杯牛奶(240c.c.)就有240毫克的鈣質,每天早晚一杯牛奶,就能滿足一天將近50%的鈣需求。而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選擇優酪乳、優格或起士取代,除了乳製品之外,黑芝麻、小魚干、海帶等天然食物,也都是很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黑芝麻8公克約2茶匙,含有116毫克的鈣質,小魚干10公克約免洗湯匙兩匙,就含有221毫克鈣質。並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甜椒、青花菜、芭樂、奇異果,可促進鈣質的吸收。 此外,維生素D除促進鈣質吸收也能協調鈣磷平衡,維護骨骼功能。曬太陽是最簡單獲取維生素D的方式,每天日曬15分鐘,有助於體內維生素D濃度的維持。鄭婉苓建議適度日曬再加上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乾香菇、秋刀魚、蛋黃等都是獲取維生素D的好方法。負重運動增加肌力及骨密 拿鐵雖加牛奶但鈣質吸收有限鄭婉苓提醒,攝取優質蛋白質能幫助建構肌肉,雞蛋、豆腐、肉類都不可缺少,並且搭配負重運動,如跳繩、慢跑,增加肌力強度與骨質密度,可預防肌少症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提醒拿鐵咖啡雖加了牛奶,但牛奶中的鈣質會與咖啡所含的草酸結合,進而排出體外,降低鈣質吸收,建議可先喝黑咖啡,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牛奶,才能真正補到鈣,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的咖啡因,才能保有好骨本,擁有好骨力。

口臭該驗肝功能嗎?醫:先好好刷牙

口臭該驗肝功能嗎?醫:先好好刷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一名鄭姓女子一次拔20顆牙,事後昏迷命危,經急救9天不治,家屬懷疑死因與拔牙相關,檢警解剖,發現死者右側肺部嚴重吸入性肺炎,死因將送醫審會鑑定釐清。醫師表示,口腔衛生沒有照顧好,不只會影響牙齒,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患者林先生抱怨,「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上班都要戴口罩,口氣不好,悶一整天,實在很難受,需不需要驗肝功能?」醫師望著他的牙菌斑,搖搖頭說:「口氣不好大部分都是源自口腔問題,因為口腔內有數百種細菌,細菌分解食物殘渣之後,就會產生難聞的氣味,你應該要先改善口腔衛生。」牙齒不健康,可能影響全身所謂的牙菌斑,是指附著在牙齒表面的一群細菌。畢竟口腔裡很潮濕又很溫暖,完全就是細菌繁衍生長的大好環境。附著在牙齒上的細菌一方面會侵蝕牙齒,造成蛀牙,一方面也會破壞牙齦,導致牙結石、牙周病,出現牙齦出血、牙齦問題等困擾。更麻煩的是,口腔裡的細菌也有可能影響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牙菌斑造成牙齒周圍發炎時,身體較虛弱的人就可能受到影響。刷牙死角愛注意我們每天都要吃東西,代表每天都會有食物殘渣卡在牙齒之間,若沒有正確潔牙,累積牙菌斑的速度會很快,隨之而來的蛀牙、牙齦出血、牙結石、牙周病等諸多問題,讓牙齒很快就不保。大家在刷牙時,得特別留意口腔裡有一些刷牙死角,諸如牙齦溝、牙縫、智齒區等位置,務必加強清潔,才能清除牙菌斑。刷過牙後,建議要用鏡子好好檢查這幾處死角,確保牙齒有清潔乾淨。挑選牙刷小秘訣到賣場或於網路商城總是會看到琳瑯滿目的牙刷,究竟該怎麼選,經常讓人毫無頭緒。「刷頭」、「刷毛」該怎麼選才對呢?接下來讓我們談談挑選牙刷的小秘訣。1.刷頭要小巧:有些人會認為「大人就該用大牙刷」或「刷頭大一點,一次處理比較多顆牙齒,應該比較省事」,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大家可以回想看看,讓牙醫檢查牙齒時,牙醫會使用小巧還是粗大的工具?當然會使用小巧的工具,操作起來比較靈活,也能減少死角。選擇牙刷刷頭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口腔有限的空間裡,假若刷頭太大,就不容易進入口腔深處,難以清潔後排智齒區。請務必選擇小巧刷頭,才能好好把每個位置刷乾淨。2.刷毛要纖細:牙縫、牙齦溝是很容易忽略的刷牙死角,也是比較難清潔的位置,使用尖端纖細的刷毛,較能深入牙縫、牙齦溝,清除死角內的牙菌斑。3.刷毛要柔軟:很多人會誤以為「刷毛硬一點才能快速清除殘渣、刷得較乾淨」,這是相當嚴重的誤解,因為牙刷刷毛太硬,將直接傷害牙齦與牙齒的琺瑯質,加速牙齒的破壞。刷牙的目的是清除牙菌斑,請使用柔軟刷毛輕輕刷,才能呵護珍貴的琺瑯質。挑選牙刷時,最把握這幾個重點,刷頭要小巧才能減少刷牙死角,刷毛要纖細才能深入牙縫、牙齦溝,刷毛要柔軟才能避免傷害牙齦、琺瑯質。正確刷牙,請你這樣做選好牙刷後,就要使用正確刷牙的技巧,記得「放、轉、柔」三個重點。先「放」好牙刷位置,「轉」約45度角,讓刷毛蓋住一部分牙齦,朝向牙齦溝的位置,也就是刷上排牙齒時要斜上45度,刷下排牙齒要斜下45度。刷牙時野心別太大,不要試圖一次刷整排包辦五、六顆牙齒,最好控制在「兩顆以內」小幅度的刷,力道要「輕柔」,來回刷十次以上再換下兩顆牙。刷牙時記得要刷三個面,牙齒的內側面、外側面、咬合面的牙面都要顧及,建議依照順序進行,例如先從上排牙齒的外側面開始,再刷內側面,然後刷咬合面。上排都刷乾淨後,再刷下排,同樣照著外側面→內側面→咬合面的順序,讓每個面都乾乾淨淨。牙齒與牙齒之間的間隙、牙齦溝、智齒區等處是最難刷的位置,一定要選用合適的牙刷加強清潔。刷牙的時候請輕輕刷,不要急,每天刷牙兩次,並仔細使用牙線清潔,才能讓牙齒陪伴我們長長久久。(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乾咳半年不治療 7旬翁菜瓜布肺驟逝

乾咳半年不治療 7旬翁菜瓜布肺驟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伯伯乾咳了大半年都不見好轉,也未放在心上,直到咳嗽越發劇烈且走路時明顯感到呼吸困難,家屬這才驚覺事態嚴重,趕緊帶他前往醫院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菜瓜布肺。然而,伯伯在就醫時不僅肺功能已相當低下,甚至合併肺結核,短時間內就併發肺部感染,很快進展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送入加護病房接受插管使用呼吸器,經搶救仍遺憾離世。菜瓜布肺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 都會咳喘累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主任表示,菜瓜布肺的正式名稱是特發性肺纖維化,雖然近幾年大眾對於菜瓜布肺逐漸熟悉,但由於菜瓜布肺初期症狀與感冒和其他肺部疾病相似,都是以咳、喘、累表現,以致患者即使出現症狀也未聯想到菜瓜布肺,錯失治療時機,除了影響預後之外,一旦誘發急性惡化,肺功能更會在短時間內受到重創,造成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像上述案例確診過晚,就醫當時的肺功能已嚴重受損,加上合併其他肺部疾病,在短時間內即疑似因為合併肺炎而造成呼吸衰竭,最後因病情惡化過速,令人惋惜。「治療菜瓜布肺就像與時間賽跑,必須在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前及早治療,才能確保患者有好的生活品質。」林聖皓主任指出,菜瓜布肺的主流治療為抗肺纖維化藥物,根據臨床試驗證實能有效延緩疾病惡化速度約50%,減少68%的急性惡化發生機率,在治療期間可減少43%死亡率,延長患者存活期。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抗纖維化藥物的健保採有條件給付制,醫療團隊會評估患者肺功能狀態並協助申請藥物,重要的是患者能在早期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此外,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對於血氧濃度低的患者會輔以氧氣治療,也會為患者制定個人化的肺復原治療計畫,透過肺復原運動增強活動耐受力,改善呼吸道症狀。善用「321口訣」 符合條件速就醫咳嗽原因百百種,最常見的慢性咳嗽原因包括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氣喘等,對於慢性咳嗽的患者而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林聖皓主任解釋,多數胸腔疾病若侵犯到呼吸道都會導致咳嗽,基層診所若發現患者的症狀沒改善時,也會協助轉診至醫院的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呼籲民眾避免頻繁更換醫療院所,中斷醫師觀察期。此外,民眾也可以用「321口訣」檢視自身是否有咳、喘、累「3大症狀」,症狀是否持續「2個月」仍未好轉,如果符合以上兩點,應於「第1時間」到胸腔內科做進一步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來看診,一坐下迫不及待地說「蔡醫師!我上次回診腎臟科時,剛走出醫院大門,就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馬上就進到急診去了…」他喘了口氣後繼續說「結果…急診室醫師說可能是心臟的問題,馬上做了很多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他拿出病歷摘要給我看,又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慢性腎臟病的人,最大的危險竟然不是腎臟,而是心血管疾病,是會要命的!」大家都以為,慢性腎臟病最大的殺手應該是腎衰竭、尿毒症,其實這是錯誤的!對於慢性腎病患者來說,心血管疾病比腎衰竭、尿毒症的威脅大多了。血鉀過高會引發心律不整 高血磷使心血管壁增厚鈣化根據統計,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倍以上,而尿毒症(洗腎)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高達5成,是一般人的35倍。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國外的統計顯示,25至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至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至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而且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惡化之速度比一般大眾大約兩倍,甚至未進展至末期腎病變前就已死亡。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腎功能受損時,腎臟調節體內水和各種電解質的功能也會受影響,當水分代謝不良時就會出現血液量增加、心臟負荷過重、造成心室肥厚、心臟衰竭等;水分開始堆積時就會出現水腫,會影響靜脈回流,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機會;腎功能受損,血液內的毒素就不能有效排出,會影響心臟的收縮功能,造成尿毒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等;電解質代謝異常,會出現各種代謝障礙,例如,脂質代謝異常、鈣磷代謝異常、高磷血症、高胱胺酸、高副甲狀腺激素,這些都是心血管病變的高危險因子;血鉀過高則會引發心律不整,嚴重者會有心肺衰竭或猝死等危險;高血磷會導致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慢性腎臟病在中醫方面,認為多由腎氣虧損,濕濁、濕熱、溺毒、瘀血、痰濁壅滯,三焦氣機失暢,水道不利所致,所以,治療上就是要調理身體的機能,改善上述的病因,也就是以「扶正祛邪」主。運動配合飲食控制 減少尿毒產生中醫治療上通常會有兩大方向,化濕濁、解毒活血、急則治標;益氣血、補脾腎、緩則治本。透過中醫特有的望聞問切,可以判別出每個人的寒熱虛實不同體質偏向,加以不同調理,透過益氣固表、溫補脾腎、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等等方法,可以慢慢恢復腎臟的白蛋白過濾及回收的平衡,營養不再流失,也可以提高腎臟的血液灌流量、降低腎絲球的硬化率、活化受損的腎元結構、提高尿毒的排泄等,水分的代謝功能改善了,代謝廢物的排泄改善了,電解質異常也會改善,磷鉀鈣的失衡也會穩定,當然也會加入保護心血管的專用中藥,當然可以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產生。另一方面配合飲食控制減少尿毒的產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可以慢慢降低身體的負擔,搭配中醫的調理及修復,可以逐步提高腎臟的實質功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如何挑選食用油 可以越吃越健康?

如何挑選食用油 可以越吃越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前幾年因為生酮飲食流行的關係,中鏈飽和脂肪酸(像是椰子油與奶油)突然變得很流行,但是就如之前所言,雖然有的人很適合吃飽和脂肪酸,但是也有很多人不適合!橄欖油、葵花油、大豆油、苦茶油、葡萄籽油、魚油……這麼多的油,該怎麼挑選?首先我們要先認識油的成分與優缺點,才可以挑選到適合自己的油。飽和脂肪酸動物性脂肪含有較多的中長鏈飽和脂肪酸,含量的順序由大到小是牛油、豬油、雞油、鴨油,而椰子油、奶油則含有較多的中鏈飽和脂肪。中鏈脂肪酸含碳數少(6 ∼ 12個),之前因為生酮飲食的關係熱門過一陣子;一般我們所食用的油脂大多屬於長鏈脂肪酸,含碳數大於12個。由於中鏈脂肪酸(椰子油、奶油)含碳數較少,在身體吸收與代謝上與一般長鏈脂肪不同,有容易吸收卻不易儲存的特徵,所以在減肥時,熱量攝取減少的狀況下,更容易被身體利用後代謝生成酮體,對於利用生酮飲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減重的人來說,效果是最好的。但是奶油與椰子油屬於飽和脂肪(沒有雙鍵),飽和脂肪酸在低溫下大多會凝結成固體,在血液中循環時會影響血液流速,而在食品營養學研究中也發現,飽和脂肪都有容易造成血管淤積的特徵,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來說,是很危險的油脂。所以美國心臟協會(AHA)才會在2017年全世界都瘋迷生酮飲食及椰子油減肥時,突然發表文章批判椰子油的風險。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情況下,飽和脂肪酸也可以是很好的選擇。原因是飽和脂肪酸沒有雙鍵,在身體內比不飽和脂肪更容易消化與代謝,尤其對於消化代謝能力較差的人來說,食用飽和脂肪(不論中鏈、長鏈)都可以幫助食物的運化。在我們的研究裡面,肺經血液循環不良的人,除了容易有高血脂問題,也會增加高血壓、冠狀動脈阻塞的機會,所以建議有肺虛的狀況,就要盡量避免食用飽和脂肪酸(像是椰子油、奶油、動物性油脂與內臟),但是飽和脂肪因為比較容易消化,尤其是椰子油、奶油含有中鏈脂肪酸,更是容易消化、吸收及利用,所以特別適合消化、吸收和代謝不好的脾虛朋友。長鏈單一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學研究顯示單一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在化學結構裡面有一個雙鍵的脂肪酸,可以減少血中膽固醇的含量。剛好我們食品的研究也發現,肺虛的時候容易會高血脂,含有比較大量單一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常常會有補肺的效果,與減少血脂的方向不謀而合。苦茶油、橄欖油、芝麻油、芥花油和花生油都是屬於單一不飽和脂肪含量較高的油脂,水果中酪梨(油)也含有大量的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建議肺虛的朋友可以多加選用。但是這些油脂在沒有精製之前,像是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的沸點比較低,加上因為是不飽和脂肪酸的關係,在高溫下容易變質,甚至會產生致癌物質,所以建議大家如果要高溫炒菜或是油炸的時候,盡量要選購精製過的產品,而未精製的油品可以用來做涼拌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最新研究顯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雖然沒有減少血中膽固醇的能力,但是可以幫助血液循環順暢,以及因為有多個雙鍵,多少有一些抗氧化的功能,對於所有人都很合適。比如紅花油、葡萄籽油、葵花油、核桃油、大豆油、玉米油裡面含有較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這些油跟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一樣,在未精製之前沸點(冒煙點)較低,所以如果要用來炒菜或油炸,要避免未精製的產品。Omega-3脂肪魚油中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DHA、EPA,亞麻仁油是植物性Omega-3脂肪的來源,這些屬於健康食品的項目,主要的功能有抗氧化及減少發炎反應。由於Omega-3有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所以特別合適脾經過高造成過敏反應增加的人;反之,脾經太低,免疫力不足所引起的發炎反應,就不應該刻意服用Omega-3來抑制,因為已經不足的免疫反應,再用Omega-3來抑制的話,身體的狀況只會越來越糟。我們曾經有一個科學脈診使用者,生活作息很健康,每週也都有固定的運動,但是他的脈象常常會出現容易心肌梗塞的結果。他來參加我們的體質調整課程確認飲食習慣時,我們發現他正在進行生酮飲食,長期把椰子油當做主要的食用油,而飽和脂肪的椰子油非常不適合有心梗風險的人,所以我們建議他把食用油從椰子油改成單一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酪梨油或橄欖油。經過兩個星期之後,他日常的脈象就從有心肌梗塞風險的狀況變成了比較健康的陰虛脈象。再次證明了選擇正確的飲食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本文摘自/從食指看健康/商周出版)

婦遭機器碾壓2指 重建救回9成功能

婦遭機器碾壓2指 重建救回9成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5歲洪太太工作時不慎被機器壓砸左手食指和中指,當場血肉模糊,也造成指頭末梢、甲床及遠端指節開放性骨折,經送往醫院急救,醫療團隊除緊急執行傷口清創手術外,也透過甲床重建手術搭配人工真皮,盡力保全手指外觀與功能,術後兩個月已恢復九成,洪太太感動直說:「終於找回手指頭了!」食指中指軟組織嚴重損傷 遠端指骨骨頭外露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患者被送到醫院時,食指和中指的軟組織嚴重損傷,且遠端指骨骨頭都外露,如果用植皮的方式重建,不但真皮無法存活,也無法提供足夠軟組織重建原有的部位,且傷口癒合過程中,過多纖維組織也會取代正常組織,日後會造成疤痕增生、關節攣縮和變形等問題。 經醫療團隊評估後,為了恢復指腹最原始的外觀,以及避免上述副作用,決定選擇以人工真皮重建傷口,術後效果也符合預期,讓患者得以恢復原有生活步調。 鄭旭棠指出,工廠或工地難免都會發生工安意外,在急診創傷患者中,有不少手外傷者,從簡單的撕裂傷到複雜的壓砸傷,或是創傷性截肢都有,這類患者需要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的評估與治療,替每一隻受傷的手擬定專屬治療計劃,以協助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使用人工真皮 讓肉芽有機會長到肌腱與骨頭上人工真皮多是由矽膠層、小牛膠原蛋白及鯊魚軟骨素所製成,並區分為表皮層與真皮層,可提供傷口多種生長因子與基質,協助真皮層增厚,使植皮傷口更接近正常傷口,且真皮層可以讓傷口組織周遭的肉芽長入傷口內沒有血液循環之處,因此,如同洪太太這類因全層皮膚缺損,且肌腱與骨頭暴露的患者,使用人工真皮就有機會讓肉芽長到肌腱與骨頭上。 鄭旭棠強調,因手外傷病情相當複雜,需要詳盡的評估及手術治療,加上患者配合規律門診追蹤換藥,才能確保術後順利恢復。面對手部外傷患者,整形外科醫師不只關心骨頭的癒合、傷口的完整,更在乎最終「手」整體的功能回復。

吃地瓜長大 台灣憨吉牛Prime等級

吃地瓜長大 台灣憨吉牛Prime等級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民眾到高級餐廳或百貨公司超市,經常會看到日本神戶和牛、近江和牛、西班牙伊比利豬、日本鹿耳島黑豬等頂級肉品,如今國內也飼養出油花分布均勻的「憨吉牛」,品質可達Choice、Prime等級,成功提升國產牛肉品質與價值,產業界正積極媒合國內餐飲與實體通路,讓民眾能早日嘗到憨吉牛的好風味,同時提高農業、畜牧業兩大產業效益。益生菌混合地瓜取代原飼料 成本降低肉質卻提升台灣每年生產20萬公噸的地瓜,其中有兩成屬於被淘汰的格外品,為了實踐循環經濟政策,農委會輔導農科院與地方產業合作,以益生菌混合地瓜取代原飼料,與雲林在地牧場配合飼養牛隻,歷時三年成功養出「憨吉牛」,目前總數約有1500隻。研究成果顯示,益生菌甘藷青芻料可以替代約25%的進口精料,不僅降低飼料成本,也讓肉牛品質大大提升。農科院資深研究員許宗賢表示,農科院的技術,加上畜試所的益生菌熟成發酵後的青芻料,牛吃了以後,原本24個月屠宰上市,現在20個月就可以屠宰。此外,台灣每年有4、5萬公噸的格外品地瓜,這個研究計畫,同時解決格外品無處去的難題。品質一點都不輸日本和牛飼養業者、台灣肉牛協會理事長蘇念成表示,採用地瓜青芻料養牛後,發現牛長得非常快,一直在長高,且因為加了乳酸菌發酵,飼料變得更好吃,牛的消化快,成長速度也加快。他說,台灣牛肉價格無法跟進口牛肉比拚,但要做的是如何把台灣牛肉品質提升,現在台灣牛肉的價格雖然沒有日本和牛貴,但品質一點都不輸給日本和牛。想嘗鮮的民眾,現在除了可以在知名連鎖火鍋店及牛肉專賣店吃得到憨吉牛,不久的將來在超商也買得到冷凍產品,達到產業上下游整合與升級的目標。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

上班久坐懶得動 易肥胖、大腦老得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健康,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包含大腦體積比較小、結構和認知功能較差。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調查,近5成國人身體活動量未達國健署及WHO建議,且每日平均久坐高達近6小時!推測是國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使用3C的時間變長,導致久坐不動的人越來越多。每天坐超過8小時 死亡風險增加58%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2016年發表於《Lancet刺胳針》整合16篇、超過100萬人的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8小時且活動少的人,死亡風險增加58%;2014年發表於《國立癌症研究雜誌》的研究顯示,久坐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4%、子宮內膜癌32%、肺癌21%;2019年美國運動醫學學院的報告指出,許多強力證據顯示,久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許惠玉亦指出,久坐不動腰圍及腹部脂肪會明顯增加,根據2019年美國疾管署預防慢性疾病期刊,每天久坐看電視超過2小時的人腹部肥胖的機率更大!而腹部脂肪已被證實是導致全身性炎症,造成慢性病的原因。近期更有許多研究發現,久坐不動亦會影響大腦健康,更容易失智。美國波士頓大學2015年在美國心臟協會公布,針對1271名40歲成年人追蹤調查20年,結果經過腦部MRI和認知測驗後發現,不愛運動的人到60歲時,大腦的體積較小、測驗的結果也較差。推測久坐可能會減少腦神經新生、血管生成及神經突觸可塑性,並且增加發炎反應,而影響大腦的健康。肥胖、腹部脂肪特別多的人 失智機率大許惠玉表示,更糟的是,腹部肥胖和大腦的不良影響更會形成惡性循環!根據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45~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一項危險因子,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腦容量較小,未來罹患失智的機率更大。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可能增加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家張育愷教授指出,經常做運動的人,其腦部組織密度更大、結構更健康,例如與失智症相關,掌管高階認知功能的前額葉及主導記憶和學習的海馬迴,運動都可增加這些腦區的活化和連結,使功能更佳。董氏基金會呼籲,避免久坐不動,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突破年齡限制。

生薑抗氧化力贏多數蔬果 秋冬吃抗寒

生薑抗氧化力贏多數蔬果 秋冬吃抗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薑是生活上相當常見的食材,也是廚房不可或缺的配料,秋冬之後,許多民眾會吃薑來防寒,近日便有民眾大嗑熱騰騰的薑母鴨來補身。薑的好處多多,但中醫提醒,患有胃疾者不適合飲用。不喜歡單喝薑茶 可加紅糖、大棗增加風味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表示,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足冰冷,預防感冒,女性生理期時,亦可改善下腹悶脹不適。民眾如果不喜歡單喝薑茶,可以搭配紅糖、大棗來增加風味。薑茶是抗寒的好選擇,不過薑味辛,較刺激,因此患有胃疾者,特別是胃部有傷口者則不適合飲用。另外也可將黃耆、當歸沖泡熱水飲用,能夠補血、補氣,也可以加些枸杞來保養眼睛。薑的栽種季節,北部2-4月,中南部12-4月。嫩薑栽植4個月,老薑栽植滿10個月。市售的薑母,是栽種1-2年的老薑,冬季是老薑的盛產期,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表示,少量吃點薑片或是薑茶可以減少噁心嘔吐感,薑含有少量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A及膳食纖維等。隨著薑的成長,含水量較低,所含營養素的量相較會較豐富,但較特別的是,嫩薑中所含的維生素C比老薑多一些。洗淨後切片曬乾保存 可隨時喝到熱呼呼薑茶許多研究發現,各種植物性食物的抗氧化效果,生薑的抗氧化效力最高,比多數的蔬菜水果都高。蔡秀雯建議,民眾不妨購買當季的新鮮生薑,洗淨後切片曬乾保存,需要的時候可以用保溫杯或悶燒罐裝熱水,再放入適量薑片,利用保溫杯保溫兼具悶煮的功能,可免去熬煮的費時,又可以隨時喝到熱呼呼的薑茶,健康又美味,一舉數得。

這種體質的你挑戰極限運動 當心送命

這種體質的你挑戰極限運動 當心送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2019年合歡山馬拉松半馬組參賽者在抵達終點前不支倒地,急救無效;藝人高以翔以健康帥氣形象聞名,卻在拍攝極限運動節目錄影時突然心臟驟停,緊急送醫後還是不治身亡。運動也有危險性看似健康總是與運動分不開的人,突然心臟病發,任誰都很難理解,也讓人不禁懷疑健康的標準與運動的意義,但其實這樣的意外有機會可以透過量測脈象,了解身體狀態來避免的。這幾年,像是馬拉松等極限運動,不只在臺灣,在全世界都掀起了流行,有跑過馬拉松的朋友都知道,雖然辛苦,但是跑完後的開心感、成就感是無法言喻的!說誇張一點,極限運動也可以算是毒品的一種,當運動超過身體的負荷,身體會開始製造出大量的腦內啡,減緩過度運動時所產生的痛苦。腦內啡是無敵萬靈丹,又稱為自體鴉片,這種鴉片可以抑制高達四十種的壓力荷爾蒙,不只是極限運動造成身體的壓力,連日常生活壓力都會在腦內啡的作用下被擊潰,接踵而來就是類似毒品般,讓人開心的飄飄然感受。以馬拉松跑者而言,經過兩個小時的長跑後,大腦前額葉及腦下垂體會釋放出大量的腦內啡,腦內啡分泌越多,跑起來越「嗨」。天然的毒品,也有可能傷身體運動時產生的腦內啡可以給我們帶來神清氣爽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追求更大強度腦內啡的同時,其實對身體是一種「虐待」,當身體負荷越大,腦內啡釋放的量也就會增加。順道一提,身體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也會產生出腦內啡,以抵抗身體承受不了壓力。腦內啡大量分泌時,身體處在「能量不足卻非用不可的情況」,也就是說身體正在承受極大的痛苦,為減少痛苦所釋放出來平衡壓力的方法。我們很驚訝,這時候量脈居然會看到與「冠狀動脈堵塞」一樣的「心梗脈」,脈象是只有肝經變高,其他的經絡都不足。極限運動時與冠狀動脈堵塞的情況完全不同,可是仔細分析就會知道,身體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全身性的氧氣(與養分)不足。冠狀動脈堵塞引發全身性缺乏能量的原因,是冠狀動脈無法提供心肌足夠的血液,以維持正常穩定的收縮,進而造成心臟收縮不足,全身的血液循環降低。而進行極限運動時,因為全身需要的能量遠遠超過身體所能供給的,雖然引起不足的原因不同,但是在身體看來,極限運動跟冠狀動脈堵塞都讓全身處於缺乏能量的狀態,所以經絡能量分配方式(就是脈象分析的結果)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健康的人偶爾做一次極限運動,身體是可以負荷與恢復的,但是如果本身已經有肺虛的情況,在正常情況下肺臟攜入氧氣與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已經不足,如果又參加極限運動,會更容易發生氧氣不足的狀態,增加心因性猝死的機會。看起來越健康的人越容易發生心因性猝死?在前面章節已經說過,大肌肉的人常會量測出脾經過高的脈象,而且通常都會伴隨著肺經虛弱,運動(尤其是會長肌肉的訓練)會把內部的能量(腎經、肺經、膀胱經)拿到外部(脾經、膽經、三焦經)使用,所以脈象會呈現「外強(脾經、膽經高)中乾(肺經、膀胱經低)」的情形。在現代人眼中健康的代名詞是有肌肉,其實並不正確,這些肌肉的後面常常躲著能量不平衡的肺虛。這裡再次提醒有在運動的朋友,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運動就一定很健康,我們還看過太極拳老師打完拳,肺虛情況更加嚴重。重點不是有沒有運動,而是做的運動是否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有所幫助!如果脈象有「肺虛」的情況,建議不要搏命挑戰極限運動,真的很想參加也要調整體質,增加肺經血液循環的鍛鍊,讓身體有能力承受時再參加,否則肺虛者在過度的心肺壓力下,與「死」的距離,真的不遠。中庸之道――跑屬於你自己的馬拉松全程馬拉松長度是42.195公里,因為在古希臘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中有位雅典士兵菲迪皮德斯,由希臘馬拉松戰場跑到雅典傳達訊息,在長跑後過世。由於希臘馬拉松戰場跑到雅典的距離就是42.195公里,從1921年開始,馬拉松賽跑的長度就是42.195公里,而半馬是21公里,這兩個標準像刺青一樣烙印在跑者心裡,但是這數字其實對我們一點意義都沒有。盲目追求模仿流行的趨勢並不值得仿效,選擇適合自己的長度,在出現「冠狀動脈堵塞」脈象之前就停止,才是真正帥氣又愛惜自己的風格與態度!(本文摘自/從食指看健康/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