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夫妻床戰就見血 竟是太太罹子宮頸癌

夫妻床戰就見血 竟是太太罹子宮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4歲林女士三年前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發炎症狀,近半年每當夫妻「嘿咻」後,總會有陰道出血症狀,貼心丈夫為此關機三個月,但仍陸續出現不正常出血情形,妻子赴醫切片檢查,確診為子宮頸鱗狀上皮癌第一期下,透過「新輔助化療」併手術治療後,腫瘤幾乎消失,也對房事不再恐懼。選擇新輔助化療 手術發現腫瘤幾乎消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女醫學中心副院長洪耀欽表示,患者經骨盆腔檢查,確定為子宮頸癌第一期下,腫瘤大小約5公分,經討論,患者選擇先接受「新輔助化學治療」(手術前化學治療)三次後,再接受手術治療,包括根除性子宮全切除、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兩側骨盆腔淋巴腺摘除,和恥骨上膀胱造廔手術等。 幸運的是,患者透過術前化療,手術過程發現腫瘤幾乎消失,且沒有造成骨盆腔淋巴腺轉移,因此手術後不需再追加骨盆腔放射線治療,目前狀況相當良好,夫妻也重新恢復性生活,人生回到正常軌道。 洪耀欽指出,傳統治療子宮頸癌第一期下、腫瘤超過4公分,一般會採取直接根除性子宮全切除及骨盆腔淋巴腺摘除手術治療,但手術後患者常因腫瘤過大,合併深層基質組織侵犯,或合併有骨盆腔淋巴腺轉移等情形,需要進一步接受骨盆腔放射線治療,如此一來,手術加上放療,常使患者產生骨盆腔淋巴水腫、下肢水腫,或泌尿道、腸道、生殖道廔管產生。 30歲以上女性 每年應定期抹片檢查因此林女士採取先接受新輔助化學治療,之後再進行根除手術,效果亦相當良好,除了上述兩種方式之外,洪耀欽提出目前國際上的共識也針對此類病患採取同步骨盆腔放射線治療加上化學治療,亦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使病患免於手術之擔憂。 洪耀欽提醒,30歲以上女性應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若連續三年抹片正常,則可每隔三年檢查一次,但若出現陰道不正常出血症狀,應立即赴醫檢查,目前子宮頸癌零期的治癒率100%,前期的治療預後也相當好,術後仍應定期回診追蹤,才能避免子宮頸癌復發。

少女一跑步就被「鬼抓腳」醫揪真相

少女一跑步就被「鬼抓腳」醫揪真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8歲高中女生近兩年經常覺得一側身體有奇怪的感覺,突然跑步時,左側手腳會被一股奇怪的力量抓住,變得僵硬無法控制,持續約數十秒鐘到一分鐘,經常差點跌跤,家人甚至疑神疑鬼尋求靈媒解方,折騰了好一陣子都無法緩解,最後就醫檢查才確診「陣發性動作誘發型肌張力異常症」。陣發性動作誘發型肌張力異常症惹禍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指出,經門診檢查,發現患者左側肌肉張力稍高,且快速運動可誘發出嚴重的左側肢體僵直。抽血檢查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皆正常,診斷為陣發性動作誘發型肌張力異常症。此症典型症狀是當患者突然改變動作,例如突然站立或跑步時,會產生不自主的肌肉緊縮僵直,症狀一般會持續十幾秒到一分鐘。常見以單側肢體為主,當症狀出現在腿部時,常會跌倒。少數患者會影響到頭臉部,因而出現一些奇怪的表情,有時也會造成說話困難,甚至說不出話來。黃啟訓表示,大部分的患者每天都會發生症狀,嚴重時一天可以發生上百次,不過也有些人幾個月才發生一次。一般在6至20歲間開始出現症狀,發生機率為十五萬分之一,男女比為3比1。除了突然的動作會引發症狀外,在壓力大、過度興奮或過冷過熱時也容易誘發症狀。許多患者在出現症狀前會有預兆感,像是忐忑不安、頭昏或肢體有螞蟻在爬的異常感覺。基因突變 造成腦部基底核神經細胞膜電位異常引發造成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人類第十六對遺傳染色體中的PRRT2基因突變,造成腦部基底核神經細胞膜電位異常所引起的。大多是家族顯性遺傳,但也有偶發型的個案。黃啟訓說,治療的第一選擇是使用神經細胞離子通道阻斷藥物(如癲通Tegretol或除癲達Trileptol),只需要低劑量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五成患者隨著年紀增長症狀會逐漸減少或消失,平時也可藉由避免爆發性的動作來減少症狀產生的次數。黃啟訓提醒,當身體出現異樣感覺影響日常生活時,可留意發作時間,有無特定的誘發因素,或將發作時的情況錄影供醫師鑑別診斷。

影響兒童健康3關鍵 空氣飲食及3C

影響兒童健康3關鍵 空氣飲食及3C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許多父母還停留在「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醫師指出,青少年肥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機率到成年還是胖,兒童時期過重會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疾病風險。英國保誠人壽長期關注兒童保護議題,除與家扶基金會合作,扶助弱勢家庭兒童,日前更首次發布「兒童健康白皮書」,希望透過白皮書的分析報告,讓政府及社會大眾更關心兒童健康問題。保誠人壽攜手北醫大數據中心 跨界籲重視兒童身心發展保誠人壽行銷長楊繼平表示,兒童是我們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未來需要建構在身、心、靈各方面都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誠經過不同研究發現,影響兒童成長最重要且最基本的就是「健康」,因此今年率先倡議兒童健康與保障議題,透過網路問卷調查,研究父母對家中兒童使用3C的習慣及影響,並發表相關議題探討。觀察到父母對兒童健康最關切的問題,包括3C成癮、肥胖及過敏等,為探究其影響因素,保誠人壽攜手北醫大數據研究中心,透過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分析、國內兒童就診資料統計分析,輔以近年的國內外文獻研究,並邀請學者專家及醫師顧問跨專業分析數據背後的意義,針對父母最關切的三大問題探究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彙整發表「兒童健康白皮書」。食育計畫助弱勢兒少 認識食物對身體的影響白皮書指出,影響兒童健康發展的三大關鍵包括:1.居住環境空氣品質,從皮膚病、呼吸系統問題、視力到學習專注力都可能會受到影響;2.飲食習慣,錯誤的飲食習慣可能造成兒童肥胖,進而引起血脂血糖異常、高血壓、代謝症候群或其他疾病;3.使用3C產品習慣,不當或過度使用,影響兒童的健康不僅只有近視,甚至會擴及睡眠品質、學習專注力及肥胖等問題。因應兒童健康議題,保誠人壽也與家扶規劃別具意義的「食育計畫」,邀請營養師帶領家扶的孩子們,透過教學及實務採買操作,讓孩子們認識食物對身體各方面的影響,從挑選食物開始,教育孩子「食」的健康。

陳昇口腔腫瘤急動刀 6大警訊別輕忽

陳昇口腔腫瘤急動刀 6大警訊別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歌手陳昇驚爆口腔長腫瘤,幸已手術切除,因腫瘤位置在牙齒附近,不能開口講話,醫生叮嚀必須休養半年,他因而取消兩場跨年演唱會,中斷連續26年跨年開唱紀錄。他透過經紀公司報平安,「人來瘋的我,過去可能過度透支體力而不自知,幸虧老天眷顧及早發現,身體安好無需擔心。」未透露腫瘤是良性或惡性。醫師表示,口腔腫瘤分為良性、惡性,惡性腫瘤可統稱「口腔癌」,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5,若同時有菸、檳、酒習慣者,罹患口腔癌風險比一般人高123倍。長期菸檳酒 都可能是致癌因素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每年口腔癌新增病例逾6000人,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發生原因與口腔黏膜長期受刺激,致使細胞變性有關,例如吸菸、檳榔、喝酒、梅毒、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假牙摩擦等,都可能是致癌因素。欒智偉指出,民眾若有以下情形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檢查,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1.口腔黏膜顏色改變: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2.潰瘍:口腔黏膜潰瘍超過兩周未癒合。3.腫塊:口內或頸部出現不明腫塊。4.舌頭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5.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6.黏膜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痛感,開口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口腔癌雖號稱最短命癌症 早期發現存活率高政府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達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到第3、4期,存活率就降至5成5以下。欒智偉表示,口腔癌雖然號稱最短命的癌症,但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提高警覺,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社群好友上千 寂寞時找嘸人談心?

社群好友上千 寂寞時找嘸人談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個世界過於喧囂,我們已經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表面上,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但方便本身並不意味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反而是,我們湊合的地方愈來愈多,我們似乎特別急著把自己投入掙錢的行列中,除此之外,人生中的一切都不值得一提。很多人吃飯湊合。對有些人而言,吃飯僅僅是為了活下去;對另外一部分人而言,談事才最重要,至於飯,吃不吃無所謂。現今我們對吃飯已經沒有一種尊重感,沒有用心和食物交流,只是大吃大喝,甚至一頓飯吃完後也忘了剛才吃過什麼。睡覺湊合、結婚湊合 這樣過日子,帶來的副作用是空虛很多人睡覺湊合。雖然已經爬上床,但還是離不開那支手機,心裡想著再半小時就睡,結果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半小時,手機還拿在手裡。直到凌晨兩三點,才勉強放下。我們對睡覺沒有尊重感,所以也不會安然入夢,腦袋裡總惦記著還沒閱讀的訊息。很多人社交湊合。社群軟體裡加了上千個好友,睡前把一百多則新發的臉書訊息刷過一遍,逐一點讚,似乎和每個人都很好,但是真正痛苦和寂寞的時候,才發現連個可以談心的人都找不到。我們對朋友也沒有儀式感,我們不會抽時間特地陪他們,我們常常同時與四五個人交流,哪個回覆了就隨口答應。在這樣的交流裡,朋友成為我們打發寂寞的工具。很多人結婚湊合。相親戀愛是因為年齡到了、父母逼迫、社會壓力、可以多一個人還房貸……等等不同理由。反正挑一個差不多的人,還聊得來,就匆忙結婚,用父母輩的話來講,「反正結婚嘛,不就是那麼回事,不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湊合著過嗎?」一旦有了孩子,日子就更得湊合了,就是沒有感情也湊合過,為了孩子哪能離婚呢?這樣過日子,帶來的副作用是空虛。我們以為自己過的是生活,其實只是在湊合。若一生都為忙碌而奔波,那這一生的回憶只有兩個字「忙」與「快」真正的生活,需要投入和尊重。當然,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優先重點」,對有的人而言,朋友最重要;對有的人而言,則是家庭;有的人則重視事業。但是不管你人生的優先重點是什麼,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前進,也需要偶爾停下來,聽一聽內心的聲音。短短幾十年裡,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日子並不多,若是一生都為「忙碌」而奔波,那這一生的回憶只有兩個字──「忙」與「快」。太過湊合的時候,我們會忘記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因為我們會被這樣的節奏給帶歪了,失去健康,失去朋友,失去很多樂趣。當「佛系」成為一種新時尚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在這個時代裡,我們是否已經過度焦慮?愈來愈多的文章「告訴」我們,只有賺錢才是唯一真理,事實並非如此。賺錢的確很重要,但是我們賺錢的初衷,是為了過更舒適的生活。我們在匆忙的節奏裡,把生活過成為了賺錢而賺錢,似乎除了這件事,其他一切都可以湊合就好。有儀式感的事情,會讓我們瞬間回到慢生活的節奏中。因為有儀式感的事情,需要花時間籌備,需要用心,需要我們不那麼焦慮(只是沉浸在事情之中)。我們在「慢」裡能體會到一種關乎尊重和品位的儀式。要生活,不要湊合。好好生活是一種超強的能力;讓我們憑藉這種能力向內尋找安寧,在平凡重複的日子裡把生活過成一首詩吧!(本文摘自/從此不再為難自己/發光體文化)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它

吃腦補腦?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常聽到老一輩人說「吃腦補腦」,然而情緒低潮、思慮不清晰,這些情緒或思考的腦汁問題,有可能靠吃來改善嗎?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指出,大腦的確有自己喜歡的食物,研究發現特定的益生菌會透過腸道神經叢調節大腦激素的分泌,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與情緒,腸道就如同人體中的第二個大腦,若適度補充特定的益生菌,就有可能吃出好心情或減緩腦部退化!一根腸子通到腦 科學證實益生菌影響腦部行為蔡英傑教授指出,腸道的神經元數量僅次於大腦,因此腸道系統就像大腦一樣能分泌各種荷爾蒙,並且產生神經傳遞物質,這就是現在常聽到的「菌-腸-腦軸」一條線通到頂的菌叢調控,科學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特定種類的益生菌,對精神心理相關的疾病大有助益,並提出了「精神益生菌」概念,也讓「腦病腸治」成為一種新興流行。而不同的菌種對於情緒、學習能力、記憶力等都有著不同的影響,蔡英傑教授從近千種菌株中篩選出PS128精神益生菌,是一種能同時提升並調節腦內多巴胺與血清素的機能型益生菌。多巴胺具有傳遞快樂、興奮情緒的功能;血清素則可減緩易怒、焦慮,PS128精神益生菌的小鼠實驗發現體內傳遞快樂情緒的多巴胺上升約1倍、緩解焦慮的血清素上升約2成;而在壓力測試下,「壓力荷爾蒙」濃度也有降低的跡象,可舒緩憂鬱、焦慮、易怒、疲勞等症狀,對自閉症、妥瑞氏症、憂鬱症與帕金森氏症的緩解都有正面幫助。腸道既然身為第二大腦,除了可以改變情緒,也能幫助思考嗎?蔡英傑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PS23健腦益生菌除了能夠提升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更能增加足夠的BDNF(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幫助神經生長。PS23健腦益生菌能增加BDNF、減少因老化導致的神經退化或腦部衰退,進而提供保護神經、維持神經細胞新生、增強記憶及預防失智等效果,讓思慮清晰,記憶力靈光不燒腦。秋冬時節的感性與理性 精神與健腦雙管齊下暴躁上班族:工時長、壓力大,又常日夜顛倒的生活是許多職人的工作日常,也因為壓力或負面情緒而變得急躁、焦慮,間接影響周遭人際關係。季節憂鬱:秋冬日照不足、季節轉換,導致褪黑激素、多巴胺等分泌失衡、造成生物節律紊亂,使得情緒也跟著大亂。大量用腦:學生、研究人員,這些需要大量用腦的族群,除了適當休息,更須時時補充維持腦力的「健腦點心」,保護神經、提高專注,減緩腦部退化。這些問題,透過人體第二大腦與益生菌搭配,就有新解!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蔡英傑教授提醒大家平常多多察覺情緒的小徵兆,利用益生菌做好日常保健;人人都有機會擁有樂觀正面、思慮清晰的健康人生。如果身心情況嚴重,請立即前往身心科尋求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易感染牙周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如腎臟病、心臟病比較為大家熟知,口腔疾病雖然困擾很多患者,卻常常被忽略。糖尿病患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齲齒、口乾、口角炎,甚至口腔黏膜有黴菌感染或出現扁平苔癬。研究發現,糖尿病患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血糖控制不良者罹口腔疾病風險及牙周齒槽骨破壞的狀況可能更為嚴重。三餐飯後睡前用牙刷、牙線清潔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思綺指出,糖尿病患常得到口腔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口腔環境更容易使細菌滋生,此外,免疫力較差及局部發炎,都有可能增加齲齒及牙周病發生的機會。陳思綺建議,除了控制好血糖外,糖尿患者應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日至少兩次於餐後或睡前使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等工具進行牙齒清潔。刷牙時流血、有搖動感應就醫 預防缺牙危機如刷牙時流血、口臭、牙齦萎縮、牙齒有搖動感或食用冷熱食物牙齒感覺痠痛,必須儘快到牙科診斷及治療,避免延誤造成牙齒搖動、鬆脫或需要拔除而造成缺牙,影響後續的生活品質。

矯正為何要拔除小臼齒呢?

矯正為何要拔除小臼齒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統計,東方人大約七成的人矯正時都需要拔牙。那麼哪些問題的患者需要拔牙矯正呢?臨床上常見的牙齒問題如牙列擁擠(不整齊)、嘴凸、咬合不正等情況。透過拔牙挪出足夠的空間排齊齒列、內收門牙, 才能獲得改善咬合功能、增進顏面美觀的效果。但拔牙矯正不是隨便拔哪顆都可以,與牙齒矯正有關的拔牙,大多泛指拔小臼齒的矯正方式,也就是拔掉「前臼齒」。至於拔智齒被歸類於「不拔牙矯正」且智齒並無實際功能,因此拔除智齒這部分比較沒有爭議。至於為何不拔門牙或犬齒呢?生活家牙醫診所 齒顎矯正專科陳建霖醫師當表示 門牙會影響美觀、切斷食物等功能;犬齒牙根粗壯,撕裂食物功能良好,並且在咬合咀嚼運動中帶有導引的功能,除此之外,還是整個牙弓轉折處,提供了撐起嘴唇周圍飽滿度的功能,因此不會輕易拔除。至於大臼齒,可以處理磨碎食物的任務,提供大量咀嚼咬合功能,除非是預後很差的牙齒,不然不會輕易拔除大臼齒來獲得空間。因此需拔牙矯正時就會選擇功能較易被取代的前臼齒。評估拔牙矯正3大因素1. 提供口內空間,排列擁擠齒列口內齒槽骨空間有限。每個牙齒都有固定的體積無法壓縮,若口內齒列擁擠,就必須要挪出空間,才能將齒列排列整齊。有些擁擠齒列的人選擇不拔牙矯正,若後方無智齒空間,空間來源就會變成門牙往前被擠出去,導致變成整齊的暴牙,進而影響嘴部輪廓及閉唇輕鬆度,閉起嘴唇拍照有時就像魯蛋在嘴中。2. 改善嘴凸,改善輪廓外觀某些人牙齒整齊但嘴巴外凸,此時利用拔牙空間來使前牙後退,嘴部變平的狀況才會明顯。牙齒往內收後 退,人中往下到嘴巴的軟組織往下覆蓋相對變長了,同時下唇內收,下巴『相對』沒有那麼後縮,幫助放鬆狀態時上下唇的閉合。3. 矯正咬合,為了達到標準咬合:A. 嘴凸暴牙(齒列暴牙或是骨性暴牙)拔掉小臼齒(視狀況,只需上面或上下一起),爭取空間後退以達成標準咬合。B. 戽斗(地包天門牙)或下顎突出(三級咬合)拔小臼齒(下方臼齒),讓下顎門牙內收達成標準咬合。但下巴並不會隨著下排牙齒後退,如需改善下巴突出需搭配正顎手術。拔牙矯正後有些狀況必須考慮1. 矯正完成後可能使臉頰略向內縮拔掉前臼齒,口腔的空間內縮,也會使臉型略微內縮,可能使臉頰變得較平 坦,嘴唇看起來較薄。一般年紀較大或是顴骨較高的人比較容易在矯正後產生臉凹的狀況。2. 矯正後舌頭擺放的空間變小拔掉小臼齒矯正後,舌頭擺放空間會變得比原本小。可能造成舌頭被迫向後阻擋喉嚨,增加口呼吸機率;而在口呼吸的情況下,舌頭也會推擠下排牙齒,使得矯正完成的牙齒漸漸歪掉。陳建霖醫師說明,顎骨大小與位置,常常是矯正醫師決定拔牙或不拔牙的關鍵。為了獲得更多空間,通常只好妥協,以拔除牙齒的方式,讓較少數量的牙齒得以在空間狹小的顎骨上排列整齊,讓整體獲得改善。其實美觀只是矯正的附加紅利,更重要的是功能性及持久性,整齊的齒列讓你清潔容易不蛀牙、咬合正確減少牙齒不正常磨損。簡單來說,拔牙矯正是為了以後不拔牙!(案例圖片皆由生活家牙醫診所提供。)

輕微碰撞就骨折 原來是癌症骨轉移

輕微碰撞就骨折 原來是癌症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癌細胞容易藉由血液、淋巴,轉移到骨骼、肝臟、腦部等遠端器官,一旦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就稱為癌症骨轉移。由於骨轉移好發於脊椎骨、肋骨、大腿骨、骨盆等負責支撐人體的中軸骨骼,倘若疏於控制骨轉移,負責支撐身體的骨骼會變得脆弱,癌友坍陷的骨骼可能引起長期骨骼疼痛,睡眠品質、生活品質將降低;這些脆弱的骨骼也可能因為輕輕碰撞就發生骨折,導致失能、甚至造成存活期縮短。骨轉移帶來一連串問題針對骨轉移的致病機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蕭世欣解釋,骨骼內有「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兩類細胞負責骨骼的新陳代謝,「破骨細胞」會移走老舊骨質,而「成骨細胞」會製造新鮮骨質取而代之。正常時候,「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功能平衡,骨骼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但是,當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後,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將會造成破骨細胞過度活化,加劇骨質流失速度,導致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癱瘓等骨骼併發症。此外,蕭世欣醫師也提醒,骨轉移除了會使骨骼變得脆弱,由於破骨細胞破壞過多的骨質,從骨頭內釋放到血液中的鈣質也會隨之增加,患者容易出現便秘、胃口欠佳、心律不整等高血鈣症狀,讓患者的生活品質雪上加霜。 該如何診斷癌症骨轉移?非小細胞肺癌、乳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屬於四大高骨轉移風險癌別,然而,所有的癌症都具癌症骨轉移風險,蕭世欣醫師說,癌友們若莫名出現定點骨骼疼痛就應該有所警覺,應該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並配合醫囑接受X光、骨頭掃描、正子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來評估癌細胞是否已轉移到骨頭。蕭世欣醫師也提醒,骨轉移不只發生在癌症治療階段,已經有效控制癌細胞的癌友也可能發生骨轉移。因此,癌友於完成療程後,仍須聽從醫師建議,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骨骼掃描,確定全身骨骼狀況,透過定期追蹤檢查,避免骨骼在不知不覺間,遭到癌細胞侵犯。「2+1療法」助癌友對抗骨轉移針對發生癌症骨轉移的癌友,蕭世欣醫師建議以「2+1療法」對抗癌症骨轉移。「2+1療法中, 2指積極控制癌細胞以及抑制失控的破骨細胞;1則指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持口腔衛生等日常照護原則,藉此緩解治療可能發生的副作用。」蕭世欣醫師進一步指出,因骨骼中有活躍的癌細胞,勢必要使用對抗癌細胞的藥物,才能從根源阻止癌細胞繼續長大、擴張侵犯範圍;已因癌細胞侵犯而過度活躍的破骨細胞,則可透過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避免骨質持續流失以及骨骼併發症的發生;補充足量鈣質、維生素D則可讓成骨細胞有充足的原料來生成新鮮骨質;透過維持口腔衛生,也可避免拔牙等侵入性治療,降低骨骼併發症衝擊。蕭世欣醫師叮嚀,骨骼疼痛是癌症骨轉移最顯著的症狀,癌友們若出現身體部分異常疼痛的狀況,切莫僅歸咎於衰老結果或是治療副作用,務必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同時也鼓勵癌友們透過「2+1療法」積極面對骨轉移,在提升癌症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癌症骨轉移衝擊生活品質,給予癌友更佳的治療成效。(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當父母變火爆老人 其實是發求救訊號

當父母變火爆老人 其實是發求救訊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和高齡的父親同住,他開口閉口都是些難聽的話,言論偏激、批判惡毒,對過去永遠抱怨不休。過著隱居生活的父親只有我這個說話對象,一直以來我都耐著性子聽他發牢騷,但感覺自己已經快撐不住了。我該如何克服父親帶給我的壞情緒呢?家人之間的問題與煩惱,很難用「講道理」來解決。看書找答案,或者請教高人商量對策,自以為道理都懂了,可是回到現實生活,面對難纏的家人,用心鑽研的功力霎時歸零。儘管如此,我仍然要奉勸為家庭關係煩心的人,必須理解兩大事實:「你絕對改變不了別人」、「你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而這兩大事實,正是打破僵局的出口。隨著年紀愈來愈大,人們的個性和思考也會變得僵固難以改變。不但如此,老人家退休遠離職場後,與外界互動機會變少,大半時間都只能與家人大眼瞪小眼,內心自然會變得更加封閉。「那傢伙就是個蠢貨」、「無恥下流,成何體統!」這些用字怎麼聽都覺得刺耳,難怪家人會受不了他們的粗鄙謾罵,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說話的人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說錯話,相反地,他們或許還自認為是敲響警鐘的「正義之鳴」,要是情況演變成這樣就麻煩大了!老人家總淨說些叫人聽了就有氣的惡言惡語,是因為這正是他們從心底發出的SOS訊號。老人和幼兒或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一樣,因為自己的情緒沒有出口,所以感到孤單寂寞。如果他們還有工作,或是保有一兩樣興趣嗜好可以寄託,又或者能透過與人交流互動提升思考境界,多少還可以紓解壓力。但是,當他們只剩下家人可以發洩情緒時,因為和至親之人少了顧忌,所以說話更加口無遮攔,日漸失去分寸。人是「抗拒改變」的動物人會改變,往往是迫於兩種情況:環境發生變化、以及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例如入學或就職這類周遭環境起變化,是必然發生的結果,自己無法改變;搬家或是進入新的團體,也必須得重新適應。這時,人們在配合新環境的過程中,心境會逐漸產生變化。至於發生重大事件,就像是老菸槍被醫生告知罹患癌症,痛下決心要戒菸;或是在失去摯愛以後,讓人生有很大的轉變;和另一半生離死別,被迫成為單親,必須一人扛起兩人的角色,內心也會自然發生變化。因此如果不是外在環境變動,人是很難主動做出任何改變的,因為潛意識就喜歡「維持現狀」。老是讓你一肚子氣的人,就離他遠一點!那麼,面對擾亂我們心靈平靜的家人,重要的不是尋求「如何讓對方做出改變」的方法,而是「我為什麼想要對方做出改變」的用意。你是否想過,對於那些喜歡說長道短、埋怨過去的人,你為什麼希望他們收斂呢? 要他們「口下留德」的用意是什麼? 這才是問題的重點。你一定會說,「做人嘛,本來就該留口德,這是基本道理」;然而,我認為你真正的心裡話應該是:「你破壞我的心情,讓我很煩躁不安,拜託閉上你的嘴!」說話肆無忌憚的對方又是怎麼想的呢? 他八成認為:「我說話礙著誰了?我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講,有給誰添麻煩了嗎?」講話與聽話的人之間,看法相差十萬八千里,難怪無論你如何糾正對方「說話要留口德」,雙方的認知還是處在兩條平行線上。喜歡講難聽話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內心孤單寂寞。他們渴望別人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期盼有人對他們說:「我懂你的感受。」問題是,他們不知該如何適當表達自己想要對方關心的需求,為了討拍討愛,於是用說壞話、謾罵、抱怨來搏取大家注意。身為他們的晚輩,聽多了父母刺耳的難聽話,儘管苦不堪言,可是一想到他們的養育之恩,又不得不忍耐,可說是備感煎熬。長輩晦氣的喋喋不休,讓你心情惡劣,幾近崩潰,這其實是潛意識對你發出「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的警告。你如果狠下心,做到斷然切割,或許就可以躲過至親的疲勞轟炸。再不然,抱定覺悟,願意把聽老人家抱怨,當做自己的修行,說不定能夠揮別壞情緒。每天聽抱怨而感到身心俱疲的你,不妨和對方保持適度的距離。假設同桌吃飯讓你食不下嚥,那就各自分桌用餐。容我老調重彈,對方要怎麼想、怎麼做,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你唯一可以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情、想法和行為。把話說到長輩心坎裡的聊天法喜歡說壞話、謾罵、抱怨的人,其實是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幸福洋溢的人,或是一心一意專注在自己興趣的人,哪有時間終日喋喋不休呢?如果說這位心力交瘁的孝順晚輩,可以立即做出什麼積極的改變,我的建議是,不妨找機會讚美長輩的行為。不管是長輩照顧花草也好,上街買東西也好,幫忙做一點家事也好,只要一有機會就稱讚他。此外,也要適時關懷對方,不要只顧著糾正對方的惡言惡語,也要誘導他往好的方面想:「不也有好事發生嗎?」對方可能會反駁說,「我哪來的好事?」這時你就可以順勢幽默地搭話:「你有我這個孝順兒子(女兒),難道不算好事嗎? 你這樣說真是太傷我的心了。」我和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說話,結果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父母的心情開始變得輕鬆,興致高昂地話起當年的工作和養兒育女的點點滴滴。想要引導對方往好的方向發展,必須先提升自己的能量層級,營造溫馨的環境氛圍。這些事全都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你一定都做得到的。至少,不要隨著對方起舞,被他的負面情緒干擾,否則只會累死自己。主動營造溫馨的環境氛圍,就不會被負能量拉著走。(本文摘自/人生煩惱相談室/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