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照顧寶寶牙齒健康 從負2歲開始

照顧寶寶牙齒健康 從負2歲開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定期去牙科診所檢查牙齒這麼要緊的事,不是年過四十歲者的專利。我尤其希望以後想當媽媽的女性,要定期上牙科診所保養牙齒。雖說有些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已經有研究數據指出,孕婦如果有牙周病,新生兒體重過輕、早產或死胎的風險會增加。此外,還有寶寶的蛀牙問題。常聽人說預防蛀牙要從「負一歲」(想生寶寶的前一年)起。其實寶寶的嘴巴原本沒有這些蛀牙菌,大多是媽媽口中的細菌經由唾液等感染給寶寶。所以,媽媽先把蛀牙治好了,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後就能夠預防蛀牙;這意味著,預防蛀牙這個運動從「負一歲」就要開始進行了。不過我覺得從「負一歲」開始還是太晚了。在卵子與精子受精的期間,如果媽媽得到牙周病,在受精時或許細菌就入侵卵子了。所以,我建議女性要從「負兩歲」(想生寶寶的前兩年)開始上牙科診所保養牙齒,才能生出健康的寶寶。國中生結交戀人前,先把自己的嘴巴弄乾淨,避免選擇嘴巴有異味的人交往仔細想想,光靠未來的媽媽努力還是不夠,我希望交往中的情侶能一起上牙科診所。否則未來要當爸爸的人滿口爛牙,還是會「經由口腔」把蛀牙菌或牙周病菌傳染給另一半吧!甚至我認為國中生或高中生也要了解這些事。在結交戀人以前,先把自己的嘴巴弄乾淨,避免選擇嘴巴有異味的人交往。無論自己的嘴巴維持得多乾淨,蛀牙菌或牙周病菌還是會透過唾液傳染——請務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導孩子這些事。此外,若爺爺奶奶嘴巴不乾淨,家人一起用餐時未使用公筷母匙,也可能傳染蛀牙菌或牙周病菌。所以,為了可愛的孫兒,爺爺奶奶兩人也需要去牙科診所檢查牙齒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感覺好像還有很多人不清楚呢!如果確實了解這方面的因果關係,夫妻或爺爺奶奶,在當爸媽或第一個孫兒誕生以前,就會想要找牙醫保養牙齒了。(本文摘自/不想得糖尿病 就好好刷牙/方舟文化)

輕微複視眼皮無力 熟女檢出鼻咽癌

輕微複視眼皮無力 熟女檢出鼻咽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女性公務員,平日無菸酒檳榔史,某天輕微複視及左眼皮無力,以為長時間看電腦導致,至眼科診所就診點眼藥水無效,轉診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經鼻咽內視鏡切片確診為鼻咽癌,醫師安排電療化療後,病患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遺傳、環境因子、鹽漬食物 可能是致癌因素衛福部新營醫院醫師柯建安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散居世界五大洲華人罹患鼻咽癌的比率,男性每10萬人6~33名,女性每10萬人2~14名。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子,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罹患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食物,都有報告指出與鼻咽癌有關,另外吸進甲醛(如新木製衣櫥常有的刺激性氣體)的量越多,得到鼻咽癌的危險性越高。從十幾歲到八十幾歲都可能罹患,其中以四十五歲上下中壯輩罹患率最高。鼻涕帶血絲、嗅覺減低、頸部腫塊可能是警訊柯建安指出,鼻咽癌細胞上有EB病毒存在,但大多數人都感染過,且身上也可能潛伏EB病毒。到目前為止,只能說有關係,但沒有研究顯示有EB病毒一定會引發鼻咽癌。鼻咽癌會產生鼻涕或痰帶血絲、耳部症狀(如耳塞、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鼻部症狀(如如鼻塞、膿鼻涕、鼻涕倒流、嗅覺減低、惡臭分泌物等)、頸部腫塊、頭頸區域疼痛(如頭痛、臉部疼痛等)及腦神經症狀(如臉部皮膚感覺麻木、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及舌頭會運動麻痺、萎縮)等六大症狀。目前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化療為輔。 台灣鼻咽癌治療成果是世界之冠,第一、二期的鼻咽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全部鼻咽癌的治療成果,近幾年的成果可達 70%成功的機會。

包皮搔癢難啟齒 此術助安心談戀愛

包皮搔癢難啟齒 此術助安心談戀愛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6歲林先生為餐廳主廚,因工作環境潮濕悶熱,生殖器常有搔癢與紅疹等不適症狀,近期交了女朋友,此擾人症狀讓他遲遲不敢與女友有進一步的接觸,直到排假至醫院求診,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接受「一次性使用包皮切割吻合器」進行包皮環切手術,才一舉徹底解決他的煩惱,安心談戀愛。 細菌滋生包皮反覆發炎 也會威脅伴侶健康羅東博愛醫院泌尿外科醫師許家豪表示,林先生的困擾來自於包皮龜頭炎,症狀可以從龜頭上的小癢紅點,嚴重到整個龜頭和包皮的紅腫熱痛,常見原因包含:包皮過長、清潔不易、包莖、皮膚炎、念珠菌或細菌感染等,若長期忽視,後遺症包括疼痛、形成潰瘍和膿瘍、病理性包莖、嵌頓性包莖、尿道口狹窄等。如果為偶發性,透過局部塗抹藥膏或口服藥物治療可緩解症狀,但若為經常性發生,則建議透過手術將過長的包皮去除,一勞永逸。 依羅東博愛醫院林弋筑醫師觀察,通常接受包皮環切手術的患者,多半因生殖器症狀感到困擾,但也有很大比例的患者是因為在意另一半的感受,以及保護另一半的健康。因為包皮清潔不易,當細菌滋生導致包皮反覆發炎,對另一半也會有健康威脅,因此建議男性朋友不要輕忽包皮過長或反覆感染的問題。 傳統包皮環切手術是徒手剪開包皮,沿著生殖器慢慢將包皮一刀刀以環形方式剪開,從麻醉、消毒、切割、縫合到包紮,至少需要50分鐘時間,且傷口大、出血多、術後疼痛度高,傷口也不易平整美觀。包皮未切除者 每天仔細清潔不可省略 一次性使用包皮切割吻合器又稱新式包皮槍,藉由器械精準定位,一鍵完成切割、止血與縫合,整個過程約10分鐘,不僅手術快速、出血極少,更重要的是環切傷口整齊美觀。林先生經許醫師精準手術後,擾人症狀已解除,傷口縫合處筆直美觀也讓他很滿意,可以放心投入戀愛更是他覺得手術後的最大收穫。建議男性朋友,若包皮未切除,為避免藏污納垢,每日的仔細清潔不可省略。

偽出國泡湯正夯 心血管疾忌冷熱交替

偽出國泡湯正夯 心血管疾忌冷熱交替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旅遊業者相繼推出「偽出國」泡湯景點之旅,讓民眾在秋冬之際,藉由泡湯放鬆心情、一解無法出國旅遊散心之苦,心臟內科醫師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要避免冷熱泉交替泡,才能降低心肌梗塞情形發生。血管最怕忽冷忽熱 容易出現心肌梗塞豐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程建銘表示,有心臟疾病的患者盡量不要冷、熱溫泉水交替泡,因為心血管最怕忽冷忽熱,一會擴張、一會收縮,會造成心血管阻塞或是血管裡有血栓的形成,再加上泡湯容易脫水,就容易出現心肌梗塞。建議泡湯時須「循序漸進」,從三十幾度的溫泉水開始泡,泡到四十度左右,等到身體適應後,中間休息一段時間,想去泡冷水再去泡,不要突然身體泡了四十度的溫泉水,馬上衝到零度的冷泉水裡,這樣很危險。泡湯時血液會越來越黏稠 別忘補充水分程建銘提醒,泡湯時民眾很容易忘記補充水分,泡湯時身體不自覺會一直冒汗,血液也會越來越黏稠,血栓容易形成,因此10-15分鐘內至少要補充100-200cc的水,泡湯完後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吃太油膩或味道過重的食物。

別人的生活好精采?把社群當廣告就好

別人的生活好精采?把社群當廣告就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光看社群網路上的貼文,好像大家都過得非常充實。感覺他們每天都在吃喝玩樂,好朋友好玩伴也一大堆,三不五時就去海外旅遊……。看到那種多采多姿的文章,有些人可能會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顯得很糟糕。七、八年前的我就是那樣。那時候我剛自立門戶,工作和心理狀態都不穩定,也沒心情祝賀別人的幸福和成功。看到別人開心的生活貼文就很痛苦,最後我乾脆不用社群網路,連手機上相關APP都刪除,不然我真的受不了。如果你跟我一樣,看到社群網路上的文章就很痛苦,那我建議你從今天開始,不要再使用社群網路了。要不要用社群網路是自己決定的,你不會一大早起床就看到新文章,一定是手機有安裝相關的APP,或是自己登入社群網路才看得到追蹤對象。既然看了很痛苦,那就乾脆別看了。把社群網路當成聯絡的工具你可能會覺得,其他朋友都有使用社群網路,所以自己不得不使用,才能與大家保持聯繫。的確,現代人工作也是靠社群溝通交流,我們也很難完全刪除相關的APP,或是註銷自己的帳號。如果是這種情況,請把社群網路當成聯絡工具就好。平常不要刻意去看社群網路,只要偶爾留意有沒有人聯絡你,至於通知新貼文的功能一律關閉,不要再被社群網路上的文章影響了。你不會一天看家裡的信箱好幾次吧?大部份的人都是早上和傍晚看一次,裡面除了傳單也沒什麼重要的東西。使用社群網路也一樣,偶爾看一下就夠了。如果你是看到即時動態上都是別人多采多姿的生活內容,心情很容易受影響的人,遇到這種情況,請封鎖特定人物的貼文吧。社群的貼文都是「打廣告」事實上,別人發在社群網路上的訊息,多半是在替自己打廣告。那些發文說自己生活有多精彩的人,也不可能每天都在吃喝玩樂,說不定他們在家無所事事的時間也很多。換句話說,他們刻意隱藏平凡無奇的一面,只把想要炫耀的部份放在社群網路上,彰顯自己有多了不起。因此,這種炫耀生活的貼文就越來越多。各位看到那種貼文,真的沒必要妄自菲薄,羨慕別人過得有多好。反正那都是廣告,當做沒看到就行了。你看到電視、報紙、網站、動畫上的廣告,也不會太認真計較對吧?社群網路上的貼文也比照辦理就好。看到那種貼文就難過的人,就不要再看社群網路了。與其浪費時間看那些東西,不如把時間拿來提升自我。(本文摘自/聚焦時間管理法/采實文化)

腳掌發黑險死 敗血症男逃截肢命運

腳掌發黑險死 敗血症男逃截肢命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0歲的蔡先生因血糖過高在家中昏迷,緊急送醫後又併發急性左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導致左腳掌發黑壞死而引發敗血症、腎衰竭,經洗腎治療與住加護病房觀察月餘仍不見好轉且有生命危險,醫師建議截肢保命,但家人希望能保留,最後在整形外科團隊進行清瘡、壞死切除游離皮瓣手術等治療下,順利保住一命,也免於截肢。血糖過高昏迷 併發急性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蔡先生的雙胞胎哥哥表示,弟弟當時在家中剛吃完飯,突然從椅子上跌落、失去意識,緊急叫救護車送往鄰近醫院,檢查後醫生說是血糖過高,原以為住院幾天即能返家,不料隨之而來的卻是併發急性左下肢血栓與腔室症候群。一開始左腳趾發黑,慢慢整個腳掌也跟著全黑掉,接著又出現敗血症和腎衰竭,需洗腎治療,在加護病房一個多月病況不見好轉,醫生建議左下肢截肢以保命。在哥哥不放棄下,輾轉到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黃介琦指出,蔡先生來的時候狀況相當不好,包括敗血症、血壓很低,且還在洗腎,意識不大清楚,有生命危險,但哥哥顧及弟弟還年輕,希望在救命的情況下還能保留肢體,讓弟弟以後還能走路,過正常生活。洗腎穩定病情再重建足部 住院75天出院黃介琦會同腎臟科、感染科等醫療團隊搶救,首先針對敗血症使用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接著再解決洗腎、呼吸、意識等問題,待穩定後,陸續左小腿清瘡六次,並以負壓海綿抽吸,左足壞死部分切除,保住左腳,並以顯微游離皮瓣重建手術免於大範圍截肢命運,最後成功治療敗血症與腎衰竭、尿崩症,住院75天後順利出院。黃介琦表示,腔室症候群主要為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進而缺血、缺氧,此一組織壓力上升後,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之狀況及臨床變化,稍有延誤,輕則組織孿縮,重則截肢,甚至喪命,呼籲民眾,身體一旦出現異狀,一定要盡速就醫。

看猛男也能做公益 愛滋勸募月曆開賣

看猛男也能做公益 愛滋勸募月曆開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在新冠肺炎防疫成果全球矚目,但除了新冠肺炎外,在愛滋防治上也成績斐然,截止2019年底,台灣愛滋防治已達到「88-92-95」,可望在今年底順利達到90-90-90的目標,和去年同期相較,台灣愛滋感染人數已達15年以來新低。在有效抗愛滋藥物的控制下,感染者經穩定治療後,其身體健康狀態及壽命與常人無異,威脅感染者健康的不再是愛滋病毒,而是其他慢性疾病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歧視。台灣愛滋新感染人數下降 15年來同期最低為提升民眾對愛滋認知與預防知識,台灣愛滋病學會、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與11個愛滋相關非政府組織啟動第二屆愛滋聯名公益猛男月曆聯合勸募活動,即日起到明年1月31日止,只要捐款350元給任一參與活動的單位,即可獲得限量愛滋公益猛男月曆一本。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為達成2030年終止愛滋流行全球3零目標(零感染、零愛滋相關死亡、零歧視),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90-90-90計畫,在2020年前達到90%感染者了解自身感染狀況、90%自知感染者接受治療、90%接受治療者成功抑制病毒量。與去年同期相較,台灣累計愛滋新感染人數下降20%,達15年來同期最低;死亡人數也逐年下降,防治成果更是達到了「88-92-95」的優異成績,第一個90預估會在今年底達標。洪健清指出,感染者經穩定治療後,其身體健康狀態及壽命與常人無異,且台灣感染者年齡已逐年上升,推估2026年50歲以上的感染者將超過3成,威脅感染者健康的不再只是愛滋病毒而是其他的慢性疾病。因此除了病毒抑制外,更需重視感染者的生活品質。然而感染者的生活品質與愛滋歧視息息相關。感染者患有慢性疾病的風險較高,但因為擔心受到偏見的眼光,感染者尋求醫療或是其他社會支持的意願較低,甚至影響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順從性。感染者治療後健康與常人無異 但半數人認為被當罪犯歧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根據調查,半數的感染者認為被當罪犯看待,擔心曝光感染狀況、擔心被歧視、擔心傳染給他人都是造成感染者生活品質低落的重因,但國內針對感染者設立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卻會讓感染者隨時處於被告的擔憂中。林宜慧指出,據該法第21條規定,隱瞞感染者身分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他人者,可處5至12年有期徒刑。截至去年底,正式起訴的20個案件中,有17件有罪判決,其中76%皆為未遂,也就是沒有人實際受到感染,但感染者卻平均被判近3年的刑期,且其中包含已靠藥物達到測不到病毒狀態的感染者。林宜慧認為,閨房之事舉證困難,此法條淪威脅感染者的利器,也可能讓民眾拒絕做愛滋篩檢,導致延誤治療,並加深社會對感染者的歧視,呼籲疾管署儘早修正過時法令,讓台灣朝愛滋零歧視社會邁進。

阿公換燈泡跌斷3肋骨 防摔跤這樣做

阿公換燈泡跌斷3肋骨 防摔跤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跌倒是銀髮長者常見的居家意外,85歲的廖老先生日前因在家踩小凳子換燈泡,不慎跌落而斷三根肋骨,緊急治療後需再靜養一個多月才能逐漸復原。為什麼在最安全的家也會受傷?醫師表示,很多來急診就醫的長者,都是因為不想一點小事就麻煩子女,或是子女剛好不在家,就自己爬上爬下拿東西,一個不留神,意外就發生了。不想麻煩子女卻出意外 潮濕地板、地毯未固定恐釀禍衛福部台北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游秉勳提醒,換燈泡雖然是小動作,但是長輩年紀大、肢體協調度靈活度都不像年輕時,廖老先生平日身體健朗,看到燈泡壞了不想麻煩子女,就搬個小凳子踩上去,自己動手換燈泡,突然摔了下來自己也很驚訝,忍著疼痛勉強爬起來,當下自以為沒事,也不敢跟家人說,還慶幸雖然身體很痛但是沒有撞到頭,直到第二天早晨呼吸急促且無力起床,被家人緊急送醫檢查才發現不但肋骨斷了,還大量出血造成血胸,血壓也因疼痛飆升,緊急送加護病房治療3天,如今已漸漸復原。 廖老先生原本是不想麻煩子女,結果跌倒住院,反而讓子女更忙,要輪流請假陪伴,自己也因此無法自由行動需靜養一個多月,廖老先生說:「人老要服老,老了跌倒真可怕。」 游秉勳主任呼籲,隨著年齡增加長者跌倒的風險也上升,體能降低、手腳肢體協調度變差,視力反應能力也不好,很容易就發生狀況,而且因為骨質流失,骨質疏鬆跌倒摔落都有可能造成嚴重骨折,所以即使在家中進行日常的動作,也要注意安全,留意家中潛在的危險包括地板潮濕、堆放雜物、照明不足、地毯破損或未固定等。外出時過馬路也要注意過往來車,騎機車、腳踏車時更要謹慎小心,若對複雜的交通狀況或身旁疾駛車輛反應不及,很容易發生嚴重的傷害。 每一步都要踩穩 透過運動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復健科吳政哲主任則提醒,因為神經肌肉退化,長者的反應比年輕時慢,可以鼓勵家中長輩多參與活動,獨自生活的長者要特別注意,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下床及起身的動作要緩慢、每一腳步都要看穩再踩下走穩,透過運動能強化肌肉力量、鍛鍊協調性、平衡感和反應能力,可以減低長者跌倒的機率,並避免因害怕跌倒而不敢下床活動,反而導致肌肉萎縮及衍生更多慢性病。

耳鳴時有時無 竟是小蟲住進耳朵裡

耳鳴時有時無 竟是小蟲住進耳朵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女性日前左側耳朵有耳鳴的聲音,時有時無,同時有明顯耳道搔癢感,但無劇烈耳痛。醫師初步診視,以為又是常見的輕微外耳炎患者,殊不知以耳鏡檢查,發現一隻活蹦亂跳的小蟲子,再以內視鏡詳細檢視,發現此昆蟲像極了「隱翅蟲」。未免夜長夢多,必須立即將此蟲蟲危機解除,醫師初步以昆蟲趨光性的特性,以內視鏡光源吸引昆蟲自然爬出耳道,但研判此昆蟲太喜愛陰暗潮濕的耳道環境,並沒有成功讓其爬出耳道,故以「耳吸引器」移除此蟲,順利解除蟲蟲危機,後經專家鑑定,此蟲為纓翅目昆蟲,非人見人怕「隱翅蟲」。昆蟲卡在耳內 嚴重恐造成鼓膜及中耳受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醫師徐欣健表示,外耳道異物經常發生於兒童,常見的異物為圓珠類小玩具,而成人最常見的外耳道異物,則為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常是清潔耳道過後造成。外耳道異物可簡單分為非動物性跟動物性,非動物異物常見還有小橡皮擦、衛生紙屑、BB彈、紗條、鈕扣型電池、小石塊、木屑及植物種子等。當然還有與本次患者相同遭遇的動物性異物,最常見的是體型較小的昆蟲類,像是蚊子、蟑螂、飛蛾、螞蟻等。外耳道異物的臨床表現差異大,體積小無刺激性的異物,可能無任何症狀,經常於看診時醫師無意間發現,像是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或衛生紙屑。體積較大的異物會擠壓耳道,則可能造成急性外耳炎,會有耳悶脹感、耳鳴、反射性咳嗽及耳痛,而活體異物如昆蟲,則可能感受到耳內間接性的耳鳴,或昆蟲在耳內走動的摩擦聲及翅膀拍動的轟鳴聲,同時可引起劇烈耳道疼痛,更甚者造成鼓膜及中耳受損。利用趨光性引導昆蟲離開耳道 無法解決須就醫外耳道異物該如何治療?徐欣健指出,首要在於移除異物,患者初步可自行將頭朝向有異物的一側傾斜,利用重力讓異物掉落,若異物是昆蟲類,則可在昏暗的空間,使用手電筒的光源照射外耳道異物的那一側,利用趨光性引導昆蟲離開耳道,若仍無法解決則須就醫,由耳鼻喉頭經外科醫師使用專業合適器具處理,通常在門診即可完成異物移除,若遇兒童外耳道異物且不能配合的患者,則宜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對於像是昆蟲類的「動物性異物」,在確定耳膜無破損的情形下,可將生理食鹽水、沙拉油或甘油倒入耳道內,浸泡約10分鐘將其溺斃,再由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取出異物,避免直接夾取造成昆蟲更往內鑽,造成耳道及耳膜受損。以本案例來說,在沒有驚嚇到昆蟲的前提下,直接以耳吸引器吸引移除,順利解除蟲蟲危機,如此可省略耳內滴劑的步驟。患者若有耳道不適感,不宜貿然自行清潔或掏取,應前往耳鼻喉頭頸外科門診,由醫師診治。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 扮橋樑創造三贏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 扮橋樑創造三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20年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年會日前圓滿落幕,即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參與年會的醫護人員依然踴躍,逾500人齊聚一堂共襄盛舉。新任理事長蔡豐州表示,接下這任務任重道遠,未來將與所有理監事成員一同努力,讓台灣的美容外科專業地位受國際肯定,期盼疫情未來能夠趨緩,學會將持續與國際醫療組織進行更多的學術與實務交流,展現台灣醫療軟實力。消弭消基會、醫策會、醫師對立關係 建立共識蔡豐州理事長擁有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獲教育部頒定副教授資格,現為北醫雙和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在擔任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期間,致力於《特管法》修法的推動,努力爭取及維護美容外科醫師的執業權,也讓國人更了解美容外科醫師的專業價值。隨著國人醫療消費意識日益抬頭,蔡豐州表示,醫學會目標是成為美容醫學的領頭羊組織,協助提升民眾知的權利及醫療安全,並兼顧美容整形從業人員的權益。過去不少人認為消基會、醫策會與醫師是互為對立關係,醫學會將扮演溝通橋樑,讓三方成為共贏的合作關係,極大化國內美容醫學的相關服務。推動跨業種、跨專科的合作 盼擴大會員服務醫學會未來也會從系統、制度或法規著手,發揮社會服務的功能。蔡豐州指出,將檢討有哪些過時規定,或是妨礙進步的規範,進行修正,讓內部規範更為合宜,對外則是讓箝制醫生的法律,能夠與時俱進,與有關單位協商修法。此外,將積極推動跨業種、跨專科的合作,例如邀請耳鼻喉科、皮膚科等不同專科,或護理師等不同的行業,希望藉此擴大會員組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