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英藥廠結盟拚疫苗 投入十億佐劑增量

英藥廠結盟拚疫苗 投入十億佐劑增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大流行(pandemic),各國皆面臨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眼見秋冬第二波疫情又起,疫苗研發成為當務之急,各國都如火如荼投入研發,大家都在問疫苗何時能問世?好消息是全球疫苗領導藥廠葛蘭素史克(GSK)日前宣布貢獻自家專利佐劑技術,將生產高達10億劑的佐劑,預計供成功研發出新冠疫苗之合作夥伴使用。『為盡早完成新冠疫苗的研發,GSK現在已與多個組織與藥廠結盟,包括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CEPI、Innovax、Sonofi、Medicago、Clover Biopharmaceuticals、Chongqing Zhifei等,在治療方面也正與Vir共同開發中』GSK台灣分公司總經理Mick Stanley談到為何GSK積極與各方合作時表示,『面對這場全球性健康危機,唯有結合各方所長,才能讓研發事半功倍,為人類與病毒的這場戰爭搶得最大贏面』。全世界都等著用 佐劑讓保護力更好更久!提到GSK長久以來引以為傲的專利疫苗佐劑技術,Mick說明,為配合GSK佐劑的特性,此次的合作都是與以製作新冠病毒棘狀蛋白(S protein)抗原的夥伴結盟。『以蛋白質作為抗原是很常見的疫苗技術,此時再結合GSK的佐劑,更是能解決當務之急』Mick分析,面對全球大流行的階段,疫苗生產將面臨的實際問題便是「量」,如何利用最少的抗原製造出最大量的疫苗,以供全世界人口使用。『添加GSK佐劑後可減少每劑疫苗所需的蛋白量,以同樣的蛋白量來說,約可增加2-3倍的產量』Mick進一步解釋,『佐劑不僅可大幅提升產量,且與單獨的疫苗相比,添加佐劑後還可增強免疫反應,這是因為抗原進入人體引發免疫反應時,佐劑就好比提供了抗原能充分發揮的優良養分,讓免疫反應更加強烈,因此可讓保護力更佳,也能維持更久的時間』。堅守安全優先 新冠疫情中學習疫苗價值雖然大家都期盼疫苗快速問世,但Mick強調安全性是絕對不能妥協的關鍵。『疫苗是提供給身體健康者使用的,必須經過嚴格的多次臨床試驗,一般來說,在美國要通過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查,參與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受試者至少必須達1萬人以上,經過大規模的試驗證實疫苗的效果與安全性後才可能上市』,因此通常疫苗研發都需約10年以上的時間,『這次因應全球大流行疫情,各界全力投入才能破天荒僅一年時間就見到研發成功的曙光』。除了新冠疫苗的開發外,GSK也致力於發展新冠肺炎的治療,投入2.5億美金的資源與舊金山的生技公司Vir Biotechnology合作,寄望Vir已研發出的兩種病毒抗體VIR-7831及VIR-7832,這兩種病毒對新冠病毒的棘狀蛋白具有高度親和性,在活性病毒細胞檢驗中,具有中和新冠病毒的高度潛力,被認為是新冠肺炎治療的潛力候選療法。『疫苗的誕生可說為人類對抗傳染疾病打開一條全新的道路,使我們不需要實際生病就能取得抗體』,這次新冠肺炎大流行為人們的健康與生活帶來極大衝擊,同步彰顯疫苗對於人類健康的重要性。Mick最後也提到,『全球大流行的狀況未來也一定會再發生,因此在新冠疫情中的學習也十分重要,像台灣迅速抗疫的對策就令人印象深刻,相信人類最終能用醫學打贏這場對抗病毒的戰爭』。

第一次發生癲癇 會一輩子吃藥嗎?

第一次發生癲癇 會一輩子吃藥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醫院實習的護理系學生美美,某天跟學姊交班時,突然跌在地,雙眼上吊、牙關緊閉,四肢呈現僵直抽搐,對學姊的叫喚毫無反應,抽搐持續了1分鐘後停止,醫師指出,美美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結果皆無異樣,尚不能診斷為癲癇,患者勿過度憂心。準護理師不再熬夜 至今未復發衛福部台南醫院神經科醫師黃虹菱表示,美美到了急診室就慢慢甦醒,經詳細問診,發現她已經好幾天睡不到5小時,除此之外,神經學檢查、抽血、腦部電腦斷層並無任何異常,腦波檢查也只有看到一些發作後的慢波。美美完全不記得自己發生什麼事情,但是聽到學姊們的敘述後,知道自己出現癲癇症狀感到非常焦慮,擔心自己需要吃癲癇藥、擔心會復發、更害怕工作會受到影響。所幸在醫師詳細解釋和衛教後才安心不少,以後也不再熬夜、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到目前都還沒復發過。癲癇是大腦細胞異常放電的一種疾病,會造成反覆癲癇性發作,其診斷必須符合下列其中一種條件,1.至少兩次非誘發性發作(例如非發燒或睡眠不足等引起)或反射性發作,並且兩次發作間隔24小時以上。2.僅有一次非誘發性發作或反射性發作,但經臨床醫師評估此發作至少有60%的復發機率(60%指擁有兩次非誘發性發作的病人在接下來10年的復發機率)。3.臨床症狀及腦波符合某種癲癇症候群。只出現一次癲癇症狀 不能確診美美只出現過一次癲癇症狀,檢查結果皆無異樣,加上有一個可能誘發因子(睡眠不足),因此尚不能診斷為癲癇,此種情況下並不建議使用抗癲癇藥。若是神經學檢查、電腦斷層或腦波等檢查有異樣,經醫師判斷有高復發機率,則會建議開始用藥。而癲癇用藥的選擇也須因患者本身狀況做調整,例如若為計劃懷孕的年輕女性,選擇藥物時須盡量避免使用懷孕用藥安全分級D或X之藥物,以免導致畸胎;若屬於較肥胖的體型,可考慮使用副作用為體重減輕之抗癲癇藥。另外,很多人擔心一旦開始用藥就需吃一輩子,其實只要控制得宜,加上超過兩年以上未發作,就可開始慢慢減藥甚至停藥。黃虹菱醫師提醒,第一次發生癲癇難免會特別焦慮,但須經詳細檢查後才能判定是否為癲癇,建議盡早就醫接受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睡眠不足等容易導致復發之因子;若有二次復發,須盡早回診評估是否須開始用藥。

富貴手痛又癢 中醫用喝的也能解決

富貴手痛又癢 中醫用喝的也能解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小姐工作需長期接觸水及清潔液,導致雙手手掌皮膚紅腫、搔癢、脫皮又粗糙,左手中指及食指皮膚龜裂,即使用了類固醇還是控制不佳,冬天傷口更是裂到深可見血,中醫發現其右手掌心起紅疹,伴隨一顆顆的小水泡,給予「換膚方3.0」早晚服用兩次,並使用科學中藥當歸拈痛湯治療,加上外洗方一天一次,一周後搔癢感減少,不需外洗方,一個月後手掌手指已無龜裂情況,治療四個月後,只需擦護手霜即可。好發美髮業者、家庭主婦等族群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富貴手屬於手部濕疹的一種,好發於手部需經常接觸清潔劑的人,舉凡美髮業者、家庭主婦、醫療人員、飲料業者、餐廳業者,手部因反覆受到刺激,使得皮膚開始脫皮、角質增厚的硬皮,紅腫搔癢的部位常有流湯流水,伴隨有水泡,反覆發作,嚴重的影響生活作息,除了西藥的類固醇外,中醫用喝的也能解決。富貴手在中醫認為本病與手的外在環境確實相關,但有些人卻不會發病,所以還受體質影響,中醫認為脾主四肢,代謝身體的濕氣,腎主水液,與先天遺傳相關,所以治療上需脾腎並調,補脾除濕能夠消腫抗炎、調腎補虛能夠養陰潤燥,從內在的體質調理,再配合外用藥效果加倍,才有根治的機會。日常生活注意4點 可降低復發率喝的換膚方3.0針對於富貴手的病因著手,富貴手龜裂得越厲害,表示內在發炎越嚴重,控制得了發炎,脫皮狀況才能減輕,蒼朮、茯苓除濕止癢,知母、石膏抗炎消腫,生地養陰潤燥調節免疫,增強肌膚的抵抗力,幫助富貴手走向痊癒又能降低復發的機率。謝旭東建議,日常生活要注意以下幾點:1.減少手接觸刺激物質及過敏原的機會,若需接觸可使用手套。2.脫皮、龜裂、腫痛、搔癢厲害時,先使用外用藥膏治療,等發炎搔癢降低後,才能使用護手霜,因搔癢厲害時擦護手霜會更癢。3.洗手時水溫宜溫不宜熱,因過熱的水溫會讓手部乾裂更厲害,秋冬季節護手霜會比保濕乳液較好,因為乳霜保濕效果較佳。4.避免誘發手掌搔癢的食物,例如油炸燒烤、容易上火的麻油雞、羊肉爐等,也不宜喝冰水冷飲,使得腸胃代謝水濕的功能下降,導致手部水腫更厲害。推薦茶飲:地膚子美手方材料:地膚子5錢、金銀花3錢、生甘草2錢。煮法:將1000cc水加入藥材後煮至500cc即可飲用。使用方法:如果手搔癢厲害,可以連續喝三天,一天一杯,只屬於救急治標的止癢方法。注意事項:藥性偏涼,如果體質偏冷,需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才能飲用。

疫情加劇女性受暴風險 性侵案增1成

疫情加劇女性受暴風險 性侵案增1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年台灣性侵害通報一年約9000名受害者,現代婦女基金會推估每年可能有超過15萬人遭受性侵,近期台南女大生遭性侵殺害,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顯現性暴力預防與投入資源的重要,現代婦女基金會邀請更多民眾透過實際行動終止性暴力,共同投入預防與協助性侵害被害者的工作。責備被害者就是助長性侵據現代婦女基金會的調查指出,65%民眾認為女生如果在行為上表現太開放,就應該承擔被性侵的風險;61%民眾認為受害者應為性侵害事件負責,顯示社會大多將性侵害的責任歸咎於被害者。而在性侵新聞事件下,經常可以發現許多責備被害者的留言,像最近的事件中,仍有許多網友嘲諷被害人長得很安全、不可能會出事等言論,都是對被害者的再度傷害。事實上,任何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甚至外型的人都可能遭受性暴力的傷害。現代婦女基金會推動「only YES means YES沒有同意‧就是性侵」的觀念,期待改變民眾的觀念,因為責備被害者就是助長性侵文化,將影響被害者對外求助意願,讓加害者逍遙法外。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范國勇提醒,發生性侵害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加害者沒有尊重他人的身體和意願的犯罪行為,而不是被害者做了什麼或沒有自我保護。全球1/3女性一生曾遭性傷害衛生福利部統計,2020上半年性侵害受害通報人數為4752人,較去年同期多出531人,增加了12.6%。鄰近的日本4至9月的求助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5.5%,該國政府指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許多女性遭受性傷害,特別是透過交友軟體受害的情況增多。聯合國推估,全球三分之一的女性人口,也就是有10億婦女在一生中曾經受到性侵或暴力虐待。今年新冠疫情造成的失業、經濟困難、居家上班和學校停課等社會隔離措施,更增加了女性受暴的風險,包括透過網路和線下的性虐待及性騷擾,相關報告都顯示了對婦女和女孩的各種的暴力行為令人震驚地增加。范國勇表示,聯合國周邊組織將投入更多經費、行動支持反暴力預防工作,因應疫情帶來的不安全而加大對婦女及女童的暴力,希望讓被害者得到重視及保護,藉此呼籲社會採取終止婦女受暴的行動,不只是陪伴她們復原,也更應該預防未來的危險。

誰說我們的年齡已不適合想哭就哭?

誰說我們的年齡已不適合想哭就哭?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期校園自殺事件頻傳,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常能聽到「哭又不能改變什麼、你要堅強點啊、認份吧、你能成熟一點嗎、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必要這麼在意嗎、我也曾經這樣阿,還不是走過來了」,諸如此類的語言彷彿是拴在腳上的枷鎖,讓人難以動彈。2019年每10萬人就有6.2名青少年自殺,2019年自殺防治通報高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企圖自殺。衛福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表示,適當哭泣是良方。笑嘻嘻的人也可能尋短 男子漢不能哭是沉重包伏李品賢指出,社會上有些既定印象,如長大了就不能哭、男子漢或爸爸不能哭、不要讓小孩擔心所以大人不能哭,這些都是沉重的包伏,事實上「哭」不一定是最傷心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被一部電影或一本書或一則故事感動,適當哭泣能放鬆、緩解壓力。常見門診病人說「我壓力大到好想哭」,他都會建議「那就哭吧,哭出來就會好很多,如果你擔心影響到別人,那就選擇一個你安心的空間好好哭一場」。 多數人以為情緒不穩定的人才是自殺高危險群、自殺者通常患有憂鬱症、笑嘻嘻的人就不會走上絕路、青少年自殺都因為學業壓力或被霸凌、如同放羊的小孩,常說想自殺的人不會真正尋死等,事實上這些都是迷思,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複雜、多元且多變,每一刻所發出的訊息都有可能是他的求救訊號,如果誤解以為是刻意展現想獲得注意而忽略,可能就會產生憾事。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 不批評、以同理心傾聽陪伴那該如何辨識自殺警訊並加以協助呢?李品賢表示,情緒異常徵象如情緒異常低沉或異常高亢、情緒起伏大、突然就哭了、改變平常親子互動的頻率,高齡者更會呈現生活無望或感到自己無用、對生活無熱情也無力改變的狀況,當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但無法得知對方困擾的原因與程度,可以透過「以同理心傾聽、不責怪批評、在心靈上理解對方,與對方站在一起」的方式關心,過程中透過「心情溫度計」檢驗對方的心情健康狀態,迅速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在自己產生情緒困擾時也適用,不要給自己及對方太大的壓力,揣著溫柔溫暖的心,多給自己及他人溫暖的機會,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如何安全吃微波食品?跟著專家這樣做

如何安全吃微波食品?跟著專家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微波食品方便又美味,但微波食品的包裝容器可以直接微波加熱嗎?又該如何正確地微波加熱食品呢?食藥署邀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周志輝教授,為大家分享微波食品加熱的訣竅。確認容器材質看編號周志輝教授建議,一般便利商店的微波鮮食,通常已選用耐熱容器,不必太過擔憂,至於其他微波食品與塑膠容器,加熱前應注意標示資訊,可參考容器底部或外包裝標示的耐熱溫度、微波符號及材質標示等,確認可否微波,並依材質特性正確使用,避免過度加熱而超過塑膠材質的耐熱溫度。一般來說,可微波塑膠容器多以PP(聚丙烯,三角形的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會註記為5號)材質製作,PP與其他塑膠材質相比耐熱性較好,適合在微波加熱時使用,其他如1號PET、3號PVC、4號LDPE等塑膠則通常耐熱溫度會比較低一些。而同樣名稱有「膠」的矽膠容器,耐熱溫度遠高於塑膠,一般來說,做為微波容器是安全的。微波爐加熱原理是利用微波使水分子振動產熱,水的最高溫度為100°C。因此微波塑膠容器耐熱溫度建議需達100°C以上,食藥署提醒,加熱後容器若有變形,表示塑膠結構已產生變化異常,應避免繼續使用。水微波當心「突沸」燙傷!「大家常誤會微波爐很危險,其實微波爐是封閉的,把微波隔絕在裡面不會跑出來,是很安全的。」周志輝教授說明,微波容器可以是玻璃、陶瓷或可耐熱塑膠,但不能使用帶有金屬的容器,否則在微波時會產生火花;其次是微波時建議加蓋,因微波加熱時食物容易噴濺在爐壁,累積髒污形成衛生問題,加蓋使用的蓋子也必須是可微波的材質。此外,也要避免將水微波加熱過久,也不要裝太滿,因水微波後在杯碗中看似平靜,但取出時可能會突然沸騰,這樣現象稱為「突沸」,容易使人燙傷,建議加熱前可先稍微攪拌,或者在杯中放入木製攪拌棒等。食藥署提醒,為了避免加熱產生的水蒸氣導致容器爆開,建議可以在容器包材上預留讓水蒸氣逸散的孔隙或小洞。

一把紅色油紙傘 堪比現代紫外線檢驗

一把紅色油紙傘 堪比現代紫外線檢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洗冤集錄》中,有一些檢驗方法雖屬於經驗範疇,但卻與現代科學相吻合,令人驚嘆。如利用紅色油紙傘檢驗屍骨傷痕,就是一例:把屍骨洗淨,用細麻繩串好,按次序擺放到竹席之上。挖出一個長5尺、寬3尺、深2尺的地窖,裡面堆放柴炭,將地窖四壁燒紅,除去炭火,潑入好酒2升、酸醋5升,趁著地窖裡升起熱氣,把屍骨抬放到地窖中,然後蓋上草墊,等到大約一個時辰以後,再取出屍骨,放在明亮處,迎著太陽撐開一把紅油傘,來進行屍骨檢驗。如果屍骨上有受傷之處,就會看到紅色痕跡,再以受傷的骨頭迎著日光驗看,如果又是紅色,就一定是生前受的傷;骨上如果沒有血暈,即便有損傷也是死後造成的。這樣,死者生前的死因也就在紅紙傘下全部展現了出來。而此種驗屍方法其實非常科學,因為屍骨是不透明的物體,它對陽光是有選擇性的反射。當光線透過油紙傘時,其中影響觀察的部分光線被吸收了,所以容易看出傷痕。《洗冤集錄》化腐朽為神奇 演示不可思議古代偵查案件手段如此檢驗屍骨損傷,與現代利用紫外線照射的方法一樣,都是運用光學原理,作者運用和記載這些方法,目的在於查出真正的死傷原因,無不體現了他的科學精神,只是宋慈限於當時的科技水準,處於尚未自覺的狀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檢驗婦女的屍體方面,宋慈說:「查看不到有傷損的地方,一定要查驗陰部,因為恐怕會有人從這裡插刀進入腹內。刀痕離皮膚淺的,便在肚臍上下會有血暈出現,深的則沒有。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單身的婦人身上。」宋慈研究自殘也有很多心得,他在《洗冤集錄》中記載了很多關於辨認自殘的方法。為後代從事司法工作的官員提供了理論依據。比如在民間流傳的「知州巧斷自殘」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在山西養蠶的人很多,家裡要是養蠶,就一定要種桑樹。有個老者姓王,家裡有三畝桑田。一天,老王正在採桑葉,突然發現一個小偷在桑園偷桑葉。老王大喊一聲後,就和這個小偷打成一團。這時,小偷拿出一把鐮刀衝著老王就砍了過來,他沒想到老王竟然會功夫,三兩下就把小偷打倒在地,並把鐮刀搶了過來,隨後,老王揪著小偷去見官。在去縣衙的路上,這個小偷見跑不了,就趁老王不注意,一把將鐮刀搶過來,猛地在自己右胳膊上砍了一道傷口。到了縣衙,老王狀告小偷偷他家桑葉,被他抓到後還自傷右臂,小偷卻反咬一口,說右胳膊上的刀傷是被老王給砍的。縣官走到堂下,看了老王一眼後沒說話,又看了看小偷的傷口,冷笑了一聲,回到座位上,對小偷說:「你還沒吃飯吧,走,我請你去吃飯。」說完領著小偷到後堂擺下酒席,縣官和小偷坐下,把老王晾在一邊,老王心裡感到冤屈,小偷卻特別高興。拿起筷子就夾菜,這時,只見縣官哈哈大笑。縣官把小偷笑懵了,「有什麼不對嗎?」小偷忙問。縣官不慌不忙的說:「你左手拿筷子,那你右臂上的傷必定是你自己砍的。快從實招來吧。」小偷不服,說:「雖然我是左撇子,那也不能證明傷是我自己砍的呀。」縣官說:「你的傷口自己會說話。刀入肉內,先入的那口深,劃到後面刀口變淺。如果是被外人砍傷,刀口裡深外淺;如果是自殘,刀口裡淺外深。而你的傷口正是裡淺外深,顯然就是你自己砍的。」小偷聽完,無話可說。精煉平實的《洗冤集錄》,化腐朽為神奇,演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古代偵查案件手段。例如在某個已經火焚的現場,要找到殺人凶手曾經作案的證據,可以將被害人伏屍的地方打掃乾淨,先用米醋,再用酒澆灑在地上,土質地面上很快就會顯現被害人流過的血跡。一個人死於意外還是他殺,在檢驗官的抽絲剝繭中會衝破重重迷霧,而《洗冤集錄》就是檢驗官手中的武器。救縊死法與人工呼吸一樣 用酒糟、醋清洗傷口也與科學原理一致宋慈在書中還介紹了一種偵查手段,利用昆蟲推測被害人的死亡時間,顯示了相當的破案水準。宋慈還把當時位居世界領先地位的中醫藥學,應用於刑獄檢驗,並對先秦以來歷代官府檢驗的實際經驗進行全面總結,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在《洗冤集錄》中的「救死方」中,列舉了很多應急搶救的方法,如:驚嚇致死的,用溫酒一兩杯灌之,即可救活;暴斃、跌倒、撞倒死的,如果屍身未冷,馬上用酒調蘇合香丸灌入口中,如能下喉去,就可以復活;若有人吃下斷腸草之類的毒藥,可以給他灌下糞汁解毒;再如書中論述的「救縊死法」,其方法與當代的人工呼吸,幾乎一模一樣。還有用酒糟、醋、白梅、五倍子等藥物清洗傷口,有防止外界感染、消除發炎、固定傷口的作用,也與現代科學原理一致,只是使用的藥物不同而已。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種專業常識直到今天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相關人員都必須牢記在心,在關鍵時刻或許能夠起到救人一命的作用。在《洗冤集錄》中,宋慈反覆強調以民命為重、人命重於天的理念,促成了有關人員用證據說話、用證據量刑的行為方式。這是《洗冤集錄》留給後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至於《洗冤集錄》救了多少無辜性命,已經無法統計。清康熙33年(1694年)國家律例館曾組織人力修訂《洗冤集錄》考證古書達數十種,定本為《律例館校正洗冤錄》,傳閱全國。《洗冤集錄》自13世紀問世以來,成為當時和後世刑獄官必備的參考書,幾乎被奉為「金科玉律」,其權威性甚至超過朝廷頒布的有關法律。七百五十多年來,此書先後被譯成韓、日、法、英、荷、德、俄等多種文字,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外醫藥學史、法醫學史、科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洗冤集錄》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法醫學史上最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它就如同美麗的宋代青花瓷器,折射出法律文明的輝煌歷史,讓後人感慨不已。在明朝初年,它首先傳入朝鮮,三百餘年間,一直是朝鮮法醫檢驗領域的標準著作。之後在德川幕府時代(1603年到1867年)經朝鮮傳入日本,在短短的10年間6次再版,影響極大。該書的最早版本,當屬淳祐年間(1241年到1252年)宋慈於湖南憲治的自刻本,後來奉旨頒行天下,但均已失傳。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刻本《宋提刑洗冤錄》。鴉片戰爭後,它又被西文學者翻譯介紹到荷、德、法、英等四國,影響歐洲國家。本世紀50年代,前蘇聯出版的《法醫學史》一書將宋慈畫像刻印於卷首,尊為「法醫學奠基人」。(本文摘自/宋朝,被誤解的科技強國:天文鐘、潮汐觀測、觀星、昆蟲破案、石油命名,引入自來水,這些世界第一,都來自你以為很弱的宋朝/大是文化)

你不值得被愛?別耽溺悲劇主角症候群

你不值得被愛?別耽溺悲劇主角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總是相信自己是個「不被愛」、「沒價值」的人,下意識地拒絕相信別人的讚美和肯定,並且否認自己是值得被珍惜、獨一無二的人。我該怎麼辦才好?「我完全不值得被愛!」「反正我就是一無是處,做任何事注定不會有好結果!」這種自貶身價、自認活得很慘的人還真不少。但是你可曾想過,沒有人是天生的失敗主義者,打從娘胎出來就老是鑽牛角尖。會變得這麼消極負面,全都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周圍的人灌輸了扭曲的思想。即便你內心明白這是不正常的,如此看低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但是單憑一己之力實在很難抹去這樣的思想烙印。這是因為你覺得活在自我作賤的負面思考中,反而心情很好;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你會心安理得;相信自己終究一事無成,讓你樂得輕鬆。相反地,知道自己有人愛,會讓你方寸大亂;得知自己對某人來說是無可替代的重要存在,會讓你不知該如何是好。不自覺扮演「可憐人」的人,是在渴求對方的關愛為什麼自我否定的負面話語反倒令你心安理得、樂得輕鬆呢?因為你心底知道扮演「小可憐」,周圍的人就不會責怪你,甚至會對你寄予同情和關愛。這就是「悲劇主角症候群」。舉例來說,從小生活在雙薪家庭的鑰匙兒童,平日總是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但是當他感冒生病,無法上學,父母會請假在家陪伴他,殷勤照顧他,和他講很多話。幾次以後,孩子便食髓知味。他發現平日沒人關心、不被需要的自己,一旦病體虛弱,就會博得關愛。而這樣的行為模式會讓孩子上癮,最後會故意置自己於柔弱無助、可憐兮兮的狀態下,好搏取別人疼惜關心。從小經常被拿來和兄弟姊妹或是同學朋友比較的人,又或是缺乏被稱讚、肯定的人,總會下意識地尋求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方法。為了不要遭到欺凌、被人當箭靶,他們會刻意低調,妄信貶損自己的壞話,藉以自我保護,因為他們不想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潛意識總是往迴避危險、痛苦的方向運作。為了維護生命安穩地活下去,它會毫不猶豫地帶領我們盡可能避開風險,不去接受新挑戰和未知的結果。欣然接受惡意貶損,卻拒絕接受正面肯定,這是潛意識在暗中搞鬼:「如果我聽信了好話結果被騙,那該怎麼辦?受人背叛豈不是太痛苦了?我不要受傷害,我害怕孤獨寂寞的感覺。」所以他會直接了當地拒絕相信那些肯定自己的正面信息。用力點頭、積極回應,就會給人好印象拒絕相信別人的讚賞,面對別人的肯定手足無措的人,通常也不懂得如何給予和付出。因為他們實在太小心翼翼,總是在察言觀色、衡量揣度。當他們受到肯定和讚美時,忍不住懷疑:「他是說真的嗎?該不會是客套話吧?讓人家這樣費心關照我,怎麼說得過去!」這樣的人想要稱讚對方時,也會多所顧慮:「我這樣稱讚他,他會高興嗎?該不會認為我太虛情假意,或是懷疑我別有用心?我這樣說出口是否太唐突,反而讓人家不知所措?或者,我還是不要多說話,免得大家都尷尬?」總之,他們會反覆推敲,幾近神經質的地步。對於如此小心翼翼的人,我的建議是,不必越級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讚賞、表揚、肯定別人都需要一點技巧,以後再慢慢摸索也不遲。你原本是一片誠意,但如果在遣詞用字上沒有拿捏好,可能弄巧成拙,惹得對方不高興。雖然現階段暫時不能開口讚揚,但可以從更簡單的事情入門,那就是:「先從熱情回應開始!」當我在講台上口沫橫飛、賣力表演時,台下偶爾會有完全不笑、不點頭、不反應的聽眾。雖然是極少數,但只要有這樣的聽眾在場,我就會開始感到不安:「他有在聽我講話嗎?」他們或許只是精神太緊繃,或是無法放開來大笑,也或許是認為跟著大家一起做反應很丟臉。無論如何,他們沉滯的氣息和陰鬱的情緒,可以影響到台上的我。才一開講,就接收到如此冷淡回應,連我都不由得緊張,無法暢所欲言,只能草草結束。相反地,台下如果反應熱烈,觀眾表現出點頭、微笑、提問、鼓掌等,不僅讓我大受鼓舞,周圍聽眾的情緒也會被帶動,全場氣氛就會變得熱絡。身為講者的我,便會把原本沒打算披露的壓箱寶也加碼奉送。所以,只是把反應做大一點,就能夠讓對方開心,卸下防備,甚至可以營造彼此之間的好氣氛。如果你生性害羞,要你把反應做大有困難,那麼至少在傾聽對方的時候使勁點頭,再加上一點鸚鵡學舌的回應。例如,對方抱怨「這工作快把我給累死了」,你只需要順著他的話說:「這工作讓你這麼累呀?」看到有人在乎自己、對自己感到關心好奇,人們都會忍不住多說一些,所以就算你不知該如何起話頭,對話也能夠自然往下走。不過,如果你知道對方向來愛抱怨,喜歡喋喋不休,就別做出任何可能鼓舞他說下去的暗示,否則只是讓他剝奪你的能量。實行「使勁點頭,鸚鵡學舌」的對話技巧,對方會對你留下「這個人感覺不錯,和他說話真愉快」的好印象。你不必努力找話說,一樣能夠為自己爭取好印象。不過,「鸚鵡學舌」也不是輕易上手的技巧,必須先在家對著電視、廣播、網路影片等,進行模擬演練。實不相瞞,我以前繭居在家時,這也是自我訓練的項目之一。我曾被人批評:「說話表情僵硬,睜著一雙死魚眼。」為了洗雪前恥,我一個人的時候,經常對著電視或廣播裡的假想對象使勁點頭,即便場面乏味,也要求自己面露自然微笑,看似自言自語地做反應。不願接受別人的稱讚和肯定,是因為封閉了自己的心扉。打開心扉的鑰匙,就是把反應做得比過去還要大。無論是看戲劇表演、聽音樂會,或者與人對話時,提醒自己要把反應做大,也就是運用點頭、微笑、提問、請益等的技巧。當我們打開心扉,自然而然就能接受別人肯定,而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只是把反應做大,自己和對方都會有好心情。(本文摘自/人生煩惱相談室/時報出版)

妳是揠苗助長的媽媽?先停止內疚吧!

妳是揠苗助長的媽媽?先停止內疚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內疚感是良心的一道防線,是一種遭受別人指責時所產生的慚愧不安感,或是與人互動時自覺表現不夠理想的感受。懷抱內疚感的人至少知道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一次改善關係的機會。有一天,在導師班做成長分享時,新婷突然眼眶一紅,哽噎難言。我請她回想方才所說的話語,看看是哪一個感受觸動了她的心弦?當時,學員各自分享一個月以來的家庭作業,新婷提及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怕黑,小小腦袋裡總想像著黑暗深處藏著可怕妖怪,連上個廁所都非要大人作陪不可,若她大聲制止,不准兒子怯弱膽小,他立刻情緒失控、眼淚決堤。過去,新婷每每看到兒子玻璃心飆眼淚,都會不耐煩地勸說:「你要勇敢,自己的家有什麼好怕的?走走走,快去尿尿!快!」當兒子越是畏怯退縮,她越是煩躁催促。後來,導師班上探討到人類怕黑的共同現象,同時談到孩子在童年階段的焦慮需要大人多加理解和接納,新婷才恍然大悟,內疚起自己竟然對幼小無助的兒子如此苛刻。新婷說:「我好殘忍,兒子已經那樣慌張害怕了,我還發脾氣斥責他,讓他心靈受創更深。」新婷在教養過程中能夠覺察自己的缺失,這固然是好事,但若一直深陷在內疚的情緒不能自拔,對自己、對兒子反而有害無利。新婷看到導師班的同學在生活習慣上和親子關係上都有長足進步,唯獨自己似乎對兒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了陰影,心裡是既挫敗、懊惱又焦急,她連忙問我:「吳老師,怎麼辦?我來得及救我兒子嗎?」「問題沒有妳想像得那麼嚴重,妳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停止內疚,這樣才能繼續往前進。」內疚的人內心有一把嚴格的戒尺,當看到孩子退縮不前,或遭到公婆、丈夫責難「連一個孩子都帶不好」時,內疚感又會加重。「新婷,其實妳是一個盡責的媽媽,對不對?妳無時無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妳希望調整教養的態度,這對孩子都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如果你因為產生內疚感,開始為了補償而對孩子過度呵護,造成孩子反過來予取予求,這也不是好現象哦!」聽到這裡,新婷趕緊收起因為慚愧快奪眶而出的眼淚,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問道:「剛才想到兒子從小被我錯誤對待,我心裡很難過。但現在又聽到如果因內疚感而補償兒子,會造成反效果,這樣,我究竟該怎麼做才對呢?」「父母一有內疚感,在態度、口氣上往往就會過於討好孩子,這會讓孩子是非不分,甚至抓住父母的把柄大肆情緒勒索。不如我們就停止自責吧!往後用正確的方式來互動溝通就可以了,比方說,妳兒子怕黑,以後就陪著他說說笑笑地走過暗黑的地方,或者及時幫他開燈,讓他能有安全感。這樣一次、兩次、三次……,時間久了,他這方面的恐懼就會逐漸消失了。」新婷終於明白──接受父母並不完美、停止內疚才能真正引導兒子面對困難。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因自己不是滿分父母而自責新手媽媽渴望做個完美的母親,但因為經驗不足或孩子難帶,常常只能束手無策地望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內心自責不已。有些孩子從小就懂得抓住媽媽的內疚感,凡事先怪罪再說,使得媽媽一生都在補償孩子而不自知。我經常見到原本努力學習的學員突然踩了剎車,因為看到自己過去錯誤的觀念和教導造成孩子反目成仇,或者親子關係不如預期,以致挫折感和內疚感傾巢而出,最後綁住了成長的腳步。挫折感是對事情的結果不滿意;內疚感則是對自己極度的自責,對孩子有極深的愧疚,這種屬於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但於事無補,甚至會影響親子關係的進展。要去除這種盲點,必須建立三種心態:一、容許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只要持續修正教養方式即可。二、容許孩子有發生各種行為的可能,只要親子能共同成長即可。三、容許自己透過學習來修正親子關係,同時逐步清理個人潛意識的恐懼。成長筆記本:允許自己和孩子在錯誤中成長新婷調整的速度很快,當她具備正確的教養心態,不再帶著內疚頻頻向兒子道歉,也不是停滯不前、茫然失措,兒子的身心發展也越來越穩定,不再像過去常對她說:「妳都不懂我。」、「妳到底要我怎麼做?」當新婷在教養上收放自如,兒子也常開心地說:「媽媽,謝謝!」、「好,我知道了。」新婷將這段心路歷程跟老公分享,希望他能夠理解她曾有過的心理波動,並支持她教養兒子的方式,然後漸漸變身為能一起守護兒子的神隊友。(本文摘自/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出色文化)

揭疫苗面紗 醫籲施打保護自己及他人

揭疫苗面紗 醫籲施打保護自己及他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宣布已經買到150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但專家憂心若沒有與民眾做好風險溝通,可能重演2009年H1N1疫苗施打不到一半的情形,呼籲民眾,施打疫苗才是有效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的方法。不良事件≠不良反應 針對近來多起流感疫苗疑似不良事件通報,造成民眾恐慌,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秉穎表示,不良事件不等於不良反應,不良事件是指施打疫苗後發生頭暈、痠痛等情形,不過這只有時序關係,不一定有因果關係,必須確定是由接種疫苗疫苗引起的症狀,才稱「不良反應」,前者是疑似,後者是確認,兩者不應混為一談。他強調,所有疫苗都是經過嚴格臨床試驗和上市後追蹤,才能在臨床上使用。李秉穎舉例,幾年前以色列4名老人一同接種同個批號疫苗死亡,引起國際震動,台灣也將該疫苗下架,但經WHO調查發現並無直接因果關係,後來以色列進行研究,發現有打疫苗的長者死亡率反而低於沒打疫苗者,短期內的死亡率增加跟有無施打疫苗並沒有直接關係,當時有民眾三度向他確認疫苗是否安全無虞,讓他很無奈。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有一群反疫苗群體,只要有關疫苗安全的風吹草動,就會被拿來大做文章,媒體也是都先報了再說,等到最後確認跟疫苗無直接相關,澄清的報導卻少之又少或篇幅很小,長久如此,難免影響民眾對疫苗的信心。曾有11個月大的女嬰打完疫苗後猝死,最後證實是B19微小病毒導致心肌炎過世,與疫苗無直接相關。集體施打恐懼感會傳染也有許多研究證實,身體對於施打疫苗的巨大恐懼,會轉移為其他症狀釋放,也就是所謂的暈針,李秉穎醫生說,這種情形非常容易透過人際傳播,例如在校園集體打疫苗,前面的人出現頭暈等,後面施打的人就容易有這個問題,因此建議學校明年施打新冠疫苗時,要做好妥善安排,像是疫苗同意書必須詳載暈針的症狀讓學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曾發生過暈針的學生單獨接種,另外學校在等候打針時,可以利用團康、衛教活動,降低學生的恐懼感。

Menu